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单元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力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内涵和本质。
2.加强对力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创设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力的相关问题。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3.教学内容设计: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学会如何表达和计算。
4.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会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力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牛顿定律在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并解释结果。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下册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物理下册第七章知识点汇总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小结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小结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力小结与复习》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前几章关于力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包括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力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对力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力的系统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应用。
2.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2.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等。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让学生明白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从而加深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分解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测量工具、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3. 理解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能在实际情景中识别这些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摩擦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板、毛巾、瓶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 复习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有力、压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推力、张力、压力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4. 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
6. 复习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8.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9.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惯性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2. 理解重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掌握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4. 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复习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按性质分,有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4.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G=mg。
5.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
6. 复习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 复习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讲解惯性的应用,如刹车、投掷等。
9.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对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等。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2.难点:力学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热学中的热量计算、电学中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2.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对本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掌握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节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对于力的合成问题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节学到的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合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2.示范案例讲解–提供一个力的合成的案例,例如:有一个物体同时受到50N和30N的力,这时物体所受合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提示:合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矢量合成法解决,合力的方向是力的合成方向。
3.概念解释–解释力矢量的概念:力可以用矢量表示,用力的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释力的合成法:力的合成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4.练习与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力的合成练习。
每个小组根据题目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示例题目:1.有一个物体受到30N的力向右和20N的力向上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2.有一个物体受到50N的力向左和40N的力向下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每个小组轮流发表答案,并与其他小组的答案进行对比和讨论。
5.概念总结–总结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三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7.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拓展讨论中的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比答案。
8.作业布置–布置力的合成练习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标明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解题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复习和巩固力学知识。
1.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
2.教学过程:
-展示运动员举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所用的力,提问:“这位运动员为什么要用两个力才能举起杠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拉弓射箭的例子同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核心概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巩固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或黑板,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1)拉扯弹簧时,弹簧为什么能伸长?(2)为什么抛掷物体时,物体最终会落到地面上?A. 拉伸弹簧B. 压缩弹簧C. 拉扯绳子D. 推动小车答案:A、C、D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遵循相似三角形定则。
5.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及合成与分解。
2. 熟悉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惯性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提书包、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梳理:复习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答案:略。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滑动,请分析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方向。
答案: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平衡的应用》复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平衡的应用》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本节课——《力的平衡的应用》的复习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巩固和加深对力的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复习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参与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他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掌握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复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力的平衡的模型、计算器、实际问题的小案例等。
五、活动过程1. 开始活动,我先向孩子们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通过力的平衡的模型,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的意义。
3. 在孩子们掌握了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们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4.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计算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训练。
对于力的平衡的应用,我们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制作风筝、荡秋千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
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些力的平衡的应用案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这是本次复习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力的平衡计算方法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如力的平衡、动力学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拓展力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摩擦力的计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重力、弹力、浮力等力的计算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力的概念和定律的理解。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针对学生在力的计算和应用方面的困难,采用案例分析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上的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理解力的单位牛顿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力 本章复习课》教案_9
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回忆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完成例题。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完成例题。
知识梳理
课堂
练习
完成学案上的检测
组织学生练习、点拨、答疑。
完成练习题。
课堂
小结
总结
请同学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回顾、回答。
开心一测
知识
抢答
PPT出示习题。
抢答、反馈。
2、重力的方向
出示例题。
学生回忆力的符号及单位。
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边展示边说明。
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边展示边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完成学案上力的示意图。
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
完成例题。
观察、思考
完成例题。
分析、思考。
学生利用手中的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回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观看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知识梳理
一、力
1、力
由导课视频引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力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4、力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力的示意图。
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图。
出示例题。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拍击桌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出示例题。
二、弹力
1、弹力
由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引出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得出弹力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和总结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认识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认识重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施力物体,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教学方法】
1.归纳法:整合本章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
2.观察法: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例题1 甲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作用力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的情景,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甲乙
解析:从甲图可以看出,运动的小球受磁铁的作用后,运动轨迹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乙图中用力推一只小船时,另一只船向后移
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运动状态相互的
例题2 如图所示,(1)用较大的力在A点
推门与用较小的力在A点推门相比,用较大的力能(填“快速”或“缓慢”)地推开门,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2)用相等的力在A点拉门、推门,力的大小、作用点都没变,但力的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了;(3)用相同的力分别在A点、B点推门,力的大小、方向均相同,但力的
不同,所以力的作用效果不同;(4)以上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由力
的、、决定,这三者叫做力的。
解析:从题中提到的内容可知,当力的大、方向、作用点分别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就能够改变,这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答案:(1)快速力的大小(2)方向(3)作用点
(4)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
例题3 一位小朋友坐在雪橇上被他妈妈拉着,雪橇连人共重为300N,受到35N 的拉力(拉力沿着细绳方向向上).如图甲所示,雪橇在水平冰面上滑动.请在图中画出雪橇所受到拉力的示意图.
甲乙
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标出来,因此,首先按要求分析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拉力是沿着绳子的方向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答案:如图乙所示
弹力
例题4 为了研究受到拉力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小华同学选用弹簧A、B、C、D和测力计进行实验.已知弹簧A、C由同种金属丝绕制而成,弹簧B、D由另一种金属丝绕制而成,A、B原来的长度均为l0,C、D 原来的长度均为′0,且A、B、C、D的横截面积均相同.他将弹簧A、B、C、D的左端固定,并分别用水平向右的力通过测力计拉伸弹簧,们的长度各自增加了Δl1、Δl2、Δl3、和Δl4,如图(a)、(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中(a)和(b)或(c)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2)分析比较图中(a)和(c)或(b)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解析:比较图中的(a)、(b),可发现弹簧A、B原来的长度均为l0,横截面积相同,读弹簧测力计示数知所受外力也相同,只制成A、B的金属丝不同,造成这样一个结果:Δl1≠Δl2.比较(c)、(d)也可知Δl3≠Δl4,故有:不同
材料制成的弹簧,原长与横截面积相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同理比较(a)、(c)或(b)、(d)时,可发现其他条件相同,只有原长不同的弹簧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
答案:(1)不同材料制成的弹簧,原长与横截面积相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的长度不同(2)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弹簧,原长不同,在同样大小外力作用下,伸长长度不同
重力
例题5 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图中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由于斜面是光滑的,因此滑块在滑动过程中不受阻力,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故B图是正确的.
答案:B
例题6 在光滑墙壁上用网兜把足球挂在A点,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在图甲中画出球受到的重力G、悬绳对球的拉力F、墙壁对球的支持力N的示意图.
甲乙
解析:球的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在球的中心,即球心处,方向竖直向下.拉力属于弹力,方向沿着绳子收缩方向向上,即与绳子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为了研究方便,其作用点也可以在球心处.墙壁对球的支持力也是弹力,方向与球对墙壁的压力方向相反(即水平向左),其作用点也可以在球心处.
答案:如图乙所示.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