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13、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近代思想观念的转换、 近代企业的创办、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近 代文明的追求与实践。思想观念的转换是推动和实现近 代化的首要条件。只有经济近代化,没有政治近代化是 行不通的。因此,那些在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 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抑或政治领域, 尤其是革命斗争领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都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 最快的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 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的时期;晚清政府统 治的后期,在民族资产阶级和清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近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思想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重农轻商。
★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缺乏(无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技 术 缺乏(无大机器生产的基础,只靠引进一些);人才缺乏, 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
4、林则徐、魏源等在主张抵抗侵略的同时,又主张学 习西方的长技,迈开了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5、洋务派是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集团,他们极力主 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比较务实。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的, 带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若干色彩,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某些特征开 始萌生。他们创办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 形式,以赚钱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由此 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序幕。
6、“新政”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化性质的全 面改革运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尽管清 政府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向近代 化迈进的步伐。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前十年,其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8、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产生之后,随着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 大,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阶级内部的不同力量在 不同的领域的不断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中考 历史专题六 中外教育的发展(含答案解析)
专题六中外教育的发展1.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度,中国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三千余年的历史,教育成果丰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朝皇侃《论语义疏》中记载:“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1)材料一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古代哪位教育家的思想相一致?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材料二隋朝创立了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唐朝加以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何一个皇朝而达到新的高度。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隋朝创立了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具体是什么?简述其发展过程与影响。
材料三面对列强的凌逼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一些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从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出发,睁眼看世界,率先发出要求变革和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思想先导,他们的主张最终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得到实施。
(3)中国教育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化,与一部分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们的努力分不开,他们是谁?谈谈你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认识。
2.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 1872 年到 1875 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 120 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
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
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摘编自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王朝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的。
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摘编自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2)有学者认为,20 世纪历代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3)综上所述,举例说明归国学子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
专题六 中国近代化探索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革
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代
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二、感悟类
析热点·答易 栏目索引
2.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感悟
答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 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 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三、特点类
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析热点·答易 栏目索引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答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 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当时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 国的侵略对中国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 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具有一致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这是因为外国侵略者打 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中国从闭关锁国和妄自 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差异性。中国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 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中外近代化专题复习
地主阶级思想家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开始 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官办企业、民办企业、修铁路、开矿山)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
《马关条约》签订后 ……
辛亥革命的成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一战后 …… 抗战胜利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一五”计划的完成 ……
早期资产 阶级革命 17、18 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1794 资本主义 制度巩固 资本主义制度在 世界范围内确立 创造了巨大 的生产力 促进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 出现了垄断组 织,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过渡 到帝国主义阶 段 资本主义 制度确立 促进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但两者关于方式、手段和政权形式不同: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采用和平改良的方式,要建立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近代化对中国现实的启示:
(1)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 近代化; (2)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 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 条件; (4)国家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 行。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
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的
近代化;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 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解放运动,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推 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促进了自然科 学的产生和发展,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曙光初 露的黎明,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 思想文化基础。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问题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问题盐城市第一中学 高三历史组一、专题特征:1、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2、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下进行的,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任务。
3、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的组织下进行的。
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一直没有能实现近代化。
4、中国的近代化有一个渐变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
5、中国的近代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知识要素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维新派区别与联系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表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由洋务到维新转变的原因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与外国资本主义改革运动的比较新思潮的背景、内容、评价 新思潮萌发思想文化: 新思潮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 中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经济、技术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化代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专题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2) 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1) 过程:①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②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 权。③1853 年定都南京, 正式建立政权。④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 由盛转衰。⑥1864年失败。 (2) 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 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 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 根本无法实现。②《资政新篇》:是先 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 未能实行。 考点 3、晚清政治民主化历程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想 (1) 概祝: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 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了依靠皇帝的维新变法运动。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 是中国近代 化在政治上的第一次伟大试。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证明了君主立宪制 在近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 (1) 概况:20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 了“创立民国” 的纲领, 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推 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 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共和国的第一 个成功实践, 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伟大丰碑。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 的民主政治, 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 考点 4、 晚清的思想解放潮流
(3)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 (4) 表现:经济上, 近代工业发展畸形;政治上, 没有改变中国社 会性质, 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5) 作用: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的进步;但并未使中国走上 近代化道路, 近代化举步维艰。 (6) 认识: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 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专制统 治(三座大山), 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 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 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断地冲击和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技术 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 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3.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1) 从内容上看, 以传播西学为主要途径, 以学习西方科技和资产 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 (2) 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体现出强烈地反封建反侵略性 质。 (3)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过 程。 (4) 从中西文化关系上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 呈现出新旧过渡 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二)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二)第二:经济近代化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短暂繁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日益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归纳提升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解析:选 D。材料中未提及官员关系,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 与英国相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员对鸦片的态度,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重视英国与禁烟的关系,反映出官 员们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故 D 项正确。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一、鸦片战争前夕(19 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差异
国别 项目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
占治地位
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国别 项目
军事力量 外交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政治体制
中国
英国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对点训练] 2.(2019·南昌模拟)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 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 幅漫画作者意图的是( )
A.中西结合 C.科技救国
B.“中体西用” D.内外兼治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 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 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 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 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近代化探索专题提问式分类复习
近代化探索专题分类复习一、背景、原因类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自然灾害严重。
2、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3、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
4、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开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6、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制破坏;只学技术,没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阔人民群众;革命党人的妥协〔根本的〕。
9、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权谋。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逆民主共和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护国战争。
二、目的类1、?天朝田亩制度?公布、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的公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天朝田亩制度?的公布:稳固政权,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稳固政权。
?资政新篇?的公布:为了振兴天平天国。
2、建立中国同盟会的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目的:救亡图存,开展资本主义。
三、地位、性质类1、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02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六 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
专题六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一、中国近现代化(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影响:(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从兴起到衰落的几个时期:洋务运动-清末(兴起)、1895—1913年(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3年(”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成立(萧条)(二)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汽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
(2)1898年,戊戌变法。
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
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
内容:(略)注意:皇帝是光绪帝。
结果: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3)失败原因: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②客观: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5)意义: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
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41_专题六 中外近代化探索(可编辑PPT)
栏目索引
专题六
中外近代化探索Leabharlann 览热点·知易栏目索引
览热点·知易
热点: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答热点·优易
栏目索引
答热点·优易
线索一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开放问答 一、启示类 1.学习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有何启示? (1)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艰难曲折,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2)无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4)青年学生要学史明志,继承 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自觉培养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答热点·优易
栏目索引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为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瓜分狂潮,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掀起义和团运 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得到初步发展;思想上,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化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 想文化。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展
经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析考点·通易
中外史上的近代化
西方近代化的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
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要实现国家独立。
3、进程相反
西方的近代化经历了思想—制度—技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则经历 了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
4、结果不同
西方近代化中的革命和改革,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近代 化探索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没有成功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俄日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 业革命
成功 思想—制度—技术
比较的结论
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西方是思 想在前,行动在后,而中国是行动在前,思想 在后,这也许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失败的一个原 因吧。足见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接 下来请同学们进一步谈谈二者的关系。
教育改革为经济、政治服务,受制于经济、政治; 教育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基础;振兴国家需借 鉴人类优秀文明。
近代历史规律启示:
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革命或改革:制度的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文献: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真正体
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工业革命: 科技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历史潮流近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
思想启蒙
以推翻满 清统治为 结束君主专制, 目标的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共和观念 命运动 深入人心
民主 科学
四提倡 四反对
思想大解 放运动,马
宣传马 克思主义
克思主义 传播
上海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经济近代化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化问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近代化史与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一起被列为中国近代史的四条主要线索。
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相关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1)表现经济上:①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
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
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
(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4)结论: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2.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1例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
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内容概要: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中国的近代化,对于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做深刻而全面的分析。
本文共分六部分,分别为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和民族独立的关系、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近代化的阶段、近代化的启示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关键词:近代化民族独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一百多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传统国家,在西方挑战的压力下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在模仿西方文明的过程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
其核心是工业化。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全面透视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二.中国近代化与民族独立的关系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一是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但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各有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则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专题六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专题六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A.中国国内各阶级矛盾已经相当激化B.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C.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矛盾十分尖锐D.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11.《王大点庚子日记》反映了清末民众的心态。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两件事有意义:看热闹和占便宜。
至于热闹从哪儿来,便宜在哪儿占,都没要紧。
这种心态源于( )A.缺乏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B.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C.对中华民国的支持和同情D.文化素养的极度缺失12.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
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用力地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头里)。
漫画反映了(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13.作为民族文化的底色,爱国主义贯通了中国历史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由此发端,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有时它会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摘编自许增纮《近代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觉醒》材料二材料三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
他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中指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结合材料二中两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用史实阐释“爱国主义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结合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爱国主义的认识。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2)考查近现代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如2014年山东文综第39题以奴隶贸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英
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江苏单科第23 题考查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互影响关系。 2013年山东文综第29题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考查 了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特征等。
(3)考查近现代中西工业化历程、特点及影响。如2013年福建
文综第38题以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主题,主要考查世界近代以
来东西方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影响 等。 (4)考查近现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与经济全球化历程及中国经 济地位的变化。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38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1)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 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 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
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
习俗的变迁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 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
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外史上的近代化问题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变革的过程。
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17-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给封建思想制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在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大大推动了世界向近代化的迈进。
中国由于坚固完善的封建体系的束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最终没能阻挡这一历史洪流。
(一)中国近现代化(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汽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要求记忆军用于民用企业各两个)2.洋务运动的口号、对中国影响口号:自强、求富。
影响:(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刺激(2)民族工业的先驱:方举赞和孙英德(1866 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1872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实业与教育是”富强之大本”)。
(3)民族工业从兴起到衰落的几个时期:洋务运动-清末(兴起)、1895—1913年(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3年(”黄金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成立(萧条)(二)政治上的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汽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
(2)1898年,戊戌变法。
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
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
内容:(略)注意:皇帝是光绪帝。
结果: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3)失败原因: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②客观: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5)意义: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训(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临死前说的)。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是: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
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
(4)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主要领导人是谁?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时间:1911年。
领导人:孙中山。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三)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萌芽(1)林则徐──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重大影响(3)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2、新文化运动(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2)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口号:“民主”与“科学”。
(3)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掀起了文学革命。
1918年鲁迅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
年底,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5)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前期:1915年-1917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后期:1917年-1919年:主要宣传马列主义;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也是中国图书馆之父。
(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近代化1、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首先在意大利开始。
(1)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重视人的价值。
(2)性质:不是古典文化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4)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商品贸易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渲染。
(2)客观条件:天文、地理知识进步,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等。
(3)经过: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进入印度洋,发现好望角,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③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④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4)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革命爆发的原因: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当权,要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当时的英国国王却鼓吹“君权神授”,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过程:(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2)1640年国王召集议会开会,议会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爆发;(3)查理一世挑起内战;(4)1649年处死国王,英国宣布为共和国;(5)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6)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7)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
结果: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力法案》。
因此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了。
影响:(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3),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 年-1783年;原因: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②英国的殖民压迫;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是华盛顿 );经过:①,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 1775 年 4 月);②,建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5年);③,独立:《独立宣言》发表;( 1776 年7 月4 日)④,转折:萨拉托加战役;( 1777 年)⑤,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⑥,承认: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3 年)⑦,成立政府:制定宪法,成立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87 年);意义(略)(3)法国大革命:革命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的矛盾;社会等级森严,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对立;过程:①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②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革命纲领: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力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⑤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建立拿破仑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有捍卫大革命的成果打击欧洲封建统治传播资本主义的积极成份;又有侵略争霸的消极成份。
(3)“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
重大发明:(1)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
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