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义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以德治国”。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更需要依靠道德伦理的引导。
而在现代社会,法治和德治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
那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首先,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发展。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效力,要求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即只要不违反法律,人们就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依法治国相对应的是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引导和规范,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觉悟。
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下,政府和社会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气,提倡诚信、友爱、公德等美德,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之处在于,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区别之处在于,依法治国更侧重于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德治国更侧重于通过道德引导来培养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首先,法律应该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即法律应该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遵守。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依靠道德的支持和引导。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认同和道德觉悟,只有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使法律发挥作用。
再次,道德的培育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既注重法治建设,又注重道德建设,使法律和道德共同成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法治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是法 律的价 值 内涵 , 律是 基 本道 德 要 求 的制 度 化 , 德 体 系 的依 法 是道
托和后 盾 。 良好 的法律 本身 就能 体现 社会 的道 德要 求 。而 目, 律规 法
、
依 法治 国与 以德 治 国 的 内 涵
范不断 从道 德规 范 中 吸 取 营 养 ; 德 规 范又 以法 律 规 范 为底 线 和 保 道
步提 出“ 德 治 国” 思 想 , 调 要 坚 持 不 懈 地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以 的 强
建设 , 以德 治 国 ; 党 的 十六 大报 告 则 将 “ 法 治 国” 以 德 治 国” 而 依 和“
作 为一 个 统 一 整 体 。 这 深 刻 揭 示 了 法 治 与道 德 的 辩 证 关 系 , 述 阐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 国之问的辩证关 系
魏 怡 然
( 北 第二 师 范 学 院 湖
【 摘 要 】 解 法 治 和 德 治 的 深 刻 内 涵 , 全 面 理 解 依 法 治 国 与 以 德 治 理 是 国的 关 系 的基 础 。在 确 立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目标 后 , 国 应 当 我
义 的 宏 伟 目标 关 系 重 大 。 法 治 和 德 治 相 比 应 居 于 主 要 地 位 , 治 作 为 德 重 要 的 治 国 方 式 , 促 进 法 治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对
会 , 须 坚 持 依 法 治 国 与 以德 治 国 相 结 合 。 必 【 键 词】 法治 国; 德 治国 ; 律 ; 德 ; 系 关 依 以 法 道 关
( ) 治 的 内 涵 一 法
障 , 些突破 防线 的严 重违 反道德 的行为 必然 受到 法 律的 制裁 。在 使那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与联系
浅论依法治国——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和联系内容提要:依法治国首先是按宪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以德治国,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者应紧密结合,共同构建和谐富裕社会。
一、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社会关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为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强制性的。
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
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比起道德以义务为调整重点,只具有说服及劝导的作用;法律则是通过权利和义务双向调整人们行为,更加具有强制性。
(二)法律和道德的调整对象不同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外在表现。
法律在人们的外部行为合法的情况下,不问其动机,只有在外部行为不合法的情况下才追问其动机。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社会治理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为防止政权变质、干部腐败,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一个个干部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这段话说明了“德治”是柱石、是基础,而“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强制性保障手段,二者如鸟之两翼,是国家治理缺一不可的两方面。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以睿智的战略眼光,科学地强调: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一、以德治国 国无久安历史上主张实行“德治”的代表人物是孔孟。
孔孟认为,国家治理要重德轻刑,重民轻君,教民以德,官员的选拔要选贤任能。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孟子主张“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孔孟的“德治仁政”思想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反映的是士大夫统治阶层的利益,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历史的局限性。
德治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传统美德等以其说服力、劝导力教化引导,使全民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形成全民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因治理的主体对象是人,人都有善恶的两面,都有贪嗔痴的一面和真善美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自私性、自利性和贪欲性就显露出来。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靠社会成员的自觉养成和自觉遵守。
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提高,特别是执政阶层的道德素养要高,否则,徇私枉法、贪污腐化、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就会滋生蔓延,没有法律的辅助和规范就会影响和摧毁社会道德根基。
二、以法治国 难以长治法治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其强制性和权威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历史上首倡“法治”思想的是韩非子,他批判了儒家孔子提出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社会规范,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能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主张“严法峻刑”建立廉洁高效的吏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党的治国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以德治国应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保障公民和个人合法权益,以人为本、德治与法治统一等四个原则,实现以德治国应以道德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它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绐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意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
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合的理解
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合的理解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倡导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
序和要求进行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平等适用,任何个人、组织都不得超越法律的框架行事。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它使国家的治理更
加规范、透明,保护公民的权利,防止滥权和腐败的发生。
以德治国则强调了在法治框架下,还需要注重道德的引导和教育。
以德治国侧重于整
体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居民个体的道德素质提高。
以德治国主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塑造公民的良好品德,促进公民行为的规范与自律。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依法治国提供了具体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为
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倡导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人们自觉守法、遵纪守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
会风尚。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依法治国为以德治国提供了必
要的法制基础,同时以德治国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和个体道德建设上也为法律的有效实施
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合,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
会秩序,使人们心怀道德、守法自律,共同追求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谈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
谈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原则。
依法治国强调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治的手段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而以德治国则是强调以道德为基础,通过德治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这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和社会实行管理和维护秩序。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依法治国体现了法治精神,体现了国家法制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国家在治理问题时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以德治国强调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道德是国家法律制度之上更高的准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信念。
以德治国注重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提高。
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下,国家注重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推崇社会正气,建设和谐文明社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以德治国则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之上的精神追求。
法律是制度的保障,道德是灵魂的底色。
依法治国需要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以德治国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来约束道德的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被进一步强调和提倡。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德治是社会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社会才能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原则,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方向。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国家需要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优势,不断完善法律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谈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效结合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效地实行“法”“德”兼治。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代表人民具体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二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包括依法惩处各种犯罪行为,也包括维护每个人的法律权利。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的统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效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所谓以德治国,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原则,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以德治国则着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道德素质,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那么,为什么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呢?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探析。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互补优势。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但法律只能规范行为,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内在动力和道德观念,容易出现经济犯罪、腐败等问题。
而以德治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素质。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相辅相成的治理机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增强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重视法律获得的约束和执行,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法律本身存在不足,例如:法律的制定周期长、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法律条文的晦涩难懂等。
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达到持久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的力量和自觉性,它不仅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还能够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适应、创新。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保持国家治理的可持续性。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为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单纯以法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不全面的,还要考虑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塑造。
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化标志和民众的行为表现来传递的,而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
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互补优势、增强可持续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法 治 的基 本 内涵 。 依 然 可 以发 现 , 德 基 础 也 是 法 治 的 重 要 们 的某 些 行 为 , 是 对 行 为 不 得 损 害 他 人 和 社 会 的 最 基 本 规 定 ; 道
他 人和 社会 的进一层次要求 , 注重通过潜移默化和 榜样 的力量
以期 养 成 个 人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和 品质 。 道 德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家 的 德 治 与 中 外 历 史 曾存 在 上 的 “ 治 ” 来 进 行 自我 矫 正 , 德
引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别 , 要 明确 以德 治 国 与 传 统“ 治 ” 需 德 的界 限 。 传 和 法 律 各 优 缺 点 ,如 果 能 紧 密 配 合 ,就 可 以 更 有 效 地 规 范 、
统“ 德治 ” 的核心, 是将管理 国家和 社会 的权力寄于统 治者 的个 导 、 评价和矫正人 的行 为。在加强法制建设 的同时必须要重视
.
.
理论视野
论 依 法 治 国 与 以德 治 国之 间 的辩 证 关 系
魏怡 然
(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政法 系, 湖北 武汉 4 0 0 ) 3 2 5
【 摘
要】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的 目标后 , 国应 当如何看待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之 间的辩证 关系对 实现我 国建设 我
社会主义的宏 伟 目标 关系重 大。 法治和德冶相比应 居于主要 地位 , 德治作为重要 的治 国方式 , 对促进 法治有 着重要 的作用 。 构建社
一
法 ,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精 神 具 统 一 性 ; 统 德 治 则行 人 治 之 实 , 与 传 与 民主 、 制 皆不 兼 容 。两 者 的 社会 基础 、 质 、 点是 完 全 不 同 。 法 性 特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2019-09-05内容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调整⼈们的思想和⾏为的重要⼿段。
依法治国是⼀种治国⽅略或社会调控⽅式,①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以德治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思想政治⼯作和精神⽂明建设的优秀成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化前进发展⽅向的⾼度,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关键所在。
⾸先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
(1)依法治国须有法可依;(2)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
其次以德治国要建⽴社会主义的“德治观”。
(1)社会主义的“德治”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到治国⽅略的⾼度;(2)社会主义“德治”的根本⽬的,是要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个重要环节;(3)社会主义的“德治”是以最⼴⼤⼈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道德准则。
第三“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治与德治,⼀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个靠⼈们内⼼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者其⽬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对于⼀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各⾃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建⽴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都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段,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1)运⽤⽴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段,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2)发动群众制定和执⾏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对这种活动则给予⼀定⽀持;(3)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部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推动者。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摘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述实现二者的结合,必须把握德治与法治本质的同一性,了解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明白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习近平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中心地位,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核心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2006
I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 国
章淑珍
(中 共新建县委党 江西 新建 330107) 校,
一、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 虽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毕竟属于两类社会规范体 系, 因此, 二者的区别归结为: 第一, 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律的产生以利益 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必要条件, 这种条件是在 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 阶级 的出现而形成的, 与国家同时产生;而道德的产生则与 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 在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之中, 道 德的调整总是必要和可能的。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最
行依法治国,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有利于维护和弘 扬良 好的道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主义以 法律的 形式将社会主义道
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定下来, 保障这些道德原则和 要求得到严格的遵守, 否则会受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 盾的法律的惩罚。缺乏依法治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以德治国难以真正实行。再次, 道德具有不明确性、 易 解释性和非强制性的弱点, 而以明确性, 不易解释性和 强制性为主要特征的法律, 正好是道德调控的补充和 支持。同样, 作为治国手段的依法治国, 是对以德治国 的有力保障和支持。要实现以德治国, 提高全体人民 的道德水平, 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 第二,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补充。在对社会 行为进行调整、 规范时, 道德与法律具有极大的互补 性, 两者共同的作用, 使任何社会关系在任何时间都能 纳人调整的范围。法律重在调整人的社会行为, 落脚 点在于人的活动具有合法性, 道德则重在规范人的思 想, 落脚点在于人心, 在于人的思想自觉。法律对违法 行为进行惩罚并起到威慑作用, 道德则重在教育劝导, 从而达到自律。法律调整发生在实然之后, 道德一般 在将然之前。正是由于道德与法律具有这些互补性, 从国家的治理手段层面来说,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 辅相成,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单纯地强调依法 治国而忽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或单纯地强调以德治 国而漠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是不科学的。我国的历 史经验表明, 德法必须并举, 在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 设 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促进。一方面, 加 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助于形成与巩固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法制将部分社会 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 社会主义法律 的实施, 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和对合法行为、 对社会有贡 献的行为的鼓励, 有助于扶植正气, 压制邪气, 树立和 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气。总之,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 设可以促进道德的弘扬和道德体系的形成, 极大地推 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就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基本方略,法治具备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特别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促进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法治发挥作用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靠法律的预测促进作用、惩罚促进作用、威慑促进作用和防治促进作用对公民和社会非政府的犯罪行为展开约束,并对违背法律的犯罪行为追责法律责任。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同时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主要靠制订和实行法律规范的形式去大力推进和实行,国家必须维护什么、不维护什么,提倡什么、严禁什么,都得存有明晰的法律依据,推行法存有严禁严禁为,彰显的就是规则之治。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4.促进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①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②把道德建议贯彻落实至法治建设中。
以法治贯穿道德理念,道德才存有可信制度提振。
法律法规必须践行独特道德导向。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辩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辩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机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打击犯罪、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德治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德治国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公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需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和延伸。
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最佳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加强法律执行和道德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古文引用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古文引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古人认为,一个国家若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要依靠道德伦理来塑造公民的行为准则。
《尚书·禹贡》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民无道不立,国无道不兴”。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人民没有道德准则,社会就无法稳定;如果国家没有道德准则,国家就无法繁荣兴盛。
这句话中的“道”即指的是道德和法律。
古人认为,依法治国是国家维持秩序的基础,而以德治国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法律是一种公正的规则,它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的实施需要严格的执行和公正的司法。
在中国古代,礼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则是对违反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制度。
以德治国则强调的是道德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
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准则和规范,它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义之心对待事物,以忠诚、诚实的态度对待社会。
只有在这种道德的引导下,人们才能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
法律可以规范行为,但它的权威来源于人们对公正正义的追求。
如果人们没有内心的道德约束,法律也难以发挥作用。
而道德规范虽然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也无法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时期,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作用更加凸显。
依法治国可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德治国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前言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这意味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忽视的。
为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其间的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内涵、产生和地位1.1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下,以法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2 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论 研 究
20 2.4 0
论正义与“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 ’
口 阎 冀 生 田 晶
( 内容提 要 ) 实行 正义 与“ 以德 治 国” 相统 一 , “ 是 以德治 国” 则的 集 中体 现 。实施 正 义是 “ 法治 国 原 依
策 , 禁 止 参 加 集 会 、 祠 , 最 后 予 以逐 出群 体 。 是 伟 或 祭 或 于
大 的法形 成 了。
以 上 虽 是 一 个 假 设 推 理 , 道 理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有 但 只 这 佯 人 类 才 能 维 护 群 体 目益 走 向较 理 性 的 、 有 利 众 人 的
至 解 体 。 人 如 要 取 得 已 定 的 种 获 , 兽 、 具 , 需 经 已 他 养 工 就
定 人 的 同 意 。为 了 生 活 需 要 , 们 马 上 会 产 生 “ 有 易 无 ” 人 以
尽 : 正 义 、 德 、 ~ 同 起 源 产 生 , 人 类 的 文 明 、 步 起 道 法 对 进
着 规 范 和 导 向 作 用 。 义 、 德 、 产 生 的 功 劳 之 大 , 与 正 道 法 可
日月 同 辉 !
的 动 机 , 是 必 然 产 生 出 “ 用 价 值 相 当 者 可 以 交 换 ” 以 于 使 ,
及 如 何 执 行 交 换 , 何 保 障 交 换 公 平 的 规 则 。 这 些 俗 定 如 在
、
正 义 、 德 、 同 起 源 道 法
所 抢 财 物 , 抢 夺 人 在 此 一 致 的 舆 论 压 力 下 归 还 所 抢 财
人 类 因 血 缘 、 缘 、 缘 关 系 聚 合 在 一 起 , 性 是 人 亲 地 理 类 所 特 有 的 , 是 人 类 区 别 于 其 它 动 物 的 一 种 本 质 性 的 标 志 。 人 之所 以超 越禽兽 . 因为人 共 同享有 发 达的智 力 , “ 是 能 够 进 行 推 理 判 断 , 至 取 得 结 论 的 本 领 ” 。 类 在 生 活 直 ①人 中 , 下种子 , 而 久之 , 成 了 “ 种谁 收 获” 俗定 ; 种 久 形 谁 的 留 养 幼 兽 , 而 久 之 , 成 了 “ 养 谁 宰 吃 ” 惯 例 ; 造 工 久 形 准 的 制 具 , 而 久 之 , 成 了 “ 制 造 谁 占有 使 用 ” 规 矩 。 这 样 久 形 谁 的 在 生 活 交 流 中 , 生 了重 要 理 性 , 中 有 “ 所 不 欲 . 施 产 其 己 勿 于人 ” 一 东西方 都有 名 的 正义 、 德 箴言 等规 则 。 这 道
以 繁 衍 不 息 ?是 亘 古 于 今 的 正 义 在 指 引 我 们 。 正 义 永 恒 ,
现 了 , 就 是 用 理 性 节 制 自己 的 欲 望 , 美 德 的 善 占 据 自 那 让
己 的 心 灵 , 善 良行 事 。 如 抢 夺 人 没 有 良 知 发 现 , 归 还 以 不
所 抢 财 物 , 群 体 的 长 老 们 就 会 因 众 人 的 要 求 用 理 性 慎 重 审 查 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 俗 定 、 例 、 矩 、 则 。 认 为 符 合 群 体 的 共 同 惯 规 规 如
生 存 秩 序 , 能 维 持 生 存 环 境 不 致 迅 速 恶 化 , 能 维 护 生 才 才
存 资 源 不 致 枯 竭 , 能 不 断 地 复 制 生 存 条 件 、 料 。 假 若 才 资
没有 正义 、 德 、 的 产生 , 将 凭爪 牙之 力决定 一切 , 道 法 人 同 禽 兽 无 两 样 , 与 恐 龙 的 最 后 灭 绝 一 样 , 人 类 势 必 同 归 于
乃 宇 宙 自然 之 法 则 , 义 存 在 于 人 心 , 人 合 一 。 正 义 对 正 天 现 时 代 的 “ 法 治 国 、 “ 德 治 国 ”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依 以
义。
一
利 益 , 会 一 致 要 求 抢 夺 人 按 俗 定 、 例 、 矩 、 则 归 还 就 惯 规 规
的 核 心 和 首 要 任 务 。 提 倡 人 人 坚持 正 义 能 够 保 障 “ 法 治 国 ” “ 德 治 国 ” 实现 。 依 、以 的 [ 键 词] 正义 关 道 德 法 “ 法 治 国” “ 依 以德 治 国”
天 地 渺 渺 , 生 芸 芸 。 然 天 地 何 以 长 存 不 灭 , 生 何 众 众
人 们 遵 循 这 些 俗 定 、 例 、 矩 、 则 生 活 , 群 居 不 惯 规 规 使
物 。此 时神 圣 的道德 产生 了 , 那些 俗定 、 例 、 矩 、 即 惯 规 规
则 成 为 群 体 的 意 志 体 现 之 时 。 如 抢 夺 人 再 无 视 道 德 的 要
求 , 老 们 就 会 议 定 一 套 处 罚 的 章 法 , 抢 夺 人 进 行 或 鞭 长 对
惯 例 、 矩 、 则 萌 芽 时 期 , 能 有 些 人 不 愿 承 认 、 视 这 规 规 可 藐 些 规 定 , 有 人 抢 占 他 人 的 种 获 、 兽 、 具 。 抢 人 无 法 会 养 工 被 制 止 , 可 能 找 众 人 去 诉 说 , 求 讨 个 “ 道 ” 众 人 会 从 就 要 公 。 同情 被 抢 人 善 良 的 愿 望 出 发 , 据 理 性 思 考 此 间 题 . 得 依 并 出人 应 该 节 制 自 己 的 欲 望 , 着 良心 行 事 . 应 抢 夺 他 人 本 不 已 定 的 财 物 的 结 论 。 众 人 中 的 人 将 此 想 法 或 结 论 告 诉 抢
夺 人 , 夺 人 的 良 知 得 到 发 现 : 自己 要 继 续 在 人 的 群 体 抢 如
二 、 义 是 道 德 观 念 的 集 中 体 现 , 义 是 法 的 生 命 正 正
正 义 包 含 公 平 、 正 、 道 、 当 、 直 、 私 , 世 界 公 公 正 正 无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