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歌曲百年发展及意蕴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我国艺术歌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初期发展(1949年至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歌曲迅速兴起。

这一时期,有大量的革命歌曲和民族歌曲诞生,成为新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

这些歌曲内容新颖,歌词朴实无华,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其中,如《东方红》、《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至今仍深受人民喜爱和传唱。

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政治上,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艺术上,歌曲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从“大俗小雅”转向“大雅小俗”。

革命歌曲回归到现实题材和人民生活问题的刻画中,如《敖包相会》、《梅花三弄》等。

民族歌曲也从传统的叙事歌曲向表现人民群众生活、感情和情趣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茉莉花》等,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在这些歌曲中,以第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可亲现实主义”为创作方向。

三、后期发展(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趋势。

在形式上,除了传统华彩、田园、山歌等板块以外,广场舞音乐、网络音乐等新的形式也逐渐流行。

在内容上,歌曲的主题和风格更加偏向现代化、都市化、情感化,如《今天你要嫁给我》、《心太软》、《半壶纱》等。

这些歌曲的特点往往是轻快流畅、歌词简洁明快、时尚又耐听。

总的来说,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巨变的影响,也反映了音乐形式和内容的演变和升级,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特点,以及我国音乐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建国70周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在这70年间,艺术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让我们回顾一下建国70年以来的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艺术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新中国和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以激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这些歌曲通常是乐观向上的,以宏大的歌词和豪迈的旋律为特点,如《东方红》、《歌唱祖国》等。

改革开放以后(1979-2000年),艺术歌曲开始反映社会多样性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歌曲的风格和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爱情、友情和社会问题等。

除了传统的宣传性歌曲外,出现了一些表现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歌曲,如《朋友》、《我的中国心》等。

进入21世纪以后(2001年至今),艺术歌曲进一步多元化和个性化。

歌词更加自由,旋律也更加大胆和多样化。

歌曲的创作也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如引入当代流行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如《成全》、《时间都去哪儿了》等。

在艺术特征方面,建国70年间的艺术歌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

以前的歌曲主要以歌颂国家和集体为主题,而现在的歌曲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曲风和语言更加多样化。

建国70年的艺术歌曲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元素外,还融入了流行音乐、摇滚、民谣等不同曲风,给人带来了更多元的听觉享受。

歌词的语言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交流。

歌曲的创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

艺术歌曲不仅要具备曲调优美、歌词深刻的特点,还要通过创新的音乐编曲和表现形式来吸引听众。

歌手的表演技巧和形象设计也成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歌曲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和便利化。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随时随地收听和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缺乏传承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等问题。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成为一种趋势。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关键路径。

未来,我们应当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模式,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传统音乐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程度,唯有如此,传统音乐才能传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添新的辉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现代传承, 发展趋势, 传承现状, 挑战, 融合, 数字化时代, 创新发展, 发展前景, 重视传统文化.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内涵。

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艺术情怀和民间百姓的生活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通过传统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韵味,领略到传统美学对人类情感的启迪和陶治。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传承了古代的音乐传统和审美情趣,凝聚了历代文人雅士和音乐家的心血和智慧。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音乐语言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和价值追求。

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2 现代传承的重要性现代传承的重要性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被淡化和遗忘的风险。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谣和古乐。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歌谣和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

而古乐则是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宫廷赴宴和农耕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古老的歌谣和古乐为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唐宋时期,民歌成了有声响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歌在明清时期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歌与文人诗词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歌艺术。

这些历史渊源为中国民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的现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民歌的题材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农耕、爱情、战争等题材依然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题材也被引入到民歌创作中,例如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社会关怀等。

这些新题材的引入,使得中国民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是单人或者群体合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歌作品以独唱、二重唱、重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些传统的民歌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原唱者年龄的增长、后继者不足等问题导致失传。

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新的方式来加强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音乐学校、社会组织等。

中国民歌应该更加注重传承。

传承是中国民歌发展的基石,传承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特别是要注重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承。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相对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影响。

以下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发展阶段:
1.民间艺术歌曲(古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民间歌曲形式,包括山歌、儿歌、田园歌曲等。

这些歌曲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近现代艺术歌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一些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受西方音乐启发的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的现代化起步。

3.上海歌曲和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上海歌曲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音乐。

这个时期的歌曲广受欢迎,代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通常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政治和革命歌曲,以及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

5.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歌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音乐的影响,包括流行、摇滚、爵士、民谣等。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具有多样性,吸纳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演变。

从传统的民间歌曲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的艺术歌曲一
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音乐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详细阐述。

一、20世纪初期至中叶:萌芽与初步发展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音乐文化,并将其引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以中国传统诗词为歌词,结合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通过西方的音乐技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个时期的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黄自的《玫瑰三愿》和《春思曲》等。

二、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成熟与繁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强调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注重表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许多作曲家开始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牧歌》、《渔光曲》等。

这些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结合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现代音乐技巧,成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和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艺术歌曲在70年代至90年代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创新。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乡愁》、《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热爱。

四、21世纪初至今:新的探索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的探索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流派的概述:
1. 新文化运动(1919年-19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并受到其影响。

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现代风格的艺术歌曲,歌词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创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抗战歌曲。

这些歌曲以激情高昂、旋律明快为特点,成为了当时民众反抗敌人的象征。

3.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音乐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艺术歌曲在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歌曲的内容多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农村生活、工人阶级等,旋律优美、歌词深入人心。

5.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音乐受到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艺术歌曲也开始融合不同风格。

爱情、生活等主题成为常见的创作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中,不同时期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艺术歌曲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媒介。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与衍变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与衍变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与衍变摘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虽然艺术歌曲是借鉴德奥的艺术形式,但是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后这一体裁不仅只是在与中国文化交融,而且还受到很多非艺术性因素的影响,使这种体裁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体裁艺术性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音乐体裁,这种体裁的产生有他特定的历史条件,欧洲艺术经历了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时期较为理性的风格之后,18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那种具有丰富想象力与民族历史寓意的中世纪风格,形成了新的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拉丁文Romance,指用于拉丁语系中罗曼语写的中世纪一种称为“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

这种思潮最早以英国一些文学艺术家为代表,而且浪漫主义文学在英、法、德等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也非常重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用音乐语言去解释文学作品,而且这一时期艺术家主张音乐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灵的活动上,强调感情表现,着意于描绘人的主观世界,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灵感成为表现自我情感的源动力。

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正是在西方的文学艺术都在一种充满自信的气氛中发展出来的。

德奥“艺术歌曲”最初受法国歌曲“尚松”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德奥艺术家把它发展成一种与诗作相连的曲调更接近于诗词的朗诵。

之后舒伯特把这种体裁发展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和马勒,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创的道路继续向前。

舒伯特确立的这种艺术形式主要是取材于著名诗人的名篇, 以抒情诗为主; 歌曲形式适应诗歌的结构特点, 力求词曲融合, 突出诗意的表现; 用钢琴伴奏, 渲染气氛, 烘托形象, 抒发情感, 描绘意境; 演唱要求细致内在, 近似吟诗的方式。

其结构通常分两种类型: 一是分节歌形式,诗的多段诗节句都重复同样的旋律, 伴奏基于一个总的格调; 一是通谱形式, 每段歌词都谱写不同的曲调, 音乐随着歌词的诗节变化而变化, 没有旋律整段的反复。

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

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

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简要回顾纵观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可以鲜明地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后的萌芽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以赵元任、萧友梅、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归来者,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幕。

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都堪称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为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熟期。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黄自、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等创作者,或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或以现代新诗歌为题材,创作出了一大批佳作。

如黄自的《玫瑰三愿》、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陈田鹤的《春归何处》、刘雪庵的《长城谣》、江定仙的《静境》等,都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此外还有冼星海、谭晓嶙、应尚能等作曲家,也都创作出了多部佳作,使中国艺术歌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建国后到文革的回落期。

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国家新面貌和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热情的通俗歌曲,成为了当时音乐创作的主流,所以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回落时期,但是仍然涌现出了尚德义的《千年铁树开了花》、朱践耳的《远航》等佳作。

第四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的复苏期。

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家们积郁于心中的热情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一时间佳作频出。

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黎英海的《枫桥夜泊》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进入九十年代后,又有尚德义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赵季平的《断桥遗梦》等。

中国艺术歌曲在历经了三十年的回落之后,再次扬帆起航。

二、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方向探寻(一)民族化艺术歌曲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外来艺术,要想在一个新的国家和民族中生根发芽,势必要经历民族化的历程,才能枝繁叶茂,直至硕果累累。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

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

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

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

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

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

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二、科学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当今,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拿几首民歌做些改头换面的工作,就成自己的创作四处推销,或是停留在模仿和改编的水平。

笔者认为,这样的继承与发展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这样也不会给我们的传统音乐带来新生,以致这样的继承就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徐特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本篇论文是针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起源、发展、传承一、民族音乐的概念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

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 music”。

原意是“少数民族音乐”。

然而,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观点也在逐渐演变。

从当代民族音乐学者的立场上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对此不能强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而不能以所谓“欧洲音乐最为优秀”的错误观点来否定和轻视东方音乐和其他民族的音乐。

因此,当今对“民族音乐”大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

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1二、民族音乐的特点我国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2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即兴性。

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风格及即兴发挥,这也是民族音乐出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此,即兴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

变异性。

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各异。

以《绣荷包》为例,○3这首曲子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明媚、俏丽,带出喜悦之情;后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

地方性。

我国国土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各民族的音乐的地方性首先表现在方言上,其次表现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上。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自古以来,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和欢乐,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数千年来,中国民歌经历了百般变迁,承载着浓浓的民族特色,被誉为“革命联唱的号角”和“共同建设的象征”。

中国民间歌曲起源于先秦,早在先秦时期−−汉朝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写有古典歌曲的记载,有的被认为是当春江花月夜的原始狂欢民歌,有的被认为是献辞歌念古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老的中国歌曲不断发展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歌曲,如戏曲、寓言、节日歌曲、游园会歌曲,等等。

中国民歌在变异形成之后,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处,成为中国山区、沿海地带以及各个少数民族老百姓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传统节庆文化。

其中,民歌最被大众喜爱的题材就是“婚礼和喜事”类。

有诗人的婚礼歌谣、婚嫁歌谣,供新郎新娘唱供婚礼仪式;有乡间采茶歌、采摘歌、采果歌,正是这些歌曲感受着百姓的勤劳和欢乐;有田园抚牧歌、抚山歌,把良辰美景述说得如诗如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普及到民家四方;此外还有更多类型,如歌咏英雄、品评贤达等等,皆蕴含深厚意义。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传播民族特色,也在不断探索自我地生发出不同的风格和声音。

其历史渊源由古而今,百姓朝夕相传,在这久远的古老路子上响起思想的动静,那些优美的旋律也压塌了浩浩千里中的民众唱歌活动,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愉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受社会现实影响,民歌新闻、新歌新词和新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面前,人们不禁佩服于中国民歌在新形势下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民歌也吸纳了国际新兴文化,混合着全世界的舞蹈、音乐和舞蹈,融合更多的国际元素,形成了新的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形式。

现代化演奏形式丰富了歌曲内容,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和谐;多媒体的话语也大大拓宽了歌曲的传播格局,加深了歌曲的影响力;把民歌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它抒发自身文化内涵,以更广阔的视野及更饱满的情感展现在普罗大众之上——这就是中国民歌今日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周为民艺术歌曲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琴伴奏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作曲家用音乐表达诗的形象与内涵,用钢琴伴奏补足歌曲的未尽之意并衬托人声歌唱声部主线,通过作曲家的创作,使作品各个部分成为丝丝入扣、水乳交融的有机艺术整体,深刻细腻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是以本世纪20年代初期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作品为标志,至今已达大半个世纪,在这为时不长的数十年间,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经历了由初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本文拟循历史轨迹,在前人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作家、作品为线索,对我国“五四”时期以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作如下论述与分析。

(一)本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意识观念上产生了重大转变,推动了中国文化界探索新思想、新知识的热潮,从此,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当时各种音乐社团组织和音乐专门学校(科、系)的纷纷设立,以及各式各样音乐刊物的大量发行,标志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活动开始全面地展开,音乐创作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较快,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开始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他们开始尝试采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冲破了中国传统以线性思维单音体系为主要音乐表现特征的创作手法,逐渐向和声、复调、多声部等一些能够产生时代效应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创作方式上发展。

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注重调性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使其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人在此时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开拓性意义。

萧友梅的《问》、《南飞之雁语》、《星空》等作品,是中国近代较早的艺术歌曲。

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音乐,对欧洲的作曲技法有较深的理解,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已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创作方式,使我国近代的歌曲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当代音乐2019年第5期MODERNMUSIC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杨沛霖[摘㊀要]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的探究ꎬ明确了其体裁界定㊁产生背景㊁发展轨迹ꎬ并探究了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与艺术风格ꎬ20世纪20 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ꎮ[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ꎻ发展轨迹ꎻ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5-0156-02[收稿日期]2019-02-06[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 ̄U18ZYTS23)ꎮ[作者简介]杨沛霖(1989 ㊀)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ꎮ(武汉㊀430000)一㊁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与体裁界定艺术歌曲这一声乐创作体裁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ꎬ最初被称为Lied或Liederꎬ指的是作曲家将诗歌与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ꎬ相对于传统民歌(FolkSong)的一种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ꎮ艺术歌曲有一些有别于其他题材歌曲的标准:一是它的歌词是具有较高文学艺术性的诗歌ꎬ诗词内容短小精悍ꎬ内涵深刻ꎬ感情细腻ꎮ优秀的艺术歌曲往往体现了诗韵与乐韵的融合ꎮ二是它的声乐部分与伴奏部分是水乳交融的整体ꎬ伴奏部分(钢琴或乐队)的作用决不只简单的伴奏ꎬ它像声乐部分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需要有规格的艺术演绎ꎮ在特殊情况下ꎬ钢琴伴奏的成分还可能多于人声ꎮ三是无论在演唱或演奏方面ꎬ都需要尽可能地贴近诗歌的意境ꎬ并以揭示作曲家所想表达的音乐风格为目标ꎬ细致内敛地表达作品情感ꎮ四是通常为指定的演唱声部而创作ꎮ中国艺术歌曲这个名词是由萧友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从德语 Kunstlied 中翻译过来的ꎬ kunst 原意是 艺术 ꎬ lied 是 歌曲 ꎬ所以在当时被称为 艺术歌 ꎮ从历史角度来讲ꎬ中国艺术歌曲是 洋为中用 的产物ꎬ但其实远在汉代ꎬ就出现过用古琴伴奏的文人歌曲 琴歌 ꎮ 宋代的姜夔创作的«白石道人歌曲»ꎬ作为少有的乐谱宋词ꎬ也可纳入广义的艺术歌曲范畴ꎮ [1]到了近代ꎬ中国艺术歌曲在形成过程中ꎬ作曲家们借鉴了德奥优秀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技法ꎬ在内容上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与文化思潮的影响ꎬ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刻画与音乐情境的描绘ꎬ开始了对音乐风格民族化的探索ꎮ经过近百年的发展ꎬ中国艺术歌曲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二㊁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背景19世纪末期ꎬ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ꎬ清政府面临着内政与外交的双重困境ꎬ由此出现了 洋务运动 与 维新变法 ꎮ以康有为㊁梁启超为代表的 维新派 提出 废科举ꎬ兴学堂 ꎬ 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ꎬ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ꎮ后来ꎬ以学堂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体系获得了清政府的支持ꎮ20世纪初期ꎬ一批接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学者留学归来ꎬ开始了对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的宣传和引进ꎮ自此ꎬ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ꎬ开始慢慢被社会大众所认识并接受ꎮ学堂乐歌在创作上大多采用 依曲填词 的方式ꎬ曲调大多选用欧美和日本的流行歌曲㊁民间歌曲ꎮ这些歌曲短小精悍ꎬ易于传授并广为传播ꎮ学堂乐歌的产生为后期专业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ꎮ三㊁20世纪20 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轨迹(一)探索萌芽阶段 20世纪初至20年代五四运动 之后ꎬ 自由与民主 的观念深入人心ꎮ同时ꎬ在文学界出现了胡适与刘半农等新派学者ꎮ他们吸收传统文学的精华ꎬ去其糟粕ꎬ革故鼎新ꎬ使得 白话文得以发展ꎬ为后期艺术歌曲创作创造了文辞方面的条件ꎮ与此同时ꎬ音乐界的一些从西方留学归国的作曲家㊁学者也不满足于这种 依曲填词 的创作方式ꎬ在经过学堂乐歌的模仿阶段之后ꎬ以萧友梅㊁青主㊁赵元任为代表的 留洋派 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并结合中国传统调式与音乐元素ꎬ以古典诗词或优秀的新体诗作为歌词ꎬ结合钢琴或者室内乐伴奏ꎬ创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ꎮ萧友梅(1884 1940)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ꎮ在他一生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ꎬ艺术歌曲占有很大一部分ꎮ1922年ꎬ作品«问»(易韦斋词)以独唱歌曲的形式刊登在«今乐初集»中ꎬ虽然全曲只有十六个小节ꎬ但却立意高远㊁寓意深邃ꎬ表达了对山河破碎㊁民不聊生的痛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ꎬ这首作品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ꎬ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ꎮ萧友梅在音乐创作领域孜孜不倦ꎬ不断进取ꎬ以求创651造出一种可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 国民乐派 ꎬ并在创作技法上突破传统ꎬ大胆尝试民族化的处理方式ꎬ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ꎮ青主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领域ꎬ代表作有«大江东去»(宋 苏轼词)㊁«我住长江头»(宋 李之仪词)等古诗词艺术歌曲ꎬ值得一提的是ꎬ这两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写得非常精彩ꎬ起到了烘托音乐形象的作用ꎮ«大江东去»具有鲜明的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ꎬ既有冲突明显的戏剧性的朗诵ꎬ又有感情细腻的抒情性咏叹ꎬ体现了独特的传统音乐特征和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ꎮ在«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中ꎬ作曲家运用钢琴伴奏的流动性音乐织体生动地描绘出连绵不断的悠悠江水ꎬ借用李之仪的这首情诗表达了人生无常㊁变幻莫测的复杂心情ꎮ这些作品选题着眼于现实ꎬ更多地寄托了作曲家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忧虑ꎮ赵元任是一位在 中国化的和声 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的作曲家ꎬ作为集语言学家㊁数学家与音乐家的大学者ꎬ他在音乐创作领域同样有很高的成就ꎬ代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听雨»«也是微云»等ꎮ作为语言学家ꎬ在歌唱语言㊁语调方面ꎬ赵先生有着独特的视角与观念:首先ꎬ他认识到了歌词与曲调结合之间的矛盾问题ꎬ他认为诗词配上曲调与节奏不如天然的语调自然ꎬ会使歌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受到影响ꎬ也会损失部分诗歌的兴味ꎻ其次ꎬ他认为歌词与曲调的结合虽有矛盾ꎬ但结合后可以相互补充㊁相得益彰ꎬ并产生新的价值ꎬ给人一种新的美感ꎮ作为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进行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ꎬ他在创作技法上也吸收了民族音乐的精华ꎬ如在创作素材上运用戏曲唱腔ꎬ在创作技法上运用中国五声调等ꎬ这些技法在其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ꎮ在歌曲伴奏方面ꎬ他十分重视伴奏乐器对音乐想象的塑造作用ꎬ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就运用了小提琴和钢琴ꎬ每种乐器发挥其独特的音色与音乐特性ꎬ最终融入到人声演绎的情绪之中ꎬ共同表达作品的情绪变化ꎮ这种创新既体现了时代特点ꎬ又融入了民族风格ꎬ不愧为 中国的舒伯特 ꎮ(二)发展成熟阶段 20世纪30 40年代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中ꎬ如果说萌芽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些许 模仿 痕迹的话ꎬ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可以告诉我们ꎬ此时音乐创作的重心已经转向对音乐民族化的探索ꎬ其表现并不是中西文化的对抗ꎬ而是相互吸收ꎬ彼此交融ꎮ在30年代初ꎬ随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得到初步的发展ꎬ以黄自㊁贺绿汀为代表的学院派作曲家崭露头角ꎮ他们继承了赵元任先生对于音乐民族化探索的衣钵ꎬ并使其发扬光大ꎮ此外ꎬ还涌现出刘雪庵㊁陈田鹤㊁应尚能㊁谭小麟等一大批活跃在文艺创作一线的作曲家ꎮ他们在各自的战线上耕耘不辍ꎬ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ꎮ以刘雪庵㊁贺绿汀为代表的作曲家十分重视歌曲旋律的民族性ꎬ如刘雪庵的«红豆词»㊁贺绿汀的«嘉陵江上»ꎮ陈田鹤则常以丰富的和声效果营造出唯美伤感的情绪ꎬ从而展现优雅的气质ꎮ谭小麟打破了传统的创作原则ꎬ引进了西方新的欣德米特和声以及调性布局ꎬ并以此与中国传统音乐语汇相结合ꎬ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ꎮ由此ꎬ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发展成熟阶段ꎮ在这一阶段中ꎬ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古诗词作为题材ꎬ比如黄自的«点绛唇 赋登楼»«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花非花»ꎻ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ꎻ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ꎬ这类作品选词于唐宋名家之作ꎬ风格雅致ꎬ歌曲与伴奏相得益彰㊁音韵与意蕴结合巧妙ꎬ无处不体现着作曲家的巧妙构思ꎮ另一类是以现代诗词为题材ꎬ如黄自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ꎻ陆华柏的«故乡»ꎻ刘雪庵的«长城谣»等ꎬ这类作品用其所刻画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ꎬ音乐语言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ꎮ这两类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的音乐语言精练隽永ꎬ寓意深刻ꎻ注重钢琴伴奏与歌唱旋律意境的结合与统一ꎬ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上更加注重对比㊁衬托ꎬ无主旋律的写作手法使得伴奏与歌唱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ꎬ共同刻画艺术形象ꎻ注重在钢琴伴奏中运用和声与调性转换等手法来渲染与转换音乐情绪ꎮ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中的民族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在选词方面:大多选词于中国古典诗词或仿古体诗词ꎮ第二ꎬ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多用五声调式为基础或核心的旋律创作ꎻ或用西方七声音阶进行旋律写作ꎬ但在旋律中以五声调式构建旋律核心ꎮ第三ꎬ在创作技法方面:使用弱化西方传统功能和声的手法来淡化西方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味道ꎮ第四ꎬ在韵律方面:注重语言逻辑重音与音乐的一致性ꎮ黄自(1904 1938)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作曲家ꎬ他曾在«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一文中写道: 我们现在所要的是学西洋好的音乐方法ꎬ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旧乐与民谣ꎬ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ꎮ [2]由此可以看出ꎬ黄自力主把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ꎬ并广泛汲取西方音乐中的精华ꎬ将其融合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中ꎬ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化探索性质的艺术歌曲ꎮ结㊀语纵观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ꎬ其发展经历了 引进 模仿 探索 三个阶段ꎬ音乐先辈们对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探索不胜枚举ꎮ正是他们不断的探索与尝试ꎬ才使得中国艺术歌曲走向 中西融合 的道路ꎬ并为此后的 创新 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ꎮ20世纪初期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一个春天ꎬ愿通过笔者对其历史脉络的研究ꎬ对读者有所启示ꎮ注释:[1]郑㊀杰.从 引进 模仿 到 探索 创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D].上海音乐学院ꎬ2004:18. [2]王晶晶.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新思想㊁新技法(1915-1927)[D].中国艺术研究院ꎬ2008:40.(责任编辑:张洪全)751杨沛霖: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声乐美学意蕴作者:王娅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1期摘要:作曲家赵季平根据韩愈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幽兰操》是其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所创作的作品。

本文对歌曲的诗词、旋律、伴奏及演唱进行探讨,深入挖掘其美学意蕴,以期对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演唱与赏析有所助益。

关键词:艺术歌曲;《幽兰操》;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艺术歌曲作为声乐创作的专门体裁之一,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当时是指歌词采用著名诗歌、曲调精美、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的抒情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起步于20世纪初,青主的《大江东去》开启了这一体裁的创作之路,百年来,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在继承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创作出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本民族气质及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

《幽兰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作曲。

他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旋律创作上注重古诗词的韵律美,通过钢琴伴奏古风意境的营造,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深受众多歌唱家及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广为传唱。

1 诗词的意蕴美韩愈《幽兰操》诗词原文如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是唐代诗人韩愈参考孔子《猗兰操》而作,借咏兰表明自己报国的心志与君子高洁的操守。

艺术歌曲《幽兰操》的歌词就由其诗词改编而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表现古代文人节操及气节的作品,大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韩愈效仿孔子寄情兰花,豁达旷逸,表现了其在苦难和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的高尚操守。

浅论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论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浅论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20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

1919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性解放,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促进产生新生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新诗界出现了胡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他们冲破传统的主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具有和声、复调思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

这些都为当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中国艺术歌曲的这种体裁究其源头属于“泊来品”。

那么作为西方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也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

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

浅谈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

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

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艺术歌曲:爱情湖、啊中国的土地、北京颂歌、遍插茱萸少一人、长江之歌、草原之夜、飞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报答、草原风光好、春到西部、春江花月夜春丹顶鹤飞回来了、大海啊故乡、大森林的早晨、多情的土地、东方有一个梦打起手鼓唱起歌、大地飞歌、当兵的人、嘎哦丽泰、高天上流云、江河水满江红、古老的歌、故乡是北京、桂花开放幸福来、赶墟归来啊哩哩、荷花梦归来的星光、故乡的炊烟、黄河怨、黄水谣、红豆词、假如你要认识我、母爱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花神、眷恋、教我如何不想他、军营飞来一只百灵、举杯吧朋友、今夜无眠、叫声妹妹泪莫流、静夜思、克拉玛依之歌、蓝花花绿色的呼唤、玫瑰三愿、牧歌、玛依拉、孟姜女、木兰从军、牡丹之歌、梦回长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神奇的地方、梅花引、纳西篝火啊哩哩鸟儿在风中歌唱、牛郎织女、七月的草原、你是这样的人、曲蔓地、苏幕遮青藏高原、情深谊长、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松花江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世纪春雨、海韵铁蹄下的歌女、十八弯水路到我家、同一首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五歌放羊乌苏里船歌、我爱你中华、我爱你中国、我为祖国献石油、走进新时代、我像雪花天上来、相约在月圆时节、西部放歌、一个妈妈的女儿、沁园春雪永远跟你走、祝福祖国、珠穆朗玛、昭君出塞、祖国我为你干杯、大江东去春思曲、那就是我、思乡、清晰的记忆、我和我的祖国、槐花几时开山在虚无缥缈间、花非花、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夜半歌声、黄河颂、二月里来、红豆词、三十里铺、马儿啊你慢些走、涉江采芙蓉、嫦娥、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

以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华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古老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

民族歌剧还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了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民族歌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发展将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文化遗产,民族歌剧具有重要的使命和意义,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影响、传播、文化符号、文化遗产、使命。

1. 引言1.1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的冲击也逐渐加剧。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民族精神,一些文化人士开始着手创作中国民族歌剧。

最早的中国民族歌剧可以追溯到1919年左右,当时一些戏曲表演团体开始创作并演出一些具有反映现实主题的歌剧作品。

这些歌剧内容多为讲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弊端以及引导民众思考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歌剧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创作者的关注。

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更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传承。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民族歌剧不仅具有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歌剧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位和重要意义。

1.2 中国民族歌剧的定位和重要意义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它不仅可以在国内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民族歌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金相莉:我国艺术歌曲百年发展及意蕴研究我国艺术歌曲百年发展及意蕴研究金相莉(黑龙江省绥化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基金项目: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建国后艺术歌曲文化意蕴研究》,编号:R1502018。

【摘 要】艺术歌曲有着与一般歌曲、民歌截然不同的艺术特点,它使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有着丰富细腻的表现内涵。

本文以20世纪初艺术歌曲进入中国为起点,研究艺术歌曲的百年发展历程,并对其创作类别、艺术价值等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发展;意蕴研究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38-02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声乐体裁,是由作曲家根据著名诗歌谱写的内涵深刻、形式精致的艺术性较高的歌曲。

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①由此可见,艺术歌曲有着与一般歌曲、民歌和歌剧明显不同的艺术特点,它使音乐与文学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有着更丰富细腻的表现内涵,追求更复杂的技巧和更高的艺术水平。

20世纪初,随着西乐东渐的深入,艺术歌曲这一外来的、以室内乐形式为声乐体裁的歌曲类型进入了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声乐艺术的新体裁——中国艺术歌曲,并成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文化重要的代表。

在近代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艺术歌曲起步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在其后百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紧密伴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风云变幻,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及艺术家。

一、艺术歌曲及其发展历程(一)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的萌芽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始于学堂乐歌。

我国近代音乐家、教育家纷纷接受国外的音乐知识体系及教育方法,回国后根据国外的曲调填词改编成新式的学堂乐歌,以宣传强身健体、富国强兵的思想,并对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

这一时期产生的学堂乐歌数量众多,达到了近1400首创作歌曲,开创了中国创作歌曲的先河,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这一时期,大多数作品都是依据欧美和日本的现有曲调填词而成,但也产生了一些自创旋律的作品。

如沈心工的《黄河》《采莲曲》;李叔同的《春游》《早秋》等。

(二)20-40年代,艺术歌曲的繁荣期五四运动后,青主于1920年创作的《大江东去》拉开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艺术歌曲进入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繁荣期。

一大批国外留学归国的艺术音乐家进入新建的专业音乐院校任教,并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艺术歌曲。

萧友梅是中国新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在1920年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结构严谨、情感内在含蓄,抒发出作者及演唱者的内心情怀。

赵元任在1928年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歌曲集《新诗歌集》,留下了传唱至今的艺术歌曲精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上山》《也是微云》《小诗》等。

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的方法,同时也潜心研究中国音乐的民族化风格,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大胆的创新,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刘雪庵的《红豆词》等经典作品,我国艺术歌曲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抗日救亡、争取民主等成为当时歌曲创作的主旋律,艺术歌曲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这一时期从事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及作品均不多,但仍有一部分作曲家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歌曲。

如夏之秋的《思乡曲》、刘雪庵的《长城谣》、张寒辉的《松花江上》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50-70年代,艺术歌曲的沉寂期经历了20-40年代的起步和繁荣,中国艺术歌曲在体裁形式、创作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已经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在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里,由于物质条件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温饱难以得到保证,使得艺术歌曲这种形式精致、品格高雅、情感内在、诗意浓厚的室内乐体裁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几近沉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巨大喜悦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实施以及音乐节贯彻落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形式,使艺术家们的创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群众性歌曲获得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群众歌曲。

但是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 总第306期39音乐研究曲注重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方式、温婉细腻的抒情风格与整个社会环境不相符合,大多数作曲家们对这一体裁敬而远之。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岩口滴水》《克拉玛依之歌》等。

进入50年代后期,随着毛泽东诗词的出现,作曲家们掀起了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歌曲的热潮,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问世,如《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

50年代末,由于片面武断地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歌曲逐渐失去其艺术本质,艺术歌曲进入了低谷期。

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打起手鼓唱起歌》《快乐的百灵鸟》等均被无情封杀。

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后才有所变化,逐渐出现了如《渔家姑娘在海边》《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一些艺术歌曲。

随着70年代末我国政治严冬的结束,艺术歌曲才又焕发光彩重获新生。

(四)80年代至今,艺术歌曲的复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长期以来受到严重束缚和禁锢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三十年来受到冷淡的艺术歌曲成为音乐创作中越来越受青睐的体裁,我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复兴时期。

这不仅表现在艺术歌曲创作数量的猛增、创作队伍的扩大,还表现在创作题材的丰富和作曲技法的突破上,使当今的艺术歌曲逐渐形成了观念多元、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个性突出的特色。

在这一时期,不仅老一辈作曲家们的创作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出了较多经典作品,如陆在易的《桥》《家》、金湘的《思乡曲》,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生代的作曲家和作品,如刘聪、陈勇等,他们成为了新时代艺术歌曲创作的中坚力量。

在歌曲内容及内涵上,艺术家们追求更广阔的体裁,并注重抒发普通人的真挚情感与内心体验,出现了一批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作品,如《大森林的早晨》《多情的土地》,有抒发期盼两岸统一、思念之情的《思乡曲》《家》,有以古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的作品《唐诗三首》《子夜四时歌》《清平乐·惜春》等,也有一部分以现代诗词改编的作品《雪花的快乐》等。

在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和文艺界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艺术歌曲的发展,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对于艺术歌曲的推广、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7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武汉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个重要会议——“声乐作品创作座谈会”;1980年国内唯一出版专业音乐作品的刊物《音乐创作》在停刊10年后重新出版,并在1987年举办了向全国公开征集优秀艺术歌曲的有奖征集活动。

1999年《音乐周报》连载了艺术歌曲评介文章;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相继隆重推出“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了“艺术歌曲创作推广研究会”;2007年5月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

这些具有极高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活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声乐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我国对外交流的发展,展示了我国声乐艺术的水平,也对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具有深远影响。

二、艺术歌曲的创作类别及意蕴研究艺术歌曲作为西乐东渐的产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从歌词来源上可分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现代诗词艺术歌曲;从创作题材上,可以分为主旋律艺术歌曲、表现亲情爱情的艺术歌曲以及讽刺类艺术歌曲;从作品风格和声乐演唱类型上,可分为抒情性艺术歌曲与花腔艺术歌曲。

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及花腔艺术歌曲进行阐述。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作曲家选择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创作而成的形式精致、内涵丰富、风格典雅的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是我们祖先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我国的诗词就非常发达,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是我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代表。

中国诗词原本就具有可吟唱的、诗乐一体的特点。

《诗经》三百首,皆有曲调。

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诗词音乐艺术的现代复兴,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江南春》《鹧鸪天》等。

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人文价值,为中国艺术歌曲百花园增添了无可替代的光彩,它从不同的角度弘扬了中华古诗词文化传统,同时对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花腔艺术歌曲花腔一词,来源于德语Koloratur,是旋律精致灵巧的装饰。

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按预写的乐谱或即兴演唱。

②在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最早对花腔技术进行尝试的是1930年周淑安的《安眠歌》。

1959年贺绿汀创作的《快乐的百灵》是一首具有较高难度的女高音花腔艺术歌曲,但在“文革”特殊的时代环境中,这首作品遭到了严厉的批判。

作曲家尚德义对中国花腔艺术歌曲的繁荣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花腔艺术歌曲,对后来的花腔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传统艺术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比较,花腔艺术歌曲中的旋律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和鲜明的审美特点。

主要有:快四音阶式、和弦分解式、颤音式、同音反复式、旋律跳进式、波浪起伏式等。

作曲家根据歌词的意境内涵、作品风格以及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花腔旋律形态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体现了作曲家们在这一领域中不同的艺术探索和创作个性。

注释: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②《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