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孟子的文学理论主张

(一)孟子是儒门亚圣,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二)文学理论主张

1、“知言”“养气”说

引自“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是孟子的著名学说。“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他能判断譬言、淫言、邪言、遁言四种不正当言辞的错误实质之所在。所谓“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是要有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他需要长期坚持正义活动,长期进行艰苦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至大至刚。它表现出了孟子关于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虽然孟子的“养气”说不是直接谈论文艺问题的,同时也没有交代“养气”与“知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从他的话里面可以体会到“知言”的能力,是深深扎根于“养气”之中的。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提高了,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了,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也就自然而染地提高了,同时浩然之气越充沛,言辞也就越理直气壮。因此有“知言”“养气”说就必然发展为“立言”“养气”说,也就是说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首先在道德修养上下工夫。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这里角度来理解“言”和“气”道德修养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的。

2、“以意逆志”说

孟子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以意逆志”说的批评方法。这方法影响很大。他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认为,这里的“文”指文字或文采;“辞”指言辞、辞句;“志”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图。孟子在这里要求读诗或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学作品中的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孟子这段话对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比较好的理解,并且也用这种方法对《诗经·小雅·北山》一诗的主题的理解也是完全正确的。孟子认为,拘泥于作品的个别字句,把作品解得太死、太实,反而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含义。他主张要在对全篇作品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知人论世说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就是对要了解的作者的文学作品,就要求也要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孟子这段话本来是讲交朋友,而不是讲文学批评的。但是他在谈交朋友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颂诗阅读”和“知人论世”的关系问题,也就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了。孟子关于“小弁”和《凯风》两首诗的讨论,就是运用了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他能够根据两首诗的不同背景对两首诗做出不同分析,其结论是正确的。所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好,确实是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好办法,能够联系作品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来比较科学地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孟子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分别谈的,但是这两个学说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要知人论世”又要“以意逆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学说结合应用,才能够正确分析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六、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争论

1. 贾谊对屈原的评价

汉代最早评价屈原当属汉文帝时代的贾谊。他对屈原的评价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吊屈原》。贾谊称颂屈原为贤良方正。屈原所处的社会是黑白颠倒的,没有才能的政治庸人身居显贵的地位,擅长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飞黄腾达。他十分同情屈原的遭遇但并不认同屈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他从道家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如果昏庸不纳忠言就应该与他决绝,可以学凤凰“缥缥其高逝”,学神龙“沕渊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也可以“历九州而相其君”不必直谏而死。贾谊不理解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不移的处世态度。总之贾谊认为屈原是不明智的贤人。

2. 刘安对屈原的评价

根据《汉书·淮南王安传》的记载刘安曾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刘安从道家人生的处世态度出发赞美屈原“其志洁”、“其行廉”。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干谒诸侯以谋取卿相之尊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时尚。这一社会风尚并无可非议但千古艰难唯一死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与楚国共存亡这一行为使得他的完整人格得到高度强化值得称赞。刘安公然称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而汉武帝并没有表示否定使刘安遭受灾祸,这样一来屈原的地位就基本确定了。汉代把《诗经》尊为经书既然刘安认为《离骚》兼有《国凤》、《小雅》之长,那就意味着在刘安心中《离骚》是“经”。这与汉代经学的发展《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影响力是相关的。

3.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主要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认为屈原既熟悉内政又擅长外交。尤其难得的是屈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认识极为清醒。认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对屈原自沉汨罗的认识上,司马迁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起初他也对屈原自沉汨罗这一行为极其不理解。后来读《鵩鸟赋》司马迁认识到要把生死等同看待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因为客观遭遇的不同就改变初衷。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屈原自沉正是坚持理想不改变初衷的一个体现。

4. 扬雄对屈原的评价

扬雄对屈原的评价主要见于《反离骚》。《汉书·扬雄传》全文收录了《反离骚》。《汉书·扬雄传》云“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扬雄认可屈原文学才华极高,并对其悲惨的生活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夫圣哲之不遭兮固时命之所有。”他认为屈原是“圣哲”遭受了不幸的命运。然而在自沉问题上他从“明哲保身”、“全身远害”的人生哲学出发应“不得时则龙蛇。”象孔子那样去“周迈天下”而不该“弃由、聃之遗则跖彭咸之所遗”以死谏君。而屈原是在楚国的郢都被攻破时投江的。此时楚国的衰亡已无法逆转。在这个时候死亡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扬雄认为屈原自沉是极其不合理的。

5.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主要见于《离骚序》、《离骚赞序》和《汉书》。他从文学家的立场出发认可屈原的文学才华,也从史学家的立场出发肯定屈原是贤臣。一方面他秉承着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另一方面班固认为当时群小和楚王的昏庸是客观的存在。屈原投江是因为他在溷浊与高洁之间选择了高洁。他从经学家的立场出发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非明智之器”。他认为屈原作为臣子应当对楚怀王应该恪守身为臣子的礼仪而不应该去批判君主的罪恶。“怨恶椒兰”则体现了班固反对屈原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班固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将文艺纳入为封建阶级服务的轨道上来。这体现了班固思想上的历史局限性。再者他认为屈原因不被容纳才“忿怼投江”。他认同了扬雄的观点认为屈原之死是因为他没有“明哲保身”、“全身远害”,这完全曲解了屈原。屈原宁可忍受极其巨大的痛苦以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殉他的“美政”理想殉国难。这是因为屈原为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所驱遣。

6.王逸对屈原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