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磬乐悬是中国乐器顶级象征.doc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中国古代十大乐器1.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琵琶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琵琶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二胡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
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3.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编钟编钟,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编钟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4.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箫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
适于独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
萧声幽静典雅,令人回味无穷,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
5.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笛笛子,一种吹管乐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
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被称作“民乐之王”,笛声清脆悦耳,可谓一曲笛韵悠悠,吹尽万种风情。
6.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古筝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汉字古乐器:「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
汉字古乐器:「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一、最古老的打击乐器——磬「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制鸣击奏乐器,和金属乐器(如:青铜钟、鼓等),一起构成所谓的「金石之音」,是先秦【礼乐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编磬和编钟,二者协奏,金声玉振,庄严铿锵,又不失清脆悠扬,黄钟大吕,宛如天籁,让人心旷神怡。
曾侯乙墓编磬曾侯乙墓编钟所以,先秦贵族以礼为守则,辅以金石曲乐,以教化明礼,陶冶性情,同时彰显社会地位。
目前,考古所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磬」见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古者无句氏作磬」,《太平御览》卷五七六引《古史考》载「无句,尧时人」。
而恰恰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古老的石罄,就是在距今约4500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中所发现,有些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可能是「尧都」。
【注5】【注6】下图是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罄,石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上面有用于系绳悬挂的孔洞:四川金沙遗址发现的石罄上图引自【注1】【注2】当然,石罄这种乐器肯定不是某人在一夜之间发明。
考古学家猜测,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在制作石器的时候偶然发现,敲击某些特定形状石头,能发出美妙悦耳声音,于是有意识的制造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石片。
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成套编磬,来自商代殷墟妇好墓,墓中发现了三个一套的编磬,上面还刻写有商代的文字:考古所发现的一些先秦石罄:传世文献插图所描绘的石罄:综上可见,石罄的形状演变大致过程是:不规则形———三角形———倨句形。
上图引自【注3】、【注4】目前,考古发现最完整的编磬,就是上文说到的土豪乙大哥墓中出土的「豪华套装」。
这套编磬一共有32个,悬挂于青铜鎏金的悬挂支架上,这个架子也即古代文献中所谓的「虡」。
更难能可贵的是,敲击编磬用的槌子也一同出土。
二、「绳悬乐石」为「磬」,「耳听击磬」曰「聲」前面说了,考古工作者分辨一块石片是否为「石罄」,首先就是看上面有没有钻孔,这种乐器是用绳子悬挂起来敲击。
在以前的文章中笔者经常强调:汉字造字一般取像于事物的典型态和常态,让人一看即明,文字才有约定俗成的可能性。
(92)中国奇石:磬与中国古代音乐
(92)中国奇石:磬与中国古代音乐磬与中国古代音乐被称为“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而最早的原始乐器磬的出现,和原始音乐同样,起源于劳动。
伴随着乐律的不断完善,磬由单一的“特磬”发展为成组的“编磬”,在商周时期编磬与编钟开辟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磬在古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磬,甲骨文中已有此字,磬字甲骨文作,左半象悬石,即磬,右半象手持槌击磬。
又声字从殸从耳,是个会意字,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声”。
声字既借磬以会意,可见磬必有悠久的历史。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就具有暗示磬的发明过程的一些意味。
关于磬的发展程序,可以试作推测如下: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音乐实践中,发现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用为无固定音高的磬;再后,进而发展为具有几个乃至一系列固定音高的编磬。
与此同时,磬的形制也逐渐由不定型而定型,形成一定规格。
据《尚书·皋陶谟》载: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所谓“石”即指石磬。
1974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大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系用岩石打制而成,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
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距今约4000年,测音结果为#1C1,新石器时代磬的形制多不规则,以打制为主,少有琢磨,有的干脆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稍事修整钻有悬孔而生。
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是现知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形体最大的石磬。
底长82.6厘米,测音结果为略高于#C1,以上两件都是单悬的特磬。
从先商和商代特磬的出土域及音乐性能的各不相同反映出。
在这一时期,如果以特磬作为标准器,其音高反映出较大的差异性。
这种乐器其初始阶段虽有节奏乐器的功能,但更多的以其特有而固定的音响成为某氏族,部落,方国的象征,是以信号乐器的身份出现。
在晚商时期出现了成组的编磬,如安阳殷墟出土有5件一组,其中3件绘有白色鱼纹、虎纹、或鸟纹。
近十年西周乐悬制度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西周乐悬制度问题研究综述作者:郭楚红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摘要】周代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以钟磬为代表的乐悬制度,被当时统治者赋予了严格等级化及政治内涵,并对其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以及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近十年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着重对“西周乐悬制度”的三个主要分类方面予以论述,并对在乐悬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方法局限于史料上的现状展开新的探讨。
【关键词】西周乐悬制度;礼乐制度;发展“乐悬”亦称“乐县”。
本意指悬挂钟磬之类乐器的架子。
《旧唐书·音乐志》:“乐县,横曰簨,竖曰虡。
”“簨”就是悬挂钟磬等架子上的横梁,“虡”指悬挂钟磬等乐器两旁的柱子。
乐悬也指钟磬之乐。
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和微之》:“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也指音乐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明史·乐志》:“特钟、特磬宜造乐悬,在庙庭中,周旋未便,不得更改。
”一、西周乐悬制度分类(一)乐悬的用器制度在整个西周时期,乐悬制度在乐器使用上随着朝代的发展呈现出种类逐渐增多趋势,并且,不同的等级在钟磬乐悬种类的配置方面规格待遇也不同。
据以往研究成果来看,分为几个主要观点:1.郑玄为主的观点。
《周礼·春官·小胥》有关于天子和卿大夫的乐悬配置记载:“钟磬者,编悬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悬钟,东悬磬。
”郑玄认为天子的乐悬配置有钟有磬,诸侯之卿大夫亦有钟有磬。
据《周礼·春官·小胥》郑玄注:“士亦半天子之士,悬磬而己。
”可认为,士的乐悬配置有钟有磬,而诸侯之士则只有磬一堵。
历代以来的大部分学者多从郑说。
2.王国维的观点。
天子和卿大夫的乐悬配置,据《仪礼·乡射礼》郑玄注“陔夏者,天子诸侯以钟鼓,大夫士鼓而己。
中国的乐器之王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以弹琴抚弦为自娱,于安逸闲适中查找清静高远 心境的情态,曾在很多的诗词文赋与金石书画作品中得以尽情呈现。最为
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 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 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 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 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行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 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 人格情操的最正确表达方式。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 之王。
相对来说,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书房中自娱或 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
在三、五好友间欣赏沟通,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 丰富的音色得以和谐统一。这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的不断进展和音乐表现力的逐步完善,其特有的音色品质与后来日益丰富 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消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
的其他乐器品种及民间俗乐越来越不相容,琴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 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度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
高雅情怀所专用的乐器。
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经常协作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
中国古代十大名琴
中国古代十大名琴1.号钟“号钟”是传说中周代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
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
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
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
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
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号钟历史来源号钟,古琴名。
汉·刘向《九叹·愍命》:“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
”《淮南子·修务训》:“鼓琴者期於鸣廉、脩营,而不期於滥脇、号钟。
”高诱注:“号钟,高声,非耳所及耳。
” 唐独孤及《夏中酬于逖华耀问病见赠》诗:“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云笈七签》卷一百:“ 黄帝之琴名号钟,作清角之弄。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曾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可此琴若不是巧遇齐桓公,齐桓公慧眼识琴、育人,只怕是早遭埋没,难见天日。
桓公号钟齐桓公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突然听到一阵琴音,五音不齐,齐桓公听得难受,又有喧哗鼓噪之声,便下车寻来。
这时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五六岁左右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紧护一琴,挡着如雨点般砸来的拳脚。
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
一问:原来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讨,不料演奏难听,被当作骗子,又因抢了乞丐的饭碗,遭乞丐群殴,可这孩子虽然被打,还舍命护琴,懂得珍贵物品。
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顿生怜惜。
将孩子带回宫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觉惊讶万分,他收藏了许多名琴,还没发现竟有如此好琴。
再问,才知琴是父亲遗留的,还在母亲襁褓中,父亲就去世,长到五岁,母亲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学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又无钱求师,只好乱弹。
周朝的音乐艺术钟磬与雅乐
周朝的音乐艺术钟磬与雅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其音乐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在周朝的音乐中,钟磬和雅乐是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古代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
一、钟磬的起源与发展钟磬是中国古代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时代。
起初,钟磬只是作为一种实用的用具存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器乐。
1.1 钟磬的制作与特点钟磬是由青铜制成,钟以圆形为主,磬则为长方形,两者形态迥异。
钟磬制作工艺考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同时具备音色纯净、音响优美、音量洪亮等特点。
1.2 钟磬的演奏与用途钟磬的演奏方式多样,可以敲击、击打、振动等等。
另外,在周朝的社会仪礼中,钟磬也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宫廷娱乐以及外交礼仪等场合。
二、雅乐的兴起与演变雅乐是周朝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以其庄重、优雅的特点而闻名。
2.1 雅乐的起源雅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当时国家对音乐的发展非常重视,设置了专门的官署负责雅乐的演奏和传承。
雅乐在周朝的宗教仪式、宴会娱乐等场合中广泛应用。
2.2 雅乐的曲目与特点雅乐的曲目繁多,包括《大雅》、《小雅》、《颂》等。
这些曲目多为吟诵性质的诗歌,讲述了古人的思想、哲学、历史等内容。
雅乐的特点是庄重、肃穆,音调优雅悠扬,给人以舒适宁静、心旷神怡之感。
2.3 雅乐的地位与传承雅乐在周朝的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被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和积淀。
为了传承和发展雅乐,周朝设置了专门的官职负责雅乐的教授和管理。
三、钟磬与雅乐的关系与意义钟磬和雅乐在周朝的音乐艺术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3.1 钟磬与雅乐的关系钟磬作为一种乐器,是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雅乐演奏中,钟磬被广泛运用,它的悠扬音色为雅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气氛。
3.2 钟磬与雅乐的意义钟磬和雅乐在周朝的社会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们不仅在官方礼仪和宴会娱乐中广泛运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
中国十大古典乐器,你都知道吗?
中国十大古典乐器,你都知道吗?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叙述着这个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也叙述着这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败。
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我们不一定非得了解乐谱、音符,才能欣赏音乐,它可以是一种朦胧的情绪,也可以是一段动人的故事……音乐的美,不需要歌词就能让人感受到种种情绪。
千万种美妙的声音,有千万种解读与演绎,古人对于音乐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创造,便成就了中国人最美丽、最异彩纷呈的音乐史。
中国古代有十大乐器,爱音乐的你,都知道是它们分别是哪十大吗?一起来看看吧!壹 | 琵琶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这个乐器,早在秦朝就有了。
最初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古代琵琶是圆形的,而现代多以梨形为主。
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指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当时琵琶的弹奏是横抱,用拨子在弹奏的,弹奏的方式自由而无拘束,不必像演奏传统乐器一样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马背上也可以轻松弹拨。
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就改称琵琶,成为“八大王”的半壁江山。
说起琵琶,很多人会想到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则是王昭君在出塞途中弹奏一首《出塞曲》,幽怨的琵琶声令人肝肠寸断,就连天上飞过的大雁,看见她的美貌,听见凄凉的琴声都纷纷地掉落在地上。
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王昭君的形象都是抱着琵琶的绝色美女。
贰 | 二胡唐代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中国特色的圣诞节乐器
中国特色的圣诞节乐器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早已经深入人心,而在中国,圣诞节也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尽管中国人对圣诞节传统乐器的了解相对较少,但中国仍然有一些特色的乐器可以与圣诞节的氛围相融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中国特色的乐器,这些乐器可以为圣诞节增添一份独特的韵味。
1.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乐器之一。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君子之器”。
古琴的声音柔和、悦耳,可以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在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中,演奏一曲古琴,传达出节日祥和的氛围,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相互映衬。
2. 扬琴扬琴,也被称为中国民间乐器,其琴弦悬于一个具有共鸣箱的木制琴体上。
扬琴的音色明亮、宛如天籁,常用于传统音乐演奏。
在圣诞节期间,演奏扬琴的音乐既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又能为庆祝活动增加一份独特的中国风情。
3. 笛子笛子是中国最常见的民间乐器之一,其声音悠扬、富有吸引力。
笛子可以演奏出悠扬的旋律和欢快的曲调,将人们的心灵带入节日的氛围中。
在圣诞节期间,演奏笛子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温馨。
4. 古筝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华丽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古筝在中国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拨动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在圣诞节期间,演奏古筝将为庆祝活动带来一种雅致和浪漫的氛围。
5. 葫芦丝葫芦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由葫芦作为共鸣箱,搭配各种不同长度的竹管构成。
葫芦丝的音色清脆、明亮,能够演奏出高亢激昂的音乐和柔美动人的旋律。
在圣诞节期间,演奏葫芦丝的音乐将为庆祝活动注入一份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特色的圣诞节乐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圣诞乐器不同的音乐体验。
古琴、扬琴、笛子、古筝和葫芦丝等乐器,通过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为圣诞节增添一份中国风味。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演奏,还是在家庭聚会中自乐,这些乐器都将为圣诞节带来一份特别的韵味,与传统的圣诞氛围交相辉映。
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为圣诞节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
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编钟,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而传统节气编钟演奏更是将编钟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
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声韵上。
编钟是由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钟组成的,每个钟都有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当演奏者用木槌轻轻敲击编钟时,钟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
而编钟的音色变化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敲击力度和位置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这使得编钟演奏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意境。
其次,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编曲形式上。
编钟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和高超的技巧。
演奏者需要准确地掌握每个钟的音高和音色,以及编钟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要求,灵活运用编钟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传统节气编钟演奏还需要进行编曲,将传统节气的特点和意境融入到音乐中。
这种编曲形式使得编钟演奏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中找到。
编钟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编钟的制作和演奏技巧源于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而传统节气编钟演奏更是将传统节气与编钟音乐相结合,使得编钟演奏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通过编钟演奏,可以更好地展示出这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传统节气编钟演奏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其对人们心灵的疗愈作用中感受到。
编钟演奏的音色和声韵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舒适感,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编钟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全神贯注地与编钟进行互动,这种专注和投入也会使演奏者和观众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传统文化元宵节传统乐器
传统文化元宵节传统乐器元宵节,又称 Lantern Festival,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赏灯和猜灯谜。
除了灯饰和猜谜外,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那就是传统乐器。
传统乐器在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乐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宵节是乐器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刻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是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代七弦弹拨乐器,被誉为“琴中君子”。
在元宵节庆祝活动中,古琴常常被用来演奏古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婉转悠扬、富有禅意的曲子,能够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
除了古琴,古筝也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常见的传统乐器之一。
古筝是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而受到喜爱。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经常可以在庆祝活动中看到专业演奏家或业余爱好者用古筝演奏一些欢快的音乐,如《阳春白雪》和《春江花月夜》,这些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呼应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传统乐器是二胡。
二胡是中国古代的拉弓乐器,因为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而备受欢迎。
在元宵节的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二胡演奏家们弹奏的《渔舟唱晚》和《二泉映月》,这些乐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感染着观众,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传统文化。
除了以上提到的乐器,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乐器也常常在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亮相,如笛子、锣鼓、唢呐等。
这些乐器使用简单,音色劲旅,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音效,为庆祝活动增添活力和喜庆。
人们常常能够看到表演队伍在元宵节游行中演奏着各种乐器,使整个庆祝氛围更加热闹和欢快。
总之,传统乐器在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古琴、古筝还是二胡,它们都通过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空间。
汉代礼乐中的钟磬乐
作者: 陈殿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46-51页
主题词: 汉代礼乐;钟磬;乐悬;旋宫
摘要:金石之乐是我国土古以来的礼乐传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
汉代的礼乐实践继承了上古礼乐传统,钟磬是主要的金石乐器。
鉴于学界对汉代礼乐的金石乐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礼仪与乐悬两个方面对汉代礼乐中金石乐的具体应用、乐悬的等级制度、钟磬的编列、音阶结构、乐悬摆列以及旋宫应用等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供学者们参考。
钟磬在雅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马春莲
作者机构: 洛阳师专
出版物刊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48页
主题词: 中国古典音乐;雅乐;钟磬
摘要: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古典雅乐是近几年来得到发掘运用的珍贵遗产。
在仿古雅乐的演奏配器中,钟磬被当成现代乐队的一员加以运用。
本文对钟磬的形制、种类,在古代雅乐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在乐队演奏中的作用作了考证和说明,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一段《诗经·关雎》的伴奏总谱,以作拟古之尝试。
中国古代乐器磐
中国古代乐器磐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
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乐器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磬的历史记载磬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
从黄帝使伶伦造磬”以来,取片状石材,制成曲尺形,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其造型又酷似古人在宗庙、宗族大典时虔诚的鞠躬之礼,故有“磬折”之说。
)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离磬”(即编磬)之分。
单个特磬,作为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既和且平,依我磬声”金石之声,煌煌乎位列圣殿,灿灿哉史载《尚书》。
如此神圣、神奇之“磬”,取之何等石材呢?这就是《尚书·舜典》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使“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泗滨浮磬”(禹贡语)——灵璧磬石!自禹敷土,九州安定,灵璧故属徐州,在淮泗间,磬石山(又名磬云山,在灵璧县城北35公里的渔沟镇东2公里处。
)北临泗水,故曰泗滨,古代山周多沼泽,洪水环绕,磬石山如浮水面,故有“泗滨浮磬”之称。
“泗滨浮磬”说的就是现在的“灵璧磬石”,现在的“磬石山”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在宋代之前,磬石山这个地方,并没有“灵璧”这个地名称谓,所以《尚书·禹贡》中只有“泗滨浮磬”的记载。
《禹贡》关于古徐州物产记述中的:蒙、羽、大野、东原、峄阳、泗滨、淮夷等诸多地名,从区域划分上来看,《禹贡》也是以环徐州的地理方位来记载的。
“……泗滨浮磬,淮夷玭(pin)珠……”泗滨就是现在的灵璧区域,淮夷就是现在蚌埠区域。
“泗滨”之广,“浮磬”是惟一!无山何以“浮磬”?“江河可以改道,山脉却难以迁移!故“泗滨磬”就是现在的“灵璧磬”。
此后《词源》、《玉海注》、《文献通考》、《名物大典》等都有更详细的记载。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美誉。
钟鼓磬文化的内涵
钟鼓磬文化的内涵众所周知,钟鼓磬既是乐器也是法器,在道教的科仪和修道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上述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道教描述叩齿时往往把叩齿行为等同于外在的钟鼓磬法器的演奏(如:打天钟、击天磬、鸣天鼓)。
《要修科仪戒律钞》中就认为叩齿和金钟玉磬都是法鼓,该经卷八的“都讲钞”讲到:“若击鼓鸣钟,招仙集圣,法鼓有二:一则叩齿,二则金钟玉磬。
”(38)这种等同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叩齿既然是打天钟、击天磬、鸣天鼓,也必然继承并蕴涵了中国钟鼓磬礼乐传统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二、这种等同让外在的钟鼓磬法器的仪式可由叩齿所替代,并被内化为一种更容易操作更加简便的道教修道和仪式模式。
先来看看中国钟鼓磬礼乐传统赋予叩齿的特有的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有五声八音乃音乐之本,其中五声为宫、商、角、徵、羽,八音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八音之中,金石为重,认为金石之音为众音之纲纪。
金石的代表分别为钟和磬。
古人认为乐未作乐先击搏钟以宣其声,将祭则举持磬以收其韵。
孟子也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39)也就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音之大成。
《天工开物·钟》记载:“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
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
”(40)《灵泉观九阳神钟铭》称:“钟乃古乐,制于圣人。
不石不播,可扣可闻。
固将设之,以饗嘉宾。
固将奏之,以和鬼神。
岂特于斯,仍告朝昏。
”(41)钟过去主要为帝王和官员所使用的礼器和乐器,乃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其主要具有招集民众、悦神通灵、协调阴阳、飨宴嘉宾、晨昏报时的功能。
早期的鼓跟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黄帝曾经得到一头神兽夔,该神兽“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击,“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42)后来夔皮制成的鼓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希望有所帮助!编钟,是大小相次的青铜钟组编而成的打击乐器,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敲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历史悠久,不仅用于祭祀天地,宴宾奉祖,祈安送福,而其用以育人、教乐。
古代统治者每逢盛世或重大庆典,都冶铸钟或鼎器,以严祥和,故而编钟又称和钟,钟鼓之乐成为帝王诸侯的特权。
工艺:钟的铸制采用精密铸造法。
精密铸造法又称为失蜡铸造法,它是采用一次性可熔失的蜡质材料作模型,然后在蜡模上反复涂盖耐火涂料制成型壳,型壳硬化后,在蒸汽和热水中将蜡模熔失得到壳型。
壳型经焙烧后趁热浇注,金属凝固后打碎型壳,得到铸件。
整个过程要经过设计、制模、作范、合金、浇铸、铸后加工(包括调音)多道工序。
钟体、挂钩以及钟架上的金属构件均为铜、锡、铅合金,配方因用途而异,合乎科学原理。
它用浑铸、分铸、铜焊、镴焊、铸镶、错金、磨砺等方法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它的装配、布局,在力学、美学、实用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音乐原理: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在蜡模制好之前,必需对石膏模型进行调音,石膏有固定的频率,也有明显的双音关系,只是发声微弱短促。
石膏钟的声音和铸青铜钟的声音有一定的关系,它们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调石膏钟,以减少青铜钟浇注后的调音工作量和可以准确的调出有明显的双音关系的钟。
编钟的材质:编钟作为演奏乐器,材料的选择对声学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编钟的材料是青铜。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欣赏中国十大古典乐器,感受袅袅余音
欣赏中国十大古典乐器,感受袅袅余音声音是情绪的传递,也是美感的表达。
在古时候,人们对声音的“探索”不曾止步,对音乐的追求从“实用”不断迈向“艺术”,为了制造出更动听优美的声音,古人相继创造出了各种乐器,不仅谱写了一曲悠转绵长的中国音乐史,也成就了一段光辉璀璨的的中国工艺史。
下面我们就来围观一下,我国最经典的十大古典乐器。
一| 鼓在远古时期,鼓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从原始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扩大,民族乐队、戏剧曲艺、歌舞表演、集会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二| 笙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
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说文》笙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是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古代用竹制,现代多用响铜;笙苗:多用紫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脚以装簧片。
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
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三| 埙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因为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在气流的作用下而产生哨音,启发了古人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
四| 琴琴始于伏羲时代。
古人以琴、棋、书、画四方面来评判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琴和笛、箫等其他乐器一样,隔墙也能欣赏其乐声。
钟磬 诗句
钟磬诗句引言钟磬是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它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宗教仪式和庄重场合的音乐表演。
钟磬的发声悦耳高亢,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在古代诗词中,钟磬经常被用作意象,形容美好的景物和气氛。
本文将以钟磬为主题,探讨古代诗词中钟磬的形象描绘和艺术表达。
历史渊源钟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西周时期。
钟和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祭祀音乐的两个主要音型:钟以悬挂方式演奏,发声悦耳、持久;磬以敲击方式演奏,发声短促、清脆。
在古代的宫廷音乐中,钟磬常常被用来奏响庄严肃穆的乐曲,以展示皇权的尊贵和庄重。
钟磬与中国诗词钟磬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被用作意象,形容美好的景物和气氛。
有些诗句通过钟磬的声音和形态来描绘自然景物,如“钟声鸣磬海声添”(唐代杨巨源《吴苑行》),将钟磬的音响和海浪的声音相比较,凸显了宏大壮丽的气势。
另一些诗句则通过钟磬的寂静和孤独来表达人类情感,如“钟磬何年静,客心神自轻”(南宋范成大《酒泉子·钟磬何年静》),表达了旅人心灵的寂寥和沉静。
诗词描绘钟磬的声音特点以下是一些诗词中关于钟磬声音的描绘:1.“钟声鸣磬海声添”(唐代杨巨源《吴苑行》):以钟磬的声音来比喻海浪的声音,表达出蔚为壮观的场面。
2.“钟磬何年静,客心神自轻”(南宋范成大《酒泉子·钟磬何年静》):以钟磬的寂静来表达旅人的孤独感。
诗词描绘钟磬的形态特点钟磬的形态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以下是一些与钟磬形态相关的诗句:1.“钟磬声中人不闻”(唐代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钟磬发声没有人听见来比喻深夜寂静。
2.“钟磬何年静”(南宋范成大《酒泉子·钟磬何年静》):以钟磬的静止来表达旅人思乡的心情。
诗词运用钟磬意象的主题钟磬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下是一些与钟磬意象相关的诗题:1.“钟磬怨(寄远)”:讲述钟磬寂寞、怨恨的故事,表达了自身不幸的遭遇。
2.“远与近”:通过钟磬的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和友谊。
礼记乐器描述
礼记乐器描述
《礼记》载,“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
”古代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首以铜钟发声,乐末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象征“金声玉振”。
《孟子》曰。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
我们熟知的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雅乐中都有对应的乐器,“金之属”的镈钟、编钟,“石之属”的特磬、编磬,“土之属”的埙,“革之属’的建鼓、搏拊“丝之属”的琴、瑟,“木之属”的祝、敔“匏之属”的笙,“竹之属”的排箫、箫、笛、篪,追求“八音克谐”“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中国古代乐器钟
中国古代乐器钟钟的产生历史钟古代打击乐器。
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钟的基本形状据《世本》、《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传钟由垂、鼓、延、伶伦所造,表明其历史已很久远。
在考古发现中,有原始形态的“陶钟”。
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前3900—前3000陶钟,由细泥红陶制成,光素无饰,有柄,高约9、径约5厘米。
其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铃。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前2800—前2000陶钟,长方形,柄实,形似商代的铙《中国音乐史图鉴》Ⅰ—47至48。
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前2400左右陶钟,扁圆形,通高5.6、口径10×7.1厘米。
钟体两面阴刻兽面纹。
顶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
也似铃。
上述三件陶制品的腔体横截面均呈非正圆形,有后世铜制钟的特点。
钟的详细介绍“钟”是佛教的“犍椎”之一,当初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所以也称为“信鼓”。
—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
“钟”也是报时之器。
“钟”本来只有“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就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
“半钟”的体积只有“梵钟”的一半高度,所以称为“半钟”。
“钟”的体积大小,有它一定的标准。
古代的大型“梵钟”,据广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记载:京师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钟”,用铜一万斤。
又日本京都方广寺之“钟”,高一丈五尺,径九尺二寸,厚九寸二分,重二万二千贯一贯为三.七五公斤。
普通的“梵钟”,高约四.五尺,径约二尺左右。
上述的尺码,不知道是不是现今的中国尺寸。
“梵钟”悬挂在“钟楼”顶层,“半钟”则吊在佛堂后门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磬乐悬是中国乐器顶级象征
将形制相同的物体按大小相接、顺序排列,是组合乐器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祖先们在饭桌上把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排列起来,发现形体大小意味着声音高低,由此演绎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原则:单体变组合,个体变序列。
从仅能摆满一张饭桌的商代“编铙、编铃”(三件一组)已可见编列雏形,这虽然看上去就像是简单重复、数量叠加,但当64件、128个音级(一钟双音)、总重量达2000多斤的曾侯乙编钟摆满整个舞台时,就让人不得不为“数量叠加”这个基本原理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感到吃惊。
战国时代仅靠双手熔铸成吨青铜的
工匠,在“乐悬”中凝缩的罕见自信,到2000年后的工业时代,发出的美妙声音也不打任何折扣。
个头由小到大、体积由细到粗、音级由低到高的“编列逻辑”,在乐器史上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
欲观编列思维水到渠成的活水,就得溯源最简单的材料和最简易的工序。
乐器制料中,没有比竹管更简单的了。
非洲土著至今保留着一种“准乐器”的“玩具”,把一根竹管夹在两个手指之间,左右两手,五指并拢,各加四根,从不同角度在地上拍击,因管长不一,发出不同音高。
处于“编列思维”初始阶段的这件“准乐器”当然很粗糙,但其按个头大小排列的设计逻辑已经有了一抹理性色彩。
这种形式很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中原先民发明排箫和笙竽的模式。
一根竹管是箫,一排竹管就是“排箫”;一根竹管是笛,一捆竹管就是“笙竽”。
照此方式,把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悬挂起来就是“编磬”,把拴在马脖子上的一串铃铛悬挂起来就是“编钟”。
西南地区六根竹管的芦笙,让人窥见马王堆汉墓已达36管竽的雏形,而钟磬合谋,则把顺序排列的“鸣球”演绎到极致,最终一路发展至中国乐器文化的顶级象征“钟磬乐悬”。
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高低就出来了,音阶就出来了,气派就出来了。
编列提升了单体无法达到的音高对比,有效提升了音域表现力,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分布于不同地域的乐器,证实了人类在开拓编列性乐器方面遵循了大致相同的思路。
数不清的编列虽然分属世界各地文化群体,模式却如出一辙。
非洲的“木琴”、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泰国的船型“竹排琴”、印度大
小相配的拉格拉鼓乃至现代排鼓,都是依照这一模式编列的结果。
当然,编列思维虽然像是一个模子扣出来,音高情味却又有天壤之别。
编钟编磬一敲响,庄严的雅乐祭祀就登场了;芦笙排箫一开腔,火红的民俗仪式便开场了。
听到7个音高差不多等距的特定音阶,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加美兰”序列,这大小不一的杂烩来自另一世界……不同情味的民俗都有特定音色作背景。
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理,在世界各地繁衍出一拨又一拨的乐器家族,借着不同地区民族复兴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气候冒出来。
毋庸置疑,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和非洲的“木琴”,虽与“金石之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规模和历史,远不能与钟磬乐悬比肩。
汉代之后,编钟编磬退出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隋唐时期的方响、云锣。
青铜器时代的终结,不是因为青铜用完了,而是一种新的平民化要求在召唤,“以钜为美,以众为观”的奢侈风气悄然改变。
消费编列的人变为老百姓,自然数量有限,简洁实用。
云锣是前辈的简约形式,却遍及千村万店。
如果把序列思维的演绎法推广到弦乐器上,不同弦长其实是同一原理的异域实践。
一条弦是独弦琴,两条弦是二胡,三条弦是三弦,四条弦是小提琴,五条弦是里拉琴,六条弦是扎木聂,七条弦是古琴,十三条弦是古筝,二十五条弦是瑟,再至一般人数不清弦数的扬琴、竖琴、钢琴等。
每增加一根弦,都变出一个新品种;每增加一种排列,都推出一种新乐器。
这长长短短的琴弦,已非简单重复,而成了各个文化群落中精英艺术分子大展宏图的空间。
看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琳
琅满目、多到专家都叫不出名字来的弦乐器,才知道人类能够把序列思维的“组合拳”演绎到何种繁复的程度。
世界上最大的乐器莫过于管风琴,每座正规音乐厅都有一整面墙体被不同型号的铜管所覆盖。
走进教堂,从天而落的音响仿佛一下就能把人的心灵托举到了天堂——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管子,让世界上最辉煌的音响铺天盖地,让整个人类的心灵都跟着发颤。
它的原理如此简单,效果如此明显,四两拨千斤。
可以说,“编列逻辑”改写了乐器史,从一根竹管发展为庞然大物,让当代人得以享受到数十代人换来的盛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