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

合集下载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逐步引入给定的关键词。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我国重要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平台,旨在全面监测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该监测网络,我们可以获取全国范围内细菌耐药性的最新数据,从而为抗生素合理使用、疾病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给疾病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于了解现状、预测趋势和制定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监测是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了解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耐药性问题,并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便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各地的细菌耐药性数据来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还能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该监测还可以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加强全球耐药性监测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在了解现状、预测趋势和制定防控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和投入力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积极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性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CHINET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体系的应用目的、意义及监测方法,分析监测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国际上先进的细菌耐药监测体系为各国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所采用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包括收集临床菌株、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数据整理分析等环节。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L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为提高标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尽量留取标本,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2.定期分析、报告细菌耐药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对送检标本及时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菌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

感染管理科结合微生物室检测结果,每季度对我院送检标本细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统计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信息反馈。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药剂科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统计我院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季度列出DDD频数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4.建立预期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我院每季度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各科室主任了解医院前十位目标细菌及本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
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抗性能力,使得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有效杀灭的细菌变得耐药,导致常用的抗生素治疗不再有效。

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确保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细菌感染,需要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提供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趋势和变化,为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内容包括细菌感染的类型、耐药性的频率和范围、耐药基因的分布等方面。

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临床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和细菌数据库建设等。

临床病例监测是通过收集临床患者的样本,检测细菌株的耐药性,了解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分布情况。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细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数据库建设是将收集到的细菌样品信息整理、统计和存储,建立一个实时的细菌耐药性数据库,为监测和评估提供便利。

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和预警,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警机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预警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判断细菌株的耐药风险和传播潜力,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流行进行预警。

定量预警是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细菌耐药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可能的耐药危机。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学术机构等应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测和预警网络。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调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实验室应提供准确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为监测和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学术机构应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方法,并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科室学习---细菌耐药性监测

临床科室学习---细菌耐药性监测


四、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措施


1、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 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 、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 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收治MDRO感染患者 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 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 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 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出现或者疑似有MDRO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 洁和消毒频次。


Hale Waihona Puke 3、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 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的 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 ,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 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MDRO患者前后、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 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 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 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 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 新药物的速度差不多。”
摘自WHO报告
抗微生物治疗面临的困境
•抗药性问题始终存在 •细菌不断获得新的耐药机制 •以往对付耐药性的策略收效不显
70多年前青霉素的问世宣布了抗生
素时代的开始。此后在各种抗生素 的选择压力下,细菌形成了不同的 耐药机制,以逃避抗生素的攻击。

医院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监测

医院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监测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
针对细菌的特殊靶点,开发具有全新 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克服现有药 物的耐药性问题。
研究和发展新型抗菌治疗方法,如噬 菌体疗法、抗菌肽疗法等,以提高对 耐药细菌的治疗效果。
提高公众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1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 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通过细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分离出病原菌,再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细菌对各种 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细菌的耐药基因,预测其对药物的耐药 性。
自动化监测系统
采用自动化仪器和软件,实时监测细菌耐药性数据,提高监测效率 。
临床监测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
01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抗生素使用后的反应,及时
医院感染的细菌耐药 性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contents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 • 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及耐药性 • 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方法 • 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 01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的定义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球性 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耐药性对医疗的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常见感染 的治疗变得困难,甚至无效,增加了 患者的死亡率。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出现,需要加强医 院感染控制措施,增加了医疗机构的 负担。
细菌耐药性的扩散导致了医疗费用的 增加,因为需要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 或更长的治疗时间。

多重耐药菌监测记录

多重耐药菌监测记录

多重耐药菌监测记录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传统的抗生素治疗逐渐失去了效果,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项针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记录。

一、多重耐药菌监测目的和范围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法1.标本采集对于临床标本,采集应按照相应的标本采集操作规范进行。

同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环境和医疗器械,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方法应符合规范要求。

2.菌株分离与鉴定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处理,分离出细菌菌落。

采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

随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

3.耐药性检测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可以采用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方法进行耐药性测试。

同时,还需要测试菌株的β-内酰胺酶和产ESBL酶的情况。

4.基因分型通过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可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路径和区域分布情况。

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包括PFGE、MLST等。

5.监测结果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

同时,也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1.监测日期和地点:记录监测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以便进行追踪和分析。

3.菌株分离与鉴定结果:记录每个样本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包括菌株名称、分离情况、初步鉴定结果和进一步鉴定结果。

4.耐药性检测结果:记录每个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包括敏感、中介和耐药情况。

还要记录菌株的β-内酰胺酶和产ESBL酶情况。

5.基因分型结果:记录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了解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和区域分布情况。

6.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7.监测措施: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并记录实施情况和效果。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SOP文件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MRS是引起临床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耐药特点是耐受甲氧西林的同时,还对临床广泛应用的多种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因而该菌所致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一)MRS测定方法1、纸片扩散法接种物:直接悬液法从非选择琼脂平皿上挑取少许单个菌落至无菌生理盐水调至浓度0.5 McFarland,具体操作同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苯唑西林纸片,1R g/片,检测MRS平板应置于35℃ (而不是37℃)孵育24h (而不是16〜18h)。

结果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S:三13mm;I:11〜12mm;R:W10mm。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三18mm;R W17mm。

对于苯唑西林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内有任何小菌落或稀薄“菌膜”生长都应列为MRS。

2、琼脂筛选法:如果纸片试验结果中介时,可做琼脂筛选法,培养基为MH琼脂+6R g/ml苯唑西林+4%NaCl,调整菌液浓度0.5McFarland,于35℃孵育24h,凡有任何生长即使一个菌落均报MRS。

(二)MRS监测意义对于MRS,应报告对所有头抱菌素类和其他B -内酰胺酶类耐药,喹喏酮类药物,除氟哌酸外,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有较好抗菌活性(耐药率10〜23%之间),利福平敏感率在90%以上,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但已有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HLAR)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一)药敏测定方法1、常规测定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头抱菌素不用做(均为耐药),氨苄,庆大霉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一定要做。

2、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测定:⑴高含量纸片扩散法:通常测定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高度耐药性,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庆大霉素:120R g/片;链霉素300p g/片结果判断:R:W6mm;I:7~9mm;S:三10mm⑵含单一高浓度抗生素琼脂平皿法:稀释法:庆大霉素:R:三500R g/ml;链霉素:R:2000p g/ml3、万古霉素耐药性测定:纸片扩散法,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万古霉素纸片为:30p g/片,检测平皿置35℃24h (而不是16〜18h),并注意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膜生长。

CARSS耐药监测报告内容说明

CARSS耐药监测报告内容说明

CARSS耐药监测报告内容说明CARSS是中国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是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国家级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项目。

CARSS的目标是监测中国各地的临床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抗菌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CARSS的耐药监测报告,可以了解以下内容:1.细菌感染类型和感染部位:报告中通常会列出不同类型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以及这些感染的具体部位,如肺部、尿道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不同感染部位的主要致病菌和耐药情况。

2.细菌分布和比例:CARSS报告通常会列出不同类型细菌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细菌的比例。

这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各种细菌在感染中的相对重要性,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报告会给出不同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多重耐药是指细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细菌的耐药情况,以便在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区域性差异:报告会根据不同地区提供的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细菌感染与耐药情况的差异。

这对于地区卫生部门了解自己地区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5.特殊细菌感染和耐药性:除了常见的细菌感染,报告还会关注一些特殊的细菌感染和耐药情况,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酶细菌等。

这些细菌对常规的抗菌药物通常具有高度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构成了较大挑战。

6.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告中会提供关于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和用药指南的遵循情况等。

这可以帮助评估和监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总之,CARSS的耐药监测报告对临床医生、卫生部门和研究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了解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各国纷纷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一些重要成果和经验。

首先,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从样本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和报告的全过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与临床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及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关注多种细菌和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除了常见的耐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罕见的细菌和新型的耐药机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耐药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最后,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一旦发现某种细菌或某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出现变化,就需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控措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只有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不断增多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一、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1.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对细菌与抗生素的反应进行判断,判定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DNA序列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检测微生物体内的具体基因和突变,在治疗选药和预测患者耐药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制度
1.信息收集和分析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包括医院、疾控中心、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方面。

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风险评估
对细菌耐药性扩散的风险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为系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警响应措施,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应急响应
对出现的细菌耐药性事件要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和指导意见,及时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危害的加剧。

三、总结
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威胁,只有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1.当病人可疑或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时,主管医师应尽早地开展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力争明确病原菌。

2.病原学检查应争取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则在下一次用药前留取。

3.通常采取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手术伤口或创面的分泌物等。

采取标本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以获得合格的标本,同时注意防止标本的污染。

采取标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处理,若暂时未能送检,血标本、脓液等标本则需室温保存,禁止放入冰箱内保存;尿、痰液、皮肤组织(损伤、脓肿、烧伤、渗出液)等标本则需冷藏(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微生物室接收标本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查对,不合格标本及时退回。

对接收的标本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对检查结果核对无误后方能签发报告。

5.微生物室按要求做好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当分离到MDRO菌株(如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或少见菌株(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金葡菌)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并根据情况保留菌株用于鉴定。

6.临床各科室应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微生物室、药剂科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综合分析,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季度、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报告,向各临床科室反馈。

8.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9.信息报告、反馈或通报采用简报进行传阅,相关科室及时传达学习,并将传阅内容以纸质方式保存。

SOP(七)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SOP(七)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

第七篇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83.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一、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临床需要,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留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处和临床科室。

二、对临床科室的要求1.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从感染部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2.临床各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3.临床各科室要关注本地区、本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对管理部门的要求1.医院感染管理处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通过院内网络向全院通报统计结果。

2.医院感染管理处每年要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通过院内网络在全院通报总结分析结果。

3.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部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84.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医院应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应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4.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规范抗生素合理应用。

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医学检验科、感染防控办三、依据⑴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网.2006[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正确的病原体检测及耐药监测数据可以帮助临床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耐药性细菌的发展,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感染防控办1.定期每半年组织召开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2、感染防控办接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珠的报告,及时对临床科室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管理、培训和指导。

3、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提供的相关病原学检测和耐药菌监测数据,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在院感监控信息上向全院公布。

(二)临床微生物室承担临床标本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定专人提供相关结果并监测常见病原菌耐药的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提供依据.1.编写标本采集流程,供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和运送;2、做好标本接种前的质量控制(如下呼吸道标本在接种前必须涂片镜检),对不合格标本拒收,并通知临床按要求重送标本,确保标本的质量及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并有书面记录备查;每日监控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发现有可疑耐药菌株流行,应及时报告检验科主任和感染防控办: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以下细菌时,应及时电话或网络报告感染防控办(包括病人、病历号、细菌名称);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

(3)耐三、四代的头泡菌素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4)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3、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协助感染防控办采集相应标本,并作病原学检测,必要时作细菌基因分析鉴定。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已经导致了细菌耐药的威胁。

为了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监测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1.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这种方法通过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最低浓度来判断细菌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常情况下,细菌在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下无法生长,从而可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纸片扩散:这种方法在含有抗生素的纸片上滴加经过稀释的细菌悬浮液,通过细菌的生长情况来观察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对不同浓度抗生素纸片的使用,可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3.基因检测: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细菌体内的耐药基因来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对细菌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并帮助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提供抗生素选择的依据:细菌耐药监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选择合适抗生素的依据。

通过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2.制定公共卫生策略:细菌耐药监测可以提供有关细菌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卫生部门制定公共健康策略、开展耐药菌监控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3.指导新药研发: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可以指导新抗生素的研发工作。

通过对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监测,可以确定哪种类型的抗生素对一些细菌特别有效,从而推动针对耐药菌的新药研发。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是几点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建议:1.根据细菌耐药性选择抗生素:根据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选择具有较高效力的抗生素可以更好地治疗感染。

2.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

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生素,不要误认为抗生素能够治疗感冒等病毒感染。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评价制度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评价制度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评价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评价制度,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指导和参考。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抗感染能力的增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和医疗质量。

监测和评价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及时了解和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手段。

监测指标与方法1.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选择有代表性的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采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2.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选择常用的抗菌药物作为测试目标;- 采用规范的敏感性测试方法,例如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等;- 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抑菌圈直径等相关数据。

3.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 建立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 采集、整理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感染的耐药性数据;- 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评价体系与标准1. 抗菌药物耐药性评价指标- 结合临床实践,确定合适的抗菌药物耐药性评价指标;- 考虑病原菌的类型、感染途径、耐药性水平等因素。

2. 耐药性评价标准- 制定清晰的耐药性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抗感染药物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水平划分;- 考虑临床治疗效果、流行病学数据等因素,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监测与评价结果应用1. 制定合理用药策略-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临床用药策略;- 选择对耐药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作为政府决策、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依据;- 提供给相关研究机构或学术界,用于开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总结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评价制度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介绍了该制度的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价体系与标准以及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应用,旨在引起相关机构和个人的重视,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带来的挑战。

>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并不涉及具体法律条文。

实际应用时,请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文件,并确保合法合规。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在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

通过与各级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开展了系统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我们开展了耐药性监测工作,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对常见的耐药细菌菌株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新趋势和变化,为调整临床用药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探索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和防控对策,为应对细菌耐药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网络,加强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株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抗性。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使得细菌不再对抗生素敏感;二是外源性基因的传递,使得细菌获得了耐药基因。

早期的抗生素开发方式与药物靶点有关,致使细菌研发出相关抗药性。

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导致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1.细菌耐药的监测:通过采集临床标本中的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然后进行药敏试验,测试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耐药基因的检测:通过PCR等方法,检测细菌中存在的耐药基因,包括耐药突变基因和外源性耐药基因。

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抗菌药物研发和耐药性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细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能够揭示细菌间的遗传关系、传播途径和耐药性传播的动态过程。

这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以及不同病室中的细菌耐药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耐药性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监测分析的结果还可以用于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抗生素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性增加。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多个层面的合作。

首先,需要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参与样品采集和检测工作;其次,需要政府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加强监测分析的组织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及措施;此外,还需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分析开展科学研究,为耐药性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蔓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耐药性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监测
近年来,由于各种广谱及超广谱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应用,使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急剧上升,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尤其是有的细菌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等多种机制在细菌间进行传播,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感染散发或暴发流行,使耐药菌株越来越难以控制,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当前临床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细菌有以下几种:(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3)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4)耐青霉素肺炎球菌;(5)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的革兰氏阴性杆菌;(6)多重耐药的结核杆菌;(7)产金属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氧单胞菌。

抗微生物耐药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耐药性监测,有可能使新的耐药基因在广泛传播之前得到控制,防止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

(2)通过对耐药性监测结果的分析,可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3)通过耐药性监测,了解细菌耐药性机制和耐药趋势的动态变化,为制定抗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问题与评价
发现ESBL阳性菌,提示该菌对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胺曲南耐药;发现产金属酶菌株,提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