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归去来兮辞》word学案1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一、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课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四、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瓶无储粟.(sù)求之靡.途(mí)田园将芜.胡不归(wú)舟遥遥以轻飏.〔yáng)引壶觞.以自酌(shāng)眄.庭柯以怡颜(miǎn)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xiá)云无心以出岫.(xiù)景翳翳...以将入(yǐngyì)将有事于西畴.(chóu)既窈窕..欲何之(huáng)或..以寻壑(yǎo tiǎo)胡为乎遑遑植杖而耘耔..(yúnzǐ)登东皋.以舒啸(gāo)2、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4、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参考《导学案》并课件补充)2、研读并序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五、小组展示,点评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2、概括序文内容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1(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1(第1课时)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积累文言词语
精讲与点拨
研读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归纳点拨,
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课后反思: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学习难点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互动与展示
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3.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2. 诗文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归去来兮辞》全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了解有哪些?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归去来兮辞》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诗文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归去来兮辞》。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云、鸟、水、木”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诗文意境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文意境的美好和深远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文内容学习中,通过逐句解析和意象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

授课的对象是高二结束,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根据对文本的分析、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情分析,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我计划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能疏通文意,课堂上重视诵读品味、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语言表达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辞赋特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研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了解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选择,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陶渊明诗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2.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诵读品味、讨论交流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腆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有的说是与众不同的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是的,他不屈己不媚俗,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选择和人生理想,在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中走出了一条旷达的人生之路,是我们喜爱和景仰的一代文豪。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预习学案主备人:蒋洪峰一、预习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

2.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二、知识链接:1. 文学文化常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后来辞又有所发展。

它虽不像诗词那样讲究韵律,但也有规范,它注重辞藻华丽,要求押韵,并且多用四言或六言的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

2、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

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三、基础知识梳理:(一)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靡.途()稔.()芜.()奚.()惆怅..()谏.()轻飏.()熹.微()瞻.()衡.宇()载.()欣载奔稚.()盈樽.()壶觞.()酌.()眄.()流憩.()矫.()首岫.()翳翳....()盘桓.()壑.()崎岖()涓.涓()西畴.()棹.()耘耔..()皋.()(二)解释加点实词1、会.有四方之事2、彭泽去.家百里3、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4、恨.晨光之熹微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6、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聊乘..化以归尽(三)解释加点虚词1、田园将芜,胡.不归?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看对联,猜人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3. 知人论世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4.预习检测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

接着梳理文言知识。

精彩的展示源于大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示学习目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二、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一生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二)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三、字音字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出岫( ) 翳翳( ) 盘桓(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参考答案:chàng rěn yáng xīmiǎn qìxiùyìhuán zhào hâzǐ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层次(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归去来兮辞》word学案1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归去来兮辞》word学案1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鄙弃黑暗生活的态度。

2、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

3、通过诵读学习诗歌。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创设学习情境: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

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憩()芜()眄()盘桓()窈窕()()壑()飏()遐()观岫()耘耔()()一稔()壶觞()翳翳()畴()皋()心惮()熹微()庭柯()棹()孤舟樽()奚()靡途()惆怅()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舟遥遥以轻飏()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2、指出句式特点:(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将有事于西畴()(5)农人告余以春及()(6)乐夫天命复奚疑()(7)寓形宇内复几时()(8)稚子候门()(9)遂见用于小邑()(10)以心为形役()3. 下面我们来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4. 陶潜隐居生活的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补充学习资料: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归去来兮辞》word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归去来兮辞》word教案1



七、讲析第二段(8’)
1、朗读第二段 2、重点字词分析 策扶老以流憩(名→动,拄着)园日涉以成趣(每天) 眄庭柯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五、讲析序文(10’) 1.朗读序文部分,迅速讲序文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1层(余家贫…故便求之)出仕的原因 第2层(及少日…最后)是弃官归田 2.齐读第1层,思考:作者为什么出仕? 明确:大济苍生 养家糊口 字词点拨:生生所资 动化,维持 幼稚盈室 小孩。遂见用 于小邑 被会有四方之事 恰逢 于时风波未静 指战乱 3.齐读第2层,思考:作者为什么弃官归田?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饥冻虽切,违己 交病”。3)“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4) “程氏妹丧 于武昌”。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 字词点拨: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不久 尝从人事 指做官。 于是怅然慷慨 感慨。



六、讲析第一段(8’)
1、朗读第一段 2、分析重点字词 (1)胡不归(何,为什么)(2)形役(形,形体,指身体) (3)奚惆怅(何,为什么)(4)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 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5)舟遥遥以轻 飏 ( 飞扬,形容舟行驶 轻快)(6)觉今是(对)而昨非(不对)(7)恨(遗憾) (8)晨光之熹微(天色微明)(9)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10)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结构后置)(11)问征夫以前路(行 人)(12) 恨晨光之熹微(遗憾)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归去来兮辞 1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重点字词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
课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学 目 标

《归去来兮辞》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用法【学习重点难点】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法指导】朗读8226;讨论8226;点拨【课时安排】 3课时【知识链接】1、背景知识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的意义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和“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2、有关“辞”的知识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1、读序文,知人论世。

2、读文本,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课。

二、读序文,用四句话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辞官的原因)。

用三句话介绍作者。

三、如何理解课题?四、自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试着读出一定的节奏。

1、根据文章的语言,介绍“辞”这种文体(句式、字数、韵)。

2、押了哪些韵并找出该韵韵脚的字。

3“归去来兮”出现几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五、齐读文本,初略感情(节奏把握)。

思考:文章可以用“?”、“。

”“!”三个标点符号来表达感情,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六、品读文本,领悟情思。

(文章在叙事和抒情中情景交融,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

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共15节,每节就是一幅图画。

1、小组任选6副图画,用四个字的词语给图画命名。

2、说说你命名的理由。

3、用有声的语言把你图画“画”给大家。

作业:1、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另造一对偶句。

2、诵读课文。

七、再读课文,收集罗列本课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翻译句子。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八、拓展:1、如何理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蕴含的思想。

2、结合不同作家作品,理解“兼济天下”的古之文人不得不归的情怀。

九、结合句子,谈谈文本的艺术手法。

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教案(1)

2.4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鄙弃黑暗生活的态度。

2、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

3、通过诵读学习诗歌。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创设学习情境: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

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憩()芜()眄()盘桓()窈窕()()壑()飏()遐()观岫()耘耔()()一稔()壶觞()翳翳()畴()皋()心惮()熹微()庭柯()棹()孤舟樽()奚()靡途()惆怅()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舟遥遥以轻飏()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2、指出句式特点:(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4)将有事于西畴()(5)农人告余以春及()(6)乐夫天命复奚疑()(7)寓形宇内复几时()(8)稚子候门()(9)遂见用于小邑()(10)以心为形役()3. 下面我们来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4. 陶潜隐居生活的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补充学习资料: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4.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5.陶渊明的意义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归纳总结:问题反馈:《归去来兮辞》学案(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任务(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2: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3: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倚南窗以寄傲()4: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5: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二)、课上练习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补充学习资料: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节选)谈到陶渊明之质朴的归隐生活。

钟嵘的《诗品》亦尊之为“隐逸诗人之宗”,《晋书》、《宋书》、《南史》,都将渊明列于《隐逸传》,这就渊明晚年所过的“开荒南野”、“守拙田园”的外表生活看来,原是对的。

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一加窥视的话,就会发现他的感情生活中的另一面貌。

原来渊明的心境,并非如一般人单就隐逸二字所想象的常如一面澄莹宁静的平湖,而在其湖心深处,还隐现着有起伏的激流和荡荡的漩涡。

渊明原是一位生而具有着仁者之襟怀的人,因此渊明诗中,时时流露出对于好风、微雨、众鸟、新苗以及田夫、稚子、亲旧、近邻的一种亲切冲和的爱意。

渊明既爱此世之物,复爱此世之人,则如何能对于此人间世,漠然无所关心?何况渊明对于那一位“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的圣者,更曾深致仰慕怀想之诚,则渊明之曾经有过用世之心,原该是一件极自然而且必然的事。

我们看他在《命子》诗中,对祖先功业的称述,以及在《拟古》诗中所写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与在《杂诗》中所写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一些句子,就可知道渊明少年时原也曾有过一番欲有所为的壮志,而并非完全无意于事功。

如果能不违背其质性之自然,便可达成此一志意的话,则渊明又何尝不乐于用世有为。

只是此人间之世,原是个“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人世,当他“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而果然步入仕途之后,却发现仕宦之所得,既不能达成其原有的志意,而折腰事人违拗了自己的质性,所换来的,只是“口腹自役”的生活,“倾身”之所得,只不过足以“营一饱”而已,则又何必汩泥扬波,徒为所污。

这在渊明而言,真是“志意多所耻”,于是乎“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虽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了,因此,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

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于有“违己交病”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分质性自然的“真我”。

我常想,如果真有一个手中执着智慧之明灯的人,则他必然会从着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找到他自己所要走的路,也许四周的黑暗,也曾使他产生过压迫之感;也许踽踽的独行,也曾使他感受到彻骨的寂寞之悲,然而有一点足可自慰的,就是他毕竟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

他以知命的委顺,泯没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执,超越了迷途;他以他的闪烁的智慧之火,照亮了他的周围。

于是欣然地从他四周的事务中,看到了种种可赏爱的人生的妙趣,而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际,悠然吟出了“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

而为了保有他这一份心灵上的任真自得的境界,他终于选择了躬耕的生活方式。

说到躬耕,就要谈到陶渊明的“固穷”的操守。

精神上的真我固然要保全,而现实生活的家人衣食,又岂能完全弃而不顾。

既要谋求衣食,则维生之计只有躬耕才是使人最无惭怍的一条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除草则苗肥,揠苗则苗槁,岂但不可欺人,更且不可自欺,渊明就曾经说过“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话。

于是渊明终于选择了躬耕。

而为了此一选择,渊明也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最高代价。

渊明常在辛苦中,也常在饥寒中,他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勤劳,换来的生活却是“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梁启超在其《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就曾经说过:“他是在穷的可怜,所以也曾转念头想做官混饭吃,但这种勾当,和他那‘不屑不洁’的脾气,到底不能相容。

他精神上很经过一番交战,结果觉得做官混饭吃的痛苦,比捱饿的痛苦还厉害,他才决然弃彼取此。

”这种固穷的操守,不仅是出于理性的道德观念,尤其可贵的乃是出于一种感情与人格的凝聚;不然,则即使能守得住固穷的节操,也未必能体认到固穷的乐趣。

渊明便是不但守住了固穷之节操,也体认到固穷之乐趣的一个人。

我们从他所写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首),“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之五)的一些诗句,便可以看出他对固穷所表现的从容,甘颜与无惧;而且更进一步,,在固穷所保持住的,任真自得的精神生活中,达到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之一)的入化的境界。

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倒,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转悲苦为新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

这其间,有仁者的深悲,有智者的妙悟,而归其精神与生活的止泊,于“任真”与“固穷”的两大基石上,从而建立起他的“傍素波干青云”的人品来,而且以如此丰美的含蕴,毫无矫饰地写下了他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不朽诗篇。

嗟夫,渊明远矣,人世之大违依然,栗里之松菊何在?千古下,读其诗想见其人,令人突然兴起一种“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的凄然的向往。

归纳总结:问题反馈:《归去来兮辞》自主训练学案(三)一、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浔阳(xún)荒芜(wǔ)惆怅(zhànɡ)耘耔(zǐ)B.熹微(xī)稚子(zhì)盈樽(zūn)眄庭柯(miǎn)C.怡颜(yí)容膝(xī)流憩(qì)遐观(xiá)D.出岫(xiù)西畴(chóu)船棹(zhào)遑遑(huánɡ)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眷然有归欤之情依恋的样子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B.非矫厉所得勉强克制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物悟以往之不谏不能挽回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策扶老以流憩拐杖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