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与海权意识

合集下载

重视海防必先确立海权意识

重视海防必先确立海权意识

重视海防必先确立海权意识小时候看日本电影《啊,海军》,看得心潮澎湃。

后来晓得,那个片子是个日本军国主义宣传片。

但是,日本近代以来的崛起,的确就是海军崛起的历史。

反观晚清之国防,敌人从海上来,是晚清面临的全新的危机,晚清的失败,也是长期漠视海权的价值观的失败。

海防是传统中国面临的全新课题。

农耕文明数千年,明清禁海数百年,已经使国人习惯了面对黄土,背朝大海。

赵丹版《林则徐》中林则徐为加强海防而和民兵一起推千钧大炮的情景是小时候的另一个记忆。

后来晓得,原来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击沉一艘英国军舰!林则徐在初期的对外接触中,囿于传统观念,尚且断定英国侵略军为武装押运鸦片的毒品走私船,可见鸦片和岸炮防御同时毒害了一个民族。

重视海防,必先确立海权意识,即海上力量(而不仅仅是岸防)的相对优势地位的意识和海洋“非常重要”的总体意识。

自魏源始,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这个严峻的问题。

但是,其表现在《筹海篇》中的海防思想如同石沉大海。

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甚至是太平天国战争后,清政府才注意到海防力量的重要性。

近代海防总体建设始自1866年左宗棠建立的福建马尾船政局和水师部队。

但是造成朝野真正震动的,是1874年日本从海上侵略台湾。

长期被视为“蕞尔小邦”的日本,竟然公开叫板大清帝国,此事为千年所罕见。

由是,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在清朝上下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是中国高层集体意识到海防问题重要性的开始。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上呈万言书——《筹议海防折》,其论振聋发聩:“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李鸿章甚至断言“日本……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中法战争的海军惨败,导致光绪皇帝颁布了大举扩建海军的谕令。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追溯中国古代航海的历史,发现自古海洋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航海活动不仅是为了贸易和探索,更是对海洋的掌控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航海历史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朝的商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贸易往来,开拓了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

历经战国时期的割据和秦始皇的统一,海洋贸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汉代以后,中国的航海活动进一步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亚欧大陆贸易更频繁。

隋唐时期的航海活动达到顶峰,中国的船队甚至远航到了阿拉伯和非洲。

然而,海洋贸易活动在宋代开始减少,并在明代封闭,这与政治和经济因素有关。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航海的技术与知识中国古代航海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船舶建造与修理技术。

中国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干船坞和木质船厂,可以修补和建造大型船只。

中国还创造了航海用的指南针和航海图,使航行更加精确。

此外,中国古代还掌握了气象与天文知识,知道通过观察星象和海上气象现象来预测天气和航行条件,降低风险。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不仅影响着经济和科技,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重视内政外交,封闭思想与海洋文化产生了冲突。

这种封闭思想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受限,而相应的海洋文化发展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中国的航海图和航海指南等文化遗产为后来的航海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中国的航海经验也融入到文学和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艺术,如宋代的海上画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深受政治、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海洋心态。

中国海权意识演进的海洋认知因素探析

中国海权意识演进的海洋认知因素探析

中国海权意识演进的海洋认知因素探析海洋认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海洋的整体认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体现国家或民族对海洋的认知方式和水平,影响其海洋观。

在中国海权意识的发展历程中,海洋认知作为重要的引导性因素,推动其从缺失中慢慢萌发、觉醒,并走向勃兴。

一、“重陆轻海”背景下海权意识的缺失晚清殖民侵略之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幅员辽阔、富足强盛的大国之一。

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繁荣发展的农耕经济又为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打下了经济基础,而农耕文化反过来又维护并推动封建国家走向顶峰。

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共同塑造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权强国。

古代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地理环境,地势的平坦、大河的滋养、气候的适宜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绝佳条件,促进了农耕经济的产生和繁荣。

综观历朝历代,除沿海地区有少量渔猎活动之外,整个国家大体处于农耕经济之下,几乎不依赖海洋提供生活资料,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也决定了古代中国不需要跨海与外国进行物质交换便可实现国家富足。

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封建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发展是必然之举。

一来农耕经济为国家创造财富,是国家富强的物质保障;二来发展农耕经济可以将国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一方面使他们得以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也便于统治者加强管理,避免流民对政权的冲击,维护社会稳定。

正因于此,古代史上的历次变法、新政的核心无不关乎土地,以期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农耕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使农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的根本及全体国民的第一要务,即“本业”。

在此背景之下,古代中国社会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将目光聚焦在陆地之上。

统治者将陆地事务视作王朝的生命线,普通民众则把土地看作安身立命的依靠,由此而来的是土地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最根深蒂固的情结。

“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决定了古代中国对海洋认知的有限。

尽管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掌握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展了规模庞大的航海活动,但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始终无法与陆地相提并论。

明中后期的海防实践与海权意识

明中后期的海防实践与海权意识
130
“ 间以后 出现 了更 多 的海 防地 图 ,它 们 多 ’ ’ 以郑 氏沿海 山沙 图的 图式 为蓝 本 0。 当代 学者指 出 :“ 明代 以前 ,中 国的边患主要来 自北方 ,边 疆 地 理 学者 多垂 注北 方 ,对 其
明中后期 的海 防实践 与海权 意识 江南 他部分则甚少 留意 。《 筹海 图编 》及 《 经略 》把 国人 的注 意力 部 分 地 移 往 东 南 沿 ” 海地 区。⑧ 《 筹海 图编 》之后 出现 了更 多 的海 防论 著 。万历 二 十 年 (1592),日 本 进 犯 朝 鲜
,
“ ” 们都是 充 满着 倭 寇 记 忆 的文 字 ,都 是 “ ” 以 倭 寇 为假 想 敌 ,形 成 了一 种 持续 存 “ ” “ ” 在 的以 防 海 为 基 点 的 御 倭 话 语 。 这种话语 的基 本结 构包 括 如下方 面 :倭 寇 的特性 、危 害 ,倭 寇 路 线 、防卫 要 塞 ,御 倭方略 等 。其 二 ,明 中后 期 的海 权 意 识 “ 基本延 续 了胡 宗 宪 、郑 若 曾的 防海 之 制 ” “ 谓之海 防 ,则 必 宜 防之 于海 、 哨贼 于远 ” 洋而不 常 厥 居 ,挈 贼 于 近 洋 而 勿 使 近 岸
,
的海 防设 施 很 快 被废 弛 ,正 如 《 申枢 密 院 乞修沿海军政 》 中说 :“ 逐项事 多废 弛 。军 船坏烂 而不修 ,军 额 死亡 而 不 补 ,营 房 颓 ⑩ 坠 。器 甲损失 。 海 防设 施 能 否 产 生 良好 的 防 卫 效 果
,
往往取决 于地 方 财政 、沿 海卫 所 管 理及 官 员 、将士们 的 素 质 。尤 其 是 政 治 的腐 败 、 官 盗 的勾 结 ,往 往 成 为 盗 贼 滋 生 的温 床 “ ” 产生所谓 的 御 盗 生 盗 的尴 尬 局 面 。与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T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
中国古代海权理念源自于周、秦、汉等朝代的海洋意识和海上活动。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海权理念的要点:
1. 海洋意识的觉醒:古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逐渐与周边海域发展了交流和贸易关系。

周朝时期,海上交通日益繁荣,建立了一系列海上贸易港口。

2. 海上活动与领土扩张: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遣郦山率领船队对南方进行探险,标志着中国的海洋探索和海上领土扩张的开始。

汉朝时期,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南海和东海的海上活动,并通过定海疆碑等方式确立了对南海岛屿的主权。

3. 海上防御与海防建设:随着交通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开始意识到维护海疆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加强海上防御和水军建设。

北宋时期,南方海防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力量。

4. 海上权益与海禁政策:明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私人海上活动,以保护自身的海上权益。

这种政策限制了中国海洋势力的扩张,并为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海权理念主要包括海洋意识觉醒、海上活动与领土扩张、海上防御与海防建设以及海禁政策等方面。

尽管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有过较大的海洋势力,但由于一系列原
因,如政治、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古代的海权未能形成持续的强大势力。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6日/第009版军事学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孟凡明许晨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背景链接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教授家庭。

1859年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后,即在美国海军部任职,后调海军学院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

1886-1893年间曾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

其有关海权理论的代表作被称为“海权论三部曲”——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年出版的(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905年完成的《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马汉提出了“海洋中心”说,认为海上力t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及发达的海军基地网,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海上战略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的控制。

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因此他强调“集中”的战略法则,主张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其主旨可用两句话概括,即“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控制海洋,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直至今天,马汉的海权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须开拓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以解决国内产品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匮乏,使资本主义国家须重新去瓜分世界,利用海上战争向海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海外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有关发展海权的理论正好满足了帝国主义向外侵略与扩张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海岸线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航海和海洋文化。

在古代,航海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但也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航海历史,并探究海洋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的航海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中国人开始使用简陋的木筏和竹筏进行海上捕鱼和贸易。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航海活动起源于商代,商代已经有了建造更大船只和进行远洋贸易的技术。

据史书记载,商朝的商人曾经用大船驶向周边国家,与其他文明交流,并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物品和技术。

中国航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郑和。

在明朝时期,郑和组织了七次大规模的远航,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国家之一。

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过远至非洲东海岸的地方,他们把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了遥远的海外。

郑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地图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航海历史资料。

除了郑和,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航海家和贸易商也为中国的航海和海洋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的玄奘法师,因为他的天竺取经之旅,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航行途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最终成功地带回了大量珍贵的佛经,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它还与中国人的观念、信仰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中华文明为中心,认为中国是万国之镜。

因此,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明是最为优秀和崇高的,他们通过航海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实力。

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中,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图腾和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是海洋的主宰者,他代表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因此,中国人拥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和崇拜海洋的情感。

他们相信,通过航海可以获得对海洋的控制和认识,并通过海洋与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古代中国航海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海权,就是海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蓝色国土安权等权利的简称。

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利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从古至今,由于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重农耕经济。

长期的政治制度也促使中国更加重视陆上的权利。

而由于近年海洋问题的不断凸显,海权纷争的不断兴起,这必定注定中国从陆权向海权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海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的崛起之路离不开海权。

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的陆地面积,并且还拥有不亚于陆上面积的海洋国土:共有1.8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岸线及1万个岛屿,近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中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其重要性,窃以为,共有4点。

1国民对海权观念不够了解和重视据调查,7%的人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

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他性的权利,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控制海洋的权利。

而在美国,美国人普遍信奉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条。

因此,我国国民对于海权的重要性认识理应得到加强,海权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从五百年大国崛起的轨迹来看,重视海权是崛起之道。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完成。

而随后的荷、英两国的兴起。

“海上马车夫”及日不落帝国“的构建,同样得益于利用海洋战略实施全球贸易的结果。

由此可见,中国在如此强雄逐鹿或曰多级格局的大国政治棋盘上,就不能忽略海权,作为陆上强国,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但最终还是被海洋强国所击破国门而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就此而言,中国必须走出陆权强国的桎梏而同时以“海权、陆权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中国更开放更多维的大国崛起。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海禁政策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明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国内经济和海上贸易。

其中,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两个对于明朝海上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郑和下西洋:展示国威与扩展影响力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领导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远征,将中国的影响力拓展至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半岛。

这一系列远航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威,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贸易和外交机会。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贸易行为,更是一种对外交往的方式。

在他的船队中,除了货物外,还有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物品,用以向其他国家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这一交流方式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资源。

二、海禁政策:保护国内经济与加强控制尽管郑和下西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明朝政府在之后的年代实施了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国内的海上贸易活动。

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经济,防止贵金属和其他宝贵资源流失至国外,并且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蚀。

为了实施海禁政策,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明令禁止私人船只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官方船只执行国家任务。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监管力度,增设了岸防和检查站,严查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海禁政策虽然对于明朝保护国内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限制的过度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衰退,错失了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获取外来资源的机会。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海禁政策下私自从事海贸的行为也增加了海上治理的难度。

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海禁政策是明朝海上贸易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国威和扩展了中国的贸易和外交范围,而海禁政策则为国内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一定保护。

然而,海禁政策的过度限制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减少。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朝初年的海权意识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朝初年的海权意识
教 材新探
6 2

叼翱
■ 张玉 桥
哟渴 意
郑 和 下 西 洋 是 中 国 乃 至世 界 历 史 上 的 一 个 重 大 事件 , 是盛明时期 外向型海洋 政策 的充分体 现。内 宫 监 太监 郑 和 “ 兵 习战 ”在 “ 难 之 役 ” 已显 露 知 , 靖 中 出卓 越 的军 事 才 能 。他 在永 乐 三 年 (45年 ) 宣 德 10 到 八 年 (4 3 ) 2 间 , 钦 差 总 兵 太 监 ” 领 数 13 年 的 8年 以“ 率 百艘舰船组成庞大船队 , 七次远航西洋 , 先后到达过 亚洲 、 洲 的 3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 比西 方 “ 航 海 非 0多 大 时代 ” 的探险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 , 且规模要大 出数 十倍 。郑 和下西洋证明了永 乐时期 的海洋政策具有 外向型海 权意识 , 主要体现在 以下 四个方面 : 第一 , 郑和时代堪称世界第一的 中国海军实力 , 是 当时外向型海 洋政策 的具 体写照 。“ 其海 军也许 超过了历史上任何 时期 的亚洲 国家 , 至超 过同时 甚 代 的 任何 欧洲 国 家 , 至 超 过 所 有 欧 洲 国家 海 军 的 乃 总和。永乐 年 间, 明朝海 军拥 有三 千八 百艘 舰 只 , 此外 , 还有二百五十 艘远航宝 船。 郑 和首次下 ” 西洋 时 有 大 型 宝 船 6 艘 ,修 四 十 四 丈 者 六 十 二 ” 3 “ ( 际准 确 长 度 应 为 4 . 实 4 4丈 )按 照 明 代 I 等 于 , 尺 023米计算 , .8 郑和宝船 总长为 15 62米 。比后世 2 .5 清朝北洋 海军 主力铁 甲舰 “ 定远” “ 远” 28 5 、镇 的 9 . 英尺 ( 9 米 ) 约 1 还要 长近 3 , 称 当时世 界上最 5米 堪 大的战船。郑 和舰 队中的战船 多为“ 福船 ” “ 船” ,福 不但“ 上平如衡 , 下侧如刃 , 贵其 可以破 浪而行 ” 而 , 且“ 大如楼 , 有矢石火炮 , 击能力很强” 高 装 攻 。郑 和 船队掌握着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航海术 (过洋 “ 牵星” 、 )地文航海术( 指南针 、 和航海 图》 和气象 《 郑 ) 科学 、 海洋科学知识 , 当时 世界上规 模最 大 、 是 设施 最完备 、 组织最严密的远洋船队。 第二 , 郑和下西洋 的原动机 是 明确 的。永乐 时 期, 政权巩 固, 济繁荣 , 经 国力 强盛。为维 持南洋地 区的 和 平 与稳 定 , 力 图 向 西洋 发 展 , 且 明成 祖 决 定 派 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 国 , 昭示 恩威 , 以“ 扩往圣 之鸿规 , 当代之盛典 , 著 舆图开拓 , 万善咸臻” “ 皆 ,是 皇恩滂霈 , 化溥敷 , 远人之归服也” 德 致 。郑 和 “ 士 将 卒二万七千八百余 人” 七下西洋 ,遍历诸番国 , 天 “ 宣 子诏 , 因给赐其君长 , 不服则 以武慑 之” 。更 非仅仅 为了“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 , 欲踪迹之 ; 且欲耀兵异域 , 示 中国富强” 。 第三 , 郑和鲜明的海权 思想是 盛明 时期 海洋政 策的理论基础。郑和对海洋的战略地位有着深刻 的 “ 不 于 海 , 险 亦 来 自海 上 … …一 旦 他 国之 君 夺 得 海 洋 , 危 华夏危矣 。我 国船 队战无不胜 , 可用之扩大经商 , 制 服异域 , 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里 , ” 郑和深刻地揭 示 了 国家 、 洋 与 舰 队 之 间 的辩 证 关 系 , 调 了控 制 海 强 海 洋 对 国家 安 全 和 贸 易发 展 的重 要 性 。 这 种海 洋 意 识 比近代海权论倡导者 、 国人 马汉提 出的“ 美 海上权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海洋、海防和海权问题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海洋、海防和海权问题

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 材料三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 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 的斗争愈演愈烈。有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 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 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 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 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578万,炭 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 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权的内部因素。(3分)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因素: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 ①荷兰当时已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 难以成立 ②地理位置优越,濒临大西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③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争夺,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 ④依托强大的海军作为海外贸易和殖民争夺的保障。 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 材料并不矛盾
政治:①“二战”后出现“冷战”格局,形成美苏两极世界;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的实力受损; ③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日、中、 俄均侧身其中。
经济:①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先后建立; ③中国近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④美国宣布要将其战略重心从大西洋区域向亚太地区转移。
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传统和深厚的海洋文化。

这些航海活动和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古代航海活动的起源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周代。

当时,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在黄河、长江等内陆水域进行水上交通。

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开始进行海上交通,并开拓了东海、南海等海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代的郑和下西洋航海。

二、郑和下西洋航海的影响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辟了航海与贸易的新路线。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这一系列航海活动还使中国的物产和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三、海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海洋神话、渔民文化、海洋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海洋的描写非常丰富,比如《庐山谣》中对海上风景的描绘,以及《红楼梦》中对船舶与航海的描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向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海洋的深沉理解。

四、海洋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联系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但海洋文化在现代中国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在南海和东海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并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繁荣。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航海活动到现代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将继续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朝的海上活动与海权

秦朝的海上活动与海权

秦朝的海上活动与海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其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等众多成就而闻名。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秦朝对海上活动和海权的重视与努力。

本文将探讨秦朝在海上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海权的影响。

一、秦朝的海上活动秦朝时期,中国东南地区拥有众多的海岛和沿海城市。

为了保护领土安全、拓展贸易网络以及控制海上资源,秦朝积极参与海上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海上巡逻、海上贸易、海军建设等。

1. 海上巡逻为了保护海岸线的安全,秦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巡逻舰队。

这支舰队定期巡视沿海地区,保护渔民、防止海盗活动,并确保海岛的安全。

秦朝的海上巡逻活动为海上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海上贸易秦朝通过海上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

江南地区富庶的农业与丰富的水路交通使得海上贸易成为秦朝繁荣经济的重要部分。

秦朝通过对海上贸易的控制,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3. 海军建设为了确保海上活动的顺利进行,秦朝着手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通过大量修建战船和训练水手,秦朝建立了一支庞大而高效的海军力量。

这使得秦朝拥有了在海上活动中的优势,并进一步巩固了对海权的控制。

二、秦朝对海权的影响秦朝在海上活动中的成功为其赢得了重要的海权地位。

海权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海洋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1. 海洋贸易的控制通过积极参与海上贸易和控制海上交通要道,秦朝成为了当时海洋贸易的主导力量。

这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还巩固了秦朝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海权的掌控使得秦朝能够获取丰富的海洋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其经济实力。

2. 地缘政治的影响海洋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连接着各个不同地区的国家。

秦朝通过控制海权,强化了其地缘政治的影响力。

周边国家需要与秦朝维持友好关系,以确保其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

秦朝海权的确立使得其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联盟,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六国后的国力。

3. 军事优势与海军力量秦朝在海上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军事优势。

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与海洋意识

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与海洋意识

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与海洋意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代皇帝万历,在位期间不仅致力于内政改革,还表现出了对海外探险和海洋意识的浓厚兴趣。

他派遣了七次航海队远渡重洋,开启了中国古代海洋探险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动机、航线和成果以及对海洋意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动机万历皇帝派遣海外探险船队的动机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希望扩大中国的海洋势力,掌握更多的贸易资源。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海外贸易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万历皇帝还希望通过海外探险来开拓新的疆域,寻找更多资源以支持国内的建设和发展。

二、万历皇帝的航线和成果1. 第一次航海:万历十三年,明朝官员刘吉率领船队出发,沿着东南亚海岸线航行至印度尼西亚等地。

虽未达到主要城市,但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并带回了有关当地风土人情和贸易情况的信息。

2. 第二次航海:万历十六年,明朝高官徐九皋率领船队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马来亚半岛、印度等地。

此次航行不仅带回了大量贸易商品,还进一步掌握了印度洋的航线情况。

3. 第三次航海:万历十八年,明朝官员郑芝龙率领船队出发,汇入琉球之后,继续向南航行,到达菲律宾。

此次航行巩固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势力,并开展了琉球和菲律宾的贸易往来。

4. 第四次航海:万历二十二年,明朝郑成功率领船队出发,成功夺取台湾并控制台湾海峡,巩固了明朝对南海的控制力。

此后,郑成功继续开展对荷兰殖民势力的斗争,保卫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5. 第五次至第七次航海:这几次航行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对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往来,并维护明朝的地方官员在当地的权益。

以上航海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资源,还对海洋地理、气候、物产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了解。

三、万历皇帝对海洋意识的影响万历皇帝的海外探险活动,对于明朝社会的海洋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万历皇帝舍弃了传统封闭的海上政策,将中国的视野拓宽到了世界舞台。

这使得国内的学者和官员们开始重视海洋科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相对较为保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古代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沿海,拥有辽阔的内陆和密集的河流系统,这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海洋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将河流视为重要的水道,认为水道才是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对内陆的流淌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国拥有众多重要的河流,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等,这些河流在古代被视为连接内陆和海洋的重要通道,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内陆而不是远洋。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团结和稳定,强调中央集权和边疆安全。

这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海洋观念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外族入侵和边疆冲突,这导致中国的海洋观念倾向于保守和封闭。

古代中国政府通常将重点放在内陆的统治和安全方面,而忽视海洋的开拓和探索。

此外,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海洋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位于风沙区域,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海洋是凶险和不可靠的,而内陆则被视为稳定和适宜居住的地方。

这一观念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强化,导致人们对海洋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相对保守,更加注重内陆和河流系统,同时对海洋存在一种谨慎和封闭的态度。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海洋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和海洋合作。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世界地认知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世界地认知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世界地认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中国人民的世界地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海上贸易和探险,中国人不仅开拓了海洋世界的边界,还积累了大量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知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航海与世界地认知。

一、远航与古代海上贸易早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渔民就勇敢地驾驶小木船出海捕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船舶技术逐渐提升,使得中国人能够进行更远的航海活动。

据史书记载,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永乐皇帝命令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展了举世瞩目的远洋航行。

这些远航活动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揭开了新的世界格局。

中国古代的远航活动主要以海上贸易为目的,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中国人民积累了大量有关世界地理、文化、商业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郑和航行至印度、东非等地,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风俗、宗教、语言等。

这些互动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地认知。

二、航海文献的创作与记载中国古代航海活动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大量航海文献的产生和传承上。

中国古代航海者往往会在航行后撰写航海日志、航海图、地理考察报告等文献,详细记录了航海路线、沿途的地理特征、海流、风向等信息。

这些航海文献既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知识的宝贵遗产,也为后世的航海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最为著名的文献之一就是郑和航海图集《航海图》。

该图集以壁画形式绘制,分为七幅,展示了七次远航的航线及沿途所经之地。

《航海图》不仅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地理情况,还描绘了当地的建筑、人民生活等,为后人了解当时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一系列航海日志和地理考察报告,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记录了他的航行经历以及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描述。

三、航海活动对地图绘制的影响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对地图绘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航海过程中,航海者需要根据真实情况制作航海图,以便准确地导航。

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

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

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洋活动。

这些活动既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涉及到航海贸易、军事防御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描述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古代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主要包括渔业和海盐生产。

渔业是古代中国海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捕鱼、捕虾等方式获得海产品,满足了饮食和经济的需求。

另外,中国古代的海盐生产也非常发达,海盐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二、航海贸易中国古代的航海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通过陆地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等地。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通过海洋贸易与印度、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航海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并且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三、航海技术与船舶建造在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中,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航海家们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并掌握了一系列航海技术,如星象导航、测量经纬度、潮汐预测等。

另外,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也相当先进,建造了各种各样的船舶,如轻便的木船、巨大的海上商船、抗风浪的战舰等,满足了不同用途的需求。

四、军事防御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还包括军事防御方面的内容。

为了保卫海疆领土和遏制外敌,中国历代王朝都设立了海军,派遣战船进行巡逻和防御。

这些战船有助于抵御外来侵略,并确保海洋贸易的安全进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丰富多样,涉及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航海贸易、航海技术与船舶建造以及军事防御等方面。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机会。

海洋活动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的繁荣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 海地 区 即已开始 航海 活动 。靠 山吃 山 , 靠 海 吃海 。
生 活在海 边 , 怎么 可能 不 出海 。
释 。 中国历代 均 曾 积极 开 展海 上 活 动 , 海 权 意识 十
分 清楚 。
除考古 发现 外 , 古 籍 亦 有记 载 。《 竹书纪年》 记
述, 夏代 帝芒 曾经 “ 东 狩于海 , 获 大鱼 。 ”
人 必定 曾 多次往 返 , 早 在 旧石 器 时 代 晚 期 就 留下 了
“ 涉海 ” 的证 据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2 5
海 滨 获得 , 外 海 大 鱼能 抓 捕 带 回亦 不 简 单 。这 也 说
作者简介 : 刘兴诗 ( 1 9 3 1 一) , 男. 四川 德 阳 人 , 教授 , 原成都理工大学高级顾 问。
代 遗址 , 亦 曾 发 现 船形 陶 器 , 说 明 当时 海 上 已 有 了 船 。所有 这 一切均 清楚 表 明了 , 早 在几 千 年前 , 中 国
最古老 的地 理 书《 禹贡》 有云: “ 四海 会 同” 。该
书 明确指 出中 国四周 的海疆 。《 礼记 》 进 一步提 出了
东海、 西海、 南海 、 北海 的 观 念 。其 中 的东 、 南二海 , 可 以确切 肯定 前者 包 括今 天 的渤海 、 黄海 和东 海 , 后 者 就是今 天 的南 海 。渤 海 或 日北 海 , 乃 是 另 一 种解
先 后灭 亲 夏 的斟 灌 氏 与 斟 鄯 氏 。此 二 者 在 山 东 半 岛, 浇 于此 出海 十分 合理 。《 论语》 亦云 : “ 羿 善射 , 浇 荡舟” 。可见孑 L 子 也知 其 人 , 与羿 并 列 , 暗示 在 同一 时代 , 有 同样超 常本 领 , 其 真实 性 十分 可靠 。
第2 2 卷
第5 期
成 都 理工 大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URNAL OF CHENGDU UNI VERS I FY OF TE CHNOLOG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1 . 2 2 N o . 5
远 古 时期 , 涉海事 例 尚多 。《 左传》 记载 , 夏代 有

这 岂不 是说 明 当时人们 已经有 非常 明确 的海权 认识 和制度 。大 海无 边 , 谁 都 可 以走 , 为 什么还 要 别人允
叫“ 浇” 之驾船 好手 。斯 时有 寒浞 者 , 趁羿 在外 , 夺
其权 , 霸其妻, 生下 殪 、 浇 二 子 。后 来 浇 受 父命 率 兵
S e p t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O 1 4
2 01 4年 9月
中国 古 代 海 事 活 动 与 海 权 意 识
刘兴 诗
( 成 都理 工 大 学 , 成都 6 1 0 0 5 1 )
摘 要 : 中 国拥 有 广 阔海 疆 , 历 来 就 是 海 洋 国 家。 先 秦 早 有 相 关 活动 , 沿 海 一 些 诸 侯 国 已经 具 有 海 权 意 识 之 萌 芽 。秦 汉 率 先 确 定 包括 南 海 在 内之 海 疆 , 并 进 行 管 理 巡 视 。 三 国 时期 东 吴 孙 权 积 极 推 动 海 上 发 现 . 提 倡 航 海 事 业 。 西 汉 以 来 开辟 之“ 海上丝绸之路” , 经唐 、 宋、 元 历代继 承并发扬 光大. 对 外 贸 易与 造 船 业 等 均 居 世 界 领 先 地 位 。 明初 郑 和 七 次 下 西 洋 发展 至 巅峰 , 揭开 1 5世 纪之 “ 世 界 航 海世 纪 ” 之 序 幕 。惜 乎 明 清海 禁 , 致 使 中 国逐 渐 落后 于 西 方 海 上 强 国 , 乃有 近 代 饱 受 欺 凌之 痛 。但 是 中 国仍 旧 拥 有 包括 南 海 诸 岛在 内之 神 圣主 权 , 不 容 外人 轻 易 觊 觎 。 关键词 : 海疆 ; 海事活动 ; 海权 意识 ; 海 洋 主 权 中 图分 类 号 : K2 0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0 5 3 9 ( 2 0 1 4 ) 0 5 — 0 0 6 5 — 0 9
开 展海 事 活动 。 中 国 自古 以来 就是 海 洋 国家 , 具 有
丰 富航 海 经验 。
江苏吴 兴钱 山漾 遗址 , 有4 7 0 0多年前 的船 桨 出 土 。河姆渡 遗 址 亦有 7 0 0 0多 年前 船 桨 出 土 。渤 海 大长 山岛 4 0 0 0多年 前遗址 , 发 现船 桨及 一残 缺不 全 船 尾 。大 连长 海县 的广 鹿 岛和旅顺 郭家 村新 石器 时
新 石器 时代 例 证 更 多 。舟 山群 岛 出土 石 器 , 与


中 国史前及 先秦时期海上活动
附近河姆 渡 遗址 系 同一时期 。台湾许 多地 方 出土 的 陶器 和石器 , 和 山东城 子崖 遗址 属于 同一 体 系 , 乃几
千 年前 的航 海 活动证 据之 一 。
中 国不 仅是 大陆 国家 , 也 拥有 广 阔海疆 , 并积 极
中国海 事 的“ 古” , 始 于 何 时? 北 京周 口店 的 山
顶 洞人 遗址 , 有钻 孔 的海 生 贝壳 , 其必定 来 自最近 的
渤 海 湾 。这 二者 相 距 有 一 定 距 离 , 原 始 时期 山顶 洞
值 得注 意 的是 , 一般鱼类不会 如此正 式记载 ,
《 竹 书纪年 》 记载 的如 此大 鱼非 鲨 即鲸 。北方 海上 无 鲨, 很 可能就 是 巨鲸 。但是 , 鲸 不可 能在 近在 咫尺 之

6 6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2 O l 4年
明当时 航海 技术 已达 到一 定 水 平 , 否则 不 可能 在 外
海 获 此 巨鱼 。
法, 还 必须齐 国国王 允 许 。再 注 意 “ 齐侯许之” 中 的

个“ 许” 字, 犹 如现 在 到 别 国 入境 , 必须 得 到签 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