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版(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3.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
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4.(2017·武汉调研)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6.(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7.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2020版广西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百谷”“九谷”“六谷”“五谷”反映出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类经历了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故A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存在着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D项错误。
2.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答案: A解析: 精耕细作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断出农耕经济已经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
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 C解析: 材料“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从户口数量来看,虽然有变化,但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南北经济结构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户口数量,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数据,故无法确定人地矛盾的情况,故D项错误。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1)由新航路开辟直接推动; (2)中世纪西欧王权对商品经济制 约力较弱; (3)人文精神促进思想解放
2.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1)共同点:①发生时间——西欧产生在14—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②出现 区域——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③产生结果——都宣告 了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解体。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 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 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 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2)不同点
中国
欧洲
发展 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 程度 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
社会 环境
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
结局 受到封建专制主义扼
影响
杀,拉大了与欧洲的差 距
产生途径更广泛,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 工工场,商业资本的直接作用,农村资本 主义农场的出现
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 建主义束缚,发展兴起
单元总结•能力提升
线索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 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 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手工业生产。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 品远销海外。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 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 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 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问题驱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的变化。
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 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 官府的直接监管
Hale Waihona Puke 2.城市发展: (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政 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2)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_扬__一__ _益__二__”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_陆__上__、__海__上__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 舶使。 3.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 个国家进行贸易。
2.【古代市的变化】 材料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 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 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 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迁移运用: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 变化。
提示: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商业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 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 变化。
3.古代商业发展中的两次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 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沧州12月教学质量监测,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 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A.稳定性强B.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体现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并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的基础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
3.(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
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答案C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主要表现】(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
(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共同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17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对应学生用书第94~96页)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是立国之本。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古代中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④唐代的曲辕犁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2012·太原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5.(2012·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2012·吉林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邯郸一模·2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解析: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体现分封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 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9·福建师大附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大意是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以向官府交纳赋税;“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大意是自己在垄上耕田,妻子在前面除草;“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大意是立春举行耕田仪式,用土堆人像各两人.根据材料可知,其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开始,C项正确。
答案:C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犁铧的改进,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并且“设苑养马"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政府重视铁犁牛耕,这有利于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庄子·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这表明( ) A.战国时期的耕作是隔年轮耕B.战国时期对于土壤种类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C.耕作技术水平低而导致歉收D.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2.《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
”这段材料反映出( )A.铁制农具已为农家所必备B.铁制农具归政府统一管辖C.铁制农具由铁官统一配置D.小农经济发展非常迅速3.右图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男女分工趋向合理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国家重视家庭纺织业的发展4.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5.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A.前提条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6.《汉书·食货志》记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材料主要说明( ) A.均田制的实行让农民安居乐业B.平均主义导致土地私有现象普遍C.主张恢复井田制下土地授受关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祥和景象7.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8.《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发达的古代农业1、2、3、4、5、6、1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7、8、9、10、11、12、14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
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
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中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
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2011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图片反映出汉代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
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材料中“百年前”与“如今”雇工待遇 的变化,反映的是明代手工业者地位上升,这与市镇经 济及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故选A。材料反映明代手工 业者社会地位提高,未涉及是否重农,故B错误。“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随着一条 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D。
经历了由西向东、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 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农本商末是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经济思想,在明 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环境下,黄宗羲提出“工商 皆本”思想,冲击了农本传统思想
方面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特点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封 建经济母体内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 期还实施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 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选项本身 错误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 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往往对工商业采取压 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 商业。
一、明清时期的市镇经济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
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 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 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 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
【解析】选A。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 位。具体解析如下:
选 与正确答案 项 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9讲_含答案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③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1270
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二模)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2.(2020某某德阳二模)下面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3.(2020某某一模)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某某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
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
材料反映了该地()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4.(2020某某某某三模)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
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权力已衰微B.社会政治环境动荡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D.各国货币需求增加5.(2020某某某某二模)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
到汉代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
这一变化反映了()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等级观念的消亡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平民政治的发展6.(2020某某滨州二模)南宋时某某某某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某某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某某人欢迎。
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某某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7.(2020某某某某“三诊一模”)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验收评估(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
单元验收评估(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联考)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X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广种薄收”的弊端 D.“地无遗利”的思想3.(2015·某某测试)下列材料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4.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5.(2015·某某质检)(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史记·赵奢列传》)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6.(2015·某某调研)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C项正确。
答案:C2.(2018·安徽淮南二模)《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农业与自然的和谐,A项正确。
答案:A3.(2018·云南一模)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知,当地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与史实不符,因为农民以粮食植物种植为主,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2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计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解析]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项错误。
.(·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解析]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子就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项正确。
.(·广东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解析] 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在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经营规划: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即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为农村家庭消费提供可能性,故项正确;材料“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说明该方案强调的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项错误;材料“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12月教学质量监测,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 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2018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B.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并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的基础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
3.(2018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
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二十八年,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错误。
4.(2018东北育才学校11月联考,7)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唐代越窑使用匣钵的结果,并未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使用匣钵这一技术,不能说明其先进与否,故C项错误;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故D项错误。
5.(2018潍坊期中,16)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
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
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外。
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C.,故A项错误;这些现象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表明江南地区出现了早期工业化(工业革命之前的乡村手工生产专业化)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因此无法体现该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该地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故D项错误。
6.(2018期末,4)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重农抑商”相关史实可知,中国古代并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客舍、邸店、车坊和邸肆的设置只是商业活动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增多,并不能影响城市的布局,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郡县官寮(僚),共为货殖”“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从正面和侧面反映了唐代存在官僚涉足商业获利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政府限制官员经商,并未完全体现政府对商业贸易的管理更加规,故D项错误。
7.(2018二模,4)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禁不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的商业活动,没有反映豪强地主的行为,故D项错误。
8.(2018一模,3)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使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项正确。
9.(2018期中,17)《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农业商品化加强B.士族制度十分腐朽C.不注重保护环境D.地主田庄自给自足“闭门成市”体现了传统庄园经济的封闭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东吴大姓奢侈腐化等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可知反映的是欣欣向荣的庄园经济景象,与保护环境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可知反映了传统庄园经济无所不有,不假外求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故D项正确。
10.(2018八市第二次测评,4)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玄均34岁为丁男,户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隋唐沿袭,从材料看实际授田远远小于应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是按照性别、年龄分田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均田制的授田情况,无法反映官吏廉洁与否,故C 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敦煌一地的情况,而且只涉及土地分配情况,故D项错误。
11.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繁荣的现象,无法得出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阶层固化,故B、C两项错误;兼并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佃形式生活,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12.(2018八校联考,27)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本末”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得出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本末”的关系,不是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期末,25)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10分)(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7分)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
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
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
14.(2018重点高中协作体阶段考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区。
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
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
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