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文修辞看数量词使用

合集下载

诗词中数词修辞的运用

诗词中数词修辞的运用

诗词中数词修辞的运用一、例析文言文数量词在文言文中,数量词意义的表示,很多地方和现代汉语不一样,下面举例介绍。

1、“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用“再”表示。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再”表示又一次,有时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

如“再次”。

当“又”意思讲的“再”,在文言中是用“复”表示的。

2、“四”用“乘”(shèng)表示。

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因而常用“乘”表示数目“四”。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之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②“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

”《礼记・少仪》——郑玄注:“乘壶,四壶也。

”孔颖达疏:“四马曰乘,故知四壶酒,亦曰乘壶酒。

”3、十位以上的数字中,个位数或十位数前往往加个“有”字。

“有”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①“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②“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五蠹》——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

4、零位数不专门表示。

文言文中无当“零”讲的词,“零”是“凋零”、“零散”的意思,遇到有零位数时,把间隔的位数连接在一起即可。

①“汉兴以来,三百二年。

”《后汉书・郭陈列传》——汉朝建立以来,已三百零二年。

②“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

”《汉书・西域传》——这里的“口二万四十”就是“(有)二万零四十口人”。

5、有的数目用两个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十五月亮又明又圆,可一过二十就缺损了。

②“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江夏行》——这里的“二八”即“十六”。

6、约数的表示。

如果是数目不大,往往连用相邻的两个数词表示。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

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修辞功能

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修辞功能

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及其修辞功能一、引言众所周知,人类任何一门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看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主要看其使用语言模糊性或运用模糊语言的能力。

作为语言必要组成部分的数词,其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本文主要探讨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和具备的修辞功能。

二、数词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根源数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表示精确概念的实数。

而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数词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为在语言的国度里,数词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数词,而是具有模糊性和泛指意义的虚词,其作用主要是发挥修辞方面的功能。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成语“百战百胜”中[1],这里的数词“百”已不再是原始的数词含义,而是强调其“多”的语用模糊含义。

此外,数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而表达出不同的模糊含义,比如我国学者刘宓庆于1999年在《文化翻译证纲》一书中列举了“三思而后行”和“三三两两”两个成语,其中,前者中的“三”表示“多”的模糊概念,而后者中的“三”却又表示“少”的模糊概念[2]。

很显然,数词的模糊性会随着语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而数词的模糊性要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出夸张、强调或比喻的语用含义。

数词的模糊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语言具有模糊性,指的是其不确定性,它是整个语言系统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之一。

数词作为整个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所当然的具备模糊性特征,因为大千世界的无限扩展性和人们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而这一矛盾又必然会通过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反映出来。

因此,就出现了数词使用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并存现象[3];2.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精确性和模糊性并存的,人们常常作出模糊的判断和推理活动,把这些映射到语言活动当中去,就会形成模糊语言。

因此,数词虽然是科学意义上的精确实词,但在语言运用中,却也是具备一定模糊性的虚词;3.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或描述一个事物和现象,有时必须使用带有一定约数的模糊性语言来说明情况,这就是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在此情况之下,“千万次的感谢”并不代表真正感谢了千万次,而是表示感谢的程度之甚,具有高度概括的内涵,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数词具有模糊性还是各种文化的必然产物。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一、表示数量时,数词置于量词前面,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1.蟹六跪而二螯:“六跪”现在说六条腿;“二螯”现在说两只钳子。

2.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三四人”现在说三四个人。

二、有时候数词和量词并用,但不一定象现代汉语那样置于名词前面,多数情况下置于所限制的名词后面。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栗一石”现在说“一石栗”。

4.我持白玉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白玉一双”现在说“一双白玉”;“玉斗一双”现在说“一双玉斗”。

三、数量词置于名词前面,它和名词之间往往用结构助词“之”。

5.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现在说“一介使”。

现代汉语里仍保留着此种用法,如:“一箭之仇”、“一面之交”、“一臂之力”、“一孔之见”、“一丘之貉”、“三寸之舌”、“七尺之躯”、“万亩之田”。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也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数量词置于动词前边,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跃”现在说“跃(跳跃)一次”;“十驾”现在说“驾(拉车)十天”。

7.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三往”现在说“往(去了)三次”。

五、文言文里,“三”“六”“九”“十二”等数词,表示数量时,不一定实指,而是极言其多。

8.三岁惯女,莫我肯顾:“三岁”表示多年,非实指。

9.虽九死其未悔:“九死”表示多次,非实指。

10.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表示多层,非实指。

探讨《诗经》量词运用现象考察

探讨《诗经》量词运用现象考察

探讨《诗经》量词运用现象考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量词的运用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量词虽然在汉语史上是一个产生得比较晚的词类,但量词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诗经》中量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量词的用法及特点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

1《诗经》量词的分类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根据语法功能和计量单位不同,可以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

动量词主要是计算动作的次数。

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次、回、趟”等。

这一类词在《诗经》中用的不多,如“握”、“匊”。

物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数量的。

”《诗经》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南山》),“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韩奕》)中的“两”、“壶”,这些都是物量词。

如果从计量用法是否固定、专门来看,量词又可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

专用量词指专门或主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词,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尺”,“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閟宫》)。

借用量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由其他词类转用过来作计量单位使用的临时量词,如名词“卣”“爵”本是酒器,“簋”是食器。

《诗经》中把这些器具用作计量,“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江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宾之初筵》);“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伐木》)。

从表示的数目上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表示单个概念的量词,如“生刍一束”(《白驹》)中的“束”,“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而集体量词是“称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

在《诗经》中,“乘”字共出现30 次,其中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来称量马,“古代一车四马,因以乘为四的代称。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浅谈诗文中量词的妙用

浅谈诗文中量词的妙用

浅谈诗文中量词的妙用临汾一中常红杰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讲到“在字面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中国古典诗文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小星闹若沸”,“枫叶烧人眼”,“燕字归时,月满西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经典的炼字事例,这里,“闹”、“弄”、“烧”、“满”、“瘦”这些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而事实上,诗文中还有一些量词,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巧妙运用,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文的表现力、感染力。

一、使诗文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韵味。

量词的语法作用本来是使不可计数的事物变成可以计数的事物。

但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绘情。

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又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妙在生动形象,而一些量词的妙用,不但能增加诗文的画面感,而且也能增添画面的内容,从而使诗文更富有韵味。

苏轼在一首《如梦令》中,他说“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本词是写苏轼对东坡的思念之情,为何用一“犁”字修饰“春雨”?因为他一生都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徘徊,在“进则兼济天下”人生理想受挫之后,他就用道家的“玩世”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来平衡自己,试想诗人曾以“只渊明,是前生”而自许,自然也曾在东坡过着躬耕自食的生活。

而现在,江上一片春意,自然也就想着春耕时分的来临。

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而在苏轼看来,那春日的东坡也在盼着自己归耕呢。

一个“犁”字,将诗人多少的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一篇文章中有“今晚的月色很美,煮一壶月光下酒,与谁共饮?”句,试想,月光皎洁,洒落一地清辉,酒清洌,月清澈,月亮倒映在杯中,然而,对此良辰美景,让人总能想起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在古典诗词之中,常做相思的代名词,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特点
古汉语的数量词强调数量的概念,而非数字的表达。

其用法有以下特点:
1. 单数与复数表示数量,如“一、二、三”、“千、百、十、个、两、众多、万千”等。

2. 带量词的表示数量,如“一斤米、两个苹果、三张纸、十步路”等。

其中,“斤、个、张、步”等量词可以替换成其他量词,如“公斤、只、件、米等”,但数量要正确。

3. 双数表示对(两个),如“两只鹅、两个人”等。

4. 裸数表示数量,如“十万火急、三日不食”等。

5. 重复的数字表示倍数,如“三三两两、百百千千”等。

6. 祈使句可以表示数量,如“一人有病,全家不安”等。

总之,古汉语数量词具有多种表达方式,需要根据语境和习惯来理解。

量词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量词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蓑 ” 与词序 中“ 具先 去” 似 雨 矛
果 让 他 们 研 读 我 国 古 典 诗 .要 探 明其
奥 蕴 . 更 难 了 李 白 的 诗 “ 安 一 片 就 长
盾 。元 代 延 祜 刊 本 , 代 万 历 《 坡 外 明 东
一 。 一 I”
狼 狈 , 独 不 觉 。 已而 遂 晴 , 作 此 。” 余 故
明 明 交 代 “ 具 先 去 ” 怎 么 可 能 “ 着 雨 . 披 蓑 衣 ?” 重 要 的 , 有 蓑 衣 遮 身 , 不 更 如 就 能 凸 现 顶 风 冒雨 . 吟 啸 自若 的词 人 形 象 . 无 法 深 刻 地 表 达 作 者 面对 困境 . 也 恬 适 裕 如 的 高 旷 情 怀 .与 此 词 的 主 旨 背戾 不 谐 了 。所 以 , 解 实 不 妥 。 此

事 .抒 写 其 在 逆 境 中 随 遇 而 安 的 旷达 胸襟 。其 上 半 阕 云 :莫 听穿 林 打 叶 声 . “ 何 妨 吟 啸且 徐行 。竹杖 芒 鞋 轻 胜 马 . 谁 怕? 一蓑 烟 雨 任 平 生 。 “ ” 一蓑 ” 。 般 句 一 注 家 的 解 释 为 : 披 着 蓑 衣 在 风 雨 中行 “ 走 , 平 生 经 惯 . 其 自然 ” 里 把 乃 任 这
勤 一蓑 雨 . 只得 梦 中披 。” 天公 “ 勤 ” 殷 兴
1 等 , 视为畏途。在英语 中 , 3井 总 一
作 的是 “ 蓑 雨 ”作 者 “ 中 ” 披 者 也 一 . 梦 所
是 “ 一蓑 雨 ” .若 径 视 作 “ 着 一 件 蓑 披
个 “ ” “n 字 . a 或 a ” 就充 分 包 罗 在 内了 如
词的不 同用法 , 一把 尺子 、 匹马 、 如 一

浅议古诗文数量词的表达

浅议古诗文数量词的表达

浅议古诗文数量词的表达作者:万悦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4期品味古诗词中数量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体会现代汉语所无法表达的精炼与韵味,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下面浅析古诗文数量词对文章的渲染及美化作用。

一、数量词中的单数可以渲染气氛,让表达的事物鲜明生动单数在古诗文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曹刿论战》中的句子,通过简单的单数数字,刻画出了曹刿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审时度势,静观其变。

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

数词“一”“再”“三”将曹刿对齐军士气由盛转衰的情况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一鼓作气也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

做事不但要一气呵成,而且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地断断续续,会低落士气,造成被动局面。

二、数量词中的连数对描景状物、烘托意境的特殊效果古诗文中连数的表达很有文化意义,其功能主要有:1.数目不大的约数,通常连用相邻的两个数词表示,如“都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卓文君·《数字诗》)。

2.相邻的两数相乘,用来称代,使语意婉转,对仗工整。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这里的“三五”便是“十五”的意思,明月映照下的桂树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而动,珊珊可爱的影子等都很自然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又如“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这里的“二八”即十六。

3.表示虚数,既表示众多,往往又表示夸张的意思。

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长四岳之高。

4.活用为动词,大大增强了表意功能。

如《诗经》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使动用法,有再三反复的意思。

下面举例来说古诗文中的连数在描景状物上的特殊韵味。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是宋·晏殊《破阵子》里的词句,它描写了俏丽的暮春风景,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兼顾,十分生动。

形容数量多的古诗词

形容数量多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形容数量多的古诗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思是瀑布从高处急速流下,让人怀疑是不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了下来。

其中,“三千尺”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形容瀑布的高度和流量的巨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上李邕》,意思是大鹏鸟随着风飞起,一下就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

通过这个比喻,李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黄四娘家花满枝,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意思是黄四娘家周围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弯下了身。

通过“千朵万朵”这个数量词,诗人描绘了花的繁盛和美丽。

这些古诗词都通过使用数量词或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数量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或事物的热爱和赞叹。

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修辞作用

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修辞作用

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修辞作用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数量词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性。

在《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中,数量词在韵文中的运用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其修辞作用。

首先,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使用能够增强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通过使用具体的数字,作者能够将情感和景象具象化,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纷纷”、“断魂”等数量词,将清明时节的雨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行人内心的烦乱和不安。

其次,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使用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和心理。

通过使用数量词来描述人物的特点和行为,作者能够让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例如,“宝玉初会黛玉时,她袅袅婷婷地走出来,含情脉脉地望着他。

宝玉则惊呆了,她那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这里,“袅袅婷婷”、“含情脉脉”、“似喜非喜”等数量词,将黛玉的形象和心理描绘得十分生动,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她那柔情似水、神秘莫测的个性。

再次,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使用还能够营造出一种音乐美和节奏感。

在韵文中使用数量词,能够使文本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例如,“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这里,“不假”、“白玉”、“金作”、“三百里”、“一个”等数量词,让韵文更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更具有形象性,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贾府的辉煌和富丽堂皇。

此外,数量词在《红楼梦》韵文中的使用还能够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只见那府里金银珠宝、璀璨夺目;亭台楼阁、层层叠叠;朱门绣户、气派不凡。

”这里,“金银珠宝”、“璀璨夺目”、“亭台楼阁”、“层层叠叠”、“朱门绣户”等数量词的运用,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荣国府的繁华和富丽堂皇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荣国府的赞美和推崇之情。

宋词中数量词的修辞作用

宋词中数量词的修辞作用

宋词中数量词的修辞作用
宋词中数量词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形象描写、情节叙述以及意象判断等不同写作技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达和凸显了作品中的节奏、平衡和节奏等方面。

宋词中的数量词,首先具有表达情感原因和象征意义的功能,如“几点云缕出,一洒丝雨重。

”,“千置高山林,百花日开发。

”,描绘出多种情感,如懈怠、惶惑
或着凝重。

其次,数量词还能凸显主题,形象地表达作品的主旨,如“朝廷议私典,万代尊王姓。

”,“鬓入云鬓动,几泊间涛声。

”,可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和自然的优美。

还有,宋词中的数量词具有凸显细节的效果,可增强想象力,赋予作品生动栩栩如生的细节,有助于形象丰富,如:“春带黄金叶晚,几度红树叶凋。

”,“好山
拟扶仙驾,犹数残鹤不舍。

”,表达出春天美好而短暂,令人留恋;又如“十伏伊洛江,壶中黄浔浪。

”,“长把孤云提,几嵩数万藏”,具体形象地表达出草木葱茏地
布满整个天地。

总之,宋词中的数量词得力于其具有表达情感原因和象征意义的功能、凸显主题和凸显细节的作用而在叙事、抒情和反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诗歌谱写出一篇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乐章”。

古代量词使用技巧

古代量词使用技巧

古代量词使用技巧古代量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数量的词语,它们通常不能直接表示具体的数目,而是用来形容或概括数量的范围或程度。

古代量词的使用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对于提高古代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古代量词的使用技巧。

首先,古代量词的使用要借助于上下文的暗示和推断。

古代文人在使用古代量词时,一般不会直接给出具体的数目,而是通过上下文的描述、暗示和推断,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想象数量的多少。

例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呜呼!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里的“咏志”就是一种虚指的表达,表示的是无数人在高歌咏志,形容数量之多,不可胜数。

其次,古代量词可以通过修饰词来加强数量的概念。

古代文人常常在量词之前加上一些修饰词,通过修饰词的含义来强调数量的范围或程度。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十里稻花,百顷莲叶,羌管弄晴吹雨。

”这里的“十里”和“百顷”都是古代量词,通过修饰词“稻花”和“莲叶”,形容了大量的景象,给人一种浩瀚之感。

再次,古代量词还可以通过比喻和象征来使用。

古代文人常常使用古代量词来比喻和象征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唐代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交香瀼溪波。

”这里的“瀼溪波”即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巨大的水波,暗喻着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情感。

最后,古代量词的使用要注意音律的运用。

古代诗词中常常追求音律的和谐和韵律的美感,因此,在使用古代量词时要注意其与其他词语的音韵搭配。

例如,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这里的“数”与“头”音韵相近,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综上所述,古代量词的使用技巧包括借助上下文暗示和推断、通过修饰词加强数量概念、比喻和象征的使用以及注意音律的运用等。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可以使古代量词在古代文学中发挥出更加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及其文化蕴涵

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及其文化蕴涵

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及其文化蕴涵数词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笔者通过对它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的分析,发现数词在使用过程中有实义、虚义之分。

同时,这也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蕴涵。

标签:数词诗歌修辞文化一、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则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二者似乎很难结合在一起。

但事实上,数词不仅可以入诗,而且可以与相关物象有机结合,变成诗歌里鲜活的艺术细胞。

(一)数词嵌入诗歌的表现形式数词嵌入诗歌,主要表现为数词的连用和对用两种形式。

1.数词的连用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数词的连续使用,主要分为两种:1)相同数词的连用。

例如:(1)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李白《长干行》)(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例(1)中的“一一”,即“每一个”,遍指,有强调的作用,在声律上形成了和谐的韵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闺妇思夫的幽怨凄婉的心理,使怨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2)用“一”“三”的叠用,使诗句的音节自然而哀婉,流露出诗人深婉的思乡之情。

2)不同数词的连用。

例如:(3)正见当卢女,红装二八年。

(李白《江夏行》)(4)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迈还王屋》)例(3)中两数相连表示相乘关系,“二八”即十六。

例(4)中的两数相连则表示约略之数,即概数。

2.数词的对用即在同一诗句里或上下诗句间,相对照地使用两个数词。

这种对用的方式,把两类事物或两种意思放在一起使之相映相衬,相得益彰,突出某种特征。

例如:(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例(5)是句中对用,“九折”是虚指,表示多次曲折的意思。

一条山路,“百步”之内竟“九折”,山路之崎岖不言自明。

例(6)是句间对用,“一夫”言人极少,“万夫”状人极多,两者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样就突出了关隘的险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数词嵌入诗歌的修辞手法数词嵌入诗歌的形式多样,通过与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结合使用,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感。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数量词一旦巧妙地织入诗行中,就化为诗句里的艺术细胞,增强了感染力。

因此,研究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绘景造境数量词融入诗歌,绘景状物,读者可以凭借想象,进入意境。

杜甫写过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两个”与“一行”对举,“千秋”共“万里”并出,这决不是数量词的简单罗列,前者造形化境,后者启迪想象:“两个”为点,“一行”及面――丛柳滴绿,黄鹂和鸣,这万绿丛中的两点黄的景象多么和谐;白鹭横空,青天如洗,这白鹭成行列队的形象多么可爱!以“千秋”饰雪,固然明其年代久远,也未尝不令人想到层层积雪覆盖了重重山岭的情景;而“万里”航船,怎能不让人想到江水悠悠,船行万里的前程?所以“两个”与“一行”的数字里包含着生动的形象,造成了协调的意境,“千秋”和“万里”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拓宽了意境,读者自然会生发想象,寻思不尽。

二、夸张渲染数量词在绘景状物中具有夸张渲染的作用。

由于诗人创作源于生活,夸不失真,往往突出所写事物,给人切真的感受。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打击,被流放叶郎,曾经乘舟溯流而上,途中遇赦,其喜悦之情不难想象,所以,写回归时笔调轻快,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固然凸现了船行迅捷不可阻遏的态势,同时渲染了长江滔滔滚滚一泻千里的气势,重要的是,烘托了诗人顺流而下心潮逐浪的一腔激情。

长江“千里”、关山“万重”,“一日”便已飞过,这普通的数量词一经艺术的组合,产生了多么巨大的表现力!三、对举明理诗人匠心独运,巧妙地将数量词对举入句,往往具有析事明理的作用。

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高望远,只见一轮白日依山而尽,万里黄河奔腾入海,气势多么宏大!目中有见,心为所感,诗人缘物生情,即情喻理――如果要驰骋远眺,开拓视野,还须再上一层楼!“千里”与“一层”数量悬殊,似乎无法伦比,但他们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生活中的哲理也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比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浅析诗词中的数量词妙用

浅析诗词中的数量词妙用

浅析诗词中的数量词妙用诗是用美丽形象、鲜明节奏与和谐音调组成的乐章。

诗人词家们往往巧妙地、大量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之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鉴赏古诗时,品味其数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从一个新的视角获取审美享受。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

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首联从大处落笔,说“千”道“万”,描“山”绘“径”,勾勒背景,拓展视野,配合“人”“鸟”动景的描绘,展示了一个纯洁寂静、辽阔苍茫的粉妆世界。

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孤舟独钓,诗人不惜用一半的笔墨去描画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辽阔,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后两句“千秋雪”与“万里船”均是虚写相对。

千年积雪,洁白晶莹;万里船只,待命远航。

画面开阔,意境深远,形对神合,堪称形式美的典范。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诗文的修辞看数量词的使用摘要现代汉语中的数量词在表示数量和次序功能时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在古诗文中一经诗人巧妙运用,便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量词于古诗文中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所起到的修辞作用。

关键词:数量词古诗文修辞作用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传统修辞学上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说,“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明白精确为目的的修辞手法,具体说就是炼字、炼句和谋篇布局的艺术。

“积极修辞”是指通过使用修辞格来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充分说明了炼字、炼句与文章的关系。

古人十分重视字词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等体现了古人锤炼字词的精神。

从而流传下来“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等佳句。

这两例是动词用得恰当,正是一“闹”和“弄”字而境界全出。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边的“大”字烘托了边塞的荒凉,“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还有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用了九个名词把九种事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黄昏行旅图。

这两例是形容词和名词的锤炼。

数词则排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其表现力并不逊色,在古诗文中数量词的使用也俯拾即是,通过对数量词的锤炼而使文句格外生辉增色,由此创造优美的意境,达到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1 用数量词准确地表情达意。

据顾嗣立《寒厅诗话》记载:张桔轩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而有未安。

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便觉飞动。

”其实“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平添了诸多韵味。

还有齐己一首题为《早梅》的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诗写成后,带它到当时的大诗人郑谷那里去,郑谷吟咏再三后说:“‘数枝’非早也,莫若‘一枝’。

”齐己听后,不觉下拜,自是齐己以郑谷为“一字师”。

“一枝”不仅能准确地表现“早梅”之“早”,更能体现出作者发现早梅时的惊喜之情。

2 用数量词渲染气氛。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一日”、“万重”三个数量词,用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对比,不仅表现了舟行速度之快,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更流露了作者获赦后的喜悦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声”之多用“四面”;写山之多用“千”字,渲染了边塞苍茫悲凉的气氛。

辛弃疾《西江月》通过“七八个”和“两三点”两个数量词,营造了一种质朴山野的乡土气息。

再如贾谊的《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作者在这里精心选用了“十倍、百万”和“九”等数量词语构成对比辞格,足以说明六国的土地之广和军队之强,攻秦的气势之盛。

但面对秦国时六国及宋、卫、中山等“九国之师”竟然“逡巡而不敢进”,表现出秦国十足的强国风度,了无惧色。

真是兵未战而胜负已明。

由此可见数量词在这里起到了渲染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作用。

3 用数量词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人们更多地选用叙述、描写等方法,但在古诗文中只需一两个数量词就能把事物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数量词“两个”与“一行”勾画出成双成对的鸟儿,这个由数量词构成的对偶句展现了一幅生动形象且具有喜庆意味的和谐画面;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诗人用“千山”和“万径”这两个数量词为下句的画面作了陪衬,有了“千山”和“万径”这两个数量词,下面的“孤舟”和“独钓”也就平添了诗句的感染力,它们的组合才使这幅雪景图变得更加绝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两句,实景实写,形成了三座山、一条水、一座洲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正是这些数量词的使用才让诗歌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4 用数量词说事明理,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地写了登楼的过程,可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千里”与“一层”恰恰达到了以情喻理的效果,形象地说明: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人们只有不断攀登进取,奋斗不息,才能有更惊人的成就。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千帆”和“万木”以表明哲理,寓哲理于景物之中,整句诗比喻新颖,包含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至今仍是用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对偶警句。

再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一个“贰”字,道出了诗中所写男子的用情不专,反复无常;“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乐府《敕勒川》)中的“四野”极言其大,具有极大概括性;“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乐府《子夜歌》)中的“一”,则含有结为一体、同心同德的意思。

这些数词的使用让作品表现出丰富的含义,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5 用虚指的数量词构成夸张辞格。

“三”、“九”、“十”、“十二”、“百”、“千”、“万”等在古代汉语中常表示虚数,一旦入诗,便能达到十分明显的夸张效果。

用夸张的数量词来表现时间的永恒、空间的博大或数量的繁多,使文句所表现的意境更加鲜明生动,从而把抽象的、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了。

例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等中的“三”都虚指多数。

从“三”字出发,人们又用“九”来表极数。

例如:“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这两例中的“九”,都用来表极数。

又推及到三的倍数,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白居易《缭绫》)以上数词都非确指,类似的运用中就有了借代、比喻、夸张的艺术效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数字形成对比,加上比喻和想象,从仰望的角度描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勾勒出一幅悬空而下、气势磅礴的瀑布图。

再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这首著名的诗到了明代却受到杨慎的质疑。

他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其实,就是“十里”也未必听得见、看得清。

诗中的“千里”并非确数,而是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没有“千里”,不能写尽江南美景;没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能容纳诗人凭吊遗迹、评说千古兴亡的无限感慨。

因此,在符合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诗人对事物以适当的渲染和夸张,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进而留下强烈而鲜明的印象。

6 用数量词形成诗词,达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一诗是这样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一首宫怨诗,全诗共二十字,用了四个数词。

“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二十年”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

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亲人,失去自由,本来已够悲惨的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后两句“一声”写歌唱,“双泪”写泣下,“一”和“双”两个数词的运用,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皇帝面前,诗中之人仿佛随着《何满子》的歌声而潸然泪下的凄苦样子。

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入宫多年女子的凄苦人生,而且增强了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以数量词入诗来写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

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这样写道:“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量词、动词、名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们在琢磨数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同时,也合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质朴的山村图,诗歌的意境自然展现在读者面前,真是妙趣横生。

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芦花都不见”,一连串数词的使用,使诗情陡现,“一片”反复重现,描绘了雪花片片飘落、纷纷扬扬飞入芦花丛中的情景,把作者对雪花忘我的喜爱之情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些以数词为主形成的诗词,给人一种平中见奇的特殊效果。

7 连用邻近的数词,铺陈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现代汉语中数字的连用一般表示约数或概数,而在古诗文中邻近数字的连用却可突出主旨,渲染意境。

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稀稀拉拉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轻点点微弱的小雨,几个邻近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淡淡轻柔的美,充满了安静、详和的气氛和质朴山野的乡土气息,不但没给人留下单调乏味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再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夸耀自己“夫婿”的话语就具有这个特点:“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四个数词相排列,其“夫婿”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可知矣!还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自述遭遇时也有这样的句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里通过数词的铺陈,很好地塑造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识礼的艺术形象,也充分表现了她的乖巧、惹人怜爱的性格。

总之,数量词在表示数量功能方面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便能使文句生辉,文韵醇厚。

所以说汉语数量词在表达数量和次序以外,本身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数词往往都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讲究炼字炼句的古诗文中表现更加突出。

一方面,在古诗文中数量词作为基本功能使用时可以使语言结构清晰,表意准确起到消极修辞的作用;另一方面,数量词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种种文化色彩,意义逐渐虚化,变得丰富多彩,把抽象思维范畴的数量词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之中,其使用便更加广泛,可以构成对偶、对比、借代、夸张等多种辞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