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课程结构及其开发既是课程模式及其相应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课程模式区别于其他课程模式的重要标志。“能力本位”课程结构不仅体现着课程目标,反映着课程观念,而且还控制着课程功能,并直接决定着课程目标和课程观念的落实水平(即既定能力的形成)。而“能力本位”课程的开发又是直接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先导目标的,无论是从课程的结构还是从课程的开发而言,都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课程效能是课程模式的实际作用,实质是对课程模式的功能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的实际效果检测。“能力本位”课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又实现了自我个人价值。

二、“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评价

在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其是否具备时代性、灵活性、多元性等重要特征。这是决定“能力本位”课程能否存在的重要依据,也可用来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优劣。

时代性要求和经济密切相关的“能力本位”课程必须符合现有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能力本位”课程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是急需之才,而“能力本位”课程的开设正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能否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新的人才规格要求。“能力本位”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将来从事职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一种能力。按照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职业学生的特点,能力结构的形成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同时重视关键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过程。而随着信息、科技对于人才要求的提升,唯有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才能真正构成现阶段的人才。

多元性要求“能力本位”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且具有多元整合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能力本位”课程需要相对稳定,但也要不断调和完善。

三、“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途径的考虑

任何一种课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特别是其质量,需要从该课程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大量实践性信息资料中去寻找答案并得到观点支持或修正。反馈的途径虽然由于具体的课程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方式应该涉及如下一些重要内容:

1.“能力本位”课程效果调查。作为一种课程,其自身有一个被实践者认识、把握和取舍的问题。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具有最深刻的亲身体验,因此,也最具备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评论的发言权。教师和学生中反馈信息是最直接的,实施反馈时,应分别让教师和学生站在各自角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切入,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更要做好教师和学生所反馈意见的归纳、整理、研究和利用。

2.学术性研讨活动。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能力本位”课程需要有理论研究与技术论证的支撑,需要有一支能够把握基本方向、超前思考重大问题的组织和研究队伍,以保证“能力本位”课程能够有正确的导向,探求“能力本位”课程运作规律。因此,采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校应该从多方精心挑选并组成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人员、职业教育专家、职业教育教师共同参加的学术性研讨小组。由于上述这些学术性研讨小组成员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过程、效果体会最为深刻和具体,因此,这种学术研讨形成的反馈信息令人信服。

3.家长信息反馈。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少工业化国家的学校所建立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都有学生家长参加并直接参与一些重要的管理和决策。家长直接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讲授和评价在国外也很普遍。鉴于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能力本位”课程中来,并且注意从他们那里获取各种反馈信息。但从目前国内实际来看,直接由学生家长参与“能力本位”课程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建议学校建立一种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类似定期的联系制度,相互沟通信息,并让一些有着特殊身份的家长直接参与到“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出谋划策或承担一定的工作,这是比较实际的一种主张。

4.“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对比观察。为了便于比较和鉴别,应该有意识地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活动,尤其是“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对比观察。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考核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能力本位”课程实际效果的好坏,从考核成绩中能够直接得出答案。这里应强调两个方面的客观性对比:一是在理论考试阶段,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分析研究“能力本位”课程学习前后效果在同科目试卷中的内容、侧重点、题型、试题组织形式及分数分布上主要存在哪些区别;二是在实训阶段,对比分析“能力本位”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专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强弱区别。

5.企业或行业协会参与反馈。“能力本位”课程是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高低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评判。因此,采取适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