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DNA重组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转基因哺乳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转基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20世纪遗传学中继连锁分析、体细胞遗传和基因克隆之后的第4代技术,是生物学领域发展史上126年中14个转折点之一。

1转基因哺乳动物的研究概况

1980年Gordon等首先采用受精卵原核注射方法,将疱疹病毒基因SV40DNA片段和PBR322原核DNA分别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移植受体后获得了相应的转基因小鼠。1982年Palmiter等又将带有小鼠MT启动子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rGH)导入小鼠受精卵,得到了21只小鼠,其中7只带有目的基因,有6/7的小鼠比同窝对照组生长快近2倍,这些快速生长的转基因小鼠被誉为“超级小鼠”(super mouse),表明整合了的外源基因可以在宿主体内得到有效正确表达,表达产物可以在宿主动物体内行使正常的功能。

自此便掀起了培育转基因动物的大潮,按照研究转基因小鼠的思路,转基因兔、转基因绵羊、转基因猪、转基因山羊及转基因牛都陆续育成。特别是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突破了有性生殖的框架,表明高等动物也可以由无性生殖来繁殖。同年美国PPL公司和罗斯林研究所合作,利用该法生产出具乳腺表达人第九因子的绵羊[1]。

利用转基因克隆技术获得了克隆猪、体内含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猪、体内有2个基因被“关闭”了的转基因克隆猪和基本不含人体免疫排斥基因的“基因敲除”克隆猪等[2]。

我国从1984年开始转基因动物研究,并于同年最先获得了含人B2珠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1985年和1986年又分别获得了含人生长激素(MT2hGH)基因的转基因泥鳅和小鼠。1987年获得含有大肠杆菌galk和gpt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以后又相继获得了含Hbg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的转基因兔、转基因猪、含EPO基因和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2种乳腺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山羊、含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山羊、含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奶牛、含“生物钢”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老鼠[3]。

2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基本方法

2.1物理方法

主要包括显微注射法、电激法、超声波法、冻融法、基因枪法等,其中以显微注射法使用最为广泛,多数转基因动物是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显微注射法是用微吸管在显微操作仪下将一定量的外源基因直接注入到受精卵的雄原核中,将受精卵培养后移植给受体动物。1980年Gordon将SV40的TK基因整合后的质粒以显微注射法注入小鼠受精卵原核中,首次成功地培育出转基因小鼠,随后利用该方法,转基因兔、猪、绵羊、鱼、牛和山羊也都相继获得成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外源基因易整合入染色体,导入的基因大,可使用任何载体承载基因片段,也可注射无载体的基因片段,外源基因的长度不受限制,可达100Kb,实验周期相对比较短。但这一技术还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基因整体进入染色体的随机性,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和拷贝数无法控制,需要昂贵精密的设备,操作复杂,需培训专门技术人员。尽管如此,由于其直接对基因进行操作,整合率较高,因而仍是目前建立转基因动物极为重要的方法。

2.2化学方法

主要包括磷酸钙沉淀法、多聚阳离子试剂法、脂质体包埋法和DEAE-葡聚糖法。目前,脂质体包埋法是最佳的选择。脂质体是由双分子层组成的闭合囊泡,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将所携带的目标基因导入细胞中。自Felgner等(1987)首次用DOTMA/DOPE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培养细胞成功以来,取得较大进展,通过此方法获得了转基因山羊、绵羊、牛[4]。该方法效率很高,离体细胞可以瞬时表达外源基因,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Kawaura等(1998)发现,抑制细胞内吞的物质(如细胞松驰素)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转染,说明转染机制可能是细胞内吞。该技术的优越性表现在细胞毒性低,对外源基因片段大小无特殊要求,且脂质体易于制备,尤其是免疫原性低,可在体内转染时使用与体外实验相同的载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染靶向性不强,易被吞噬细胞清除,血清的抑制作用以及转化效率低等。

2.3生物方法

主要包括反转录病毒法、精子载体法、原生质介导法、细胞融合法、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s)法和人工酵母染色体载体法。

2.3.1反转录病毒法。反转录病毒是病毒中的一个大科,其

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

王会潘登奎*

(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介绍了转基因哺乳动物的研究概况,综述了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基本方法,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转基因哺乳动物的检测方法以及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哺乳动物;外源基因;转基因技术

中图分类号Q9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6-0196-03

作者简介王会(1979-),男,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分子生物学。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9-02-23

196

成员可感染许多不同种属的动物。它与其他病毒的区别在于其复制是通过一个DNA中间体,即前病毒来完成的。中间体是反转录病毒生命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转录病毒携带的反转录酶,能以RNA病毒基因组作为模板产生双股的DNA拷贝,单一拷贝能有效地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反转录病毒具有能将其病毒基因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的能力,加上其能对多种细胞类型的非溶解性感染,使之成为基因转移实验的理想载体。并且利用反转录病毒的高感染效率和在DNA上高度整合的特性,可以提高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效率。早在1974年,就有关于反转录病毒作为动物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Janenisch等将SV40DNA注入小鼠囊胚腔中,发现获得的小鼠体内有SV40DNA整合。随后,他又成功地用鼠白血病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胚胎。Harvey等用猫白血病病毒作为载体,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去透明带的羊胚胎中[5]。Anthony等认为以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整合的关键在于有丝分裂时出现的核膜分裂,处于减数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无核膜的时间远长于处于有丝分裂M期的细胞,这就为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插入提供了可能[6]。

反转录病毒感染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特别的仪器设备,外源基因的整合率较高,效果稳定,通常外源基因是单拷贝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而且转染不受胚胎发育阶段限制。动物病毒所具有的启动子不但可以引发一些选择标记基因的表达,还能引发所导入外源基因的表达[7]。这一技术的缺点在于外源基因难以植入生殖系统,成功率较低;病毒衣壳大小有限,不能插入大的外源DNA片断;感染宿主时,为非同源整合,结合不稳定;调控区内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这就要求选择能稳定整合表达的外源基因,并用高感染力的反转录病毒作载体;最关键的是携带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在导入受体细胞基因组过程中有可能激活细胞DNA序列上的原癌基因或其他有害基因,安全性令人担扰。

2.3.2精子载体法。精子载体法是将成熟的精子与外源DNA进行预培养后,使精子携带外源基因,受精后并使外源基因能整合到受精卵染色体中。此项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在思路上对大型动物的转基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猪、鸡、鱼类等的基因转移中已获得成功,关键之处在于精子与外源DNA的结合[8]。

2.3.3ESCs法。ESCs法是将目的基因转移入ESCs后,再重新导入囊胚或经筛选后对转入外源基因的ESCs进行克隆,从而培育出转基因个体。ESCs法的最大特点是,在克隆的ESCs被转移到动物胚胎之前,可先把外源重组DNA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组中,然后将这些胚胎干细胞进行筛选,找到理想的ESCs,从而大幅提高转基因动物的生产效率。但ESCs法的缺点是ESCs建株很困难,同时还需要预先选择和克隆基因转移型细胞。目前,利用该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有2个最大限制条件,一是只有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可供商业应用;二是即使有了胚胎干细胞,对家畜来说繁殖嵌合体还有一定困难。

2.3.4人工酵母染色体载体法。人工酵母染色体载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载体,具有克隆百万碱基对级(Mb)大片段外源基因的能力,可以保证巨大基因的完整性,保证所有顺式作用因子的完整并与结构基因的位置关系不变,从而使得较长的外源片断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整合率的提高,另外,目的基因上下游的侧翼序列可以消除或减弱基因整合的位置效应[9]。技术关键为:胚胎干细胞转染YAC后体筛选,阳性胚胎干细胞囊胚腔的注射,YAC原核注射[10]。1996年BermG通过此法获得转基因兔[11]。

3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3.1外源基因的整合

外源基因的整合受DNA构型、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DNA的浓度等的影响。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后整合方式不同,可分为随机整合与定点整合。整合一般具有稳定性,大部分以孟德尔方式遗传后代,少部分嵌合体,极少转基因未整合到染色体上,而是以附加体形式存在,并可传至后代。1~100拷贝的外源基因以头尾成串的方式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一般为单位点整合,有时在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点整合。目前,认为基因表达的强弱与整合的拷贝数无关,而与整合位置有关。另外,原核生物的载体序列可能会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少数基因位点的侧翼序列有重排现象,或基因部分整合情况。外源基因插入常出现宿主基因序列的重排、缺失、重复或异位,转基因可能会造成宿主细胞基因突变出现新表现型,有时会影响管家基因以至发育致死[12,13]。

3.2外源基因的表达

从基因到蛋白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生化过程,尤其是对随机插入宿主染色体的外源基因,其表达与否或表达程度强弱除受其本身结构影响外,整合位点的位置及附近顺式调控元件的有无都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生影响。另外,转基因沉默、RNA的错误剪接、原核载体序列及动物的遗传背景等也是外源基因不表达或表达水平低的原因。

外源基因表达很大程度上受整合位点的影响,所谓“位置效应”即是因整合位点不同而导致的基因表达差异。对位置效应最直接的解释是插入位点附近的序列特点影响了其表达的程度[14]。比如,如果外源基因插入转录失活的异染色质区域,则其表达有可能受到完全抑制。目前,使用的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介导转基因,因保证了目的基因上下游侧翼序列的完整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位置效应。

3.3提高外源基因表达的策略

3.3.1导入大片段目的基因。YAC载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载体,它的大容量为处理大片段DNA提供了有力的武器。YAC载体不存在位置效应,因YAC载体的大容量能保证巨大基因的完整性,保证所有顺式作用因子的完整性,另外,目的基因上下游的侧翼序列可以消除或减弱基因整合后的“位置效应”而引起缓冲区域的作用,从而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

3.3.2添加内含子。结构基因有3种形式:一是基因组基因,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二是微型基因,也是基因组基因,但大部分的内含子都已去除;三是不包含内含子的cDNA。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基因组DNA在转录迁移方面优于cDNA及微型基因。Grosveld等研究人β-球蛋白基因在转

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