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能力本位”在高职《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
的关系。得出Y 型连接的绕组 比△型连接 的绕组承受 的电 压小 , 线路中的电流也会得到限制这一结论 。 将这个结论与 问题结 合 起来 思 考 、 讨 论 。各 小 组就 会 很容 易 地 发 现Y 一 △ 降压启动法。这种方法设备简单 , 成本低 , 但提供 的启动转 矩较小 , 应用于三角形接法的笼型异步电动机空载 、 轻载启
本文讨论和研究 了开发 内化教学模式 的内涵 和外延 , 以及 在 电机及 拖 动教 学 中的应 用 。对开 发 内化 教学 目的有 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贯彻执行开发内化 教学模式 , 必须理清实行这种教学模式 的目的, 明确开发 内 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 自觉学习的行为和习 惯。 同时在教学工作 中, 教师应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 中, 将开发内化教制电流 。 很多小组会因旧知识固有
的复 杂性 , 无 法 将其 与所 面 临 的问题 结合 起来 思 考 , 而 陷入 思维瓶颈 ,我将适时带领同学们复习三相交流电星型连接 和 三 角形 连接 电路 中相 电压 、 相 电流 、 线 电压 、 线 电流 之 间
2 014 年 4 月 第 1 5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Apr . 2 01 4 N 0. 15
“ 能力本位" 在高职《 网络操作系统》 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
杨名川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 院, 广东 深圳 5 1 8 0 5 5 )
动。
【 1 】 刘幸福 , 吴元喜 , 余龙 江, 等. 在 实验教 学中, 试行“ 以学生为主
体” 的教 学模 式探 讨 [ I ] . 实验技 术 与管 理 , 2 0 0 2 , 1 9 ( 3 ) : 1 1 4 — 1 1 6 . 【 2 】 陈宪, 张健 , 关森, 等. 面向2 1 世 纪一种新教学模 式的设计[ I 1 _ 中 国 高教 研 究 , 2 0 0 1 , ( 1 ) : 8 4 — 8 5 .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doc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作者:陈波涌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
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作者简介]陈波涌(1969-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湖南长沙410007)[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20-02“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
“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
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
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
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
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
教育能力反思
教育能力反思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能力的反思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深入地思考和评估我们的教育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通过反思来改进教育实践。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了自己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优势。
我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清晰地解释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我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
这些都是我在教育能力方面的优势。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各不相同。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潜力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其次,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注。
除了知识传授,我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只有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能力,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我了解到了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和实践经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其次,我注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
在每一节课之后,我都会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设法加以改进。
此外,我也会积极寻求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除了个人的反思和努力,学校和教育系统也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升。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提升技能。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供教师们分享经验和互相学习。
澄清误区:对于能力本位课程理念的思考
转 晰, 于一些关键能力方 面 , 对 常规的任务分析几乎 统性开发课程的思路 , 向以岗位职业能 — 2 2
作者简介 : 萍 (9 4 )女 , 杨 1 8一 , 天津人 ,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 级硕 士研究生 , 08 研究方 向: 职业教 育课程 ; 徐国庆( 9 1 )男 , 17 一 , 江西高安人 ,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 博士 研究方 向: 职
不 可 否 认 , AC M方 法 不 能 覆 盖 所 有 的 能 力 D U
从 联 系 来 看 ,B 是 能 力 本 位 课 程 理 念 的 外 CE
任何教育思想的引进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支 要素 。而C E B 课程过于追求对 目标 的清晰表述 , 的 化 。 CE 确忽略 了一些非常重要但却不易表述的内容。 正如 撑 , B 作为一种课程模式 ,是能力本位理念应用 B 课程 模式 中 曼 斯 菲 尔 德认 为 :随着 职 业 角 色 复 杂性 和责 任 性 的一 个 案例 。能力 本位 课 程理念 在 C E “ 有一定体现 , I B 课程打破了传统根据知识系 比 ̄ C E ] ‘ 水平 ’的增加 ,任务分析法的缺点会变得更加 清
我 国引 人 能力 本 位 理 念 是 从 引 进 北 美 的能 力
而 B也 本位 模式 ( B 开始 的 , C E) 同时 引进 D C M课 程开 发 课 程 开 发 的 唯一 方法 , C E 不是 能 力 本 位理 念 AU 2 1 S 德 方 法 。持 怀 疑 态 度 的学 者 认 为 ,AC M过 于 行 为 下唯 一 的课 程 模式 。[ 如 国 际劳 工 组织 的ME , D U 瑞 阶段 式 培训 课程 ” 都是 基 于能 力 本位 课 化, 对其 分析 结果 能 否包 含 职业 中各 种 复 杂变 化 的 国 、 典 的 “ 因素产生 了质疑 , 并对其在学生获得整体性理解上 程 理念 的课 程模 式 。 ( ) 清与 分析 二 澄 的不 足进行 批判 。
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方法的探索
平 , 养 “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 促 进 内 涵 提 升 。 索 培 高 , 搜
职 业 或 职 业 群 所 需 的 知 识 、 能 与 态 度 为 目 标 的 技
相关 文献 可发 现 , 讨 课程 如何改 革 、 想设 计 、 探 设 操
作 案 例 分 析 占 绝 大 多 数 . 于 改 革 是 否 达 到 了 预 期 关
、
些 相 关资料
( ) 等 职 业 教 育 本 质 属 性 与 能 力 本 位 一 高 高等 职业 教育是 培养 高素 质技 能型 的人 才 . 相 比较 普 通 本 科 教 育 . 更 侧 重 知 识 、 能 和 素 质 的综 它 技
合 应 用 . 不 是 学 术 理 论 的研 究 , 此 , 为 教 育 载 而 因 作
一
程 内 容 的 评 价 . 要 根 据 能 力 本 位 的 客 观 要 求 来 实 都
现 . 其 是 评 价 方 法 的 科 学 合 理 与 否 . 直 接 关 系 尤 都 到课 程改 革 的成功 与否 。所 以 , 进 行 能力本 位课 在
种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理 念 . 传 统 的 学 科 本 位 或 知 识 与
体 的 课 程 . 须 在 培 养 过 程 中 体 现 其 教 育 的 不 可 替 必 代 性 . 养 符 合 高 等 职业 技 术 教 育 本 质 属 性 的 人 才 。 培
能 力 本 位 C (o ee c ae e u ain  ̄ BE c mp tn y b s d d c t ) o
副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为 医 学 教 育 和 高 职 教 育 ; 怡 芳 ( 9 0 , , 江 上 虞 人 , 江 经 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助 理 研 胡 1 8 一) 女 浙 浙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教学方法的思考
~ 一 、
竞 争力 都起 着 重要 的作用 。 2双 元 制教 育 .
(1 国最 早 在 1 9 年 开 始 出现 了双 元制 教 1德 87 育 ,双 元 制 职 业 教 育 它 被 称 为 德 国职 业 教 育 的 核
、
德 国 的 教 育 体 系
德 国的整 个 教育 体 系 是 比较 完备 的, 1 6 年 99
1 国的职 业教 育 . 德
德 国职 业 教育 在 1 2 8 0年 开始 ,发展 至今 已有 上 百年 的历 史 , 1 0 年 出现 了统一 的职业 教 育法 98 规 ,并且 职业 教 育模 式 不是 单一 的 ,有学 校职 业教 育和 双 元制 教 育等 。 国职 业 教育 对 于提 高 劳动者 德 的素质 和产 品质 量 , 以及 德 国经济 在 国 际上 的持久
一
学 是今 后 学生进 行 职业 教 育 的准备 阶 段 , 一般 学 习 5 ~6 年 ,再 升 入职 业 教育 和 双 元制 教 育 学校 ,学 习 3年 进入 企业 工 作或 升 入应 用技 术 大学 。 文理 而 高 中 的学 生再 经过 9年 学 习 ,进 入 综合 大学 ,综合 大 学一 般 学制 4年 。
关键 词 :职 业教 育 双元 制 教 学方 法 自主 学 习
双 元 制 在 德 国有 着 悠 久 的历 史 和 良好 的 社 会
保 障 ,究其 教 学而 言独 具特 色 。相对 我 国职 业教 育 的发 展 ,在 制度 保 障与 教 学模 式 等 方 面 都 有 所 欠 缺 ,通 过对 比我 国与德 国的职 业教 育模 式 ,我们 可 以借 鉴 的 是 ,基 于 能力 本 位 课 程 目标 下 的教 学 方 法 ,从 传 统 的章节 式教 学 模式 中走 出来 ,把 课程 提 炼 出能 力 的 目标 或 工作情 景 , 按 照能力 目标分 解 再 工 作任 务 ,各个 任 务相对 独 立 ,又相 互补 充 ,这 样 可 以使 学 生有效 的掌握 工作 流程 , 充分锻 炼 学 生 的 实 践能 力 ,课 堂 不再 是枯 燥无 味 的地 方 ,也 不 再 因 为学 生 某 次 知 识 环 节 的缺 失而 导致 后 续 课 程 跟 不 上 ,这种 方 式可 以根据 课程 工 作任 务情 况 的不 同 , 不 断 的循 环 与补 充 。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徐国庆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当人们开始对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产生实践疲劳时,他们开始希望有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来支撑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因此,一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如结果导向课程,在职业院校中广泛流行。
面对智能技术的汹涌浪潮,职业教育课程确实面临着深刻变革的需要。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追求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改革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基于能力的课程。
“能力本位”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流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并于1989年开始传入我国,成为20 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
时至今日,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热潮已过。
然而,我们真正把握住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本质内涵吗?完全在课堂层面落实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吗?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价值?面对当前经济与技术环境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该如何发展?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1重新探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这一重要的学术问题,源于对其当代价值的判断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研究应从分析其本质内涵入手。
什么是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准确理解这种课程模式,首先要避免单纯从概念的字面意义去推测其含义,即要把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义理解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如果只理解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那么这种课程模式是不成立的,因为大多数课程模式都主张加强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即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主张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但也仅仅是提高其科研能力。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知识结构,实施发现学习是提高学习者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
“能力本位”能够成为一种课程模式,其价值不止在于强调对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对能力的独特解释、获取方法和培养路径,即主张直接通过对完成岗位任务所要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培养学习者做事的能力。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0职校论坛0
S IN E&T C N L GYI O MA I N CE C EHOO NF R T O
20 08年
第2 9期
基于“ 能力本位” 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吴响容 ( 江经 济职 业技术 学院信 息与控 制技术 学院 浙
【 摘
浙江
杭 州 3 0 1 1 0 8)
.
要】 本论文首先对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及问题做 了分析 , 接着提 出了一种基于“ 能力本位” 的课程设置模式 , 该模式提 出在课程
Hale Waihona Puke 设 置 之 前 应该 先对 就 业 方 向及 职 业 能 力做 分析 , 然后 制 定 能 力标 准 , 能 力 标 准 的基 础 上 来 设置 课 程 。 种 模 式 可 以克 服 传 统课 程 设 置 模 式 所 在 此 带 来的 许 多缺 陷
【 关键词】 课程设置 ; 能力本位 ; 职业能力分析; 能力标准
早 期 的职 业 教 育 因 为 刚起 步 , 职 院 校对 培 养 人 才 的模 式 还 处 在 分 析 。 高 因为 专 业 的面 是 比较 大 的 . 个 专 业 可能 有 很 多 种 职业 方 向。 一 以 探 索 阶 段 . 本 还 是 沿 袭 了 本 科 教 育 以知 识 为本 位 的 教 育模 式 , 课 计 算 机 网 络 专 业来 说 , 基 在 职业 方 向 就 有 很 多 , : 算 机 网络 系统 规 划 、 如 计 程 设 置 时 , 只 是 在 本 科 课 程 的 内容 上 进 行 简 单 增 减 , 重 课 程 的学 安 装 与 配 置 ; 络 工 程 施 工 与 管 理 ; 络 的管 理 与维 护 ; 也 侧 网 网 网络 安 全 ; 网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
一
考核评价
能力本位
3 考核 重结果轻过程 , . 评价不够客观 教学评价共有诊断性评价 ( 教学 前的准备性评 价 ) 过程评 价 ( 、 教学进
、
引言
社会 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 才提 出了更高 要求。各高 职院校 紧抓教 学
断和反馈、 预测、 激励 等功能。主要体现在过分 夸大分数 的价值 功能 , 留 力的关注 , 升 也会使老师为分数而教学 。其结果 是背离 了高职教育 的培养 目 级、 毕业 、 评优 、 评奖等都以分 数作 为评判 的主要标 准, 分数 被误认 为能 力 标 , 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后 一种 内容 设置 , 促使学 生在短 期内掌 能 的代名词。导致了学生对 待学业成 绩的态 度 出现 了两极分 化 的现 象。少 握操作技能 , 却没有发展后劲 , 不符合学历 教育的要求。 同时 , 大家 都没有 部分学生纯粹为了追求高分 而学 习, 至不 惜在考试 中作 弊以达 目的。而 对用人单位很重视的态度进行考核 , 甚 考核 内容不 能覆盖全部 的教学 目标 ,
质量的提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重成 绩、 轻分析 的现 象普遍存在。绝 于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掌握和能力 的提 高。但是片面 注重 “ 应知 ” 的考核
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夸大了考核 的选拔功 能 , 弱化 了其本应 有 的评 定、 诊 将会导致思考 、 判断的依赖性 , 想象力的匮乏 , 从而遮蔽学生对发展 自身能
课程考核评价作为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 内容及教学 目标 的“ 挥棒” 价 , 指 , 甚至使 之成 为教学过程 中的唯一考核。这种评价重点 在结果的评价类
在教学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科学的考 核评价 模式将 对激发 学生 的学 型更多是起 到对学 生的知识 和能力的 判定、 对教 学质量 进行评价 、 出名 排 以及 为今后 制定教学 方 案提 供参考 等作用 , 已经学 对 习积极性 、 调动教 师的教学积极 性、 改革 教学 内容、 教学 方法 、 材改革 等 次供职能部 门使用 。 教 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 将会提高教 学质量 ; 会体现 出教育 教学理 念的先 进 习完课程的学生帮 助不大 。显 然是不 符合高职 教育 “ 也 以生 为本 ” 的理念 。 性。 因此 , 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课 程考核评价 模式的改革是 一件动一发而 牵 这样的考核 方式 , 也只能从一个 侧面反 映学生 的学习情 况, 不能反 映出学 考什 么 , 么 怎 全身 的事情。如何根据学生和课 程的特 点 , 对高职课程考 核评价模式进 行 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再加上 在考核过 程 中以教师 为主体 , 合理的改革7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的课题。 二、 现行高职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基本做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革。 目的是充分发挥考核在教育教 学中的功能 , 进而 实现 高职教育的培 养 考, 成绩 多少均 由老 师一 个人说 了算 , 致评价 结果不全 面甚至不 客观。 导 这种不科学 的滥用 总结性评 价的做法也 说 明了 目前的高职 教学 摆脱不 了 4 考核 内容具有片面性 . 教 学目标包含 了认知 、 技能 和态度三个 领域 , 映在考 核过程 中即 为 反
构建“能力本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构建“能力本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喻彩丽 陈烨 王德栋 王登科根据“能力本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针对浙江科技学院工程实践教学现状,从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本位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一、引言“知识以科学为主,能力以实践为主”,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对任何学科来说都非常之重要。
同时,又是贯彻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特别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
浙江科技学院根据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扩大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内涵,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通过建设新型的产学研课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造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创建以教学资源库与开放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开放、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
使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世界各国“能力本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世界各国关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比较成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即德国学生在接受高等教学的同时,要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且又是“双师型”教学队伍,即德国应用型科学大学的教授在研究性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且都有几年在企业的工程实践经历。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
2 基 于“ 力本 位 ” 核模 式 的思 考 能 考
考核体 系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 比方 , 打个 社会上都 以瘦 为美 . 因此 大家都想办法去减肥 ; 高考要求达到一定 的分数 . 大家都努力去背 、 去 做大量的题 来争取达到那个分数 即考核体 系怎么评估 . 教师就会尽 量按考核的要求 怎么教 . 学生就按考核的要 求怎么学。因为如果违背 了考核的要求就会吃 亏 . 曾经在 网上看到 一则 消息 . 说是 国外 回来的 人考 四六级考不过 国内的学 生 . 但人家能 听能说能写 . 国内学生学 而 了十年左 右的英语 , 听力 、 口语等实战能力却很 弱 , 老师不按 四六 如果 级考试要求 教学 , 而是侧重听力 、1 1语的教学 , 会有很 多人过不了 : 那将
【 要】 摘 本论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考核模式的现状及 问题做 了分析 , 接着从“ 能力本位” 的角度 出发 对考核 的方式、 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 了
探 索, 最后 以实践证 明模式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考核模式 ; 能力本位
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 生迅 速的变化 . 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 、 工程型人才 , 同样需要 技术型 、 技能型人才 。另外 . 知识本位教育模 式下的学生动手能 力较 差. 毕业后 不能适应市场 的需求。 因此 . “ 将 技术应用性人才” 作为高职 院校的办学 目标定位 . 并倡 导以“ 能力本位 ” 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 是高 等职业教育对 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相应 地 . 考核模式也 应该符合“ 能力本位 ” 的理念 不管新的和传 统的教 学模式 . 考核都是 必须的。 考核是对学 生的学 习效果 , 教师的教学效果 . 课程教学设计的
以能力为本位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思考
计 算机 与 网络
以鹾力为本位硇数据 库课程教学思 考
江 苏省 宜兴职业教 育 中心校财 经 系 何 敏
[ 摘 要 ] 中首先分析 了传统数据库课程教 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文 理论与 实践相脱 离、 学方法和 手段 单一以及传统的应试模式 教 对能力培 养的束缚。然后提 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结合 多种教 学方法进行教 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 [ 关键 词] 以能力为本位 数据库课 程 教 学模式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生活 中信息处 理的重要手段被 日益强化 , 于很 多专业 , 对 数据库 已经作为一 门重要的 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 , 特别是 对于计算机类 的专业 , 数据库更是该专业 的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然 而, 在这 门课 的传统教学 中, 老师往往都只 注 重 学 生理 论 知 识 的 掌握 而忽 视 实 际“ 作 能 力 ” 操 的培 养 , 此 , 正 从 因 真 根本上反映 出的职业胜任 力的“ 能力” 这一点却被忽 略了。为此 , 近年 来, 一种新 的职业教育模式 逐渐被职教界所普遍认 同, 由注重知识 即“ ( 应知 ) 为注重能力( 转 应会 ) 以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 , 的观点 。 数据库课程传 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人 多年以来一直从事高职 高专计算机专 业的数据库课程教 学 , 在该课程 的教学过程中 ,本人发现传统 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动手能力的 培 养方 面存 在 诸 多 问题 , 体 可 以归 纳 为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具 1理 论 与 实 践 相脱 离 、 目前 ,数据库课程 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前半部分集中介绍数据库的 基础理论知识 , 后半部分具体讲解某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 因此 传 统 的数 据 库 课 程 教 学多 按 先 理 论 后 实 践 的顺 序 来 进 行 。 这 就 导致 学 生在学 习前半部分的理论时 , 由于没有涉及具体的操作 , 无法真正领会 这 些 理 论 什 么 时 候 用 、 该 怎 样用 , 而 普 遍 感 到 所 学 内容 抽 象 、 于 应 从 难 理解 , 因此无法提起学 习的兴趣 , 同时也挫败 了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 不 利 于学 生 对 基 础 理论 知识 的理 解 和 掌 握 ; 在 学 习 后 半部 分 的操 作 时 , 而 由于学生只注重具体 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 而忽略了与理论 的结合 , 而 从 导致学生只能对老师所讲操作进行按部就班的复制 , 无法独立思考 , 不 利 于学 生 动 和 手段 单 一 、
基于能力本位的物流商品养护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考
本位要求诸 多不适的 问题 。文 中以《 物流 商品养护技 术》 课 程为例 , 介 绍了高职教 育课 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路。 【 关键词 】 高职教 育 ; 物流 商品养护技 术; 课程 ; 考核评 价模 式
【 中图分类号】 G 7 1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9 9 3 ( 2 0 1 4 ) 0 1 - 0 2 0 4 - 0 2
Cog i t a t i on o n t h e Re f o r m o f Ap pr ms a l Mo de Ba s e d o n Ab i l i t y— — o r i e nt e d Lo g i s t i c s o f Goo d s Ma i n t e na nc e Te c hno l o g y
e f f i c i e n t wa y s t o t e s t t h e ma s t e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t h e y l e a r n t b e f o r e a l s o o n e me a s u r e t o e f f e c t i v e l y p r o mo t e o v e r a l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t u d e n t s . C u r r e n t l y, t h e r e e x i s t s o me p r o b l e ms o n i mp r o p e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mo d e o f s o me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o u r s e s a n d s o c i a l n e e d s a n d t le a n t s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t r a i n i n g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a k e t h e“ l o g i s t i c s f o g o o d s Ma i n t e n a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 c o u r s e a s a n e x a mp l e ,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i d e a o f 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m i n v o c a t i o n l a c u r r i c u l u m e v lu a a t i o n mo d e .
对“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合理的课程体系加 以实施 ,这是高职教育的核心 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 3课 程设 置的 出发 点与 目标 : 生发展 . 学 问题和难点。
2课程 开发 的现 实依据 : 业能 力标 准 . 职
“ 能力本位” 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生 的综合职
但高职教育不能简化为就业教育。高职教 “ 能力本位” 程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完成 业能力 , 课 育 的出发点和 目标是学生发展 ,是为学生未来的 职业任务 的综合职业能力。不 同的职业具有不 同 教育终 的能力结构与标准 , 职业能力标准成为课程结构 、 职业生活作准备 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 、 社会学习化 , 高职教育 的功能 日益拓展 , 教 课程标准确定的依据 , 也是评价学生能力 、 衡量课 身化 、
生产岗位的特定需求 , 但由于其缺乏生产过程 索性 、 创造性 、 艺术性 的过程 , 其任务是 要将 当今 场 、 设计课程有时基 于想象 , 往往过度 丰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 的了解和体验 , 十
缺失与实际的关联 , 学生 自身适应不同岗位要求 以及终 身发展的需要转化 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 “ 学而无用”就业难或者进入生产 岗位适应期长 。 , 为具有适 当水准 、适当内容 、结构优化的课程体 也是学生学习时间 、 自身 系。因此 , 这样的课程开发需要多层面综合构思。 这既是教育投入的浪费 , 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威胁着职业教育的生存与 笔者就此问题 , 谈几点 自己的思考。 发展。而“ 能力本位” 高职课程教育的方 向是 以满
“ 能力本位" 的高职教育课程 开发的认识路 线
一
、
足企业需求为主 ,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 职业 的综合能力 ,其课程开发应该 F企业专家 } 1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吕鑫祥)(本文摘自《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2期)“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
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
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后,CBE似乎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在,搞高职必定要搞CBE,搞了CBE才能成为高职。
当前我国出现了推崇CBE的涌潮。
对待这股涌潮有人认为“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应该引以为鉴”;有人感到困惑发出“CBE且慢行”的呼声;也有人肯定CBE的指导思想,而对DACUM(CBE 发展教学计划的方法)表示怀疑。
众说纷呈。
由此可见,为了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科学地健康地发展,全面审视一下CBE,是十分必的。
这种审视既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价值。
由于CBE 的教育思想主要由课程模式来体现,课程模式又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因而,本文的审视重点放在课程模式上。
(一)CBE的引入,对消除高职教育中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但必须注意到,这种作用的实质是CBE所具有的职教共性特征对非职教的教育思想的一种纠正,并不表明CBE对高职教育的适用性。
1、BE的主要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
由此可见,CBE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科的学术体系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
因而,从总体上说,CBE的指导思想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的。
2、CBE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
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
因此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就是某一职业岗位所需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对建构公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思考
《 代 汉语 词 典 》对 “ 业 ” 现 职
对 社 会 各 种职 业 、各 种 岗位 所 需
的定义是 : 个人在社会 中所从事 “
的作 为 主 要 生活 来 源 的工 作 。 ”职
这种社会工作便是劳动者的职业。
( )职 业 教 育 二
要的就业 者和从业 者所进行 的职 业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职 前教 育
的发展。这 一概念所 表达 的职业
教 育 的 本质 属 性 是 职 业 性 ,是 职 业 教 育区 别 于 其他 类 型教 育的 关
键 。 同 时 ,体 现 了 终 身 教 育 及 构 建 学 习型 社 会 、学 习型 组 织 的 要
式就是俗称的 “ 大方法 ” ,它不仅
是 一种教学 手段 , 而且是 从教学原 理、 教学 内容 、 教学 的 目标和任 务、
为 一 套 成 为 模 式 的 与 特 殊 工作 经
所需 ,引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
想 ,建构公安 职业 教育能 力本位 教 学模 式 ,培 养现代 警务急 需的应 用
型公 安人才 ,不仅 引发 了重新审 视 与 巴考 , 注入了新 的理念 和内涵 , 也
职 业 教 育 以职 业 素 质 作 为努 力 的 结 果 ; 3 职 业 教 育 以 提 升 学 生 ()
( )职 业 性 一
客 观 的 岗 位 需 要 , 推 动 生 产 力
按 照 当 前最 普 ຫໍສະໝຸດ 的认 识 ,教 学 模 职 业 教 育 与 普 通 教 育 的区 别 就 在 于 “ 业 ” 二 字 ,职 业 教 育 职 是 培 养 能 够 掌 握 从事 某 种 社 会 职
业 必 备 的 文 化 科 学 知识 、专 业 理 论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应 用 型 人才 。对 于 职 前 教 育 而 言 ,学 生 入 学 后 便
《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教学思考
能 力的高职毕业生迫在眉睫 , 建设能力本位的《 钢 结构l T程施工》 课程教学模式 , 实现教学 目标 , 满足
骨干院校 《 钢结构工程施工》 核 心专业课程建设和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6 作者简介 : 朱 文革( 1 9 6 6 一 ) , 女, 山西太原人 , 山西建筑 职业技术学院 , 高级T程师。
学模 式
传统的知识本位 的《 钢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教
学模 式 在教 学 内容 上 主要 以概念 、 规律 、 计算 、 方 法
程, 有点大杂烩的味道 , 让学生难以把控。( 2 ) 教材 内容 简 单 , 以 工程 项 目为 载 体 堆 砌 , 缺 乏 梳 理 和整 合, 重复 内容较多 。( 3 ) 教学方法 和手段看起来 丰
行业需 求成 为必 然 。
二、 能力本位 课 程教学 模式 及现 存 问题
能力 本 位 就 是 指 教 学 以 培养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为 主要 目标 , 把学 生 真 正培 养成 为 高素 质 的 劳动 者 和 技 能型 、 应 用 型人 才 。能 力本 位 课程 教 学 模式 的六 项 原则 是 以项 目为 载 体 , 以 职业 活 动为 导 向 , 以任 务 为驱 动 , 以学生 为 主体 , 以教 师为 主 导 , 突 出能 力 目标 的培 养 。 我 国 的 职业 教 育 改 革 和 能 力本 位 的 课 程 教 学
一
、
进 课 堂
钢标注方法 。 以典 型工 程为载体 与《 建 筑材料与检测 》 、 《 钢结构设 计原理》 课程相联 3 材 料 的 选 用 系
,
方法
及检测
,
料。
以现行规范为依据 , 识读 给定T程的材料并填写取样 、 送检 等文本资 拓展任 务 课后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
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
“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
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
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
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
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
“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
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
“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
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课程结构及其开发既是课程模式及其相应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课程模式区别于其他课程模式的重要标志。
“能力本位”课程结构不仅体现着课程目标,反映着课程观念,而且还控制着课程功能,并直接决定着课程目标和课程观念的落实水平(即既定能力的形成)。
而“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发又是直接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先导目标的,无论是从课程的结构还是从课程的开发而言,都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课程效能是课程模式的实际作用,实质是对课程模式的功能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的实际效果检测。
“能力本位”课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又实现了自我个人价值。
二、“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评价在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其是否具备时代性、灵活性、多元性等重要特征。
这是决定“能力本位”课程能否存在的重要依据,也可用来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优劣。
时代性要求和经济密切相关的“能力本位”课程必须符合现有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能力本位”课程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是急需之才,而“能力本位”课程的开设正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能否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新的人才规格要求。
“能力本位”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将来从事职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一种能力。
按照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职业学生的特点,能力结构的形成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同时重视关键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过程。
而随着信息、科技对于人才要求的提升,唯有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才能真正构成现阶段的人才。
多元性要求“能力本位”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且具有多元整合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
“能力本位”课程需要相对稳定,但也要不断调和完善。
三、“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途径的考虑任何一种课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特别是其质量,需要从该课程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大量实践性信息资料中去寻找答案并得到观点支持或修正。
反馈的途径虽然由于具体的课程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方式应该涉及如下一些重要内容:1.“能力本位”课程效果调查。
作为一种课程,其自身有一个被实践者认识、把握和取舍的问题。
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具有最深刻的亲身体验,因此,也最具备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评论的发言权。
教师和学生中反馈信息是最直接的,实施反馈时,应分别让教师和学生站在各自角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切入,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更要做好教师和学生所反馈意见的归纳、整理、研究和利用。
2.学术性研讨活动。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能力本位”课程需要有理论研究与技术论证的支撑,需要有一支能够把握基本方向、超前思考重大问题的组织和研究队伍,以保证“能力本位”课程能够有正确的导向,探求“能力本位”课程运作规律。
因此,采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校应该从多方精心挑选并组成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职业教育教师共同参加的学术性研讨小组。
由于上述这些学术性研讨小组成员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过程、效果体会最为深刻和具体,因此,这种学术研讨形成的反馈信息令人信服。
3.家长信息反馈。
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少工业化国家的学校所建立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都有学生家长参加并直接参与一些重要的管理和决策。
家长直接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讲授和评价在国外也很普遍。
鉴于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能力本位”课程中来,并且注意从他们那里获取各种反馈信息。
但从目前国内实际来看,直接由学生家长参与“能力本位”课程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建议学校建立一种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类似定期的联系制度,相互沟通信息,并让一些有着特殊身份的家长直接参与到“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出谋划策或承担一定的工作,这是比较实际的一种主张。
4.“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对比观察。
为了便于比较和鉴别,应该有意识地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活动,尤其是“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对比观察。
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考核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能力本位”课程实际效果的好坏,从考核成绩中能够直接得出答案。
这里应强调两个方面的客观性对比:一是在理论考试阶段,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分析研究“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在同科目试卷中的内容、侧重点、题型、试题组织形式及分数分布上主要存在哪些区别;二是在实训阶段,对比分析“能力本位”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专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强弱区别。
5.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反馈。
“能力本位”课程是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高低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评判。
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从企业直接了解毕业学生在企业或雇主那里的职业水准、综合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际情况,听取雇主对学校“能力本位”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能力本位”课程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力本位”课程形成后,还要由专门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审,并最终由企业实践来验证。
学生掌握的技能被企业认可,说明“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发是成功的,否则就要修正。
由企业专家或行业委员会直接参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制定,保证了“能力本位”课程能够直接代表或反映企业、雇主的“技术性”要求,这一点,在加拿大、德国“双元制”等课程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
受国内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由企业专家或行业委员会直接垄断职教目标及内容制定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直接建立和企业或行业委员会的联通机制则比较容易落实。
6.根据反馈得到的重要信息修正。
运作中的“能力本位”课程应该根据前五个方面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提炼,找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能力本位”课程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认真研究形成问题的要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管理部门应据此提出修改“能力本位”课程的内容、步骤及措施,并经各方广泛论证后执行修正。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能力本位”课程在不断进行着调整。
顾问委员会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将企业的新要求补充到“能力本位”课程中,使得“能力本位”课程永远充满生机。
四、“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基本包含了全方位的评价。
但是,由于“能力本位”课程自身的缺点所在,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实践和理论并重。
根据“能力本位”课程的特点,有些学校在采用这种课程模式时,容易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偏重实践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的趋向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薄弱,不利于将来在相关职业群之间的转换,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过程和结果并重。
“能力本位”课程强调能力的形成,但是能力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以往学校评价的不足就是片面看重能力形成的结果,而忽视能力形成的过程。
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容易让学生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养成的不好习惯得以继续发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3.注重人文素养。
很多人往往会把人文素养与能力对立起来,其实,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关系。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能力的迅速培养和养成,让学生能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地改正;而良好的能力更加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力结构的完善代表着人文素养的提高。
4.重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先行指标,良好的职业道德甚至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尽管各行各业可能对于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同,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必须保留的。
在重视“能力本位”课程的同时,不能忘记忠诚、守信等优良职业道德的传授,且“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对此也要有所考虑。
总之,“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的指标来进行,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以上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只有这样的评价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能力本位”课程的完善。
[参考文献][1]孙海燕.论“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观[J].职教通讯,1998(12).[2]胡冬鸣.职教课程模式评价主要思路及运作[J].职教论坛,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