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PPT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以德治国”。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更需要依靠道德伦理的引导。
而在现代社会,法治和德治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
那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首先,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发展。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效力,要求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即只要不违反法律,人们就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依法治国相对应的是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引导和规范,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觉悟。
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下,政府和社会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气,提倡诚信、友爱、公德等美德,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之处在于,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区别之处在于,依法治国更侧重于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德治国更侧重于通过道德引导来培养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首先,法律应该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即法律应该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遵守。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依靠道德的支持和引导。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认同和道德觉悟,只有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使法律发挥作用。
再次,道德的培育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既注重法治建设,又注重道德建设,使法律和道德共同成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法治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中国所追求的一种治国思想,这两种思想源自春秋时期的思想,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流派中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定义。
以德治国的概念源于儒家,它强调“以德为本”,其实质是以礼义仁慈的道德准则来实现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依法治国则源自法家,它强调“尊法,重纪,守正,行善”的治理思想,其实质是以非暴力性的手段来实现行政效率和社会变革。
以德治国虽然源于儒家,但它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法律,而是将法律和道德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道德来保证法律的执行,也可以用法律来规范道德行为。
而依法治国则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律不仅是管理行为的载体,而且是道德准则的载体。
那么,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德治国强调以道德君为核心,以强调礼义和仁慈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但是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可以通过道德准则来保证,但也必须依靠法律来实施。
依法治国强调要尊重法治,遵守法律规范,但也要强调尊重道德,坚持礼义仁慈的道德准则,把法律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关系,以实现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以德治国强调“以德本”,依法治国则注重“尊法,重纪,守正,行善”。
两者的结合构成一种深层次
的政治理念,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政治运行机制,推进法治的实施,也能够让社会拥有稳定和有序的环境。
只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整地实现中国的治国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的关系PPT课件
但是,它毕竟不如公众权力的行为,如刑事判决那 样在有关人员的身上打上烙印。”
二、法治和德治的差别
(二)治心or治为——德治与法治区别的具体表现
德治强调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而法治则是强调公民意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法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公民个人 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 遭受损失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国家赔偿。
我国目前社会面临的状况和带来的问题首先是信用 危机问题,其突出表现是:在宏观方面,政府管理 者一方以“三乱”来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建立小金库 ,乱发奖金;社会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社团) 一方以各种偷逃税方式来转移和隐瞒利润。在社会 组织(特别是企业)之间利用“双轨制”长期存在的 条件,大规模地、非法地侵占和转移权益,“三角债 ”是最突出的表现。
我们应使传统美德和新型规范相互渗透,法律和道 德相辅相成,把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使以德治国深 入人心。为改革开放营造一个人心思进的良好社会 环境。
提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t it.
执法机关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要求,依法 行政,从严治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同时通过 各种具体的执法活动,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 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不断推
结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 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道德。
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内容要求我们要发扬和继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构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框 架,把当前我们已经提倡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教育建设抓好。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人们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它通过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归根结底被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美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称,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保证人们对它的遵守。
法与道德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实施总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完成,而后者则不然。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历大约数百万年之久,即使在阶级尚未形成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原始的道德、宗教和习惯等社会规范,用以调整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而这些社会规范仅靠人们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氏族领导者的威望威信所维持。
正如伟大的导师恩格斯所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
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因而道德的形成,从时间上来说是要远远先于法的,法与道德有着不可割裂的相互联系,即使单单从实际的社会作用这一方面来看,二者也都具有着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之作用。
就是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制定也总体现着统治者们的道德观,同时法又通过强制手段,让统治者们的道德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以有效地显现施展和发挥着他们自以为必须或希望达到的社会影响力和最终的目的。
由此而知,法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且应当彻底认识了解并全面掌握的。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金属工具的被创制和采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本人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而以德治国则是指国家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础和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法律的权威性是指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础和保障。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分贵贱,不分大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
只有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以德治国的核心是道德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道德的权威性是指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道德的普遍适用性是指道德适用于所有人,不分贵贱,不分大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
只有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密切的。
依法治国是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为目标。
而以德治国则是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为准绳,以道德为保障,以道德为目标。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只有依据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而只有依据道德规范来管理国家事务,才能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现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公民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试论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试论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简述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中国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路线。
两者
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依法治国强调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律的权威性,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公平。
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政府、企业和个
人都应该具有法制意识,遵守法律制度,维护法律尊严。
这种治理方
式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增强社会公正和公平,使国家构建一个
健康稳定的法治社会。
与依法治国不同,以德治国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建立。
道德规范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
以德治国倡导诚信、守信、尊重、信念和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品德优良的社会行为,以
此来构建和谐社会。
在以德治国的框架下,个人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素
质的提高,加强自我教育,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政府也应该加
强政治道德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全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虽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相辅相成。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以德治国可以更好的落实政策、促进人的自我
提升和社会和谐,而以德治国则可以促进依法治国的完善和运行,两
者共同构筑起美好的社会和国家。
总之,中国需要既有法制的保障,也需要人民良好的品德素质。
在依法治国的体系下,以德治国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帮助我们推进
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同时,建设以德治国也不可缺少法律制度的保
障,让人们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公正的权利保障,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公正。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在中国政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德
治国强调“德治”,强调国家的治理应该从国民的道德水平入手。
依
法治国则强调“法治”,以法律为准则对社会进行治理。
两者都是中
国政治的实践理念,旨在构建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德治国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文明素质,如果人民
的道德素养不够高,那么就会酿成这个国家的和不公。
德治国同样重
视教育,鼓励人民积极拥抱公德、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不断创造社会中的积极变化。
不过,以德治国也有其相对的缺陷,就是德治所强调的是人们的
行为规范,不是强制的,很容易被社会黑暗势力所利用。
而在这种情
况下,法治制度则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
依法治国的核心便是法治。
法治制度的建立,能够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让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
充分保障,从而保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依法治国同样重视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司法机构、完善立法程序
和加强监管措施等。
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法治制度更加严谨和完整,
对于各种违法行为都有相应的惩罚,能够让所有人都遵循法律,将社
会带入到一个更加良好的状态中。
当然,在实际实践中,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互为补充。
德治之
中的思想往往会孕育法制,而法治的建设也依赖于德治的发扬。
“德
法合一”是中国政治实践中基本的制度原则,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治
思想的特点,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PT课件
.
4
法治与德治地位的比较
.
5
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 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 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 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 违反两种规范以后的承担的后果也 不相同。
.
6
法治与德治作用的比较
.
7
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 径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是人的他律,德治是人的法治国家,必
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让法治和德治
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
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
9
谢谢观赏!
.
10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
.
1
.
2
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
3
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 性、决定性和统一 性,它强调对任何 人都是一律平等, 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法律。
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社会主义道 德,对不同人群提 出有针对性的道德 要求。
最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 精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内容提要依法治国(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的标志,但是法治之法必须是符合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遍善良之法,而不是脱离道德以外的法律;以德治国(德治)的道德必须是以现代的道德观为基础的,而不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为基础。
在法治的原则之下以现代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德治是统一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德治法治道德法律普适性中国共产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治成了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
后来,党的个别领导人根据我国社会的现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也就是德治的观点。
尽管中共中共中央在随后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但在政治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场德治和法治的争论。
德治和法治的关系,有人将之提高到“这是关系到中国在新世纪的走向以及宪法尊严的大问题”[1].“法治”与“德治”的纠缠不清,无形中缩小了“法治”中的价值判断含义进而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构成的却依然极其脆弱的“法治”观念的根基。
[2]更有人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提出质疑,认为“建立在纯粹功利理性和实用主义思想之上的现代法制制度可以培养出个人利益至上的现代人。
”“人生不是处在各种关系和情感之中,而是在利害冲突和斤斤计较之中。
没在历史感、没有道德责任感,凡此种种都是法治社会的直接后果。
”[3]企图用“德治”来否定和对抗“法治”。
也有人认为,德治的本质是人治,这是与现代的法治理念相对抗的。
之所以产生这些争议,是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现代的德治理念和一个完整的现代法治理念,无论是对德治的认识还是对法治的认识,都是局限于传统的理念。
现代的法治观念和现代的德治理念应当是统一的、互补的,相互不可排斥和替代的。
一、现代的德治和法治具有统一性。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pt课件
• 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 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7
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 径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 德治
主要依靠制定和 实施法规的形式 来推进和实施
主要依靠培育和 弘扬道德等途径
来推进和实施
规则之 治
内心的 法律
法治是人的他律,德治是人的自律
3
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 性、决定性和统一 性,它强调对任何 人都是一律平等, 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法律。
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社会主义道 德,对不同人群提 出有针对性的道德 要求。
4
法治与德治地位的比较
都非常重 要且不可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
1
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法
治共同发挥作用,
律和社会主义道 由新中国成立以 才能使法律与道
德在性质、作用 来60多年的实践 德相辅相成,法
和目标上的一致
证明
治与德治相得益
性决定。
彰,做到法安天
下,德润人心。
2
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或缺
法治是治国理 政的基本方式
德治是治国理 政的重要方式
5
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 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 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 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 违反两种规范以后的承担的后果也 不相同。
6
法治与德治作用的比较
洽谈“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的相互作用
洽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作用“依法治国”指的是广大人们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展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为一体,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化,“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
“依法治国”的名誉和行政手段统一于社会主义成员的动作。
通过道德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认识。
以道德治国进而促进依法治国。
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依法治国”根据权威的限制力,为依德治国提供有效基础和强制性依据。
在法律上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服从不同领域的限制和权力。
这与道德系统的各种精神规则,规章制度形成一致。
道德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因它的限制力比较弱,所以法律的配合尤为重要。
在道德上经过好与坏,是与非,公与私,诚信与否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形成人们的某种关系、习惯和传统。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和习惯形成了比法律还高的限制力,与法律的强制性保持一致。
2.“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多种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道德属于人类的行为规范,它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
因为人类的行为活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运转,所以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生活与生产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限制对社会不利的行为,而使遵纪守法意识逐渐产生。
所以它所涉及的范围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比较深。
法律是权威的,是统治国家阶级意识的表现,所以它的强迫性比较强。
因此法律在人民心中认识比较浅,它只有与道德相结合才能更完整,更周到,更有效。
3.法律是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而编制的,但道德跟它不一样,道德行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或产生的。
道德的作用通过人类的潜意识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
在这方面也算是法律的重要补充和调整。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使社会向良好有序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法制是基础,德治是提升。
法律的规范是这个社会对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道德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良心上的拷问,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体现,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都是圣人吧?就现在而言,我们不能再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法律,使我们的人民免而无耻,因为现在的法律,在公正的同时也越来越向人本人道主义的方向发展。
就拿近期的法律改革而言,取消经济犯罪的几项死罪的新举措便是最好的例子了。
这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极大地宽容,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本思想。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所谓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治国方略。
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而“以德治国”讲的德,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
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既有五千年优秀传统道德的土壤为积淀,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时代发展与历史继承相统一的道德。
“以德治国”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是在强调加强法治的前提下实行的德治。
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惩恶扬善,道德的本质是劝善,只有对违法犯罪以严厉打击,才能不断强化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提高人们扬善的自觉性。
历史证明,离开法治的所谓德治或者离开德治的所谓法治,结果都必然会使整个社会失范,甚至变成人治或专治。
同时要看到,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
法与道德均属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上层建筑,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首先从概念角度概述了二者的含义,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共同点,以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以德治国的价值。
然后深入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实现二者统一的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这种辩证关系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在国家治理中兼顾法治和德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辩证关系,国家治理,法治社会1. 引言1.1 概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概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确立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实行依照法律办事、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法律公平的国家治理方式。
而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守约、亲诚惠容、品学兼优的道德准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原则和程序,侧重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而以德治国则注重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念,推崇诚信守义和仁爱亲和的美德。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至关重要。
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以德治国则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人品德。
通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1.2 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准则,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以德治国,则注重德治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引领和传导,强调培育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风气。
第七课坚持依法治国 课件 (4)
马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重点——
(5)落脚点—— (6)目标——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联系:相辅相成
(1)、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使人们更加自 觉地遵守法律。 (2)、法律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使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 加规范。 (3)、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 的保障。
(2)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3)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 情操。 (4)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结
加 强 道 德 修 养
1、什么是以德治国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3、怎样以德治国
巩固练习:
一、单选训练
1、2010年2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9年度“感动中 国”十大人物揭晓,长江大学“结梯救人”大学生群体获得 特别奖。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D) ①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 ③是推动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 ④有利于提高我 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加强“法治”的同时要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准。这是因为( A ) ①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会自觉地遵纪守法;②人们的 道德水准提高了, 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 威;③道德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④ 道德与法律一样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④
二、辨析题 “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须的;而若要法律得 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少的。”这一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及其两者的关系(电大)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及其两者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内涵的科学阐述。
党的十五大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多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提出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
那么,如何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正确理解与贯彻。
一、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原则确定下来,更加明确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根本方略的地位。
这就意味着,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人们行动的标准首先是法律。
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全体公民的法律义务。
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
这也是以德治国不同于传统“德治”的根本所在。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与中国古代的“德治”或“人治”概念不同,它仅针对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与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并非同一层面上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规 范自身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的实现;
2.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பைடு நூலகம்边的同学, 起先锋模仿带头作用;
3.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心中有 德行中有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两高报告中指出现在的社会 强调法治使大家有一些误解:
①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到法院解决,如此造成片面的过度司 法化。比如有一些小额财产纠纷或者当事人彼此之间因合 同信用未履行、未兑现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应是行 业协会可以出面解决的。这些协会现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 作用,这牵扯到社会的发育,怎么分担矛盾解决的渠道问 题。
我国因从以下三个层面上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1.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必须从源头和过程入手。要在立法环节 开始就真正体现社会 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要在司法实践环节中紧紧依靠社会成员的 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在于提高公众法治精神,促进 道德的秩序化。
3.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关键在于“治党”和“治政”。国家公职人 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有重要作用。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的辩证关系
“法治”是他律之治 “法治”是惩恶之治 “法治”是事后之治
“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德治”是 扬善之治 “德治”是事前之治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1.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而社会 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的行为, 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 去实现,而法治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 的实现。
目录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实质
德治 法治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1.德治法治的由来及影响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3
如何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国家 大学生
一、德治与法治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 第一、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 发挥道德感化作用。 第二、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法治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 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 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 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 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德治的出现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 律。他的秩序是通过原始习惯来实现的。
原始习惯是原始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代代相传,成为 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权威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原始习惯一般以血 缘为纽带,以属人为原则,依赖于氏族或者部落首领的权威、传统 的力量和社会舆论保证实施,主要靠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4.二者包含的内容不同。德治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含盖了公民一切社 会生活、社会活动。既包括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也包括了法律 规范所调整不到的范围。
1.法治和德治同属上层建筑。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 神文明范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 部分,二者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 想和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一致的。我国实行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德治的基 本原则是维护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从 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证 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而法治的基 本原则也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现在中国法官判案尤其基层法院判案数量达到了令人惊讶 的地步,一点小事都到法院打官司,浪费司法资源,不是 一件好事。
•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 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 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奠定了
思想基础
01
0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 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制 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这种依靠原始原始习惯,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来维持部落关系的方式就形同于德治。
随着生产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私有制度和“私有权观念”产生, 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这导致了原始社会更加严重的利益冲突和贫富对立。
原始氏族制度和习惯无法这种新的形势了。这种靠传统力量和社会舆论实施,成
员自觉遵守的原始习惯已经过时。原为酋长、部落首领的人物逐渐变成了富有的作为 剥削者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制定代表他们意志的法律,利用法 的强制性来约束被统治阶级的行为。 他们整理原来共同遵守的习惯为法律,只是这时的“习惯”还有原来的影子,但 加上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他们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