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课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二)

合集下载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导读】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而天体中亦存在着阴阳二气。

人的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天体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

这就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天人相应。

人体和天体的阴阳二气究竟如何相通呢?升、降、出、入是生气与天体相通的主要形式。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2],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因于湿,首如裹[3],湿热不攘[4],大筋短[5],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二篇【注释】[1] 折寿:短寿。

不彰:不明。

彰,明,著。

[2]“烦则”两句: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

喝,是指喘气急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3]首如裹:头部沉重不舒爽,好像有物蒙裹。

[4]“不攘”是不能解除的意思。

[5]短(ruǎn):通“软”,收缩的意思。

此处指“大筋”缩短。

【译文】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太阳与天的关系一样重要;如果人体内的阳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太阳在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损。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借助太阳的光明而实现的,同样,人体的阳气也在人体的上部(腰腹以上)和体表(皮肤表面)运行,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外部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作用。

【评注】这句话着重介绍了“人体阳气”的作用。

人体阳气对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天体的重要性一样。

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温暖的?为什么是光明的?那是由于太阳的存在。

太阳在宇宙中有规律(“所”,在此处是“规律”的意思)地运转,早晨从东方升起,下午从西方落下。

就人体而言,白天人的阳气盛,晚上阳气衰,这就是“所”。

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能像“天与日”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了,人就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就会“折寿”,生命得不到很好的维持。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道附於物,形異而常,弗移於大小細微,氣化無窮,非質而莫之能致。

故天地物一爾,人豈有異乎?天光下施,地氣上應,化物交牝,生炁通天。

天氣一,施而自專,地氣純,應物自勤。

交徹變氣,運之爲時,此三者合之而生者,爲之生氣。

天地氣皆一也,而應有所異。

異者,氣薄厚也。

變者,易寒熱也。

薄厚者,極高下所出也。

寒熱者,屢親疎有距也。

故其兆五,東傾風,南傾暑,西傾燥,北傾寒,中傾濕。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

失之,矢陽氣,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氣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燥,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

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

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

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氣,則氣疾而濕熱互剝,氣濕熱爭,肌肉腫脹。

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氣衰微故疲。

勞傷筋骨而擾神氣,煩惱干陽合而亂營血。

若是則天真耗竭,筋脈䐜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

陽傷於夏氣,則使人少氣而善怒。

少氣善怒則陽火治,乃肝氣不得節治而火動也。

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氣皆忌之。

春之風,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冬之寒,四時怒之火謂六淫。

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真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

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盲)不可以視。

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

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国将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致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

若其氣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三陽互博於內,則外衛缺缺,裏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

故在上則氣血逩併,在下則營衛空虛。

頭重,腳不著力,氣短身重,悶悶若塞。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生气通天论篇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黄帝内经·素问》——第3 生气通天论篇原文诵读: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mp37:8.800000000000011来自老中医周攻谋打开今日头条,体验完整音频内容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及参考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阳密乃固说:有些内经导读之书,总喜欢将内经分解从支离破碎的许多章节,其实内经的行文,81篇的编排还是有它的连贯性的,例如上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阴阳,讲四时阴阳是如何的重要,那么这一篇其实就在解释为什么,因为人的生气是通于天地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是在于气机的阳升阴降,而人体气机的阳升阴降,又是遗传了天地气机的阳升阴降,所以人体气机与天地气机息息相通,亘古就有,故曰“自古通天”。

其二,何谓“其生五,其气三”?阴阳气的运动形式可以生成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当阳气升发的时候就是木气,当阳气宣通的时候就是火气,当阳气运化调和的时候就是土气,当阳气肃降的时候就是金气,当阳气潜藏的时候就是水气了,所以说其生五;从阴阳气的数量来看可以派生为三阴三阳,故曰其气三,这三阴三阳又切合大气之五运六气;其三,为什么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如果我们人体的气机运行无论从运动形式上还是数量上不能与天地的气机相通相统一,那就是逆天而行,就会导致邪气伤人,而这正是影响寿命的根本所在,而人在出生之时与当时的天地气机相感应,于是人体气机无论从运动形式还是数量上都会根据个体不同而呈现或强或弱的地方,其薄弱环节有可能就构成了此人一生易感的病机,利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病的高手,其依据即是在此。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阴平阳秘,阳密乃固是圣度的生存状态,但是如何做到阳密乃固?是不是一定要从药理上或重镇潜阳,或引火归元,或酸收酸敛?这里从养生的角度提供了方法,那就是顺应苍天之气就可以做到阳密乃固,因为这是天力在帮助人力,是天力帮助人体阳气处于该升则升,该降则降的状态,人体之阳气在天阳的支持下,当然固密不泄。

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

①六合之内:六合,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九 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阴。
③其生五,其气三。此文指的是五运六气。“三”是“六'的错讹字。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丁 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 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因本篇是结合临床病因和人体阴阳原理,指出了在适应天之五运六 气、清静环境、日夜作息、饮食五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具体注意事宜。因此编者认为此文指的是五运六气。 “三”是“六'的错讹字。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天,指自然界。本篇论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 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相通的关系。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其 中列举了许多种疾病,着重说明阳气失常在病理上的作用,指出阴阳协调的重要性。”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谢谢观看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 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领悟这种天道精神,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 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 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又依据盛衰消长而分为风、湿、寒三种阴气和燥、暑、火三种阳气。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篇名释:1、前部由少师主论五态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性格、阴阳气血特征、治则以及外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岐伯各依五行衍变而为二十五人,继而阐述二十五人之模型制作、外在形态、内在性格及其与左右上下运气关系,手足六阳经气血、形色与髯须眉毛之美恶短长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刺则。

生气者,先天遗传之气也,初生之气也,是为生气之论;2、后部主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气与“其生五,其气三”之关系,疾病与四时寒暑燥湿风气之关系,阐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之主张,是为通天之论。

故此名篇《生气通天论》。

‖LS72—D0101→S0605‖→‖SW03—D0101‖LS72—D0101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黄帝请教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S0101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少师说: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并非只分男女就了事,那是简略的说法啊,是口述不能完全说明的。

D0201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黄帝说:我想简略听听其主旨,有贤人、圣人出现时,心之辨别功能,能有所准备而见机行事吗?S0201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少师说:大概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此五态之人,形态各不相同,筋骨强弱、气血虚实各D0301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黄帝说:其不等之处,可以谈谈吗?S0301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此太阴之人也。

少师说:太阴之人,贪婪且为人不仁,表面谦和却内心阴险,喜好获得而厌恶施舍,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处事镇静不务当时,但有行动却后发制人。

2生气通天论

2生气通天论

(三)阳气的病理
原文 (按《素问吴注》调换了次序)
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寒,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暑,汗,烦则喘 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分析】
1、阳失卫外,六淫为患 (1) 原因:“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
★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高粱就是膏粱,肥甘厚味。丁指疔 疮,足指容易。 ★ 受如持虚:形容得病容易,犹如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
6. 阳气郁遏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 皶,郁乃痤.”
劳汗当风寒湿——阳气凝滞,汗泄不畅 ——热佛内郁皮里--疖、汗疹、粉刺
(二)生之本,本于阴阳
1. 生命来源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德流气薄”、“两精相搏谓之神。”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2. 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统一
(1)外在条件:“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正常而不乱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2)人体自身:“因时之序” ——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注重养生 ① 因时之序养生的原则
经脉经脉寒邪深陷脉中经脉败漏寒邪深陷脉中经脉败漏痈肿痈肿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寒伤卫阳营卫失调营气逆于五脏五脏惊骇惊骇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寒邪从俞穴内迫五脏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不能养神半表半里半表半里表卫不固外感风寒俞穴闭郁表卫不固外感风寒俞穴闭郁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题解】 通: 相应,贯通。 天: 自然界。 通天:与自然界相应贯通——“天人合一”
(四)阳气实证病变的预后及治则
原文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 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原文典籍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原文典籍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天之阳与人之阳相应2.“其气三”,三的解读: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②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③三阴为坤,三阳为乾,两者组成天地否、地天泰两卦。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死,无阳,身体冰冷;人活,身体有热,阳气在。

故,温补阳气是人养生最重要任务之一。

怎么温补阳气呢?顺天德,接地气,重养生,节阴阳(阴平阳秘或阴阳平衡),不伤神,藏好魂,强体魄,静安心,去杂念(专精神),存大志,勤动脑,慕将来,有办法。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卫气)VS贼邪、邪气。

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应改成:“失之则五脏伤,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虚,贼邪乘虚而入,壅(堵塞)肌肉之气,破坏肌肉这堵墙,继而卫气(士兵)自动溃散,接着九窍不通,五脏受伤。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读此,悟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十病九寒。

阳气学说体现在体温上,所以医生常测体温以了解阴阳失衡情况,现在新冠肺炎也测体温,也是该学说的应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

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的功能
1. 卫外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 寿而不彰”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矣。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人是小 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衰即亡 阳之渐也,持强即致衰之兆也。不可畏 哉?”(张介宾《大宝论》)
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规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5. 阳气郁遏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 为 皶,郁乃痤.” 劳汗当风寒湿——阳气凝滞,汗泄不畅
——热佛内郁皮里--疖、汗疹、粉刺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
痱子。 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鼻,
指酒渣鼻。
6. 阳虚邪恋(从正反两方面说)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 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理论阐释]
1、阳亢精 绝:
过度烦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 煎厥
夏季复感暑热,耗伤阴精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 一过性目盲、耳聋
1、形气绝: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马莳注:“形 气经络,阻绝不通。” 2、菀(音同玉):通“郁”,郁结。 3、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 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薄”,通“迫”, 逼迫。 4、其若不容: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若,乃。 “容”,通“用”。
2. 温煦——“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饮食五味化生滋养五脏精气
或阻、阻止,偏沮,为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 阳气充足:精力充沛,富有朝气,昼精夜瞑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那这个基本上呢原则呢就是我们这个这样讲,我们为什么说要通天气,嘴唇、下巴、眼睛、脑袋瓜后脑,脖子,我们人吸气中医的观念里面,顺着督脉从后方这是脊椎骨,脊椎骨,顺着这个气脉一路往下走,用黄色的来表示,一直下及到命门的地方,命门呢我们现在都知道在第14椎的位置是命门,命门呢到关元中间,你把它假想成一条线,当然这个经过小肠,经过肾脏经过小肠,假想成一条线,这是吸。

吐的时候回头走任脉出去,不管是鼻子也嘴巴也就是从任脉出去,这是吐。

所以人的一个周期呢,吸气的时候要吸到这边,吐气的时候从这边出来,所以一直在是小腹在振动的,小腹在振动。

那由于这个天阳进来的时候,在身体里面产生会产生热,就是如果以西洋人来说的话,就是氧气嘛,会产生这个热,那这是肾脏是先天之本,那也意味着跟天气相通,讲了这个生气通天就在这里。

为什么说生气通天,生气了,人生命之本,跟天地的气是相通的。

那中医的认为是这样子,那西方没,就是肺在那边呼吸,呼吸就是肺嘛,他就没有想到是这样子过程,所以西医治不好肺病,当然治不好肺病了,因为你只知道肺嘛,你没有管其它的脏腑,所以你永远是控制,治不好的。

这就是生气通天论。

第一节阳气论那第15页就是介绍阳气,这一章这一段落呢,什么叫阳气,大家讲,阳气听上去好像天空和太阳的一样,如果失了阳气,人会折寿,所以呢天运当以曰先明。

生气通天论NEWPPT课件

生气通天论NEWPPT课件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1
题解
生气,指生命之气,此指人体内 的阴阳二气;通,相通;天,指自 然界。
本篇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立 论之本,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 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彼此相应, 故名篇。
-
2
内容提要
1. 首论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 相通,而为生命之本。
2. 论证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 阐述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 4. 论述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 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
5
(二)人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的
整体关系
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素问·六节 藏象论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五气入鼻,必藏于肺,上使五色 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
9
(二)引起阳气受伤为病的因素
1. 阳失卫外,六淫为患
因于寒— 寒主收引,阳气为寒邪所束闭—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
因于暑— 暑为阳邪,本质为火,其性酷热— 汗,烦则 喘喝,神昏谵语,体若燔炭。
因于湿—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有形,易困遏清阳,阻
滞气机—首如裹,湿热不攘,为拘、为痿。
因于风—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 ,
证属湿邪困表(湿阻阳气,阳失卫外),治以解表祛湿,方用 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g 独活10g 蔓荆子12g 川芎10g 防风6g 生苍术10g 藁本10g 荷叶8g 生甘草6g 葛根12g 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后诸证悉除,能正常学习和工作。
-
16
理论意义:
1. 是后世重阳学派的理论导源。 2. 对《伤寒论》的影响(人身之阳气易伤); 张景岳亦

黄帝内经-第33-35讲病因病机概述素问·生气通天论2-3

黄帝内经-第33-35讲病因病机概述素问·生气通天论2-3

黄帝内经-第33-35讲病因病机概述素问·生气通天论2-3视频建议wifi状态下阅读第33课病因病机概述我们今天讲新的内容,第四章,病因病机,在教材的124页。

从概念上来说,病因就是生病的原因,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出现的疾病,也就是导致了人体阴阳失衡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病因。

其实病的问题是挺复杂的,但是在中医理论里面呢,倒是非常概括,什么叫病呢,阴阳失调就叫病,阴阳协调就没病、就健康,简单地说、概括地说,就是这样的。

在病因分类上,《内经》分为阴阳两类,“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因之类;“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房室喜怒”,那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内因一类。

而《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则有外感时邪、情志过激、饮食失调、劳逸失度、起居无节、跌仆损伤及病气遗传,这在《内经》里都涉及到了。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学习《内经》病因的理论,我想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病因的相对性,所谓相对性,就是同样的病因,对有的人就得病,而对另外的人就不得病,因此,对得病的那个人来说,这个原因它就是病因,对没有得病的那个人来说,这个同样的原因它就不是病因,所以说病因是相对的。

大家同在一个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比如人有的人他就得了感冒,或者中暑,或者受风、受寒了,而其他的人他就不感冒,因此那个环境,对得病的人来说它就是病因了,就有病因存在,而对不得病的那个人来说,那个环境就是正常的。

咱们就从气候变化来说,气候变了,对不得病的人来说就不算病因,对有病的人来说,它就算病因了。

当然你说过于激烈的原因,很多人都得病了,那对很多人来说它都是病因。

七情刺激也是这样,同样的刺激量,对于有的人那就引起疾病,而对另外一些人就不会引起疾病,我们在《经脉别论》中讲过的,“惊恐恚劳”可以使有的人气血紊乱而得病,但是“勇者气行则已”,勇者的气运行之后、没事了,而“怯者著而得病”。

同样一个原因,对身体弱的、身体差的,它就可能成为疾病,所以说病因是相对的。

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2)

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2)

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2)第二节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第 16 页呢,就是讲这一段解释呢,讲的就是阳气如果受到损害的时候,它的主要症状,你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就是阳气本身呢,行的速度会很快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的,一直在循环一直循环不断的动,不断的动,那如果说过于操劳,阳气不够的时候,阳气会耗损掉嘛,因为你耗损太多过甚,这个时候人对阳气呢就累积,在身体里面没有动能了。

比如我们这样子讲,一个循环是个圆形的,他人是一个圆形不断的循环,那你有一段受伤了,他前后不能够相气的时候,它会停滞下来,停滞下来的时候,就会使人昏厥啊,病人就不出汗了,那这个眼睛就看不到了。

比如说你看我眼睛,你可以看到我的瞳孔,看到里面的,里面一些白色的还有一些褐色的,可是呢你看不到我的视力如何,所以我们有阳气我们才能够有视力,那阳气一散掉一惊厥的时候眼睛就看不清楚。

所以最后在诊断的时候记得,所有官能上五官上面,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嘴巴能够尝味道,鼻子能够闻香臭,眼睛能够看得清楚,都是因为有阳在里面才能够有这个作为,那如果阳受伤的话,阳气不行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人跑来,我耳朵听不到,我们知道,耳朵肾脏在管嘛,阳,他不行了,我们就要把肾阳补过来。

眼睛看不清楚,原来眼睛很好呀,突然瞬间失明了,那么阳气短暂的受伤,有的人不是说要等到很老了,变成白内障,有时候车祸或意外怎么样,突然眼睛失明,我们知道眼睛的功能都没问题,你去查他眼睛都很好,可是他视力看不到,这就是阳气就纠结在里面,被阻绝掉,我们让他如何让他阳气恢复,视力就会恢复。

那第二行你看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那你一生气的时候,我们人生气需要很多的能量才能生气,这个时候阳气整个往上冲,冲到整个冲到头面上来的时候,眼睛也红了,整个头也,整个脸都变红了很生气,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昏厥的现象。

很多人就是一动怒一发脾气,当场就中风啊当场就发心脏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三课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十三课20080715_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二)神气乃浮”,什么叫神气乃浮啊,大家这个浮啊,就是逃转。

人的这个寝宫啊,为阴气所袭,神气被赶了出来,不能很好的固在里,神气乃浮,这句话讲了阳气被寒气迫胁之后,导致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神气乃浮,起居若惊,你也可以理解为寒气所胁之后的阳衰的一种表现。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你看这古人哪,一般不常这样行文的,“因于暑”,一个逗点,再一个“汗”,一个逗点儿,再“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就是这样来说话的,你倒是可以“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这是符合古代对仗、排比的方式,如果来个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这样不是错笺就是古人把暑汗放在一块来理解了,因于暑汗,也就是因于热嘛,汗就是热嘛,夏天出汗,因于暑汗。

所谓烦则喘喝,就热气说的,肺气不顺,不能顺降嘛,使人喘渴,就是太热,水也蒸发掉,整个的肺气不能顺降,想想这整个的肯定是又喘又渴的。

“静则多言”,即便安静的时候,这个人说话也是不停的说,为什么呢?由于热气导致气血的博弈,流动的非常快,整个的气血流溢,就像火山爆发,整个的熔岩流溢啊,虽然神态安静,但话越来越多。

很多实症的病人也都有这个症状啊。

你看一个人不停的说,多半是个实症,急症。

如果一点话也不愿意说,少气懒言,那么这个多半是个虚或是一个痹,这个很好判别。

你看一个病人来了爱说的多半是个实症,不爱说的,说两句没气儿的多半是虚症,或者是虚痹之症。

那就是郑声嘛,《伤寒论》所说的郑声,就是说一句停半天,这样的都是从虚从痹来论治,气闭在里,不能化用在外嘛,说话也没劲。

因于暑汗这一块,它主要揭示,这个热气迫胁之后啊,这个人亢奋状态,虽然静的时候,面赤而熱,妄見妄言,棄衣而走,登高而歌,体若燔炭,就是你把他按在那儿的时候,他都不断地说话,这都是一种热症、实症的一种表现。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体内有热嘛,就像烧红的碳一样很烫,那么这个就是一个热气在里的表现吧,就是白虎汤症,那么“汗出而散”,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汗出出来了,这病就散了,这里跟大家说一下,这不是啊,这是错误的解释,因为从上下文来啊,这都是对病情的描述,没有治法,所以这里出了个汗出而散的治法是不对的,并且这种热通过汗出的方式,让病邪热气散开也是不对的。

你想有热你要清热吧,他肯定不是为寒所淤闭的一种热症,用大小青龙汤开之,麻黄桂枝汤给他解了这种,这个地方汗出而散,汗出了把热气给它带出去,这病好了这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热了,因于暑嘛,里气内蒸,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还是对一个症状的描述,而且这个散,不读第四声要读第三声,是散漫的意思,所以这个“体若燔炭”整个的里气内蒸,使人汗出不止,典型的白虎汤症,经过汗出之后,散漫于体外,熏蒸于外,由熏蒸在里向外熏蒸于外,都影响了外界了,就是人啊蒸蒸然汗出,你看他的脑门也是汗,浑身也是汗,整个的一团蒸汽在那里,就是蒸包子那个蒸汽一样,所以这是汗出而散,始终是对症状的描述,散当散漫讲,不当散(第四声)讲。

记得教科书也是解释为汗出而散(第四声),还有古人有几位也说汗出而散(第四声),不对。

下面“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这说的是中了湿之后的表现,湿则粘连嘛,所以首如裹,像裹了个大包袱一样,就是为湿气所侵,很多病人我见过,为湿气所侵,这个病绵延不愈,不仅是这儿招湿了,腰上啊腿上啊都招了寒湿,寒则痛甚,湿则粘连,湿气不去嘛,所以有一个,苓桂术甘汤啊,还有苓桂干姜汤,这都是从去湿上来着手的嘛。

湿气不可骤去,缓缓去之,麻杏薏甘汤这都是从去湿上来治的。

所以说首如裹,这个像裹住一样,这个湿拿人嘛,这个湿热不攘,什么叫湿热不攘啊,这个湿气和热气流连于肉腠,在身体里,这个攘是攘臂的意思,就是往外推,它推不开,也就是湿气粘连的一个表现,粘在那儿了,不化了,不能为气血所运化,这个很难办啊,所以很多人如果说得了这种湿性病的话,没有相当长时间的调理,湿气啊终究粘连不化,这湿热不攘就是推不开了。

“大筋緛短,小筋驰长”,也就是这个湿气啊把这个大筋小筋都拿住了,大筋当伸,现在緛短,不就废了嘛。

小筋驰长,小筋短,它应该发挥短的作用,这时候却驰长开来了。

那么大筋长,应该发挥长的作用,现在却緛短了,都是萎废不用嘛,为湿气所拿,緛短为曲,驰长为萎,一个曲一个萎,使整个筋气不用,那这个整个就是湿气粘连,使人不能有效的运化,筋主变化嘛,那很多病人得的风湿性的这个病,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由于内因的原因,第二是外因的原因。

所谓的内因是五脏气衰,气血壅滞不利,内湿化生。

第二由于长处阴冷潮湿之处,或者得过寒症湿症,外湿内侵,向里攻侵,两湿相搏,就是内湿外湿相搏,长年不化,这个病非常难治,治这样的病,就是内虚性的这种风湿病,第一条就是要健壮身体,开什么附子、乌头、独活之类的药效果不好,马前子一些猛烈的药啊,毒蛇、蛇毒都不好,虽然能缓解一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代人得病内虚的多,还是从根本上来治,前面说过了阳气固,气血畅,五脏充,疾病才能慢慢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不是上个炮弹就能把这个整个的病崩掉的,疾病没有崩掉,这个人的气血崩掉了,这是现在很多大夫想治病,但是事与愿违的现象。

这个跟大家说啊,很多风湿病患者,尤其老年都是气血衰弱导致风湿病更加严重,这个治病要治本,不能徒去风湿,必须加补气血的药,并且调气血,所以说现在治病没有那么简单,大家不要完全按药方上着手去论治,说某药方治某病,主要治某病,这种说法啊,我们学习气道中医后,我们就应该摒弃了。

方书千千万,但是方书啊,很多方书就是让你知道开方子的阴阳五行所运用的道理和规律,并不是告诉你这个方子就是治这个病,所以大家不要执一方也不要执一药,而是要执这个人本身,他是一种什么气态,这个气态调过来需要什么来调,还有这个气态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急性症可以,比如说一个突然的胃中有寒或者肺中有寒,或者肾中有热,这个你抵一下,荡一下,开一下,这个病可能马上好,但是由于里虚,长期里虚导致的这个虚性慢性病,不是朝夕可以好的,三分治七分养嘛,三分治还要病人配合,七分养完全是要靠病人毅力完成的,所以说还在谈某方治某病,绝对的某方治某病在现实的临床当中去应用,那么疗效是难保障的。

当然对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讲这个方证相对,这个主要是让我们了解阴阳生化的道理,找到气机所在,并且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但是在现实临床完全不是这回事,所以要说,这个经常宣扬我这个方子这个药加减治疗了多少病人,慢性病人,那么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这个药材质量太成问题,不仅是大家热衷的一个附子,包括什么半夏啦什么杜仲啦不胜枚举的药材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说大家不要刻舟求剑,拿想当然的方子,觉得这个药肯定效果不错的话给病人投下去,还是实践出真知嘛。

关于这个附子,有人说吃了几百克不见效,那你用得是什么附子,古人说得很简单吗,附子吃下去会有什么反应,大家吃那个附子哪有那个反应,幸亏没有那么反应,如果说有那样反应,都是真附子的话,我想现在火神派用附子,国家也得开始管制了。

就是我记得多少年前吧,五六年前吧,我吃过一个可以说是真附子的吧,可以这样说,就是说有效的附子,当时大冬天天气非常冷嘛,吃了黄豆粒大的一点生附子嘛,这个人先手脚冰凉的嘛,吃完之后,手脚全都热了,而且是在外面,像喝了酒一样,而且浑身有发麻的感觉。

好,我们接着来说,“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这个因气,是因什么气,历来有争议,那么这句话,气他指的啥?它因于气,有人说是风气,有人说直接就说因于四时之气,这个不好解释,那么四维相代是什么意思?那可能四维是指四肢嘛,四肢不相顺接嘛。

四维相代,代,代脉我们都知道,代替,代过,那么这里面可以讲,四肢的气,气血为风气所搏,四肢的气血不能顺接,不能相照应,那么阳气乃竭,阳气受到了整个邪气的侵蚀,那么这个阳气衰竭,大概是这样来解释嘛,其实这里面的话也没有太多的意思,这里面说得不清不楚的,那咱们就过。

这块大家主要掌握几点啊,第一是为寒气所迫的时候,阳气的一种表现,又惊又怕,到处乱窜,没有根据地了。

第二是热气占据了我们的身体之后,我们会表现出来的一种亢奋烦躁的一种状态。

第三为湿气尤其是寒湿之气所侵的时候,这个病非常难缠,不容易治愈,并且现在的老年性的风湿病患者,要从强壮身体,调畅气血,顺应五脏处下手,不要一味的去用治风湿药去去风湿,越去气血越耗,风湿没去,这个人被折腾得够呛。

就象现在搞放疗化疗一样,这个癌症放疗化疗,癌症本来还能多活几年,一放疗化疗之后这个人很快就是不行了,这个《伤寒论》上是怎么说来着,就是加快了这个人的灭亡,大家掌握到这几点就可以。

好,那么我们讲下一段,“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这说得什么意思呢,这个阳气啊就是我们的生机之气,大家不要理解成只是一个阳气。

烦劳则张,也就是跟我们前面的清静则志意治一致,那烦劳则张,如果这个事太多啊,你这个心神运用你的整个气血,不断地向外鼓荡。

张当鼓荡讲,鼓荡向外,都耗散掉了,你心情烦身体劳,则整个地加快你的气血向外耗散,叫烦劳则张。

精绝,这个烦劳则张你耗散得越来越厉害,你不知道停止,就是不知止啊,那这个往往就调用更多的你这个精气,由从里面去抽,就象河水没水了,要打这个井水啊,要抽地下水,地下水就是整个的水的精气,那么越抽精气越绝,越少,精气就绝了嘛。

辟积于夏,什么意思呢?这个毛病啊就积到夏天暴发出来,为什么要积到夏天呢?这个问大家一下,为什么积到夏天这个病暴发出来,使人煎厥了呢?大家打一下字吧,咱们也休息五分钟。

好,我开始说吧,你看我给大家念一下啊!夏天阳气外浮,夏天阳气耗散,故春夏养阳,夏天浮越达到顶盛,故易暴脱,外热内寒,夏天阳气耗散,阳气外浮,肾阳亏虚,使人精绝,夏天阳气浮越于外,阴精枯竭,神气无所附而散失,夏天阳气升腾于外,里阳不足,在本身精气不足的状态下,矛盾更加突出,容易表现出来。

好,大家基本把原因说出来了,无非是到了夏天,阳气在外,里气虚,那么你原先你把精气里气耗散得厉害,你整个的阳气都蒸腾在外了,里气更加空虚。

这个使人煎厥,关于精绝、煎厥都无所谓,你只要把这个阳气这个虚内状态,并且发展到一种厥的状态,什么叫厥啊,就是坏病嘛,原先阳气还能代偿吧,咱套用一个西医的名词,代偿嘛我虽然累了,我还能干活,这个墙虽然坏了,但没倒,那么一旦厥了就是说这个墙坏了,还倒了,我累了不能干活了,跑不动了还倒在地上了,这个叫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