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合集下载

清朝末年两广提督丁日昌简介

清朝末年两广提督丁日昌简介

清朝末年两广提督丁日昌简介丁日昌(1823-1882.2.27),字禹生,亦作雨生。

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人。

由廪生捐教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建蓝田书院于汤坑圩。

咸丰四年(1854年)办团练,剿潮州土匪。

七年(1857年),升任琼州府学训导。

九年(1859年),因守城有功,升任江西万安县知县。

丁日昌到任后,将历年积案一一整理结案,旋经广东巡抚奏调,办理广东洋务。

八月,署庐陵县知县。

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吉安府,丁日昌与知府曾咏以失守被褫职。

七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调随营委差,开复原官。

在安徽期间,上条陈言江西吏治、丁漕利弊情形,拟定丁漕减价章程数十条,拟州县拟捐款、应裁应留条例数十条。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攻占广东高州,两广总督调丁日昌赴高州帮办军务。

丁日昌主张在燕塘设炮局,铸造开花大炮。

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上海机器局,因丁日昌平时留心西方科学技术,调任督办。

因此结识郭嵩焘,引为挚交。

淮军克复无锡后,丁日昌被保奏为直隶州知州衔,赏戴花翎,旋委办理营务处。

三年(1864年),淮军克常州府,被保奏为知府衔。

湘军攻克南京后,丁日昌被保奏为道员,留江苏遇缺即补。

四年(1865年),授苏松太道,兼管海关。

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时,与英国领事巴夏礼据理力争,办理了驱逐洋兵驻扎城外、将违法外国轮船充公、索回吴淞口炮台地基、裁撤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兵费、禁止洋兵在洋泾浜收取赌规、将英国传教士陆和尚正法、拔除外商私设的浦东至川沙的电报线、将外国流氓遣送回国等洋务。

同时,积极向西方购买机器,将上海机器制造局移址今江南造船厂处。

清军攻克福建漳州后,丁日昌以支援军饷、军火不遗余力,被李鸿章评价为“才力过人”、“不避劳怨,操守亦甚清严”,保奏赏加三品顶戴并三代封典。

八月,升任两淮盐运使,时两淮盐政多弊薮,丁日昌到任后严禁私贩,惩处贪官,由此税收大增。

同治五年(1866年),扬州清龙潭以下堤坝决口,清廷命丁日昌就近负责修复堤坝。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 一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 一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一1、据《客都梅州》一书介绍:丁日昌曾协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并任总办,建议清政府设立北洋、东洋和南洋海军,曾在台湾规划主持架设电报线。

从这些活动可以判断丁日昌积极倡导和参与了()A. 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面对鸦片战争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这里的“变法”是指()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现代化建设。

我国的近代海军最早建立于()A.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4、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科技人才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

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

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A.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B.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C.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D.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6、下面四幅图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其中属于军事工业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7、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A.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8、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右边漫画,可以认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源于A. 小农经济B. 封建制度C. 西方先进技术D.国人爱国热情9、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A.挽救中华民族B. 实行君主立宪制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10、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C.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完整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完整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丁日昌与曾国藩、李鸿章交往关系探微

丁日昌与曾国藩、李鸿章交往关系探微

丁日昌与曾国藩、李鸿章交往关系探微邱志红在晚清历史上,湘淮军政集团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已往的研究,对这两个军政集团的领袖人物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其他关键人物,如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均给予了较大的关注,相较而言,对丁日昌在湘淮集团中的地位与作用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围绕丁日昌在晚清中国吏治、洋务、海防、外交、藏书等方面的建树,研究者也进行了重点考察。

①当年王尔敏先生在其《淮军志》中述及李鸿章幕府人才时,对丁日昌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并有一段精辟论述,称:“自同治二年至九年以丁忧去职,丁日昌对于淮军军饷械弹的供应,无不周密迅速,实为(李)鸿章最得力的助手。

他不仅于淮军发展有大功勋,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对于当时世局的了解,外交的肆应,海防的设计,其才识均远非同时其他疆吏所及,与(李)鸿章政见一致,志同道合。

”②这种评价应该是非常中肯的。

史称的“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是湘淮集团军事、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丁日昌是活跃在洋务领域的领先人物。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号雨生(禹生),广东丰顺人,禀生出身,比曾国藩小12岁,与李鸿章同岁,曾先后入曾国藩及李鸿章幕。

在晚清历史上,能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所倚重,并且关系密切的幕府人物并不是很多,据朱东安先生的研究,丁日昌、倪文蔚、李传黻、吴汝伦、祝垲、郭嵩焘、黄方、游智开、薛福成等③可算是其中的凤毛麟角者。

丁日昌后来凭借淮系起家,累官至江苏巡抚、福州巡抚、船政大臣,成为具有相当政治地位及政治影响力的疆吏枢臣,上述人物中唯有郭嵩焘堪与之比肩。

郭嵩焘(1818-1891)不仅曾是湘系集团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淮系集团创办人李鸿章在政治上能引之为“奥援”者,但是由于其个人因素,他当权的地位既不甚显要(最高官至广州巡抚、首任出使英国大使),为官时间既短且不具连续性,因此使得他在整个湘淮集团军事、政事活动领域,包括洋务领域的成效大打折扣。

海防意识的萌发

海防意识的萌发

海防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1840-1842)后期,林则徐、魏源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

林则徐强调“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集于天津,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自强新政”兴起后,刚刚萌发的近代海防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李鸿章呼吁:“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更上疏清廷,阐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

他说:“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认为当西方列强争雄海上、争夺海权之际,中国不能自甘落后、无动于衷,他形象地比喻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他已经认识到建设一支近代海军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无疑是近代中国人逐步树立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虽然左宗棠当时对“海洋之利”的内涵认识还比较肤浅,但应该说已经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

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草拟了一份《海洋水师章程》(直到6年后才经代奏转达朝廷),提出要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新式海军,“每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钵轮船(炮艇)十号”,并各设提督统辖,彼此呼应,联成一气。

三洋各设三座制造厂,“水师与制造相互表里”。

丁日昌的条陈,首次规划了建立中国近代海军海防的方案。

进入19世纪70年代,欧美有关海防建设的理论传入中国。

同治十三年(1874),德国人希里哈的《防海新论》(1868年在伦敦出版)由江南制造局译成中文出版。

这是一部从军事上总结美国南北战争成败得失的理论著作,该书的主导思想在于必须以积极的海上防御措施取代传统的海防手段。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海军 的性质,既有“镇民”的一面,同时也 有“御海”的一面。但是由于当时中国 所面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事实,以及 中华民族和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当 时的近代海军的主要职能是保卫中国的 海疆安全。
近代海军的失败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 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 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海战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主力尚存。但是李鸿章采 取避战保船的战斗策略,在随后爆发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北洋舰队走向墓地。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23日全部登陆完毕。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 拒绝。 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 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 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 舰。 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 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一是对外国的依赖性过多: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和西方相比存在较 大的差距,为了使海军尽快进成从西方购买现成的军舰的确是一条捷 径,但是我们却不重视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越到后来越把发展海军 的希望寄托在买船上,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第二个 教训是封建政权的腐朽限制了海军的正常发展。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 时力量是远超日本舰队的。当时,日本2000吨以上的战舰只有五艘, 总共15000吨。而北洋舰队则拥有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7艘,总共27000 吨。但是当北洋舰队成军之后到甲午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北洋舰队居 然再也没有添加任何一艘新战舰,甚至到后期连弹药也没有进行过补 充。中国海军的发展便停滞不前。原因是当时的腐朽统治集团不顾国 家安危,把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后来的资料显示这 笔巨款起码在两千万两以上。这笔钱如果用来买像定远这样的铁甲舰 可以买十一艘,而像买致远这样的新式舰船则可以买二十四艘。反观 日本为了购买吉野舰上至最高统治集团下到最底层的普通民众都自愿 捐款以筹足购买所需要的资金。到甲午战争的前几年日本又新添了 2000吨到4000吨的战舰六艘总吨位达到37000吨反而超过了北洋舰队。 从这个方面看北洋舰队的覆灭也不足为奇了。北洋舰队甚至中国近代 海军可以说就是这样最终走向自己早已挖好的坟墓中。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戚其章【作者简介】戚其章250002 济南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摘要题】有清一代,迄于鸦片战争,中国朝野甚少有人关注海防问题。

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始将海防问题严峻地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

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因之萌发了海防思想。

自兹以降,议海防者渐多,数十年间逐渐蔚为风气。

关于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发(1840-1861)、重倡(1861-1874)、趋实(1874-1879)、深化(1879-1884)和高潮(1884-1894)。

由于海防问题在中国是和近代化问题密切相关的,海防思想之由理论走向实践,必然会不仅带来海防建设的近代化,而且也启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海防思想/三次海防大讨论/启动近代化进程【正文】有清一代,迄于鸦片战争,中国朝野甚少有人关注海防问题。

《清史稿》称:“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

”(注:《清史稿》,第138卷,第5 38页。

)诚哉斯言!鸦片战争以前,沿海各省虽设有水师,也“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辖境虽在海疆,官制同于内地”(注:《清史稿》,第135卷,第524页。

)。

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始将海防问题严峻地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

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因之萌发了海防思想。

自兹以降,议海防者渐多,数十年间逐渐蔚为风气,推动了海防建设的发展,也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今天审视其发展历程,探讨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无疑仍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一、晚清海防思想发展之轨迹在整个晚清时期,海防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或断或续,时而曲折甚至迟滞,在艰难的探求中缓慢地取得进展。

兹按其发展之轨迹,试分作以下五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1年,是晚清海防思想的萌发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莅任广州后,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兰岚【关键词】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师夷长技”【摘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源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国防形势,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有关。

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文史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防形势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的开端。

与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夷狄”之患相比,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选择的进攻方向在于东南海疆,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且以更高的科技实力和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为后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更大的威胁。

这使海防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着重考虑的严峻问题,由此产生了海防思想。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中国现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从战争中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并主张建立一支“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林则徐创建“船炮水军”的计划虽在生前未能实现,却使他成为晚清倡议建立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魏源继承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他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主张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并建议设厂造船,先在广东训练新式水师。

在他们的倡议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近代海防论的中心问题是制造轮船。

这样,创建海军的问题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丁日昌是晚清创设海军的最早设计者。

他于1867年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翌年,又在《条款》的基础上重拟了《海洋水师章程》六条。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创设外洋水师的具体方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购置兵轮,特别是大兵轮,以创设外洋海军;在中国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精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哲学史学研究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和启示李登辉(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洋务运动,打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枪”。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

洋务运动历时35载,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开化。

1895年中b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毋庸置疑洋务运动引进的“西学”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着标志性意义,当今仍可鉴。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思想开化启示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翻开了我国近代化的篇章,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留下了经验。

洋务运动传入的西方先进思想,以及建立的现代化军队、学校、企业等,对我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之后中国的一系列变革,往往与洋务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我国在现中的中,以为$一、洋务运动的背景英国通过外交、经济、鸦片、武力四个阶段打开了中国的,中国进了建社会的$鸦片和后签署的一系列等变了中国社会的$,中国的,立&经济,中国开为的市场和,中国开经“千有之”$鸦片战争结束后,对外,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了一系列;对,在中外联力的 杀下,农民战争趋于破产边缘,外患得到“缓解”。

然而国似毫无波澜,实则暗流奔涌。

一些“国”思想桎梏中摆脱的开明人士,例如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当,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和平”减少危机感,觉得需要改变传统的统方式,探求新路。

若想重拾国威,则必先利其器。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人士为了振图强,维护建统治,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表现出人们认识需要一种新的策,以付中国在的地位发生的无前例的化,这一“新的策”就是洋务运动[1((44%48)$二、洋务运动对早期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事业不出两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船坞是,曰务,如路、、、、开、等是,其有学、派学生学外国之事,大半皆为兵起见叫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的苗孕育在封建社会的,不是苗的就是的,自强求富的目自然了一$洋务派的近代业,在是起着些作的$在一了的自强识,洋务运动之后,曾出现人人西学、的社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一章,的中国向化之中$(一)洋务运动促进旧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

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

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作者:曾秋灵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9年第11期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元气大伤。

此时,有些人继续麻痹自我不思进取,有些人心有余悸惶惶不可終日,而有一部分清醒果敢的官僚则在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意识到必须要自救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率先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

这场自救运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

推动洋务运动的人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主要都是一些头脑清醒的官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而广东人丁日昌,亦是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之一。

丁日昌(1823—1882),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今梅州市丰顺县城)人,“梅州八贤”之一,是中国近代开明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

与时俱进、卓有远见的丁日昌曾大力引进西方工业设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还架起了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路,并将之融入军事战争,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传丁日昌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七八岁就会写诗,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1842年,20岁的丁日昌中秀才,次年补廪生。

然而好事多磨,其后丁日昌三次赴广州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

但他壮志不消,并不屈服于命运,继续阅读各种书籍,历史、地理、诗文、军事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

1844年,惠潮嘉道李璋煜见到丁日昌的文章后,被其文章触动,大赞丁日昌为“不世之才”,随即把他聘为幕僚。

1854年,丁日昌协助李璋煜镇压三合会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

担任万安知县期间,丁日昌表现出了优秀的治理才能,政绩突出,既深得民心又受到上司赏识。

但在1861年,丁日昌调任卢陵知县,被太平军击败,丢失辖地,被朝廷革职。

仕途遭受沉重打击,丁日昌心情低落,但他不甘心就此败落,一直在寻找“复出”的机会。

当时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督办江南军务,丁日昌大胆建言,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被收入幕府。

曾国藩奏请清廷,于1862年11月恢复了丁日昌原来的官职。

丁日昌之生平事迹及其深远影响

丁日昌之生平事迹及其深远影响

(1859)任江西万安知县,十年八月调摄庐陵知县,十一年(1861)为曾国藩幕僚,同治元年(1862)五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三年(1864)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六年(1867)一月升为江苏布政使,十二月升任江苏巡抚,光绪元年(1875)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十一月署理福建巡抚。

五年(1875)会办南洋海防,沿海水师尽归节制,旋充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八年(1882)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私第,为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倡导者、洋务军事工业开创者,同时又是近代中国台湾防务建设的主要奠基者。

坑人,但“从青年时期起就寓居揭阳县榕城,与揭阳感情尤深,故曾自称揭阳人。

(2)”他以非“科班”出身而跻身晚清重臣之列,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分子,为晚清中国近代化运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流传神奇身世丁日昌后来之能对水上事务特别感兴趣与其神奇的身世有关。

据传丁日昌是“揭岭飞泉”下大水潭里的鲤鱼精降世,所以他小时候最喜欢玩水。

因家庭贫困,他的母亲黄氏每天必须外出做小买卖。

在临出门时,哄骗日昌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一盆水,作者简介:蔡金河(1969—),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

5区域历史让他玩耍。

有一次,黄氏因忘记带秤,便中途折回家来取。

推开门,遽然发现盆里有一条大鲤鱼,却不见孩子,心头被吓得卜卜跳。

但定睛看时,见日昌还在盆里玩水,这才安下心来。

后来,丁日昌对于水上的事务特别感兴趣,如主持上海江南造船厂,主张大量造夹板船,建立招商局轮船公司船队,以及升任为七省水师调兵,传说这都是与他是鲤鱼精出世有关。

(3)另一则传说同样也道出了丁日昌与水有关的神奇身世:据说丁日昌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城郊溪边玩水,不慎跌入溪中,顺流漂了大半天,总是仰卧在水面,不会沉下,待到亲属追寻而至之时,见状又惊又喜,急忙把他捞起,惊问是何缘故,丁日昌却说他在落水之时,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翁在水里把他托住,口中连说:“丁大人勿惊!”自此,丁日昌成了远近闻名的奇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4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4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3)大众传媒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
突破核心考点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时空观念 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
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史料实证 1.论从史出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史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 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 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结论 史料以分号分层,从两方面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是中国自然 经济解体的动力。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19世纪中期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 强的原料产地。 命题角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 融入世界的评价和认识。
2.新式纺织厂冲击下的手工织布业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 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 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 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 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 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 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发现问题 手工织布的“顽强生命力”反映出自然经济在解体过程中的“顽 固”和在当时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命题角度 近代工业化对农村生产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

历史事件: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历史事件: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连连败北,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到了此时,连东方小小的日本也开始打上国门,这使清廷上下颇受刺激。

主管对外事务的总理衙门,自然更感到沉重的压力和耻辱,他们对日犯台湾之事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11月5日,总理衙门奕等人上奏筹议海防,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洋务运动的进展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广洋务活动提出了纲领性意见。

首先,奏折指出,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必须发奋图强,因为“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

目前且不说驱逐洋人,恢复主权,即使力保和局也需要实力。

日本进犯台湾,“明知彼之理曲,而苦于我之备虚”,只得忍痛接受屈辱的和约。

由此看来,“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后果更不堪设想。

列强环立,虎视眈眈,形势迫切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其次,奏折总结了自强新政——洋务运动的进展情况。

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可谓“创巨痛深”。

一时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倡言自强,“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如何才能自强?洋务派认为,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才能加强国防实力,抵御侵略。

顽固派则认为只有坚持传统的纲常名教,大力倡导“忠义之气”才是自强的根本,坚持反对学习洋人科技。

正因为缺乏统一的认识与行动,因而喊了十几年的“自强”,“迄今仍并无自强之实。

”洋务派虽然大声疾呼军事、工业近代化,并创办了一批军火工厂、民用企业,但收效甚微。

原因何在?一是顽固派的多方反对,洋务派每办一事,往往“岐于意见,致多阻格”,“同心少,异议多”。

办洋务事业,离不开与洋人打交道;而一与洋人有关,顽固派必然指斥为“以夷变夏”,全不顾“局中之委曲”,凭空为洋务派增添许多阻力。

二是经费不足,致使洋务事业“未能扩充”,有些“初基已立,而无以继起久持”。

显然,就以上两个原因而言,奕等人认为顽固派的阻挠是洋务运动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论晚清军事教育变革

论晚清军事教育变革

论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标签: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军事近代化清朝自入关以来至鸦片战争时,在军事上奉行“以骑射为根本”的原则,在军事人才的选拔上沿袭着明朝的武举制度,在教育上则只注重军人的弓马骑射技能,而忽视对军官的理论教育[1]13-14。

随着承平日久,八旗、绿营日渐废弛、锐气尽失,无论是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还是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都惨遭失败。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启用汉族官员,组建团练,引进西方武器,改良装备,采用西式方法训练士兵,开启了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军事教育的变革,是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它始于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期间迅速发展,直至清朝政权被推翻时仍在进行,并对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历程从时间上来看,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这是军事教育变革的开端和初步发展阶段;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这一阶段晚清军事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学校军事教育体系,大规模地派遣军事留学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一)洋务运动:军事教育变革的早期发展晚清军事变革始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淮军大批引进西式枪炮装备军队,逐渐取代八旗、绿营成为主力。

见识到西方强国“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湘淮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期,利用自身担任地方督抚的优势,创立兵工厂、造船厂,开启了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军事近代化是洋务运动前期的主要目标,军事教育变革作为军事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

丁日昌——洋务运动先驱

丁日昌——洋务运动先驱

丁日昌——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介绍本名:丁日昌字号: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出生时间:1823年去世时间:1882年主要作品:《丁禹生政书》、《抚吴公犊》主要成就: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人物评价:不世之才语言:丰顺话、官话身份:洋务运动先驱发展实业方面1864年(同治三年)8月,丁日昌上密禀,主张设厂造船,鼓励华商购买轮船经营运输,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覆示允丁主持办理。

年底,他购入苏州河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制造开花炮。

其后又将上海两炮局并入,1865年(同治四年)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任总办。

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的大型军事工厂,是首次引进西方先进生产设备,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企业。

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

在他的主持下,开始架设由旗后(今高雄)经台南至安平,长95里的电报线。

这是中国人民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

在他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基隆煤矿也顺利投产。

外交方面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利权等。

如:英法军队自1860年(咸丰十年)入上海城内借住,久不退出。

丁从1864年(同治三年)开始交涉,促使两国军队于翌年撤出,又收回外国人占据的吴淞炮台基地。

丁在上海任职期间,处理对外交涉十余起,多次批驳了英、法等国超出条约的要求,维护了国家利益。

内政方面1867年(同治六年)正月,丁日昌升任江苏布政使。

他就职后主持对全省候补官员进行考试,择优补缺。

并针对大户不交漕粮,小户负担过重及书吏差役蒙混浮收等弊端,新订《江北钱漕章程》16条,又发出通告,裁免节寿、门包、到任礼等陋规。

丁日昌行文取谛地方乡绅恶霸私设的关卡,凡不遵者,从严查处。

接着,迅速清理积案,平定冤狱。

他将各房旧案,调入卧室,十年游幕的阅历使他对种种积弊深有所知,因而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在审案件传讯被告时,他只发一张传票,限派一名差役前往,并根据路程远近当面给予差役所需盘费,不得向百姓勒索分文。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需项下拨款,产品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企业经营旨在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为了利润;经营管理腐败,封建衙门 习气严重,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的现象成风;技术、设备和 原料方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这表明洋务派举办的近 代军事工业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办工业。官办军事工
业仰赖于外国,而外国侵略者又决不允许中国制造精良的武
的洋务活动,大体上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 代初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 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
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
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清政府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各式舰艇多艘,形成了虚有其表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理,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并由李鸿章“专司其事”。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有大小舰艇27艘,丁汝 昌任海军提督。
洋务派创建的新式海军
(19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
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两个海军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
一个衙门---海军衙门
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水师

一级战舰
铁甲舰

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 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 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 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 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人马格里。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局搬 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史纲要论文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史纲要论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清末指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亦指模仿外国上述方面的事务。

1、产生原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2、持续时间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3、]实践过程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

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下面的这份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大学生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赵闻悦(辽大外院,辽阳,111000)一、内容提要: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二、关键词:洋务运动性质失败原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训三、正文:1.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运动之后以中央领导恭亲王为代表的,在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为主的主张以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富国强兵,摆脱列强欺霸,进而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用工业的发展,也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但是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还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

2.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清政府自始对西方人的到来怀有畏惧心理。

原因之一,中国在军事上,是恐惧憎恶海盗的。

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不精,对海盗不易剿灭其根据地,甚至于不能发现其根据地。

原因之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不能制成近世的火炮。

而西方人不仅铸造枪炮,而且他们的船舶也比当时清政府的船舶高达。

原因之三,西方人来到东方,自然都是些冒险家,不免又暴横的行为,而且通过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更增加了中国人得畏恶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借 用 西 法
他逐渐认识 到
,
,
中国 的传

统 工 艺 和 生 产手 段 十 分 落 后
代 枪炮生 产 的要求

无法适应近
峻挑战
近 代 官 绅 对 此 问 题 的 认 识 是 经历

中国 的 旧 式 泥 炉 炼 不
,
了 一 个发 展 过 程 的
出 能 够 制 造 近 代 枪 炮 的铁
,
用 泥 模铸 炮也

的极 大 兴 趣
,
不 禁 击 节 叹赏
,

”,
他 写信 向
生 产 轮 船 同 年 七 月 我 国第 一 艘 明 轮 蒸 汽
,

李 鸿 章 推荐 王 韬 ④
希望 能 改 用 近 代 工 厂

舰“ 恬 吉 ”号 试 航 成 功

恬吉号 的锅炉


机 器 来 生 产枪 炮 弹 药 与此同时
,
东 南 各 省 的大 部 分 时 间 里
,
将 自 己 的主 要
月 安 顿不 了 家 口
犹 如 驱市人 上 战 场
,

精 力用 于 海 防 问 题 的思 考 式海 防 的设 想

,
提 出 了建 设新
无 战 斗 力可 言
勇 益形冗杂


兵不可用
于 是招 勇
,
,

既要 养兵 又要养 勇

政府 无
第 一 次 鸦 片 战争 后
说》
,

一 营操演图 说 》
,
,

一军操演 图 说 》

了 使 正 规部 队 与 地 方 治 安 部 队 分 立 的 重 要
各 一 卷 以为江苏 练军 练 习 洋 操 的 依 据 在 晚 清各 省 练 军 中 洋枪
, ,
原则

他在 设立 练军 时
,
,
认 识 到 练军 必 须

江苏 练军是 最早装备

集 中操 练
师 ⑩ 兵 库
” “ ”

专事 征 战

,
使之成为

游击 之

实行 洋 法 操 练 的
后来 江 西 等 省 练

” 他主 张要使 战 兵 与 差 兵



军 的洋操 办 法就 是 从 江 苏 练 军 学 来 的 ⑩
截 然 分为 两 途

”,
将护炯

解犯


用 近 代 枪炮 和 洋操 来 改 造 清 朝 的 经 制 部 队

生 产工 艺 和 手 段 的强 烈愿望 时
,
他 在 上 海
” 三养 兵 练兵之 法 ① 与此 同时
,
由于 与洋人接触频繁

,
已 对 西 人 的机
,

丁拱辰 等人 对枪 炮 火器展开 了研
器 工 厂 有 所 了解
同治 二 年

丁 日 昌读 到



他 们 以 中国传 统 的 枪 炮 制造 工 艺 为基
三 十 六尊 上海
,
,
被李 鸿章调 赴
,
其 洋务 军 事 活 动 富 于 成 就
会 产生 过相 当 的 影 响

对近 代 中国社
设立炸炮局
据李 鸿章 的 记 载
四 十八磅


丁 日 昌的 军 事 言论

局 主 要 制造 十 八磅 磅 三 种开 花炮弹
,

一 百 零八

和 实践 与 晚 清军 事 近 代 化 密 切关 联

安部 队 分 立 的初 步局 面
分 设 常备

后来
,
,
清末 新 军
别 的 意义
近 代 武 器 装 备 的 发 展使 一 支 训
续备

巡 警各军
从 理 论 上和
练 有 素 的部 队 的 战 斗 力 比 以 往 任何 时候 都 更 强 于 劣 等部 队 展 的 一 个特点
余万
,
。 。 。
制 度 上 最 终 解 决 了 正 规部 队 与 地 方 治 安 部

光 绪 年 间 各省 练
,
国的 兵 勇大 加裁 汰


丁 日昌的精 兵 主 张是
,
军建立 之 后
绿 营兵 已 多 不 问 征 战

专顾
对 中 国古代 兵 贵精

,
不贵多 思 想 的 继

地 方 治安
,
形 成 了 晚 清 正 规部 队与 地 方 治
在 晚清 军 制 近 代 化 的 过 程 中 具 有 特


曾国 藩 在 直 隶 创 立 练 军 ”


丁 日 昌是 江 南 制 造 局 的 第 一 任 督 办
,
,
各省纷纷效法
同治八 年
,
,
为 该局 拟 订 经营 大 略
制 成 大 小 机 器 三 十今 丁 日昌在 江苏 巡 抚 任 内 洲

将 抚 标 绿 营一 千 成 立“ 练 军 ” 两
,
余座
即 以此机 器 制 造 枪 炮
从近
,
使 用药 线 引信
另 外也
代 化 的 角度 来 考 察 丁 日 昌 的 军 事 活 动
利 于 我们 更 好 地 把 握 他 的历 史 地 位


制 造 少 量 的短 炸炮 炮弹者
泥炉熔化 工生产 ②
,
其 中有 能 发 射 八 十 磅
,
使 用 外 洋煤 铁
再 用 泥 模 浇铸
靠 中国 的 旧 式
队 分 立 的 问题

讲 究 精 兵 是近 代 军 制 发
清朝 全 国绿 营兵 共有 六 十
,
加 上 八 旗 驻 防十 数 万
人 数众 多
,
,
但 粮 晌菲 薄
兵 丁 粮 炯 不 足 以 白养
,
大都
丁 日昌非 常关 心 海 防 问 题
,
在 他 任职
兼 营他 业
,
平 时不 事 操 练
,
奉调 则 十 天半
,
壳 均 系 自造

,
其 他 机 器 则 以购 买 旧 件 修 配
尺 吨
, ,
曾 国藩
李 鸿章 等人 也 都
而成

,

全 舰长



,
,
马力
认 识 到 了 用 近 代 机 器 来 生 产 枪 炮 轮 船 的必
排水量

装炮
与 日本 冬

,
曾国藩 派容阂赴美 国
四月
, ,
须 贺造 船
江苏巡抚 后
,
数度 赴 沪
,
布 置 江南 制 造 局
译成汉 语
,
绘 图 注说
,
编 成《 一 哨 操 演 图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又好 ⑩

同 期 所 造 之 ’清 辉 号 相 比 既 快

购 买机 器
同治 三 年
李鸿
“ 章 致 函 总 理 衙 门提 出 中 国 欲 自 强
则莫
,
近 代 军 事 工 业 是 以工 业 革 命 后 的 全 部
经 济技 术 条 件 为 背 景 的

如 学 习 外 国利 器 如 觅 制器之 器


,
欲 学 习 外 国利 器
—一


丁 日 昌 与 晚 清 军 事 近 代 化
皮 明 勇
— 一






,
一 一
,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丁 日 昌是 晚 清 同 要人 物 之 一


“ ” 光 自强 运 动 的 重
他 在 广 东设 计 监 制 成 功 短 炸 炮 同治 二 年 八 月

他 以办 理 洋 务 而 著 名
,
尤以

则莫
丁 日昌在 倡 导 发
,

展 中国 自 己 的 军 事 工 业 的 同时
也相 应 地 近代工商
” 制 器 之 器 的概 念 是 容 阂 首 先 提 出
提 出了 发 展 中国近 代 科学 技术 业等 一 系 列 问题


的⑥

它 的实质 意 义 是 要 在 中 国 建 立 近 代


他从 武 器制造 的原理 和

丁 日 昌 在 整 顿 绿营
设 立 练 军 的过程

出 这 样 的 主 张 应 该 说 是 先进 的

正 规部 队

,
特别 强 调 精 兵 的原 则
,
还 在 同治 六年
,
与地 方 治安 部 队 分 立 必 然趋势

,
是近代 军 制发 展 的
他 就指 出
,

自古 强 兵 之 道
,

晚 清 内忧外 患 的形 势 要 求 清 政

机 器 工 业 丁 日 昌 和 曾 国 藩 李 鸿章 等都 是 最早接受这 一观 念
的人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