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四《马说》

合集下载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作为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小说,《马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唐代将领安禄山叛变内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谬。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1.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代将领,他在758年开始叛乱,成立了大藩镇,自称为大燕皇帝。

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唐代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内乱。

在叛乱的过程中,民众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削弱。

2. 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高宗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采用了许多宽政措施,追求和平安定。

但由于他不善政治,导致唐朝最终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爆发的。

3. 唐朝后期:唐朝后期指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力逐渐衰落,这也使得唐朝最终被推翻。

二、文学知识1. 描述手法: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旨。

2.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不仅讲述了马和张义真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

双线结构结织通过交错和对比,使小说更加有层次。

三、生态知识1. 马的保护: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藏马的保护,这也提醒着我们,同样要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 人类与自然:小说中亦涉及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呼吁我们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需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谦虚及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以上便是《马说》知识点的梳理,小说从人类的历史、文学、生态等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感悟:一、身为人类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不要破坏大自然,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要珍惜历史,讲述好历史。

三、人类与自然,需要谦虚及敬畏之心看待。

比如让动物生态趋于平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马说》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马说》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条理清晰凸显中心
——简析《马说》的写作特点
本文篇幅虽短,但立意深刻,这源于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
【精彩在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含英咀华】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把“伯乐”比作“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有眼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予以猛烈的抨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精彩在线】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含英咀华】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终生遭遇。

【精彩在线】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含英咀华】这里揭示了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含英咀华】揭露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意味。

★条理清晰
【精彩在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不知马也【含英咀华】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5篇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5篇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篇5复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1、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3)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执策而临之(7)一食或尽粟一石(8)安求其能千里也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二、合作探究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是:三、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通用9篇)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通用9篇)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

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

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马说》教案(通用5篇)

《马说》教案(通用5篇)

《马说》教案(通用5篇)《马说》教案1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__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教学教案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_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__,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__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__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八年级语文教案:《马说》

八年级语文教案:《马说》

八年级语文教案:《马说》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伯乐”与“千里马”的深刻寓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寓意,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的准确理解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马说》的作者韩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

2.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三、课文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

2.逐句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伯乐”和“千里马”的理解。

2.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人才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重要性。

3.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伯乐”和“千里马”的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文章的寓意和论证方法。

2.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论。

3.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论证方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三、拓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言文,如《伯乐相马》等。

2.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四、写作练习1.以“身边的伯乐和千里马”为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

2.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论证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能,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智力、培养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马说》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着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短文所阐明的深入道理。

2.掌控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知道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入道理。

2.掌控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说明。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渐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知道。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知道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进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年龄时期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即使)有名马,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要求)其能千里(日行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耶(通“耶”,吗)?其(恐怕)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一、重点字词相(xiàng)马祗(zhǐ) 骈(pián)死槽枥(l ì) 不外见(xiàn)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 人才的统治者。
本文的思路
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痛诉食马者的无知妄说 (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写法:托物寓意,论述的 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借 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 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进 行了嘲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 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 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 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 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 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 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托物寓意
五、巩固练习
1、课文练习第三题 2、请填写出本文中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
(1)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表现“千里马”因不能受到正常对待而无法发挥自己 才能的痛苦: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精要练习4

人才 6.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 摧残人才 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 埋没人才 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 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 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 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探究学习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交流应该注意的特殊词句。
文言词语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露)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文言词语2——一词多义

一、激趣导入
1. 请同学们说出有关“马”的 成语、俗语、或者有关马的故事。 2.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 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 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 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 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 论马。
分析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千里马 的悲惨遭遇有哪些?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悲惨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 么?文中的“千里马”、“伯 乐”、“食马者”各有什么深意 呢?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


吃,读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读sì 难道,表示疑问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示推测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动词 马鞭子,名词 执策而临之 能够,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名词 虽有千里之能
文言词语3——其他
有时 面对 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样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即使 尚且
金玉良言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 可知也。——《论语•里仁》 翻译: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官位(合适的位 置),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位置的 才能 ;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才 能),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足不足以让人 家知道。
•理解词语
(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吃) 食不饱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鞭子)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思考:《马说》结合创作背景来看,作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 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 愤意。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 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 度, 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谢谢欣赏
再见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到两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余 学生仔细听,并找出它们读得不准 确的地方。 2.听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读准 字音。
•读准字音
伯乐 (lè ) 骈 (Piá n) 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sù dà ) 食马者 (sì 食不饱 (shí ) 才美不外见 (xià ) n 通“才”)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caí 邪 (yé 通“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
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 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 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 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再读文章,读出情感
三个段末的“也”,依次表痛 惜之情、愤怒谴责、嘲讽; “呜呼!”表无奈悲愤;
几个“不”;排比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请大家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 看法: 1.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2.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3.不要“相马”要“赛马” 。 4.你知道成语故事“毛遂表猜测语气)
四、诵读欣赏
1、伯乐: 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食马者: 喂养马的人,本文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 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状,表达了 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本文的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