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合集下载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青海省省情一、概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二是多民族聚居。

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

全省现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三是资源丰富。

共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9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四是生态地位重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资源基本情况土地资源: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公里, 约占全国的1/13,仅次于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23种排前3位。

锂、锶、钾、镁、芒硝、石棉、石英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已发的矿种129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7种,其中,已发现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2种,水气矿产3种。

全省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9处。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青海未来行政区划的影响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青海未来行政区划的影响

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2021.02NO.493138文 / 伍海峰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对青海未来行政区划的影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为了实现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集中社会主要资源大力培育国内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青海省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对目前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的问题。

目前青海省行政区划现状目前青海省的行政区划分为8个州市和46个县级区划单位。

目前青海省的行政区划是两个地级市(西宁市和海东市)、六个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

这些县人口从1万多到30多万不等。

新型城镇化过程对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的影响如果青海省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的话,势必使得一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口密度稀疏、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的自治州和区县的人口出现大量外迁到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产业聚集度高、社会发展速度快的地方。

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速度缓慢的地方的人口将迅速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县城就很容易成为城市。

这些地方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这些地方就很容易被中央和青海省升格为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而那些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大量外迁的地方的行政区划单位就很容易被中央和青海省因为这里的人口太少,经济总量太低而进行调整。

就青海省而言,兰州——西宁都市圈已经成为国家都市圈的发展战略,这样势必会增加西宁市在青海省未来城镇发展资源的集中度,会使西宁市的产业规模、产业复合度、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很强的聚集度。

这就导致西宁市吸引了绝大多数青海省的人口,导致以湟水河谷西宁——海东都市群成为青海省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地。

由于湟水谷地西宁——海东段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西宁和海东市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原有的主城区进行发展,并且适当建立一些卫星城镇。

青海旅游分区认知概要

青海旅游分区认知概要
❖ 南禅寺所在的凤凰山,林木茂盛,气候湿润,春 夏之际,鸟语花香,环境幽美,游人不绝,热闹 异常。
❖ 10.三棵榆
❖ 西大街是西宁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它路南临 近大十字环形天桥的地方有三棵树干粗壮、枝繁 叶茂的大榆树。这三棵古榆植于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但仍然树 冠如云,浓荫蔽日,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由于它 们见证了西宁古城发展的历史风云,因而受到了 市民们的普遍珍爱,成为人们引以为豪的“古树 名木”。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林木栽植不易,存 留下的古树更是弥足珍贵,这三棵古老的榆树作 为活的历史文物,成为古城中一道靓丽的人文景 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青海旅游区旅游地 理环境特征和旅游资源 特征 了解青海旅游区各旅游 地及旅游线路概况 掌握青海旅游区主要的 旅游景区景点概况
素质目标
自学能力、资料的查阅 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 工作的责任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能力、资料的查阅 能力,学生的团队协作 与创新能力
任务一 “中国夏都——清凉西宁” 环西宁旅游区认知
❖13.西宁大佛寺
❖西宁大佛寺位于西宁市西大街省人民政府西 侧。该寺初建于元代,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 达磨灭佛时,逃到青海的“三贤哲”约格迥 等人在此去世,以此为建寺缘由,形成一座 寺院,因殿内塑有“三贤哲”身像,故称之 为大佛寺。
14.西宁古八景
❖ ⑴北山烟雨——北山(北禅寺) ❖ ⑵凤台留云——南山 ❖ ⑶湟流春涨——湟水河 ❖ ⑷奇峰突兀——老爷山 ❖ ⑸金娥晓日——娘娘山 ❖ ⑹五峰飞瀑一五峰山 ❖ ⑺虎台雄踞——虎台 ❖ ⑻石峡清风——小峡
❖ ⑶青海省博物馆
❖ 青海省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9月。多年来致力于 青海地方历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现以收藏 包括陶器、瓷器、木器、丝帛、彩陶和民族用品、 宗教文物等多种展品。2000年10月23日座落于 西宁市新宁广场的青海省博物馆新馆落成。新馆 总建筑面积20800㎞2,其中文物库房4000㎞2, 各类展厅11个。它的落成,结束了青海省无省级 博物馆馆舍的历史,标志着青海省文物、展览、 研究、开发、利用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董仕,张爱萍(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采用GIS 和GEODA 等软件系统,利用人口密度系数、空间结构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等研究方法,以西北五省的县级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绘制西北五省的县级行政单位人口空间结构格局变化演变图,并剖析其影响原因。

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县级人口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五省县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相关,表明西北五省县级人口集聚程度在不断上升;西北五省县级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

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受国家政策、气候环境、交通、社会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空间演变;人口密度;指数;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1-0048-04[作者简介]董仕(2000—),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与经济管理;张爱萍(1969—),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

一、研究基础地域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题之一[1]。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也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快速的人口变化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从人口形势的发展变化看,人口因素还将在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分布规律都将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

因此,经济政策要关注人口形势变化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

探究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当地政府的宏观政策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口的合理分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西北五省大部分位于我国的西部干旱区,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

通过查阅有关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文献和期刊,在中国知网系统查找梳理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相关数据,应用GIS 软件和GEODA 软件的相关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指标和分析方法,对西北五省县级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究,以了解西北五省人口流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西北五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数据与建议。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激发新一轮财富涌现的载体。

它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而且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革。

一、青海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562.6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51.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11.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28%。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71.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7.0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9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

表1 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二)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随着青海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农牧区基层综合改革,城镇数量迅速上升,2000年建制镇为49个,到2010年,建制镇达到137个,十年增加了88个,再加上1个省辖市和2个州辖市,市镇数达到140个,这是青海省城镇化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同时,青海积极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0-2010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6%,非农产业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与2000年相比,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5.8%和11.3%,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人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2010年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57.74∶13.62∶28.64,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14.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4.92和9.81个百分点, 这些也促成了青海城镇化的快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水平分别上升7.93和7.12个百分点;其后依次是海北州、玉树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海东地区,城镇人口占各地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32.78%、32.11%、28.47%、25.69%、24.72%、22.83%,比重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同2000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尤其海南州、玉树州、海东地区城镇化率比2000年分别提高13.84、12.20和10.64个百分点。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 -回复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 -回复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分区-回复中国的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是基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

这些分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关特定地区的详细信息,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决策。

本文将逐步回答有关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话题。

第一步:介绍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背景和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状况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联合开展了人口和发展研究,并进行分区。

这样的分区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更加精确地了解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第二步:解释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指标和方法。

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指标通常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均GDP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的详细信息。

为了确定每个地区的分区,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以确保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三步:介绍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几个典型分区。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通常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特殊区域。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中部地区则处于经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和人口稀疏的地区,而东北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特殊区域,如港澳台地区和经济特区等,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第四步:分析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确立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加了解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然而,这种分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分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能受到质疑。

此外,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的结果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分区不够客观和公平。

第五步: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分区。

聚类分析方法在地理区域划分中的应用研究

聚类分析方法在地理区域划分中的应用研究
陈修 文 赵 宏利 , , 吴建 海 张春 兰 , , 史新芳 赵成龙 ,
(. 1茂名 学院 理 学院 , 东 茂名 55 0 ; . 海省 高原地理研 究所 , 广 20 02 青 青海 西宁 800 ) 103
摘要: 经济地 理区域划分 , 可为资源合理利用 、 产业调整 、 区域 布局 以及 社会 、 经济持续 发展 提供重 要决 策参考 。将 聚类分 析方法应用在经济地理 区域划分 的研究 中 , 以期为 同类 地区经济发展与研究提供参 考。 关键词 : 因子分析 ; 聚类方法 ; 区域划分
以实现 不 同地 区资 源合 理有 效开 发 , 生产 力合 理布 局 和城 乡区域 经济 的协 调发 展 。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如何从“ 经济地理区域” 的角度来界定其社会经济发展 区 域, 不仅具有全局意义 , 而且关系到区域内各种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
问题相似性 ; 社会结构相仿性 ; 区块规模适度性 ; 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 ; 保持行政区划 的完整性 ; 区域 问发
展 的可交 叉及 重叠性 。
2 指标体 系的选择 与建立
根据分区的原则 , 为了尽可能全面、 客观地衡量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的实际水平 , 同时考虑指标获得 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 我们选择和确定了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 系等五大指标体系 ,
维普资讯
第 1卷 7
第 6期
茂名 学 院学报
J RN L O OMI NI ER rY 0U A F MA NG U V S r
V0 . 7 No 6 11 .
De 2 0 c.O r 7
2O 年 1 月 07 2

【发展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的比较研究

【发展战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的比较研究

区与统一规划 , 逐步形成 “聚集区人口成网 连片 , 稳定 区 人 口 连 线 成 轴 , 疏 散 (收 缩 ) 区人口以线串点 ”的人口和产业布局 。
主体功能区划除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等自然属性外 , 还统筹考虑区域的人口分 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社会 经济属性 , 同时还要考虑已有行政区的存在 , 是建立在自然和经济区划基础之上对自然 、经 济 、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区划 , 是编制 空间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 , 具有基 础性的特征 ; 也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 源环境的重要载体 , 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
The Com para tive Study of Function Zon ing of Popula tion D evelopm en t and M a jor Function O r ien ted Zon ing
ZENG Qun2hua, XU Chang2le, WU W en2xia, CA I Q in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都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这将有利于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分割改善空间开发管理的方式和机制2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调整现有开发模式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区域开发合理化的重大管理创新也是国家人口合理流动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国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

青海省行政区划及各地人口(2020完整版)

青海省行政区划及各地人口(2020完整版)

20363.2 19424.73 938.47
20352.5 18523.26 1829.24
18809.6 18549.19 260.41
17881.1 16376.34 1504.76
17289.2 16096.21 1192.99
15902.68
16818.1 15528.42 1280.68
0971 630100 青A
城中区 城东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中区(多巴新城)湟源县 (城关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
乐都区(碾伯镇)平安区(平安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 0972 630200 青B 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 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
族自治县(积石镇)
0978 632200 青C
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2965.9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值为 10.18:39.1:50.7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和落实,给青海省经济的大发展注 入了巨大活力,青海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相信青海明天 更美好。(青海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9统计公报)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省份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河南 四川 湖北 湖南 河北 福建 上海 北京 安徽 辽宁 陕西 江西 重庆 广西 天津 云南 内蒙古 黑龙江 山西 吉林 贵州 新疆 甘肃 海南 宁夏 青海 西藏
2018年GDP 2017年GDP 名义增量
97300
89705.23 7594.77
92595.4 85869.76 6725.64

基于矿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研究——以海西州为例

基于矿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研究——以海西州为例

基于矿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研究——以海西州为例摘要:通过研究海西州资源禀赋特色,将海西州功能分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发展控制区、矿产能源发展区6种类型,重点对发展控制区进行概念阐述,依据相关编制指南,借鉴相关省份空间规划三区划定成熟经验,划定具有海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功能分区;发展空间1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规划体系,州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可参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进行划定。

按照编制指南,规划分区分为一级规划分区和二级规划分区。

一级规划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海洋发展区以及矿产能源发展区7类区,在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海洋发展区分别细分为二级规划分区,其中在中心城区要求细化至二类规划分区。

2海西州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基本情况2.1海西州基本概况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地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矿产资源富集,锂矿、钾盐等多种矿产居全国首位,油气、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十分丰富。

经济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

现状有大量的盐碱地、沙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

2.2“双评价”对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指向“双评价”主要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要素评价,通过集成评价得到生态保护、农牧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并将生态保护等级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划分农牧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根据“双评价”,每个栅格都将对应不同的生态保护等级、农牧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

2.3海西州功能分区现状情况目前已有基础成果如下:双评价成果有省州两级成果,但成果差异较大。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一、引言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进步的提升,青海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报告旨在对青海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

二、城镇化的定义与意义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集聚、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

2.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

城镇化有助于提升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和改革,同时也可以提升居民收入、改善公共服务等。

三、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城镇化率的增长近年来,青海省的城镇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至目前,青海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X个百分点。

2.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青海省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以实现全省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3.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青海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城市规划与建设不足、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等。

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四、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机遇1.自然资源丰富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风能资源等,这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生态环境优美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区可为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优势和机遇。

3.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措施1.战略目标青海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到年,使城镇化率达到%,达到现代化水平。

2.措施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基于地理信息编制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

基于地理信息编制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
1 学术研 究 0
测绘 技术装 备
季刊
第 1 2卷
21 0 0年第 3期
基 于地 理 信 息 编制 青 海 省 主体 功 能 区规 划 的研 究
王苑 ’ 李娜 李 婷 ’ (. 1 青海省 基础地 理信息 中心 青海 西宁 8 00 ; 10 1
2 青海省 测绘产 品质量 监督检 验站 .
进行 数据处 理 ,建 立分 区数据库 ;在 分 区数据 库 的 S s e , y t m 简称 G S 是一 种 多技 术交 叉 的空 间信息科 I)
基础 上建立 评价模 型 ,进 行评价 ;采 用综合 评价指 学 ,它是 以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 间数据 库 为基础 ,采用 地理模 型
测 绘 技术 装 备
关键 词 :主 体 功 能 区 GS 规 划 I
1引言 对 象编制 的战略 性 、基础 性 、约束性 的空 间规划 ,
是 其它有 关规划 在 国土 资源开发 和布局 方面 的基本 依据 ,规划 的成 果关系 到青海 省今后 二十年 的发展 格局 ,对经济 建 设和 发展 具有重 要 的指 导意义 。其 基本 思想是根 据 资源 环境 承载力 、现有 开发密 度和
地理信 息强 大的建库、空间分析 、制 图、信息服 务及管理等优势,可以有 效提 高区划5 作定量化 水平 、工作 - . 效率及科 学性和准确性 。 本文重点阐述如何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青海省主体 功能区规划编制,并简述 了青
海省 主 体 功 能 区的 试 划 方案 以 及 试 划 区域 的 主要 特 点
根 据 国家主体 功能 区规划要 求 , 省在规划 中 , 元 间差异 性大 。东 部人 L密集 ,经济相 对发达 ,西 我 ] 需结合 我省实情 ,将 国土 资源 划分 为优化 开发 、重 部 人 口稀 少 ,但 资源 丰富 。在 区划 划分 基本单元 确 点开发 、 限制 开发和 禁止 开发 四类 主体 功能 区。 素所构成 的大量 基础性 空 间数据和 属性数据 ,综 合 认 中 ,东部 以乡为单 位进行 划分 ,西部 以县 为基 本 为 了合 理 而 科 学地 编 制青 海 省 主 体 功 能 区 规 技术 手段 是将采集 到 的各 类 自然 要 素和经济 要 单位 并结 合 自然 地理 界线进 行划分 。 运用 G S技术建 立 图形 数据库 ,通过 对基础 数据 和 划 ,综合 分析我 省 自然 环境 、资源 分布 、经 济发 展 I “ 中间 ”数 据深加 工 、挖掘土 地 、资源 、生态 、 自 情况及 我 省的经济 发展 战略规 划 ,在 国家 指标体 系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GIS的青海省人口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胡志强;张海峰【摘要】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②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48-49,51)【关键词】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空间自相关;青海省【作者】胡志强;张海峰【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22(244)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和组合情况,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1]。

研究区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及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人口分布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1935年胡焕庸首次用等值线绘制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以此提出了中国人口的地域分界线[3]。

葛美玲等综合运用人口密度和重心分析法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划分为集聚核心区等9级区域[4]。

苏飞等在GIS 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3年~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2]。

杨强等以六期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国人口分布进行了时空分析[5]。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06•【字号】青政办[2006]152号•【施行日期】2006.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06]15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六年十一月六日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11月)城镇体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城镇发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部署,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重点阐明“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一章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期间城镇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是我省城镇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围绕“两大历史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神,采取“扩市提位”、“撤乡建镇”、“重点扶持”、“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我省城镇数量显著增加,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极大改善,逐步形成了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市为次中心,各州地政府所在地城镇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小城市、州府所在地城镇、县城、建制镇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体系。

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与建设研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

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与建设研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

摘 要: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典型研究案例,根据互助县自然条件、地貌类型、资源状况、生态区位、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按照地域连片、主导功能相对一致的原则,对全县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县主体功能区划,在研究区域范围4个生态功能区及4个主体功能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结果可为构建互助县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安全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区域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ki.issn.1004-6216.2017.03.008Stud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hai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Huzhu Autonomous CountyLiu Xusheng(Survey & Planning Institute of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Huzhu Autonomous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typical study case.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 geomorphic type, resource state, ecological zone, main ecosystem service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reg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lative accordance of dominant functions,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hole county. Then, regionaliz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 areas was done in Huzhu County.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division of four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four main functional area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safety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ng territor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promoting local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uzhu County.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Main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LC number: .X17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1]的基础,由于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其服务功能在种[2]类、数量和重要性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青海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青海城镇化发展与山川纵横、地貌起伏剧烈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从城镇空间布局看,中等城市数量明显偏低,城镇体系出现断层,布局层次不明显,结构优化程度低;从城镇化发展水平看,1995年全国城镇化开始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而青海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开始出现加速发展的特征,但无论发展层次还是速度均低于全国城镇发展水平,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青海城镇化受行政建制调整的影响大,呈现短时间突变、长时间消化、城镇化实际水平低于城镇化率指标的特点。

如1983年至1985年期间,由于建制镇由7个增加到35个,全省城镇人口突增60余万人,城镇化率由19.7%增加到33.8%,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由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变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此后城镇化率长达十几年徘徊不前。

2000年至2002年,建制镇由49个增加到115个,新增城镇人口20多万人,城镇化率由34.7%增加到37.7%,两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撤县设市和撤乡建镇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在建制镇调整初期,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功能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和改善,对大量新增的城镇人口,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消化。

目前全省县以下建制镇中,约有60%以上的居民仍保持着城内居住、城外耕作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为准确判断青海城镇化发展状况,我们建立了以多元化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信息、生态环境等为主的综合指标体系,详细阐释青海城镇化总体发展状况。

1、城镇数量及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共有城镇22个(1市、2个设置局、19个县城),城镇化率仅为6.7%。

随着新的地方政权建立及国家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全省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1978年,全省有设市城市1个,其他城镇(县城、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43个,城镇人口68万人,城镇化率18.6%。

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城镇140个。

青海人口趋势

青海人口趋势

青海人口趋势青海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区,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青海的人口趋势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海的人口趋势。

首先,青海的人口总量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截至2020年末,青海的人口约为630万。

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约为青海人口总量的60%。

随着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往青海就业,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也有较大的流动性,不少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因此,青海的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其次,青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

目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在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青海的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这种老龄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人口流失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青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年轻人多多生育,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福利保障。

但是,要实现人口结构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措施落实。

最后,青海的人口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青海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通过加大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条件等举措,青海的人口教育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大量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青海的人口趋势呈现出总量增加、老龄化加深和教育程度提高的特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将继续加大经济建设力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福利水平,努力实现人口结构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充分利用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为青海的人口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青海人口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青海的人口状况将不断向好。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成果报告1、总论1.1 区划的目的和意义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水资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履行水利部“三定"方案的职责,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划分水功能区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化水资源目标管理工作的保证条件,是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水利部职能配置中规定的水资源保护职责开展的具体工作。

1。

2 依据与标准1.2.1 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5)《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6)《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7)《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资源[2000]58号文)(8)《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9)《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1.2.2 标准(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1。

3 区划范围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中二级区划,是在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一级区划中被划为“开发利用区"的水域进行.考虑到此次水功能区划对将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现有水资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境内主要水域、水系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都尽可能进行水功能区划分。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
薛冰;陈兴鹏;伍俊辉;程秋梅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43)001
【摘要】青海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三江源头,是全国生态的屏障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研究青海人口一资源一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青海省社会、经济、生态等原始指标,在数学运算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青海省1978~2000年的人口一资源一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并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薛冰;陈兴鹏;伍俊辉;程秋梅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F062.2
【相关文献】
1.山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读后 [J], 鲁西奇
2.青海人口增长与生态资源关系研究 [J], 樊新民
3.人口流出对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 [J], 余跃飞;蔡红艳;杨小唤;梁栋栋
4.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特征——以贵阳市为例 [J], 刘贝贝;何守阳
5.内蒙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交互耦合关系 [J], 赵永峰;郑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发展指数分析

人类发展指数分析

实训过程:1老师布置和讲述实验目的和要求在老师的讲解和我的了解中,我对HDI的研究意义作了了解。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人类发展指数从动态上对人类发展状况进行了反映,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先发展项,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一定依据,从而有助于挖掘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通过分解人类发展指数,可以发现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预警。

2确定研究区域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近代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其上中下游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差别,为了能够很好的研究其差异性,在试验中我选择了黄河流域(即黄河干流所流经的省份)作为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地区,通过研究对其差异做出结论,为黄河流域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3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在研究中我选择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新的人类发展指数。

4进行数据处理与计算,分析区域差异与特征基本步骤2)数据标准化处理对每个指标都设定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4)HDI区域差异特点分析HDI∈[0,1],数值越高,人类发展水平越高,HDI≥0.8是高人类发展水平,HDI∈[0.500,0.799]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指数,HDI≤0.500是低人类发展水平。

从上表以及下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内蒙古的HDI=0.805≥0.8是高人类发展水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四川,青海的HDI∈[0.500,0.799]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指数,甘肃HDI≤0.500是低人类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青海省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课题组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前 言200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把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对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提出明确要求。

2007年7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下发《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人口发展功能区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在系统评价本地人口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划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人口发展功能区形成的人口及相关政策。

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能动的要素,是主体功能区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要求,2008年4月我省正式启动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

成立由马顺清副省长为组长的青海省人口发展功能区领导小组,确定工作方案,组织成立课题组,以促进全省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编制和实施为宗旨,全面开展了青海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工作。

本研究报告根据青海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现有开发密度与人口发展潜力,科学界定不同类型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分布和范围,明确不同功能区人口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并提出了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格局的政策体系。

目录第一章 基本省情 (1)第一节青海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一)地形地貌与气候 (1)(二)行政区划 (1)(三)资源状况 (2)(四)生态环境现状 (4)(五)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第二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5)(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6)(二)人口的地区分布格局 (8)(三)人口的城乡分布格局 (9)第二章 人口发展功能区基础评价 (13)第一节评价单元 (13)第二节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4)(一)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 (14)(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 (16)(三)水资源承载力指数 (17)(四)物质积累指数 (18)(五)人类发展指数 (20)第三节指标评价 (20)(一)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20)(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2)(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24)(四)物质积累基础评价 (26)(五)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28)第三章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区方案 (31)第一节方法与指标 (31)第二节基础方案 (32)(一)叠置人居环境适宜性及生态战略的初步结果 (33)(二)叠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方案 (35)第三节协调方案 (36)第四章 推进青海省人口发展功能区形成的政策措施研究 (39)第一节人口发展功能区分区政策取向 (39)(一)人口集聚区 (39)(二)人口稳定区 (41)(三)人口疏散(收缩)区 (43)(四)人口限制区 (45)第二节推进形成人口发展功能区的人口管理政策 (45)(一)以多种手段保障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严格按现行政策生育 (46)(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在政策范围内进一步减少出生 (47)(三)创建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支持体系 (48)(四)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使其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48)(五)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转移 (49)(六)健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政策 (51)第三节推进形成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其它保障措施 (52)(一)建立有利于形成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制度安排 (52)(二)强化青海省作为全国性生态屏障区的特定功能区定位 (52)(三)完善政绩评价体系 (53)参考文献 (54)第一章 基本省情第一节青海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9°25′~103°04′,北纬31°39′~39°11′之间。

东西长1200多km,南北宽800多km,总面积71.75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52%,居全国第四位。

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接壤,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以及联结内地与西藏、新疆的主要纽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一)地形地貌与气候全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境内地势高耸,地貌复杂多样。

主要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

地势东低西高,东部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以日月山为界,东部是农业区,西部为牧业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和96%。

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60.81%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

祁连山、阿尔金山分布于省域北部和东北部,昆仑山在中部横贯东西,唐古拉山位于省界西南、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脉横亘南北,构成青海的地貌骨架,其间为柴达木、共和—茶卡、可可西里等盆地和黄河、湟水、大通河谷地,形成了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

其中:柴达木盆地面积27万km2,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青海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日温差较大,垂直变化明显。

年平均气温-5.6℃~8.1℃,年降水量在17.6mm~759.8mm,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寒冷、干燥、缺氧,干旱、霜冻、雪灾、冰雹等气象灾害较多。

(二)行政区划全省行政区划分为1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共计8个地级行政区,46个县(市、区、行委),省会为西宁市。

现有城市三座,西宁市为地级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为县级市。

(三)资源状况水资源青海省是水资源输出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大通河均发源于此,故有“江河源头”和“中华水塔”的美誉。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雪山林立,冰川广布,水资源丰富。

全省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河流278条,长度大于100km的河流65条,干支流总长度2.8万km;1km2以上的湖泊262个,面积1.29万km2;冰川覆盖面积4600km2,总储量约3980亿m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29.3亿m3,其中地表径流量611.2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281.6亿m3。

人均水资源量11585m3。

主要分为黄河水系(黄河上游、湟水河、大通河)、长江水系(通天河、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水系和内陆河水系(祁连山内陆水系、青海湖内陆水系、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

矿产资源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截止2005年底,共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的74.30%;其中探明储量矿产105种,占全国的67.3%;全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17.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位。

矿产储量占全国前十位的矿种达54种,23种占全国前3位,有9种储量占全国首位。

特别是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的优势。

能源资源青海省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风能、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水电资源,理论可装机容量2165万kw,居全国第5位,年发电量771.6亿kwh。

其中:黄河在省境内全长1983km,可规划建设水电站29座,总规划装机1965.8万kw,平均发电量717亿kwh。

(青海省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情况详见后表)。

二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总量41亿吨,已探明储量3.35亿吨,天然气资源总量2.5万亿m3,已探明储量3046亿m3。

三是煤炭资源,青海省已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50亿吨,保有储量48亿吨。

四是太阳能、风能资源,全省太阳能总辐射量730kj/cm2,其中海西州688.3-724.7kj/cm2;海北、海南、黄南州594.1-643.9kj/cm2;玉树、果洛597.5-672kj/cm2。

青海省属风能较丰富区,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是西南部丰富,东部贫乏。

柴达木盆地、玉树、果洛州西部地区风能储量为1020-1210kwh/m2。

土地资源全省国土面积大,但适于生产和人居的面积较少。

截止2005年底,全省农用土地面积4371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4.2万hm2,园地0.74万hm2,林地263.82万hm2,牧草地4036.05万hm2,其他农用土地15.88万hm2。

从耕地标准来看,青海省土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仅为0.1hm2。

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标准来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则较为充足。

据调查测算,全省海拔3000m以下的适宜建设用地1024.28万hm2,已使用的各类建设用地27.65万hm2,仅占适宜建设用地的2.7%。

生物资源青海省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原生物多样性资源集聚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

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约11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动物250种,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黑颈鹤、雪豹等高原特有物种已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全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万种,蕨类植物800余种,其中经济植物75科331属1000余种,冬虫夏草、大黄、黄苓、羌活、雪莲、蕨麻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高原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反季节蔬菜、“双低”油菜、蚕豆、马铃薯、牛羊肉、球根花卉等市场潜力较大,竞争优势明显。

旅游资源青海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可供旅游的景区景点达900余处,其中青海湖、塔尔寺、三江源、玉树歌舞、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盐湖(万丈盐桥)、昆仑山、隆宝滩黑颈鹤栖息地、勒巴沟—新寨嘛呢石城等世界级旅游资源11项;祁连山风光、龙羊峡、黄河源头、原子城、日月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同仁热贡艺术、西海原子城、金银滩草原、门源油菜花海、唐蕃古道等国家级旅游资源49项;仙米林场、老爷山、晒经文、倒淌河、隆务峡等省级旅游资源82项。

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青海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为打造旅游名省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生态环境现状青海生态环境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大通河的发源地,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流量的9%、澜沧江流量的16%、黑河流量的40%从我省流出。

青藏高原是东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启动区,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而且对东亚甚至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青海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青海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脆弱,在全省总面积中,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冰川占3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0.76%。

青海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缺氧、多风、少雨,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6—-41.8℃,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冷季长达7、8个月之久,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20—40%,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较差。

近些年来,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整体呈退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