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与个体差异因素及其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二语学习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任务,而个体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通过分析学习策略在二语学习中的应用和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差异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最终,文章强调了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二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二语学习中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策略、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教学启示、个体差异因素。

1. 引言1.1 二语学习的重要性二语学习是指在母语基础上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于个体的语言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而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二语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二语学习也有助于个体提高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自学和合作的意识,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学习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个体差异因素,制定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策略,促进二语学习的有效进行。

1.2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二语学习中,个体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速度和学习动机。

这些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

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上。

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听力和口语来学习语言,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更适合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学习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众所周知,,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幼儿,,其母语习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到百分之百,,他们从咿呀呀学语到比较完整地表达意愿和进行交际仅需6-7年时间年时间,,而且过程轻松、偷快。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却不尽然尽然,,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其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困难重重,,成功率也往往低于第一语言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同一教材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执教由同一教师执教,,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样的教学方法和处于同样的环境,,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一般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智力水平,,语言学能、性格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及学习策略等。

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如年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及性别因素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讨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些内部因素,,因为某些内部因素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因而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调控,,并经过使其朝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面转变。

一、态度和动机一、态度和动机(attitude and miti-vation) (attitude and miti-vation)态度和动机被认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最重要的情感因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素。

态度一般包括三个内涵::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第二语言社团及其成员所持的态度,,对所学语言的态度及对语言学习一般性的态度。

学习者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学习者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摘要] 近50年以来,第二语言习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关注。

随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学者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颇感兴趣。

二语习得的过程涉及了许多相关因素,其中学习者个人因素特别受人瞩目。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果不同,与学习者自身存在的个人差异有相当大的关系。

本文将从学习者的智力、年龄、性格、习惯和情感因素共五个方面来论证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关键词] 个人差异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聚焦于第二语言习得,因此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二语习得不仅与语言学有关,还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二语习得的研究呈跨学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的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者的个人差异以及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涉及的许多相关因素,既有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即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民族等)、语言输入及其与语言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学习者内部因素(internal factors),尤其是学习者的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个人差异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一、智力因素;二、年龄;三、性格;四、习惯;五、情感因素。

一、智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智力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这是所有研究者已经达成的共识。

这里所说的智力,并非单指平常用智力考试测试出来的成绩,而是指学习的潜在能力,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智力对外语学习有影响,但是其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arrol和sapon(1959)两位研究者认为智力有三个部分组成;一、语音编码能力,即接受和记忆新语音的能力;二、语法敏感度,即个人对语句中的句法知识的认识;三、归纳能力,即对语言中的语法和语义之差异与相似的认识。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二语学习中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其对学习和教学策略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并探讨学习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归纳个体差异因素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荐的教学策略,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学习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引言:二语学习是当今全球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语学习并非每个个体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背景,个体差异因素成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他们发现,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都会对二语学习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的解释,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在研究目的部分要明确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内容,并说明其在二语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性。

可以指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二语学习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以便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研究目的还应该突出提出解决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意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认可。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人差异因素

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人差异因素

【 文献标识 码】 — 3 O 8 9 ( 2 O 1 4 ) 0 5 — 0 1 0 0 — 0 1
具性 动机 ”强调 学 习的 最后 结果 .学 习者 掌握 I / l 标 语 只是 作 为
其 达 到 其他 目的 的 手段 或 工 具
个 人 差异 ( 也称 个性 差 异 ) 是指“ 个人在认识、 情感 、 意 志等 心 理 活 动过 程 中表 现 出来 的相 对 稳 定 而 又 不 同 于他 人 的 心理 、 生 理特 点” 人 类 一 出生就 表现 出明 显 的 个体 差 异 . 众 多 学者 认 为 这种 差异 也 体 现 在二 语 习得 中 . 这 些 差 异 包括 : 年龄 、 语 言 学 能、 学 习动机 、 性格 、 认 知 方 式和 学 习策略 等 年 龄 因素 年 龄 是 影响 二 语 习得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年 龄 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 作 用研 究 结论 并 不 一 致 . 但是一般认 为 : 成 人 在 最初 习得 速 度上存在优 势: 但 儿 童 学 习者 若 获 得 足 够 的二 语 接 触 , 最 终要 比成 年后 迭 到 的语 言 水 平要 高 这是 因为 : 第 一 儿 童模 仿 力 、 记忆 力强. 善 于在 一 定 的语 言环 境 中 自 然 习得 语 言 。但在 理 解 、 分 析 能 力和 已经取 得 的 学 习 经验 , 特别 是 在 词 法和 句法 规 则 的 理 解 方 面 . 他 们 要 弱 一 些 。成 年 人 由于 自我 意识 强 . 模 仿 力和 记 忆 力 下 降 . 对 语 音 和 口语 的 掌 握 困难 要 大; 但理解 、 联 想能力强 , 擅 长规 则 的 学 习 , 成年人在 最初 习 得 速 度 上存 在 优 势. 第二 儿 童 更 有 可 能 获得 目的 语 的语 法 能力 . 语 法 的 关键 期 可能 迟 于发 音 的 关键 期 ( 大约 1 5岁) 。著 名 神 外 医生 P e n i f e l d提 出的 “ 关键 期 假 说 ” . 即人 的 一 生 中 有 一段 固 定的 时期 比其 他 任 何 时期 都 更 容 易 习得 语 言 .错 过 了一 般 很 难 习得 的 完 美 的 母 语 L e n n e b e r g ( 1 9 6 7 ) 3 K展 了该 观 点 . 认 为 自然语 言 习得 的 关键 期 是 2岁 至 青春 期 前 . 此 阶 段 语 言 习得 能 轻松 而 自然进 行 青 春 期 到 来 后 , 大 脑 已 经发 生 了侧 化 .学 习语 言 也 越 来越 困难 J o h n s o n和 Ne wp o r t ( 1 9 8 9 1 的 实验 证 实这 一假 说 也 适 用 于二 语 习 得。 以 上研 究结 果 可 见 . 在 习得 二语 语 法的 过程 中受年 龄 的影 响 不大 . 而语 音 习得 的过 程 可能 受到 很 大 的 影 响。 二、 语 言学 能 语 言 学 能 指 二 语 习得 者 所 具备 的 一 种 自然 的 语 言 学 习 能 力. 不合天资、 动机 、 兴趣 等 因素 。 一般 认 为语 言 学 能 主要 体 现 在 四个 方 面 : 1 . 因素 代 码 能 力 , 即具有辨别、 记 忆 所 学外 语 因素 的 能 力 该 能 力 主要 体 现 在 拼 读 单 词 及 掌握 声音 和符 号 对 应 关 系的 能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三、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 的关系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速度:不同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速度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 可能很快就能掌握第二语言,而有些学习者则需要更长时间。这种差异可能与学 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风格等因素有关。
2、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可能不同。例如,有些学习者可 能更喜欢通过视觉学习,而有些学习者则更喜欢通过听觉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 差异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
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主题。了解学 习者个体差异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希望广大教 育工作者能够这个主题的研究和发展,为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引言:
2、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习者分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 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培 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激励和评估:教师需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激励和评估,以帮助他们保持 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 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之处。
2、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寻找学习的乐趣 和挑战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3、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者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以更好地 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环境。例如,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尝试采用 归纳整理的方式来提高记忆效果。
4、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利用技术手 段等方式来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应对个体差异带来的挑战。例如, 可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等工具来辅助学习。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已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对学习者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个体差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经验、母语熟练程度、性格特征、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果,还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二语习得个体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各个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机制,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包括语言学能、动机、学习策略等关键因素的研究动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二语习得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竞争力和国际交流的关键要素。

从学术角度看,二语习得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习得规律,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的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定量分析逐渐发展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性特征的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性特征的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个体差异性特征的研究赵虹(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搞要:本文试图系统研究和讨论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涉及年龄、学习能力、学生性格、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

这对语言教学颇有意义。

、关键词: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第二语言学习学习者是有个体差别的。

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其个性和学习特点也不尽相同。

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对语言教学颇有意义.关于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理论与两方面研究关系紧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成为出色的语言学习者的因素。

1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阶段在学习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易成功。

乔姆斯基(1965)的。

语言习得机制”(LA D)理论及其发展.特别是Lenneber g(1967)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 PH).构成了支持这种观点的基础。

乔姆斯基等先是认为人的大脑包含一套预设好的程序化的语言习得机制.后来说这种机制是有最佳使用期限的。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强调“人在生理上有一个语言习得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习得语言相对容易;而错过这一时期,学习语言将会越来越难”(B r ow n,2000:53)。

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何始何终研究者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Penf i el d and R ober t s(1959)认为人类的语言习得能力在十岁之前最为旺盛,之后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逐渐衰退。

Lenneberg认为人类自然的语言习得能力两岁左右就开始形成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语言习得能力的衰退时间比青春期早得多(B r ow n,2000)。

也有学者怀疑在年龄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关联(El l i s,1994)。

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但是学习者年龄因素始终应该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摘要二语的习得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习者个体自身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效果和影响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启示引言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态度等。

外因主要指社会语言环境、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等因素。

本文主要探究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为了顺利习得二语,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同学者将动机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如融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等。

虽然每种动机的定义和范围划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二语的习得并不取决于某一单项动机。

韩海华(2011)主张在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条件下,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越强烈,他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就越多,对二语习得的成功也越有帮助。

如果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那么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则会更持久,从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也更为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能够保持对二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刘璐(2019)提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对目标语言的了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保持教学的多样性;提倡以引导式教学为主;及时鼓励,适当表扬;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创造舒适、良好的外部课堂环境。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二语习得。

2、年龄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最为著名的是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特定的年龄前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会由于大脑的成熟,发音器官的改变等生理因素,使得第二语言学习变得困难。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影响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影响

2010年第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9,2010第26卷JO UR NAL O F ED UCAT I O NAL INST ITUT E O F J I 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49期)To t a l No 1249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英杰(—),女,辽宁朝阳人。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差异及影响刘英杰(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16052)摘要:随着语言的发展,第二语言的习得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

本文在对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之余,着重分析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各个因素,浅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由于它们在二语习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二语习得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的分析对二语习得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个体差异;影响因素;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9—0087—02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语习得理论对当今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他认为,言语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动地发出的一种操作行为,说话人言语由于听话人的反应而得到强化;儿童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

一、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方法根据思科汗的观点,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主要有两种方法:级差法和连接法。

这两种方法的划分是依据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的关系。

级差法是先形成理论,然后通过理论来预测特定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学习。

这些预测是以假设的形式而存在,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但是如思科汗所指出,这种方法在个体差异研究中没有多少用途,因为个体差异研究中尚未形成充分而又详细的理论。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关键词:学习者个体差异;第二语言学习;意义一、引言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在中小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寻求教学及学习方法和技巧,却发现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一个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不能从本质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Rod Ellis(1999)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影响英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的因素,即:年龄、学习动机、语言学能、认知方式等因素。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英语教学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相关研究综述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相关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Altman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过去的语言学习经验;母语熟练程度;性格因素;语言学能;动机与态度;智力程度;感觉方式偏爱;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

Skehan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主要有:语言学能;动机;语言学习策略;认知与情感因素,包括内向、外向性格,冒险精神,智力,场独立的认知方式,焦虑感等。

在Larsen-Freeman和Long的研究中,他们列出的个体差异主要因素有:年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性格因素,包括自尊,外向/内向,焦虑感,冒险精神,对拒绝的敏感性,移情性,压抑性,歧义容忍度等;认知方式,包括场独立/依靠,范畴宽度,审慎与冲动,视觉与听觉方式,分析与格式塔方式等;学习策略;其它因素如记忆和性别等。

Ellis将学习者个体差异分为二大类:个人因素和普遍因素。

个人因素是个体学习二语的高度个性化的特征。

普遍因素是与所有二语学习者有关的普遍存在的特征。

普遍因素又可分为可调整因素(如动机)和不可调整因素(如语言学能)。

三、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因素(一)语言学能迄今为止,语言学能被认为是二语习得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Carroll(1981)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主要包括: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等。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因素研究述论

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因素研究述论

二语 言习得 ( 称 “ 语习得 ” 。 简 二 )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K ah n的 “ 控 理 论 ” rse 监 提 出了 “ 习得 与学 习假 说 ” ,以语 言学 习 环境 不 同区分 “ 习得 ” 与 “ 习 ” 的概念 , 这 一假 说 学 … 引起广 泛 的关 注 及讨 论 ,有 赞 同者 也 有 反 对 者 , 也有很 多人对 此假说 进 行 了改 进 。到 2 O世 纪 8 0 年代后 期 ,对 二语 的定义 基本 有两 种 ,狭 义 的二 语 指在非 母语 环境下 的语 言学 习 ;广 义 的二语 指 除了母语 之外 的语 言 ,包 括外语 。第 一语 言 、第 二语 言 、第三 语 言 只是 表 示 语 言学 习上 的顺 序 。 实 际上 ,纵览 二语 习得研究 领域 最具 影 响力 的三
反 映学 科 发 展 脉 络 的期 刊—— 《 二语 言 习 得 第
的语 国家 ) 和 自然学 习环 境 ( 正 规学 习 环 境 , 非
学 习地点 在 目的语 国 家 ) L 所 以 ,对 于 一 个 人 。2 J
研究 》 (
i eod L n ug cu io ) nScn a g a e q it n , A si
[ 关键词 ]二语习得 ;个 体差 异因素 ;多 因素研究
[ 中图分类号 ]H 39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8 X (0 0 49 ・ 0 88 9 2 1 )0 -10 4
第一语 言 习得 ,第 二语 言或者 外语 的学 习称为第


二 语及 二语 习得
作 为一个 独立 学 科 ,二 语 习 得形 成 于 2 O世
纪6 0年代 末 7 O年代初 ,其研 究 的中心话 题是 二

论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论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论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一般来讲,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不变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教学环境等;另一类为可变因素,如智力因素、年龄差异、个性因素、学习动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的策略等。

本文讨论可变因素中的个人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标签:个人差异第二语言习得影响(一)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也就是工具性动机。

即为了阅读外文资料、寻找职业、出国深造等等。

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熟练程度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产生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个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另一种是出自于个体本身,并与其自尊心、上进心、荣誉、兴趣等联系在一起的内在驱动力。

前者比较稳固,作用时间较长;后者作用直接,贴近具体目的。

因此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

(二)智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智力因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主要有强调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中国语言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注重记忆、背诵。

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和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指人体相关部位的肌肉在小脑的支配下,通过反复无数次的重复运动所形成的一种记忆,是战胜遗忘最有效的手段。

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唐诗的过程,当时虽然未必全懂,但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强调模仿能力,其重要性就是培养语感。

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语言学习的最后成果。

它的形成经历了量到质的变化,是积累、渐进的过程,是在频繁、有序地接触活的语言材料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句话,语感需要积累,语感离不开语言实践,即记忆和模仿。

(三)人格特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1.内向与外向。

外向型的学习者更容易同其他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接触、交往,因而将会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

同样,激情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会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而内向型的人通常在读写外语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在人一生中相对稳定,很难以任何具体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
01
Carroll还认为,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即所有的学习者,不管语言学能高低如何,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二语水平。
02
但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外语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它能预测外语学习速度。
焦虑与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三、焦虑
03
02
01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异。
认知方式的不同类型包括:“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审慎型”与“冲动型”。
3
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它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
02
“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03
五、语言学能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01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02
第二节 L2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研究
一是认知(cognitive),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价值方面的认识,对某一目标的信念。
01
二是情感(affective),学习者在感情和情绪上对所学内容的反应,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
与冲动型的人相比,审慎型的人更加倾向于场独立。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论文导读::本文主要分析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动机、语言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格等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与而与习得的关系,从而为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来采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二语习得做个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一、引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毕业论文提纲,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线之一。

按照众多学者的共识,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如何学习外语所持的看法和观点;2)精神和心理状态;3)年龄因素;4)学习动机;5)语言能力倾向;6)认知风格7)性格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的时后四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动机指的是那些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因素免费论文下载。

其可分如下类型:1.内在激励,它指外语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

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2.结果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指外语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

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

3.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二学期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4.工具性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焦急的条件,学习外语知识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成为工具性动机。

三、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能力倾向指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毕业论文提纲,即它是一种可能发展出来的潜在能力。

一般认为语言能力倾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免费论文下载。

1.语言解码能力,即具有辨别、记忆所学外语音素的能力。

2.语法解码能力,有的学者亦称其为语法敏感性,这主要指学习者具有辨别句子中各个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一、引言二语学习是指在第一语言以外学习的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二语学习者越来越多。

然而,二语学习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探讨二语学习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以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二语学习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1.年龄年龄是影响二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较成年人容易掌握语音、语法等语言结构,并能很快形成正常的语言习惯,成人学习二语时与其母语系统的差异会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语言能力与习惯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母语习惯也会影响其二语学习效果。

如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或者母语习惯强,那么他们在学习新语言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3.认知能力二语学习过程需要思考与记忆,因此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习者可能因为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方式。

4.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语言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恰当,也会对二语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三、二语学习的教学策略1.教师掌握二语教育学科知识教师需要能够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背景,以及其个人差异和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教师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有趣的图片、视频和语言材料,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

四、结论以上所述,二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与个体差异因素及其效果研究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与个体差异因素及其效果研究课件

The research of Individu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ConsequencesAspects of SLA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There are two basic possibilities regarding which aspect of SLA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One is that differences in age , learning styl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route along which learners pass in SLA. The other is that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only the rate and ultimate success of SLA. These are separateissues.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s vary in the rate at which they learn or the level of competence they eventually attain is not controversial. Indeed it is part of most language learners’ and teachers’ experience.However,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sequence or order in which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acquired is far more controversial. It runs counter to the arguments and evidence in favour of the ‘natural’route of development.Aa will be seen in the discussion of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 the effect on the route of SLA has not been seriously investigated. Nearly all the research into learner variables has involved either investigating their effect o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achieved by different learners, or describing how they affected an individual learner’s response to the task of learning a L2. Neither proficiency nor learning response provides any insights about the route of acquisition.There are stark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LA. As fillmore (1979) points out,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seen as an all-important factor,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treated a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Research which has concentrated on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of learners ha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Research which has tried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SLA has tended to play down their importance.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arner factors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 factors has proved to be problematic. The main difficulty i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observe directly qualities such as aptitude, motivation or anxiety. These are merely labels for clusters of behaviors and, not surprisingly,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these label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ts of behavioral traits. As a result, it is not easy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o find that a host of terms have been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a hawkey(1982)lists some of these : ‘affective, con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tucker et al.1976), ‘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s’(Chastain 1975),and ‘attitudinal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gardner et al.1979).In an attempt to impose some order on this plethora of terms and concepts, I suppose to make an ini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are highly idiosyncratic features of each individual’s approach to learning a L2. some examples are provided by Schumann and Schumann(1977) in a report of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y include ‘nesting patterns’(the need for a secure and orderly home base before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begin), ‘transition anxiety’(the stress generated by moving to a foreign place), and the desire to maintain a personal language learning agenda. The Schumanns found that such factor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ir SLA. Thegeneral factors are variabl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learners. They differ not in whether they are present in a particular individual’s learning , but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present , o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are realized. General factors can be further divide into those that are modifiable (i.e. are likely to change during the course of SLA), such as motivation, and those that are unmodifiable (i.e. do not change in strength or nature as SLA takes place ) ,such as aptitude.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have social ,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 Social aspects are external to the learner and conc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2 and also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other speakers of his own languag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aspects are internal to the learner. Cogni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used by the learner, which affec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emotional responses aroused by the attempts to learn a L2. Different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in different degrees. Aptitude, for instance, is thought of a primarily cognitive in nature, but also involves affective and social aspects. Personality is primarily affective, but also has social an cognitive sides. Age is a factor that may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fairly equally. It is because the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that make up an individual’s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are composed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eatures that they are so complex, and, as a result, often rather vaguelydefined. Nevertheless, as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will show,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LA.Personal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observe by a third person. This methodological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in two ways. First, through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The second solution to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s to us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 learners, but there are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urse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 responses in this way. One is that subjects tend to say what they think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hear, or indulge in self-flattery. Another is that such techniques can reveal only those factors of which the learner is conscious. Nevertheless both the diary studies and the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personal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particularly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Personal factors are by definition heterogeneous. However, they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under three headings: (1) group dynamics,(2) attitudes to the teacher and course materials, and (3) individual learning techniques.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9-126。

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个傩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昀e.4111N刘晓慧/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摘要]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学>-A能力,然而在第二语言学>--A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素。

本文从性别、年龄、性格和态度与动机等方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以供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外语学习语言最终是被学习者个体习得的,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会对其第二语言习得进程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冈此,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习得的本质,有助于发现哪些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与习得成果相关。

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多是较为稳定而不易改变的,如年龄、性别、性格、态度和动机等。

正因其不易改变,作为语言教师,就应更好地了解自己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第二语言教学水平。

一,性别对于语言发展中究竟有没有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屡见分歧。

支持性别差异的人认为差异出现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表现在词汇发展速度、理解能力、听力口头测试、阅读能力及对字或句子的记忆等方面j而反对者则提出种种证据表明差异并不明显,他们认为女性在语言上的优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提出性别差异的发展有阶段性,l一3岁的女性也许比男性有优越性,但之后男性儿童就基本上可以赶上来。

风此,3—8岁时,性别差异很小。

而到了9岁以后,女性通常比男性有优势。

事实上,女性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似乎一直持续到中学甚至大学,许多专门的语言技能测试都表明女性学习者较占优势。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但性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对学习者的口语成绩构成显著影响,即女性只在词汇能力、语音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等方面优于男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般会觉得女性的表达能力比男性要强;而在其他方面,如语言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性别差异就消失了,如在精读成绩上我们就没有发现女性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search of Individu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ir ConsequencesAspects of SLA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There are two basic possibilities regarding which aspect of SLA is affected by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One is that differences in age , learning styl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route along which learners pass in SLA. The other is that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only the rate and ultimate success of SLA. These are separateissues.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s vary in the rate at which they learn or the level of competence they eventually attain is not controversial. Indeed it is part of most language learners’ and teachers’ experience.However, to claim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sequence or order in which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acquired is far more controversial. It runs counter to the arguments and evidence in favour of the ‘natural’route of development.Aa will be seen in the discussion of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 the effect on the route of SLA has not been seriously investigated. Nearly all the research into learner variables has involved either investigating their effect o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achieved by different learners, or describing how they affected an individual learner’s response to the task of learning a L2. Neither proficiency nor learning response provides any insights about the route of acquisition.There are stark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LA. As fillmore (1979) points out,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seen as an all-important factor,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treated as relatively insignificant. Research which has concentrated on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the proficiency levels of learners ha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learner factors. Research which has tried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SLA has tended to play down their importance.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arner factors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 factors has proved to be problematic. The main difficulty i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observe directly qualities such as aptitude, motivation or anxiety. These are merely labels for clusters of behaviors and, not surprisingly,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these label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ts of behavioral traits. As a result, it is not easy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o find that a host of terms have been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a hawkey(1982)lists some of these : ‘affective, con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tucker et al.1976), ‘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s’(Chastain 1975),and ‘attitudinal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gardner et al.1979).In an attempt to impose some order on this plethora of terms and concepts, I suppose to make an ini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are highly idiosyncratic features of each individual’s approach to learning a L2. some examples are provided by Schumann and Schumann(1977) in a report of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y include ‘nesting patterns’(the need for a secure and orderly home base before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begin), ‘transition anxiety’(the stress generated by moving to a foreign place), and the desire to maintain a personal language learning agenda. The Schumanns found that such factor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ir SLA. Thegeneral factors are variabl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learners. They differ not in whether they are present in a particular individual’s learning , but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present , o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are realized. General factors can be further divide into those that are modifiable (i.e. are likely to change during the course of SLA), such as motivation, and those that are unmodifiable (i.e. do not change in strength or nature as SLA takes place ) ,such as aptitude.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have social ,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 Social aspects are external to the learner and conc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native speakers of the L2 and also between the learner and other speakers of his own languag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aspects are internal to the learner. Cogni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used by the learner, which affective factors concern the emotional responses aroused by the attempts to learn a L2. Different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in different degrees. Aptitude, for instance, is thought of a primarily cognitive in nature, but also involves affective and social aspects. Personality is primarily affective, but also has social an cognitive sides. Age is a factor that may involve all three aspects fairly equally. It is because the personal and general factors that make up an individual’s language learning style are composed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eatures that they are so complex, and, as a result, often rather vaguelydefined. Nevertheless, as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will show,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LA.Personal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observe by a third person. This methodological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in two ways. First, through the use of diary studies. The second solution to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s to us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 learners, but there are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urse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 responses in this way. One is that subjects tend to say what they think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hear, or indulge in self-flattery. Another is that such techniques can reveal only those factors of which the learner is conscious. Nevertheless both the diary studies and the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personal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particularly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Personal factors are by definition heterogeneous. However, they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under three headings: (1) group dynamics,(2) attitudes to the teacher and course materials, and (3) individual learning techniques.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9-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