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合集下载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触景生情
情在景后,景引情发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 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借景抒情(1)
既见景语,又见情语,但表达感情比较
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
见“景”。
Baidu Nhomakorabea
登高
杜甫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既见景语,又见情语,但表达感情 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登高》
只见景语,不见情语,但表达感情 比较含蓄,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
《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见景语,又见情语 《声声慢》
只见景语,不见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石 头 城》
乐景写乐情
情景交融
既见景语,又见情语
声声慢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景交融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

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二、鉴赏示例

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情与境谐意与景会——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境谐意与景会——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境谐意与景会——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境谐意与景会

——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绝句》,每当读起这首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春天时节,芳草吐绿,画燕剪风,和风送暖,几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地蹦跳着、鸣叫着。几缕白云散在天心,一行洁白的水鸟扇动翅膀缓缓地飞向浩渺的蓝天。一抹青山写在天边,窗外那座突兀而起的高峰堆积着千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样静穆而安详。门前的水边,静静地停泊着来自东吴的小船。

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其诗歌风格一向沉郁顿挫。但读着这首诗,我们分明看见了这位凄苦沧桑的诗人表现的是轻快而又兴奋的心情。这幅描绘春天的美丽图景,传达了他对平息“安史之乱”的喜悦。虽然整篇诗歌没有一个“喜”,但我们却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处处感觉到诗人的轻松和愉悦。

是呀,云霞聚散,烟云水月,春花秋实,青山绿水,这些景物本来是无情的,但中国古代诗人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客观景物上,使得这些无情之物也成为有情之物,也带有人的情感。这就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诗歌的意境中,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既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

意境中的艺术形象不是为了写实,不是为了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而是为了通过写景表现情思,山石花木、大块烟景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都体现着艺术家的情思。另一方面,诗人的情感、思绪在意境中都表现为景物,表现为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他把情感蕴含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感 心情都变好了!

2.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

一、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景与情关系

景与情关系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 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 鹂。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 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 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 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 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 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 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 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 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 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 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 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触景生情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 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 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 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 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 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 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二、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 一、景、情正衬:以乐景写乐情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

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

“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

“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概述

诗文中情与景的关系概述
诗文 中情 与景 的关 系概述
图 胡 壶
内容 摘要 :借描绘 景物来抒发 情感是诗 文 中一个普遍 的表现手 法。诗文 中的景是一种 带有情感 内涵 的 审美 画面 。诗 文 中的情是 由景象征 性地表现 出来 的具体 情感过程 。在 诗文鉴 赏 中应该注重分 析作者在作 品
中为读者描摹 的 “ 景” 与作者所 希望表达 的 隋”之 间的关系 ,必须从 “ 景” 的象征性 寓意 中,去体 味作
幅 春草丛生 、柳 枝飘拂 的生机盎
情和景 的关 系保 持正对应 ,用美 好 的 景 物 来 抒 写 快 乐 愉 悦 的 心 情 ,而用令人感 伤的景致来 抒 发
内心 的悲苦之情 。往往有 两种情
况:
然 的画面点染得 十分 明媚 ;次 句
用 暗笔为这 幅画添上嫣 红 、洁 白
两 色 ,并写 出了花枝披离 、花气 氤氲 的浓春景 象 ,使 画面的春光 更加艳 丽 ,春 意更 加喧 闹。前两 句里诗 人写足 了春 景 ,其 目的在 从 反 面 衬 托 与 这 良辰 美 景 形 成 强 烈 对 照 的无 法 消 除 的深 愁 苦
“ 揽物 ”结 “ 合之情 ” 关 。这样做 的好处 是 形象 含 蓄 、耐人 咀嚼 。 如 朱 自清 的 ( ( 月色》 中 ,开 荷塘 篇便 是 “ 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 ” 这 , 奠 定 全篇 的感 情基 调 。情 先 行 , 所 以接着作 者笔下 的景都是 这种 情感 的折射 。路是 幽僻 的 ,寂寞 的 ;地上 的月光是淡 淡 的,天上 的云也是淡 淡的 ; “ 色一 例是 树 阴阴 的” ,听到 热 闹 的蝉声 和蛙 声 ,心想 “ 热闹是他们 的 ,我什 么也 没有” 。结尾 以采莲 景作结 , 在 景中表现作 者思 乡的哀愁 ,呼 应 开 头 的 “ 几 天 心 里 颇 不 宁 这 静 ” 。 融情于景 情景合一 融 情于景 就是将感 情融 汇在 特 定 的 自然 景 物或 生 活场 景 中 , 借 对这些 自然景物 或场景 的描摹 刻 画抒 发感 情 ,它是 一种 间接而 含 蓄的抒情 方式 ,又可叫作 移情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姚志爽

(唐山市开滦一中)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

“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

景和情《沁园春·长沙》

“情者文之经。”“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关键词]古诗景与情

诗以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共有四种:以乐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一、以乐写乐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又如:风人松•题酒肆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二、以哀写哀

比如:小重山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比如: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谈谈诗歌当中的情景关系

谈谈诗歌当中的情景关系

谈谈诗歌当中的情景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清人王夫之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一、古人笔下的情与景

中国古代诗人们的情感特别丰富,凡所见之物,所听之音,所遇之事无不可万般感慨,形之于笔端,造就了浩如烟海的,风格各异的诗歌王国,其所抒之情无所不及。有李太白的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杜子美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亦有陈子昂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陆游、辛弃疾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王翰、王昌龄的献身边塞、反对征伐,还有柳永的爱恨难断、情意绵长,李煜、李清照的国难家愁、时光不再,等等。诗歌由于篇幅等各方面的限制,且抒情讲究含蓄蕴藉,很多时候他们的这些情感情绪都是通过借助一定的景物来宣泄,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就形成了一大门类。

为使曲尽其妙,诗人们在诗歌中布置景物时相当讲究,所以今天我们在鉴赏这些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他们设置景物的角度才可能进一步探究他们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把握和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含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慕(“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 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 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答案】①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夜晚、秋风 、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②描 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通过联想、想象展现 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实 战 演 练
演练1: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 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 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 风吹木叶、月照孤舟的景象,渲染清 之感的。 峭孤寂的环境,突出了作者不平静的 情绪和孤独寂寥之感。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 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该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 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 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哀景乐情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 “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 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中的景与情
▪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借“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 蓝”的“江水”,表达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萦、 久久不忘的情感。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 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没一句直接写情, 但句句饱含着作者深情。我们在阅读中能 感受到作者的兴奋、激动的之情,连猿猴 的哀鸣在这里也如音乐一般的美丽。这是 作者在流放夜郎国的途中突然被大赦,从 水路返家之时所写,那种归心似箭的愉悦 心情融汇在了写景之中。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 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 “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 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 就称作“情景交融”。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 要分析。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_写作指导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_写作指导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句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施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人生活在尘世间,就是生活在“景”中,春夏秋冬,雨雪风云,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寒霜凝冽,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抑郁悲戚;春风和煦,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

景是客体,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触发人的联想,所谓“触景生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人事不同,景色不同,时世不同,情感当然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个景色,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而身逢乱世的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惊心,因为他思乡念亲,忧国忧民,肝肠摧断。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每日“以泪洗面”,“触目愁肠断”,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景物无意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斯然。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

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当时的处境和心绪。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