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通天论NEW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简介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简介
《生气通天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
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
天,指自然界。
本篇论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相通的联系。
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
其中列举了许多种疾病,着重说明阳气失常在病理上的作用,指出阴阳协调的重要性。
详见百科词条:生气通天论篇 [ 最后修订于2016/1/3 20:49:46 共1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生气通天论篇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的篇名就叫“生气通天论”。
有分歧的是,历来的注家对其中的“生气”解释不一。
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认为,“生气”这里专指人体的阳气。
比如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里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
”第二类观点则认为,“生气”之本义指的是人体的阴阳之气。
比如高士宗的《素问直解》说:“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阳之气,皆为生气。
”也就是说,“生气”即人体的生命之气,其实就是阴阳二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之所以能够出现第一种那样的观点,可能是因为本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阳气在生命,包括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性之缘故。
但我个人认为此说不大合理!因为,不管是词意还是其中的字义,各自的意思都很单纯也都很明了;“阳气”就是“阳气”,“生气”也就是“生气”——生命之气。
我们实在找不出非要用“生气”来代替“阳气”的理由;最起码在意思的表达上,没必要用意义相对模糊的“生气”去代替意思非常明确的“阳气”。
至于“生气通天论”中的“通”,乃是相应、贯通之义;“天”则指自然界。
所以本篇题目“生气通天论”的整体意思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之阴阳息息相应、互相贯通的道理和意义。
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里所说的那样:“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本篇接下来的内容便就很好理解了:“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这段经文说了四层意思。
第一,黄帝认为,人体生命的根本,从来都是与天地自然之阴阳二气相通的、协调一致的。
第二,比如天地自然之天气六合、九州之域,就很形象地与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等相互对应。
第三,天气衍生出阴阳五行,而阴阳之气各自又依其盛衰消长变化程度以分为三类。
第四,人体如果经常违背自然的这种阴阳五行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而如果人体适应了这个自然规律,那么人的寿命则就可以得以延续。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奎塞,卫气夭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日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奎,弛纵的造成痰弱。
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
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
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
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素问·生气通天论
……非皮肉筋骨也。 ”。
志意: 精神活动中有关调节和适应的能力。
《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 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归纳
1. 生气(阴精、阳气)是人生命的根本: “通天者,生之本”
2. 人的生命之气与自然之气的通应关系: “其气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
4115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 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8209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一、阴精本于地,此“生气通天”的又一要点。
1、理论意义:是饮食病因学说的理论根据。 2、临床意义:
(1)临床用药:药物作用机理,如苦入心清火,甘 入脾缓肝急;又药物久用生弊病。
(2)饮食疗法的理论基础。
阳气的作用
1、阳气的卫外作用: “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卫外者也”
2、阳气的濡养作用: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作用失常病变归纳表
2、阳气的作用:(1)卫护肌表,抗御外邪 (2)养筋、养神
3、养生的基本方法:(1)清静为主导, (2)以顺应四时为基础。
4、阳气在一日中的消长规律。 5、阳气蓄积的危害。
第三段 论阴阳关系
1214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 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 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 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病因:虚邪贼风 主证:半身疼痛,肌肉消瘦,无汗,半身不遂。 病机:虚邪偏客,伤及营血,邪气蓄留,致使 经气受阻经脉失养。
《灵枢·热病》“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
十、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
式,偏离正常系数,产生疾病。
(三)、突出阳气在“阴平阳秘”中的 主要地位。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一则防止外邪侵袭
阳气充盛,固护于外 二则保证阴精内守
八、列举了外感、内伤导致阴阳失调而产 生的病变。
外因:瘘、寒热、洞泄、痎疟、痿厥、 温病。
内伤:狂、痔、气逆
九、“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说是后世“伏 邪学说”的理论依据
[题 解]
生气:生命之气,此指人体内的阴阳 二气。
天:自然界 总言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 息息相通,彼此相应。
[原文内容]
一、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相通而 为生命之根本。
(一)、自然界阴阳之气清净无异常 变化,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苍 天之气清净”
(二)、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界的 变化规律保持协调和适应。“因时之序”。
发而为病。
十、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养:“阴之所在,本在五味”,五味
化生精微滋养五脏。 伤:“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
太过损伤五脏,破坏五脏间相互平衡, 导致病变。
“谨和五味”是防病治疗重要法则之 一。
思考·讨论 1、试述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及其 失常所发生的病变。 2、如何理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的含义?阳气在阴阳协调中的地位如何? 3、比较煎厥与薄厥之异同。
(三)、昼夜消长规律
阳主外
平旦——阳气生 日中——阳气隆
生理活动增强, 抵抗力增强。
日西—— 阳气虚——抵抗力减
弱、生理活动减弱。
以上阳气生理活动的规律,也是人体
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反映。
据阳气消长,总结保护阳气之方法: 1、一年之中:因时之序,顺应四 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素问 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 即五昧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
译文:多食咸味的,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并色泽会发生变化。 多食苦味,能使皮肤枯槁,毫毛也会脱落。 多食辛味的,就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也会枯槁。 多食酸味的,能使肌肉变厚皱缩,而嘴唇也会掀起。多食甜味的,能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也会脱落。
这个不是 《素问 五脏生成篇》里的, 是 《素问 宣明五气篇》里出现的。还有里面写错了“ 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应该是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译文:“过食酸味的东西,会导致肝气太盛,那么脾气就要衰歇。 过食咸味的东西,就会导致大骨容易受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 过食甜味的东西,则心气烦闷不安,面色变黑,肾气得不到平衡。过食苦味的东西,则脾气不得濡润,导致消化不良,胃部就会胀满。过食辛味的东西,则筋脉败坏而松弛, 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五脏之病各有所禁忌:辛味走气分, 所以气病不可多食辛辣之物。 咸味走血分, 血病勿多食咸味。 苦味走骨分, 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甜味走肉分,肉病者不可多食甜味。 酸味走筋, 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以上是译文,还有 "五昧所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共41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的功能
1. 卫外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 寿而不彰”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矣。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人是小 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衰即亡 阳之渐也,持强即致衰之兆也。不可畏 哉?”(张介宾《大宝论》)
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规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5. 阳气郁遏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 为 皶,郁乃痤.” 劳汗当风寒湿——阳气凝滞,汗泄不畅
——热佛内郁皮里--疖、汗疹、粉刺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
痱子。 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鼻,
指酒渣鼻。
6. 阳虚邪恋(从正反两方面说)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 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理论阐释]
1、阳亢精 绝:
过度烦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 煎厥
夏季复感暑热,耗伤阴精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 一过性目盲、耳聋
1、形气绝: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马莳注:“形 气经络,阻绝不通。” 2、菀(音同玉):通“郁”,郁结。 3、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 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薄”,通“迫”, 逼迫。 4、其若不容: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若,乃。 “容”,通“用”。
2. 温煦——“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饮食五味化生滋养五脏精气
或阻、阻止,偏沮,为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 阳气充足:精力充沛,富有朝气,昼精夜瞑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生气通天论是其中的一
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人有五脏,五脏所生气者,各有所主也。
肺生气清,主宰节气,病在
肺则咳喘。
肝生气条达,主疏泄,病在肝则怒郁。
心生气荣华,主血脉,病在心则悲哀。
脾生气升清,主运化,病在脾则久泻。
肾生气精固,主生长,病在肾则耳鸣。
经络者,血脉所行也,所以能行,皆因气行之故也。
译文:
人体内有五脏,每个脏器所产生的气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肺器生的清气,掌管人体的呼吸和调控气节;如果肺出现疾病,就会引起咳嗽和
喘息等症状。
肝器生的气质柔和,主导疏通和排泄,如果肝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愤怒和抑郁等症状。
心脏生的气充满光彩,主控血液流动,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悲伤和哀痛。
脾器的生气使其具有提升
和润滑的功能,掌管着养分的运输,如果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持续
的腹泻症状。
肾器生的气有助于生长和固定,主控人体的耳鸣和听力,如果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耳鸣和其他的听力损失症状。
经络是人体内血液和脉搏所流动的管道,其运转也是靠日常呼吸来调
控的。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类经附翼·大宝论》
阳气随昼夜阴阳消长而变化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 乃闭。……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三、阳气的病理
(一) 受四时邪气而发病 不断感受四季邪气,阳气衰竭。
2. 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
五、 饮食太过损伤五脏精气
• 饮食五味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五脏精气之本源。
• 但若饮食太过,也可成为损伤五脏精气 的重要原因。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 先入肝,苦先入心,肝先入脾,辛 先入肺,咸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 《至真要大論》
感而即发(秋病):因于湿,首如裹,湿热 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
湿
湿伏而后发(冬病):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感而即发(春病):因于气为肿;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风
风伏而后发(夏病):春伤于风,邪气 留连,乃为洞泄。
〖小结〗
1. 外感时邪,不仅可以感而即发,伤害本 脏;也可以伏而后发,损害他脏。
生 氣 通 天 论
【题解】
生气,生命之气,包括阴精和阳气。
生气通天,通,通应; 天,自然界指 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互 相通应。
主要内容:
1.论述了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 2.论述了阳气的各种病理 3.阐述阳气与阴精的关系及阴阳不和的病
理。
一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
养生要旨: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四 阴阳关系
• 起,里。
• 亟,极。 • 形容阴精频繁地响应阳气的需求。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医智慧的巨著。
它探讨了人的气机和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医理论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
《生气通天论》中提出,人的气血、阳气、阴精需要平衡运转,而这种平衡是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的。
作者强调,只有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同时,《生气通天论》还详细说明了身体的各种疾病和问题,如何通过调整自身的身体环境、饮食和行为习惯等措施来预防和缓解。
这与我们经常听到的“治未病”的理念相符合。
《生气通天论》还提出了人体的气机有一个昼夜变化规律,即“人之所以能长乐天者,以其得精气也;人之所以不能长乐天者,以其失精气也。
”这说明了人体所需的精气在昼夜间有不同的消耗和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阅读《生气通天论》,我认识到如何通过中医养生和调养身体的方法,来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同时也让我更加珍爱自己的
身体,注重保持好的生活方式。
这部书籍是无价的中医智慧,也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一次提醒和警示。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生气通天论篇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黄帝内经·素问》——第3 生气通天论篇原文诵读: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mp37:8.800000000000011来自老中医周攻谋打开今日头条,体验完整音频内容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及参考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篇名释:1、前部由少师主论五态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性格、阴阳气血特征、治则以及外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岐伯各依五行衍变而为二十五人,继而阐述二十五人之模型制作、外在形态、内在性格及其与左右上下运气关系,手足六阳经气血、形色与髯须眉毛之美恶短长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刺则。
生气者,先天遗传之气也,初生之气也,是为生气之论;2、后部主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气与“其生五,其气三”之关系,疾病与四时寒暑燥湿风气之关系,阐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之主张,是为通天之论。
故此名篇《生气通天论》。
‖LS72—D0101→S0605‖→‖SW03—D0101‖LS72—D0101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黄帝请教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S0101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少师说: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并非只分男女就了事,那是简略的说法啊,是口述不能完全说明的。
D0201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黄帝说:我想简略听听其主旨,有贤人、圣人出现时,心之辨别功能,能有所准备而见机行事吗?S0201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少师说:大概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此五态之人,形态各不相同,筋骨强弱、气血虚实各D0301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黄帝说:其不等之处,可以谈谈吗?S0301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此太阴之人也。
少师说:太阴之人,贪婪且为人不仁,表面谦和却内心阴险,喜好获得而厌恶施舍,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处事镇静不务当时,但有行动却后发制人。
《黄帝内经素问》第3章: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3章:生气通天论!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内经中编生气通天论
编生气通天论《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生气通天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本文将从“生气通天”的概念、生气的功能、生气的异常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气通天的概念“生气”一词,源于《黄帝内经》。
在中医学中,生气是指人体内不断生成而运行的气,在机体内以气血形式发挥作用。
生气由于具有相对独立的生命现象,因此在《内经》中又称为“命气”或“元气”。
“生气通天”指的是人体的生气在经络系统中的运行与流通。
据《内经》所述:“天者,阴阳之所同也,万物之所归也,精神之所舍也,先天之本也。
”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与自然界紧密相连,因此将人体的生气与天地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与人体关系的深刻认识。
生气的功能生气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能够促进经络系统的畅通及气血的正常循环,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其次,生气还具有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最后,生气还能够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生气异常的表现生气异常表现为生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或是气血虚虚实实等状况。
常见的生气病症有气滞、痰饮、血瘀等。
其中,气滞是指人体气运行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的病症,如胸闷、胸痛、胁痛等;痰饮是指人体内湿气无法自行排出,聚而成饮而引发的病症,如咳嗽、痰多等;血瘀则是指人体血液在经络中积聚,影响气血的畅通运行而引发的病症,如痛经、瘀血等。
生气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气异常,中医学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推拿、草药等均可用于治疗气滞、痰饮、血瘀等情况。
在气滞方面,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气功等方法进行调理;在痰饮方面,可采用通窍、润肺、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在血瘀方面,可以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不仅如此,中医学还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调养方法,以维持生气的平衡。
例如饮食调理,如多食蔬菜、水果等,少食油腻、辛辣等食品;运动调理,如适量运动、锻炼身体等;心理调理,如建立良好的情绪及心态等。
倪海厦《内经》生气通天论
倪海厦《内经》生气通天论主要讲阳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阳气和人身体就像太阳和大地一样,如果没有太阳,万物不生,人没有阳气,生命也就结束了。
阳气和太阳的变化是一样的,早晨到中午,太阳慢慢变强,中午太阳最强,这段时间称太阳;中午到傍晚,阳极生阴,太阳慢慢开始变弱,这段时间称少阴;傍晚到午夜,没有太阳,这段时间称太阴;午夜到清晨,阴极开始生阳,称为少阳。
我们人身体的阳气和太阳的变化一样。
那什么是阳气,中医上讲:“阴成形,阳化气,阳不足则百病丛生”“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充足的人,一般认为身体更健康,若阳气不足,容易生病。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体内的阳气如果耗尽了,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寿已尽。
人体的形为阴,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气血的循环,气机升降等,人体一切能量的来源都为阳气。
阳气在上在外,起到保护人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当阳气虚时,就无法固表,人体津液就会流失掉,表现为盗汗,遗精,怕冷等。
当阴虚时,阳气太过,阴不固阳,阳气就会往体表走,表现午夜为烦躁,手心热,皮肤干燥。
人体阴和阳相对平衡,人才能健康。
阳气来源于我们的食物和吸入的氧气。
中医认为我们吸入空气从鼻腔沿着督脉到14锥命门,到关元,沿着任脉呼出,空气吸入肾在管,呼出肺在管,所以人吸气费劲看肾,呼气费劲看肺。
所以说人阳气受伤就会生病。
天气寒冷,阳气收于内,就像门轴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就会扰动阳气,神就会外越。
天气炎热,阳气就走于表,使津液不外越,若太热,多烦恼汗出,安静时,多言语,身体高热,一出汗,热邪就能去掉。
湿气太大伤于阳,出汗以后遇到湿气,头部就会像有物蒙住一样,因为头为诸阳之汇,所以伤阳,首先表现在头部。
若湿热没有除掉,则会伤害大小诸筋,出现缩短或松弛。
人体烦劳过度,阳气就会亢奋,津液就会逐渐耗竭。
如此多次重复,阳越盛阴越亏,夏季暑热时,易使人发生厥病。
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时就像都城崩溃,急流奔泄不可收拾。
3、生气通天论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小结
•
《阴阳应象大论》主要论述了阴阳及五行学 说的概念、具体内容及在医学上的运用;《生 气通天论》则可以看做是在“阴阳学说”思想 的指导下,将人体阴阳之气与天地自然阴阳之 气的运动变化结合起来,从“整体观”的角度 阐述人体阳气、阴精的作用及二者在生理、病 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提出“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的重视阳气的思想及“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这一强调阴阳平衡对于人体重要性 的观点,对后世的诊断、治疗、养生均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
五 五 五 五 音 味 色 化
五 五 五 六 五 形 情 五 变 方 季 行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笑 忧 肠
长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夏 大 皮 哭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鼻 悲 咳 肠 毛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呻 栗 胱
目的要求
1. 理解“生气通天”的观念。 2. 掌握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 用及其意义。 3. 掌握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4. 理解五味与阴精的关系。 5. 理解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 现。 6. 了解阳气失常,外邪致病的情况。
经文分析
一、论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类本源于天地阴阳的变化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题 解
生气,指生命之气,此指人体内 的阴阳二气;通,相通;天,指自 然界。 本篇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立 论之本,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 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彼此相应, 故名篇。
内容提要
1. 首论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 相通,而为生命之本。 2. 论证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 阐述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4. 论述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理论意义: 1. 是后世重阳学派的理论导源。 2. 对《伤寒论》的影响(人身之阳气易伤); 张景岳亦 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治疗意义: 1. 临床对于“劳”、“损”之病,都明确指出宜采用 “温之”之法,以补阳气为先。 2. 在治疗气血两虚或大失血之候时,也首重固护阳气。 3. 右归丸、右归饮的创立。 4. 对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采取“冬病夏治” 。
阳热内蓄— 阳气当隔— 急泻去之
病死
(五)养生与调治
邪在外者— “攘”之— 汗出而散 调治 阳热内蓄者—急泻去之—“隔者当泻” 避免外邪侵袭,保障阳气“清静”。 养生原则 平旦养“生”气 顺应“三时” 日中养“长”气 日西、日入当养“收藏” 之气
病案举例:
郭某,男,24岁,大学生,2001年就诊。自诉3年来头昏困重, 嗜睡。每天早晨因沉睡而听不到起床的铃声,上课时每伏案而酣 睡不醒。因身为班长,遂自己极力控制,但不能自持。曾服用健 脾益气、活血化瘀等中药无效。询其起病经过,谓数年前服兵役 时,曾在南方某医院驻军,每天晨练后均到清水溪洗浴,约半年 后渐感头身困重,至上大学后症状加剧,尚有后背发凉,如以冷 水喷洒样感,脉缓,苔薄白,食欲正常,大便调。 证属湿邪困表(湿阻阳气,阳失卫外),治以解表祛湿,方用 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g 独活10g 蔓荆子12g 川芎10g 防风6g 生苍术10g 藁本10g 荷叶8g 生甘草6g 葛根12g 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后诸证悉除,能正常学习和工作。
本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 通应的,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 的协调统一。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 术思想之一,而“生气通天”是 《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重要 体现。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与自然 息息相关,故养生必须以“生气通 天”为要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
然
界 五 气
五
人
2. 内伤阳气的病机与病证
烦劳过度— 阳气过亢,阳亢伤阴—久而不解则阴精衰竭— 辟积于 夏,煎熬阴精— 急性晕厥(煎厥),目盲、耳闭、汗 出不止,病势发展迅速。 暴怒刺激— 怒则气上,阳气急剧上亢,血随气逆,血液郁积于头 部—卒然昏厥(薄厥),口眼歪斜、肢体瘫痪等后遗 症 汗出偏沮— 阳气虚不能周行于身,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偏枯) 汗出见湿— 汗疹、痤疮 饮食不节— 高粱厚味,助热生湿生痰,阻遏营卫— 疔疮 过劳汗出— 正虚不固,又感风寒之邪,郁于肌腠— 刺粉 如寒郁则为痤疮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 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二)人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的 整体关系
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素问·六节 藏象论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五气入鼻,必藏于肺,上使五色 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
二、论阳气的重要性
(一)阳气的功能特点
1. 卫外功能: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2. 温养功能: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二)引起阳气受伤为病的因素
1. 阳失卫外,六淫为患
因于寒— 寒主收引,阳气为寒邪所束闭—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 因于暑— 暑为阳邪,本质为火,其性酷热— 汗,烦则 喘喝,神昏谵语,体若燔炭。 因于湿—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有形,易困遏清阳,阻 滞气机—首如裹,湿热不攘,为拘、为痿。 因于风—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 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 流溢肌腠—发为 水肿 。 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临床意义:
1、治疗方面: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以调和阴阳为先, 不可妄用补泻。 2、养生保健方面: 保养阴阳之气,使之调和为准则,不可滥用 补品。
四. 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一)阴精的化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二)五味过食为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 过食酸味→肝气过亢,肝木乘脾土,而使脾气衰竭→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伤肾损骨→大骨气劳(腰间之骨气劳伤) 过食咸味 水邪盛则侮土→短肌 水上凌心→心气抑 苦入心,味过于苦则反伤心气→心气喘满 过食苦味 黑为水色,火不足而水气乘之→见黑色 心气虚衰而肾水偏盛→肾水失去平衡 过食甘味 脾伤不运则湿盛→脾气(不)濡 湿邪阻胃→胀满 过食辛味 肺(病)气乘肝,肝主筋→筋脉沮絁 辛散气,精神耗伤→乃央 (三)“谨和五味,长有天命” 。
(三)阳气虚容易招致外邪为病
寒气从之—深潜筋骨—大偻— 脊柱变形弯曲 邪入脉中— 瘘管 扩散至肌肉腠理— 阴疽 邪气从经腧传入—内迫五脏—善畏、 惊骇 邪入经脉— 营气运行逆乱, 壅滞于 “肉 腠” — 痈肿 风邪乘虚而入— 腠理闭塞,热不得散而伤正 气— 热灼于内,风寒外束— 风 疟
(四)阳气“实”为病
三、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一)生理上:阴精与阳气之间,具有互生、互用、互 制而宜保持协调的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二)病理上:阴阳失和则会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小
结
经文运用阴阳的理论,从生理与病理方面 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证自然界和人体同受 天地阴阳相反相成的规律所支配。指出人所以 能适应外界环境,主要决定于机体阳气的功能, 因此要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调和饮食五味, 保持精神恬静,维护机体阴阳的平衡,才能使 生命机能臻于健全。
复习思考题
词解: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 肠澼 2. 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 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 使人薄厥。”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形乃困薄。” “阴者藏精而起亟— 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3. 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 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 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1.
(三)养生失当,多种原因皆可伤精耗气而引发疾病 风木之邪耗散阴精—损伤肝脏 饮食过饱—肠胃受伤,筋脉松弛痢疾、痔疮等 饮酒无度—气血上逆 强力伤肾—损坏腰间高骨等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四时邪气 感而即发 伏而后发 冬伤于寒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肿 (夏)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汗,喘喝 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 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絁长(冬)上逆而咳发为痿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