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统一(2)
![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统一(2)](https://img.taocdn.com/s3/m/1727ae730b1c59eef8c7b41f.png)
二、依法治国以及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法治国注重依照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对国家进行管理;以德治国更加偏重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感化人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者具有一定区别,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的转化,相互的补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高度联系依法治国的主体“法律”和以德治国的主体“道德”本身就是社会规范化体系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人民的行为有着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内涵,法律是基本道德要求的制度化,是道德体系的依托和后盾[1]。
法律的建设是从道德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对人性的合理分析来发展成熟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有力的保证,为道德规范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互相支持和配合作用更加突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是互相渗透、交叉甚至一致的。
例如我国宪法中对公民权利和人格的尊重,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规定[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通过道德和法律的联系而建立起一道坚固的桥梁,将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依法治国是政治层次上的建设,而以德治国是精神层面的建设。
在治理的手段上,依法治国的治理手段更加的强硬,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
相对于依法治国来说,以德治国主要是通过社会的舆论以及价值的评判来引导人民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两者在治理方法上是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措施来进行的,但是所达到的效果确是相同的,具有一定的辩证统一性。
1、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制定应该是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的,评价一条法律的好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
同时道德建设也能够帮助人民提升精神境界,让人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大大的提高,进而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f7a27f2aeaad1f346933fc0.png)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规 范自身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的实现;
2.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பைடு நூலகம்边的同学, 起先锋模仿带头作用;
3.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心中有 德行中有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两高报告中指出现在的社会 强调法治使大家有一些误解:
①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到法院解决,如此造成片面的过度司 法化。比如有一些小额财产纠纷或者当事人彼此之间因合 同信用未履行、未兑现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应是行 业协会可以出面解决的。这些协会现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 作用,这牵扯到社会的发育,怎么分担矛盾解决的渠道问 题。
我国因从以下三个层面上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1.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必须从源头和过程入手。要在立法环节 开始就真正体现社会 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要在司法实践环节中紧紧依靠社会成员的 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在于提高公众法治精神,促进 道德的秩序化。
3.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关键在于“治党”和“治政”。国家公职人 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有重要作用。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的辩证关系
“法治”是他律之治 “法治”是惩恶之治 “法治”是事后之治
“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德治”是 扬善之治 “德治”是事前之治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1.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而社会 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的行为, 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 去实现,而法治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 的实现。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800d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1.png)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既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是社会公认的规范行为的准则,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单纯依靠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培养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种道德规范。
只有在法律的基础上,以道德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法治社会的公信力。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是法律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运行,而道德则是法治社会的补充和延伸。
如果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的引导,那么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提高法律的公信力,使法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法律的指导下,以德治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道德也能够通过诸如教育、宣传、示范等多种方式的传播,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利于塑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
法律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非法律规定无法覆盖的问题,就需要以德治国来解决。
通过培养和弘扬道德规范,建立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标杆,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形象。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法治社会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进步,塑造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
这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41e5616fc4ffe473368ab7a.png)
明: 治属 于思想 建设、 德 属于精 神文明。 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二 者都 是维护社会秩 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但 是, 道德 与法 律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规 范 体 系 , 二 者 的 最 大 区 别 在 于 法 律 具 有 强 制 性 , 是 国 家 强权 为 依托 、 过 专 门 机 构制 定 出来 、 经过 专 门训 练 的 它 通 由 专职人 员加 以推进 的规范。 而道德却是一种非正式的规范体系, 没有
关 键 在 于 道 德 规 范 的 实 效 性 问题 。 会 并 不 缺 少 道 德 规 范 , 是 缺 少 社 而
道德规范的实效, 究其原因在于道德 自身 的自觉 自律性 易导致其缺乏 普遍的有效性。因此道德 实效需要道德之外权威 的支撑。在其他形 式的社会 中, 宗教、 政治集团可以起 到支撑道德的作 用。 而在现代社会 中, 法律之外的社会控制力量减少 , 而法律与道德的分化, 又使道德规 范 及 其 权威 性 逐渐 淡 漠 。从 抽 象 的 意义 上 讲 , 何 形 式 的 规 范 , 必 任 都 需以一定的强制力的存在为前提, 以保证其真正起 到规范人的行为的 作用 。 道德 属 于应 然 的范 畴 , 果实 然 的 东西 不存 在 或者 无 法存 在 , 如
德 治手 段 来 规 范 社 会 成 员 的 行 为 。 法 制 属 于 政 治 建 设 、 属 于 政 治文
( ) 一 法制建设对道德 建设有 支持和促 进作 用 第一, 从道德建设机制看 , 一方面, 人们道德观念的发生有一 定的 自发性 , 由于层次低、 不系统、 不稳定, 需要社会运用法律手段加 以引 导, 以促进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 , 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352b9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8.png)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而以德治国则是指国家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础和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法律的权威性是指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础和保障。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分贵贱,不分大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
只有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以德治国的核心是道德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道德的权威性是指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道德的普遍适用性是指道德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大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
只有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密切的。
依法治国是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为目标。
而以德治国则是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为准绳,以道德为保障,以道德为目标。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只有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而只有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公民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3fd693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1.png)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属于不同范畴。
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
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a9e45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保障公平公正: 依法治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它确保了国家行政管理的公平公正。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准则和良好行为,它能够确保国家行政管理的公正廉洁。
结合二者可以更好地保障公平公正。
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准则和良好行为,它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二者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使国家行政管理更加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和稳定,为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f78b1daec3a87c24028c4d0.png)
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摘要:依法治国(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的标志,但是法治之法必须是符合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遍善良之法,而不是脱离道德以外的法律;以德治国(德治)的道德必须是以现代的道德观为基础的,而不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为基础。
在法治的原则之下以现代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德治是统一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关系依法治国是法治,以德治国是人治。
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模式,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都不能凌架于法律之上。
而以德治国是以官员或领袖的个人品德为基础的政治模式,官员或政党的意志可以凌架于法律和国家之上。
前者就算是个失德无能的人站在统治阶层的最高位上,也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大的灾难与损失,而后者,往往结局都是走向灾难,纳粹德国,每一个红色政权,都有过同样的模式,就是在所谓的领导者“德”行最盛人道大灾难,而这些政权,无一不是建立在所谓的以德治国的人治模式上。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
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
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aa862cdd36a32d73758126.png)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贾长恩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一般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又通过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分析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分析提出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以国,辩证关系“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历来都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议不休的一个论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讲,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努力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f01e36e158fafab069dc028a.png)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谈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效结合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效地实行“法”“德”兼治。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代表人民具体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二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包括依法惩处各种犯罪行为,也包括维护每个人的法律权利。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的统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效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所谓以德治国,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d3fd59c0195f312b3169a5fd.png)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前言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这意味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忽视的。
为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其间的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内涵、产生和地位1.1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下,以法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2 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046a0d90f5335a8103d2203e.png)
谈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效结合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效地实行“法”“德”兼治。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代表人民具体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二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包括依法惩处各种犯罪行为,也包括维护每个人的法律权利。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的统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效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所谓以德治国,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因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280a20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b.png)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
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
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
2.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
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
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
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81b7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6.png)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一、引言在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治理理念。
依法治国强调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而以德治国则着重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以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含义和目标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目标–依法治国指的是国家和社会的行为、管理和治理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以德治国的含义和目标–以德治国是指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
–以德治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道德风尚良好、信仰守法、信用诚信的社会。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互补关系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依赖–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作为基础,因为法律是以社会道德为支撑制定出来的,缺乏道德约束和公民的道德自律,法律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作为保障,因为只有法律的支持才能强制执行道德规范,确保社会文明秩序的维护。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促进–依法治国促进了以德治国,通过依靠法律规范行为,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从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以德治国也促进了依法治国,道德建设强化了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公正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而以德治国则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引导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减少犯罪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2.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明形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明形象,法制健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也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3.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提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https://img.taocdn.com/s3/m/9c69a24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d.png)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摘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述实现二者的结合,必须把握德治与法治本质的同一性,了解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明白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习近平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中心地位,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核心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3b0b2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a.png)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首先从概念角度概述了二者的含义,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共同点,以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以德治国的价值。
然后深入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实现二者统一的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这种辩证关系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在国家治理中兼顾法治和德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辩证关系,国家治理,法治社会1. 引言1.1 概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概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确立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实行依照法律办事、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法律公平的国家治理方式。
而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守约、亲诚惠容、品学兼优的道德准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原则和程序,侧重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而以德治国则注重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念,推崇诚信守义和仁爱亲和的美德。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至关重要。
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以德治国则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人品德。
通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1.2 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准则,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以德治国,则注重德治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引领和传导,强调培育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风气。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https://img.taocdn.com/s3/m/c8573040a8956bec0975e3b4.png)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古到今,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
二者范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早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和重申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所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和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三、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
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基本社会调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
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阶段基础和经济基础;其次,二者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时代风尚。
再次,二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它们都要创造和保证有利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幸福,都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两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
法律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并重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道德则着重强调人们的义务,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两者的调整机制或方式不同。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6e0bd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3.png)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的治理方式,而以德治国则强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首先,依法治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通过依法治国可以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公正待遇。
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依法治国的原则都能够起到制约和约束作用,防止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强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法律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体现,它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法律规章,引导人们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
依法治国可以使人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和道德礼仪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倡导文明行为和和谐社会风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再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维护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和员工品质,增强经济主体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最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依法治国可以保障各族人民共同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而以德治国则可以加强民族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798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7.png)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效力,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而以德治国则强调的是道德的约束和激励,通过培养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让每个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使社会秩序更加公正。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依法治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机制,而以德治国需要有一支道德建设和公共服务队伍。
法律制度可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从业者,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当法律和道德相结合时,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会得到提升。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依法治国可以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需要依赖道德的力量来解决。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通过培养和弘扬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只有守法不足以让人们真正做到公平正义,还需要道德的力量来推动。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法律实施机制,可以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
而以德治国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通过培养和弘扬道德品质,可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时,国家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又可以展示自己的文明程度,从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融合综述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融合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85e6024b73f242326c5f26.png)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融合综述一、“法治”与“德治”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方可使国家长治久安。
所谓法治,简单地说,就是主要依靠一整套刚性的法律制度、法律法规来维系秩序的治国方略。
他首先是建立一整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并依靠国家机器来强制推行。
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是实行这一治国方略的必备条件。
他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寄希望于人们内心的自觉,寄希望于社会的道德教化,而是靠外在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强大威慑力来强制人们不得不这样做。
法治模式毫无例外地都要有立法、司法和执法诸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法治所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法大于人,这是法治的基本特点。
所谓德治,指的是主要靠统治者品德的影响力、良好的社会教化及爱利民众的政策而推行的政治。
在这种政治条件下,社会的统治者通常都是道德的先觉者。
他们靠自己对于社会之道的领悟,靠爱利民众的行为,靠对于大众的教育熏陶,来赢得民众的心,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一部人类法制史已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们,历来的统治者在立法时,总是努力地把一个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挑选出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
从这一点来说,统治阶级的道德不仅是立法的基本原则,许多法律规范也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道德。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
二者范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
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摘要:依法治国(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的标志,但是法治之法必须是符合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遍善良之法,而不是脱离道德以外的法律;以德治国(德治)的道德必须是以现代的道德观为基础的,而不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为基础。
在法治的原则之下以现代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德治是统一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关系
依法治国是法治,以德治国是人治。
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模式,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都不能凌架于法律之上。
而以德治国是以官员或领袖的个人品德为基础的政治模式,官员或政党的意志可以凌架于法律和国家之上。
前者就算是个失德无能的人站在统治阶层的最高位上,也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大的灾难与损失,而后者,往往结局都是走向灾难,纳粹德国,每一个红色政权,都有过同样的模式,就是在所谓的领导者“德”行最盛人道大灾难,而这些政权,无一不是建立在所谓的以德治国的人治模式上。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
依法治国需以以德治国为基础。
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先进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良好的道德规范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次是因为道德是执法的基础,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证据采信方面的自由心证权,能否恰当地运用这一权力,则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
再次是因为道德是守法的基础。
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权利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将法定权利兑现成为现实权利取决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义务意识也与公民的自觉和自愿意识相关联。
以德治国需以依法治国为补充与保障。
以德治国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依法治国则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
以德治国着力于建设个体文明,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则着力于建设群体文明,通过群体文明的提高,防范、震慑个体的越轨行为。
以德治国着力于强调人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国着力于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权利意识,两者相得益彰
二、“法治”和“德治”的区别
“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
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
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
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法”为末。
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
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
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
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在“治人”上。
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臵上,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现代社会之所以更加强调“治法”,并不是基于“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末端治理模式”。
现阶段,由于对人的本性问题在认识上难以得出共论,“治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难以真正实现科学地“治人”;相反,对于法,由于人们在许多实质或重要方面都已经达成共识,且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渐成熟化和科学化,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治法”都更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执政治国经验的最新总结。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开创让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开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萌发并提出过治国不能没有法治又不能没有德治的思想,认为只有二者“并用”才是治国之大道。
在西方国家,同样有人提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思想。
但就实际看,纯粹的“法治”或“德治”并不存在,而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或并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和“德治”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和“德治”具有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法制是自有法以来最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制,社会主义道德是比人类社会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尚、积极和健康的道德。
(二)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制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三)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当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做到“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并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兼用,在我国目前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
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国。
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法律只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评价,虽然调整时也考虑其主观过错,但并不单纯地调整其内在的思想活动;道德不仅对主体的客观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而且也对主体的主观思想进行调整和评价。
其次,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道德则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
再次,法律和道德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更具有广泛性,一般来讲,法律不宜调整干预的,则需要道德来调整干预同样,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也具有以上不同特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也正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全面科学的认识。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我们要立足本国实际,认真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实践,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法治和德治的鲜活经验,积极探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途径,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制度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