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整合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答案 A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2.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 B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答案 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
战国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当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但客观效果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其中④比较难理解,易漏选。
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答案 A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6.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统一局面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答案 B解析此器具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测试卷(2)及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2018·武汉模拟)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2018·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各项描述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8·北京模拟)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6.《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2 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期末综合检测
期末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解析: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竖立的记债碑被统统拔掉,土地又回到了平民手中,排除A项;梭伦通过规定公民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了土地的过分集中,排除B项;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使财产资格取代血缘关系,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劝民耕农利土”C.“依军功,行田宅”D.“除井田,民得买卖”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D3.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由材料信息“立三长……苞荫之户可出”,可知三长制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
答案:C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解析:市易法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价高时卖出,有利于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所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历史选修1人教版单元测试及练习(14份)
历史选修1人教版单元测试及练习(14份)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步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2. A.商品输出 B.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3. C.资本输出 D.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4.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有①投资办厂②争做中国债主③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权利④在中国开设银行5. A. ①②③ 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19世纪末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主要是通过7. A.在中国投资办厂 B.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8. C.在中国开设银行 D.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权利9.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主要是通过10.A.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B.提出“门户开放”11.C.扶植各派军阀,割据混战 D.分割中国领土12.(插入P127页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简表)该表说明19世纪末在华势力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13.A.英国 B.法国C.德国D.日本14.19世纪末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因为15.A.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B.洋务派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16.C.清政府财政严重困乏 D.爱国人士发出“实业救国”呼声17.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其原因主要有①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出现了“实业救国”的呼声③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④洋务派无力再垄断近代工业18.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19.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20.A.裕晋纱厂和苏纶纱厂是其代表21.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22.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23.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一材料一:课本P128页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企业表材料二:课本P129页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企业表回答:(1)对比材料一和二,概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整合3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
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观点一:不同意。
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观点二:同意。
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三、升华拓展全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1.从措施上看(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2)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根本目的上看(1)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
(2)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从本质上看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4.从进步性上看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5.从局限性上看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地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选B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3.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解析:选C“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4.从西周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C题干反映的是由西周的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解析:选B公元前343年,正值商鞅变法,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单元质量检测(一)XXX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解析:选C题干中的“体制因素”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C项。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3.XXX革新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吻合当时社会近况的是()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成效:取消了贵族专权解析:选A本题首要考察学生分析判断题目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梭伦革新前夕”“雅典贵族”“辩论”,辩论是在社会冲突尖锐、贵族统治危急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精确。
4.XXX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写道:“(XXX)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
XXX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
……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革新②梭伦的法治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①②正确。
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表述错误。
5.XXX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XXX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XXX甚至使XXX引进了新的民主准绳……”XXX在革新中引入的“民主准绳”体现在()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③组成“四百人会议”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A.①②③④C.②③④B.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C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是“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不属于“民主准绳”,故①错误;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组成“四百人会议”,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都属于XXX革新引进的民主准绳,故②③④精确,C项吻合题意。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数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C.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学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学家关切的是()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学”观,故C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中涉及的改革措施是( ) A.财产等级制度B.解负令C.津贴制度D.陶片放逐法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财产等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被出卖的人们……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表明解放债务奴隶,故B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故D项错误。
答案:B2.梭伦在其诗歌中写道:“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梭伦的诗吟诵的是( )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D.废除债务奴隶制解析:四百人议事会是作为公民大会的日常事务处理机构,与“奴隶”无关,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是按照公民资产多少,确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公民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与题干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奴隶”“自由”是判断的关键信息,梭伦颁布“解负令”,其核心就是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的基础,为雅典城邦民主制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3.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
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
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 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解析:梭伦执政时进行了民主改革,但是从材料中的“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看,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结合诗中的比喻可知,他要用这两个机构稳定出现危机的统治,故A项正确;目的的表述应是维护统治,不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民主的推行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贵族内部的矛盾,故C项错误;经过改革,普通公民的确享有了一定的参政权力,故D 项错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提升训练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 为国家增加收入B. 保障公田的地位C.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D. 保障百姓的收入【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 旧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答案】A5.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6.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普遍推行县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④【答案】C7.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C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9.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⑤【答案】A10.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D1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整合2 Word版含解析(1)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2及答案
单元测试(一)(时间:90分钟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世纪的欧洲,强化训练督教教会的地位是( )A.教会掌握着宗教权力,但没有世俗权力B.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教会只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信仰D.教会牢牢制约着王权解析中世纪的欧洲,强化训练督教会处于精神上和权力上的至高地位。
答案 B2.詹姆士一世继承“君权神圣”思想,极力鼓吹“君权神授”。
如果你想批驳这一思想,你最应该运用的启蒙思想是( ) 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说解析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自上帝,国王只需对上帝负责。
天赋人权则主张人是生而自由的,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权利是天赋的,最有利于批判“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 A3.欧洲一位人士曾说:“国王完全有由被尊称为神,因为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这位人士可能是( ) A.洛克B.阿奎那.詹姆士一世D.斯宾诺莎解析要准确解材料,材料宣扬的是“君权神授”。
所以符合题干;阿奎那宣扬教权高于王权,与题意不符;斯宾诺莎和洛克是民主思想家,与题意也不符。
故选。
答案4.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宣扬民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反对宗教神的束缚D.参与政治民主建设解析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故选B。
答案 B5.你认为专制主义和民主思想两个体系最初的论分歧是什么( )A.国家是上帝的产物,还是人们契约的产物B.是继续封建割据,还是实现统一.是否保障人的生命和安全D.是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解析专制主义为防止人民的反抗,对自己的统治披上“上帝授权”的神秘外衣,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为反对专制主义作了思想解放准备,故选A。
答案 A6.近代的民主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在西欧最早出现于( )A.16世纪的荷兰B.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D.19世纪的中国解析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最早,所以选A。
高二历史选修模块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模块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5、春秋时期,齐、鲁等国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B、国均收入增加C、私田增加D、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形成6、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存在决定意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8、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9、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10、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11、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1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1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高中历史单元整合1新人教版选修1
【金版教案】 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 1 新人教版选修 1一、网成立二、典梭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各的政治利。
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族的寡政,老百姓不无政,并且于奴役的状。
改革此后,族诚然是当政的,可是⋯⋯以前上并没有公民利的老百姓,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获得他的声音了。
——准《希腊城邦制度》资料二梭必面壮心勃勃的新——那些人来自老百姓家族,所“好父”集的世族断特耿耿于。
—— [ 美 ] 波默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资料三( 梭 ) 依旧把保法律的授与阿勒俄琶菊斯会( 老会 ) ,个会仍旧是法的察人,它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罪人特别有最高的力,无是金或是判刑。
——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依据资料一,合所学知,指出梭“在公民大会中也听获得他的声音”所采纳的措施。
(2)资料二中的“新”指的是哪个?依据资料二、三,合所学知,从利分享和移的角度,指出梭是如何解他的“耿耿于”的。
分析:第 (1) ,回答梭改革的内容即可。
第 (2) 第一小由等制度可知新是新的工商奴隶主;第二小从梭改革予公民参政的详尽措施上。
答案: (1) 措施:除奴隶制,部分老百姓得人身自由;使他能参加公民大会,得政的力;予他( 或表决 ) 。
(2) :新的工商奴隶主。
解门路:确定等制度;立四百人会;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三、升华拓展雅典贵族政治、僭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含义与议论政治形式含义议论是指少量贵族集体的统治,贵族利用特权大力并吞老百姓的土地和财富,剥夺老百姓的人身自由,以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但贵族政治一般公众没有权益参加政贵族政治取销了个人专制,成立了集体统治的府的运作原则,不一样于君主制是指用武力求夺政权而建僭主统治时期,为稳固社会次序,牢固统治地僭主政治位,推行鼓舞发展工商业、打击贵族权益的措立的个人专制统治施,为民主政治的形成创建了条件主要指政权掌握在公民手成就了古希腊精神文化领域的绚烂,确定了近中,全部公民都有机遇参加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整合
一、网络构建
二、典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1)问,关键词是“公平与公正”,主要体现为破除贵族特权,其方式结合变法的过程总结。
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核心词
“法”,出发点体现在材料二最后一句“是一国皆善也”,通过分析其含义回答即可。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三、升华拓展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1.同
(1)形势: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
(1)时代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4)结果与影响: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灭掉东方六国、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