第五章 第1单元 课下提知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教材单元解读
第五章单元解读一、第一节地位与作用:本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这节内容在在必修1、2、3的教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2、3、4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也是高中地理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理解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的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是整个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学习的转节点。
《课标》内容: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时地位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规律。
为此,建议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特别是要借助典型案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为下一节学习地域分异规律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性功能。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好,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二、第二节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它单列一章。
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
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并能将二者区分。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3.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会完成光路图。
4.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会用此规律解决问题。
5.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7.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物镜和目镜的作用。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掌握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②会用实验的方法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这些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③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难点:①学会作光路图;②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邮票、直尺、手电筒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前置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课前2min下发)。
用多媒体投出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本章的知识体系。
(提示学生2min内翻书和查阅笔记温故对应的知识点)【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教师拿出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等器材。
提出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完成哪些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透镜及其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设计中,认识本章的知识体系,回顾透镜这一单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为下一步基础知识掌握做好铺垫。
后面的复习就是依照体系按专题展开的,这样容易理清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二、专题复习【专题一】透镜专题一知识点聚焦:1.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称为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称为凹透镜。
2.基本概念:(1)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透镜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这个点叫光心。
(3)焦点:①凸透镜焦点: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实焦点)。
②凹透镜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凹透镜的焦点(虚焦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课件
4.2 导入新课
工教作学背回景顾
教学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
示例一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 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
的内容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示例二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 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
的内容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2.如图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是否有产生,此装置必须放在环境中 ( C)
A.二氧化碳,有光条件 B.二氧化碳,无光条件 C.氧气,有光条件 D.氧气,无光条件
3.(2015·长沙)土豆富含淀粉,将发展成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形成淀粉 的原料是水和( B )
A.氧 B.二氧化碳 C.有机物 D.无机物 4.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光合作用公式。据图分析可知光合作用( D ) 二氧化碳+水叶――光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 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 文字您的内容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您的内容 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
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
4.3 出示目标
工教作学背回景顾
教学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 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有__机__物__;二是能量转变:将光能转变成_化__学__能,并储存在它制造的_有__机__物__中。
9.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农业上应用时,要做到__合__理__密__植__,让植物的叶片
充分地接受_光__照___,提高__光__合____作用的效率。
操作系统第二版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存储管理作业答案2、6、10、13、15、162、解释下列概念:物理地址、逻辑地址、逻辑地址空间、内存空间、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碎片、紧缩、可重定位地址。
物理地址——内存中各存储单元的地址由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
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空间——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
内存空间——由内存中的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作内存空间。
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静态重定位——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所进行的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的重定位。
碎片——在分区法中,内存出现许多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作“碎片”。
紧缩——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作业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
可重定位地址——当含有它的程序被重定位时,将随之被调整的一种地址。
6、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参考答案:虚拟存储器是用户能作为可编址内存对待的虚拟存储空间,在这种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了用户逻辑存储器与物理存储器分离,它是操作系统给用户提供的一个比真实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是:虚拟扩充——不是物理上,而是逻辑上扩充了内存容量;部分装入——每个作业不是全部一次性地装入内存,而是只装入一部分;离散分配——不必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而是“见缝插针”;多次对换——所需的全部程序和数据要分成多次调入内存。
10、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为1KB,内存为16KB。
假定某时刻一个用户页表已调入内存的页面页号和物理块号如表5-1所示。
则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物理地址为。
表5-1 页表中页号和物理块号对照表参考答案:0A5C(H)换成二进制:页号为2,查表,对应物理块号为4,与页内地址拼接成物理地址:再转换为十六进制,即125C(H)13、已知段表如表5-2所示。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
2. 能够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正确的朗读姿势和节奏。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够运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第一单元准备课》主要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一些生字词的学习和朗读练习。
2.2 生字词生字词:们、、、、。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和书写。
2. 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实物教学:使用实物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生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生字词学习1. 引导学生自读生字词,注意发音和声调。
2. 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5.3 课文朗读1.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4 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做好作业的准备。
第六章: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3. 预习下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6.2 作业要求1. 生字词抄写要求规范、整洁。
2. 课文熟读要求流利、正确。
第七章:课堂评价7.1 评价内容1. 生字词认读和书写。
2. 课文朗读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对某些知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基础知识似懂非懂、不能在解题中准确应用所学知识等等。
问题比较集中的可能会是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公理的限制条件的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区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教学中作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加深理解推理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参与猜想、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了解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数学严谨、抽象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会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会灵活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证明题会分析、推理,会写出严谨的解答推理过程。
六、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讨论交流法七、教学准备:任务单、幻灯片、知识卡片八、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点梳理(1、用八开纸书写本章知识思维导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优秀的作品。
2、利用知识贴片将本章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由教师动手归纳操作,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及时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将本章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积极思考并参与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知识贴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复习旧知识及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五章教学模式
第五章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模式的定义思考:什么是教学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还是一种结构或框架?还是一程序或方法策略?一、教学模式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的解释: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有多种用途,从如何安排学科、课程、单元、课题到设计教学资料,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程序、计算机辅助学习程序等。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乔伊斯(2000)我国教育学领域:●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范式或范型。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或教学框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何克抗)】●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程序(达到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操作过程)和/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有的人把教学模式视为更加宏观的方法论体系或策略思想。
叶丽新对教学模式的内涵做了如下归纳:● 1. 教学模式蕴涵着特定的教学思想。
● 2. 提供参考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教学程序。
● 3. 特定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与其相匹配的基本教学策略或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四要素说”(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五要素说”(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策略、程序、评价)●“六要素说”(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评价)三、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是把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用一系列概念、术语明确描述下来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可供其他教师参照模仿,使教师明确该如何进行教学。
(陈莉)●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置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如现行的基础汉语教学模式可称为“分技能教学模式”(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范式。
第五单元《圆的面积练习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圆的面积的基本概念。圆的面积是指圆形区域的大小,它的计算公式是S = πr²。这个概念在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计算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以及这个知识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他们在讨论中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总结。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虽然时间较短,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重视这个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总结。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圆的面积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圆的面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幼儿园课程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园课程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绪论单元测试1.幼儿园课程论是连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参考答案:对2.幼儿园课程论的主要任务不包含经典的课程方案。
()参考答案:错3.对幼儿来讲,只有以()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参考答案:直接经验4.()是课程实现其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价值的关键与核心。
参考答案:课程实施5.幼儿园教育以集体活动为主,区域活动是对集体活动的铺垫、延伸或补充。
( )参考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
参考答案:全面性2.将课程视为学生获得的经验或学校提供的经验,反对将课程视为客观、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程观源于教育家()。
参考答案:杜威3.对课程的典型定义包括()。
参考答案: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课程即学习的科目或教学计划;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4.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包括()。
参考答案: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幼儿园课程是活动;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总和5.幼儿园常见的课程形态有:()。
参考答案: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6.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且这种经验来源于两处:()。
参考答案:与物体的接触;是与人的接触7.分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参考答案:对8.生成课程是根据儿童兴趣开展的,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参考答案:错9.隐性课程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不用考虑其对幼儿的影响。
()参考答案:错10.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包括()。
参考答案: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内容第二章测试1.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是()。
参考答案:对学科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幼儿的研究2.幼儿园课程中,较为常见的目标取向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找一找】(1)∠1的邻补角是什么?一个角的邻补角一般有几个?(2)∠3的对顶角是什么?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分别把它们找出来.例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归纳: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探究点2: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是多少度?问题2:你能否利用问题1中的结论推导出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之间具有相等关系?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2=∠4.解:例2.(教材P3例1变式)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若∠1+∠3= 60º,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2)若∠2是∠1的 3倍,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2 = 2: 7 ,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归纳: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方法总结:关键是找出图中隐含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例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一找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三、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 ,∠2是对顶角吗?2.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4.(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按图纸要求这个角(红色标注的角)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5.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 ∠EOC=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6.【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A BCD Oa b c A A B B CCD DO OEFG H⑴ 如图a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⑵ 如图b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⑶ 如图c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⑷ 研究⑴~⑶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⑸ 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 四、课堂小结两直线相交归类位置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2和∠3、∠3和∠4、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 补。
第五章-病毒的教案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
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
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
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现在的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小资料”、“科学*技术*社会”。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后“再学习”较自觉。
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3)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四、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七、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形态结构1、没有细胞结构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四、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2、植物病毒3、细菌病毒(噬菌体)五、病毒的繁殖: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单元——《抽屉原理》教案
在本次《抽屉原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数学概念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屉原理的应用。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
首先,抽屉原理的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意识到,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更好地将抽象概念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抽屉原理。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设计此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概念。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是指如果有n个抽屉和n+1个或更多的物品,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物品。它是基本的数学原理,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有10本书要放入9个书架,如何保证至少有一个书架上至少有2本书?这个案例展示了抽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抽屉原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品分配不均的情况?”比如,如果你有7颗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朋友,该如何分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抽屉原理的奥秘。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第五章 课程目标
第五章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是经课程人员的设计而构成的。
虽然课程的构成需经过人工设计,但人们不能凭主观臆测或主观愿望去设计课程,因为课程的构成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
课程内部固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的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课程类型的组合和多种教材类型的组合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为转移:这就是课程构成的基本规律。
课程结构,包括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是课程构成的实质性体现。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各类教材的设计,是运用课程构成规律而进行课程构建的系统工程。
课程可以说是—种具体化的、活动形态的教育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缺乏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就是空置着的,无法落实。
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缺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流于盲目,陷于混乱,这里,拟简要介绍和探讨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课程目标的设计的表述,以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
第一节理解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探讨课程目标问题,有着与课程一样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专门的范畴.则只是20世纪的事。
至今,人们对课程目标的含义和实质的认识,仍然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实际上,从学校课程产生那天起,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和处理课程目标了。
不过,早期.人们只是从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的层面来认识和处理的,没有把“课程目标”问题单列出来。
直到现在,国外仍然有不少人是以“教育目标”的概念来认识和处理课程目标问题的。
最早直接提“课程目标”的学者,恐怕要算美国的博比特先生。
他在那本被许多人恭称为“课程论诞生的标志”的书里分析道:“人类生活无论怎样地个同.均包含着特定活动的表现。
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就是明确而适当地为这些特定活动做准备的,这些活动无论因社会阶层的不同.差异有多,都是可以发掘出来的。
这只需要我们置身于事物的世界,并发掘出这些事物所包含的特别成分,它们就将显示出人们需要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加里D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是近几年课堂教学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也是本人非常喜欢的有效教学方面的典籍。
捧着这本厚厚的书,我如饥似渴地反复阅读,收获颇丰,现将其要点摘录,分次贴出,以飨同好。
第一章有效教师1. 早期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良好人品上,其次才是他/她的课堂行为。
2. 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态度、经验、成就和能力倾向等---与教师的课堂行为并不十分相关。
3. 绝大多数有效教学的现代定义,界定出课堂上影响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表现的师生互动模式。
4. 课堂互动分析的一套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和记录师生的言语互动模式,并把它们与学生的成绩联系起来。
5. 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及相关的表现如下:●清晰地授课: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
●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
●任务导向: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
●学生投入:限制分散注意力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
●学生成功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6. 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及其相关的表现如下:●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运用学生的回答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
●组织: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俄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
●提问:运用内容问题(直接)和过程问题(间接)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
●探询: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方向。
●热情: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7.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教学情景下关键行为一贯有效。
8. 其他的教学行为,诸如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组织和提问等,只对部分学习者和部分教学目标显得更加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如图1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地面向右运动()A.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图1B.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F有可能对物体做负功C.如果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负功D.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一定不对物体做功解析: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F的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一致,做正功,A正确,B 不正确.如果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当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F做正功,当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F做负功,C不正确.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做正功,D不正确.答案:A2.宇航员在进行素质训练时,抓住秋千杆由水平状态开始下摆,到达竖直状态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宇航员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变化情况是()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图2解析:由于在水平状态初速度为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零.在竖直状态时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垂直,重力的瞬时功率也为零,所以重力瞬时功率的变化情况应为先增大后减小,选项C正确.答案:C3.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μ<1).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的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如图3所示,在θ从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木箱的速度保图3 持不变,则()A.F先减小后增大B.F一直增大C.F的功率减小D.F的功率不变解析:由木箱受力平衡可知:F cosθ=μ(G-F sinθ),即F=μGcosθ+μsinθ=μG1+μ2cos(θ-φ),故F先减小后变大.根据P=F v cosθ=μG v1+μtanθ可知F的功率减小.故A、C正确.答案:AC4.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A受方向始终水平向右、大小先后为F1、F2、F3的拉力作用做直线运动,t=4 s时停下,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4所示,已知物体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全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图4B.全过程拉力做的功等于零C.一定有F1+F3=2F2D.可能有F1+F3>2F2解析:W F-WF f=0,即W F=WF f,A正确,B错误;第1 s内,F1-μmg=ma1,第1 s末到第3 s末,F2-μmg=0;第4 s内,μmg-F3=ma2,因为a1=a2,所以F1+F3=2F2,C正确,D错误.答案:AC5.如图5所示,小物体A沿高为h、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以初速度v0从顶端滑到底端,而相同的物体B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从等高处竖直上抛,则()A.两物体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同B.两物体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图5C.从开始运动至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相同D.从开始运动至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解析:由于竖直高度的变化是相同的,所以相同质量的物体重力做功是一样的,整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故末速度的大小相等,选项A、C正确.根据功率的定义,由两物体落地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不同,可知选项B错误.由于两物体在落地过程中的运动时间不一定相同,所以选项D错误.答案:AC6.如图6所示是某中学科技小组制作的利用太阳能驱动小车的装置.当太阳光照射到小车上方的光电板时,光电板中产生的电流经电动机带动小车前进.若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初速度v0开始加速行驶,经过时间t,前进了距离l,达到最大速度v max,设此过程中电动机功率恒为额定功率P,受的阻力恒为F f,则此过程中图6 电动机所做的功为()A.F f v max t B.PtC .F f t v 0+v max 2 D.12m v max 2+F f l -12m v 02 解析:因小车以恒定的功率运动,故此过程小车电动机做功为W =Pt =F f v max t ,A 、B 均正确.由动能定理可得W -F f ·l =12m v max 2-12m v 02, 得:W =12m v max 2-12m v 02+F f l . 故D 正确,C 错误.答案:ABD7.如图7甲所示,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小物块,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x 轴方向运动,拉力F 随物块所在位置坐标x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线为半圆.则小物块运动到x 0处时F 做的总功为( )图7A .0 B.12F m x 0 C.π4F m x 0 D.π4x 02 解析:F 为变力,但F -x 图象包围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拉力做的总功.由于图线为半圆,又在数值上F m =12x 0, 故所求W =12π·F m 2=12π·F m ·12x 0=π4F m x 0. 答案:C8.图8是一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启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从t 1时刻起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由图象可知( )A .0~t 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增大,加速度增大,功率不变B .0~t 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功率增大C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 图8D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不变,加速度不变解析:0~t 1时间内,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汽车的加速度不变,由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a =F -f m =P /v 1-f m 可知,汽车的牵引力不变,速度增大,功率增大,A 项错、B 项对;t 1~t 2时间内,v -t 图象是一条曲线,斜率逐渐减小,说明加速度减小,由a =F -f m知,此过程牵引力减小,C 项对、D 项错.答案:BC9.一物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直线运动,运动的v -图象如图9所示,则有关该力F 的功率P -t 图象可能是图10中的( )图9图10解析:由于题目未讲水平面是否光滑,故应分情况讨论,若水平面光滑,0~t 1段F 为恒力,速度线性增加,故功率也线性增大,t 1~t 2段F 为零,功率为零,t 2~t 3段F 反向,仍为恒力,速度线性减小,故功率也线性减小,故C 正确.若水平面不光滑,由于t 1、t 2时刻后一小段时间内,F 突然减小,故功率突然减小,故B 项正确.答案:BC10.(2011·北京模拟)如图11所示为牵引力F 和车速倒数1/v 的关系图象.若一汽车质量为2×103 kg ,它由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行驶,且行驶中阻力恒定,设其中最大车速为30 m/s ,则( )A .汽车所受阻力为2×103 NB .汽车在车速为15 m/s 时,功率为6×104 W 图11C .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3 m/s 2D .汽车匀加速所需时间为5 s解析:由题图可知,汽车达到最大速度v =30 m/s 时对应的牵引力等于阻力,为2×103N ,A 正确;在v <10 m/s 的过程中,汽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F -F f m =6×103-2×1032×103 m/s 2=2 m/s 2,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v a =102 s =5 s ,D 正确,C 错误;在速度由10 m/s 增至30 m/s 的过程中,F =k 1v,可知P =F v =k ,斜率不变,所以汽车速度为15 m/s 时的功率与速度为10 m/s 时的功率相等,P =F v =6×103×10 W =6×104 W ,B 正确.答案:A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1.(15分)一辆质量为m的汽车,以恒定的输出功率P在倾角为θ的斜坡上沿坡匀速行驶,如图12所示,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恒为F f(忽略空气阻力).求:图12(1)汽车匀速运动时速度v的表达式.(2)根据F与v的表达式,联系汽车上、下坡的实际情况,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解析:(1)汽车上坡时沿斜面做匀速运动,则汽车的牵引力F1=F f+mg sinθ,P=F1v1,解得汽车上坡时的速度v1=PF f+mg sinθ,汽车下坡时,同理有F f=F2+mg sinθ,即汽车的牵引力F2=F f-mg sinθ,P=F2v2,解得汽车下坡时的速度v2=PF f-mg sinθ.(2)上述计算结果告诉我们,汽车在输出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当F1>F2时,v1<v2,即汽车沿斜坡上坡时,汽车的牵引力F1较大,则车速v1较小;当汽车沿斜坡下行时,汽车的牵引力F2较小,则车速v2较大.答案:见解析12.(15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m=50 kg.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若用大小为400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拉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木箱能够到达50 m远处,拉力最少做多少功?(cos37°=0.8,取g=10 m/s2) 解析:欲使拉力做功最少,须使拉力作用的位移最小,故重物应先在拉力作用下加速,再撤去拉力使木箱减速,到达50 m处时速度恰好减为0.设加速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1,减速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时有:水平方向F cos37°-μF N=ma1竖直方向F sin37°+F N-mg=0减速时有:μmg=ma2且有v2=2a1x1=2a2x2x1+x2=x联立以上各式解得:x1≈24 m由功的定义,有W=Fx1cos37°=400×24×0.8 J=7.68×103 J.答案:7.68×103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