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5、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第⼀章导论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收⼊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
2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为,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学问。
3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市场性社会⽣产活动,从事⾮市场性财富分配。
①⾮市场性社会⽣产活动:政府为满⾜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以不盈利为⽬的,从事⽣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重新分配。
4、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四个层次:第⼀层次是中央政府;第⼆层次是⼴义政府。
中央政府+各级地⽅政府及附属机构;第三层次统⼀公共部门,⼴义政府+⾮⾦融的公共企业;第四层次⼴义公共部门。
统⼀公共部门+政策性⾦融机构。
5、研究政府经济⾏为三个层次:第⼀层次,研究财政收⽀;第⼆层次,研究财政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6、财政学发展时所⾯临的问题:(1)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价政府各种经济政策。
7、相⽐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领域:(1)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2)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公共经济学全⾯采取了现代经济分析⽅法。
即注重实证分析法(已经发⽣了什么)⼜注重规划分析法(应该怎么办)。
8、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连接点(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市场调节及收⼊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直接经济⾏为(2)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也看成⼀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为能否实⾏最⼤化进⾏分析。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些主要分析⼯具也被公共经济学⼴泛使⽤。
9、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导论——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第⼀章导论1.1 复习笔记⼀、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1.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1)公共(性)公共或公共性,是指在⼀定的社会或地区内,⼀种共同性⽽⾮私有性,⼀种共享性⽽⾮排他性,⼀种共同性⽽⾮差异性。
(2)公共需要与公共问题①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即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需要与每个⼈的利益密切相关,但其中每个⼈⼜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满⾜和保证公众基本⽣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公共需要:a.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国防、公安、外交等。
b.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
c.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公众医疗保健、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图书馆等。
d.建⽴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如公共组织的扶贫、社会保险等。
e.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如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然资源和⼈⽂资源等。
f.在⽣活⽔平进⼊发达状态后,公众对⼈权、⾃由等公民权利的公共需要。
②公共问题a.从量的⽅⾯看,公共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或影响所及,牵涉到⼀个地区⼤多数⼈的利益,影响了多数⼈或团体的活动,具有⼴泛性或者普遍性。
b.从质的⽅⾯看,公共问题与私⼈问题的区分不仅表现在关系到多数⼈还是少数⼈上,⽽是在本质上,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③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公共需要是⼀定社会中绝⼤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产⽣的主客观之间的⽭盾,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3)公共事务①公共事务的概念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具体⾔之,在⼀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是既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
学前教育学(1-4章)
第一章导论【填空,选择为主】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他的教育对象是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名词解释】2.胎教方法:子宫对话,交流体语,给胎儿听音乐等。
【填空,选择】3.学前教育机构:胎儿学校(由医务部门管理),托儿所,幼儿园(针对3-6周岁儿童,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2名教养员,1名保育员),托幼园所(由工厂兴办),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SOS国际儿童村(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
儿童村内有若干个家庭,每个家庭有5-7名孤儿,1位妈妈组成。
妈妈大都是从当地女青年中招募,年龄在25-38岁之间,经过培训实习,与儿童村定下7年合同,履行教育职责),家庭教育(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填空】4.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名词解释】5.5.1柏拉图的《理想国》标志着学前教育公共思想的诞生。
5.2亚里士多德把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7岁的儿童教育。
5.3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科学教育学的开始,《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5.4法国的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学家,《爱弥儿》被称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5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多德》,提出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
5.6德国的福禄培尔是幼儿教育之父。
《人的教育》。
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建了世界最早的一所幼儿园。
他提出来教育十分重要,学前教育要全面,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恩物是------------5.7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的思想。
5.8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于1903年的罗马创办了“儿童之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反映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额B、对外贸易量C、对外贸易值D、对外贸易依存度2、在统计习惯上,国际贸易额是指)A、一国进出口额之和B、各国进出口额之和C、各国进口额之和D、各国出口额之和3、一批中国生产的服装经过新加坡商人转卖到美国,这种行为对于新加坡商人来说是)A、直接贸易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D、过境贸易4、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是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叫做)A、专门贸易B、自由结汇贸易C、易货贸易D、间接贸易5、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生产力发展水平C、资本国际化D、上层建筑6、目前发达国家间的劳动分工主要属于)分工A、垂直型B、水平型C、混合型D、以上都不对7、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是)A、国际生产价格B、国际价值C、国别价值D、国别价格二、多项选择题1、对国际贸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它是指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B、它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C、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D、它是指各国间货物的交换活动E、它是指各国间服务的交换活动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A、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B、一国出口货物的去向C、一国产业结构状况D、第三产业发展水平E、一国进口货物的来源3、以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划分,国际贸易分为)A、出口贸易B、进口贸易C、过境贸易D、转口贸易E、水平贸易4、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B、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C、初级产品比重上升D、初级产品比重下降E、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成均衡比率发展5、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A、供求关系B、劳动生产率C、劳动强度D、垄断势力E、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6、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有)A、调拨价格B、垄断价格C、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价格D、国际商品协定价格E、交易所价格7、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B、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C、国际贸易是联结国际分工的纽带D、国际贸易影响国际分工的进展速度E、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8、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深化表现为)A、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处于主要地位B、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C、从垂直分工逐步向水平分工过渡D、区域经济集团内的分工趋于加强E、发展中国家被日益日益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
《世界经济概论》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a、政治经济学以人类各种不同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世界经济
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生 形成关系后的世界生产关系为主要对
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象;
b、在研究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对世界经济整体内部关系进行分析。 时不考虑国内和国外的区分,以 一 将种其类本型质的和国规家律为上典升型 为进 一行 般剖 和析 普,理论抽象层次较低、应用性较强 遍的本质和规律。
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 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
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 学纤维等新型材料。
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 业和化学工业等。
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 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
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科学技术 - 第一位的、根本性的 2、资本的扩张性 3、体制创新
什么是科技革命?
科学 - 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技术 - 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
3次伟大的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 - 18世纪中叶
背景 -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起点 - 纺织机械的变革 标志 - 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第二次科技革命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80%以上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即指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社会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 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长。
【第一章 —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一)三种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表1
潜在长处
各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长处和局限性概要
潜在局限性
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
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 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1.导致非系统观察 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3.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
(二)华生、赫尔和斯金纳
华生:
1.强调对外显行为的客观研究,反对使用内省法
和对内部事件(如梦)的研究。 2.心理学就是对刺激 — 反应联系的形成的研究。 赫尔:刺激 — 反应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三、 人格的实验取向
(三)认知取向:
使用内部加工的概念;
重视对人而不是对动物的研究,有时还在自然环
(二)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人们具有的愿望和恐惧;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以及人们对有关这些记忆的当时机能 的认识; 对童年时人际关系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怎样影响现在的 关系; 人们应对诸如焦虑、羞耻这些痛苦情感所进行的抗争; 人们向他人有时甚至向自己表露许多想法和感情的困难;
质疑:资料在哪儿? 不可重复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三)默瑞:
精神分析 主题统觉测验 试图将临床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二战时,参与选拔战略情报局人员的工作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四)罗杰斯和凯利
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
1. 强调有机体向成长和自我实现运动 2. 理论核心是自我以及个体知觉和体验自我的方式
凯 利:个人构念理论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二)多种取向并用:
即综合利用多种取向的不同方面
如: 艾森克
《跨文化管理》第1章——导论
国际企业管理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管理行为。根据一些管理学文献的定义, 管理的过程涉及管理者所执行的主要活动,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等 职能,通过这些职能的实施,达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
1.1.1国际企业管理概述
3、规范化与差异化管理相结合
国际企业其自身跨国生产经营的特征决定了国际企业管理不可能 有一种完全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环境的差异会带来管理的 多样化,国际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注意到国外差异化 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特定的国际管理情势,开 发符合当地管理环境的管理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法律环境
国际企业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是指与自身经营管理相关的社会法制 规范及制约,主要涉及本国和东道国的各项法律、法令和条例等。 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 对外国企业的法律规范等。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不同的法律体系 1、大陆法系 2、普通法系 3、宗教法系
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立法 1、消费者利益保护 2、知识产权保护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消费者利益保护
1、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反映一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保护 消费者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框架的法律规定。如日本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法》
2、禁止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约束市场中的厂商行为, 来保护消费者权益。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法律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技术环境 国际文化环境
1.1.2 国际企业管理环境 国际政治环境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技术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1860年煤气公司211家,1870年,350家。
24
案例分析续
2.电力工业的出现。
1856年,沃纳.西门子运用法拉第在1830年发现的电学理论,
设计出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
但22年里,电气工业并未出现,因为缺少麦克斯韦电磁学 理论。 麦克斯韦理论出现后,爱迪生于1878年发明了电灯。 电灯取代煤气灯。
back
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制约表现为:
1. 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 2. 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 3. 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实盈利的矛盾 4. 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
5. 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成本与新增效益的矛盾
35
表 技术项目的抉择
方 案 Ⅰ Ⅱ Ⅲ Ⅳ 技术先进 √ √ ≠ × 经济合算 √ × ≠ × 决 策 可行 不可行 一定背景下可行 不可行
(1)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2)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构 由9:1变化为现在的1:9
19
2.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Transform Impact)
(1)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2)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3)促进了经济的软化。
1、硬件与软件占产品价格的比 20世纪50年代:8:2;70年代:5:5 90年代:2:8;2000年以后:0.5:9.5 2、产品对原材料、能源和一般性劳动力的依赖 性减少。如半导体芯片的材料成本仅占1-3%
从表现形态上看,技术可分成: 物质技术(硬技术)----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 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 非物质技术(软技术)---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 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
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考博-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基础)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导论 (3)1、公共管理的含义 (3)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 (3)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3)4、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 (5)5、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5)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 (6)7、公共治理与善治 (6)8、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产生 (6)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8)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方法 (9)第一章导论1、公共管理的含义答:(1)从国外学者关于“公共管理”的论述中发现,公共管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范式。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即:它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技术、方法的学问。
(4)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一种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同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答: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公共管理理念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所组成。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公共管理本质特性最集中的反映。
概括起来,“公共”就是基本范畴。
以公共为核心,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公共部门、公共治理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答:(1)公共行政的概念必须回答和解决由谁来进行公共行政(主体问题)、公共行政的活动内容、范围以及如何行政(行为方式)这三个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课后答案(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导论【思考题解答】1-1 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 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
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
第1章 导论
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2.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数量猛增,而且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分布广泛,成为 国际市场营销的主要经营实体。 •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额的增 长,影响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重上升, 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势必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国际贸易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目的
4. 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国际市场的巨大潜量能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扩大销售 量,进而为扩大销售额和增加利润提供了条件。
•产品销售量的扩大,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能
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产品 的分销与促销能力相应增强,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的知名 度就会相应提高,企业就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迹。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步骤
1. 分析阶段
•收集有关市场的资料,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在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通过分析和调研积累资料 和信息。企业可参考的资料有两种: ① 针对特定的目的而收集的资料; ② 使用已经收集的资料;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方法遵循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的分析范式,采用因子分 析、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 究国际市场营销影响因素、绩效、环境变量等的关系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市场营销与市场环境 变量、绩效等的关系,预测和确立企业的营销目标。这些方 法既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又有注意支持相关理论的发展。
大国际市场的范围。
三、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章 导论(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_风笑天)
(第五版)
风笑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研究: 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会研究是由社会科 学家、社会学家以及 其他一些探究有关社 会世界里各种问题答 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 种研究类型。
社会研究中的两种典型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要通过具体
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要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 研究中的主动性。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 的具体类型
四种研究方式比较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人文主义:社会研究要考虑人的特殊性, 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动性。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研究范式 科学范式
自然范式
逻辑过程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理论模式 理论检验
理论建构
主要目标 确定相关和因果关系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
文字描述与阐释
主要方式 实验、调查
性质 定量 定量
定性 定量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等 资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其他相关技术:问卷及量表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
编码技术等
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论直接影响着研究方式的选择。 实证主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利用文献 的定量研究;
第1章答案 导论
第1章答案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是()。
bA 营销环节B 生产运作环节C 财务环节 D 组织环节2.下列生产属于加工装配型生产的是()。
aA 汽车B 饮料C 造纸D 烟草3.下列生产属于流程型生产的是()。
dA 机床B 计算机C 家具D 纺织4.能构成生产运作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是()。
cA 生产计划B 生产库存C 生产技术 D 质量管理5.从广义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解,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系统()。
aA 设置和运行的管理B 设置的管理C 运行的管理D 机制的管理6.下列不属于生产管理的基本问题是()。
dA 提高质量B 降低成本C 保证交货 D 提高产量二、多项选择题1.据各类社会组织生产特征的不同,生产运作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abA 制造性运作B 服务性运作C 科学性运作 D 艺术性运作2.产运作系统的硬件要素主要包括()。
acdeA 生产技术B 生产计划C 生产能力 D 生产系统的集成E 生产设施3.支持和控制生产运作系统运行的要素主要包括()。
abdeA 人员组织B 生产计划C 生产技术D 质量管理E 生产库存方法4.为了创造产品和服务,所以的组织都要发挥三种基本职能,这些职能是()。
abcA 市场营销B 生产运作C 财务会计 D 计划协调5.按企业接受订货的方式和顾客要求定制的程度,可将制造性生产划分为()。
abA 存货性生产B 订货性生产C 流程性生产 D 加工装配性生产6.按生产任务的重复程度和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可将制造性生产划分为()。
acdA 大量生产B 少量生产C 成批生产 D 单件生产7.下列关于存货型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abcdA 产品多为标准产品B 价格事先确定C 多采用通用设备D 交货期不是很重要8.按生产系统的特性划分,可将服务性运作划分为()。
cdA 资本密集型B 技术密集型C 人员密集型 D 材料密集型9.按照顾客直接接触的程度,可将服务性运作划分为()。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 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你能列举一些具有地域和民族特 色的行为文化吗?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是一个 有机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表 里,不能割裂。 只是为了考察文化提供不同的切入点, 才分层论析。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文化,是价 值观的体现。反过来,某种制度又 巩固着某种价值观。制度规范虽各 具特色,但显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体制改革,就是革掉落后的制度, 创造或引进先进的制度。
三、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有以下几 种观点: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2.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
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 的标准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当今人类最高价值观:自由、平等、 正义;真、善、美。
价值观虽各具特色,但有先进落 后之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主要是 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如自由与专制, 平等与特权,正义与邪恶,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
——中国文化:情感,虚文本位:中国文 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 基础。 e.g.“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 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 件.……社会经济,因以大乱。”
e.g.“亲养其子,复育其孙;以五递进,又各纳 妇,一门之内,人口近百矣;况夫累代同居,传 为佳话。虚文炫世,其害滋多!男妇群君,内多 诟谇;依赖成性,生产日微;貌为家庭和乐,实 则黑幕潜张,而生机日促耳。昆季之间,率为共 产,倘不相养,必为世讥。事畜之外,兼及昆季。 至简之家,恒有八口。一人之力,曷以肩兹因此 被养之昆季习为游惰,遗害於家庭及社会者亦不 少。” 中国表面上风俗淳厚,但实际上却造成人的依 赖性,减低生产力。
第1章 导论
• 发展三阶段:
第一、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分类;
第二、对自然界运行机制或规律的认识; 第三、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
• 21世纪最热门的科学是?
• 面临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科学与文化的分离 科学指自然、物质的科学, 而人文指人的精神和思辩; 第二,科学方法的局限; 第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如尖端科学用于毁灭性的战争等、科 学理论被改造成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 形态教条。
• 6-张小姐在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 格大学生的实力。如果面试的问题只是个具体的 数字,那么在答题时读过大学的人并不比没有读 过大学的人占优势,因为大学生的记忆力并不一 定比别人好。 既然不是一个数字,就需要以主动 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 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本质的特征。就算把大学其间 所有的知识都吞进肚子,就算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名,也绝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所以,一个 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独立 思考并且用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题目对一个经济系的高
才生来说并不难。
• 4-所谓的“英国买”,就是英国需求的数量,数 量与市场需求有关。英国有多少人,这个我脑子 里有数。首先我可以假设16岁至70岁之间有多少 人,然后推算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45 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 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同时我还考虑: 打球的人中,有多少人经常去,这些人估计一年 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球,又需要 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 • 5-一个月后,收到了公司的录取通知。
体育科学研究教程
张林挺
1 大纲介绍
1.1教材: 1.2主要参考书目 1.3 教学总时数:32学时 1.4 教学形式 1.5 考试结构 1.5.1 平时成绩(40%):出勤,表现,作业,提问 1.5.2 末考成绩(60%):是非、名词解释、问答、选择题 1.6 作业与听课要求
第一章导论简答题供应链是围绕核心...
第一章导论简答题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工作流、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通过协调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流程,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五个领域:需求、计划、物流、供应、回流。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供应链管理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 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以信息共享为平台。
4.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③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处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各自为政或者是简单的业务衔接。
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去实现高水平的客户服务,而不是仅仅通过传统的业务合同实现企业之间的往来。
5.有效用户响应与快速用户响应的区别。
有效用户响应与快速用户响应分别基于不同行业的策略研究。
有效用户响应是在(美国食品业)兴起的一种供应链策略。
其主要观点是:不断降低供应链的成本,通过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而给用户更大的利益与更有效的响应。
快速响应则是在(美国纺织与服装行业)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观点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销售的运行时间与库存数量,以提高对于用户的快速响应性。
这两种策略各有侧重,有效用户响应侧重有降低成本,而快速响应则侧重于缩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二、学科性质
其次, 其次,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 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国民经济总体 社会经 济活动 中观经济:产业(部门) 中观经济:产业(部门)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
微观经济:企业、 微观经济:企业、消费者
微观经济学
4.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反垄断。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是反垄断。哈佛学派认为高 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 度集中的市场中容易达成垄断合谋并形成限制产出、固定 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 价格、市场协议分割、默契的价格领导等行为,这就必然 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有 会影响市场绩效,所以,必须由法令来限制这类行为。 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 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18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2.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 哈佛学派首创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具有因果关系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 )、市场行为 (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 Performance)三个要素构成, 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在哈佛学派的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分析框架中 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 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按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市场结构决定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 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 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2
导论
§1.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1.2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与发展
3
§1.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性质 三、研究领域
4
一、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产业: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 产业: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 材料、相同工艺技术、 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 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11
一、产业与产业组织的概念
当我们分析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 产业” 当我们分析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 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 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 合”。 这里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就称之为产业 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此时, 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此时,从 某种意义上讲,产业与市场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某种意义上讲,产业与市场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17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1959年 1959 年 , 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 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 组织理论的教科书 《 产业组织 》 , 为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 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 尤其是对产业集 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性的有关研究, 中度 、 产品差别化 、 进入壁垒 、 规模经济性的有关研究 , 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 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 , 在世界学术界产生 了深刻影响。 了深刻影响。 1970年 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 1970年,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 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书,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 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 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 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产业组织》 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产业组织》一书中对市场 行为论述的不足, 行为论述的不足,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 进了一步。 进了一步。
21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产生于60年代初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产生于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 60年代初。 斯蒂格勒( Stigler) 德姆塞茨( Demsetz) 有:斯蒂格勒(V.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 Brozen) 波斯纳( Posener) ( Y.Brozen ) 、 波斯纳 ( R.Posener ) 等 。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 织理论, 80年代以来美国里根 年代以来美国里根、 织理论,对80年代以来美国里根、老布什政府时期反垄断政策和 规制政策的转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规制政策的转变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 1968年斯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 年斯蒂格勒的名著 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斯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斯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对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较有影响的研究涉及垄 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 断、寡占与兼并、市场容量与劳动分工、规模经济、信息理论和 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 政府规制等诸多领域。因他对上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和 巨大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巨大贡献而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7
三、研究领域
企业 产业内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 产业间细分 部门 产业间粗分 国民经济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价格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
国民收入理论
微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8
例:计算机部门-产业与细分市场 计算机部门-
9
§1.2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ics
辽宁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 杨隆华 yang_lhx@
1
课前几点说明
课程说明 课程参考书 《经济学、组织与管理》米尔格罗姆、罗伯 茨著,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 《产业组织理论》让泰勒尔 Jean Tirole, 1997,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二、学科性质
首先,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 首先,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济学是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济学是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产业经济活 动的条件及其形成因素,阐述产业组织、 动的条件及其形成因素,阐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 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 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 用以指导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 用以指导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
19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3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哈佛学派的 分析框架
基本条件
需求 供给
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规模经济 产品差别化 进退壁垒
市场行为
价格行为 非价格行为 纵向限制
市场绩效
效率 技术进步
产业组织政策
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政府管制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
20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15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新产业组织理论( )
16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 主要代表人物有: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 1938 哈佛大学的梅森、克拉克、贝恩、谢勒等。 哈佛大学的梅森、克拉克、贝恩、谢勒等。 1938年梅森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 年梅森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 1938年梅森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 过程的组织结构、 过程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实验性 研究。 研究。 1939年 梅森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 1939年,梅森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 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1940年 克拉克发表《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 1940年,克拉克发表《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对产 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二、产业组织研究的起源
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的“组织”理论与“ 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的“组织”理论与“马歇 尔冲突” 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尔冲突”→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SCP范式的 范式的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马歇尔(Marshall) 英国,1890年《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 英国, 年 经济学原理》 组织:第四生产要素。 组织:第四生产要素。“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 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 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萨伊) 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萨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