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全
称
简 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46.5 47.11 48.1
美国旧金山
【过程】 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 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 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会徽
【过程】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探究活动】 (1)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社会制度 实施群体 主要作用 享有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 各民族共同繁荣 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同胞 祖国的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制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含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3、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认同。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前知识梳理】一、前提:新中国成立1、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立:1949年政协(内容)A、通过通过《》,它具有职能,性质。
规定:我国社会性质是,还规定。
B、选举产生了C、决定改北平为,以为国旗,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职能由变③1956年新阶段: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方针2、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产生方式:《》的规定(2)确立:年颁布了《》,此宪法规定了是最高权力机关。
宪法体现了、原则。
(3)地位: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含义:在统一领导下,各少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和,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原则:、、(3)实行状况:1947年,自治区成立,50年代,自治区、自治区、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自治区成立。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愿望,实现了,也保证了和。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读图回答图1出席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图2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图3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请回答:(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2)请概括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材料一图一查士丁尼及廷臣材料二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结构】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 召开(1)背景:胜利发展(2)任务:筹建(3)时间、地点:1949年9月(4)代表特点:广泛性(5)内容:A、通过了《》内容①规定国家性质是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领导的、以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
性质:共同纲领确立了,具有的性质。
)B、选举产生了。
C、决定了、、和。
(6)职能(1949—1954):代行的职权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1)主要职能:、;(2)政协的性质:组织。
3、发展(新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2)组成最广泛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1、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内容:(1)通过《》(五四宪法)①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②原则:和;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的宪法。
④作用: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2、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 .3、法律依据①规定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正式确认。
4、含义: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5、实施:(1)1947年,自治区(2)50年代:新疆、广西、宁夏(3)1965年自治区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愿望,实现了,也保证了和。
总结: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1、2、3、【巩固训练】1.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20·江苏高考·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
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解析】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排除C项;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体系开始建立,但没有全面建立,排除D项。
【答案】B。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高考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基础知识】一、新中国成立1、条件:政治: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理论: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论人民民主专政》组织: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在北平内容:A、《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政府 C、确定首都等。
性质: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成立:1949年10月1日,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政务院总理;开国大典。
3、意义: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政府B、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确立:标志: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另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职能:1949年——1954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1954年后,主要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1982年,中共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
2、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A、我国是多民族国家;B、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C、《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
20 第二十课知识提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成立新中国条件的成熟:①前提条件: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②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内容:第一,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重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第二,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人心所向: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内容: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1)政治方面: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2)经济方面:我国逐步恢复了国民经济;我国采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模式,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思想文化方面: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事业的繁荣。
(4)社会生活方面: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简约朴素的生活习惯。
二、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西湖镇中心学校时宝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贡献和性质的演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主要内容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民族独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2.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主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关系2.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继承关系二. 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宪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依法治国。
2.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
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
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好比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
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我们下面就来共同学习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背景:①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随着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随即解放,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独裁政府覆灭,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②《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的发表。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 新人教必修1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全国人民
③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
意义:满族足平了等少,数也民保族证自了己祖当国家统作一主和的民愿族望团,结实。现了民
各民族大团结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宁夏——西夏王陵
广西风光五十六内族蒙兄古弟大草姐原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④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 ②
B.② ③
C14.、③(④08广东单科)D与.《②中④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 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6、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 其主要职能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并开始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况及作用;2.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3.了解新中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三项巨大成就。
【难点】理解三大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他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自主预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根本前提。
1、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项伟大成就。
1、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1)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2)职能:①1954年以前代行职权;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依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游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3)地位:是我国________的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成立: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正式确认。
(2)概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________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高中历史第6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2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情境导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的时候,国内外的局势仍然很紧张,很多代 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参加会议的。冯玉祥 将军为了参加这个会,从美国千里迢迢奔向 解放区,却在途经黑海时,因所乘轮船失火 而遇难;新疆的五位代表坐着苏联的E-2飞 机,遭遇空难;李济深在反动派的监视下化 装成商人才抵达北平参加会议。这些都说明 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的艰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宣告 了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高考演练
• 1.(2013·江苏,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 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 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 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 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 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2014·烟台高一期末)1945年4月毛泽东 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在广泛 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 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 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 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 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 新国家。”这一主张的实现是通过( )
• 【探究素材】
•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据此 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广泛听 取了政协委员意见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 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 【探究思路】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议”, 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说明结论(1),政 协委员提出意见,起了“参政议政”“民主 监督”的作用,说明结论(2)。全国人大具有 审批权,说明结论(3)。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王东华
•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 底上更显光明。 • 大的那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 星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 也既当时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只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象 征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 称。。1955年10月1日成立自 治区。新疆地域辽阔,自然 资源丰富。是个多民族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 面积23万多平方千米。1958年3 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 成立。计有壮、汉、瑶、苗、 侗、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佬等民族。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各民族大团结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 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 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 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 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 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 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基诺。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选民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 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票样(1954年)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特点: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2、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内容: 内容: A、通过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当选 、选举 产生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当选 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为主席 C、决定 首都、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首都 国旗、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A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少数民族 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各级自治区、 全国人民 地方各级人 中国人民政 各级自治区、自 治州、 代表大会 民代表大会 治协商会议 治州、自治县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并发挥作用, 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1949年秋 B、1954年秋 1954年秋 C、1956年底 1956年底
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 内容? 内容?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初步发展: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中Fra bibliotek根本的政治制度
确立标志: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 确定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体现的两大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和 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初建时期:1949.10-20世纪60年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曲折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民主与法制遭破坏) 3、重建与完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民主法制不断规范与健全)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正式建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原因: 目的: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1、1949《共同纲领》 2、1954年宪法
法律依据:
实施: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 意义: 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法律保障: 《共同纲领》 《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多党合 作和政 治协商 制度
人民代 表大会 制度
民族区 域自治 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 市级人大 乡 镇 人 大
直 选 监 督 负责
监督决定任免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负 责 乡镇行政等机关 服 务 服 务
全
国
广
大
公
民
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的十六字方针:(P99)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进一步完善。
党 全 中国致公党
派 称
名
称 简 称 时 致公党 农工党 民盟 民建 民进 九三 台盟 民革
成 间 1925.10 1930.8 1941.10 1945.12 1945.12 1946.5 1947.11 1948.1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的成立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职能转变:
1954年,职能转变: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发展: 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完善: 1982年,十六字方针
A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2.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职能转变:
1954年,职能转变: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发展: 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完善: 1982年,十六字方针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背景:
B B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中国 共产党
以上与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怎样的情况?
代表的广泛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体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1)、背景
(2)、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①通过纲领: 国家性质: ②政协暂代人大职能 ③选举领导机构 ④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3)、开国大典 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特色 政权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
庆龄先生: ……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 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程欢迎 先生北上,敬希驾莅北平,以 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专此。敬颂大安!
毛泽东
1949年6月19日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全面展 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各民主 党派
团体人民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截止2006年)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立5个自治区
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成立30个自治州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 治政府宣告成立。
意(1)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义(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立 地 点 旧金山 上海 重庆 重庆 上海 重庆 香港 香港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北京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建立122个自治县(旗)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同步练习
•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 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等 2.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度民主、权力广泛、权力在民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示意图 立法监督决定任免 全 国 人 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负 责 选举 监 督 负责 立法监督决定任免 省市级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负 责 选举 监 督 负责 监督决定任免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地市级人大 负 责 选举 监 督 负责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恢复经济 1949-1952 过渡 恢复时期 巩固政权 时期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D.政治协商制度
同步练习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8年;D1982年 6、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青海自治区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革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律得重建与完善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港澳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