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情与景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 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融情于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思路:作用+ 内容+ 意境+ 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 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 什么?
【参考答案】
不矛盾。这一句写的是欢乐的新曲, 但任何欢乐的新曲都并不能排遣听者的别
情哀愁。作者以乐景来衬哀情,这样的对
照写法把听者的别情边愁体现得更浓重了。
4、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夜深 周弼
【参考答案】
前两句描写了江水碧绿,鸟翎洁白,满山青
景物
翠,鲜花艳丽这样一派清新美好的景象。然而,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如此美景非但没有引起作者欣赏的兴致,反而勾 起了作者漂泊的感伤,思乡的哀愁。以乐景衬哀 情,这一片美好的景象更突显了作者的愁情。
感情 情景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之 诗歌中的景与情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景 物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事 物
人 物
事 件
正衬
乐景衬乐情 哀景衬哀情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乐景衬哀情
哀景衬乐情
反衬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
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面邻居家的
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黄色的牛犊
在细嫩的青草间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
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作者借景
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政治官场,热
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古诗词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细品诗歌情与景

细品诗歌情与景

细品诗词景中情我们读一首古代诗词,核心目的是品味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词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

古代诗词表达感情的手段无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

本文侧重谈后者。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古代诗词创作的真谛,也是我们解读古代诗词的一把钥匙。

以景达情有多种形式。

以乐景表乐情,以哀景表哀情,比较容易理解;而以乐景表哀情或以哀景表乐情的,就需要我们格外细心品味了。

杜甫长篇歌行《丽人行》起首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从景色到人物都很美好,但全诗却充满着忧虑、愤懑和嘲讽之情。

这种感情凝聚到诗的尾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勿近前丞相嗔”才豁然显现。

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梅》,通篇二十个字:“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前两句写梅花处境狭仄,孤独无助,严寒威逼,兀自开放。

后两句揭示梅花品性,远远看去像雪一样洁白,更有着雪所不具备的幽香。

激赏之情跃然呈现。

更多的古代诗词,感情在景观中或隐或现,需要我们捕捉品味。

让我们看看杜甫的七言律诗《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面对“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艳丽明媚的“剑南春色”,诗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分”“生憎”和“无赖”呢?春光纵美,怎奈与“愁人”情怀相“触忤”——在古典诗词里,“情”往往是主导着“景”的。

先要梳理、读懂这首诗,才能够品味诗人的感情:孩童时代就结下的亲情已历经四十年,这中间分别后彼此消息不通两相茫然。

更牵挂着今后相会不知能在什么地方?这次意外相逢竟然在匆忙的告别筵间。

眼前不安分的桃花怎么竟然红似锦缎,生来就怀恶意的柳絮也白得超过絮棉。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清代文艺评论家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这道出了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究竟有哪几种关系哪?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关系两种联系,现就此作简要的说明如下:一、三种关系(一)触景生情,即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因景生,是谓触景生情。

(二)融情于景,即情含景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诗歌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句子当中,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也属这一类。

(三)以景结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二、两种联系(一)情、景正衬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融融怡人的春光
诗人归心的殷切
以哀景衬乐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 钱起 • 谷口春残黄鸟稀, • 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 • 不改清阴待我归。
•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 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 “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例题
台城 (唐)韦江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请赏析三四句的手法及作用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步骤 一)。春光明媚,柳枝飞舞 的乐景反衬人事全非哀伤之 情(步骤二)。用反衬手法 表现乐诗人的无限感伤怅惘 之情。(步骤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明确:隐含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警 戒,讽喻了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 借古讽今。
学以致用 抒情方式的考查
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丝 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般的密雨交织起来,十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分析是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否恰当?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 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 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 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 润。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 上离情别绪。
诗歌鉴赏中的 “是古典诗词重要的 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 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 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说通俗点 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 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 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 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 象含蓄、耐人咀嚼。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诗歌中的情与景

诗歌中的情与景

诗歌中的情与景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品种,是一种具有古老文化传承和独特韵味的文艺作品。

诗歌的韵律、语言和形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其中的情和景则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两个主要元素。

情是诗歌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方式之一,它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等方面。

诗歌通过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含蓄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着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达了自己的宿命感,表达自己身处的困境,表达对贵族阶层的不满情绪。

李白的《将进酒》中用豪放磅礴的词句,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示出自己的豪放和洒脱。

景是诗歌情境和诗歌景物的刻画,包括海外山川、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方面。

由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悠久,因此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等也就应运而生。

梅花、竹子、菊花等文化象征都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晚唐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达了草原的美好风光和恒久不息的生命力。

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矢志抒情,明峻吟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催动诗人停留在层层迷雾中,探寻山峰的迷失。

情和景相互交织,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情绪与景物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并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元素。

这使得中国古代的诗歌不仅在抒情上有所发挥,也在描绘场景和塑造人物方面上大有所为。

例如唐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将句法简洁、意境深远、情景相生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难舍之意。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 ①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 的某种情感的抒发。特点: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 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如《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③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 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④以哀景衬乐情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 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④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 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 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 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 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 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 想感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 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 “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 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 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 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 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 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 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情于景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情于景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情于景的关系
1、《滁州西涧》的是:写诗人有限宁静的心情,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感叹于大自然的美好,想置身其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江南逢李龟年》的是:诗人感慨于世间沧桑,时世之凋零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

3、《送灵澈上人》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感慨于世间的美好。

4、《约客》的是: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心情。

5、《论诗》的是:要人们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

情景关系总的来说两种。

一种是情景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另一种是情景不一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陈志新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例谈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例谈
落日心扰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 马.不必取长途。
古人 的某种壮怀 、豪气 ,有时非要借
助哀景 的反衬 ,才足以倍增光彩。如王维
( )这是杜甫 晚年客滞 江汉时所写 1 的 一 首诗 。诗 中 二 三联 用 了 “ 云 ” 片 、 “ 孤月 ” “ 日” “ 风” 几个意象 , 、 落 、 秋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 客,百年 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 杯。 ”
这首诗前 四句写景 ,后 四句抒情 ,景 中含情 ,情景交融。全诗气象雄浑 ,感慨 深沉 ;用意曲折 ,而一气流转 ,诗人面对 辽阔的江天,耳 听清猿哀鸣 ,眼见飞鸟栖 止不定,长江滚滚 ,落木萧萧 ,如何能不
1 . 以乐景写乐情 杜牧的 《 山行 》 “ : 远上寒 山石径斜, 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 叶
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 诗 ,然后回答
问题 。 江汉
远 .永认月 同孤。
红于- f花 。 l ”头两句 描绘 了秋 山远景 。 第一句描写了秋 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 了诗 人勇于攀登的精 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 中
律 吲
。 综合天地
诗歌鉴 与情 的和谐 与反差例谈 贝 另 喾 由旦
◆ 莫慧兰
文学宝库中灿若 星河的古诗是 高考中 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 诗人 在诗 中的情
感 ,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 景的关 系很 重要 。情与景 。是诗 歌创作的两个要 素。 情 因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生发 与渗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有人认为这 首诗洋溢 着诗人 自 2
辋川 闲居赠裴秀才迪
[ ] 维 唐 王
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 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 己见 。 小结 :同是写秋 ,杜牧写得热烈 ,杜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甲、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寓情于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专项学案及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专项学案及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专项学案及练习1.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是乐景,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2.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3.以哀景写哀情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词人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的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4.以哀景写乐情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课堂小练]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

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解析: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干中已经给出“借景抒情”的信息。

第二步:读懂上片,弄清楚上片写了哪些景物。

上片主要写了“玉笛”“山”“水”“暝云”“燕子”“梨花”等景。

第三步: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和营造出的意境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情与景教案 通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情与景教案 通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情与景唐静教学目标重难点:(1)掌握写景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2)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学会规范答题教学方法:讨论、点拨、归纳、演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习题链接、分析、讲解•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②晁补之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兰芽指兰草的嫩芽。

.这首诗作于晁补之四十四岁时,诗人被贬信州(今江西上饶)。

问:苏词和晁诗所描绘的意境有何异同?请作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同:都用溪水西流这个意象来表达被贬谪后的情感。

异:苏词描绘了一幅“兰溪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的图景,和谐而静谧,看见“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再自伤衰老,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抱着乐观态度的积极思想。

晁诗写作者漫步在信州城南,看到万壑千岩阻隔玉山不与邻州相通,并且阻遏溪水西流的景象,触景伤情,给人以暗淡、冷寂、苍凉之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怨艾之情,以及对自己的悲怜之感。

、列举学生答案(一),分析习题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分析,小结:答非所问、回顾相关知识:何为“意象”、“意境”“意”,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等。

“象”,是指物象、形象。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注意意象的共性和个性: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意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情与景(练习讲评)
作者:静墨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有些同学,只答出情感。

一小部分同学答出对比反衬,大多数同学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说明同学们感觉到了对比,感觉到了情和景的关系。

然而没有达到点子上。

这首诗有两层对比,一层为首联与颔联,通过颜色的对比,衬托出春色的生机与亮丽。

仅凭借这两句的表现手法,不能囊括全篇。

咱们继续往下看,然而春色越是亮丽生机,越是让人赏心悦目,诗人的情感就越加黯淡低落,为何?这春色勾起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进而产生归期无期的伤感。

这情这景便构成了矛盾,于此又增加了一层对比:景色亮丽,情绪惨淡。

对比的效果便是使得悲伤的情感变得越加强烈。

咱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份悲伤,如果两个人分担,便只有半份悲伤。

而当你的悲伤,周围朋友不与你分担,甚至不把它放在眼里,都逍遥快乐着,你的悲伤就愈加沉重了,为何?对比反衬的结果。

在诗歌里,以明丽欢乐的景象反抒悲伤情绪的写法,我们称它为“以乐景衬哀情”。

这“乐景衬哀情”,包括了对比反衬和借景抒情这两层意思。

大家在答借景抒情时,定会觉得变扭,因为感觉告诉你,借乐景,似乎不大适合
直接抒哀情。

此时情与景处于对立面,如若答“情景交融”就更加不对了。

诗歌中,景,有乐景、哀景之分;情,有乐情、哀情之别。

同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情景便可交融,反之,基本上则是反衬。

举例,咱们前段时间讲《长恨歌》,讲到“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黄埃”“风”“旌旗”这些景象,一方面表现的是逃离路上的狼狈,另一方面也融合着玄宗失去贵妃的悲伤。

悲景抒发悲情,似乎不足以表现玄宗痛失贵妃的沉重,文中接下来写道“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尽管入蜀后山清水秀(乐景),玄宗依然沉浸在思念的悲痛中,不仅沉重,而且持续时间长“朝朝暮暮”(哀情);后文“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依旧是触乐景生哀情,因而达到哀情倍增其哀的效果。

《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同一联,因为“自”和“空”,将黄鹂啼春之美景,深深烙上悲戚的色彩。

没答到情景关系的同学,脑袋里头没有中国诗歌抒情方法的概念,不给力!
《文心雕龙》有言:“原本山水花草,无关人事,亦不求人知,但人情自有悲喜,于是诗词之妙,神以物传,情以物迁。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便是“神以物传,情以物迁”的体现。

通过客观物象来传达情感,不仅将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深刻,而且形象可感。

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体现。

咱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单元学的便是诗歌,虽是现代诗,但抒情方
法依旧如此。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看”字,牵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开阔的视野,显示着诗人宽广的心胸和伟大的抱负。

戴望舒《雨巷》,因为“丁香”“雨巷”“颓墙”使整首诗弥漫着浓的散不开的愁绪。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歌中的景象,因为融入情感,我们称它们为“意象”,多个意象的艺术组合,便生出“意境”。

说了一堆,我用的是摆事实,说道理的议论方式,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再来一个对比论证。

李清照有词《声声慢》,不会背的同学,借此机会再做复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这首词:“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为何“句句皆现愁”,正是因为,这抽象的愁,通过可感的意象而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个叫保尔·克洛代尔的法国诗人,在中国呆了十五年。

他用法语改写了《声声慢》,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
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整首词抛开了意象,变成了歇斯底里的呐喊。

与原词相比,中西的抒情方式,不多赘言,同学们笑而不语,应是领悟。

蓉字
2013年3月23日夜于一中宿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