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纳气
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五 肾
传统中医知识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概述 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
1.概念:指肾阴亏损,导致相关组织器官失养,虚 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 健忘失眠,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男子 遗精、早泄或阳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咽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3.辨证要点:以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 不调,伴一般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三、肾精不足证
1.概念:指肾精亏损,以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 机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2.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 闭,骨骼萎软,智力低下和动作迟钝;青壮年 生殖功能减退,性功能低下,男子精少不育, 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成人早衰,腰膝酸软, 耳鸣耳聋,眩晕健忘,发脱齿摇,神情痴呆, 反应迟钝,两足痿软,肌肉松弛,颜面皱纹早 现,舌淡、脉细弱。 3.辨证要点: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 能低下及早衰为辨证要点。
二、肾阳虚证
1.概念:肾阳虚衰,其温煦、气化、生殖功能下 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命门火衰”)。 2.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 腰为甚;性欲减退,男子阳萎、早泄, 精冷不育,妇女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 多;小便频数、清长或小便不利、癃闭, 夜尿多,大便稀溏或五更泻;面色白或 黧黑,神疲乏力,舌淡紫苔白滑,脉沉 细无力,尺部尤甚。 3.辨证要点:以腰膝冷痛,生殖功能下降,伴一 般阳虚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七、膀胱湿热证
1. 概念:指湿热蕴结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而排 尿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2.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 黄、浑浊,或有砂石,尿血,小腹胀痛 或腰腹相引而痛 ; 发热,烦渴,身倦,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辨证要点:以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 加上一般湿热见症为辨证要点。
六、肾不纳气证
1. 概念:肾气虚衰,纳气无权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肺肾气虚证”)。 2. 临床表现:长期或反复发作咳喘,呼多吸少, 气不接续,动则尤甚;腰膝酸软,眩 晕耳鸣,神疲自汗,声音低怯,舌淡 苔白,脉弱;若兼肾阴虚,则气短息 促,颧红心烦,咽干舌红;兼肾阳虚 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 青,脉浮大无根。 3.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 伴一般肾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
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系统联系一、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中医五脏的生理特性1.心: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2.肺: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脾: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主统血。
4.肝: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肾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主水,主纳气。
三、中医五脏的系统联系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藏象学说之五脏(五)——肾
藏象学说之五脏(五)——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藏象学说中,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
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也密切相关。
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
肾藏精,故说:“其华在发”。
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则变白而脱落。
在窍为耳及二阴《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青年人的精气充盈,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
人到老年,肾中精气多见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
因此,尿频、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
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
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
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
《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即是说人在恐惧的状态中,易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在液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
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
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
五脏养生法——补肾法
五脏养生法——补肾法腰者,肾之府。
中医学中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为古人认为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
这与现代医学中对肾脏生理功能和特点的认知不谋而合。
一、肾的生理功能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1.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气由肾精所化,也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肾的部分。
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气也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的概念大致相同,故为脏腑之气中最重要者,称为脏腑之气的根本。
肾气也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之本。
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阴气之源。
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2.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其中呼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的肃降作用。
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
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二、肾病的概括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概括现代医学疾病畴及主要疾病: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及部分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如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结石、高血压、贫血、尿路感染、阳痿、不孕不育等。
藏象肾的生理:肾为水脏又主五液、肾为气根而主纳气、肾主作强而出技巧
藏象肾的生理:肾为水脏又主五液、肾为气根而主纳气、肾主作强而出技巧姚荷生等医林纂要 2022-03-22 10:17一、肾为水脏又主五液肾主全身津液。
津液来源于水谷,而有阴阳清浊之分。
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
津化为气,温分肉,充皮肤,属阳;液化为水,注于骨,补脑髓, 属阴。
《内经》指出:“肾者主水”(《素问·上古天真论》),“肾……生水液”(《素问·水热穴论》),又谓:“肾为水脏,主津液……水者,循津液而流也”(《素问·逆调论》)。
津液的分布很广,随其出处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目者为泣(泪),出于鼻者为涕,出于口者为涎为涶,行于脉中者为血,注于骨中者为髓, 越于凑理者为汗,下于膀胱者为溺……。
《内经》“液别为五”,以汗、泣、唾、溺与气为五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难经》据此明确提出:“肾主〈五〉液” (《难经・四十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 (《难经・四十九难》)。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为“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张景岳《类经》)。
又谓:“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张景岳《质疑录》)。
何梦瑶则以“精、髓、血、乳、汗、液、津、涕、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医碥》)。
几乎身体所有湿润、流通、分泌、排泄之物,都属于水液。
这些水液之中,有生理需要的营养成分,亦有机体利用过后的废料,输布养料和排泄废物。
肾是调度全身水液的枢纽。
含有营养成分及生理需要的水称为“真水”,机体利用过后及病理产物的水称为“客水”(亦称邪水)。
罗东逸谓:“水有真水,有客水。
肾气温则客水亦摄而归真,肾气寒则真水亦从而为客水”(《古今名医汇粹》)。
我们知道,水液进入血脉流经肾脏时有泌别清浊的过程,有用的成分,经肾连水液回收,无用的废料经肾随水液排出。
当肾功能健全时能恰当地回收和排泄,以保持水液在机体内部的代谢平衡,即所谓“摄客水而归真水”的生理机制;如果肾功能衰退,不能恰当地回收和排泄,以致水液停蓄,溢而为痰饮水气,此即所谓“真水亦从而为客水”的病理机转。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肾(附:命门)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
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
“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二)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1)精的概念与分类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
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
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
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
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
中医论肾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论肾脏的生理功能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
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
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二)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
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
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
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之-----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之-----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藏精,主蛰,又称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主要生理机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
出生之后,“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即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对脾气及脾阴脾阳的推动,才能不断地化生,以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及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也须依赖脾胃所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盛,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
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
如肾气虚衰,闭藏肾精的功能减退,可导致精的无故流失,出现遗精、早泄等失精的病理变化,称为肾失封藏。
若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的精亏或施泄不行的精瘀病变。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
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充足,肾精亏虚则肾气衰弱。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精和肾气的盛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肾主纳气”理论在教学中的阐释
“ 主纳 气 ” 中医学 的 基本 概 念 和理 论 之一 , 有重 要 肾 是 具
22 肾 主 纳 气 是 金 水 相 生 理 论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的理 论 和 临床 指 导意 义 , 对 “ 但 肾主 纳气 ” 论 理解 不 一I, 理 1造 ] 成教 学 困 难 , 生难 以 真正 理解 和 掌握 , 不 揣浅 陋 , 文 于 学 今 作
对 “ 主纳 气 ” 论 渊源 进行 回顾 . 肾 理 让学 生 了解 理 论 产 生 的 背景 , 助于 理解 理 论 的理 解 。“ ” 摄 纳 , 气 ” 精气 , 有 纳 既 “ 为
“ 主纳 气 ” 指 肾对 五 脏精 气 具有 摄 纳作 用 , 肾 实 借用 于 专 指 肾 对肺 主气 功 能 的调节 作 用 。其 理论 源 于 《 内经 》 如《 问 ・ , 素 藏 气法 时论 》 : 肾病 者 , 日 “ 腹大 胫 肿 , 咳喘 身重 。 说 明 肾 的病 理 ” 变 化可 以引起 喘 咳病 症 。 比《 至 内经 》 书年 代较 晚 的 《 经 》 成 难 这 种 理论 更 加 明确 , 《 经 ・ 如 难 四难 》 日 :呼 出心 与 肺 , 入 闭 “ 吸 肾与 肝 。 到 宋 ・ 士瀛 《 斋直 指方 》 则 日 :肺 出气 也 , ” 杨 仁 嘲 “ 肾纳 气 也 , 为 气之 主 , 肺 肾为 气之 藏 。 此 理 论形 成 以后 , ” 经后 世 不 断 发 展而 至 完善 , 指导 着 临床 实 践 。 并
专 家论 坛
21 1 第1 第4 0年2 8 3 1 月 卷 期
‘ ‘ 肾主纳气" 理论在教学 中的阐释
陈 玉 龙
河 南 中医学 院分子 生 物 学实 验 室 . 南郑 州 河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之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二是水谷之精,也叫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所化生。
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补充,后天之精也需先天之精的气化,才能继续产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它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
2.主水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泄等作用,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有赖于肾的气化和温煦作用。
3.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
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展。
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脑又称髓海。
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
肾藏精,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故说“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且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
老年人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退,故称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排泄虽在膀胱,但仍赖于肾的气化方能完成。
生殖功能亦为肾所主,前已述及。
粪便排泄虽属大肠的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
中西医“肾”的比较
中西医“肾”的比较中西医“肾”的比较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
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1相似之处1.1解剖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腑。
”《素问》中又云:“脏各有一,肾独有二。
”可见,在内经时代已有了初步的解剖知识,将肾的位置定于腰部,并认识到“肾”有两枚。
而《素问·血气形志》关于肾脏的背俞度量有这样的记载:“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从全文看,“复下一度,肾之俞”的位置大致在第二腰椎。
《灵枢·背俞》又精确记载:“肾俞在十四椎之旁,皆挟脊相去三寸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这与西医解剖学中“肾位于脊柱的两侧,左肾上极平第十一胸椎,下极平第二腰椎,右肾上极平第十二胸椎,下极平第三腰椎”的位置很相似。
当肾脏和尿路发生疾病特别是炎症性疾病时,病人背部的压痛点即肋脊点和肋腰点的位置与《灵枢·背俞》“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肾俞”很是吻合。
可见,中医“肾”与西医“肾”两者在解剖位置上基本一致。
1.2生理方面1.2.1肾主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肾者,主水”,与《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均说明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的作用。
这与西医学中肾的泌尿作用相似。
而《素问·经脉别论》中有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的概括:“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与西医的水液代谢过程相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如何应用“肾主纳气”理论治疗咳喘
中医如何应用“肾主纳气”理论治疗咳喘陈慧娟李载明中医思维十今天享受生活心安神泰中医老苗说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在享泰极社群用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
周一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享泰极公众号,进入公益学习群。
肾主纳气的内涵及其发生学思考陈慧娟李载明肾主纳气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对于继承弘扬中医学遗产,指导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然而目前对肾主纳气的含义原理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有人提出肾主纳气既得不到临床支持,理论上又似是而非,应予以摒弃。
有鉴于此,本文对肾主纳气的含义原理进行探讨,并从发生学角度分析其由来。
1肾主纳气的含义“纳”通“内”,收藏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收受、闭藏“气”的生理作用。
肾中所纳之“气”,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释为“自然界清气”,亦有学者认为系指肺气,也有观点认为乃五脏六腑之精气。
一者自然界清气。
人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的摄纳作用,才能使吸入的清气下行,以保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
如果肾的摄纳作用减退,吸入的清气不能下纳,就会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不纳气”的表现。
清代何梦瑶在《医碥》冲对肾摄纳清气的作用作了精辟说明:“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
二者肺气。
清代名医张聿青在论及喘证病机时指出:“肺在上主气之出,肾在下主气之纳。
惟下虚斯肾虚,不能仰吸肺气下行,气至中途,即行返出,此其所以为喘也”(《张聿青医案》)。
他认为肺气下行有赖于肾的摄纳作用,肾虚摄纳失司不能吸纳肺气,使肺气下降不能则转而上逆,发为喘证。
三者五脏六腑之精气。
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有学者指出,肾对精气的闭藏作用,即是肾主纳气功能的体现。
通过肾对五脏六腑精气的下纳,以充养肾中精气,保持肾精充沛。
总括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肾主纳气的“气”可从狭义、广义两方面理解。
用补肾纳气汲培±生金法治疗虚喘心得6篇
用补肾纳气汲培±生金法治疗虚喘心得6篇篇1虚喘,中医病名,是指由于气虚而引起的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纳气,肾气虚则纳气无力,导致虚喘。
因此,补肾纳气法是治疗虚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用补肾纳气法治疗虚喘的心得体会。
一、虚喘的病因病机虚喘的病因主要为肾气虚。
肾主纳气,肾气虚则纳气无力,导致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此外,肺气虚、心气虚等也可导致虚喘。
虚喘的病机主要为气虚,导致呼吸不畅、气喘等症状。
二、补肾纳气法的理论基础补肾纳气法是中医治疗虚喘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理论基础在于肾主纳气,通过补肾可以增强肾的纳气功能,从而改善虚喘症状。
此外,肺气虚、心气虚等症状也可以通过补肾纳气法得到改善。
三、补肾纳气法的具体应用1.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肾气虚的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对于肺气虚的患者,可选用人参、黄芪等药物进行补益。
对于心气虚的患者,可选用炙甘草汤、养心汤等药物进行调理。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补肾纳气法的一种重要应用。
通过针灸肾俞、肺俞、心俞等穴位,可以增强肾的纳气功能,改善虚喘症状。
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其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补肾纳气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患者应多食用一些具有补肾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山药、黑芝麻等。
同时,也应避免食用一些耗气伤身的食物,如辛辣、油腻等食物。
四、补肾纳气法的疗效观察通过补肾纳气法治疗虚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患者的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会得到缓解,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同时,补肾纳气法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五、结论与展望补肾纳气法是治疗虚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补肾可以增强肾的纳气功能,改善虚喘症状。
同时,肺气虚、心气虚等症状也可以通过补肾纳气法得到改善。
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药物、针灸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法。
肾主纳气正解
“肾主纳气”正解“肾主纳气”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学术理论之一,科学表述肾主纳气的概念,对于正确解释肾主纳气的机理,在逻辑上使这一理论更为严谨,更符合中医藏象学的学术特点,进而深入发展这一学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诸多教材在解释肾主纳气概念时,似是以西医形态学为依据的:“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尝试,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这一解释的最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将肾主纳气的“气”理解为自然界之清气。
为正本求源,清除后学困惑,本文不思浅陋,冒陈管见,求教同仁。
1.“肾主纳气”理论源流概述这一学术理论肇源于《内经》,首先在《灵枢.本枢》指出了肺肾之间的经脉关系:“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其次,《素问.逆调论》认为喘咳等病证与肾关系密切:“肾者水藏……主卧与喘”。
《素问.示从容论》明确指出若肾气亏虚不能潜藏于下而上逆,影响到肺就有可能产生气喘、咳嗽等症:“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素问.经脉》也认识到当肺和足少阴肾经发生病变时,影响到肺而出现呼吸异常的相关表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这说明早在《内经》时代医家对肾与肺呼吸功能之间的联系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认识。
东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学术思想,并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肾虚喘证的治疗。
他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肾虚喘可以导致“短气”、“吸气”、“呼吸动摇”等症,主张“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变主之”。
芩桂术甘汤主治脾阳虚短气而有微饮者,肾气丸主治肾虚不能摄纳肺气而出现轻微气喘兼有微饮者。
张合景开创补肾法治肾虚呼吸异常的先河。
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肺呼吸机能与肾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肾主封藏精气,为元气之根,肺所以呼吸者,除了肺气本身旺盛外,全赖肾中元气的激发推动,故肾气亏虚就可以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
对肾主纳气理论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是南宋医家杨士瀛,他对肾中元气与肺呼吸机能之间生理病理关系有丰富的论述。
(六)主纳气
(六)主纳气六)主纳气理论阐要肾不仅贮存封藏有形之精,而且可摄纳无形之气。
肾主纳气,就是指肾有摄纳由肺吸入之清气,以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故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因此,正常的呼吸,必须得到肾的参与,才能均匀和调。
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就可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通常称作肾不纳气。
临床应用:对肾气不固或肺肾两虚出现的肾不纳气之证,治疗当以补肾纳气为主。
肺气肿孙某,男,47岁,1973年10月28日就诊。
病史:患者素有咳嗽史已有7年,近来咳嗽逐渐加剧,胸闷短气,呼吸不利,咳喘不得卧,痰多色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饮食不佳,小便频数。
检查:舌质淡,体胖,脉弦而尺细弱,胸透为肺气肿,发育中等。
诊断:肺气肿(西医病名)。
辨证:肾不纳气(中医分型)。
治则:补肾纳气。
方药:苏子18 g,前胡12 g,川朴15 g,沉香6 g(另包冲服),肉桂12g,党参30 g,冬虫夏草6 g,陈皮15 g,蛤蚧1对,核桃仁30 g为引。
1剂,水煎服。
服药后咳嗽减少,喘闷减轻而能平卧,照上方去蛤蚧(因价太贵,药源来之不易),加补骨脂15 g,五味子9 g,贝母9g。
5剂,水煎服。
服药后临床证状均有明显的减轻,照10月29日方服5剂,病情基本痊愈。
【按语】本案肺气肿,病机为肾不纳气。
肺司呼吸但要*肾气摄纳,方能呼吸正常。
本案呼吸不利,咳喘不得卧,摄纳肾气,引气归元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