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流逝,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理解时间的宝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句型的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练习与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给家长读一遍,并和家长一起讨论课文的含义,家长签字确认。
4.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决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河流的侵蚀、化石的形成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经历。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时间痕迹。
第二章:时间的流逝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图表或时间线,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时间的流逝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的流逝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经历。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制作一个时间线,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三章:时间的痕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时间的痕迹。
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的痕迹,如化石、古建筑等。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的痕迹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痕迹的观察和感悟。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时间痕迹。
第四章:时间的智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成长。
4.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分享名人的故事或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如何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和成长。
4.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时间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和影响。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篇1课型:自读课课时安排:两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述自然景观变化的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一块巨石上的脚印,讲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观的变化。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一块巨石上的脚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3 学习生词和短语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模仿。
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例句展示。
3.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填空练习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
教师检查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辅导。
4.2 连线练习教师出示词语和对应的意思,学生进行连线。
教师检查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辅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2 拓展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6.2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作、阅读或其他相关的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变化的科普文章。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山脉、化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展示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如“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时间的脚印在哪里?”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概念。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的各种痕迹,如岩石层、化石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自然景观,找出其中的时间痕迹。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记录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时间痕迹,如岩石层的变化、化石的存在等。
第三章:时间的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时间变迁的感知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变迁现象。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变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变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变迁。
第四章:时间的演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时间演化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发生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演化现象。
4.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演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演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演化。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文章的《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感受文章的氛围。
教师提问:你们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时间的流逝?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描述,了解自然界中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的变换、植物的生长等。
鼓励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变化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流逝的。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自然界变化的描述,并进行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过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流逝的?第三章:时间的见证者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见证者”。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见证者”,如古老的建筑、遗址等。
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时间的见证者”对于我们的意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时间的见证者”的描述,并进行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古老的建筑或遗址?这些“时间的见证者”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有什么意义?第四章:时间的记录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记录时间的流逝。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历、钟表等。
鼓励学生思考这些记录方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人类记录时间的描述,并进行讨论。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记录时间的方式?这些记录方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第五章:时间的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案1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时间和地质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1.3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展示的地质图片和化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
2.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相关的道具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以及时间对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使用计时器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时间的测量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的意义和应用。
3.2 教学方法使用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日晷、沙漏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日晷、沙漏、钟表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活动展示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测量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时间的记录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记录的重要性and效益。
4.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记录的相关工具和示例,如日历、钟表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记录的好处和应用。
4.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如日历、钟表、时间管理工具等。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时间的脚印》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以全国各地纪念碑、纪念馆、遗址和博物馆为背景,回顾和展示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针对这部影片,设计一套适合初中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的课堂授课,学生将:1. 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接触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具体事实和细节,增长文化底蕴;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4. 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5. 发掘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能力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对学生进行一段简短的讲解,让学生对课上要讲述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其次,让学生观看并收听《时间的脚印》,对学生进行导播式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片中的关键内容;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撰写自己的读后感。
具体的内容如下:1. 前置知识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 中华文明的长河和发展轨迹;2. 中国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和人物;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基本概念。
2. 观看《时间的脚印》为了便于学生对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建议在观看之前老师布置一张简要的单词表,将片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概括,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测试。
3. 撰写读后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锻炼学生的掌握与表述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撰写读后感。
要求学生在文章内容上要求生动、新颖;在形式上既要有文字,可以加插图片、照片等元素辅助阐述。
三、教学方法1. 认知启蒙法老师应首先对学生进行认知启蒙,打开认知之门,让学生对课程要讲述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所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
2. 观察法和讲解法老师可以利用观察法和讲解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辨别画面中的内容,提出问题,探讨。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会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编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拼写和语法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评价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时间的脚印。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岩石、化石、树叶等,并思考它们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时间的脚印。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时间的脚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2.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自然界中时间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如树叶的变化、岩石的纹理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3.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的启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时间的脚印,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时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时间的宝贵。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度过的时光,引入课题《时间的脚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生字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分析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4.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5.深入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如: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你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6.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时间,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感悟文章。
四、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大家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我们稍后会一起讨论。
”(2)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这些描述给你们什么启示?”2.教学难点补充:(1)在深入理解课文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时间的流逝,那我们该如何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呢?”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说说,你们在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学生甲:“我觉得是‘时间在无声地流逝,我们在悄然长大。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
2.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通过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2. 学会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1. 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 通过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引出课文《时间的脚印》。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 生词和句型学习: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来掌握。
4.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阅读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作文,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作文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时间的小作文,反思自己如何珍惜时间,如何规划人生。
八、教学延伸1. 开展时间管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活动,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时间表等,培养学生的time management 能力。
2. 举办人生规划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或老师为学生举办人生规划讲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时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懂得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时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时间的内涵。
(2)如何将时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针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自主探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时间的感悟。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珍贵。
(2)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时间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时间的脚印在自然界的各种例子,使学生理解时间的积累和变迁。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享不同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
)(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4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才能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判断才能及语言表达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擅长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方法:寓教于乐。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泼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的。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泼,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确实,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如今、将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的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老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程度,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考虑朗读时考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以下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读课文,小组探究完成问题。
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八、拓展迁移
1、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2、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九、归纳小结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课题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课型
阅读探究课ຫໍສະໝຸດ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及语言;难点:篇幅较长,层次关系难把握。
教学方法
长文短教;媒体激趣;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五、要点探究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2、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别具一格的题记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情趣横生的语言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设计者
莘县古云镇中学岳胜利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引领
由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导入课题。
二、走近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梳理课文层次: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品味说明语言:本文介绍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深奥,又因为它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非专业人士,为增加阅读兴趣,在准确、严密的前提下,作者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所以,品味说明语言也成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扩展迁移训练: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