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养猪生产回顾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养猪生产回顾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蒋思文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畜牧业连续20年平均年递增9.9%,产值增长近5倍,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
最近,中央和地方相继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二个方面为加快畜牧业发展。
温家宝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畜牧业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畜牧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
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2001我国养猪生产回顾
1.1 生猪存栏和出栏稳步增长,母猪比重下降
据FAO统计,2001年肉猪存栏4.544亿头,占全世界存栏48.99%;出栏5.662亿头,占全世界出栏47.77%;出栏率125%,高于2000年(12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8%)。
2001年第三季度,能繁母猪存栏3934.4万头,同比增长1.3%,占存栏猪的8.5%,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落
0.2个百分点。
1.2 养猪业效益总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仍然有利可图
2001年,由于饲料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了整个饲料价格上涨。
我国猪配合饲料价格从2001年1月份的1.57元/kg上涨到8月份的1.65元/kg,上涨了5.1%。
之后又随着玉米价格的下降开始回落,12月份降到了1.53元/kg,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3%。
由于玉米价格上涨,2001年我国猪粮比和猪料比均呈现下降趋势。
猪粮比在6月份达到最低点(4.76),比1月份下降20.7%;猪料比在5月份下降到最低点(3.61),比1月份下降10.3%。
猪粮比于12月份恢复到5.72,比6月份上涨20.1%;猪料比于12月份上升到4.11,比5月份上涨13.9%。
总体上来说,2001年我国猪粮比平均值为5.30,比去年同期低12.8%,猪料比平均值为3.91,导致我国养猪业效益总体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1.3 猪肉和生猪价格平稳运行,总体水平高于去年同期
2001年上半年我国猪肉零售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从1月份的10.8元/kg下降到5月份的10.15元/kg,月均下跌1.5%。
从6月份开始我国猪肉零售价格开始回升,到10月份已经上涨到10.77元/kg,月均增长0.7%。
12月份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仅下跌了1.58%。
今年1~12月份,我国猪肉平均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高5.3%。
2001年上半年我国生猪零售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下半年价格回升,但全年走势平稳,波动不大。
上半年跌幅为9.0%,月均下跌1.9%;下半年涨幅为6.97%,月均上涨1.12%。
今年生猪零售价格总体水平高于去年,1~12月份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高5.2%。
2.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2.1自然资源日渐匮乏,饲料用粮不足
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也是人均资源穷国。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2.9533亿,按1998年统计,我国人均耕地仅0.1042hm2,为世界人均的44.5%、美国人均的15%,而且人口还在以每年净增1200万(自然增长率<10‰)的速度递增,近10年来耕地却在以每年近36万hm2的速度减少;1998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359.8kg,尚未达到国际公认的500kg过关标准,略高于世界人均的345.3kg,仅为美国人均的29.6%。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畜产品需求的增加,一方面是提供给畜牧生产的饲料粮减少,致使精料型的养猪业承受着双重压力。
水资源贫乏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 200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为27701亿m3,人均2130 m3,按目前的正常需要且不超采地下水,中国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m3,国际上认为严重缺水边缘和人类生存起码条件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00 m3和1000 m3,因此,我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缺水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占粮食播种面积55%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4.4%,黄河已连续十几次断流,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
2.2 环境污染情况严重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工厂化的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更为严重,家畜粪尿、畜牧场和畜产品加工厂的污水及加工废弃物,畜牧场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及不良气味,饲料加工的粉尘,都对空气、水、土壤、食品等各环境因素造成污染,并由此对人畜健康、自然环境及畜牧生产造成各种危害。
例如,上海市1990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突破1200万t,远远超过了该市当年工业废渣和生活废弃物的总和,且90%的畜禽粪尿未加处理排入河道,平均每hm2水面接纳18 t;80年代北京市的畜禽粪便排放量就达1000万t,相当于该市城镇人口排污量的2~3倍,堆粪占地竟达1200 hm2,致使数千hm2 农田失去生产价值,"香山变臭山"之类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
2.3 畜产品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近十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疫情严重、相关标准(兽药、饲料和食品)不健全、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不严以及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原因,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
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
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每年造成数以百万计的猪、牛、羊、鸡病死,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
去年广东400多人因食猪肉而中毒、1998年港报载港民17人因食用大陆供港猪内脏而中毒,均由猪饲料中添加禁用药盐酸克伦特罗所致;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1050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2000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中绿色畜禽蛋、奶产品仅占15%。
90年代初,我国畜禽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药物残留被有关国家相继退货或销毁。
出口日本的肉鸡,由于"克球粉"在鸡肉中残留超标相继被退货,导致出口受阻;欧盟以中国饲料中用药过滥,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等原因,于1996年8月停止进口我国畜禽产品,随后,我国畜禽产品在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出口也受到遏制。
1997~1998年欧盟曾4次派员来我国考察鸡肉产品,对我国疫病防治、兽医管理体制、产品药残(农药、兽药、重金属普遍严重超标)及其检测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异议,并决定继续对我国畜禽产品采取贸易禁运,造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巨大损失,难怪1999年占世界产量28.9%的我国肉类出口量(40万t/年)仅占总产量的0.8%,禽蛋类出口量(34万t/年)仅占总产量的1.8% 。
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的畜产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4 科学技术推广不力
目前,在科技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力,"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还缺乏结合,我国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国外现代新科技结合不够。
此外还存在着基础研究不足,已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获奖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53.5%。
我国农牧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使一些新技术难以顺利推广。
2.5 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相对较少而且发展滞后,许多企业仍以生产、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对畜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手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差,一些企业基本上是在微利或亏本经营,更无力改善生产条件,这不仅造成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而且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迸一步发展。
我国养猪业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提出警示:我国的养猪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求发展,而必须走与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和措施
3.1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粪污处理利用,推进生态猪场建设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
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
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污水、污血、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等。
无论集约化或小规模养猪生产,由于粪污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和本场猪群的生产力和健康,而且间接影响产品品质、生产成本和效益,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通过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这些文件从思路到具体条文和配套技术,都体现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等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猪场环境的改善已是势在必行。
猪场环境取决于生产工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猪舍建筑设计、饲养管理设备选型配套、粪便污水处理和利用、兽医卫生防疫等,不仅对猪群生产力、健康和产品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从以上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3.2 强化食品安全,改善产品品质,迎接入世挑战
在加入WTO后,我国养猪业因产品品质问题而面临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将决定每个生产场的兴衰存亡。
我国已经颁布或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畜产品质量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原料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添加剂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尽管有的法规和标准还有待修订、完善并与国际接轨,但解决产品品质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严格贯彻实施这些现行的法规和标准。
建设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和强化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加入WTO后降低畜禽产品价格将不再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产品的品质标准将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变中国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竞争力差”的特点。
(l)加强现有猪品种或品系的遗传改良和优质品种的培育,优化品种结构。
增加优质“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
(2)加强猪肉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加工、屠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畜产品“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
(3)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市场的特殊消费偏好,利用中国物种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所无法提供的特色产品,扩大猪肉产品出口。
3.3 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在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过程中,科学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大力依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能繁母猪存栏数,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我国应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多出成果;同时还
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转化。
目前,技术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38%~40%以上,距目前世界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还差20~30个百分点。
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持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