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纵横谈—治国宝典《贞观政要》(1)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原文】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解】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
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
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
贞观政要原文与解析
贞观政要原文与解析贞观政要是唐代大历史家魏征所著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全文共分为六十五篇,包括政事、礼仪、法制、兵备、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贞观政要的原文进行逐篇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政策。
第一篇:政事篇这一篇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时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中包括了国家政权的来源,君主的权威以及各级官员的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贞观政要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是如何通过稳定政权、选拔人才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第二篇:礼仪篇这一篇主要强调了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大力倡导儒家礼制,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基本准则。
他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稳定。
同时,他还注重各级官员的仪态和言行,以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篇:法制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的法律制度。
他实行了公平公正的裁判制度,并设立了各级法院来审理各种案件。
此外,他还注重修订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他使法治成为国家的基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第四篇:兵备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如何加强军队的管理与建设。
他注重军事装备的改进,并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
此外,他还注重选拔军事将领,建立了一支强大、纪律严明的军队。
通过这些措施,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并且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五篇:财政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唐太宗在财政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他注重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通过增加国家财富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还注重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和腐败现象。
通过这些措施,他使国家的财政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通过对贞观政要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的政策和思想。
他在政事、礼仪、法制、兵备、财政等方面的举措都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他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原文及译文解析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
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
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
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
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译文卷一·论君道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
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
帝王学纵横谈—治国宝典《贞观政要》(2)
至 于 安 人之 道 .太 宗 日 :
i 事皆须务本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
本 。 王 硅 对 日 : “ 秦 皇 、汉 武 , 昔
伊藤肇在其所著的 ( < 现代帝 王 i外 则 穷 极 兵 戈 ,内则 崇 侈 宫 室 ,人 力
学 》 一 书 中 认 为 ,帝 王 学 是 少 数 人 统 既 竭 。祸 难 遂 兴 。彼 岂不 欲 安 人 乎 ? 领导哲学 。孔子所言甚 众 ,如 : 修 鉴 不 远 。 太 宗 日 : 公言 是 也 ,
从 我 定 天 下 ,备 尝 艰 苦 … …所 以 i治多数人的智慧工具 ,是修己安人的 失所 以安 人之 道 也 。亡 隋 之辙 ,殷 见 草创 之难 也 ,魏 征 与我 安天 下 ,
以 见 守 成 之 难 也 。 今 草 创 之 难 , 既 虑 生 骄 逸 之 端 ,必 践 危 亡 之 地 ,所 i己以安人 ……修已 以安 百姓 ,尧舜 其 夫 安 人 宁 国 ,惟 在 于 君 。 君 无 为 则
国之 尊) ……不 念 居 安 思 危 , 戒 奢 i逮 为 人 所 笑 。 魏 征 对 日 : “ 陛 愿
:以 俭 ,德 不 处 其 厚 , 情 不 胜 其 欲 , j下 每 以 此 为 虑 ,免 后 人 笑 ! ( 鉴 凡
《 观 政 要 》开卷 第 一篇 “ 贞 君 ;斯 亦 伐 根 以 求 木 茂 , 塞 源 而 欲 流 长 :戒 》 )
更难 。守 成 说到 底是 个 “ 安思 之 师 也 。 贞观 六 年 ,太 宗谓 侍 臣 日 : 居 危 ”的 问题 。太 宗 曾云 : “ 不忘 安
危 ,理 不 忘 乱 ,虽 知 今 日无 事 ,亦
舟 。 ’” 太 宗 云 : “ 子 者 ,有 道 则 天
贞观政要(国学大书院)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这本书并不只是给太宗粉丝看的,每个人都应该看,对修身养性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_-貞觀之治的成功在於「君臣配」和「帝後配」。 君臣一体:君主要敢于纳谏,臣子要敢于直谏;君主要信任臣子,臣子才能忠于君主。为臣应孝忠信廉,守 六正、去六邪,赏罚分明,不念私情。
目录分析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文史第二十八
崇儒学第二十七
礼乐第二十九
刑法第三十一
务农第三十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 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作者介绍
这是《贞观政要(国学大书院)》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贞观政要(国学大书院)》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纳谏第五 直谏(附)
择官第七
君臣鉴戒第六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诫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1
仁义第十三
2
忠义第十四
3
孝友第十五
4
公平第十六
5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1
慎言语第二十 二
2
杜谗邪第二十 三
3
悔过第二十四
4
奢纵第二十五
5
贪鄙第二十六
贞观政要(国学大书院)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Nhomakorabea史书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是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②股:大腿。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
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
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
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
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太宗深然其言。
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贞观政要读后感
《贞观政要》读后感《贞观政要》是一本关于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治理的史书,通过记录太宗李世民与臣僚们的对话和政策决策,展现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和管理的启示。
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本,注重民生,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提倡德治,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臣民,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决策艺术:强调君主的决策能力,认为君主应该善于倾听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以科学决策推动国家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了诚信、公正、稳健的决策原则,反对轻率、冒险的决策行为。
领导方法和用人艺术:提倡君主应该具备仁爱、智慧、勇敢、公正、诚信等品质,善于识人、用人,任人唯贤。
同时,强调了君主的自我修养,认为君主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臣民的楷模。
法制建设: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提倡“以法治国”,主张君主应该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同时也注重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使之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军事建设: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主张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同时也注重军队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外交理念:主张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互利共赢。
强调了外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太宗李世民的明智和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善于倾听,勇于纳谏,对于臣僚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认真对待,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需要有这样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接纳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
《贞观政要》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太宗李世民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关注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员工的利益和需求,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贞观政要》一部治国理政必读的“宝典”
《贞观政要》一部治国理政必读的“宝典”《贞观政要》为什么被誉为“治国宝典”?《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重要言论汇编,作者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
书成之后,即受到了统治者和为官者的重视:唐世子孙既已书之屏帷,铭之几案,祖述而宪章之;后世之君,亦多列之讲读,形之议论,景仰而效法;各级官宦人士也都或研读、或阐释、或校刻,力图从中汲取切合自身所需的经验。
像宋代人编纂的《圣政》《宝训》,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贞观政要》的启发;金朝的熙宗皇帝说自己“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为《贞观政要》撰序,称贞观盛世为“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节者,未有如此之盛焉”,从而表达了自己向往贞观盛世的心情。
其他如宋祁、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名臣则撰有论说,阐述该书的意旨。
尤值一提的是,此书撰成后,还传到了日本,深受唐文化熏染的日本统治者对其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和热情。
有日本学者指出:“《贞观政要》很早就传到了日本。
平安朝以来,历代天皇都十分爱读此书,辅弼之臣也锐意阐明书中要旨,就连镰仓以来的幕府也都深深信奉书中论述的道理。
”《贞观政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国著名史学理论专家瞿林东说:“《贞观政要》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
”的确,这部书共十卷,分为四十篇,结构严整,条理清晰。
它以《君道》《政体》开篇,事实上是全书的主旨和总纲。
后面依次叙述治国的各个方面。
每个专题的内容多取自唐太宗与魏徵、王??、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等数十位大臣讨论治国方略的对话以及名臣奏疏。
此外,从内容上看,全书虽然仅八万余字,却涵盖了君臣与民众的关系、道德修养、经济建设、法律制度、军事战略、民族关系等诸多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为政举措。
在政治上,唐太宗君臣汲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存百姓”为施政纲领,实行仁义治国,有效调和了社会矛盾。
唐太宗还特别注意纳谏,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很快就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官僚队伍。
古代帝王学的书
1. 《贞观政要》这书可不得了,就像古代帝王的宝典。
唐太宗那时候的治国智慧全在里面啦。
你看啊,唐太宗把国家治理得多好,就像一个超级大厨做出了满汉全席。
大臣们都像得力的助手,帮他一起完成这桌盛宴。
后世帝王要是读了《贞观政要》,就像拿到了厨房秘籍,能学着做出美味的“国家大餐”呢。
2. 《资治通鉴》那是一部大宝藏啊,对帝王来说。
它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帝王们可以照见前朝的兴衰。
你想想,汉武帝要是能读到它,说不定能避免不少错误呢。
这书里记载的历史,就像一场场精彩的大戏,有忠臣有奸臣,帝王们看了,就像导演看其他电影找灵感,能从中学会怎么当一个好“导演”,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3. 《商君书》也是古代帝王学的经典。
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帮助帝王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的那些智慧都在里面。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把自己的武功秘籍写了下来。
秦王要是没看《商君书》,秦国能那么强大吗?肯定不能啊。
后世帝王读它,就像武林新手学绝世武功,能让国家充满力量。
4. 《帝范》你知道吗?李世民写的,这简直就是给帝王准备的教科书。
就像一个老教师给学生写的重点笔记。
他把自己当皇帝的经验都放进去啦。
唐高宗李治肯定看过,就像我们看老师给的笔记准备考试一样。
他从里面学到怎么当皇帝,让国家继续繁荣,这书对帝王的重要性,就像灯塔对海上的船一样。
5. 《黄石公三略》可神奇了,它对于帝王来说,就像神秘的预言书。
里面讲军事讲用人,那是一套一套的。
就像一个智慧老人在给帝王出谋划策。
刘邦要是没遇到张良,可能不知道这本书,但要是知道了,肯定像得到了宝贝。
帝王们读它,就像探险家拿到了藏宝图,能在治国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6. 《管子》也是帝王学里的明珠。
它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百宝箱。
管仲的治国理念在里面闪闪发光。
齐桓公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那么好,这书功不可没。
后世帝王读《管子》,就像打开百宝箱找适合自己国家的工具,经济、军事、民生,里面啥都有,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7. 《荀子》对帝王也有大用处呢。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征所撰写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分为七卷,主要记录了贞观时期(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策略和政绩。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贞观时期的政治机制以及李世民的领导才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感受,分享我对《贞观政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贞观时期的政治机制相对稳定,政务运转得十分顺畅。
魏征在书中详细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唐太宗实行了明确的分权制度,各级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同时,李世民注重选拔人才,重用贤能之士,使得政府机构运转得更加高效。
这种稳定的政治机制为唐代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政府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借鉴。
其次,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极具智慧和远见。
他重视民生,注重发展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赋役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赋税的收入。
他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整顿官员队伍,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此外,在对外政策方面,李世民采取了强力统一的措施,积极征战,统一了中原地区,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局势,使得唐代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太宗在国家发展、政治治理和军事布局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
此外,《贞观政要》也告诉我们唐太宗的领导风格非常开明和公正。
他尊重各级官员的智慧和贡献,鼓励言路畅通,勉励官员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使得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和富有活力。
这种开明的领导风格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最后,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也深刻认识到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领袖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唐太宗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睿智才干、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
他善于倾听智者的建言,能够客观地评估局势和制定策略;他坚持为民着想,注重发展民生,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他爱惜人才,重用贤能之士,善于任人唯贤。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举措。
他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同时,他也注重选拔人才,通过科举制度等途径广泛吸纳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格治理腐败,使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唐太宗的智慧和胆略深感佩服。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我也意识到,《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经济发展,更需要关注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官员队伍建设。
此外,我们还应该倡导节俭、反对奢侈,加强廉政建设,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总之,《贞观政要》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帝王学纵横谈一治国宝典《资治通鉴》(1)
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凡历19年 (1066~1084年)而书成。神宗观后 大加赞赏,称其“博而得其要,简而 周于事”,书有“鉴于往事,有资 于治道”之功,故特赐名《资治通 鉴》,并御制序文,令当朝宣讲。而 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的确极端认真, 事事考据,字字推敲,翻阅资料, “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所采正史 以外,野杂史书笔记小说凡322家之 多,巨著写成,司马光已“骸骨癯 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 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真的是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了。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 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均争 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 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 想家、学者数不胜数。宋人朱熹根据 《资治通鉴》,提纲挈领,写成《资 治通鉴纲目》,新创“纲目体”史 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末元初,胡 三省花了30年时间,为《资治通鉴》 作注,发掘隐微,补充修正,方便了 读者,学术价值甚高。他对《资治通 鉴》还作了极高的评价:“为人子而 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 作事不足于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 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所以得,鉴古 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 害,此必然者也。”明末清初,严 衍又历时30年,详检十七史,为《通 鉴》补遗拾缺,著《资治通鉴补正》 294卷,被称为“学识的记里碑”。 清代王鸣盛曾评价《通鉴》说:“此 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 不读之书也。”(未完待续)
18014
2012.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 大致上接《左传》自(战国)周威 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 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60年),计共 1362年间的兴盛衰落,按年编次,先 后叙述,于史事发展条理清晰,一 目了然。全书包括主要史实294卷, “又略举事目,为目录30卷,参考群 书,评其同异,为考异30卷。”司马 光治史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旨在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足 以稽懋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成就不亚《史记》,故《史记》、 《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相 互辉映华夏古今。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一·论任贤」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一·论任贤」《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任贤第三【原文】房玄龄①,齐州临淄②人也。
初仕隋,为隰城③尉。
坐事④,除名徙上郡。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⑤。
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
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⑥,各致死力。
累授秦王府记室⑦,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
玄龄在秦府⑨十余年,恒典管记。
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⑩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谋议。
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
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
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
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
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解】①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
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是唐朝玄宗时期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共分为三十卷,记录下了贞观年间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政的思想。
下面是《贞观政要》的部分原文和翻译。
第一卷:“立政篇”原文:自古以来,治世之业在于立政,乱世之患在于废政。
据此,建立政府,由执掌政务的人来主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令办事,要有清正廉洁的品德,忠诚于国家,严格遵守法律,抵制贪赃枉法,以公正明镜积极办事,全心全意为国为民服务。
翻译:Since ancient times, the business of governing the world lies in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and the trouble of chaotic times lies in abandoning governance. Based on this,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is directed by those in charge of political affairs, and must be carried out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y must have honest andupright qualities, be loyal to the country, strictly abide by the law, resist corruption and uphold justice, actively work with integrity and wholeheartedly serve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第二卷:“政理篇”原文:治国理政的方法和途径非常之多,主要有五个方面:卫生、禁烟、廉政、法制和课税。
贞观政要目录
贞观政要目录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原序
卷一君道第一凡五章
卷一政体第二凡十四章
卷二任贤第三凡八章
卷二求谏第四凡十一章
卷二纳谏第五凡十章
卷二直谏附。
凡十章
卷三君臣鉴戒第六凡七章
卷三择官第七凡十一章
卷三封建第八凡二章
卷四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凡四章
卷四尊敬师傅第十凡六章
卷四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凡七章
卷四规谏太子第十二凡四章
卷五仁义第十三凡四章
卷五论忠义第十四凡十四章
卷五孝友第十五凡五章
卷五公平第十六凡八章
卷五诚信第十七凡四章
卷六俭约第十八凡八章
卷六谦让第十九凡三章
卷六仁恻第二十凡四章
卷六慎所好第二十一凡四章
卷六慎言语第二十二凡三章
卷六杜谗邪第二十三凡七章
卷六悔过第二十四凡四章
卷六奢纵第二十五凡一章卷六贪鄙第二十六凡六章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凡六章卷七文史第二十八凡四章卷七礼乐第二十九凡十二章卷八务农第三十凡四章
卷八刑法第三十一凡八章卷八赦令第三十二凡四章卷八贡赋第三十三凡五章卷八辩兴亡第三十四凡五章卷九征伐第三十五凡十三章卷九安边第三十六凡二章卷十行幸第三十七凡四章卷十畋猎第三十八凡五章卷十灾祥第三十九凡四章卷十慎终第四十凡七章。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到底如何看待《贞观政要》,历代学者有不同观点。
整理《贞观政要集论》的戈直,对该书的评价极高。
他说:“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尤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纪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该瞻,而所纪之事详。
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该书的帝王读本性质,而且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体系。
从史学角度看,吴兢是正宗史家,所著《贞观政要》共十卷四十篇,篇目分别是《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君臣鉴戒》《论择官》《论封建》《论太子诸王定分》《论尊师傅》《教戒太子诸王》《规谏太子》《论仁义》《论忠义》《论孝友》《论公平》《论诚信》《论俭约》《论谦让》《论仁恻》《慎所好》《慎言语》《杜谗佞》《论悔过》《论纵奢》《论贪鄙》《崇儒学》《论文史》《论礼乐》《务农》《论刑法》《论赦令》《论贡献》《辩兴亡》《议征伐》《议安边》《论行幸》《论畋猎》《论灾祥》《论慎终》。
从篇目可以大致看出其内容,全书可以与其他唐初史料对读互证,书目编排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初的治国理念和具体措施的体系结构。
《贞观政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君道。
关于君道,位居第一的是统治的正当性。
唐太宗遵从历代儒家强调的民本原则。
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道》)所以,君主必须是民众的楷模。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同上)关于君主的明暗区分,魏徵有一段名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名词解释
《贞观政要》名词解释贞观政要(691-705 CE)是唐朝的一个政治理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植于古代传统,以强大的君权为基础,重视朝政的有序性,尊重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繁荣,确保国家的永恒安定。
贞观政要的内容包括:宪法、诗歌、文学、法律、教育、宗教、外交、税收、商业、金融、文化、军事、太学、书法、工作、危机管理等多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政策是“中庸之道”,强调古代信仰,崇尚和平与秩序。
宪法方面,贞观政要推行以政府制定的统治原则为核心的宪法制度。
它坚持一统天下,实施中央集权制,特别是坚持把中央集权机制在一切事上都有机结合,以统一及时的政策和行动来促进社会发展。
诗歌方面,康熙睿智皇帝以自己的贤明才智,通过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了千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而且也激发了人们所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深植于当代文学作品中。
法律方面,贞观政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使政府运行更加有序,减少混乱和腐败,加强政治立宪,打击犯罪,保障国家的安全。
教育方面,贞观政要出现了工夫论,教育者们能够把古代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传递给各代年轻人,让他们受益终身,有助于理解和实施由唐朝中央政府出台的施政政策,为国家民族政治构建安全局面。
外交方面,贞观政要通过谋定向前,以和平友好的态度开展对外关系,增强与外国政府交往的互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紧密合作,实现和平发展。
税收方面,贞观政要实施了全民积极的税收制度,坚持廉税政策,通过调整统一的税收,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商业金融方面,贞观政要重视商业发展,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政策,如注重政企合作和改善商业贷款体系等,促进商业发展和社会繁荣。
文化方面,贞观政要将中国文化注入海外,在世界各地宣扬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文明传统,为整个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军事方面,贞观政要重视军事改革,重视士兵的军训,强化军事组织和服装装备,使军队变得更加统一,更具战斗力,以应对外来侵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 中 宗 、唐 玄 宗 及 其 后 的 继 承 者 ,作 为 鉴 戒 , “ 善 而 择 行 ,引 而 申 之 ,触 类 而 长 ,使 “ 观 巍 巍 之 化 ,可 得 贞
而 致 ” 。 “ 要 ”者 政 治 之 要 谛 , “ 观 政 要 ” 即 “ 政 贞 千 古 一 帝 一 一唐 太 宗 贞 观年 间治 国 之 要 谛 也 。 作 为 旷 古 明 君 ,贞 观 君 臣讨 论 时 ,言 必 先 王 孔 子 教
深 远 。这 是 笔 者 见 到 的 日本 在 企 业 管 理 运 用 中华 传 统 文 化 的第 一波 。
这 一 学 术 领 域 ,帝 王 学 在 日 本 广 泛 开 展 起 来 ,这 是 日本 管理 应 用 中 华 传统 文 化 的 第 三 波 。 在守成 时代 , 贞 观 政 耍 自然 而然 地 成 为 了 帝 王
大 实 业 家 , “ 本 资 本 主 义 之 父 、 “ 家 日 儒
资 本 主 义 的 代 表 ” 涩 泽 荣 一 ,是 日本 家 喻 户 晓 的 人 物 。
他 在 日本 进 入 资 本 主 义 、经 营 商 工 之 时 ,为 冲 破 “ 商 无
不 奸 ” 的 固 有 传 统 观 念 ,在 企 业 管 理 中 率 先 借 用 了 论
大 为 不 及 。 因 此 他 着 手 编 撰 贞 观 政 要 》 ,对 贞 观 之 治
的历 史 经 验 作 了 系 统 总 结 和 全 面 介 绍 ,用 以 开 导 和 谏 劝
书 ,引 起 当 时 经 营 界 的 巨 大 反 响 ,被 誉 为 “ 法 经 营 创 兵 导 者 ” 。随 后 的 几 十 年 中 ,大 桥 武 夫 为 企 业 作 过 数 千 次 专 题 演 讲 ,写 出 了 3 多 本 关 于 应 用 兵 法 经 营 企 业 的 书 . 0 并 最 终 编 著 了 一 部 长 达 l 卷 的 兵 法 经 营 全 书 。大 桥 0 武 夫 认 为 : “ 种 ( 法 )经 营 方 式 比 美 国 企 业 经 营 更 这 兵
力 于 中 国 文 化 经 典 的 教 育 ,特 别 是 二 次 大 战 后 为 日本 政 经 界 高 层 管 理 者 讲 授 四 书 》 、 五经 》 、 十八 史 ’
语 的思 想 ,将 论 语 》 作 为 他 的 经 营 哲 学 。 他 在 论 语 与 算 盘 一 书 中 总 结 了 自 己 的 成 功 经 营 实 践 ,提 出 了 “ 魂 商 才 ” 的 概 念 ,既 讲 经 营 赚 钱 士 之 术 ,也 讲 儒 家 的 忠 恕 之 道 ,据 论 语 》 ,把 算 盘 。
责任编辑 :于寅虎
Ma a e n An l s s I 理 赏 析 n g me t a y i 管
帝王学纵横 谈
一
治 国宝 典
《贞观政要》【J 1
_ 叶钟灵
本 是 深 受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影 响 的 国 家 ,说 到 传 统
文 化 和 管 理 ,也 是 这 样 的 。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后 的 的第二波 。
学 方 面 写 了 一 系 列 著 作 ,诸 如 帝 王 学 笔 记 》 、 帝王学 、 现 代
不 朽 的 帝 王 学 》 等 .从 此 不 少 学 者 也 进 入
不 义 而 富 且 贵 . 于 我 如 浮 云 。涩 泽 荣 一 追 求 “ 理 义 合 一 ( “ 德 经 济 合 一 ” ) 的 理 念 ,在 日本 影 响 极 为 道
理外 行的 身份进入 一家行将 倒闭的公 司一一东 洋精密公 司 。 怎 么 办 } 当 过 兵 ,读 过 孙 子 兵 法 》 ,便 毅 然 将 他 孙 子 兵 法 》 运 用 于 经 营 实 践 。 他 最 初 提 出 了 兵 法 中 “ 下 同 欲 者 胜 ” 的经 营 理 念 ,不 料 很 快 使 企 业 起 死 回 上 生 , 因 而 名 声 远 播 。 他 撰 写 的 用 兵 法 指 导 经 营 》 一
学 的 代 表 作 .帝 王 学 的 教 科 书 。 贞 观 政 要 作 者 吴 兢 ( 7 ~ 7 9 武 周 时 入 史 60 4)
二 战 日本 投 降 ,一批 退 伍 军 人进 入 工 商界 。商场
即 战 场 :商 战 即 兵 战 。 当 时 有 个 退 伍 军 官 大 桥 武 夫 以 管
“ 论 语 》 中 有 算 盘 ,算 盘 中 有 《 语 ” ,子 曰 : 论
略 》 等 中 国 经 典 ,阐 述 君 臣 之 间 的 经 国 济 世 之 道 ,也 就
是 日本 所 谓 的 “ 王 学 ” , 安 冈 正 笃 因此 被 称 为 “ 王 帝 帝 学 之 师 ” 。 他 的 得 意 高 足 伊 藤 肇 继 承 师 业 ,尤 其 在 帝 王
馆 ,编 修 国 史 , 中 宗 时 曾任 右 补 阙 等 职 ,玄 宗 时 则 任 卫
尉 少 卿 ,兼 修 文 馆 学 士 等 职 。 他 编 撰 的 是 一 部 以记 录 君 臣 讨 论 方 式 的 政 论 性 历 史 文 献 。 吴 兢 认 为 。唐 太 宗 时
期 ,法 良政 善 , “ 足 可 观 ” ,而 后 继 者 的 政 治 状 况 已 良
导 ,语 必 历 代 兴 亡 教训 。 ( 完 待续 )旺硒 未
l 口 l
I一 _ _
待 到 2 世 纪 8 年 代 左 右 , 日本 大 多 企 业 在 战 争 失 败 0 0
的 基 础 上 得 到 了 重 生 ,再 获 成 功 ,进 入 到 了 “ 业 维 创 艰 ,守 成 不 易 ” 的 时 代 。著 名 汉 学 家 安 冈 正 笃 ,一 生 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