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犯罪认知及検挙状况

合集下载

犯罪故意、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犯罪故意、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犯罪故意、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无罪过事件无罪过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无罪过事件包括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

1.意外事件这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意外事件具有3个特征:(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2.不可抗力这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不可抗力具有3个特征:(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

二、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成立犯罪故意,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认识因素这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认识)的范围包括:(1)对行为本身的认识,即对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识。

(2)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即对行为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及其性质的认识。

(3)对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4)不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但须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2.意志因素这是指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直接故意是希望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

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1.相同点: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

由此说明和决定了二者都具有故意的性质。

2.不同点:认识因素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①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②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论我国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论我国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论我国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论我国刑法中的认识错误一、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概述与分类(一)刑法中认识错误的概念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意思是行为人对本身施行的犯罪构成事实或者对本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质,主观上想要发生的事实和客观上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致。

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刑法中的认识错误不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主观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观心理状态,认识错误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内容。

(2)刑法中的认识错误中关于定罪,是不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影响的。

(3)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包括意外事件。

(二)刑法中认识错误的分类我国刑法界主要将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1.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的是行为人对本人的行为活动是否合法,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

第一,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却误认为犯罪。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犯罪”。

“假想犯罪”是不构成犯罪的。

第二,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犯罪,而法律上却将此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非罪”,也有学者称之为法律的消极错误。

第三,行为人对自身的行为在定何种罪和如何量刑上存在不正确的理解。

2.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不同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意思是行为人对自身行为的真实情况存在误解,包含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客体的认识错误对客体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实际侵害的客体和本来想要侵害的客体不一致。

有两个主要的特征:(1)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故意侵害某种法益。

(2)行为人现实中加害的客体与主观意欲不同。

第二,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意思是行为人本以为要加害的对象和实际上加害的对象不一样,行为人认为所侵害的对象是某人,而实际上侵害的对象是另一人。

对象认识错误有两个特征,分别是:(1)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有明确的想要加害的对象。

刑法中的常见犯罪行为解析

刑法中的常见犯罪行为解析

刑法中的常见犯罪行为解析引言:犯罪行为作为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违背,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刑法对于各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了法律制裁。

本文旨在对刑法中的常见犯罪行为进行解析,以增进人们对犯罪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加强对个人和社会安全的保护。

第一节:财产犯罪财产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还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刑法对于这些犯罪行为有明确的界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第二节: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以实施暴力行为为手段的犯罪,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

这些犯罪行为对人身安全和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刑法对于暴力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依法追究犯罪者的责任。

第三节:毒品犯罪毒品犯罪是指生产、贩卖、运输、持有毒品以及非法使用毒品等活动。

毒品的滥用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构成重要威胁。

刑法对于毒品犯罪行为实施了严厉的打击,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第四节:腐败犯罪腐败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

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社会公正与廉洁,削弱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

刑法对于腐败犯罪实施了严格的惩治,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权益。

第五节:侵犯公共安全犯罪侵犯公共安全犯罪是指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恐怖主义、破坏公用设施等。

这些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刑法对于侵犯公共安全的行为,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对犯罪者进行了严厉处罚。

结论:刑法中的各类犯罪行为都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害,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法律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予以了相应的处罚。

加强对刑法中常见犯罪行为的了解,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能提高社会治安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犯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一般来说,犯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因危害其经济利益和统治秩序而用刑罚加以制止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犯罪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害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全部的财产,侵害公民私人全部财产,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惩罚的都是犯罪。

”这是我们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法律依据。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打算某一详细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的条件。

3.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担当刑事责任的人和单位。

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需到达:(1)法定刑事责任年龄;(2)具有刑事责任力量;(3)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律。

责任年龄和责任力量是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担当刑事责任必需到达的年龄。

我国《刑法》规定:(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有意损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犯认知件数及び検挙件数(罪种别) 暂 定 値

刑法犯认知件数及び検挙件数(罪种别) 暂 定 値

住宅対象
185
-56
住宅対象以外
147
-53
自動車盗
27
7
ひったくり
39
7


12
-7
% -19.9 -24.7 -23.2 -26.5
35.0 21.9 -36.8
検挙件数
増減
294
-88
253
-92
123
-28
130
-64
10
-16
7
24
20
% -23.0 -26.7 -18.5 -33.0
-61.5
略取誘拐・人身 売買 0
強姦 10
殺人 6 強盗 3
放火 6
殺人 強盗 放火 強姦 略取誘拐・人身売買 強制わいせつ
重要犯罪 認知・検挙状況 (対前年)
認知件数
増減


46
-11


7
1


3
-4


6


10
6
略取誘拐・人身売買
1
1
強制わいせつ
19
-15

-19.3 16.7
-57.1
150.0
-44.1
1
1
-1
65
-1
% -3.8
-8.3 -4.8
-50.0 -1.5
重要犯罪認知件数及び検挙件数(罪種別)
平成23年(1月~6月)重要犯罪認知件数



平成24年2月1日確定
平成23年(1月~6月)重要犯罪検挙件数
強制わいせつ 19
略取誘拐・人身 売買 1

刑法犯罪及构成

刑法犯罪及构成
刑法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对当前刑法犯罪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完善犯罪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以 便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打击措施。
增强刑法的威慑力,加大对严重犯罪的打击力度,提 高刑法的震慑作用。
加强刑法解释工作,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
重视对刑法的司法适用研究,不断完善刑法司法解释 ,使刑法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刑法犯罪及构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刑法犯罪概述 • 犯罪构成要件 • 常见刑法犯罪及案例 • 刑法犯罪的预防措施 • 结论
01
刑法犯罪概述
刑法犯罪的定义
定义
刑法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侵 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者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刑法犯罪的本质
刑法犯罪的本质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即 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而且对社会的正 常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物。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走私罪
指违反海关法及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 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的行为,例如,王十四私自携带大量毒 品进境。
非法行医罪
指无医生执业资格从事诊疗活动,包括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和擅自开业从 事诊疗活动,例如,张十五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而擅自开设诊所。
犯罪构成是判断罪与非罪、此 罪和彼罪以及应从重处罚还是
应从轻处罚的依据。
犯罪构成是构成要件要素的有 机组合,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总
和。
犯罪构成的分类
基本犯罪构成
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包括各种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
修正犯罪构成

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及量刑原则

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及量刑原则

了解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及量刑原则刑法是一部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其根本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刑法中,犯罪构成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而量刑原则则是确定对犯罪行为的刑罚程度的依据。

本文旨在介绍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及量刑原则。

一、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核心要素。

在刑法中,通常设定了一系列的犯罪构成要件,只有当这些要件全部满足时,才能认定为犯罪。

犯罪构成要件可以从行为、结果、主观方面来考量,下面以盗窃罪为例进行阐述。

盗窃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行为方面和主观方面。

在行为方面,盗窃罪的构成要求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盗窃人的实施行为和盗窃行为的客观结果。

盗窃人的实施行为是指盗窃人实施物品侵占、转移、窃取等一系列行为,而盗窃行为的客观结果是指物品的实际损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在主观方面,盗窃罪构成要求具备盗窃人的故意,即盗窃人必须具备对他人财物的非法占有意图。

二、量刑原则量刑原则是判断对犯罪行为的刑罚程度的依据,包括刑罚的种类和刑罚的幅度。

刑罚种类是指刑法规定的各种刑罚形式,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而刑罚的幅度则是指对犯罪行为所判处的刑罚的轻重程度。

刑法中明确了一些量刑原则,以确保刑罚的公正与合理。

其中,主要的量刑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刑罚应当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危害越大,刑罚越重。

例如,故意杀人罪比盗窃罪的刑罚要重得多。

2.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是指犯罪人犯罪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程度。

如果犯罪人犯罪时具备恶意,那么刑罚应当相对较重;如果是过失犯罪,则刑罚可以适当减轻。

3. 犯罪人的社会危险程度:刑罚应当与犯罪人的社会危险程度相适应。

社会危险程度较高的犯罪人,刑罚应当相对较重,以保护社会安全。

4. 主观恶果责任:刑法规定了主观恶果责任原则,即犯罪人对其犯罪行为所导致的恶果负有责任。

解读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

解读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

解读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刑事法犯罪行为是法律规定的一种特定行为,它违反了社会的法律规范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重大危害。

准确理解和解读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至关重要。

一、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刑事法犯罪行为是指在国家刑事法律体系下,以故意或过失的方式,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了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刑事法犯罪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违反法律规定:刑事法犯罪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

国家通过立法,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

2. 故意或过失:刑事法犯罪行为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指的是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有意实施;过失犯罪则是犯罪人在不具备预见犯罪后果的能力或知识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疏漏等过失行为造成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3. 社会危害性和非法性:刑事法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和非法性。

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公民权益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并违背了法律的规定和社会的公序良俗。

二、刑事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定义刑法是规范刑事法犯罪行为的主要法律,对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定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法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故意犯罪行为: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故意盗窃、故意诈骗、故意贪污受贿等。

这些行为都是明知违法并有意实施的行为,对他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

2. 过失犯罪行为:包括过失致人死亡、过失伤害、过失失火、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等。

这些行为是在没有预见犯罪后果或疏忽、疏漏的情况下,由于无意识或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违法行为。

3. 情节严重犯罪行为:包括恶势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

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持续性,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刑事法犯罪行为的界限和司法适用为了确定刑事法犯罪行为的界限和进行司法适用,我国刑法对不同犯罪行为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并将其划定为不同的罪名和刑罚。

刑法解析什么是犯罪和刑责的界限

刑法解析什么是犯罪和刑责的界限

刑法解析什么是犯罪和刑责的界限犯罪和刑责是刑法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刑罚的适用,界定犯罪和刑责的界限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犯罪和刑责的概念进行解析,并探讨其界限的问题。

一、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客观要素、主观要素和法律要素。

1. 客观要素客观要素是指犯罪行为的物质性质和外在表现。

它包括犯罪行为的行为形态和行为结果。

行为形态是指蓄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方式,如故意杀人、盗窃等。

行为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杀人导致的死亡等。

2. 主观要素主观要素是指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犯罪行为的故意和过失。

故意是指犯罪人有预谋地实施犯罪行为,明知是违法行为而故意为之;过失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没有故意,但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渎职失职等原因,致使犯罪行为发生。

3. 法律要素法律要素是指犯罪行为需要同时符合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和相关法定的情节要件。

不同国家、地区的刑法对犯罪行为的法律要素有所不同。

二、刑责的概念刑责是指国家依法对犯罪人实施的刑罚。

刑责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和教育,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利益。

刑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刑主刑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直接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2. 附加刑附加刑是指在主刑以外,根据刑法的规定,对犯罪人附加处罚的一种制裁方式,如罚金、没收财产等。

3. 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是指法院对犯罪人在执行刑罚期间或刑罚执行后采取的必要措施,如剥夺政治权利、行政拘留、收容教育等。

三、犯罪和刑责的界限问题犯罪和刑责的界限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1. 行为与主观意图的关系在刑法解析中,行为与主观意图是判断犯罪和刑责的重要标准。

只有当犯罪行为的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同时存在时,才能构成犯罪。

同时,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过失程度的不同,刑责也会有所不同。

2. 刑责的限度刑责的限度是指刑法规定的对犯罪人刑罚的最高和最低限度。

刑法了解不同罪行及其处罚

刑法了解不同罪行及其处罚

刑法了解不同罪行及其处罚刑法是国家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法律规范。

不同罪行在刑法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罪行以及其在刑法中的具体处罚。

盗窃罪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盗窃罪的处罚是根据被盗财物的价值来决定的。

若被盗财物的价值低于一定标准,判处拘役或者管制。

若被盗财物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或者造成较大损失时,将被判处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主观上故意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根据伤害的严重程度和后果,故意伤害罪的处罚也有所不同。

对于轻伤、中伤的情况,可以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

而对于重伤和致人死亡的情况,则会判处较长的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贩卖毒品罪贩卖毒品罪是指非法购买、运输、贩卖毒品的行为,毒品包括海洛因、大麻等。

贩卖毒品是严重违法行为,我国刑法对此有所规定。

按照毒品的种类和数量,贩卖毒品罪的处罚也各不相同。

轻微情节可以判处拘役,严重情节则会被判处徒刑甚至死刑。

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行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对于抢劫罪,刑法中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

一般情况下,抢劫罪的处罚是根据被抢财物的价值、抢劫手段以及造成的危害程度而决定的。

较轻的情节可以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重大情节则会被判处较长的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走私罪走私罪是指未经批准擅自运输、贸易、储藏特定商品的行为。

走私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经济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走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走私罪的处罚也不同。

较轻的情节可以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较重的情节则会被判处较长的有期徒刑以及罚金。

以上仅是对常见罪行的简要介绍,刑法对于不同罪行的处罚还涉及到很多具体规定,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

正确了解刑法对不同罪行的定义以及相应的处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提醒我们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犯罪的行为。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

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其中,故意犯罪概念是一个必须深入了解的概念。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具有犯罪故意,并以明知违法的目的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进行解释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故意犯罪的基本概念。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有犯罪的意图,并以明知其行为违法的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

这种主观故意的存在是故意犯罪的特征之一。

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但并无明显的犯罪意图。

其次,故意犯罪还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要素,即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主观方面,犯罪人必须具备明知违法的意图。

明知违法是指犯罪人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并且故意违反法律的规定,具备这种故意可以是对犯罪对象的直接推断,也可以是对犯罪对象的必然结果的蓄意预见。

在客观方面,犯罪人的行为必须真实实施,并造成或企图造成法律意义上的结果,也就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实现。

进一步地,故意犯罪的界定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犯罪行为。

根据不同的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可以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每一种具体的犯罪行为都会涉及到对犯罪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分析和判断。

同时,故意犯罪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情况。

此外,故意犯罪还与刑法责任以及量刑等问题相关联。

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故意犯罪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事责任,而量刑则会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以及其故意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其刑事责任和量刑的确定。

总而言之,了解并解释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故意犯罪作为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涉及到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也直接关系到对犯罪的定性、刑事责任和量刑的判断。

因此,在刑法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入了解故意犯罪的概念和要素是非常必要的。

刑法解读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

刑法解读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

刑法解读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犯罪行为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都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因此,法律界制定了一系列刑法条文,用以约束和惩罚犯罪行为,并确定相应的刑事责任。

本文将对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刑法的理解。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要了解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首先需要了解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的规定,一个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主观方面的故意或过失,客观方面的行为或事实,以及法律上的违法结果。

主观方面的故意是指犯罪人有意进行违法行为,并且明知该行为会产生违法后果。

而过失则是指犯罪人未能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但并非故意要实施犯罪行为。

客观方面的行为或事实是指犯罪人实际进行了违法行为,并造成了某种后果。

例如,在盗窃案件中,实施盗窃行为的行为人应该明确地实施了盗窃行为,即具有客观的行为身份。

法律上的违法结果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种罪名。

比如,杀人者致人死亡,符合刑法对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即构成了犯罪行为。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形成与判定除了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外,刑事责任的形成与判定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备的智力、心理和意识能力。

只有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而对于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特殊情况,则会根据其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此外,刑事责任的形成还涉及到犯罪的时机和处罚方式。

一般来说,犯罪是指违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时机内实施,而刑事责任是由司法机关进行认定和裁决的。

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对于刑事责任的处罚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节: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在犯罪行为构成的基础上,刑事责任才能得以形成和执行。

犯罪行为的存在和发生,需要有相应的刑法规定来予以惩罚和制约。

刑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从道德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对犯罪行为给予了明确的禁止和规定。

刑法了解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和处罚方式

刑法了解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和处罚方式

刑法了解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和处罚方式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一切刑事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

了解刑法,尤其是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和处罚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刑事犯罪是指在刑法规定的条件下,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

刑事犯罪的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首先,犯罪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一般来说,成年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以及犯罪集团的成员都可以作为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时必须具备刑法所规定的能力和心理状态。

其次,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针对的对象或者是被保护的社会利益。

犯罪客体可以是人身安全、财产利益、社会秩序等,也可以是国家、公共利益等。

不同的犯罪行为针对不同的犯罪客体,因此,犯罪客体的保护也各不相同。

再者,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主体通过某种行为实施对犯罪客体的侵害行为。

犯罪行为可以是主观上的犯罪意图加上客观上的实施手段,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规范被指定为犯罪行为。

最后,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

犯罪结果不一定是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还包括其他影响社会利益的结果。

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往往与刑罚的轻重相关,也是判决的重要参考依据。

刑事犯罪的处罚方式刑事犯罪的处罚方式通常分为刑罚和非刑罚两大类。

刑罚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剥夺自由、处以罚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权力上的惩罚。

刑罚的种类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三种。

有期徒刑是指对犯罪分子判处一定年限的监禁,通常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而定。

无期徒刑是指对特别严重罪行的犯罪分子判处无固定期限的监禁,直至死亡或根据法律规定获得假释。

死刑是最高刑罚,只在对罪行极其恶劣的犯罪分子才能判决。

非刑罚是相对于刑罚而言的,主要包括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社会处罚等。

行政处罚是指政府机关针对犯罪行为给予的行政制裁,如撤销证照、吊销执照等。

经济处罚是指要求犯罪分子支付罚金,以达到惩罚和违法成本的目的。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 (1)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  (1)

犯罪概述对犯罪的认识一、犯罪概述近年来,关于当代人们的暴力、自杀事件,杀人等犯罪事件屡屡见诸与报端,从早些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到清华大学刘海洋“烧熊”案,再到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当代人们药家鑫的故意杀人案,等等一系列的当代人们杀人伤人案件的发生,使得当代人们群体不断的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对当代人们犯罪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尽全力根治这一不正常现象。

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

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2.我国目前犯罪的整体情况暴力犯罪是最古老的犯罪类型之一,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胁迫等手段,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

当代人们暴力犯罪是指在校当代人们实施的,以其他在校当代人们或老师为实施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他是校园暴力犯罪现象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形式。

当代人们违法犯罪的特点2003年4月某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该校高一班11名同学被同校初中生打伤。

2004年云南大学引发全国轰动的马加爵宿舍杀人案件。

由于打牌而与同学发生不快因而心生杀机,遂将四名同学着一杀害。

2010年十月,某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当代人们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肇事后杀害被害人后逃逸,逃逸途中再次肇事,最终被抓获。

这一起又一起的当代人们暴力杀人案件,让无数当代人们内心忐忑不安。

因此,弄清楚当代人们违法犯罪的特点十分重要。

对犯罪的认识这个问题你注意的主要细节是:你哥哥的犯罪行为是否影响到了你,如果对你产生了负面影响,你的政审就过不了关,如果没有对你产生负面影响你的政审就过关了。

由此你必须对你哥哥的犯罪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犯罪行为对社会、受害人造成的危害,犯罪对本人及家属造成的痛苦,对以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你能够以此为鉴,不但本人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也会以此为反面教材教育身边的人不违法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与分类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与分类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与分类在刑事法律领域,犯罪是指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具有法定或者刑法规定的行为,并被判定为应受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概念与分类的准确理解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概念及其分类。

一、犯罪概念犯罪的基本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主体人以违法犯罪的行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因此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违法行为的心理状态,客观方面则是指犯罪人真实存在即可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犯罪分类根据犯罪的性质以及犯罪对象的不同,犯罪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1.按照犯罪性质的分类根据犯罪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划分为两大类:谋杀等直接危害他人生命或身体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及财产犯罪等非暴力犯罪。

直接危害他人生命或身体安全的犯罪又可以细分为故意杀人、过失杀人等。

而非暴力犯罪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行为。

2.按照犯罪对象的分类犯罪对象的分类可分为个体犯罪和集体犯罪。

个体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以个人身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等。

集体犯罪则是由多个人共同参与或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恶势力犯罪团伙组织等。

3.按照犯罪的危害程度分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三个层次。

轻罪是指危害相对较小的犯罪行为,如轻伤害、侮辱等。

中罪则是介于轻罪和重罪之间的犯罪,如故意伤害、抢劫等。

重罪则是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杀、强奸等。

4.按照犯罪的主观故意分类犯罪的主观故意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以明知故犯的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谋杀、盗窃等。

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不小心导致的犯罪行为,如过失杀人、过失火灾等。

5.按照犯罪的时机分类犯罪的时机可分为即时犯罪和连续犯罪两种。

即时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一瞬间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抢劫、强奸等。

连续犯罪则是指犯罪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实施相同或类似的犯罪行为,如连环杀人案件。

对刑法一些初步的认识

对刑法一些初步的认识

刑法上构成犯罪的四个方面: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观方面: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必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危害性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2.必须是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的行为刑法中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作为与不作为这两大类:所谓作为,就是指行为人用积极的动作来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是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许多犯罪也只能表现为作为的形式,如果行为人不采取积极的行动,那么犯罪意图就不可能实现。

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所以,不作为是人的一种消极行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一般来说,这种义务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确定的:(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

在认定不作为时,关键是要判明行为人有无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仅仅违反一般道德义务的行为,只能受到道德谴责或者纪律处分,而不能构成犯罪。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过失犯罪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在以下两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有可能构成过失犯罪:第一种: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并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推动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第二种: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也确实预见到了这种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并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推动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也可能构成过失犯罪。

深入研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深入研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处罚

深入研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处罚在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刑法作为法律的一支,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处罚。

深入研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处罚,对于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犯罪构成是刑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件和条件。

刑法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构成要件。

例如,在盗窃罪中,构成要件包括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出于非法目的、使用非法手段等。

只有当这些构成要件同时满足时,才能认定为盗窃罪。

犯罪构成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解刑法的规定,还需要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适用范围。

其次,刑法对于不同犯罪行为的处罚也是有所区别的。

刑法中的处罚主要包括刑罚和非刑罚两种形式。

刑罚是指对犯罪行为人的刑事制裁,如剥夺自由、罚金等。

非刑罚则是指对犯罪行为人的行政处罚或其他非刑事制裁措施,如罚款、行政拘留等。

刑法对于不同犯罪行为的处罚是根据其危害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犯罪行为越严重,处罚也越重。

例如,在故意杀人罪中,根据被害人的身份和犯罪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等多个罪名。

这些罪名对应的刑罚也有所不同,以体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处罚也受到一些特殊情况和原则的限制。

例如,法定原则要求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不能凭空设定。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法律明确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不能以法外之罪论处。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犯罪构成和处罚。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的正当防卫行为中,犯罪构成和处罚都会有所减轻或免除。

这些特殊情况和原则的存在,为犯罪构成和处罚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视角。

总之,深入研究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与处罚,对于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构成的研究需要理解刑法的规定,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刑法基础知识

刑法基础知识

刑法基础知识刑法,简单来说,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它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人们的行为是否越过了社会能接受的底线。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犯罪。

犯罪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小错误,它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比如说,故意杀人、盗窃、诈骗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行为,都是犯罪。

犯罪具有三个特征,缺一不可。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其本质特征,这意味着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刑事违法性,指的是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

应受刑罚惩罚性则是说,犯罪了就得接受刑罚的处置。

那刑罚又是什么呢?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强制方法。

它的目的可不是单纯地惩罚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的安定。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管制呢,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犯罪分子不用进监狱,但是在一定期限内行动会受到限制。

拘役就短一些,通常是一到六个月,要在看守所里执行。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就比较严重了,犯罪分子得在监狱里待上一段时间,无期徒刑更是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了。

死刑,这是最严厉的刑罚,不过现在我国对于死刑的适用是非常谨慎的。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罚金就是让犯罪分子交钱,剥夺政治权利会限制犯罪分子的一些政治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没收财产就是把犯罪分子的财产收归国有。

驱逐出境则是针对外国人,把他们赶出我国境内。

在认定犯罪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也就是说,只有刑法明确规定的行为才是犯罪。

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要与所受到的刑罚相适应,重罪重罚,轻罪轻罚。

再来说说犯罪的构成要件。

这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精神状态正常,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4 736 720 839 1 458 591
7 443 540 620 453 612 663 683 536 558 530 698 1 181 36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凶 器 準 備 集 合
知 能 犯 窃盗犯 恐 喝 総 数 詐 欺
風 俗 犯
暴 行
傷 害
脅 迫
強 制 公 然 横 領 偽 造 汚 職 背 任 総 数 賭 博 わ い わ い せ つ せ つ
そ の 他 刑 法 占 年,月 住 居 器 物 有 その他 以 外 総 数 侵 入 損 壊 離脱
検 挙 件 数 挙 件 数 平成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2 年 11 11 13 12 508 447 313 198 97 59 140 86 96 9 6 8 9 8 7 3 9 10 4 15 8 17 16 21 21 19 2 2 1 2 2 - 2 1 1 1 2 3 40 24 41 32 40 5 4 2 4 3 4 1 6 2 - 6 3 21 4 16 12 11 2 - 2 1 2 - - - 1 1 - 2 19 15 62 21 26 - - 3 2 1 3 - 2 6 2 7 - 629 661 689 595 662 40 44 45 48 51 64 59 78 64 55 66 48 2 - 2 - 2 - - - - 1 - 1 - - - - - 190 172 228 131 158 8 8 8 14 12 15 15 18 15 18 19 8 299 359 306 324 335 19 26 19 22 22 33 33 39 34 31 29 28 17 15 13 15 17 - - - 1 3 5 3 3 - - 1 1 121 115 140 125 150 13 10 18 11 13 11 7 18 15 6 17 11 9 9 10 9 225 213 594 953 599 530 672 455 535 39 17 29 44 58 16 34 32 55 27 102 82 523 476 507 376 468 38 16 27 41 47 15 34 30 53 24 77 66 11 11 20 3 9 1 1 - 1 - - - 2 - 1 2 1 64 39 145 74 58 - - 2 2 11 1 - - 2 2 23 15 - 3 - - - - - - - - - - - - - - - 1 1 - 2 - - - - - - - - - - - - - 95 70 57 54 55 1 5 3 2 1 2 8 8 6 8 8 3 6 - 3 3 5 - 1 1 - - - - - - 1 2 - 57 24 39 31 31 - - 1 - 1 2 6 6 4 7 3 1 32 46 15 20 19 1 4 1 2 - - 2 2 2 - 3 2 863 913 1 161 1 055 703 66 58 44 81 55 38 41 51 55 47 86 81 665 675 909 860 491 50 45 35 63 40 26 21 24 27 27 65 68 52 110 97 62 75 6 5 3 10 8 6 4 9 11 2 7 4 74 57 81 48 54 4 2 2 4 4 3 4 5 9 5 8 4 72 71 74 85 83 6 6 4 4 3 3 12 13 8 13 6 5 - 平成8 1 9 10 - - 11 - - - - - - - - - - - -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刑法犯罪認知及び検挙状況
認知及び検挙件数は市内で発生した刑法犯の状況で,検挙人員は市内に所在する警察署(東,博多,中央,南,西,博多臨港,福岡空港の各署)において検挙した人員である。 凶 悪 犯 年, 月 総 数 総 数 殺 人 強 盗 放 火 強 姦 総 数 粗 暴 犯
検 挙 人 員 挙 人 員 平成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2 年 4 5 6 5 698 067 005 553 59 82 116 90 103 11 8 8 13 8 7 3 8 10 6 14 7 17 18 27 22 21 4 1 1 2 2 - 2 1 1 2 2 3 21 40 50 38 44 5 7 2 6 2 4 1 5 2 - 8 2 4 3 5 7 10 2 - 2 1 2 - - - 1 - - 2 17 21 34 23 28 - - 3 4 2 3 - 2 6 4 4 - 876 921 996 846 896 56 54 55 60 76 91 77 116 76 72 95 68 6 - 21 - 7 - - - - 7 - - - - - - - 244 224 308 152 183 10 10 8 14 13 21 15 22 18 16 24 12 416 493 430 505 455 30 31 19 27 31 43 41 67 39 47 47 33 23 18 19 19 26 - - - 1 2 7 12 2 - - 1 1 187 186 218 170 225 16 13 28 18 23 20 9 25 19 9 23 22 2 2 3 2 553 866 314 889 184 172 177 194 180 10 11 14 26 18 17 3 8 21 18 26 8 150 145 143 167 159 9 10 14 20 15 14 3 8 19 16 24 7 8 11 15 4 7 1 1 - 1 - 1 - - - 1 1 1 26 6 19 9 12 - - - 3 3 2 - - 2 1 1 - - 9 - 1 2 - - - 2 - - - - - - - - - 1 - 13 - - - - - - - - - - - - - 109 53 154 255 148 1 23 38 1 1 4 6 41 6 16 7 4 75 - 112 208 100 - 19 37 - - - - 34 - 10 - - 22 21 22 23 28 - - 1 - 1 2 3 5 4 6 4 2 12 32 20 24 20 1 4 - 1 - 2 3 2 2 - 3 2 917 745 972 788 1 248 1 041 1 279 1 040 773 75 59 52 112 58 43 39 64 61 42 94 74 539 49 49 41 88 41 30 18 33 30 21 73 66 44 56 65 70 92 13 5 4 12 10 5 5 12 11 3 10 2 47 59 56 54 55 4 2 2 5 7 5 3 3 7 4 9 4 81 69 86 115 87 9 3 5 7 - 3 13 16 13 14 2 2 - 平成8 1 9 10 - - 11 - - - - - - - - - - - -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認 知 件 数 知 件 数 平成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2 年 44 49 44 45 273 058 023 875 107 88 155 111 173 13 14 17 12 12 10 16 15 13 11 26 14 17 19 19 22 19 2 3 1 1 2 - 2 1 1 1 2 3 46 32 54 42 81 6 8 6 8 6 4 5 10 3 4 14 7 21 8 16 12 14 2 1 3 2 2 1 - - 1 - - 2 23 29 66 35 59 3 2 7 1 2 5 9 4 8 6 10 2 856 1 195 1 349 1 394 1 893 147 120 118 116 98 147 137 212 211 166 266 155 2 - 2 - 2 - - - - 1 - 1 - - - - - 256 341 416 383 444 31 24 28 27 21 29 35 51 46 45 66 41 386 599 580 616 831 70 39 51 58 42 59 71 97 90 68 113 73 18 20 15 19 24 - - 1 1 3 5 5 3 2 1 2 1 194 235 336 376 592 46 57 38 30 31 54 25 61 73 52 85 40 41 45 39 41 059 320 604 437 720 675 842 614 850 61 25 39 62 80 28 45 43 119 54 174 120 643 612 675 535 762 60 24 37 59 69 26 45 41 104 51 142 104 11 17 21 3 11 1 1 - 1 - - - 2 2 1 2 1 65 42 146 74 77 - - 2 2 11 2 - - 13 2 30 15 - 3 - - - - - - - - - - - - - - - 1 1 - 2 - - - - - - - - - - - - - 92 93 66 83 214 6 5 7 10 10 15 23 23 25 31 39 20 6 - 3 4 5 - 1 1 - - - - - - 1 2 - 65 46 48 56 184 5 - 5 8 9 14 20 21 23 30 32 17 21 47 15 23 25 1 4 1 2 1 1 3 2 2 - 5 3 1 1 2 2 439 686 007 236 665 676 916 868 497 50 45 36 64 42 25 21 24 28 28 66 68 189 327 246 251 1 507 602 770 021 78 81 75 96 100 6 8 7 4 3 4 13 12 8 15 10 10 - 平成8 1 9 10 - - 11 - - - - - - - - - - - -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