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资源取向

合集下载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1.对于国家政府机关,逐步树立起法治 政府和依法行政观念。
2. 对于普通公民,强化守法意识, 树立参与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法律可能是不好的,我还可以反对,但我 所参与的确定法律的过程使我有义务承认
它们的合法性并服从它们,那种义务来自 这样一个事实:我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一 ,社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时 我出过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 以为荣,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继续有 义务为其改善而努力。
如果你的邻居排放污染物或施放噪声, 对你造成损害,你可以得到补偿
买商品房需到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进行登记
财产拆迁、征收私人的不动产,应当按照国 家规定给予补偿。
开采矿藏必须经过行政部门许可
购买的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期限是 70年。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 ,应在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
三 对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从零开始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
两个文件:则的指示
(废除旧法统)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及一切反动的法律的训 令
两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
(临时性宪法) 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五四宪法 标志着新中国法制正式建立起来并
且走上了正轨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很多重要的法律还处于空白状 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主要靠 党的政策来调整。
二 .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 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二)法律救济方式趋于多样化
1.司法救济 2.行政救济 3.协商救济
(三)法制机制更趋完善
1.修宪 2.新颁布的一些法律
物权法—私有财产保护从宪法原则迈向制 度构建
什么是物? 物主要是指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耕地、草地、 矿藏等自然资源;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住房 、厂房等建筑物。动产包括汽车、家具、衣服、粮食 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法治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体,以法治国家的原则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各领域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进行探讨。

一、政治领域的法治建设在政治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纪律的重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了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致力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反垄断执法,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

三、社会领域的法治建设在社会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注重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劳动、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保障和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四、文化领域的法治建设在文化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法律保护和管理,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维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五、生态环境领域的法治建设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朱苏力礼失而求诸野一、问题及其意义在关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主张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主张更多并加快移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即所谓同国际社会“接轨”。

我在本文中称这种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为“变法”模式。

这些观点并不错,而且在实践上也促进了中国的法制建设,但在理论上有一些重大弱点,并在实践上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法律是一种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要利用法律这种工具来规制社会。

这样的理论似乎是符合我国法理教科书上所陈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的基本观点。

但仔细推敲起来却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由于其割断了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内在、固有的联系,而过分强调法律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塑造作用,因此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

其次,大量的实践也已经例证了这样一点,即这种模式并不总是成功的;相反,一些初看起来并不激烈的、甚至保守的法律制度变革却获得了成功。

激烈的法国大革命尽管提出了《人权宣言》,提出了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然而,法国革命者的“成就远较……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要小。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中继承了大部分的感情、习惯、思想……”而英国的光荣革命,尽管是“一切革命中最温和的”,却是“最成功的”。

19世纪初,边沁曾在英国大力倡导法典化,尽管他的努力产生了相当影响,然而英国却坚持和保持了其普通法的传统。

欧洲大陆各国之所以能够法典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历史久远的罗马法传统和其哲学的理性主义倾向。

尽管近代法学界一般认为《拿破仑法典》创建了以个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私法体系,改变了以等级身份决定财产分配的封建私法传统,然而一个新近的研究表明,这只是后来一些自由主义法学家虚构出来的神话,“法国民法典并没有改变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了法国民法典”。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27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27张ppt)

2、初步奠基:以“五四宪法”为核心的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中国
法治建设基础。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 的第一部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 国婚姻法》颁布;6月28日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和 土地制度。
五四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等系列法律,确定了 我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 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 设的基础。
过程。
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 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
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 法治的顺利实施。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 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 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形成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概念辨析: 本课主题:“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

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
本意是一个静态的 概念,是“法律制 度”或“法律和制 度”的简称。
表达的是法律 运行的状态、 方式、程度和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的不同
序言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思想的文化基础与历史资源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思想的文化基础与历史资源
( 二) 道: 中 国法共 通原 理
纵观各 国 , 法 治模 式 的精 神实质就 隐藏“ 法” 与“ 治” 这两个 字 词中。 英 美 国家 的法 学家在 讨论法 治时 , 普 遍把 重心放 置在“ 法”
“ 原理” 是西方 的概念 , 在 传统 中国文化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就是
上, 即法律本 身。 。英 国法 学家 拉兹认 为: “ 法治 应当包含 八项 原 “ 道” 。“ 道” , 即传统 中 国文化 的共 通原理 。 。 古人认 为, 万物 的原
则, 其中 , 法 治的重心 首先是 ‘ 法律 ’ 本身应 当具备 的品质 , 其 次才 理是 道 , 属性是 德 。传 统 中国的法 观念包括 天理 、 国法和人 情三 是‘ 法律 ’ 在 法院 里 的运 用 问题 。 。 ” 此种西方 法 治理 论 , 对中 国的 部分 , 且 三者相 通 。人 情处 于主动 或主体 的位置 , 将 天理与 国法 法 治研 究产生 了强 烈的示 范效应 , 夏 勇研究 员提 出了“ 法治 的十 贯通 , 天 理与 国法只 是处于 别动或 客体 的位 置 , 而人 情又是 通过 大 规戒” , 他把 法治 的要素 归结为十项 , 其 中有八项 是针对法 治之 “ 法” 提出, 只有 其余 两项 是针对法 律的 实施或运 用 , 即司法 。

个“ 理” 字表达 出来 , 因这 个理 出 自人情 , 所 以又叫 “ 情理 ” 。情
理是 传统 中国的大众 的道 德表现 , 在精神 和内涵上与 当时社会 的
与英 美 国家法 治模式 的关键词“ 法” 相对应 , 中国法 治模 式的 主流 价值 一致 。 0 而传统 中 国法 的道 德原理 最大 的成就在 于它具
明 了的 。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法治建设日益成熟和完善,司法体系也得到了显著改进。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法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法治建设是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被视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加强了立法工作,修改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刑法修正案》、《民事诉讼法》等,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其次,中国加强了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此外,中国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法律服务。

这些都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立法工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领域的法律执行力度还需要加强,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外,一些司法机关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司法公正和效率亟待提高。

三、司法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推进法治建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司法体制改革措施。

首先,中国推进司法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提高了司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次,中国加强了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了独立的审判监督机构,确保司法公正和廉洁。

此外,中国还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审判和在线纠纷解决等创新举措,提高司法效率和便捷程度。

四、法治建设的新趋势与展望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立法。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与评价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与评价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与评价【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司法机构的独立和公正性问题仍然备受关注,执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也有待提升。

当代中国法律治理有着一系列的成就与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未来,中国需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司法机构的独立和公正性,提升执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以实现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法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关键词: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司法机构、执法效能、公信力、进步、成就、问题、挑战、未来发展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与评价概述在当代中国社会,法律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法律治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法律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执法效能,加强司法独立和公正性,以及提升司法公信力。

在法治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当代中国的法律治理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法治理念在全社会逐渐深入人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力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执法效能和司法公信力逐渐增强。

当代中国的法律治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存在法律缺失和法律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司法公信力还有待提升。

一些地方基层法治建设相对薄弱,法治资源分布不均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

2. 正文2.1 法律体系建设的进展与挑战"法律体系建设的进展与挑战"是当代中国社会法律治理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法律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包括宪法、行政法规、法律、司法解释等,为社会稳定和规范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依据。

(导学案)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体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国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时空定位】【问题引领】问题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我国在不同阶段还颁布了哪些基本法律?问题二:“依法治国”、从“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是在什么时间及时代背景下提出、修改的?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思想是什么?问题四:作为中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我们能做些什么?【深入探究】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

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

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3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3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课题33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阶段时间成就奠基20世纪50年代(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发展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1)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形成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3)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4)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间概况改革开放前背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就(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后背景(1)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就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化点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思想的文化基础与历史资源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思想的文化基础与历史资源

则,其中,法治的重心首先是‘法律’本身应当具备的品质,其次才 理是道,属性是德。传统中国的法观念包括天理、国法和人情三
是‘法律’在法院里的运用问题 。”此种西方法治理论,对中国的 部分,且三者相通。人情处于主动或主体的位置,将天理与国法
法治研究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夏勇研究员提出了“法治的十 贯通,天理与国法只是处于别动或客体的位置,而人情又是通过
大规戒”,他把法治的要素归结为十项,其中有八项是针对法治之 一个“理”字表达出来,因这个理出自人情,所以又叫“情理”。情
“法”提出,只有其余两项是针对法律的实施或运用,即司法。
理是传统中国的大众的道德表现,在精神和内涵上与当时社会的
与英美国家法治模式的关键词“法”相对应,中国法治模式的 主流价值一致。 而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最大的成就在于它具
明了的。
体的利益,传统法律对权利限制所涉及的群体范围、限制所涉及
一、法治概念的探讨
的权利范围和限制的方式都有所规定。 ”因而中国传统文明的
现代的法治一般认为包含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个方面。 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个人权利的让渡,实现统治阶级期望达
形式法治最早由富勒提出,他从法律制度本身来解剖法治,他认 到的秩序,这也是其他共同体建立后的基本运行规则。作为实现
目标,不能仅依靠法律和法院判决,只要有助于实现“治”的目标, 题的智慧。
法院之外的其他机构、法律之外的其他规则、判决之外的其他方
(三)清官司法的出场
法都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机构、规则、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治”
清官司法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较为独特的法律文化现象。
的目标。 这里的“综治”既是实现“治”的路径或手段,也是保障 清官,典章史籍中常常名之为循吏、良吏、廉吏或清白吏,民间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法治建设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任务。

法治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稳定和可预测的社会,为人民提供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一、宪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宪法和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中国的法治建设始于宪法的制定和实施。

自1982年以来,中国已经有了五次宪法修订,为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社会规范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法治建设的重点。

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首先,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

其次,加强了对司法机构的监督和责任追究,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发生。

此外,还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司法公正和透明度。

三、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法律宣传、教育课程、宣讲会等,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此外,还加强了青少年和特定群体的法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通过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人民逐渐形成了依法行事的意识。

四、加强法治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法治建设离不开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和人权领域的制定和改革,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公正做出了贡献。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学习和吸收了各国的法治经验,为自身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结: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宪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法治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提升、法律实施的一致性等。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中国法治建设的 目标就是达到达到一 个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社会状态。
2008年余杭公布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法治指数
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效应
(一)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 观需要。 (二)法治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最佳途 径。 (三)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重要保障。 (四)法治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手 段。

(二)法治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最佳途径。 当代的政治文明以宪政为内容,而宪政 理论的核心旨在探究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即 通过政府权力的多元分配使国家强制力受到 约束,通过法律限制政府,实行法治而非人 治。具体而言,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来处理国 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或者说用宪法和 法律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二)加强政府依法执政能力是建设法治 中国的根本保障 1、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群众监督,打 造廉洁政府。 2、科学决策,体现公众参与原则,打造 民主政府。 3、重视执法模式,打造法治政府。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不仅 应当公开、公正,还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 严。 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在查处卖淫嫖娼违法 活动时,纠正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要坚决制止游街示众等有 损违法人员人格尊严的做法。
(一)传统因素的影响:
1、经济上: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使得人 们对自然存在天然的依赖,由此造成对 社会权利和自由造成先天的疏忽; 2、文化上:儒家重视德治、礼治 ,而藐视 法治。儒家对秩序的维护和对等级的尊 敬是核心价值。它强调团队胜于强调个 人 ,强调权威胜于强调自由 ,强调责任胜 于强调权利,强调和谐与协作的胜过强 调分歧与竞争。 3、政治上:宗法制度使得“权”主沉浮。 权力滥用而滋生得腐败依旧存在。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其中包括社会转型阶段的各种挑战、市场经济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环境与资源压力的加剧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寻求适应这些挑战的治理取向,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民主化的目标。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治理取向。

首先,社会转型阶段带来了各种挑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愈发突出。

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涉及到的土地流转、农民工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也日益成为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同时也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市场经济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但市场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例如,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分配以及高昂的价格,使得部分群体面临着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

此外,市场竞争也导致产业集中和垄断现象,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确保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三,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解决的挑战之一。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逐渐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的压力,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极为重要的议题。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制定出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政策措施。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中国政府正积极探索适应的治理取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民主化。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化的国家治理。

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

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

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逻辑。

本文将从政治角度探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

一、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首先,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政治逻辑是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成为当务之急。

具有较为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以稳定国家大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使党的领导更明确、更有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稳定性。

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其次,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还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问题都十分复杂。

法制建设不仅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维护社会公正,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此外,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还体现在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上。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需要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

一个有较为完善法治体系的国家,能够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法制建设成果,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和信任感。

通过强调法治建设,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交流,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最后,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还体现在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上。

在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挑战面前,各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家治理问题。

法制建设既是一种国家治理手段,也是一种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通过法制建设,可以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然,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会受到时代和现实问题的影响。

随着世界的变化和中国国内情况的变化,中国法制建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政治逻辑可以归纳为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和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体系》知识点梳理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体系》知识点梳理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体系》知识点梳理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体系是高考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下面对该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法治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 法治建设的含义:是指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即国家行使权力、社会管理和个人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

2. 法治建设的意义:(1)保护人权和自由;(2)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3)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4)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公民素质。

二、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演进1. 开天辟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法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2. 改革开放阶段: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关改革和政策不断出台。

3.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搭建了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法治机制。

三、中国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1.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依据。

2. 行政法律体系:包括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主要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3. 刑事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涉及犯罪行为的预防、打击和制裁。

4. 民事法律体系:主要涉及民事权益的保护和民事纠纷的解决,包括民法、民事诉讼法等。

5. 经济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商法、劳动法等,调整市场经济活动和劳动关系。

四、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仍需加强。

2. 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法治水平相对较低。

3. 法律执行和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加强。

4. 职业道德和法律伦理建设亟待提升。

五、加强中国法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法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4.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总结:中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性 的、 的故事 。波斯纳指出 , 其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资源共享的时代, 开放 移 了: 法治作 为与人治相对立有效的规范的社会 范围的、 足 而是一种 植 已变的更加迅速 、 便捷 , 成为落后国家尽早 统治秩序 ,是无论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 法律并非一个 自给 自 的演绎体系 , 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尽 迈 人 发达 之 路 同 国际社 会 接 轨 的 一块 奠基 西 方 国家或 东 方 国 家所 一直 赖 以 追寻 的 目 实践理性 的活动 , 实践 石 的确 , 移植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某些 标 然而 , 在许多发达 国家( 如英美) 均已迈人 可能多的因素综合性思考基础上的判断 ,
倡导 利刑法和德 国诉讼法 , 使它在阿拉伯国家率 先 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和全球 化的背景下 , 探讨 法学看到 了人类 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重视法律制度的地域性 与多元化 , 对我们时下 实现 了法治现代化 , 较早的进入了现代社会 当代 中国的法治建设的资源取 向, 究竟是 “ 拿 来 还是“ 保守”

是因为事 实上法正变得越来 识 但正如计 划不能穷尽关 于一 个社会 中经济 股强劲之势 , 打破了笼罩在现代法律传统之 或反对的问题了 , 不能获得 关于 人们偏好的一 越世 界化 。” 么 , 那 在拿来主义和保守 主义之 活 动的一切信息 。 上的 “ 神圣 ” 光环 , 对似乎 已是 天经地 义的 “ 现 法律的天平将倾 向何方? 代” 法律信 念提出质疑 , 揭示了现代普适 主义 间 , 二、 的两种取 向 资源 的法治秩 序内在 的合理性危机和价值危机 法 津多元主义是后现代法律观的关键概念 , 它们 切 知识一样. 任何法制建设 的规划也 不可能穷
后现代主 义是 2 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产生 本土资源 。 O 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 潮, 及人文 涉
科学 的诸多领域 它一反 自 14 60年以来的“ 现 易的频繁 ,让 我们意识 到了全球化 时代的到 年被废至今
以摧枯拉朽之势 代” 世界历史演进 的主旨路线 , 以西方国家二 来。全球化 的浪潮奔腾而起 ,
身逢信息爆炸, 知识快速递嬗的全球化时 的 法制并不 是一套抽 象的无 背景的原则和 规 者 大致 共享的一 种思维方式 和对 待世 界的态 思: 而涉及一 个知识体 系 一 个活生生的有 效 度 。尽管如今 “ 现代性仍然统治着我们的公共 代 ,作为知识 界的代表——知识 分子应该 何 则 , 为?“ 法的世界化 已不再是一个人们是否赞成 运 作的法律制 度需要 大量不 断变化的具 体知 生活” ,但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及迅速流行 已呈
作为具有 另一 视角, 即知识的地方性 和资源 的本土性 , 战后进 入所谓 “ 后工业社会 ” 的社会转型为历 荡涤和影 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带给我们的不止 他们反对西方 的普适性话 语, 反对脱离本土实 史背景 , 对西方近现代主义主流思想文化进行 世界意义的恢弘实践进程 , 是对经济生活的根本性改造 , 深刻的触 及 际奢谈法 律移植 , 调对法 律规范作 用的实 用 它还 强 解构 、 、 疑 , 批判 怀 表现出强 烈的“ 反叛” 向 倾
维普资讯

c 融1I O1 匿c ∞疆 1E c ~E 1£ 签
代 中■i 囊 I }
口文 /和世界的小 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的文明发展状 态 尤 法 治 ,如今 已是 人们 耳熟 能详 的话 语 的法律观,
政治 、 文化和法律 的格 化理解 ,强调对本土法律资源的重视和理解 , 后现代 主义讲 的 后” 更多 的不是在线形发展 和改变着世 界的经济 、 其 其影响所 及对每一个 国家的发展现状 和前 而非简单 照搬西 方法治的经验 , 实西 方法治 意义上讲 的。 也不是在时间意义上讲 的 。 更不 局 , 传统也非 “ 万灵药 ” 更不是超越 国家 、 , 民族 和 是在 “ 反对” 意义上讲的 。 而是在 “ 否定 ” “ 、 扬 景都将产生难 以估量 的后果
弃”“ ” 、超越 的意义上讲 的 应该说“ 后现代” 不
世 本身 . 它也有所不能 知 德国诗人何尔德林有一著名诗句: 在这贫 地区语境的 “ 界法 ”
适合 一个国家 诗人何为?我们是否也需要躬身反 识的地方性告示着我们具体的 . 是一 个时间上的概念 , 而是指近代 以来某些学 乏 的时代 ,

正在进行 的法治建设有一 定启示 , 它暗示着我 然而 , 大量 的实践也例证 了这样的模式并不总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的背景 因素
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应注意发扬本土特色, 借重 是成功的 。 ,98 如 12 年作为美 国基本特征之 一
的陪审制度被 日本移植过来 . 一度为 日本刑事 互联 网的普及 , 国公司的壮大 , 国贸 审判 所采用 。后终 因不符合 日 国情 自 14 跨 多 本 93 后现代 法学思潮 为我们 提供了看 问题 的
尽关于一 个社会中法律活动的全部信息 , 无法
由 同一时期不 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法 对社会中变动不拘的现象作出有效的反 应.
先进与落后的区 此决定 了我们 不可能仅仅 依据我 们心 目中的 主张视 角多元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社会领域从 律制度之间也有传统与现代 , 尤其是对于法律制度总体上处于传统和落 理想模 式或现 有的理论来 规划 出一 个能有效 来都不 是封闭的 、 终极型的结构 社会现实是 分, 我们不 多元的 、 复杂的、 开放 的 、 偶然 的 、 不稳定的并 后状态的国家来说 ,要加速 法治现代的进程 , 运作的现代法治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 ,
因为不同的民族会 国家的法治进程。例如 , 土耳其凯末尔当政 时 了法治 之门并 以更 高的姿态 大踏步地 向前迈 中并不具有统一 的法理学 . 有不同的法律概念、 法律制度和实践 。后现代 期大量采用欧洲法律 . 特别是瑞士 民法 , 意大 进的同时 , 我们 的法治之路何去何从?本人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