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学
大学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 何事情都不Baidu Nhomakorabea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 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 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 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 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 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 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歪曲的知觉。
《列子•汤问篇》一书中记载着“两小儿辩日”的 故事。
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特点的失真或扭曲知觉 的反应叫错觉。错觉现象就是在人们的知觉中主 观和客观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能归咎于个体 观察的疏忽,而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的正常反应。
形重错觉
类型 运动错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时波称为380~780毫微
米的光波(电磁波)。
紫
400
可见的光谱
蓝绿
黄橙
500
600
波长(毫微米)
红 700
(2)颜色视觉
①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
一、认知的含义
(一)认知过程
(二)认知风格
(三)认知策略
(四)元认知
二、认知理论
(一)发生认识论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
(二)无意识
(三)睡眠与与梦
二、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四)注意的品质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含义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
(一)视觉
(二)听觉
(三)其他感觉
三、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特征
四、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四)错觉
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分类
(三)记忆的品质
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
(二)记忆的策略
第五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
(四)思维的品质
二、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二)想象
第六节言语
一、言语的含义
(一)言语的概念
(二)言语的种类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
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
(二)言语理解
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心算家得意地说:“您马上要知道结果吗?”“那当然”,心理学家点点头,微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乘客,我想知道的是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站?”这位著名的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心算家为什么答不出心理学家的问题呢?
第三章 心理学基础4-心理特征
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从事某种专 业活动时才需要的能力。如音乐、绘画、 飞行、管理、军事指挥、医务人员等。
三、什么是智力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个体认识方面 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 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四、 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四、性格的类型
1.内向型和外向型 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3.A型和B型
五、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生物学条件 2.家庭因素: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和父母榜 样、家庭结构、出生顺序、独生子女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因素
异卵双生子在遗传基因的相似性上并不比一般的兄弟 姐妹更接近,但他们受到的环境影响更为相似。所以, 智力的形成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 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与他所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
正比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优良的个性品质促进能力的发展
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具有天赋性
3.气质具有独特性
4.气质具有稳定性
二、气质的学说
1.气质的体液说
“四根说”:血液—火根 液体—水根
第三章 心理学动机简版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这 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人 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说,身 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 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社 会性。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 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 的动机。
第三章
动
机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及功能 二、动机的产生 三、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 四、动机的分类
一、动机的涵义及功能
(一)定义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 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二)功能 始动功能;导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 (三)动机与个体活动的复杂关系 动机本身无法直接观察,通过个体活动进行推测; 相同的个体活动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相同的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积极心理学导论》(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1)。 《积极心理学手册》(Snyder & Lopez,2002)。 积极心理学之于你我他:目标高远、信心百倍,且乐此不 疲! 走向“成功”的积极心理学:盖洛普基金会与成功心理学。
(四)成就动机与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个体因一系 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塞里格曼)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 ★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 不感兴趣。 ★认知出现障碍:感到自己没用、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 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 难以学会,即使稍稍努力就能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不敢或 不想去尝试。 ★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废,陷 入抑郁状态。
心理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含义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
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
•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3.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四)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精神上的痛苦、 缓解矛盾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而表现的心理反应体系。现将几 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2435716..否 转反退.升压投认 移向行华抑射
段 虑 段上 能 升 处 某御 快 事 没 望 来 种到 受 责所 进 的之 ,,存 接 华 的 些在机 的 件 与 面防是 有 处危 了后是谓 取是 状后 还这行在 受 是 防 事别制 事 加 行 目御较 理发险 老,指压 老最态, 可为种于 的 对 御 物人, 件 以 为 完机原 一生较 师把将抑 是基。在如 能恢自 情 个 机 的身是 或 否 时 全制始 些过小 的怒不就 沉本通果 恢复己 感 人 制 精上把 者 认 采 相、 不叫。的 批满气是 浸的过遇 复现心 或 和 , 炼可已 对 , 用 反简 能作对 评足发心 在防某到到象理念社又和以反发 自 认 某 的单 被泄象或的闷 闷御个紧早被上头会可提看生己为种伪的接向身家情到,闷机发张先称那。都以高到的不它与装心受作上长绪同不不制展和的为些有比,实不利根它,理的用。的发学思乐,阶焦阶退不好喻思际愉的本本这防欲。如指泄身 行想上。境,界对的同升学华发等火等、。扔东西。
3.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
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范畴,遵循“至善原则”。
基本观点:本我、自我、超我、若调节失调既导致心理异常。
0031心理学-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韦伯定律
(1) 描述觉察刺激的 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 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 系的规律。
费希纳定律
(1)、物理量增大时, 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 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2)、1860年德国心 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 律做的进一步发展。
(2)由19世纪德国生理 学家韦伯发现。
(一)韦伯定律
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物增加的绝 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K=△I/I K:韦伯常数;I:原刺激强度;△I:引起差别 感觉的刺激增量。
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感觉 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
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 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 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1、三个环节:收集信息→转换→传递并加工 2、感受器: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是产生感 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感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步 收集信息。 辅助组织,例如 外耳的耳廓和眼 睛的水晶体。 第二步 转换。把进 入的能量转 换为神经冲 动。感受器。
塔穆利曾2分钟吞食60个“魔鬼辣 椒”
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 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 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 界值。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 比例关系。 感受性越强, 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 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 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动物的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2001年填空题)
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和(语言)。(2002年填空题)
3、人类心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
5、具有心理的最低级动物是(扁虫)。
6、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7、皮亚杰通过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8.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心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9、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10、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是(华生)
11、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的是(行为主义)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12、动物是否具有心理的区别是(信号性反映)
13、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14、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15、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超过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的心理发展理论的是(弗洛伊德)
16、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17、提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基本观点的是(朱贤智)
3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护理心理学》课件
2. 阿伦.T.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
贝克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
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
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
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这些假设并不
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第三章
【学习目标】
1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陈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 举例说明什么是防御机制?你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哪些? 描述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2
3
4
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心理生物学理论
(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 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 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
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
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 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 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 有评论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 而马斯洛则将心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人本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误区。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过 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 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 主义倾向。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 需要和兴趣 • 精神与机体状态 • 知识经验与期待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 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 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
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 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而 导致注意分散。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的依从 (3)抗干扰的能力
1.视觉(vision)
•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 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 %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400~760 毫微米的光波。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
1.真正的注意 2.表面上的不注意 3.表面上的注意 4.真正的不注意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避免消极刺激——分散注意
利用积极刺激——吸引注意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语言、衣着、表情、动作要得体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内容丰富、难易适当、形式灵活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 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 容易疲劳。
(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特征 • 刺激物的强度 • 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程度 •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 刺激的新异性
心理学概论第三章
与
应
用
第三章 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节 观察力的培养
心 (三)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
理
学
基
础
– 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培养是密
|
切相关的。
|
原
理
与
应
用
第三章 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第三节 观察力的培养
二、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察力的意义和目标
心 理
(一)观察力对人的意义
学 基
1.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
第一节 感觉、知觉概述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心
理 (一)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学
基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础
协同活动的结果
|
|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原
理
与
应
用
第三章 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第一节 感觉、知觉概述
(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心
理
学 基
两者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第三章 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培养
两 小 儿 辩 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心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理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意义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没有一个感觉器官可以把这些属性都加以认识,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眼睛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舌头尝到了滋味,皮肤摸到了物体的温度和光滑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有时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却不是感觉,例如,我们回忆起了看到过的一个物体的颜色,虽然反映的是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但这种心理活动不属于感觉而属于记忆了。所以,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可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来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每个人都有感觉器官,但各人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却不相同。同一个声音,有人听得到有人听不到;同样亮的光线,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这就是感觉能力的差别。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心理学 第三章 动机
第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 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三维度
内部的
稳定的 不可控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努力程度
外部的
稳定的 不可控的 任务难易 不稳定的 可控的 运气好坏
行为是多元动机驱动的结果。
K. Davis (2000)
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论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需要层次说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在某一阶段,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在 一般的美国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 安全需要、50%的归属和爱的需要,40%的 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了满足。
第三节 动机过程的认知模式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获得成功的内
第三章 心理学知识与应用
第三章心理学知识与应用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事物、水,空气等物质需要及对()。
A.归属、爱等社会需要
B.成功的心理需要
C.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2、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形成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赫茨伯格
B.马斯洛
C.梅奥
D.亚当斯
3、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又称为三重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由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需要。
A.竞争
B. 劳动
C.亲和
D.激励
4、耶鲁大学的阿尔德福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马斯洛理论成为ER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种,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
A.成长
B.成熟
C.成功
D.成就
5、强化理论也被称之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理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之间的客观关系,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得不到奖励的行为不予重复。
A.反馈与激励
B.能力与激励
C.成就与激励
D.工作绩效与激励
6、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产出—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A.ERG理论
B.公平理论
C.需要理论
D.期望理论
7、性格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
A.持续性
B.可变性
C.实时性
D.内在性
8、实现激励功能的两个要素是:()。
A.需要和动机
B.需要和能力
《心理学》第三章考点手册
《心理学》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考点011 意识的性质(★★二级考点,选择、名词)
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它在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属于意识的第一种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并且不妨碍其他同时进行的活动。
(3)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时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着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不能认为白日梦是无意识的,因为这时还是有一定的意识活动。
(4)睡眠状态
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人在睡眠的时候还是有意识活动的。
考点12 注意(★★★一级考点,选择、名词、简答、论述)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反映活动的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反映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两个特点:(1)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一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很多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也不相同。
(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反映,同时忽略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注意的维持功能是反映成功的保证。(3)调节功能,当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时,就需要人能够从一种活动迅速地转向另一种活动,这时就体现了注意的调节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章-依恋理论(心理学)
2
3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 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 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 恋 类 型 测 试
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 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 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 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③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
开始积极探索陌 生情境,充满乐 趣。
② 绒布妈妈在场
紧紧依偎在绒 布妈妈身边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 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 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 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 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 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 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 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一: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何作用
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
2激发行为的使动功能
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
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二:那些动机因素有利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的需要
2 有利于健康的需要
3 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振奋,放松感
4 在运动情景中获得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5 作为工作和学生活动的补偿和调整,借以转换和调整情绪
6 追求成功的动机
7 目标定向
8 成败归因
1 广泛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2 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 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4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5 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任务
五:通过实例分析积极体育态度形成的条件
体育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要经过亲身的经历就可学到体育态度和运动行为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勿需练习的学习”。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
体育态度的模仿学习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是象征性模仿,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三是创造性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在学生体育态度形成过程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家长,甚至学校运动队的队员,都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向学生灌输体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并带头从事运动锻炼,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体育态度与行为给予积极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