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及在中国的发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及在中国的发展

Bridge of Century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及在中国的发展陆叶青李福生(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恩格斯在继承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还融合了社会的考察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该理论主要分析了人与自然是如何和解的问题。

这对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而今的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上,也继承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并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当代发展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从古至今,环境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自中国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到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都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今,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出现。

因此,怎样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思想。

本文将通过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和基本内容,来解析当代中国对人与自然思想关系的创新发展。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人与自然的思想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理论价值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1001-0475(2020)011-72-04主义自然思想的理论成果,也为我国关于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针对当时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提出来的理论成果。

恩格斯在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三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跳出了形而上学的思维圈,又进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合理阐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走今后的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工人运动也比较发展的一些西欧国家的实际为重心,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铸造了一个既是阶级的又是科学的锐利武器。

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观察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生命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

如果根本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行动同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沾边,哪里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所谓“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中国学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意义不可低估,同时也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中国、影响、传播、创新、发展、学者、解读、实践、运用、实践意义、启示、教育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实现社会公平等。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将其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提出了“教育为阶级服务”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了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者。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回顾,着重分析了他们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在我国的继承发展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一)关于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也决定了考察一定时期的教育,一定要把它置于这一一定的历史当中。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中国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特别是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挖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将首先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内涵,阐述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接着,文章将结合中国实际,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概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并未以专门的生态著作为载体,却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历史分析和哲学思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这一中介来实现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强调,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

恩格斯则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生态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恩格斯警告说,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有人尝试西方资本主义,有人试图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人也试图走民主社会道路,可是这些方法都一一失败了。

而自从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在随后的不断斗争中解救了中国。

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在整整一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而且也作为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旗帜,深深影响着中国。

而中国共产党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

本文试图简单重现历史,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国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裂变。

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成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历史上那种大一统的集权专制统治受到资本主义各国争相分割中国实力范围的挑战;思想文化上,历史悠久、独成一脉并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西风东渐而呈式微的态势。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

然而“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现象是人们逐渐认识到革命风暴过后,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

一大批革命者、思想家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革命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一、马克思在中国的初期传播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开辟人类社会新纪元的历史价值,促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救过救民道路的视线转移。

对于十月革命,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极其丰富而深刻。

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这一物质交换必须以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为尺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根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扬弃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分析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签:人;自然;生态文明;现实启示继党的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由于奉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其发展之路在相当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寻求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需要向经典作家请教,汲取他们思想的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而且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路径,这对理性认识中国当前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的专门性著作,但是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散见于其宏大的哲学、经济学等相关著作中。

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之无机身体,二者共生共荣,内在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指出,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不是游离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陈凯林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5期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更加严峻,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由人类自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

因此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从中获取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枯竭。

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尖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指明了方向,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的深刻内涵(一)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人类的生命、意识和活动都起源于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自身是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不能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与自然界应该是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战胜和被战胜、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

(二)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人类应该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

树木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人类走出森林后,却不停地滥砍滥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坏境。

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与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与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解析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理论上可以解析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理论纲领和奋斗目标,“消灭私有制”是特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

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且是一个历史过程。

我国现阶段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思想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要防止和反对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又要防止和反对右的错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坚定不移地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7-0064-03作者简介:田杨群(1962-),男,安徽金寨人,博士,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简称“两个毫不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出“创新发展”新理念时,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当前理解创新发展新理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一个理论上的困惑:既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要“消灭私有制”,我国当前为什么还要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有从理论上解析“消灭私有制”与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澄清各种错误认识,解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禁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才能使党中央的创新发展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作者:袁哲黄艳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7期摘要: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即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飞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确实值得世人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時代特色,分析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生态思想。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下降、河流污染严重以及珍稀物种几乎消失等等。

面对环境问题,如何应对成为焦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系统性的著作,生态思想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辩证法;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041-04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身居19世纪的欧洲,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并没有引起过多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系统的研究环境保护。

但是那个时代是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的粗放式使用,环境问题已经显现。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关注到环境的变化,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

对于这些现象,马克思、恩格斯预见性的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在著作中多有提及。

当今的中国,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或许会为中国指明一个发展方向。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由此可见,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19世纪中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趋于尖锐化,时代的难题促使理论家进行思考,由此产生出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讨论较为广泛的两种观点:前者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后者主要谈论人对自然的统治。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意蕴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意蕴
果。从理 论基础 到与 中国土壤 的融合 , “ 从 嫁接 ” 成功
陶醉 于我 们对 自然 界 的胜 利。 对于 每一 次 这样 的胜 ;不 以伟大 的 自然 规 “ 律为依据 的人类计 划 , 只会带来灾难 ” “ 人 类在 自 。”
又经 过 了一段 时 期 的 发展 , 生长 出“ 生态 文 明 ” 的硕 利 , 自然界都 报复 了我们 。 ”“
和利 用能力 的增强 , 也是人 类对 自然 尊重程度 减 弱 决o ” 却 ”“ 的 同义语。从 “ 自然界起初 是作 为一种完全异 己的、 有
无 限威 力 的 和 不 可 制 服 的 力 量 与 人 们 对 立 的 ” 原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思想 以人与 自然辨证 关系为出
发点, 以人 类认识 自然 、 改造 自然 的进程 为线索 , 重 着
的马克思 主义生 态思 想传 人 中国后 , 与中国文化 特别
基础上进行社会 实践 。马克思 恩格斯从反面 阐释违背
了这 一 核 心 原 则 之 时 的 可 怕 后 果 — — “ 们 不 要 过 分 我
是 中 国传 统生态 智慧相 融合的过程 ; 创新 为“ 繁育 ” 阶 段, 即逐渐适应 了中国土壤后 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的主题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
[ 中图分 类 号 ]2 [ B 7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O8 86 (020 — 02 0 10— 462 1 )3 03— 5
马克 思主义 生态思 想是产生 于欧洲 、 代表社 会前 其理 论基础 。在他们 看来 ,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是被动性
论准备 、 融合和 创新 。理 论准 备是指 马克思恩格 斯 的

从马克思_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_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社会观察・
部分, 与自然界的联系紧密, 是休戚相关, 生死与共的关系。 增强 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 我 们人类也应该关心其它物种的生存情况。同时也应该大力地进 行宣传,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各方面保护意识, 维护生物的 多样性, 建立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 (二) 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严重 制约因素。因此, 必须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绿色 科技, 发展先进的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通过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尽早建立绿色 GDP 制度, 将体现生态、 自然、 环保等绿色 GDP 要素统计进去, 把环境 成本从经济增长的数值中扣除, 以绿色 GDP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 的重要指标。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 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 型。发展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可减 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小污染。 (三) 推行正确的消费模式 倡导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 选择。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 总会消耗完全。 绿色消费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把 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利用, 尽量降低污染的 消费模式。 所以,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倡导 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提倡文明、 适度的消费理念, 发展有利于节 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的消费模式。 (四) 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完善有利于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 机制。要真正做到 “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 必须从以下两个 , 方面努力: 首先, 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其次,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 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在 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时, 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尤其要考虑 到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引发生态环境问 题, 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 马克思、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是我们树立科学发展 观、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是我们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 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理论 为指导,我们一定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 境, 使我国的现代化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只要我们坚持 用马克思、 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走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伟大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化中机器的轰鸣和人类文明的脚步出现的,从"雾都"到南极的臭氧层空洞这都说明了环境问题正在愈演愈烈。

目前,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极富前瞻性的眼光,深刻地研究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并对此试图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对于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环境保护;启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变本加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然而环保工作却是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迫切的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实质,这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缓解环境压力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的理论精要环境哲学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它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及自然环境的地位与价值,正确认识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来,环境哲学是在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种种弊端和缺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厄运后,开始探索生态环境问题,他们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见诸于其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中。

马克思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开始讨论环境,并认识到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依归与当下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依归与当下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是 由动物一步步进化而来 ,在人 出现之前 自然界早已存在 ,才能借助 自然界 的资源存活下来 。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人不可避免需要依赖它。正是因为如此 ,恩格斯 才明确指出: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 自然界 ,决不像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是像站在 自然 界 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 自然界之中的。”②
马克 思恩格斯 生态 思想对美 丽 中国建设 的启 示
张 伟 娟
提 要 :马克 思恩格斯 生态思 想核心是入 与 自然 的辩证统 一,生态理想 目标 是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学说为建设美 丽 中国提供 了理论 基础和实践依据。对此 , 我们 在 当下生态 文明建设 实践 中,应 加强 生态文 明意识培 养 ,强化 法律和 制度 的约束 力 ,充分发挥媒体 的宣传 作用 。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 斯生态思想 人 与 自然 美 丽 中国 作 者张伟 娟,女 ,福建 师 范大 学马克 思主义 学院 副教 授 , 中国社会科 学 院马克思 主义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北京 102488)。
“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轮廓几乎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所凸显出来 的理论视域 中被解读出来 。”① (一 )马 克思 恩格 斯 生 态思想核 心 :人 与 自然 的辩证 统 一 马克思 主义是 自足于现实世界展开思考 的,所 以人和 自然之 间的关系是马克思 主义面对现实 的议
题 ,对此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指出: “人 直接 地是 自然 的存在 物 。”② “人 本身 是 自然 界 的产 物 ,是 在 自己的环 境 中并 且 和这个 环 境一 起发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种生态思想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关于生态方面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重要财富,尤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他还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然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1]自然界也并不全是泛指纯粹的自然,还包括人的社会。

因此,在自然界中仅仅是一个要素的人类没有任何权利去破坏自然资源,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人类才能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产生不能离开自然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界创造了人,而人依赖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2]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不能随意对自然加以主观能动性,这样必然对自然界造成种种破坏。

人是处在一定社会中现实的人,其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自然界认识水平的制约。

人类活动每一步的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但是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自然的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所以,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就成为我国当今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能够指导我国的绿色发展。

增加对自然资本的投资,提高自然生产率,坚持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要求,又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 十三五规划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说明绿色发展对于我国完成“十三五”时期目标的重要性,也说明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绿色发展作为一个现代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明确在其著作中提出,但其生态思想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我国绿色发展的实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增加对自然的投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产生后人和自然之间就存在着“物质变换”关系。

传统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然后把它们加工成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过程,也包括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产品使用消费之后的残骸释放到大自然之中的过程。

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如果过度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或过度排放废物都会对自然造成沉重的负担,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有这样的论述:“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陈彦超[1];程嘉琪[1]
作者机构: [1]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87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7-57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治理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辩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等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推动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处于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时期的中国,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的生态文明思想。

近年来,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两山论"以及生态治理现代化思想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延续、创新与发展。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理论文 献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杨须爱创作民族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影响
目录
02 作品鉴赏 04 作者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是杨须爱创作的民族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8年11月。
该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所著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依据这些文献在中国 百年来传播的时间、渠道和社会影响等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对不同阶段的传播史实和主要影响进行了梳理与 总结,之后对一些代表性文献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第二,填补了马列民族理论文献传播史研究的一些学术空白
马列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基础部分,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 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甚至空白领域。该书对马列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百年传播的历史作了系统 的挖掘及梳理,对每个传播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20余篇(部) 代表性的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译介、出版及研究的情况作了历史考证和比较分析。从总体上说,该书基本上搞清 楚了这些文献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播的主体、渠道、进程、具体文献传入的时间及版本、主要特点及传播活动 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大致脉络和基本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些方面的学术空白。
作品鉴赏
第一,解决了马列民族理论文献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该书通过对马列民族理论文献在中国百年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一些重要文献在不同时 期的文本、版本及影响的考据研究和比较分析,为一些重要概念、基本思想观点及其中国化过程的考据研究提供 理论支撑,进而为摸清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上一些是非争论的历史根源,消除一些人对马列民族理论思想和 观点的教条式解读、错误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无谓争论奠定必要的前提与基础。同时,研究中搜集、挖掘及整 理出的史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史料;研究中发现的学术争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及线索, 可以为同行参与及展开、细化本议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刘艳
来源:《神州》2012年第32期
摘要:环境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并不像今天表现的这样突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以其见微知著、极具前瞻性的思维为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协调、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相统一的环境理论思想。

本文参照了当代环境伦理思想研究的基本问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建国以后如何追求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环境理论思想。

通过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的剖析,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来探讨建设当代中国的环境伦理思想结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中国
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农耕文明过度到工业文明以来就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线性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人类致力于发展科技,把自然资源当做水龙头和原料库,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环境的积累性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所以要想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历史演变。

1)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萌芽。

首先从人文地理角度来审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在出普鲁士西部的莱茵省出生的,二人出身的家庭都十分殷实,幼时受到的良好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使得他们受到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气息影响较深,这种影响引导了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环境公平正义的最初思考当中。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2.10)—文,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关于环境公平正义的最初思考;而來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实地考察是恩格斯的环境正义思考的主要形式,这集中体现在《乌培河谷的来信》《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

2)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

《德法年鉴》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的重要标识,使得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过渡到唯物主义,在1844—1845年之间间,在通向新世界观的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这影响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公平正义的认识,其代表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其中蕴含了大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其次,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提出"人化自然"的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深化。

《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过去的假设变成了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的转变。

首先,马克思强调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外部自然条件(表现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资料的需要方面。

其次,在改造自然环境中,马克思坚持了人是占有主体地位的。

人作为改造自然环境的主题能够支配一切自然力,再次,马克思在生产劳动中指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生成与变化,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拥有实践关系再拥有价值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尊重自然规律"的环境保护观。

我国执政者认为尊重自然规律是一种伦理态度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尊重自然规律能够使人利用认识到的规律改造自然,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降低夸大的主观能动性,摆正人在经济建设改造自然环境中的姿态。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理论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因此环境保护事业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变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反对了为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而牺牲自然环境的错误做法,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平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时构成危害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有过类似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将以往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将"可持续发展观"进化为"科学发展观",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角度为出发点,提出"永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思想,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平观。

3)"为人民造福"的环境正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归属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好环境问题就必须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当代中国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制度上的优越性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的良好的条件,因此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出发,我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环境保护事业是服务于人民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结合实践思考问题、选择战略和制定政策,统筹谋划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大局,因而是这一种社会公平和兼顾环境保护的新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