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我们不能用观念去说明历史,必须用历史事实去揭示历史真相。

”这句话强调的是A.社会科学理论无助于解释历史B.历史学应该放弃理论探讨C.史学研究不能滥用理论框架D.理论不符合史实2.“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

这一现象发生于A. 战国B. 秦代C.东晋D.唐代3.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基本以竹、木、铁为材料,以牛筋、羊肠、麻绳捆扎而成;生产动力基本以人力、畜力为主。

在农业较为发达的朝代,手工业也较为先进。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A.古代手工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B.资本主义萌芽突破手工业技术形态C.古代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和前提D.手工业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小农经济4.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由小城和大城组合而成。

小城为宫城,是国君和官僚机构的所在地,多建在全城制高点,象征国君权力至高无上。

大城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有集中交易的市场,市区内店铺林立。

无论大城与小城,都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

这表明战国时期城市A.以商业功能为主B.功能分区不明显C.政治、经济功能并重D.以政治功能为主5.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此皆……盐铁之福也。

”这段话表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管理经济运行D.巩固中央集权统治6.“当新大陆的白银开始到达时,中国的金银比价仍然只有1:6,而欧洲是1:11或1:12,波斯是1:10,印度为1:8。

”这导致了A.白银流入中国B.西欧封建制度瓦解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D.美洲白银被掠夺7.“任何人在掌握某些关于热与压力的关系的知识以前,决不能期待一台蒸汽机出现。

……障碍在技术方面,一台强大得足以经受住高压的蒸汽机如何制造出来?……要不是科学同时对拥有娴熟技艺的人们提出一系列类似的其他问题,这个问题能够解决么?”这句话表明在工业革命过程中A.自然科学比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大B.技术进步是实践科学理论的前提C.蒸汽机的出现瓦特个人努力的结果D.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8.“与其把16到18世纪其他先进经济看作‘没有成功的欧洲’的实例,倒不如把这一阶段的西欧看作一种并不特殊的经济可能更为合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块一测试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块一测试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高一上学期模块一测试试题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

”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

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B.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C.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3.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4.《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 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5.秦始皇说:“朕闻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经济特点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AB项是错误的;这与材料不相符合。

C项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D。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A B C D【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当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3.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考点:小农经济。

从题干看,“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体现出封闭性故①对,文人在城市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说明人的思想观念里要返回农村,安土重迁,以农村为根,故②③对,而④与题干所述相反,因此选A。

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州纺织业分京苏两派,各有成规,而且都是世代相传,不互相交流,这就说明了技术垄断的存在;而A、B、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因此选C。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文科综合能力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35小题,共140分。

)图1为我国某地形区。

据此完成1~2题。

图11.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A.高原、山地B.低山、丘陵C.喀斯特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2.该地形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为A.地形B.土壤C.科技D.水源图2为“某国家工业区发展变化图”,完成3~4题。

图33.甲工业区的特点是A.大中型企业为主B.环境污染较小C.科技力量雄厚D.生产过程分散4.影响C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B.环境质量C.自然环境D.国家政策图4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45.图4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A、200米,350米B.400米,350米C、200米,450米D.400米,450米6.根据图4中信息可以确定的是A、b处适合作滞洪区B、以亚热带草原植被为主C、河流有凌汛现象D、河漫滩多发育在河流西岸图5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蚀越显著),据此完成7~9题。

图57.如果水分条件相同,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A.无植被耕地B.人工草地C.柏树林D.天然草坡8.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沙化B.泥石流C.石漠化D.滑坡9.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退耕还林B.退耕还草C.平整土地D.推广太阳灶图5中曲线为某区域等年降水量线(阴影部分为海洋),据此完成10~11题。

图510.甲附近沿海地区气候主要成因可能是A.受暖流、东南信风控制B.受寒流、离岸风控制C.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常年受信风带控制11.乙地附近沿海地区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A.热带疏林草原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草原D.温带落叶林第Ⅱ卷(非选择题)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多山地,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和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一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一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模一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林永忱审题人:高二备课组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3.《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4.“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5.《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7.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吉林省吉林市201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201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吉林市201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0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材料说明A. 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 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 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3.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A.统治者B.南方人民C.平民百姓D.农学家4.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5.“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

”请判断该学者是A.程颐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6. 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

2024届吉林省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吉林省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也。”其旨在
A . 强调五帝间权利的转移
B . 否定关于禅让制的传说
C . 强调君主应加强集权,防范臣下 D . 说明权利斗争异常激烈
3.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
“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
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
主,教权高于王权;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强大,王权逐渐高于教权。此变化根源于
A .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 . 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C . 大学的广泛建立
D . 教会势力的衰落
1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主要移出地
——摘编自夏洪亮《论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得与失》 材料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了解决新时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中共及时调整了农村土地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强调,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2014 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 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政策的确立, 是我们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实际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又一伟大探索。
1961 年
不结盟运动形成
2023 年
巴以冲突爆发
A . 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新人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新人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题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8页,共300分。

第I 卷(选择题)24.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25.《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

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

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26.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

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

这种社会变迁是指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27.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A.经济建设的需要B.侵略战争的破坏C.生态环境的恶化D.自然灾害的影响28.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

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29.“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Word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Word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部分24.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

①私田是井田制下的产物,所以①不正确,这样ABC三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25.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 清净无为B. 以法治国C. 仁政治国D. 以德治民【答案】C考点:百家争鸣。

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发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所以答案选C。

2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 C考点: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

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B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

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综合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一综合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新生综合能力摸底考试历史试题25.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26.右边示意图展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东汉 B.唐朝C.宋代 D.元朝27.从右侧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管辖吉林市所在地区的行省是A.行中书省B.江浙行省C.辽阳行省D.江西行省28.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民主共和的实践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中体西用的倡导者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29. 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情况汇总表。

由其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的相同之处是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 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 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30.右图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40年来中美关系的状况,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主要信息是A.中美关系日趋紧张B.美国公开否定中美联合公报C.美国对华政策阳奉阴违D.美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31. 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兴起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2.马克思曾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

”但在体制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这个“漏洞”就是A.长老会议 B.五百人议事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33.《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共35小题,共140分。

)24.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5.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 清净无为B. 以法治国C. 仁政治国D. 以德治民2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限制君权C. 民主共和D. 民为邦本28.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苏联解体D.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9.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

2014年一模历史答案

2014年一模历史答案

2013年—2014学年度上学期吉林地区高三年级期末测试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释读材料。

两段材料谈的是一个观点,即夏朝和周朝的统治都是“受天命”,也就是材料论及的核心和主题,即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因此B的选项符合题意。

A、C两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偏离材料主题;材料中没有“敬天保民”的内容,排除D。

2.【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研读材料,排除错误的选项:东周时期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封建礼教更未出现,排除B、D。

结合所学,经过西周的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已经形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

统一的华夏民族正逐渐形成。

再根据题干“(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

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可以得出,周天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神上的天下共主。

这种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并不需要周王,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面上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这也是他们能把周天子的名号维持到前256年的原因。

3.【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再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封国权力过大。

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排除C。

4.【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网疏而民富”;“各劝其业、乐其事”“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等句可以得出,政府应对黎民百姓的经营活动少一些限制。

C符合题意。

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不是重视农业,排除A,也没有涉及“农工商”孰轻孰重的问题,排除B;至于D项中的“因地制宜”更没有体现出来。

5.【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研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题思想,即“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这一思想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培植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市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0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

”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敬天保民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

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A.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B.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D.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

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这样的记载:“网疏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

司马迁在这里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C.对私人营利采取一定的放任态度D.发展商业应因地制宜5.《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以下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表达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中华民族起初不过、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

以下地区属于自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①云贵地区②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3.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材料说明雅典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①②③④ 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4.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吉林省实验中学13-14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检测与评估(三)历史试题(附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13-14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检测与评估(三)历史试题(附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模块三高一历史试题命题人:王志红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设置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政治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②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③雅典的奥运精神④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历史部分24.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5.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 清净无为B. 以法治国C. 仁政治国D. 以德治民26.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限制君权C. 民主共和D. 民为邦本28.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苏联解体D.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9.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A. 北伐战争B. 工农武装割据C. 长征D. 建立抗日根据地30. 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下列解读正确的是①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31.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

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32. 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

”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民族的生活差异凸显B.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C. 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D. 19世纪末形成了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33.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4.“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

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其中,它“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的方式是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35.“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41. (24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1)请依据材料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10分)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

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

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

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2)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2分)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6分)材料三:(3)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8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2. (14分)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

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材料四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6分)(3)材料四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4分)43.(14分)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材料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4分)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6分)(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

(2分)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

(4分)(3)示例:从护照上的义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