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如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如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
西南模范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施开诚胡义法梁明秀
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能力,是处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看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要答好这类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整体阅读,宏观把握。
阅读考卷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对全文整体阅读。必须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分析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思想倾向;然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 2005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26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
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这是一篇有关文艺理论的论述文,首先要弄清文章论点。文章开头以兵家“避实击虚”为喻,指岀“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引起下文论述;结尾部分又说“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可见本文论点是:作文要“避实击虚”。文章中间部分是论述论点的,文中先说“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是论述“避实”;后说“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是论述“击虚”:都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当然不矛盾。于是得出此题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二)研究题干,选准角度。
题干是命题者反复醖酿、精心构思的结果,它制约着解题范围,提示解题角度和思路。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我们在阅读题干时,必须精心研究,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读全,即是对题干中的所有文字一字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所提出的要求。在研究题干的基础上选准解题角度,分辨出是考查其内容,还是形式;考查的是语法,还是修辞;是理解词的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等。
考生首先要研究题干所涉及的材料范围,然后才能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
例如: 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
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时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26.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口口,后者口口。(用文中词语回答) 27.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
28.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26题题干是“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阅读全文,可知筛选材料的范围应在第一段;27题题干是“作者引《易》中的话”,就直接指示了筛选材料的范围在第二段。找准了筛选材料的范围,为准确找到答案做好了第一步。
(三)筛选材料,提取信息。
要筛选出能够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首先要分清这些材料的表达方式及类型,才能判断它是否能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
例如: 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见上文)。第一段中前半部分叙述李广与程不识治军的不同风格,后半部分用程不识的话作评述。后半这种评论式的语言恰恰是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第二段全是评论式的语言,我们必须在其中筛选出作者直接表述观点的语言材料,如:“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和“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这样就缩小了筛选信息的范围,为准确找到答案又推进了一步。
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后,应当再次阅读题干的具体要求,提取信息,整合出准确的答案。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26题两点答案,各限定两个字,并且要求“用文中词语回答”。我们搜寻程不识的一段话,其中有“李广军极简易”和“我军虽烦扰”两句,其中的“简易”、“烦扰”对举,正是“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恰好可作本题答案。27题应在筛选基础上加以整合,难度比26题要大。首先要结合具体语境,读懂司马光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内容:李广治军简易,但后人无李广之才,难以为继,所以不可效法;程不识治军虽烦扰,然而仿效他“虽无功,犹不败”。然后再阅读上面筛选出的“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和“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两句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于是得出要以法治军、要从严治军的主旨。答案“用法(或:从严)”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综合全文,归纳概括。
上海卷不像全国卷,选择题并不多见,多是主观题,所以要求根据题干要求,整体把握文段,抽取重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例如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见上文)28题,题干是: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首先要读懂其中两个文言句子,“如此焉可也”意思是“像这样是可以的”;“不可以为法”意思是“不可以把这个作为治军之法”。其次要找出题眼,其中题眼是“如此焉可也”中的“此”和“不可以为法”中的“法”。只要紧扣这两个字去探源求本,此题即可迎刃而解。其一,从上文看,“此”指代的内容有哪些?“如此焉可也”前句是“以广之材”,不难看出“此”指代“广之材”,其中“材”同“才”。再上推一句:“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再向前段探求“人人自便”产生的效果:“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到这一步我们就可得出前一问的正确答案:①李广才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