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网球教学

合集下载

网球接发球起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接发球起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前 网球 运动 员接发 球起 动技 术存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了改进意 见 , 以使 网球 运动 员在接 发球 时 能更充 分发挥 自身能力 , 高接 发球起 动速 度 。 提
关键 词 : 网球接 发球 ; 步 ; 动技 术 跳 起
中图分 类号 :Βιβλιοθήκη 4 G8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9 0 2 0 ) 3 0 4 2 1 7 —5 5 (0 8 O —0 3 一O
t e t c n q e o t r c in,fn u h r b e o t r a t n i e n s r t r fs r ie n i e r t r h e h i u fsa ta t o i d o t t e p o lm fs a t c i n t n i e u n o e v c ,a d gv e u n o p a e h u g s in h w o i p o e t er t c n q e n o c n u e mo e t er o o r t m p o e t e Iy rt e s g e t o t o m r v h i e h iu ,a d h w a s r h i wn p we o i r v h s a tv l ct n t n i r t r fs r ie t r eo iy i e n s e u n o e v c .
激烈 , 对动作 技 术要求 更 高 、 细 。男 子 的发球速 度 更
已超 过 2 0 m/ , 比赛 中常 常 出现 发 球 直接 得 分 0k h在 的情 况 , 成 了 能 破 对 方 发 球 局 即有 取 胜 的 可 能 。 形 接 发球技 术 中起 动 速度 是 关 键 。针 对 这个 现 状 , 本 文将 通过 对接 发球 技 术动 作 的生 物 力学 分 析 , 出 找 影 响接发 球起 动速 度 的 因 素 , 接 发 球 运 动员 能 最 使 大 限度地 发挥 自身 能 力 , 大 限度 地 利 用 可利 用 的 最

网球发球技术的探究与教学训练方法

网球发球技术的探究与教学训练方法

行 了 大 量 的研 究 .本 文 通 过 对 这 一 技 术 的 探 究 为 将
来 网球 运动的开展 、 网球竞技水平 的提高打下基 础 , 同 时为 教 学 训 练 提 供 依 据 .
1 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
11 究 对 象 :以 20 .研 0 7上 海 网 球 大 师 杯 男 子 单 打半 决 赛 费 德 勒 对 纳 达 尔 的 比赛 录像 和 数 据 统 计 为
素 . 此 它 受 国 内 外 网球 界 的极 大 重 视 , 对 其 进 因 并
是一种 只带少 许旋转 的大力发 球. 球 速快 、 它 力 量 大 、 点 深 , 且 反 弹低 , 般 只 用 于 一 发 , 德 勒 落 而 一 费

般 使 用 平 击 发 球 作 为 一 发 ,其 一 发 的 成 功 率 为
球 运 动是 属 于 持 拍 隔 网对 抗 项 群 ,它 的基 本 单 元 竞 技 过 程 表 现 为 多 拍 结 构 ,它基 本 竞 技 过 程 的 拍 数 正
偏 态分 布 的峰值 为二 拍 ( 正值 为 四拍 ) 网球 比 修 . 在 赛 中 ,发 球 得 分 能 力 是 影 响 比赛 胜 负 的一 个 重 要 因
( . 感学 院体育 学 院 , 1 孝 湖北 孝感 4 2 0 2广东 技术 师范 学 院 , 30 ; . 广东 广 州 5 0 3 ) 16 5 摘 要 : 发球 是 网球运 动 中较 难 掌握 的技 术之 一 . 发球 的动作 速度 、 用力 协调 性 和 动作 节奏 是发 球 的关 键技 术 环节 。运用 运 动生 物力 学 的知识 , 网球发 球 的技术 要 素进 行 了分析 , 为 创造 网球 协调 发力 的条 件 。 快“ 打” 对 认 加 鞭 环 节 的动作速 度 , 用合 理 的 动作 节奏 和战 术策 略 。 运 对提 高 网球 发球 成功 率具 有 重要 作用 。 关键 词 : 网球 ; 球 ; 练 发 训 中图 分类 号 : 4 G 8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1 ) 1—0 0 —0 17 0 X(0 0 0 11 4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网球深浅球技术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网球深浅球技术
第 2卷 O
第8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V . 0 N . o1 2 o 8
Au . 2 1 g 01
2 1 年 8月 01
文章编号:1 0 .7 7( 0 )0 -1 50 0 88 1 2 1 80 6 -3 1
球角度偏离最远 角度 ,同样要求球拍 与球 体接触 时球拍
转方 向使得球. 部空气流速低 于 F } 部流速 。由 B rol e ul n i
对球体 的作用力 是经 过球心 的,则球 飞行的距 离就会相
应 的近 些 。
( 伯努利 ) 原理知 ,上部气 体压力大于下部气 体压力 , 这时 的气体对球产生一个净 向下的压力 F 正是这个力 , 使球偏离原运动方 向,并 向地面方向偏移 , 产生弧度运 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旋球瑚 。
网球运动 中深浅球技术是 高水平运动员必备 的网球 技术之一 ,也是 网球技术水平 高低的重要标志 。合理地 运用 网球深浅球技术不但可 以有 效地调动对手 ,掌控 比 赛 ,控制节奏 , 而且被 动时 , 可化解不利局面 ,甚至 还 化被动为主动 , 比赛 的胜 利起 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因 对 此准确全面地理解 深浅球技术 ,不论对指导训练还是教 学研究都大有裨益 , 了能够更 好地理解 网球深浅球技 为 术 ,本文从生物力学 的角度对 网球的深浅球技术进行深 入分析和研究 ,以找出其中的原理 ,为我们 的网球训练 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从拍子 的出球 角度 c对 网球飞行 的距离影 晌分 t
在击球 时 , 拍面稍开一些的 目的是为增加 出球角度 ,
那 么击球 的运 动结构 也要 做适 当的调整 ,拍 头在 经过球 的后方 的最低 点 比平时要靠下些 ,这样 才能保证 球拍对 球体 的垂直作 用力同样经过球心 , 自然 也就 达到触球 后

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触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正手击球过程中触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t e Pr c s fFo e a d S r k h o e so r h n to e
马艳辉
MA n—hu Ya i

要: 网球运动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体 育项 目, 生物力学的角度 来讲 , 从 其完美的技 术是 力量和控
制的有效结合 , 并能将受伤 可能性减少至最低程度 。网球技 术复杂, 在练 习过程 中不仅 需要 掌握某一个动
v ro ss o so o y h oe a d sr k so eo e b sc tc n q e ftn i .w ih c l b iie t v aiu p t fb d .T efr h n t e i n ft a i e h i u so n s h c al ed vd d i of e o h e n i
d e e nd rtn n ft n i v me ta n a tto e ,a mprv h i e h c llv l. e p ru e sa dig o e n smo e n mo g prciin r s nd i o e te rt nia e es c
Ke o d y w r s:tn i;frh n t k e ns oe a dsr e;tu hn o o c ig—b l;bo c a i al imeh nc
p t .Thi a tce any n ay e te o c i g — b l ars s ril m i l a lz s h tu h n al mo e n a c r i t t p n il o ma b d v me t c o dng o he r cp e f hu n o y i
平的过程 中非常容易出现各 种错误动作。如果这些错误动作

网球教案模板正手击球(共3篇)

网球教案模板正手击球(共3篇)

网球教案模板正手击球(共3篇)网球正手击球教学设计一、课的内容:网球正手单手击球二、指导思想: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能传授或身体素质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

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本课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大胆设计以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中,旨在“游戏中练,游戏中表现,游戏中指导,游戏中提高”2:技能目标,掌握正手单手击球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活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水平五)20名学生。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

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

网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整体性练习特别感兴趣。

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和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新性地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材分析:本课根据《课标》水平五,通过掌握网球正手单手击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击球姿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群体意识。

六、教学重点:正手击球基本技术七、教学难点:击球的动作,击球点的掌握。

八、解决重、难点措施:(1)加强对网球落点判断能力的练习,每一次击球,眼睛都应该盯紧球,用左手指着来球,以测定球与身体的距离和位置,保证每次的击球效果。

(2)加强球性的练习,特别是了解球的弹性和对球点的判断的练习。

(3)加强身体姿势以及挥拍轨迹的练习,重点环节应该是挥拍的路线和击球时球拍与地面的倾斜角度。

九、教学过程:1、常规导入阶段响铃后,同学们在场地中央成四列纵队站好,我说:同学们,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来上这节网球课,希望通过这节课每名同学都有所收获,遇到问题的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我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做得非常好,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程松自然的方式不仅做了课的导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扣。 此外 , 网球课程 目标设置不明确 , 任课 教师对 网球选 修的课程 目 教学 、 录像反馈 、 “ 竞争合作” 模式等多维度训练方法的实验探究 。 分 完整组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依然较高的应用价值 。结 合网 标认 知不 清晰 , 是 以网球运动为载体锻炼学生体能或是通过技 战术 解法 、 训练提升专业技 能都有待进 一步厘清 。 网球器 材在 网球选修课程 中 球户外 活动的特 点 , 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以提升教学质量 为 又具有 获取 的作用未得 到重视 . 一些研究将 网球器材作为影 响学生参与 活动 的 目的的手机录像 反馈 法也 可借鉴 。这种方法入 门极简 、 反馈及时 的特点 。网络媒介在选修课程 中的应用也应有所体 影响 因子来考 量。 也有研究 认识 到中小城 市缺乏 网球器材 专卖店影 容易 、 除了传 统 的赛事转播 与解说理解 等渠道 , 可 拓展 网球手机应用 响 网球运 动的开展 。 但 网球 器材作 为网球 文化 的间接传播媒 介还未 现 , 游戏的模拟练习在选 修课 程中的合理利用 。 在选修课 的内容 上得到体现 。
法应顾 及到“ 准” 的练习。 有 研究探讨 了“ 领会教学法” 的实践 、 学习、 再实践 、 巩 固提 高的
网球选修课 时较少 而教 授内容相对 较多 , 不能从学生角度 出发
以及专 门针对探究 式教学模式 、 渐近法 、 支架式 选择教学 内容 , 学生很难在 短时间掌握 技术动作 , 学 习效果大打折 连续循 环教学过 程 ;
相关 的研究资料表 明, 很多地方高校 的网球场地不能满足 网球 中运用运动生理学 、运动训练学 和生物力学等原理 分析各技术环 从方 向、 高度 、 距离、 深度、 速度 、 旋 转等方面训练学生 对球 的控 教学 的需求 特别是某些 网球场在课余 时间实行有偿使用 , 且社会 节 ,

高中体育教学计划网球基本动作训练

高中体育教学计划网球基本动作训练

反馈频率:每次训练后及 时反馈,每周总结反馈等
反馈效果:学生动作改进、 提高训练效果等
组织学生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 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
建议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 动,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
提高学习效果
Part Six.
高中网球基本动作 训练的评价与反馈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网球基本动作训练的重
要性
网球基本动作训练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增强学生的力量和耐力 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网球基本动作训练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影响
运动后放松:课后进行适 当的放松运动,缓解肌肉 紧张,预防运动损伤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
训练时间:根据学生的 年龄、体能和技能水平,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避
免过度训练
训练强度:根据学生的 体能和技能水平,合理 安排训练强度,避免过
度训练
训练频率:根据学生的 年龄、体能和技能水平, 合理安排训练频率,避
每组选择一个基础动作进行练 习,如正手击球、反手击球、 发球等
每组成员轮流进行练习,其 他成员观察并给予建议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6人
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经验和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 误动作,提供专业建议
实战演练与比赛模拟
实战演练:模拟真实比赛场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比赛模拟:通过模拟比赛,让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和策略 实战演练与比赛模拟相结合:通过实战演练和比赛模拟,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比赛策略 实战演练与比赛模拟的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避免受伤,保持良好的比赛心态

第五章网球基本理论知识(1-7节)

第五章网球基本理论知识(1-7节)

第五章网球基本理论知识课型新授课、案例分析教材内容第一节网球技术的基本原则第二节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第三节网球运动的击球原理第四节击球的动作结构教学目标1.第一部分辨证地分析了网球技术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对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作了分析;第三部分从击球的弧线、击球的速度、击球的力量、击球的落点、击球的旋转五个方面阐明了网球运动击球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讲述了击球的动作结构;2.了解、学习网球技术的基本原则;3.掌握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4.学习和掌握网球运动击球的基本原理;5.了解和掌握击球的动作结构;教学重点网球技术的基本原则、网球技术的评定标准教学难点网球运动击球的基本原理教学关键点网球技术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击球动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引导探讨法、讲解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辅件WORD;2~3个案例分析;第五章网球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源于实践,却又高于实践,但最终要为实践服务。

网球理论来源于网球运动,它揭示了网球运动中的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规范我们的网球术语,为网球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指导网球的教学和训练。

第一节网球技术的基本原则所谓网球技术基本原则就是指各种网球技术共同的、根本的或起码的出发点与要求。

在现代的网球运动中,其技术多种多样,而每个运动员技术特点又各自有异,但究其实质,凡是在比赛中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无不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威胁性。

稳定性,是指自己击球不失误。

即按照网球的竞赛规则要求,当对方合法发球或合法还击以后,己方必须击球,并使球直接越过(或绕过)球网,然后落在对方的场地内。

威胁性,是指合法击过去的球要给对方造成威胁或让对方失误。

稳定性和威胁性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击球没有稳定性,球的威胁性就无从谈起;而击的球仅仅符合要求,给对方一点威胁也没有,击球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实际价值。

击球的稳定性和威胁性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就一般而言,击球的威胁性是矛盾的主要方向。

体育教案-网球教案

体育教案-网球教案

体育教案网球教案教案:体育教案网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主要涉及网球的基本技术训练,包括握拍方法、发球、接球和击球等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网球运动水平。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质。

3. 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如握拍方法、发球、接球和击球等。

难点:动作要领的正确把握,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网球、网球拍、标志物、教学视频等。

学具:学生自备网球拍、网球、运动服装和鞋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网球运动。

2. 技术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网球的基本技术,包括握拍方法、发球、接球和击球等,并进行示范。

学生在旁边跟随教师模仿,体会技术要领。

3. 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练习内容包括:握拍方法、发球、接球和击球等。

4. 实战演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对抗,运用所学技术进行实战演练。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

5. 教学比赛(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提高实战能力。

比赛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 握拍方法2. 发球技术3. 接球技术4. 击球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网球握拍方法的正确步骤。

答案:网球握拍方法的正确步骤为:先用左手握住球拍,然后用右手握住球拍,使球拍与手臂形成一个自然的弯曲状态,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球拍柄,保持稳定。

2. 作业题目:请简述网球发球技术的要领。

答案:网球发球技术的要领为:站立在发球线后,用握拍方法握住球拍,身体重心置于后脚,向前迈出一步,用拍面击球的中上部,发出理想的旋转和速度。

对网球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浅析

对网球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浅析
用力, 并 与躯 干 和 上 肢 形 成鞭 打 , 并 非 单纯 的依 靠 躯 干 和 手臂 产 生
的爆 发 力 。 一 般 发球 的 过 程 为 : 腿 蹬 一 转 髋一 转 体 一 前 臂 绕 肩一 肘
伸, 弹 性 势能 储备 减低 , 还 会 导 致 挥 拍 击球 动 作 的 用 力 不 协 调 。 抛 部 伸 展一 小 臂 外 旋 一 转 腕 一 随 球 动 作 和 脚 着 地 。 倘 若 每 一 步 都 发
运 动 人 体 科 学
2 01 3年 ( 第 3卷 )第 1 0期
在击球的瞬 间, 身体 要 完 全 的 舒 展 , 重心刚好在最高 点, 此 时 手 臂 和 球 拍 与地 面 垂 直 , 还应 保 证 在 最 高 点 击球 。 在 球 拍 击 球 的一
的用 力 ; 在 挥 拍 击 球 过 程 中 要 体会 自身 的 用 力 感 觉 , 记 忆 控制 球 拍 的方 位 和 击球 时机 , 同时 要 保 证 击 球 点 的高 度 。 充 分利 用蹬 地 、 伸
刹那, 持 拍 手 的 手 腕 要 带 动 小 臂 内旋 , 这 一 动 作 是 发 力 的 关 键 动 膝 、 转 体 及 挥 臂 的鞭 打 动 作 击球 , 这样 才 能 充 分 地把 “ 狠” 字表 现 出 作, 切 忌 不能 忽视 , 否则 就 击 不 出 高 质 量 的 球速 , 同 时 左 手 上 收 至 来 [ 5 ] 。 反之 , 过 分 的 依 赖 使 用 上 肢加 速 来 增加 球 速会 大大 降低 发 球
做 的是 离 心 收 缩 , 肌 肉 的 长 度加 强从 而 能 把 弹 性 贮备 , 换 个说 法也
就 是击球的挥拍距离也正长 了, 成为 “ 搔 背” 动作的前提。

浅谈网球技术动作在教学中的若干环节

浅谈网球技术动作在教学中的若干环节

浅谈网球技术动作在教学中的若干环节作者:孙统宝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网球训练课是传授网球技术技巧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网球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训练目的、动作技术示范、动作技术原理、动作技术标准、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复习巩固七个环节。

在训练实践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总结,才能使训练效果更上一层楼,为自己的网球职教生涯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网球技术动作环节网球动作技术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它专项的训练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球动作技术训练进度慢,训练周期长,短期看不到明显进步。

各体育项目都具有自身的技术动作特点,规格和要求,但在训练过程中都有共同的规律可遵循。

一堂网球训练课的训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教练对动作技术理解和传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有关。

动作技术的获得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这种获得必需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

在网球教学中只有运用科学规律进行动作技术教学,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网球动作技术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学习网球动作技术的目的网坛众多明星中的,他们都具有精湛的技艺。

如当今网坛巨星小德,他以全面的网球动作技术,稳占世界第一,受到大众的喜爱,动作技术在体育运动中,不论是健身、还是竞技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训练中应重视动作技术的教学。

多年来的训练,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运动中动作技术较好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体力和高度的协调性,动作技术的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挥。

它是运动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哪怕是最简单的力量练习也都包含着动作技术的因素。

网球中单个动作训练都是由若干技术环节连接而成,它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

各环节技术之间有着相互促进性和一致性。

因此教练员在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对动作技术各环节技术进行研究,向运动员说明各环节技术动作在整体动作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使运动员充分明确学习各环节技术动作的目的意义。

网球大单元教学一(精品)

网球大单元教学一(精品)

趣味旋转学网球,自信勇敢做少年一、单元主题概述网球是初中《体育与健身》基本内容Ⅱ中的一项球类运动。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网球正反手握拍方式、击球姿势、击球步法、击球类型、击球位置、综合练习、战术练习、网球挑战赛8个部分构成。

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框架是从学生情感和兴趣的底层逻辑出发,在对网球未知的情景下,进行不同类型的网球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热情和欲望,从而由教师被动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网球正反手击球学习以提升体能、技能为根本,以增进情感、品德为核心,全方位科学系统的综合发展。

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大单元教学解决的重点是步法与击球的配合,难点是击球的方向控制。

在整个大单元教学中始终贯彻的关键问题是先培养网球意识,再培养网球技能。

学业质量要求是基本完成网球正反手击球比赛。

二、单元学习目标本大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具有展示自己和好胜心态,对网球运动充满好奇和热爱,在体育学习中,敢于提出质疑,善于解决问题。

大单元教学计划的内容特点是先培养学生的网球比赛意识,从无基础的网球对打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进而科学的自下而上的网球训练。

网球项目对于初学者来说,上手比较困难,整体架构是先将单元技术分割,最后再进行结构化。

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大单元教学的问题主要是击球的节奏感和稳定性。

重点是步法与击球的配合(节奏),难点是击球的方向控制(稳定)。

核心是网球技能与情感发展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学生在网球训练中领悟进步、胜利的喜悦感、失败后站起来的成就感。

本单元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网球正反手握拍方式、击球姿势、击球步法、击球种类、击球位置、综合练习、战术练习、网球挑战赛8个学习模块内容。

在整个教学单元,通过讲解示范、创设情境、模拟比赛、分层组合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深度落实大单元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网球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网球运动中常见的力有:肌肉力:肌肉收缩使四肢等环节绕关节轴产生转动。

地面反作用力:脚蹬地面时产生。

重力:人体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产生。

环境力:主要是风。

磨擦力:主要是鞋/球与场地表面,球与拍线间的磨擦。

1.2 扭矩扭矩是力使用物体或身体的部位发生转动,回到平衡位置的趋势。

如果一个平衡的翘翘板的一端放上一个重物,翘翘板就会绕中间支点转动,这个物体的重量(力)产生了扭矩,扭矩的单位是牛(顿)•米,在力臂为1米时,1牛顿力的作用产生的扭矩为1牛(顿)•米。

人体的运动部位由关节连接,所有的运动都是绕关节的转动,网球的主要力量也来于源转动,所以扭矩概念对于网球运动非常重要。

1.3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每个物体都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所加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例如,球员在准备点时保持静止状态,要使用肌肉力改变这种状态,才能使其向击球点运动。

加速度定律:运动的变化与外加的力成正比,并且发生在该力的作用线方向上,与质量成反比。

即F=MA(F;力,M:质量,A:加速度)。

例如,体重大的运动员和体重小的球员相比,在腿部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加速能力要小于后者。

后者在场上的移动更灵活。

反作用力定律:对每一个作用力总存在一个相等的而且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彼此施加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相等的,并各指向对方。

例如球员在跑动时以腿蹬地,而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向与蹬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球员移动, 1.6平衡理解重心与平衡,对于教练成功地指导球员,对于球员成功地完成技术动作至关重要。

重心与平衡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的概念,深刻地影响着网球技术动作的成败。

失去平衡或平衡不好,是网球运动中失误的最重要原因。

平衡是球员控制其平稳与稳定的能力。

球员需要两种平衡1.6.1 静态平衡:在不运动时的平衡。

它是球员控制其静止姿态的能力,如运动员在准备发球时的抛球,以及待发阶段,就要求有很好的静态平衡。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2、姿势:发球姿势是影响发球效果的重要因素。球员需要通过调整身体姿势, 使身体力量得到最佳分配,从而提高发球的速度和精度。
3、引拍:引拍动作是发球的关键环节之一。球员需要通过引拍动作来积累动 能,为接下来的击球做好准备。
4、释放:在释放球的瞬间,球员需要掌握合适的角度和力度,将积累的动能 转化为球的速度,从而提高发球的质量。
4、实战模拟训练:在训练中模拟比赛情境,使球员在压力下练习发球技术, 提高球员在实战中的发挥水平。
总之,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球发球技术的要领;在日常 训练中注重基本功、身体素质、反应速度和实战模拟等方面的训练,有助于提 高球员的发球水平。
参考内容
引言
网球发球是比赛中关键的一环,而上旋发球技术更是网球发球中的重要技巧之 一。上旋发球技术能够使球在空中产生强烈的旋转,增加球的稳定性、准确性 和攻击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球上旋发球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这种 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蹬地送髋
蹬地送髋是发球的关键动作之一。在蹬地送髋过程中,球员应使用腿部肌肉的 力量,通过伸展腿部来推动身体向上,同时将髋部向前送出。这种动作可以增 加发球的力量和速度,并且能够制造出球的飞行弧线。需要注意的是,球员在 蹬地送髋时应保持身体平衡,避免过度用力和失去重心。
击球瞬间
在击球瞬间,球员应准确地判断球的落点,并根据来球的角度和高度调整自己 的姿势。在击球时,球员应该用拍面中心击球的正下方,同时用手腕发力将球 击出。利用蹬地送髋的力量,球员可以增加球的速度和旋转,使球飞行弧线更 佳,提高发球的威胁性。
技术原理
网球上旋发球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球拍的旋转和手腕的动作,使球在空气中 产生旋转。这种旋转会使球在飞行过程中形成一个陀螺效应,从而增加球的稳 定性,并使其在落地后产生强烈的旋转,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同时,上旋发球 也能够增加发球的速度和力量,给对手制造更大的防守压力。

网球现代正手击球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现代正手击球的生物力学分析

社会广角 TheSocialAngle4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网球现代正手击球的生物力学分析文/刘丹阳摘要:在网球比赛中,正手击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技术,纵观当今男子网坛,顶尖选手无一不具备强大的正手击球能力。

众所周知的费德勒、纳达尔两位大师级选手,他们的各项技术都处在顶尖水准,没有短板。

但纵向对比其自身各项技术,其正手明显好于反手,很多时候他们通过在反手位击打侧身正手完成攻防转换,化被动为主动,这一情景在两人的比赛中屡见不鲜。

甚至一些球员的反手沦为拖累他们的短板,但凭借其强大的正手击球,他们也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例如德尔波特罗、冈萨雷斯、沃达斯科等,不胜枚举。

分析这些球员的技术构成,正手显然占据最高的权重,他们能够跻身顶尖男子网球行列,也是对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最完美的诠释。

但往往这种补偿机制都是由强大的正手主导的,反手或其他技术反补正手的现象几乎从未发生在顶尖男子球员身上。

由此,正手击球技术对于男子网球的决定性作用显而易见。

随着职业网球比赛对抗性日益增强,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衍化,男子网坛形成了一种主流正手打法——现代正手。

关键词:网球;现代正手;生物力学随着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球拍、球线科技对击球旋转、力量的加持,现代男子网球的底线对抗性日益增强,表现为相持当中每一分的时间都在被压缩至极限,球员很多时候甚至要在一种半受迫的状态下完成击球。

从时间的视角旁观竞技网球,一方要想在相持中占据优势,就是要通过回球的速度、旋转不断压缩对手回球的时间,造成其回球质量的下降,从而创造得分的机会,而速度和旋转的产生基于较高的拍头速度。

在此背景下,谁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最快的拍头速度,谁就更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竞技网球中存活,而本文接下来将要提及的“现代正手”正是顺应了这一技术衍化趋势。

“现代正手”多见于男子网坛,“传统正手”多见于女子网坛,男、女网球的领军人物德约科维奇、哈勒普也分别是现代正手、传统正手的典型代表。

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

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

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生物科学视角的认识到生物、教育、心理科学视角的认识再到生物、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的认识。

从认识的轨迹中可以折射出: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正在经历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们对网球运动的研究也随着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近十年来网球运动科研现状与发展历程,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科研整体水平更进一步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1994年—2004年期间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有关网球研究成果。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科研论文刊发量从1994年—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网球运动的论文共1192 篇,平均每年108篇。

94年为31篇、95年为36篇、96年为36篇、97年为87篇、98年为131篇、99年为142篇、2000年为174篇、2001年为116篇、2002年为172篇、2003年194篇、2004年100篇(1—8月份)、从94年到2004年发表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最多是2003 年为194篇,最少是1994年为31篇,在98年至2002 年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2 科研论文类别考虑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对近10年来网球1192篇文章进行了筛选,从中选取636篇对网球运动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的论文636篇。

从筛选结果来看,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集中在运动医学(尤其是网球肘的研究)、基本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网球运动的社会学方面、生物力学、网球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生理与生化、网球运动的场地与器材的研究及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

各个研究方向的总体论文数量及比例见下表1。

表1 不同研究方向论文数量统计情况研究方向民数量(n)百分比(%)运动医学245 38.5%教学方面130 20.4%训练学98 15.4%心理学30 4.7%生理生化 6 0.9%生物力学 14 2.2%社会学 72 11.3%规则与裁判法 13 2.0%场地与器材 28 4.4%2.3 科研成果分析与讨论2.3.1 运动医学方面的研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运动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数占的比例最大,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这方面研究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网球训练对网球发球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网球训练对网球发球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34网球训练对网球发球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杨新其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摘要:当下网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在三小球的运动中相比较优雅,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普通群众逐渐热爱这项运动。

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如何打好网球就称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对于网球运动来说,一个好的发球决定了这一场球赛是否精彩,好的发球技术能够决定运动者的输赢,对其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网球训练过程中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变化,以期能有正确的发球技术,减少过度运动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关键词:网球训练;网球运动;生物力学;发球技术;身体损伤一、前言网球运动最早发源于欧洲地区,在20世纪初的时候我国开始有运动员和群众注意到网球这样一项运动,因此在我国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由于受到场地的影响,网球只能够在少数群体中获得流行并得到青睐,相应的运动水平也不是很高,人们只是将它作为健身娱乐的一种普通方式。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剧,网球运动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并且喜欢观看网球比赛,人们对于网球运动的认知也在逐渐的加深。

在网球技术中,发球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一项能够由选手或运动者自主参与而不受到他人所限制的重要技术,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借助技巧打出准确而刁钻的发球落点,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因此,加强对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是帮助发球动作改善的重要方法。

二、网球训练过程中发球技术的重要性在网球训练的过程中,发球是一项非常难掌握的动作要领。

一般来说发球技术会分为三种类型,上旋发球、切削发球和平击发球[1]。

对于上旋发球来说,它的运动轨迹会比较高,落地之后容易产生向上反弹的趋势[2]。

切削发球的技巧是借助旋转性使得球落地之后会向反方向反弹,防止对手一次击中。

而平击发球的飞行轨迹一般比较低,而且自身不会产生旋转,但是由于力量大和速度快,对于对手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生物力学原理的运用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生物力学原理的运用

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生物力学原理的运用一、前言GVG知览从事网球运动的教师、教练员、运发动以及业余爱好者,都会思考以下这几个问题:标准的击球动作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完美的技术?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什么?要答复这些问题会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力学知识。

好的技术动作既能使力量和控制最有效的结合,又能将受伤的危险减少至最低程度,也就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因此,了解网球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对于指导教学和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GVG知览GVG知览二、网球运动中的主要生物力学原理GVG知览生物力学英文单词"Biomechanics" 的前六个字母是"BIOMEC",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平衡(Blance)、惯性(Inertia)、反作用力(Opposite force)、动量(Momentum)、弹性能(ElasticEnergy)、协调链(Coordination)首字母的缩写,这也是网球运动中最主要的生物力学原理。

GVG知览1.平衡GVG知览在网球运动中需要具有保持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能力,它对于移动和击球非常重要。

网球是一个连续运动的工程,这就要求不断打破平衡并维持新的平衡,它要求具备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GVG知览网球运动中某些动作环节可以看成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这时就需要维持静态平衡。

如果预先形成一个足够宽的分腿站位,会获得最好的平衡,但这个过于稳定的平衡会给快速启动带来麻烦;相反,如果预先形成一个过窄的分腿站位,会保持快速向某一方向启动的能力,但维持平衡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不同的技术环节对平衡的要求不同。

GVG知览2.惯性GVG知览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每个物体都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在它上面。

一个物体的惯性(inenia)是它抵抗运动的性质,惯性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

在网球运动中主要涉及线性惯性和角惯性。

线性惯性更多应用在场上移动中,如体重较大的人需要克服更大的力才能实现在某一方向上启动线性运动,在启动前的分腿跳也是为了克服线性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指导网球教学
杨靖奚国庆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在网球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主要力集中在纠正学生奇特的、表面上看起来并不舒服的击球动作上,而忽略了击球动作的实效性,为有效地分析和改善学生的网球技术,需要教师对生物力学原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

关键词: 生物力学原理﹓网球﹓教学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查阅资料法: 查阅运动生物力学﹑网球训练与教学等十多种书籍。

1.2.2 座谈讨论法: 与十几位从事网球教学的教师和教练进行座谈讨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2.3 对比法:通过录象对比学生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从中对比出不同处。

2 现状和思考
2.1 通过对我院网球选项课教学和其他高校网球课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时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所讲解动作的学习和模仿,忽略了不同动作的有效性、合理性的分析。

因此违背了科学地指导和授课的原则。

2.2 思考
2.2.1 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做科学依据
根据生物力学的首字母缩写词“BIOMEC”,容易记住用于网球的主要的生物力学原理。

这个缩写词的含义是:
⑴平衡(Balance)
⑵惯性(Inertia)
⑶反作用力 (Opposite force)
⑷动量 (Momentum)
⑸弹性能 (Elastic energy)
⑹协调链 (Coordination chain)
2.2.2现对以上原理作如下解析:
⑴平衡
平衡就是“保持动态和静态均衡(一种稳定状态)的能力”。

鉴于网球是一种连续运动的体育项目,它要求动态平衡。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是否从头部到地面保持一垂直线(立轴),它能使线动量和角动量转移。

例如:当一名高水平选手处于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昂起头,挺起胸,以便打出一个好球。

⑵惯性
惯性定律指出:在受到某种外力作用前,人体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

换言之,惯性就是人体对运动或停止运动的反抗。

网球运动员怎样才能,譬如说,从静止状态转入快速移动、减速,然后快速改变方向。

例如:当你处在准备姿势时,你的身体和球拍不在运动中,从而,具有一定量的静止惯性。

当你对你的对手击球作出反应时,你必须利用重心和足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腿部的肌肉收缩的运动来克服你的静止惯性。

我们用轻微屈臂击球的惯性矩比用直臂击球的惯性矩要小。

从而,对转体的反抗力减小,拍头
的速度加快。

⑶反作用力
“对于每一个动作都有一种同样的反作用”。

我们通过腿部蹬地开始移动和运用击球技术。

地面给予等量的反作用力。

这种地面反作用力提供了爆发性的第一动作的动力。

例如,优秀运动员开始他的发球动作时,他首先屈膝蹬地,而这一动作为他大力发球提供了力量。

⑷动量
“动量就是人体产生的力量,或更确切地说,就是质量乘速度。

”动量有两种类型:
a.线动量,即直线形动量。

b.角动量,即在一圆周运动中的动量。

线动量是简单地将身体重心移向你正在击球的方向(如优秀运动员的反手削球),而角动量则产生于髋部和上体的转动(如优秀运动员的反手击球)。

⑸弹性能
弹性能是“储存在肌肉和肌腱中的因肌肉牵张而产生的能量”。

当肌肉牵张时,肌腱储存能量的方式与弹性横纹牵张时储存能量的方式相同。

例如,发球上网运动员上网后跨步时,他将能量储存在腿部,从而当他落地时,就可利用一种具有爆发力的起动步去击球。

现代的球员在发球和击落地球的准备阶段也是运用这一原理“充电”(预牵张),它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⑹协调链
身体部分生物力学
↓↓
腿膝(弯曲和伸直)
↓↓
髋转髋
↓↓
上体转体
↓↓
臂/肩手臂饶肩
↓↓
肘肘伸直-前臂内转
↓↓
腕转髋
2.2.3通常有许多学生击出的球力量不够,缺乏控制能力或是导致受伤。

主要有以下原因:
⑴某一身体部分被忽略了
如果某一身体部分被忽略,提供给击球动作的力量就会减小,受伤的机会将会增加。

如做击球动作时没有利用髋部。

⑵时机问题
身体某一身体部分掌握时机的顺序发生错乱。

它开始太早或太晚。

其结果通常是既失去力量,又增加了受伤的机会。

⑶没有有效地利用身体部分
当身体各个部分都已利用,但利用得不够有效时,其结果是击球动作缺乏力量。

⑷使用了身体一个不必要的部分
对身体部分的利用超过需要时,结果是击球动作失去控制。

在正手截击中可以看到动作结束时是怎样使用手腕的。

2.2.4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将生物力学的原理同每一击球动作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⑴准备和引拍
⑵挥拍和触球
⑶随球动作
3 结论
那么,怎样实际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我们的网球教学?
⑴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帮助更好地理解有效的技术,帮助判断问题和纠正你的学生的技术动作。

⑵网球运动要求动态平衡—设法保证学生在所有击球动作中让头部和上体保持稳定。

⑶鉴于所有击球动作中的爆发力起源于双腿屈膝和蹬地,因此要确信学生有效地利用屈膝动作。

⑷在准备动作期间,保持双肘紧贴身体,以便在击落地球时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⑸准备姿势中保持双腿分开,低重心,为的是保持平衡和利用惯性规律。

⑹对手正要击球时,你垫步。

⑺让学生在击球前的准备阶段预张肌肉,就能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切不可预张过早或预张持续时间过长。

⑻在你的学生的击球动作中力求有效地利用协调链,以获得最大的爆发力,提高控球能力,延缓疲劳和防止受伤。

⑼协调链中的问题包括:忽略身体的一部分时机问题身体部分的利用不够有效和利用了不必要的身体部分。

⑽观察击球动作中被忽略的具体的身体部分或未能有效地利用的身体部分。

[参考文献]
[1]刁颖敏. 生物力学的原理与应用[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1
[2]卢德明.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5
[3]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5
[4]赵芳. 人体材料力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8
[5] 米格尔﹒克雷斯波高级教练员手册[M]. 北京: 中国网球协会出版2000.3
[6] 网球技术精解全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