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
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
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
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
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第二,知识教学可以完成部分发展目标,但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
因为知识学习的活动所能引起的发展主要限于知识学习活动相关品质上(当然这些品质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而形成,不是仅靠“学习学”的知识而形成的,如智力、学习能力、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态度等),而它对于学习活动之外,人的生活所涉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等等,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是贫乏的。
能力本位教学
能力本位教学
1.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学?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关键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 能力本位教学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不确定性的时代,知识迅速更新,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更加重要。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变化、解决复杂问题。
因此,能力本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3. 能力本位教学的策略
-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
-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 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合作、展示的机会。
- 教师作为引路人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4. 能力本位教学的困难和对策
- 教师观念转变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 课程设计的困难:需要精心设计情境任务,结合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
- 教学组织的困难:需要优化课堂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 评价方式的困难: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评价。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
我们需要持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
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1]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
能力本位课程教学问答
能力本位课程教学问答吴建设1.什么是能力本位课程?能力是指个体在工作、生活及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行为总和,它可以有大小和强弱之分。
这些行为的形成,与教育中的课程教学紧密相关。
能力本位课程其在设计思路上就考虑到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这种课程设计一般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目标,再将能力目标的实现转化为课程项目,在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其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而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单元或能力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设计课程项目,编制项目的训练内容。
其最终课程目标是指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能力本位课程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课程实际是指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技能,而不是教师有意呈现的。
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导致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权威者的角色功能削弱。
在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实践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能力本位课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
理论知识不再作为达到目标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完成反映达到相应能力标准的任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三,能力本位课程承认学习者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均为课程应有之义。
最体现这一点的是认可学习者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能力。
2.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组织教学,课程教学尚未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困境,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没味,到最后什么都不会。
虽然许多教师也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
但是,让每一位教师能够系统的掌握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课程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摘要】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本文首先介绍了能力本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分析了能力本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实际效果。
在强调了能力本位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认识到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有望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具体实施方式、优势、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什么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指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论,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认知层面,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需求置于教学的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
1.2 为什么需要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递者,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能力本位:职教发展的最大内涵
职业教育 的 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感 。
关 注 内 涵 发 展 想 要 解 决 的是 职 业 教 育 自身 价 值 问
力成为一名“ 职业指导师 ” , 在 学 生 的就 业 与 人 生 中 当好 指路人 、 牵线人 。 学校要站在对学生负责 、 对社会负责 的
能力本位 : 职 教 发 展 的 最 大 内涵
当下 内涵发 展 、 提 升质 量理 念 已织人 职 教人 思想 的经 纬, 成 为职 业 教育 发展 的根 本 共识 。但 什 么是 质 量提 升 的 关键 , 内涵发 展 的根本 , 似 乎并 不 十分 明晰 。 案 例提 供 的两
教育 就 是 通 过 技 术 教 育 达 到让 学 生 增 值 的 目 的 . 从 而 提
高职业教 育 的吸引力 。这两 则案例 就是这一思 想 的明
证. 也 就 是 说 学 生 的发 展 和满 足 行 业 企 业 的 需 求 才 是 职 业 教 育 内 涵 发 展 的 真 正 动力 从 现实 来 看 ,技 术 工 人薪 酬 水平 低 和 职 业 教 育 技术 含量 不 高 是 造成 职 业 教 育 内涵 发 展 的 主要 阻力 , “ 按 技定 酬按 劳取 酬 ” 则是 解 决这 一 难 题 的 法 宝 。所 谓 “ 按 技 定酬 按 劳取 酬 ” ,就 是 按 照 劳动 者 的技 术 等级 确 定 报 酬 标 准 ,
能力本位论
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观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能力本位观的来源 能力本位观的含义 中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内容 能力本位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能力本位观的改革思想
一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的来源
• “能力本位”源于世界职教领域的改革。 • 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使 之掌握枪弹制造等技能推行了一种“能力本位教 育(cBE)”。 • 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 行为科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的发展,CBE得以复兴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系统、 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流行于北 美地区。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 训(eompeteney based edueation and training —cBEF)”成为了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 方向和趋势。
• 第二,在人才规格上,中等职业学校尽管强调的是 职业能力培养,但缺少了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 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四 能力本位观在中等职业学校 中的应用
•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中等职业学校是以一种 标准化的模式培养,过于依赖国家制定的能力标准, 忽视了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灵活、开放和深 入学习背景,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 第四,在教师角色转换上,中等职业学校在能力本 位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应 该从传递知识专家转换为学习辅导员,负责指导并 协助学生参加各项能力教育培训。
建立科学的切合高职教育实际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与企业建立质量双保制度即学校与企业明确各自在合作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分工学校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加强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训秩序的维护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而企业对人才质量实施目标评价加强对学生在预就业或实习期间的能力考核和培养
能力本位浅析
i i f c a t i c n 国家 职 业 资 格 )与 1 9 9 2 年实施的G N V Q ( G e n e r a l N a - . i t o n l a V o c a i a t i o n 普通 国 家职 业 资 格 ) 。 N V Q 是 一 种 能力 本位 的 国家 职 业 证 书 制 度 ,用 以 取代 长期 以来 多元 化 的 职业证书制度 ; G N V Q  ̄ 4 是 一 种 能力 本 位 的 职 业 准 备 资 格 , 目 的是 加 强 职 教 与 普 教 的 一 体 化 ,它 的诞 生 进 一 步完 善 了能 力 本位 的英 国新 职业 教育 与 培 训 体 系 。 二 十 一 世 纪是 信 息 化 、 全 球 化 的知 识 经 济 时代 。 经济 的全 球 化 带 来 的 国 家 产业 结 构 的调 整 , 知识经济的出现 , 信 息 和 通 信技 术 对 整 个 经 济 和社 会 的 影 响使 企 业 结 构 和人 才 资 源 的管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
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一、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方法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社会能力则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等能力。
二、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导向的,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职业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
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操作实践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主。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行业指导的评价标准行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应由行业来指导制定评价标准。
同时,行业还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行业指导的评价标准应以行业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以能力为本位\实用为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实用为原则2000年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中国环境下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能力,具体涉及四个方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简单日常涉外会话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模拟套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
《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一、理论基础“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论,倡导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
该理论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
它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上世纪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深远影响。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理论又经加拿大人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理论。
能力本位的教育,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本身。
能力和知识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它制约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程度,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摘要】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以及为什么需要这种教学方法。
接着从能力本位教学的特点、优势、课程设计、效果评价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文章展望了能力本位教学方法的未来发展,总结了其重要性,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能力本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未来教育中将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挑战、教学方法发展、教学重要性、教学前景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能力本位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习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不再被passively‘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能力。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为了短期的学习,更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
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1.2 为什么需要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而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注重灌输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无法得到有效发展,课堂教学往往缺乏互动和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需要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步骤
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步骤引言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沟通、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步骤,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步骤一:确定学科知识目标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学科知识目标。
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科标准和课程要求,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
这些目标可以从学科教材中获取,也可以结合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确定。
•确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制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步骤二:确定能力目标能力是能力本位课程的核心,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目标。
这些能力可以是学科能力,如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是跨学科能力,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确定能力目标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学科特点以及未来的需求。
•列出学生应该培养的核心能力。
•确定这些能力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步骤三: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根据确定的学科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这些内容和活动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
•将学科知识和能力目标结合起来,设计主题和模块。
•拟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活动,包括讲课、讨论、实验、实践等。
步骤四:制定评价标准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应该与能力目标相一致,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评价可以是综合性评价,也可以是针对特定能力的评价。
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表现水平、项目成果的质量等。
•确定能力以及关键行为的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步骤五:实施课程并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指导和支持,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
步骤六:总结和改进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
职业主义与能力本位两种职业教育比较的启示
职业主义与能力本位两种职业教育比较的启示摘要:1.引言2.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的定义和区别3.两种职业教育的比较4.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5.结论正文:【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抉择。
本文将对这两种教育理念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的定义和区别】职业主义教育理念主张职业教育应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简而言之,职业主义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一份工作。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则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份工作,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能力本位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
【两种职业教育的比较】从教育内容上看,职业主义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设置往往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主。
而能力本位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还会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从教育方法上看,职业主义教育更倾向于采用实践教学,如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而能力本位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育目标上看,职业主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追求的是学生的就业率。
而能力本位教育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追求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借鉴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应当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
再次,我国职业教育应当采用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在当今社会,教育被广泛认识为人才的培养工程,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则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能力本位教育理念逐渐走进学校教育,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能力。
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作、社会和生活,并学会分析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重要要求。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再次,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团队项目,让他们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最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更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艺术、音乐、体育、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的是通过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具备能力本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能力本位的核心在于发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并不断地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而非依赖外界的帮助和资源。
在外界条件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力本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并找出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它们。
通过了解自己,并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其次,能力本位要求我们关注自我提升和成长。
这包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另外,能力本位也要求我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和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能力。
能力本位的思维方式还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有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力本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徐国庆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当人们开始对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产生实践疲劳时,他们开始希望有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来支撑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因此,一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如结果导向课程,在职业院校中广泛流行。
面对智能技术的汹涌浪潮,职业教育课程确实面临着深刻变革的需要。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追求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改革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基于能力的课程。
“能力本位”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流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并于1989年开始传入我国,成为20 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
时至今日,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热潮已过。
然而,我们真正把握住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本质内涵吗?完全在课堂层面落实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吗?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价值?面对当前经济与技术环境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该如何发展?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1重新探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这一重要的学术问题,源于对其当代价值的判断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研究应从分析其本质内涵入手。
什么是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准确理解这种课程模式,首先要避免单纯从概念的字面意义去推测其含义,即要把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义理解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如果只理解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那么这种课程模式是不成立的,因为大多数课程模式都主张加强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即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主张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但也仅仅是提高其科研能力。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知识结构,实施发现学习是提高学习者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
“能力本位”能够成为一种课程模式,其价值不止在于强调对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对能力的独特解释、获取方法和培养路径,即主张直接通过对完成岗位任务所要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培养学习者做事的能力。
柳州市一中教学理念。
柳州市一中教学理念。
高中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
这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服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在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教学过分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关怀。
当代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根本。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下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价值、生存方式、心理世界以及生活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能力本位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
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概念,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
三、学习方式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分析,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和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 ,以美国、加拿
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
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
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
多样的办学形式。
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
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从而打破
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
体系。
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
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
与培训思潮。
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
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
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
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
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
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
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
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
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
⑴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
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
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
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
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
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日渐成熟并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其中尤以北美盛行。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
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
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
业能力相关。
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
认为,受训人员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职业能力的体现。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时至20世纪90年代, 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又提出了“关键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出发点
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由于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四方面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
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
的领域)。
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 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
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
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五大要素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
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
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
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
的个别化教学(动态课程的规定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能力本位教育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
由上可知,能力本位教育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
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强化行业用人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间的紧密合作。
同时,由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各项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再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单元,使不同起点、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取舍,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对沟通职前和职后的培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都有好处。
在教学组织管理上也自然突出了个别化的特点。
优势
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能力
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
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
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
不过能力本位
职教思潮的优势特色中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性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
评价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它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
在能力本位思潮影响下采用的一些方法的手段,如进行职业分析、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发展产学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也有效地缩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
尽管能力本位职教思潮日益为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职教思潮所取代,但它的基本思想、它对能力的强调至今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