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课程期末复习思考题及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考试题型与分值
一、名词解释4*5=20
二、简述题2*10=20
三、论述题2*15=30
四、判断题1*10=10
五、选择题10*1=10
六、计算题2*5=10
教材要点:
1.信用管理与信用管理分类
信用管理:
定义一:信用管理就是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

信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五个方面:征信管理(信用档案管理)、授信管理、帐户控制管理、商帐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推销信用支付工具。

定义二:对在信用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以保障应收帐款安全和及时的回收,有效的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定义三:指授信方运用一定方法或专门技术对信用交易进行管理,进而识别、分析、评估信用风险,并制定相关政策以控制风险,将其尽可能遭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过程。

信用管理分类:
按对象划分:经济主体不同;
按管理层面及其影响来分:宏观、行业和微观;
按流程来分:事前、事中、事后
2.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范畴
按照一定的信用管理政策,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管理的目的:管理风险降低损失
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
信用管理政策是信用管理原则具体化
信用管理主要内容:客户授信,具体业务或产品的信用管理;自身信用管理
意义
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
降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减少损失
有效利用信用管理扩展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

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金融服务创新
3.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6〕44号
第三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一)风险治理架构;
(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
(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四)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五)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

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机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推动全体工作人员理解和执行。

4.如何构建金融机构信用管理风险偏好管理框架?
涵盖经营过程各个方面。

上至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下至具体的金融产品、业务单元和控制指标。

构建框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体现战略性、全面性、先进性、合规性。

制定清晰科学的风险偏好政策的作用:
首先,要有清晰地风险偏好定位
其次,要进行利益相关方分析
构建框架应关注:
第一,建立风险偏好陈述。

是框架的基础,是内部沟通交流的关键;
第二,对现有金融机构现有的风险轮廓进行分析。

第三,实施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轮廓规划。

5.债务业务信用风险有哪些?P36
6.比较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特点。

P55
外部评级优势和特点
专家优势。

①独立性。

外部评级是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不易受委托方和评级对象间利益的左右,其评级结果会更客观、公正,为贷款决策、利率确定、资产风险管理提供比较客观的参考。

②专业性。

外部评级机构大多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级技术和方法,一般拥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重视对评级对象偿债能力、意愿的评价,尤其关注行业间风险的比较,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

③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专业的评级机构一般拥有更多的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尤其是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这样得出的评级结论更客观、更全面。

内部评级
1.资本充足率。

为控制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

2. 监管约束。

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 市场约束。

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7.比较说明Logit模型与Probit 模型的异同。

logit和probit的区别:
1. y* = x'b + e中,对e的分布的设定不同。

logit模型中,e服从标准logistic分布;probit模型中,e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2. 两个模型估算的边际效应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尾部数据的解释上。

联系:
1. 经验法则:b_logit 约等于1.6倍的b_probit。

2. 多数情况下,两个模型的边际效应十分接近,相应的t-statistic也十分接近。

3. 估计方法:均使用maximum likelyhood。

4. 两个模型估算系数均没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因而对模型系数的解读不同于线性模型。

5. 两个模型均用于解释事件发生的概率(即P(y=1 |x)),这点不同于经典计量模型。

8.阐述Credit Metrics模型的主要含义和主要研究方法,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Credit Metrics模型不仅可以对单个信用资产风险价值进行计算,还可以运用该模型对信用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

对于组合信用风险的度量,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测算出贷款组合的联合信用等级转换概率,并确定贷款组合在一年期的每一个可能的联合信用等级转换概率下的贷款价值量,从而最终求出贷款组合的均值和标准差。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求解资产组合方差的标准方式并做适当的调整来最终估计资产组合的方差和标准差。

模型评价
Credit Metrics假设等级转移概率服从稳定的马尔可夫过程,但是实际的历史数据表明,一笔贷款过去如果发生过违约事件,那么它目前等级下降的概率要比那些没有发生过违约行为的贷款要高。

在计算贷款或债券的VAR时,假设等级转移概率矩阵是稳定的,而实际上,行业因素、国家因素以及商业周期等因素会对等级转移矩阵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生成债券的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时所使用的债券组合也会对矩阵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模型度量信用风险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向后看的方法。

9.如何理解信用风险缓释与信用风险缓释管理?
信用风险缓释概述: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风险暴露、损失及其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缓释工具的日常管理、风险计量、信息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等。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0.请简要分析资本配置主要方法的适用性。

经济资本配置的主要方式
基于风险敞口分配资本
基于份额比例分配资本
基于风险敞口和违约概率的变化分配资本
基于每个交易对手的损失分配资本
基于每笔资产的风险贡献程度分配资本
基于模拟损失和增量资本混合法分配资本
基于资本收益率的方法分配资本
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原理
“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是指基于确定的资本总量,综合考虑各管理维度经济资本和RAROC的变化,结合未来发展战略,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目标资本回报要求和业务准入标准)的基础上,将有限的经济资本按照不同的管理维度进行层层分割,形成完整的经济资本配置方案。

自下而上的路线是先对每个业务单元进行风险计量,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需求,再将这些经济资本由底层向上逐级汇总,形成全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方案。

通常,小银行倾向于“自上而下”,大型银行倾向于“自下而上”。

在确定权重时,有六种不同方法:基于市场的独立方法配置原则、基于RAROC按比例调整的原则、内部Betas原则、增量资本金配置原则、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原则和公平价值配置原则。

课件要点(课本补充):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P9
2.《银监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性规定中提出的五个主要要素 P117
3.风险偏好的具体传导过程P19
4.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P26
5.影响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P35笔记
影响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形态。

贷款风险的量度必须是上述四个因素对贷款风险影响程度的综合。

6.内部评级法及其巴塞尔II对银行使用内部评级的要求
(一)、合理的内部评级体系。

内部评级体系是一个由各种方法、过程、控制及数据收集、支持评估信用风险的IT 系统、内部风险等级的确定等各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只有当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满足一定的条件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才能使用这一方法。

内部评级系统必须进行经常性检查、更新、评估,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正确性,监管部门还要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检查。

(二)、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

对客户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细分。

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 个等级,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2 个等级。

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PD 等基本的信用风险指标,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要的经济资本配置,而且还可以使同一银行内部不同的客户评价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做出一致的分析。

(三)、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

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是指银行对其所有借款人都必须进行风险评级。

同时,必须确保不同类别借款人的评级结果的可比性。

评级的确定必须经过独立评审,对借款人进行独立评审的过程必须有文件记载。

信用评价部门对借款人复评或评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

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每项评级的确定都必须经过独立评审,或得到不会从风险暴露具体等级中获益的个人或单位的批准"。

也就是说,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

总之,需要完善的风险评级流程和组织结构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

设立独立性较强的内部评级部门,内部评级部门需对客户的数据进行及时更新。

(五)、科学的测算违约概率PD。

违约概率的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关键技术,是划分风险暴露信用等级的标准。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对每个内部评级的级别进行一年期违约概率的测算。

违约概率的测算既可以使用内部的违约历史数据;又可以与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挂钩,但使用外部数据时必须验证两者的评级系统及标准的可比性;在有足够的精确度和完整度保证下,银行也可采用统计的违约模型来对特定级别的违约率进行预测。

无论银行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保证至少5 年的数据观察期。

(六)、完整的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系统。

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内部评级法对历史数据的收集要求比较高,比如估计零售违约损失率的最短数据观察期是 5 年,估计违约风险暴露的最低要求是7 年。

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建立历史数据库,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

银行必须采集足够的数据来对内部评级的应用进行检测,也作为向监管当局汇报的依据,这其中包括了评级基础数据、评级历史、违约数据直至级别迁移等一系列的数据保存。

(七)、内部评级应用要求。

银行在使用内部评级法确定监管资本的同时,必须将内部评级及其有关数量信息贯彻到日常的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如应用于授信管理、信贷审批、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内部资本分配等方面。

内部评级必须与贷款权限相联系,而且其所反应的风险分布必须向高级管理层汇报。

(八)、IT 系统的支持。

内部评级法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往往会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因此要求银行建立完备的计算机支持系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信用评分模型应用
•基于统计方法的信用评分模型:Z-Score模型、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t 模型。

•基于非统计方法的模型:神经网络、KMV模型、专家打分法。

7.结构模型与简化模型的比较P68
(一)模型数据基础比较
结构模型的经济原理是企业能否偿付其承担的负债完全取决于其拥有的资产价值是否高于负债规模,其中企业的资产价值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由企业股权的市场价格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反推给出的。

模型的基础数据是以股票市场价格为基础。

简化模型遵循的经济原理是信用风险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产品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不同信用质量的产品之间的价差就反映了产品之间的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的差异。

简化模型建立在债券市场信息具有违约有效的假设下,也就是说,风险债券价格包含了正确的违约信息。

因此,简化模型的使用需要一个流动的债券市场环境。

简化模型与结构模型都是以市场价格信息为基础,而不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从这一点上看,简化模型与结构模型一样,依据最具时效性的即时市场信息。

但是现实中,相对于比较活跃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所反映的信息并不令人满意。

依赖债券市场信息也就成为目前简化模型推广的主要缺陷。

(二)模型的信用风险解释性比较
从信用评级角度分析,简化模型的简化特点,恰恰将信用评级最关注的内容忽略掉。

从信用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信用风险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债务人的行为,而非发行的证券品种的市场表现。

诚然,市场价格的形成受发行人的基本实力状况的影响,因此包含了发行人的相关信息,但这种信息是经过市场消化后所形成的间接信息,由于市场
价格是综合信息汇集的结果,不同信息的相互作用常常会淡化发行人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的作用。

因此,仅依靠市场价格反映信用风险就显得信息量不足,
而且简化模型的关键假设是:违约是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这与信用评级的理念完全相悖。

与简化模型相比,结构模型的模型原理看似较为复杂,但其遵从的经济原理却与信用评级的评级理念吻合,
尤其是在违约事件的可预测性及违约造成的原因上,与人们分析信用风险的常规思路基本一致: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体现了公司拥有的实力,当公司资产价值大于负债规模,则公司有能力还清负债,否则公司将会面临违约。

因此在经济含义的解释方面,结构模型更容易取得信用评级业界的认同。

(三)实用性角度比较
由于结构模型中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能直接从市场中取得,因此需要利用期权定价理论,由股权的市场价值反推得出。

由于资产价值与股权价值的结构及波动特点不完全相同,模型在应用期权定价原理时必须设定许多假设,这既是研究人员目前正致力于改进的地方,也是结构模型未能广泛推广的局限所在。

比较而言,简化模型不仅模型原理简单直接,而且应用范围更加灵活。

基于无套利市场环境的假设条件,不论是风险债券价格,还是衍生产品价格,甚至股权市场价格都可以作为违约率估计的基础数据。

由于不太关注影响违约率的关键因素,认为市场价格信息已包含了所有违约率的影响因素,只要取得风险债券与无风险债券的价格差距,就能够推出风险债券的违约率,反之亦然。

简化模型的设计者们强调,简化模型适用于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中,在缺乏违约点及预期违约回收率的信息环境,其适用性更加突出。

与结构模型相比,简化模型更依赖于相对的定价,模型函数形式更加灵活。

简化模型的违约概率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如信用衍生产品价格和债券价格推导得到。

只要公司证券有市场价格,即可使用简化模型,这一点远优于结构模型。

因为结构模型概率估计依赖的公司价值一般为不可交易资产,其价值与波动性不能轻易地观察到。

因此,从模型的实用性上看,简化模型较之结构模型更为灵活实用。

但是简化模型中的违约强度过程特征描述仍缺乏理论支持,且从考察公司信用基础的观点看,这种方法远不如利用企业参数确定违约风险的结构模型直观。

8.如何利用资本收益率优化配置资本?P176
9. 考虑一个5年期高级无担保债券,票面价值为100,票面利率是6%。

标普的评级是BBB级。

结合课堂所讲内容和图表数据,如果债券年终评级上升到AA级或者下降到BB 级,它的价值会如何变化?P97
10.阐释信用风险缓释的主要方法。

P118
一是主要方法即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信用担保
抵押与质押
净额结算
信用衍生工具
二是主要方法即指信用风险缓释技术(CRM技术)。

CRM技术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允许信用风险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其中一方希望缓释或降低信用风险,而另一方又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准法—信用风险缓释”所包括的CRM 技术:
抵押金融交易、金融担保、信用衍生产品和表内净扣。

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
11.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P18
风险容忍度与风险偏好密切相关,是偏好的具体体现;均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具,所设定的风险承受水平的边界。

但是一:在风险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风险偏好是更高层次的承诺,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基本态度。

而风险容忍度则为微观而具体,是风险偏
好在不同业务单元的量化体现。

但是二:两者说明的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风险偏好说明的是人们在承担风险时获得效用的状况,获得正效用的是风险爱好者,获得负效用的是风险厌恶者,负效应越大对风险越厌恶。

风险忍耐度说明的是风险承担者,实际上描述的是投资者对风险承担的意愿和能力,本身并不直接说明对风险爱好或厌恶的程度,因为决定者风险忍耐度的因素除了主观的风险偏好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决定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是资本金规模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因此,激进投资者风险胃口大,风险忍耐度高,并不意味着该投资者爱好风险,相反,作为投资者,其风险偏好只能是风险厌恶,从而要求投资具有风险溢价来补偿承担风险带来的负效用。

12.风险偏好管理框架三要素:
企业发展战略的三要素:战略目标、风险偏好和市场环境
战略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即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最大化(RAROC)
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给予金融机构管理层一个具体的经营安全性指标要求。

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战略间选择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战略。

13.金融机构总部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P22
14.管理流程5个环节
风险偏好的具体传导过程可分五个环节:
第一,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

各职能部门;第二,执行与反馈。

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者;第三,实时监测与评估。

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敞口大小分布特征与业务经营活动结果。

分析、判断、偏离、原因、补充和验证。

;第四,实时审计与检查;第五,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
15.评级结果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使用的评级机构名单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16.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的独立机构或部门,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通过收集定性、定量的信息对影响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债券、优先股、结构性融资、资产证券化、商业票据等)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这些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内按时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明的符号将这些意见向市场公开,达到将信用风险公示目的的一种活动。

17.外部评级及其外部评级的使用
外部评级是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评级活动。

外部评级是相对与银行来说的。

代表了评级机构对债务人在特定的债务安全或者其他金融负债的信用程度上给出的意见。

评级机构特色:标准:发行人违约的可能性;穆迪:具体债务的预期损失。

2011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行为进行规范,防范商业银行因外部评级调整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外部评级不能直接作为授信依据。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审慎使用外部信用评级,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商业银行授信依据。

对外部评级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通知》明确要求,授信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审慎使用外部信用评级,外部评级不能直接作为授信依据;
在投资业务方面,规定商业银行的重大投资原则上应以内部评级为依据。

其中,对于没有内部评级的重大投资产品,必须引用至少两家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比较,并选择使用评级较低的外部评级。

而关于“重大投资”的界定,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在内部评级体系方面,《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确定评级时引用或参考外部评级结果,应至少选择两家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违约概率数据进行比较,并选择使用评级较低、违约概率较大的外部评级,以确保对评级结果的审慎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