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医案分析
薛己医案分析《内科摘要》宪幕顾斐斋,饮食起居失宜,左半身并乎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涌。
王竹西用参大补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步履。
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涩。
余朝用补中益气加黄柏、知母、麦门、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黄柏、知母数剂,诸症悉退。
但自弛禁,不能痊愈耳。
辨证分析:左半身不遂,汗出神昏,涎痰上涌,乃中风之状,理当化痰息风,然误用大补之剂,虽汗出而神清,颇见功效,但燥热太过,热盛伤阴,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液耗损,导致脾失健运,下肢肿大,水失运化聚而为痰,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却软涩,表现足三阴虚证,法当补脾益气,滋补肝肾。
论治解析:薛立斋治虚必言阴虚,以足三阴虚为阴虚,肝脾肾三脏独重脾土。
本案中薛己主要用了补中益气汤和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气,功能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增补益中气之功,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薛己善用温补之药,补中益气汤是他应用极多的一个经验方。
薛己认为肾中病症,不论热病寒病,总属肾虚所致。
若属无水之证,以六味丸滋补肾水。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肝肾的常用方,治疗肝肾阴虚证。
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湿。
三泻辅三补,令其补而不腻。
朝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阳举陷,借早晨渐盛之阳气以升举阳气;晚用六味地黄丸乃因夜晚阴气盛,有助药力发挥。
薛己运用四时阴阳理论配合药物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上再加地黄丸滋补肝肾;黄柏补肾不足,除下焦湿肿;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麦门冬补脾益胃。
晚上地黄丸再加黄柏、知母泻火润燥。
两方早晚合用,补脾益气,滋补肝肾,滋阴润燥,可谓对症下药,虽最后仍有弛禁不愈,乃燥盛伤阴的后遗症,但它的疗效还是很显著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薛己使用四君子汤治杂病的经验
薛己(约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擅长用药治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了许多关于医治杂病的宝贵经验。
其中,他使用四君子汤治疗杂病的经验尤为显著。
四君子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薛己在治疗杂病时,将四君子汤运用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将根据薛己在治疗各种杂病时所运用的四君子汤经验,深入探讨其疗效及运用方法。
一、治疗腹泻在医治腹泻方面,薛己认为四君子汤能够健脾固摄,治疗腹泻效果显著。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频繁排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根据薛己的经验,使用四君子汤调理脾胃,可有效止泻固摄,恢复正常的排便节律。
二、治疗食积食积是指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或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
薛己在治疗食积时,常常采用四君子汤进行调理。
这是因为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排除积滞,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减轻食积的症状。
三、治疗体弱气虚在治疗体弱气虚的情况下,薛己也发现四君子汤有一定的疗效。
体弱气虚是指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容易生病。
四君子汤中的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体弱气虚的患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通过以上对薛己使用四君子汤治疗杂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薛己在治疗实践中善于根据病情特点,灵活运用中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的治疗理念注重调理脾胃,强调整体调理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医学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更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特点。
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也可以借鉴薛己的治疗经验,灵活运用中药治疗杂病,遵循中医整体观念,从调理脾胃入手,达到病症根本的治疗目的。
我们也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成果,不断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薛己使用四君子汤治疗杂病的经验是中医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中医各家学说】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生理病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生理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病理关系:“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药理说明:“阳为气,阴为味”。 诊断原则:“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法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一、发挥命门学说
学术思想
(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之‚真君真 主‛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 之中,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内经 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 是谓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 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
“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 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 椎”。
张景岳认为:“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 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 谷,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 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 “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 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 矣”。 精气互生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
熟地山药山桂附子三治疗经验张景岳治疗阴阳虚损疾病辨阴阳水火而用左右归丸对于伤寒和其他杂病也多注意阴阳精气之不足娴熟运用求汗于血生气于精引火归精血形质是命门真阴的外在表象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因此治形即可以治真阴而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先务他说
薛己
生平著述
字新甫,号立斋,明代江苏苏州人。精通 内外妇儿各科。 著作: 《内科摘要》
唐王冰提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宋以后,哲学界出现了儒释道混合的理学,
理学家对阴阳的辩证关系提出很多精辟认识。 如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动静相联等。
治疗咳嗽莫忘疏肝,国医大师薛伯寿分享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经验
治疗咳嗽莫忘疏肝,国医大师薛伯寿分享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经验中医多认为,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国医大师薛伯寿治疗咳嗽案例一则,来看看吧。
薛伯寿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弟子,其全面继承先师医德作风及学术医疗经验。
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整理编写《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
现为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特约专家(sd65229009),擅长经方治疗内伤及外感诸病。
小儿咳嗽小小张,男,5岁。
7-14初诊。
肺炎后调理,咳嗽,咽中有痰,曾高热2日,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应用红霉素,出现腹痛,纳少,易呕吐,面青,型瘦,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为肺热咳嗽、气机不畅。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调肝。
•处方:柴胡8、枳壳6、炒白芍8、炙甘草6、桑叶6、杏仁8、桔梗6、前胡8、浙贝母6、生石膏15、芦根15、白茅根15、杷叶6,5剂。
7-19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不多,鼻堵,涕少,睡眠不安,纳少,大便偏干已减,2天1次,喜食鸡蛋,舌尖红点,苔。
白方药:白芷6、白蒺藜6、防风6、蝉衣4、乌梅1枚、连翘8、焦三仙各10,7剂。
7-26日三诊:咳嗽明显再减,基本已不咳,纳食增加。
患者家长主要前来治疗小儿多动,眠少不安,睡眠咬牙,不敢饮水,饮水即尿,胆小,舌质淡红,苔根厚腻。
以滋肾疏肝法,处以六味地黄丸合小柴胡汤,方药:熟地10、山萸肉5、山药5、获苓5、泽泻5、丹皮4、柴胡8、黄芩6、法半夏6、炙甘草6、生姜2片、大枣4枚、党参6、砂仁2。
治疗后体质改善,诸证控制。
•本病机应为肺失清肃,内有气机不畅。
治疗清热宣肺止咳,兼疏肝理气。
方中桑叶疏风清热,杏仁宣降肺气,柴胡疏肝理气,伍白芍敛肺止咳,枳壳宽胸利气,生石膏清肺热,加入杷叶、前胡、浙贝母、梧梗等祛风化痰止咳,使肺痰热得清化,肝气得以条达,肺气自平,咳嗽减轻,后补肾调理肠胃,以竟全功。
气不衰,病不来!明代大医薛己的医案故事,补正气,治中风,精彩
气不衰,病不来!明代大医薛己的医案故事,补正气,治中风,精彩(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个话题:这就是,气和病之间的关系。
气,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是构成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
很多病,就是在气不足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发展而来的。
气亏一分,病就添上一分。
我给你说个简单的医案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明朝的伟大医学家,薛己。
有一次,薛己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医案上记载,乃是“车驾王用之”。
这个人怎么了?原来,此人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之间就昏倒了。
昏倒以后,他口眼歪斜,喉咙里有阵阵痰声,仿佛有痰在向上涌。
看脉象,可谓六脉沉伏。
整个人看上去十分危险。
当时,患者的家人十分担心,怕这唯一的顶梁柱,就此倒下,撒手人寰。
当时,薛己为患者仔细查看。
忽然,他站起来,对患者家人说,事情远远没到绝望的时候。
如果患者遗尿、手撒、口开、酣睡不醒,那就没法治了。
眼下这个状态,尚可一图。
接着,薛己为患者开了一张方子。
这张方子,具体的用量不是特别详细,但是用的是什么,是哪几味药,却记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三生饮一两,加上人参一两。
所谓三生饮,即南星、川乌、附子、木香组成(明·《奇效良方》)。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立刻苏醒了过来。
家人见状,纷纷跪下,向薛己磕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这就是基本的医案经过,我给你说完了。
现在,我帮你捋顺,这背后的道理。
首先,我们知道,这个人肯定是中风了。
昏迷,口眼歪斜,咽喉有痰声,这一看就是中风。
这个中风,怎么来的?请注意,患者“六脉沉伏”。
啥意思?说白了,脉弱,根本起不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患者正气虚弱。
他这一身的气,不足得很啊。
正因为脾气亏虚,所以他运化失常,这就令他痰湿内生。
肾气,根于下焦,百脉真气皆源于此。
9.薛己
明 代
历史背景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政 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
分 析
薛氏从病因学角度和上次治疗的反应,辨证为 中气不足、心火内炽,故选用补中益气以益气升 阳,加茯神,酸枣仁、五味子以宁心神,虽未取 东垣益气升阳泻火之法,改泻心火为宁心神,亦 取得使心火得潜藏的治疗目的。同时,薛氏还加 用山药、山茱萸以补肾,充分反映其脾肾并重的 学术特色。
分 析
老年之人,肝肾二脉,数而无力。此肝肾阴 虚,少火不足明矣。仍服知柏苦寒降火之剂,不 但于肝肾无补,反而损伤中气,致脾湿下流,使 小便涩,两拗肿痛。气虚而生大热正合李东垣 “甘温除大热”之法。因原有肝肾阴虚之状,故 宜补中益气与六味地黄合用。十味固本丸为《丹 溪心法附余》中方,仍以知母、黄柏、龟板、生 地、五味等药为主。皆苦寒之品,又耗阳气,不 可多服,宜慎之。
根据人体一天之中阳气消长进退,以及自然界昼 夜晨昏阳气的变化规律,来决定补法的应用。
2
3、偏虚纯补法
四物汤、六味丸补阴;回阳汤补阳;当归补血 汤补阴血;八珍汤双补气血。
医案举例
薛己治给事张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风散热药 反畏明重听,脉大而虚,此因劳心过度,饮食失节, 以补中益气汤加茯神、酸枣仁、山药、山茱萸、五 味,顿愈。又劳役复甚,用十全大补兼以前药渐愈。 却用补中益气加前药而痊。东垣云:诸经脉络皆走于 面,而行空窍,其清气散于目而为精,走于耳而为 听,若心烦事冗,饮食失节,脾胃亏损,心火太甚, 百脉沸腾,邪害孔窍而失明矣。况脾为诸阴之首, 目为血脉之宗,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其所,若不 理脾胃,不养神血,乃治标而不治本也。 (《名医类案》卷七)
中医治疗小孩食积咳嗽医案
中医治疗小孩食积咳嗽医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小孩食积咳嗽的医案:
患者,男,5 岁。
因咳嗽、咳痰伴食欲不振 1 周来诊。
患儿 1 周前因进食过多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而黏,食欲明显减退,口臭,舌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为食积咳嗽,辨证为痰湿内阻。
治疗以健脾消食、化痰止咳为法。
处方:山楂、神曲、麦芽、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厚朴、苏子、莱菔子、鸡内金等。
每日 1 剂,水煎服。
服药 3 天后,患儿咳嗽减轻,痰量减少,食欲有所恢复。
继续服药 4 天,咳嗽、咳痰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本案中,患儿因食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肺气不降,从而引发咳嗽。
方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化积;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等健脾燥湿化痰;厚朴、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鸡内金消食导滞。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化痰止咳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以上医案仅供参考。
在治疗小孩食积咳嗽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油腻、生冷食物,保持适量运动。
同时,如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作《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
其主要学术特色为,重视后天脾胃、注重先天肾命、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是薛己受李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
东垣提出脾胃元气与阴火不两立,气虚则阴火亢盛,而薛氏则重视脾气下陷。
如脾气下陷,湿热下迫,可致血崩之理,与东垣所云“阴火上乘土位”之说不尽相同。
在治法上,主张滋其化源,薛氏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脾胃五行属土,中土以灌四傍,只有脾胃旺盛,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故薛己认为:“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
”薛氏滋化源之治法,旨在通过补脾胃以达到补四脏之目的,所以他说:“症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化源。
”重视先天肾命是其接受王冰之说,并以钱乙的六味丸、崔氏的八味丸,作为补肾水、命火的代表方剂。
薛氏认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分各阴阳虚实,求其属而平之。
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脉迟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
”即肾中病证,不论热病寒病,总属肾虚所致,若是无水之病,以六味丸滋补肾水;若属无火之病,则用八味丸益火之源。
此外,薛氏还提出,不论补水补火,不可泥用沉寒之剂,这一点与丹溪滋阴降火之说大相径庭。
薛氏擅长温补。
一则是温补脾胃,一则是温补肾命。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
”用药上主张“脾胃为气血之本,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燥热不能生阴血者,宜四物汤;若脾胃虚寒不能生阴血者,宜八味丸”。
薛己痰核医案分析报告
刘杰06针灸七年制班200611270015 薛己案·痰核·《内科摘要》肝肾亏损血燥结核等症二一男子素善怒,左项微肿,渐大如升,用清痰理气而大热作渴,小便频浊,余谓肾水亏损,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亦有胸胁等处,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茵如瘤,不问大小,俱沿以前法。
《薛氏医案·瘰疬》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河间六书·瘰疬》云:“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诸病源侯论》“瘿候:瘿者,由忧气结所生。
瘤候: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
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
”《女科撮要》“瘰疬:妇人瘰疬……或因忧思郁怒,伤损肝脾……故多生于耳前后、项侧、胸胁间,若寒热肿痛,乃肝经气动而为病……若初生如豆粒,附着于筋,肉色不变……乃肝脾亏损,用逍遥散、归脾汤、六味丸健脾土,培肝木,切不可轻用散坚追毒之剂。
”治验:一妇人久而不愈,或以为木旺之症,用散肿溃坚汤伐之,肿硬益甚,余以为肝经气血亏损,当滋化源,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至春而愈。
此症若肝经风火暴病,元气无亏,宜用前汤。
《保婴撮要》“肾脏: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地黄丸:或风客淫气,患瘰结核。
耳前后或耳下结核,肝经虚火也;颈间肉里结核,食积虚热也。
一小儿五岁,尚饮乳,耳前后颈间至缺盆,以手推寻,其筋结小核如贯珠,隐于肌肉之间,……此禀母之肝火为患,用九味芦荟丸、五味异功散加山栀、柴胡,与儿饮之;又以加味逍遥散,与母服之寻愈。
“《医学启源》“结核:注云: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以热气散,则自消也。
四因感病:注云: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癥瘕、瘤气、瘿气、结核。
三才治法:华氏《石函经》曰:夫病有宜汤者、宜丸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
薛己父子食疗治疗疑难杂症医案举例-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薛己父子食疗治疗疑难杂症医案举例-中医食疗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薛己父子的食疗医案,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或单用食疗法即大功告成,或配合其他方药获愈。
研究这些食疗医案,一是对全面理解薛己父子的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二是对当代中医临床仍有启发,如研究砒霜治疗白血病,用冷米醋能减毒增效,薛己的医案提供了最真实的原始资料。
1 清茶送服茶茗丸治疗痢疾一素以酒乳同饮,去后似痢非痢,胸肠不宽,用痰痢等药不效。
余思《本草》云:酒不与乳同饮,为得酸则凝结,得苦则行散。
遂以茶茗为丸,时用清茶送三五十丸,不数服而瘥(《内科摘要卷上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症》)。
按:本病系因酒乳同饮所致。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告诫: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
凡酒忌诸甜物。
气结则难于运化,食积难消,秽浊难以排出,故可病痢。
茶叶功能消食化积,利尿,解毒,涤热,去秽,又解炙煿毒,酒毒,故用之颇佳。
酒为辛散之品,若得乳之酸则凝结,得茶之苦,辛开苦降除痞满,行气则后重自除。
妙在不单饮茶,服用茶茗丸是连茶叶一并吞下去,茶叶富含纤维素,能裹挟酒乳同饮所产生的毒素,从而达到解毒目的。
清代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可谓智者所见略同。
2 发背溃而未敛不忌羊肉上舍蔡东之患此,余用托里之药而溃,疮口尚未全敛,时值仲冬,兼咳嗽。
余曰:疮口未敛,脾气虚也。
咳嗽不止,肺气虚也。
法当补其母。
一日与其同宴,见忌羊肉。
余曰: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是宜食之。
遂每日不撤,旬余而疮敛,嗽亦顿愈矣(《外科枢要卷二论发背七》)。
按:一般认为,羊肉系发物,诸如发背一类的皮肤病不宜食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大部分皮肤病是由火热之邪所致,而羊肉系大热之品,故要忌食羊肉,否则会火上添油加情。
而此案中薛己明确告知蔡氏不必忌食羊肉,是其特色。
薛己提到法当补其母,其所指何脏不明确,若是指脾,脾之母为心,《素问金匮真言论》载心之畜为羊,心为阳中之阳,羊与阳又同音,五行同属火;若是指肺,肺之母为脾,羊肉味甘热,补中益气,开胃肥健,无论怎样讲,用羊肉都是有其道理的。
薛雪润肺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52例【经我验证,对我有效】
薛雪润肺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52例发表者:孙立亭(访问人次:901)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55036) 孙立亭经我个人使用,对我确实很有效,太感谢孙立亭医生及《吉林中医药》杂志了!(原发表在《吉林中医药》1999年第1期15页)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干咳无痰养阴润肺薛雪中医药疗法薛雪(生白)为清代著名医学家,《三家医案合刻》载有薛氏治疗久咳不愈的一经验方,近年来,笔者用此方稍事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以干咳无痰为主要症状者,收效满意,今将粗浅体会就正于方家。
1 一般资料共观察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43~70岁,病程5年~32年,全部病人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或伴有轻度肺气肿,以干咳无痰为主要症状。
伴严重肺气肿、哮喘、肺心病者不在观察之列。
2 治疗方法基本方:沙参、玉竹、茯神(或茯苓)、石斛、杏仁、白扁豆。
因原方无方名,故暂定名为薛雪润肺方。
随症加减:伴咽、扁桃体炎加蒲公英、玄参;确有内热者再加大黄;有血瘀之象者加桃仁、赤芍;咳嗽剧烈致胸痛者加五味子、白芍;兼气虚自汗者加太子参、五味子。
忌用黄芪、半夏、黄芩、黄连等燥性药。
用法:上方水煎2遍,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忌食辛辣。
3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服药5~10天,症状消失,观察6个月以上无复发为临床治愈;经治疗虽然症状消除,但6个月之内又有复发,继以前法治疗仍获效为显效;治疗5天症状无明显减轻,或治疗lO天症状仍未完全消除为无效。
治疗结果:治愈21例,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5%。
4 典型病例某女,67岁,患慢性支气管炎30年。
每到秋后气候变冷时即发作,发作时大都有受风、劳累等诱因,至来年春天方逐渐缓解,年年如此,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其症状为干咳无痰,伴咽喉干、痒,胸闷,无喘憋,夜间为甚,不发热,咳甚则有汗出,饮食尚可,大便2~3天1行,小便正常。
舌质暗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细。
胸部X片示双肺纹理增粗,证属阴伤咳嗽,治以养阴润肺止咳,处方:沙参15g、玉竹15g、石斛l0g、杏仁l0g、茯苓l0g、白扁豆10g、桃仁l0g、太子参15g、玄参15g、大黄5g、蒲公英15g,水煎服,每日1剂。
薛己学术思想特点
• 胃脘痛(脾胃虚寒、肝胃不和) • 治当心痛剧,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 似绝,手足厥冷,病势危笃,脾虚肝木所 胜眼胞上下青黯。用参、术、茯苓、陈皮、 甘草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气以行肝气; 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诸病 悉愈。向使泥其痛无补法,而反用攻伐之 药,祸不旋踵。
• (四)五脏一体(五脏互藏) • 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病变,除与本身有 关外 ,还受诸脏之间的影响。 • “脾胃一虚,四脏俱无生气”; •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 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 脾肾互济,“二天”同调: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八味丸,先后应用或并用
三、滋补化源的思想
• 疾病的治疗要滋养人身气血精液化生之源 • 滋其化源与治病求本有异曲同工之妙——滋 其化源是治其本 • 《内科摘要》约有14处“滋化源”或“滋 其化源”的治疗方法。 • 综合其著作,约有61处“滋化源”的治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四、补中益气汤的认识和应用
• (一)认识
• “愚谓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一虚, 四脏俱无生气。故东垣先生着脾胃、内外 伤等论,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 中益气汤,又冠诸方之首。故曰:补肾不 若补脾,正此谓也。”
• 3.朝夕用药,治各有宜 • 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治因 惊久泻,面色青黄者;夕用六君子汤,治疗朝寒 暮热,或时发寒热,则倦怠殊甚等症;夕用加味 归脾汤,肝脾虚羸,面青善怒,体瘦作渴,天癸 未至,不时寒热之证。 • 朝用补中益气汤、蔓荆子,夕用十全大补汤,治 疗用功劳役,前症复作,更加头痛者。 • 朝服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知母,夕用归脾汤 送地黄丸,治疗吐血咳嗽,发热盗汗,经水不行 之证。 • 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发作时 面赤勇力,发后面黄体倦之证;夕与龙胆泻肝汤 分利湿热,治疗脾胃气虚、肝胆湿热之阴挺。
薛汉荣从风寒挟湿论治咳嗽的经验探析
★官秋霞1 薛汉荣2** 喻强强2 汤冬亮1(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摘要:咳嗽病作为肺系常见疾病,风散寒,的标本从化,治疗范围广;外以疏散风寒,解外感风寒之邪气;体现肺脾同治思想。
关键词:寒咳宁;平胃散;风寒挟湿型咳嗽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咳嗽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与疾病,大部分咳嗽患者的检查中如胸部影像学并无明显异常情况,但咳嗽症状又持续存在,因此在治疗上病因针对性就不明确,在这一方面祖国医学针对咳嗽的治疗就发挥了其优势。
咳嗽既是独立的症候,又是中医肺系疾病的一个症候。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风寒之邪伤于手太阴肺系之苗窍,外挟湿邪或引动内湿之邪,则为太阴风寒挟湿之证[1]。
薛汉荣认为风寒外袭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诱因,结合当地气候常兼挟湿邪。
针对风寒挟湿咳嗽的治疗,薛汉荣继承并发扬国医大师洪广祥“治肺不远温”的学术思想,且结合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临床常用寒咳宁合平胃散治疗风寒挟湿咳嗽,充分体现了“治肺不远温”的思想及从太阴经论治咳嗽的重要性。
1 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类,外邪侵袭主要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气候对人体的一些侵害,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2]。
如果四时变化无常,六气如发生的太过或不及,或非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的变化过于急剧,超过基础的一定限度,亦或是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或助长了邪气,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高,湿度大,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因为雨水较为丰沛,气候潮湿,常冒雨涉水,抑或居住环境过于潮湿等因素,则湿邪易侵袭人体,阻碍人体肌表、脾胃等气机。
研究表明,湿度过大时,人体中的松果腺体能分泌出大量的松果激素,此时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会相对降低,细胞的活动度就会减弱,人就会萎靡不振[3]。
小儿咳嗽三分治,七分养
射 作 用 袁 即 咳 嗽 是 一 种 保 护 性 的 味 之 品 袁结 果 食 而 不 化 袁积 滞 在 脾
三 尧学 习 一 些 方 法 来 缓 解 宝
生 理 现 象 遥因 此 袁当 宝 宝 有 轻 微 咳 胃 中 袁 影 响 肺 之 宣 发 肃 降 功 能 而 宝 的 咳 嗽 症 状 遥 如 果 宝 宝 入 睡 时
妇 幼 保 健 院 中 医 科 妇 幼 健 康 调 养 有 一 种 较 为 特 殊 且 常 见 的 是 食 积 黏 稠 而 不 易 咳 出 遥若 能 多 喝 水 袁则
中 心 副 主 任 医 师 潘 明 沃 表 示 袁爸 咳 嗽 遥 这 是 因 为 小 儿 脾 胃 成 而 未 可 使 黏 稠 的 分 泌 物 得 到 稀 释 袁容
小儿咳嗽院分外感和内伤两类 要 注 意 几 点 院
排 痰 的 目 的 遥痰 液 咳 出 后 立 即 擦
小 儿 咳 嗽 袁主 要 有 外 感 和 内
一 尧饮 食 上 袁要 根 据 患 儿 的 具 净 口 周 痰 液 遥 若 宝 宝 没 有 将 其 咳
伤两大类遥
体 情 况 科 学 尧合 理 地 安 排 饮 食 遥咳 出 袁而 是 咽 了 下 去 袁也 不 必 太 过 于
潘 明 沃 表 示 袁 外 感 咳 嗽 多 是 嗽 期 间 不 吃 寒 凉 尧肥 甘 厚 味 之 品 袁 担 心 袁 人 体 的 消 化 道 内 有 许 多 消
新 病 袁起 病 比 较 急 袁由 风 尧寒 尧燥 尧 不 吃 酸 甜 辛 辣 刺 激 尧 鱼 腥 虾 蟹 等 化 酶 和 酸 性 液 体 袁 同 样 也 可 以 灭
妈 们 需 要 认 识 到 袁 咳 嗽 是 呼 吸 道 全 尧 全 而 未 壮 袁 加 之 饮 食 没 有 节 易 咳 出 遥 所 以 袁孩 子 咳 嗽 期 间 袁爸
易水学派薛已辨治内伤咳嗽特色
易水学派薛已辨治内伤咳嗽特色李成文;刘桂荣;李建生【摘要】薛已辨治内伤咳嗽注重脏腑辨证,常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配伍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配伍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与六君子汤及八珍汤合用、六味地黄丸与十全大补汤及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二陈汤等成方,灵活自如,值得效法.【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1【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薛已;咳嗽;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二陈汤【作者】李成文;刘桂荣;李建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易水学派薛己辨治咳嗽多从脏腑入手,主张肺咳用麻黄汤,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胃咳用乌梅丸,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
尤以治疗内伤咳嗽最具心得,扶正为主,时或兼以祛邪,临证重视脾肾,喜用成方[1],常选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八珍汤、二陈汤、参苏饮、桔梗汤等,或单用,或联合,灵活自如,神思机巧耐人寻味。
1 补中益气汤薛氏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橘皮三分,升麻二分,当归身二分,柴胡三分,白术二分。
本文所用方剂组成均为薛氏著作中的附方,而不是出自方剂学或原创方剂;所选医案均出自《薛立斋医学全书》,下同。
作者注)治疗中气不足咳嗽常加茯苓、半夏、五味子、桔梗、炮姜、附子,以适应病症需要。
如“金宪阮君聘咳嗽面白,鼻流清涕,此脾肺虚而兼外邪,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五味治之而愈,又用六君、芍、归之类而安(《内科摘要》)。
侍御谭希曾咳嗽吐痰,手足时冷。
余以为脾肺虚寒,用补中益气加炮姜而愈(《内科摘要》)。
名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总结
冯彩云;王明明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1(31)6
【摘要】通过对"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湿蕴肺、阴虚肺热和肺脾气虚"等临床分型的阐述,综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对小儿咳嗽的治疗经验。
【总页数】3页(P80-82)
【关键词】小儿咳嗽;名中医经验;综述
【作者】冯彩云;王明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
【相关文献】
1.名老中医张瑞霞金虎退黄汤治疗残留黄疸的经验总结 [J], 卢芬萍; 寇少杰; 白艳; 高改娅; 郝亚娟; 杨牟琴; 薛敬东
2.王玉林名老中医运用四味止血方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血尿经验总结 [J], 郑兰; 谢娟; 李正胜; 卢晶晶; 王叶; 杨一楠
3.老中医张永杰辩证治疗癌性咳嗽的经验总结 [J], 陈学武;张永杰;姜靖雯;符方芳
4.老中医张永杰辩证治疗癌性咳嗽的经验总结 [J], 陈学武;张永杰;姜靖雯;符方芳
5.李莉名老中医治疗中风先兆的经验总结 [J], 隋晓琳;张孟;李莉(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小儿咳嗽验案
治疗小儿咳嗽验案
薛占彪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8(23)1
【摘要】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总分。
数千年来,其存在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抹杀的功绩。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灵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它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中医学独具特色,整体调理至今不但立于常胜不败之地,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数千年来,歧黄之术在中华大地上源源流长,其间发展出诸多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流派。
中医药学是人们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武器,医生要精于辨证论治,患者要相互配合,才能提高疗效,费用最低。
是当前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老问题,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任重而道远的道路上,中医药是走捷径路的。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薛占彪
【作者单位】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810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15.5
【相关文献】
1.孙浩运用宣、通法治疗小儿咳嗽验案4则
2.二陈汤化裁治疗小儿咳嗽验案举隅
3.膏摩疗法治疗小儿咳嗽验案
4.戴永生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咳嗽验案2则
5.彭玉教授肺脾同治治疗小儿咳嗽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2(32)3
【摘要】薛己已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或用于素体气虚,或用于气虚感冒,或用于病后气虚,或用于误治气虚,或用于巩固疗效等,其用意在于扶元养正,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补脾胃,实腠理,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293-295)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咳嗽;补脾胃;薛己
【作者】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5
【相关文献】
1.薛汉荣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枢机不利型咳嗽经验 [J], 郭春垣;王维;薛汉荣
2.薛汉荣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J], 卢京九;喻强强;薛汉荣
3.薛汉荣采用温宣理肺法治疗风寒咳嗽经验 [J], 程文斌;喻强强;薛汉荣
4.薛汉荣运用升宣降敛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浅析 [J], 王维;汤冬亮;薛汉荣
5.温补派薛己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探析 [J], 潘琳琳; 王淞; 孙君艺; 谢芳; 刘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1·实质是揭示外邪入里传变的过程,此过程可出现在中风、伤寒传变入里的进程中,也可出现在“温邪”传变入里的进程中。
因此,叶天士对温病总结的传变规律,同样适用于燥邪的传变。
寻常型银屑病又称为“干癣”,是一种燥证。
《医宗金鉴•白疕》云:“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指出本病由血燥、肌肤失养所致。
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血燥,《外科证治全书•白疕》曰:“皮肤燥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
”指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入侵所致。
现代医家也常从“燥”论治[7-9]。
近年有医家提出,燥证均由燥邪所致[10]。
燥邪本为秋之主气,侵犯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燥的表现,也存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渐重的变化过程[11]。
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燥证贯穿于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具有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不同阶段,且其发展进程,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发展过程极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贯穿于始终,这是“温邪”的性质决定的。
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皮肤“干劲皴揭”始终为主要症状,这恰是燥邪性质决定的。
温邪与燥邪侵犯人体的部位相似,“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与之相应的是“燥易犯肺”。
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的发病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入里的规律,因此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进程恰是“燥邪”入里传变的过程,可适用于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揭示了外邪入里传变的一般规律,后人在学习过程上,应师古而不泥古,找寻到其一般规律性,使之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1]郭海,杨进. 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J]. 中医药信息, 2007,24(1):3-5.[2]瞿幸.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64-65.[3]宋乃光.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2):88-90.[4]李相玉,宋乃光,赵岩松,等.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银屑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研究,2009,22(7):5-7.[5]李相玉,赵岩松,宋乃光,等.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J].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3-464.[6]谷守星,魏勇军. 卫气营血理论探究[J]. 河北中医,2013, 35(7):1068-1069.[7]秦万章. 血燥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1):1-6.[8]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等. 养血消银解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52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0-1431. [9]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10]柯岗,周铭心.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J]. 新疆中医药,2018, 28(6):1-4.[11]王玉喜,姜宜惠,贾维刚,等. 辨燥邪[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40(6):8-9.(收稿日期:2014-12-01)(本文编辑:高荣慧)薛铠薛己治疗小儿咳嗽的医案赏析 李冬梅 王文丽 施雷薛己(1487-1559年)明代著名医家,其父薛铠,字良武。
薛氏父子熟读医书,熟谙医理,以儿科、外科见长,为后世所重,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
所著《保婴撮要》[1]20卷,共记载儿科病证221种,每种病证均首先列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5.07.019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冬梅、王文丽);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医院(施雷)通信作者:王文丽,Email: wenzi46421@ 出病因病机、治则,次载验案及各种治法、方药。
书中记述小儿咳嗽医案85则,薛氏治疗小儿咳嗽用药精专,擅用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法。
读来获益匪浅,浅述以飨同道。
1病例举隅1.1 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案:“一小儿咳嗽发热,右脸赤色,作渴烦闷,倦怠少食,肚腹作胀,脉纹如针,此风邪伤肺而饮食伤脾也。
先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苦杏仁、柴胡一剂,·652·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诸症少愈;后去苦杏仁、柴胡,再剂而安”[1]81。
薛铠治疗小儿咳嗽,擅用补益,从脾治肺。
薛氏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中土以灌四傍,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
“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
提出对于小儿咳嗽,外感咳嗽、痰涎壅塞者,宜以惺惺散、参苏饮表散外邪;若外邪已去,仍喘咳者,为肺气虚咳喘,单纯补肺气,则反益其邪;若腠理不密,风邪外侵,蕴结于肺,而变咳嗽诸症,乃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宜以六君子之类调补脾土,以生肺金,提出补脾以生肺金之法。
肺金健旺,化源充足则阴精自足,肺肾两脏健壮,既可养肝,又可降心火,四脏自平。
明代黄履素在解释薛氏滋化源之论时指出:“化源者何?盖补脾土以滋肺金,使金能生水,水足木自平而心火自降”[2]28。
《保婴撮要》收录补益肺脾治疗咳嗽验案如六君子汤案31例、异功散案29例、补中益气汤案22例、四君子汤案6例、人参白术散案2例。
同为补益肺脾方药,临证应用各有侧重。
六君子汤善治脾虚不能生肺而痰喘,大凡腠理不密,外邪所感的肺病,必用六君子汤。
临证应用各有加减,脾肺气虚有热,用六君加炒黑黄连、山栀;脾虚食积腹胀,用六君、神曲、山楂、厚朴;脾肺气虚,而外邪所乘,先用惺惺散解散表邪,再用六君;脾虚痰盛六君加桔梗、桑白皮、杏仁。
异功散善治脾气不能运化而腹胀食积诸证,“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逆者,属三焦,用异功散”[1]80。
补中益气汤善治肺脾气虚倦怠、汗出,脾虚不能制约肝阳惊搐诸证。
1.2 补脾益气,微解表邪治咳案:“一小儿咳嗽,恶心,鼻塞流涕,右腮青白,此乃脾肺气虚,而外邪所乘也,先用惺惺散,咳嗽顿愈”“重感风邪,前症复作,声重流涕,用参苏饮加杏仁、桑白皮而愈”[1]81。
小儿肺脾常不足,薛氏治疗咳嗽兼表诸证,从“肺脾气虚,易感外邪”论,提出外感六淫邪气而见咳嗽兼表,病机在于肺脾气虚而外邪乘袭。
表明内伤外感引起的疾病,均与脾胃虚损有关。
与李东垣“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3]2的观点一致。
治疗原则与常人外感单纯解表散邪不同,强调“益气扶正解表”。
此案以咳嗽兼见“鼻塞流涕、右腮青白”等肺卫表证为主,治疗原则“大凡外邪所侵,而痰涎壅塞者,宜表散之”[1]80。
薛氏散表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益气扶正解表”,以惺惺散扶助正气以微解表邪,体现薛氏治小儿咳嗽兼表,扶正祛邪、益气解表、顾护脾肺的治疗原则。
《保婴撮要》收录益气解表治咳案36则,治疗小儿咳嗽兼表,擅用益气解表法以“扶助正气、微解表邪”。
薛氏提出“大凡外邪所侵,而痰涎壅塞者,宜表散之”。
惺惺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06,参苏饮主治感冒发热头痛,伤风咳嗽等。
两方均由补脾益肺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加解表药物组成。
1.3 肝脾同治小儿咳嗽惊搐案:“一小儿寅卯时发热,或兼搐有痰。
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
后复患,服前药,兼咳嗽气喘不时发搐,面赤色,或青黄,或浮肿,或流涎。
余谓:咳嗽气喘,脾肺气虚也;不时发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黄,肝入心脾也;浮肿流涎,脾气虚也。
用益智丸,以养心血,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而愈”[1]18。
此案患儿寅卯时发病,寅卯为肺与大肠当令,咳喘尤为突出,钱乙云“若寅卯辰时身热……项强急,此肝旺也”[5]6,其治“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可知其为肝火旺盛之实证,以泻青丸清泄肝火、抱龙丸清热化痰,镇静安神。
后又见前证,服抱龙、泻青效不显,究其本质与前证不同。
除“面赤色”等肝火旺盛之实证外,已见“咳嗽气喘、面青黄、浮肿流涎”等肺脾气虚、肝木乘脾之象,故治疗上单纯清肝火不效,即“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之弊。
本案患儿素体肝火旺盛,肝木乘脾,木火刑金,加用清泄之品益加损伤肺脾之气,薛氏以补中益气汤补脾气,使后天生化有源,扶土抑木,脾胃肝旺诸证自可痊愈。
益智丸交通心肾,滋肾水以涵木,滋肾养肝以平上亢之肝阳。
薛氏治疗咳嗽惊搐诸证,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说明脏腑相互传变的关系。
提出“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不可遽服惊药,宜用六君子加芍药、木香、柴胡,制肝补脾”[1]21。
薛氏治疗小儿咳嗽惊搐,病机有肝实、肝虚、脾虚、金旺之不同。
肝木乘脾的关键在于扶土抑木,虽为肝实之证,亦不用清泄肝火之药,而是交通心肾,滋肾养肝以平上亢之肝阳。
肝虚金旺所致咳嗽惊搐则调补脾气,滋补肝肾之阴,肝旺则不为肺金所胜,脏腑之气自平。
肝脾气血虚惊搐案仍以补脾益气为主,脾旺气血化源充足则肝血得养。
纵观薛氏治疗小儿咳嗽惊搐案,辨证多从肝脾论,其治则以补脾益气为本,体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
1.4 病从乳授、药从乳传案:“一小儿咳嗽,因乳母素食膏粱炙所致,用清胃散而愈。
后其母因怒,咳嗽胁痛,其子亦然,母服小柴胡汤,子亦随愈”[1]81。
“一小儿咳嗽,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37卷第7期 Int J Trad Chin Med, July 2015, V ol. 37, No.7 ·653·服抱龙丸,反吐泻不乳,腹胀发热,用六君子汤,母子并服而瘥”[1]83。
“小儿臂外侧患毒……因母食炙之味,患处复肿,兼发热咳嗽,子服泻白散,母服清胃散而痊”[1]185。
薛氏认为,乳母及孕母饮食起居不当是乳婴儿发病的重要因素,“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
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症”[1]2。
对于因乳母所致疾患,提出“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1]2的法则,提出“病从乳受,药从乳传”的治疗方法。
临证应用,有母服药,子亦随愈;母子并服同方而瘥;母子俱服,但药物各异的变化。
乳母服药,药从乳传。
乳母因素引起婴儿疾病,母子同服,针对病因治疗,可提高疗效。
孕母脾胃积热致小儿皮肤疮疡、咳嗽,母病在脾胃热盛,予清胃散祛除病因,子病在肺与皮毛,予泻白散清肺泄火,母子异治,殊途同归。
1.5 朝夕服药案:“一小儿目羞明瘾涩,两足发热,大便不实,食少时咳,仍欲治肝祛风,余曰:两足发热,小便不调,肾肝虚也;大便不实,食少时咳,脾肺虚也。
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元气渐复,乃佐以四味肥儿丸,又月余而瘥”[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