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建筑 大文科
生活中的海派文化的体现
生活中的海派文化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海派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深厚渊源的基础上独具特色,并且广泛传承于上海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无论是建筑风格、饮食美食、文化艺术还是习俗传统,海派文化都能为我们带来别具一格的生活体验。
在建筑方面,上海的滨江区域是海派文化最为完整地呈现之一。
海派民居建筑造型独特,外墙多采用徽墨或灰炷色,二楼露台或三楼小阳台是海派民居的特色之一,这些小阳台顶部大多带有双膀翘角,形象生动活泼。
此外,海派建筑的门厅名称更是独具一格,如“虾房”、“琉璃厅”、“锈壶楼”等名字,映射着上海老洋房的生活情调。
美食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海菜系也被誉为海派菜系,以甜味为主,菜品多以海鲜和水产为主,烹调独特,口味鲜美。
比如,雷白鱼、清蒸鲥鱼、东瓜鲫鱼、怡红老鸭和小笼包都是上海菜的代表作品。
此外,海派小吃更是海派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如灌汤包、虾饺、蟹粉小笼、汤圆汤、豆腐花等都是上海特色小吃,每一道都让人胃口大开。
文化艺术是海派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江南水乡的江南丝竹表演艺术尤其著名。
江南丝竹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以消闲娱乐和舞蹈为主,通常结合园林景色,群众观赏性和参与性很强。
其他如平民皮影、游泳、麻将、跳广场舞都是上海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上海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习俗传统方面。
海派人热爱应节,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节,都有各种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比如端午,上海人会吃粽子、赛龙舟、吊络缆等,这些都是上海特色的习俗;中秋节期间,上海的团圆文化尤为重要,人们在晚上出门赏月,欣赏合家团圆之美。
如果前往上海外滩,那么就能欣赏到最为壮观的皮影秀,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海派文化贯穿于上海老洋房、饮食美食、文化艺术和习俗传统等多个方面,丰富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走出家门,走入海派文化,这份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 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 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 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 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感谢您的关注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海派建筑
上海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国 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国际大都市。 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 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GDP 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上海拥有中 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 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 第一。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 和众多历史古迹,曾成功举办2010 年世博会。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熔 铸中西,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 化,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 际顶尖的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 中心。
海派建筑文化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 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 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 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 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建 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 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 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 的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 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 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正是海派文化的 兼收并蓄,使得我们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 筑风格并存的原因。
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格
海派指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风格,一种 有上海特点的风格,而所谓海派建筑,我认为 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地域性文化并注意吸收 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更多统一。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 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 外来建筑文化。而建设者们又能寻找到两者文 化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有创意又适合人们居住 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才真正称得上是理想住宅。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上海著名的海派建筑排行榜
上海著名的海派建筑排行榜排行榜:1.豫园豫园是上海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其建筑以明清传统风格为主,包括了庭院式园林、亭台楼阁、砖木结构等。
园内有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大成殿、三峰塔等。
这些建筑的特色是其独特的千层砖墙和工艺精湛的木雕,体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风格和技艺。
豫园园林建筑的美丽和历史价值为其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赞誉,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2.外滩外滩是上海的著名景点,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上海邮政大楼、中央银行大楼等。
这些建筑以其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体现了上海的百年风云和东西文化的交融。
外滩建筑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了上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新天地新天地是上海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老洋房、石库门建筑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欧陆风情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成为了上海的时尚之地。
新天地建筑体现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色,深受游客的喜爱,成为了上海独特的景点之一。
4.田子坊田子坊是上海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石库门建筑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上海的民居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游览。
田子坊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景点之一,也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地标。
5.老城厢老城厢是上海的传统民居区,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如石库门建筑、马洪伟里老宅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上海的传统民居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景点之一。
老城厢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游览,成为了上海的历史遗产。
6.华尔道夫酒店华尔道夫酒店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海派建筑的代表之一。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
上海人文精神的建筑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而享誉全球。
这座城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其建筑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海建筑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特色。
一、历史保护与现代创新并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并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比如位于外滩的“十六铺”建筑群,它们保存了上海百年的历史痕迹,成为了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另外,上海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体现在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建筑群中,这些建筑凝聚了上世纪初上海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痕迹。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大力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大厦、世博会期间的创意建筑等都展现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一面。
这些现代建筑以其大胆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融入了上海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独特风格。
二、沪派建筑的风貌上海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其特色的建筑风貌上,这种风貌被称为“沪派建筑”。
沪派建筑是一种以现代风格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元素的新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上海市区的各个街区都可以见到,独特的外立面和精细的装饰给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具有典型沪派建筑风格的有名建筑有徐汇区的衡山里,这片建筑区域是上海早期由富商联合修建的花园洋房聚集地,沿街的每一幢都是沪派建筑的代表。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黄浦江畔的新天地,这个独特的商业区拥有大量的修复和改造传统洋房,让游客仿佛回到上海的繁荣时期。
三、文化设施供给的丰富上海作为一个文化重镇,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
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在建筑风格上展现了上海人文精神的特色。
比如,上海博物馆作为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外观庄重大气,内部空间又富有灵动感。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上海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
另外,上海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现代化的设施成为上海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
海派文化的建筑风格研究——近代上海建筑风格
部 装饰则以 “船 ”的主题为主 ,把船的 内景 搬到 自己别墅里来 历史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 2 1 1 5
一 海 派文化的简述 、
罗兹 -墨菲在 《上海——现 代中国的钥匙 一书 中说过 ,“上
海近 百年 的发展格局是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研究上海近
代建筑风格就是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 ,因为建筑风格受到社会的各
方面影 响 ,包括经济文化 、历史、政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
晶。上海从 20世纪 10年代到 40年代以十年为一个时期 ,重大历
海派文化 的建 筑风格研究
— — 近代 上海建筑 风格
文 /顾思婕
建筑装潢 —— 67
现今社会流行 的复 古风 ,并不是 毫无根据 的 ,而是文化的一种 回归 ,是一种新的符合需求的 “复 古文化”。上海的文化与传统 的中国文化不太 相同 ,在 很大程 度上 受到 了西方文化的影 响 ,所 以提到 上 海文化一般也会联系到海派文化 。近代海派建筑作为反映上海历史的一个侧 面 ,对于它的研究可 以唤起公众对 于上海本土特色文化的关注 。
史大事件有 :10年代 ,中国进入 民国时期 ,政 局比较混乱 ,但是
上海受到 的影 响不大 ,所以一些 “大人物”选择在上海定居 ,这
时期租界发展得很快并开始越界筑路 。到了 20年代 ,则因为江
浙战争租界人 口迅速扩大 ,五卅运动后 ,越界筑路结束 。30年代 ,
上海 已经达到近代历史中最繁荣 的时期 ,中外商人等都陆续 在上 州 、宁波 更加 注重本土 的吴越文 化 ,香港 、广 州以经济为主 ,北
海定居 ,租界也 同时兴起 了高层建筑 ,这一时期发生的淞 沪会 京是政治 、历史中心 。鲁迅先生 也曾针京派人士对海派文化的
上海建筑的种类及特点
上海建筑的种类及特点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一,拥有众多独特的建筑种类。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上海的建筑种类及其特点。
1.洋楼洋楼是上海独特的建筑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洋楼的特点是结合了西洋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既有西方建筑的洋气豪华,又融入了中国的风格和文化。
这种建筑形式表现了上海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
著名的洋楼有怡和洋行、制造银行大楼等。
2.式微派建筑式微派建筑,也称“官衙建筑”,是上海传统的官衙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由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而来,特点是朴实、厚重、庄重。
它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比例,也有较丰富的木雕、砖雕装饰。
上海拥有一些精美的官衙建筑,如真如兆麟书院、保定门、当铺巷警务所等。
3.民居建筑上海的民居建筑受到了江南建筑的影响,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居建筑分为弄堂民居和老洋房两类。
弄堂民居是以弄堂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群体住宅,弄堂是一条狭窄的巷道,弄堂内通常有多家的石库门,这些石库门是上海独特的建筑形式。
老洋房则是20世纪初引进的西式住宅,具有洋气和现代化的特点。
上海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老洋房区,如徐家汇、宝山区等。
4.风雨球场风雨球场是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是由1871年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妻子发明的。
它是一种用于热带地区的户外运动场所,能够很好地防雨遮阳。
风雨球场有特殊的设计,通常由高高的竹竿和百叶窗组成,既能遮阳又可通过百叶窗控制通风。
上海的风雨球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非常盛行,现在仍然可以在一些历史建筑中见到。
5.摩天大厦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许多高楼大厦。
这些摩天大厦代表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上海的摩天大厦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了很好的抗震性能。
著名的摩天大厦有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
总的来说,上海的建筑种类丰富多样,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影响下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在国内外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中国海派建筑风格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装饰艺术之花”。
它兴起于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达到了巅峰,现在仍然能在上海的老城厢中找到其痕迹。
海派建筑的历史海派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作为开埠后的外国列强租界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移民。
这些人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上海成了实际上的中国首都,也加速了海派建筑的兴起。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海派建筑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派建筑逐渐式微。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海派建筑被毁坏或改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海派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修复。
海派建筑的特点海派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中西合璧海派建筑风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吸取了欧洲建筑风格的精髓,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形式、色彩和细节的设计上,海派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繁复多样海派建筑风格繁复多样,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大门、窗户、栏杆和其他装饰用品都使用了华丽的图案和各种形状的线条。
这些细节处理展示了设计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让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3.创新和实用兼备海派建筑风格以其创新和实用兼备的特点而著名。
设计者们借鉴了西方建筑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又在细节处理和风格选择方面创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使得海派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寓意深刻海派建筑风格中,许多设计都寓意深刻,有着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象征意义。
比如,有些门的图案与家族生肖相关,有些门的门额上刻有寿星,有些屋檐的动物雕刻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些设计元素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且传达了建筑主人的信仰、价值和文化底蕴。
上海万国建筑的风格和历史
在中国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形象中得到显现。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实是江南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建筑上,现在还可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遗留建筑中见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建筑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园一带的小街店铺,明显地表现出当时的上海文化形态。
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时代,当时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列强在此建立租界;而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上海便逐渐变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
它的文化特征就是“海派”,即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业建筑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说是以里弄房子为主。
这种形式是: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来分类的,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许用斗拱、画龙凤、堂屋的大小也有规定。
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这种关系来分类,而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
有钱的可以住别墅小洋房,没钱只好住得差。
能住上别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略差一点的如中等公司总经理、大律师、大学教授等,则住花园里弄,如凡尔登花园(今长东新村),或高级公寓,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板,高极职员等,则住里弄房子。
上海特色建筑
上海特色建筑上海特色建筑:展现魅力与传承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拥有众多独特的建筑,展现了上海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风貌。
本文将介绍上海的几个特色建筑,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外滩的石库门建筑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其著名的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建筑风格。
石库门建筑是由欧洲文化和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的独特建筑,保存了上海百年历史的痕迹。
这些建筑的特点在于保存了旧上海的风貌,拥有独特的洋楼风格、百年的灰砖和石头构成的外墙。
每个石库门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外滩的繁荣和变迁。
二、中式园林风格的豪华别墅上海以其金融中心形象而蜚声国际,同时也有许多精美的中式园林风格的豪华别墅。
这些别墅充分展现了中式园林的精髓,融入了山石、池塘和假山等传统园林元素。
这些园林别墅以其优美的景观和精致的装饰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这些别墅不仅彰显了上海的独特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新兴的现代建筑:东方明珠塔作为上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东方明珠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高度吸引了无数游客。
这座塔楼是上海迅速崛起的代表,展现了上海的现代化和城市繁荣。
东方明珠塔以其光芒四射的外观在晚上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成为上海的地标,同时也象征着中国的进步和梦想的实现。
四、老洋房建筑的复兴除了石库门建筑,上海还有许多老洋房,这些房屋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上海政府大力推动老洋房的保护与复兴,许多老洋房被修复成独立的艺术馆、设计工作室和民宿等,吸引着艺术家、设计师和旅行者。
这些舒适,独特的房屋成为上海城市风光的一部分,并丰富了上海的文化氛围。
五、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人民广场,是一座独特的建筑。
它的设计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博物馆的宏伟建筑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呈现出典雅的氛围,同时融入了传统的建筑风格。
海派建筑配色方案
海派建筑配色方案海派建筑配色方案海派建筑是上海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配色方案在海派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体现建筑的气质和风格。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
首先,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应该以柔和、温暖的颜色为主,能够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淡黄色、浅粉色、浅灰色是海派建筑中常用的主色调。
这些颜色既能够体现海派建筑的优雅和高尚,也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其次,在主色调的基础上,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明亮的颜色,突出建筑的重点部位。
例如,在门窗的周围可以使用红色或者深褐色的木材进行点缀,增加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而在门廊、室内装饰等地方,可以使用蓝色或者绿色的瓷砖来增加视觉效果,营造一种清新、宽敞的感觉。
另外,在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中,还应该注重窗帘、家具等细节装饰的配色。
应该选择与建筑整体风格相符的颜色和图案,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统一、有序。
窗帘可以选择丝质或者棉质的材质,颜色以浅黄色或浅绿色为主,增加居室的温馨和舒适感。
家具可以选择红木或者黑色的色调,既能够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呼应,又能够展现出古典而典雅的气质。
最后,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还应该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
海派建筑通常位于宽敞而绿化较好的地区,因此应该选择一些自然、亲切的颜色,与周围的植物和花草相协调。
建筑外墙可以选择浅灰色或者淡黄色,与绿色的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而在室内的装饰中,可以加入一些竹制品或者花草的装饰,增加一种自然、雅致的气息。
综上所述,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应该以柔和、温暖的主色调为基础,适当加入明亮的颜色,突出建筑的重点部位。
在细节装饰方面应该选择与整体风格相符的颜色和图案,使得整个空间更加统一、有序。
同时,应该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选择与周围植物和花草相协调的颜色。
海派建筑的配色方案能够体现建筑的气质和风格,营造出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氛围。
上海有容,海纳百川
上海有容,海纳百川——关于海派文化的历史调研姜瀚广告学学号 1154050右图的这张照片是我在2009年拍摄于衡山路300弄1-8号的石库门建筑丽波花园。
当看见历尽风雨却枝繁叶茂的梧桐,倚在已建成81年的石库门建筑的窗前时,一种长久的美和生命力,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如果非要给我爱这座城市一个理由,这样的美一定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石库门建筑它脱胎于中国江南清雅的传统民居,却融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它中西相容的美慧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艺术形态都无可替代。
而这也成就了我对“海派文化”最初的感悟,包容、多元、海纳百川。
说起海派文化,百度百科上这样定义它: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那么,我很想通过这次家乡历史调研探求这样一些问题:在这座城市的生活者心中,海派文化是什么?什么典型代表?是怎样的条件促使这种文化酝酿在上海而不是其他的城市?为了能够将这几个问题深入挖掘下去,我选择了一对一街头面访这种定性的调查法来进行研究。
由于条件限制,我在上海市静安区以及普陀区范围内,面访了24位路人,其性别对半,年龄分布在9~52岁不等。
其中,17人表示自己对海派文化有一定了解,而在这17人中,对于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得到各种不同的有趣的答案:20岁的薛小姐认为,海派文化的代表是“旗袍和石库门”;46岁的何女士认为海派文化的代表是“沪剧和生煎包子”; 9岁的姓周的小朋友认为是“生煎包、周立波讲的海派清口”;47岁的姜先生说,海派文化是“石库门、石库门酒、本帮菜”……在17位受访者的回答里,老上海旗袍(8)、生煎包子等本帮菜(7)以及石库门(5)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大体集中在服饰、饮食和居住方面。
另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访问中,我遇到了一名历史系学生余同学,他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过程中非常耐心地给了我许多令我非常棒的意见和建议,在余同学看来,“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太多了,没有办法挑选一个代表为其他表现形式代言。
上海海派文化景点
上海海派文化景点
作为上海独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最具魅力的一道文化名片。
下面介绍几个著名的海派文化景点:
1. 豫园:坐落在上海老城厢的豫园,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之一。
园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精致的园林景观,同时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吃。
2. 泰康路:作为上海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泰康路闻名于上海的文学艺术圈。
这里保留了大量的老式洋房和弄堂,处处都是充满了浓郁的海派风情。
3. 张园:张园是一栋充满着传统文化氛围的老宅,内部保留着浓厚的海派文化气息。
园内有观音殿、日式枯山水庭院等多个景点。
4. 萧山书院: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名人萧乾的故居,萧山书院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5. 老场坊:位于上海徐汇区的老场坊是由一片老弄堂改建而来,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蕴含着海派文化气息的时尚艺术区。
以上几个景点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代表性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从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看近代 海派 建筑风格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背景及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自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投 资者。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在上海兴建了大量的银行、保险、洋 行等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艺 术的融合。在文学方面,这些建筑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取景地,如《上 海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使得“海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在历史 方面,上海外滩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开埠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 风格的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
1、兼容并蓄: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 化内涵。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点,如简洁、实用、高效等,同时 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精致、优雅、和谐等。这种兼容并蓄的建筑风 格,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地域特色。
在建筑造型上,上海外滩近代建筑多采用高层、钟楼、穹顶等元素,体现了 西方建筑雄伟、高耸的特点。同时,运用石材、瓷砖等材料,使建筑呈现出厚重、 坚固的感觉。在建筑线条和比例上,这些建筑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几何线条,以 及严谨的轴线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比例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的文化内 涵
3、注重实用性:上海外滩近代“海派”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以满足当时商 业和金融业的需求。许多建筑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如银行大楼、 商务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功能也非常完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 建筑水平。
海派建筑 大文科
花园洋房的一般特征
• 建筑风格为外国风格,洋味儿十足,多为欧洲和 北美风格,也有少许南洋风格 • 建筑密度很低(容积率一般小于1),绿化率较高, 强调景观均好,首层普遍拥有私家花园 • 普遍分布于市郊一带,距离市区尚有距离; •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都市文明,环境舒适而 宁静;住宅水、电、暖供给一应俱全,周边配套 较为完善,购物、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标准 较高
原汇中饭店大楼
现和平饭店南楼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 10层(局部13层)。大厦具有 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平面呈 “A”字形,外观简洁,富于 垂直感。内外装饰讲究,东部 屋顶为高19米的金字塔形,表 面覆以紫铜皮,显现墨绿色。 在外滩众多建筑中别具一格。
原沙逊大厦
现和平饭店北楼
原计划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 34层的银行大厦。由于沙逊 无理干涉,结果中国银行只 能造17层,比相邻的沙逊大 厦金字塔顶低30公分。是近 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 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上海最早采用水 泥为建材的建筑, 典型的英国复古主 义样式,爱奥尼克 式柱,芒萨尔式楼 顶以及顶部南北两 端各有一座巴洛克 风格的塔亭,凸显 大楼巍峨挺拔的身 姿。 原上海总会大楼 现为东风饭店
哥特复兴式 风格,立面为 青、红砖的清 水墙,各层窗 洞自上而下用 尖券、平 外滩西式建筑是指从延安东路至苏州河临 黄浦江岸的一排建筑。外滩又名中山东一 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西临黄浦江,西 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 壁式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 博览”的建筑群。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大楼, 平面呈回字形, 折衷主义风格, 尽显华丽高贵 气派,曾被称 为“外滩第一 楼”。 原名亚细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海派建筑文化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素有“东方巴黎"之称。
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和迷人的风景,使它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而作为上海的独特品牌,海派文化更是上海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一、海派文化的由来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最广泛的地方文化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海作为外国租界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外来文化对上海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和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二、上海滩的风貌上海滩,又称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海派风格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髓与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滩风貌。
乘坐黄浦江的游船,沿着江面饱览外滩的美景,感受着那份海派韵味,仿佛穿越回上海滩的繁华盛世。
三、上海的传统手艺上海的传统手艺是海派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印染、织造、木雕还是陶瓷制作,上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走进上海的传统手艺工坊,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师们的匠心和执着,同时也体验到独特的手工艺品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海派文化得以绵延不绝。
四、海派建筑的魅力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海派魅力的建筑。
比如洋房,这种西洋式的住宅既具有外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这些建筑修长别致,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在这些老建筑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看到历史的延续,感悟到海派文化的深沉内涵。
五、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是上海独特的乡愁味道。
著名的上海菜就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将南方口味和北方口味合二为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菜系。
在上海的老街弄堂中,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本帮菜。
无论是小笼包、蟹粉狮子头还是红烧狮子头等等,都是上海菜的经典代表。
海派风格设计说明
海派风格设计说明1. 简介海派风格是指上海传统文化在建筑、家居、艺术等领域的表现形式。
它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兼容并蓄,独具一格。
本文将从建筑、家居、艺术三个方面探讨海派风格的设计特点和应用。
2. 建筑设计海派风格的建筑设计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充分展现上海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1 传统元素的运用海派建筑在设计中保留了传统的外观特点,如拱门、琉璃瓦、顶楼等。
同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语言结合,使建筑更具时尚感,也更接地气。
2.2 开放式布局海派建筑常采用开放式布局,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和连贯性。
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露台等设计手法,让室内外景观相互呼应,创造出宽敞明亮的居住环境。
2.3 红砖外墙红砖是海派建筑常见的外墙材料,它赋予建筑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质感。
海派建筑的红砖外墙常常镶嵌有精致的浮雕,展现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2.4 中西合璧海派建筑在设计中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包容。
例如,在建筑立面上,可以看到中式的斗拱和西式的柱子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3. 家居设计海派风格的家居设计强调舒适、实用和精细的工艺。
3.1 古典家具古典家具是海派风格的代表,它们通常采用上等的木材制作,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细节的雕琢。
家具的造型和色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3.2 中式装饰图案海派风格的家居装饰常常使用中式的图案元素,如莲花、云纹、蝴蝶等,通过壁纸、窗帘、餐具等细节的运用,营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3.3 光线与色彩海派风格的家居设计注重光线的利用和色彩的搭配。
设计师常常通过大面积的窗户和明亮的灯光,使室内充满自然光线,同时采用明快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等,给人以温暖和活力的感觉。
3.4 实用空间布局海派风格的家居设计更注重空间的实用性,追求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布局,注重细节,使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给人以舒适和便利的居住体验。
4. 艺术设计海派风格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融合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式花园洋房的内部装修
花园洋房具体释义
• 狭义的“花园洋房”:就是Garden Villa(花园 别墅 )也 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园式住宅、西式洋房、小洋楼,带有花 园草坪和车库的独院式平房或二、三层小楼,强调户户有 花园,包括洋式联排(或双拼)的TOWNHOUSE, 狭义花 园洋房的建筑风格则有欧陆古典式、英国乡村式、西班牙 式、中西混合式(按照中方业主偏好,在建筑技术、房屋 结构及住宅设备上采用西式风格,在平面布置、内外装修、 庭院绿化方面融入中国传统特色,风格多样)等。 • 广义的花园洋房:广义的花园洋房已不再是别墅,某种意 义上称之为花园公寓更贴切些。它介于别墅和普通公寓之 间,它具有部分别墅(独栋和联排Townhouse)的优点, 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 看,其在地理区位上也位于别墅区和主城区之间。
花园洋房的一般特征
• 建筑风格为外国风格,洋味儿十足,多为欧洲和 北美风格,也有少许南洋风格 • 建筑密度很低(容积率一般小于1),绿化率较高, 强调景观均好,首层普遍拥有私家花园 • 普遍分布于市郊一带,距离市区尚有距离; •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都市文明,环境舒适而 宁静;住宅水、电、暖供给一应俱全,周边配套 较为完善,购物、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标准 较高
原汇中饭店大楼
现和平饭店南楼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 10层(局部13层)。大厦具有 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平面呈 “A”字形,外观简洁,富于 垂直感。内外装饰讲究,东部 屋顶为高19米的金字塔形,表 面覆以紫铜皮,显现墨绿色。 在外滩众多建筑中别具一格。
原沙逊大厦
现和平饭店北楼
原计划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 34层的银行大厦。由于沙逊 无理干涉,结果中国银行只 能造17层,比相邻的沙逊大 厦金字塔顶低30公分。是近 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 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小结
• 作为时代建筑的典范,相较外滩而言,老上海的 石库门建筑群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 还能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这是文化混 血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 断改进的过程。
花园洋房
什么叫花园洋房?
• 花园洋房源于上海,自19世纪中 期起,为上海、福建和广东一带 上流阶层所专属,是西洋文明和 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交织的产物。 更为具体地说,它是当时的国内 房地产开发商顺应上海租界辟建 而带来的市场需求,针对特定少 数阶层、采用西方的建筑形式和 新的工程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开 发出来的具有稀缺性的高利润住 宅产品,从现在房地产定义观点 来看,当时的花园洋房相当于目 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独栋别墅。
关于石库门
•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 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 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 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 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 房。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 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与老式石 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 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 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 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另一个重要的 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 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
原中国银行大楼
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原格林邮船大楼
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内容总结
• 不论是石库门,还是花园洋房,又或是外滩建筑。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际 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外来 建筑文化。建筑师应寻找到两者文化最佳结合点, 以世博为契机,设计出富有创意、符合新时代建 筑潮流的“新海派建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 美好”的愿望。
海派建筑文化
•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于海派文化 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 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 展的过程。 • 建筑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的风格特征上,所谓海派建筑,应当 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选择性吸收外来先进建筑 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海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多样性, 包容性,创新性。 • 海派建筑特色核心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它将西 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进建筑设计中。
谢谢观赏石库Biblioteka 建筑上海的缩影石库门
想象中
整修后
事实上
关于石库门
• 一百年前,当老北京人人都住四合院的时候,上 海人人都住石库门。在这狭小却充满人情味的天 地里,精打细算的上海市民用锅碗瓢盆奏出一首 苦辣酸甜的人生交响曲。文人、画家、流浪歌手、 前卫摄影师蜗居在石库门里,酝酿着伟大的作品。 这里有旅馆、银行、商铺、学校、报社、工厂、 赌馆、酒店等,有石库门从没有过的辉煌。 • 相对于四合院的古老,石库门是年轻的,甚至可 以说是短命的。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快就过去, 石库门在人们遗忘的目光中悄然隐退
海派文化建筑
小组成员:戴若兰,潘益萱, 王歆玥,袁元
海派文化的形成
• 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 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长江中上游人及京派等的地域文化, 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 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江浙、安徽及广东 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海派文化构成注入了本土的元素。 •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各种文化在此交流、 碰撞、演变和发展。特别是受到了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影响,逐渐 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 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 海派文化我以为具有四个性,即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和扬弃 性。
原汇丰银行大楼
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主体5层,中部 穹顶2层,地下1层。 为英国新古典希腊 式建筑,体态雄伟。 中部的穹顶设计形 似罗马万神殿建筑, 外立面采用三段式 仿古典砖石结构, 典雅庄重,粗犷豪 放。楼内装饰考究, 入口处有一八角形 门厅,其顶部绘有 彩色壁画,
原江海关大楼
现上海海关
大楼为砖 木混合结构, 高6层,文艺 复兴建筑时期 风格,其白色 清水砖砌外墙 与镶红砖腰线, 使其与众不同 引人注目。
上海最早采用水 泥为建材的建筑, 典型的英国复古主 义样式,爱奥尼克 式柱,芒萨尔式楼 顶以及顶部南北两 端各有一座巴洛克 风格的塔亭,凸显 大楼巍峨挺拔的身 姿。 原上海总会大楼 现为东风饭店
哥特复兴式 风格,立面为 青、红砖的清 水墙,各层窗 洞自上而下用 尖券、平券、 弧形券、半圆 券。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内容提要
• 外滩西式建筑是指从延安东路至苏州河临 黄浦江岸的一排建筑。外滩又名中山东一 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西临黄浦江,西 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 壁式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 博览”的建筑群。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大楼, 平面呈回字形, 折衷主义风格, 尽显华丽高贵 气派,曾被称 为“外滩第一 楼”。 原名亚细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