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海权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海权的论文

关于海权的论文

透过钓鱼岛事件看海权在中国政治、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

相信大家对去年的钓鱼岛事件还历历在目吧,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吧: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

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

事件后来进展中,日本法院批准拘留中国船长10天。

在钓鱼撞船事件上,中方的态度强硬,不仅要求日方迅速停止一切非法拦截行动,而且决不允许对中国公民在自己领土上的捕鱼等行为有任何不规行为,否则,中国政府也将按照相关公约和规定,对日本巡逻船进行查处。

许多中国国民还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力保钓鱼岛。

看到中国人民在保护海权的态度与行动上,我们不禁觉得欣慰,因为国人的海权意识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谁又想得到,历史上,中国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

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海权意识迅速萌发,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

海洋主权论文

海洋主权论文

海权●主权内容摘要: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关键词:海权,威胁,掌握,经济。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

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

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南海和黄海四大海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东海和黄海海域内的石油与天然气未被探明时,越南等国无论是外交部还是教科书都明确说明,南沙群岛是属于中国的。

但自从黄海被发现石油后,有关各国对于黄海东海等海域的归属问题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

一直与演变到近,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归属都与其他国家有着争议,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最为严重。

对此现状,我国能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和外交都要有一个统筹的机制,要有计划和部署的进行。

对于海上权益的争夺的方法综合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受美国支持的一些国家进行较量。

历来关于中国外交方面碰到的问题,其背后似乎总能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受美国支持的国家的影子。

对于美国的强权主义,我们不能采取消极放纵的态度,应该毫不畏惧,与其斗智斗勇,进行外交上的较量。

第二、加强我们国家需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洋战斗的能力,武器现代化。

试论海权意识

试论海权意识

试论海权意识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院系: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姓名:李畅班级:2006级2班学号:2006051292摘要: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关键字:海上霸权,海权,意识淡薄,蓝水海军,资源安全曾经在班里做有关英国海上霸权的衰落的presentation的时候问过同学一个问题,中国领土面积是多少?正如我意料的一样,班里的同学异口同声的说960万平方公里。

我并不对此感到震惊,我只是平静的告诉他们: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我们的领土面积是1200万平方公里,请不要忘记,我们还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

作为社会精英层的广大大学生们对我们的领土面积知之寥寥,这不足为奇,也不能抱怨他们不爱国,连生养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博大都不清楚。

只要翻看大多数的中国现行教材,它会告诉你,中国的领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

960是广大中国人打小就铭记在心的数字,并不无自豪的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960万平方公里。

1200这个数字在广大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造出世界上最大海船的国家,一个曾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从高层到草根,从平民到政府的海权意识集体淡薄。

说到海权意识,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海权。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十一世纪,谁控制了海洋就拥有了世界。

海权意识淡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为强大的帝国。

海洋文化与海权选修论文-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

海洋文化与海权选修论文-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

天津农学院海洋文化与海权论文中文题目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学生姓名陈继楚系别水产科学系专业班级2011级水产养殖学专业2班指导教师窦勇开题时间2013年12月中西方海洋文化地域性分析摘要:中西方海洋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海洋文化的古今分析与展望关键词:中西方海洋文化文化起源海洋精神地域性文化正文海洋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云波诡异,变幻无穷,人类面对海洋束手无策的同时,也对海洋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调控。

与海洋的抗争历史上,成就了一些勇士,也牺牲了无数的百姓,面对同样好汉的海洋,却产生如此不同的文化心理。

海洋波涛汹涌,风高浪大,因此出海远航就充满了挑战,航行中风险无处不在,前途难卜。

在中国人看来出海洋是一种冒险行为,在各种诗词谚语中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忧患意识,认为出海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逃众人眼”但是对于西方的沿海国家来说,海洋就是一块换了的集结地,蕴藏丰富,风景无限。

西方人面对风浪表现的更乐观,习惯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西方俗语中关于出海航行很少有悲观的描写,写的更多是体验人们享受搏击海洋的乐趣,还有战胜风浪后的成就感,“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 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的一边)”他们认为搏击海浪是勇者的举动,大还是施展才华的领地,在风浪中迎接无限的挑战,才能历练水手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巨大风浪在西方人眼里正式海洋挥洒着强大的自然之威,傲视万物的举动。

形成这样不同的心理体验,与各种民族不同的人文背景有较大关系。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都是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区域文明。

地中海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催生的海洋文明,它是由一些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民族在千百年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航海活动中诞生的。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

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论加强海权意识以维护中国主权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而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海上通道及海权的需求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进而提出建设强大海权的要求。

二、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空间(海洋资源空间、海洋生产空间、人类活动空间)海洋蕴藏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按照资源的属性,海洋资源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

从广义上讲,海洋空间资源也属于海洋资源的范畴。

)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 km2,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

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争夺海洋,第一是争夺岛屿,其次是争夺海域,第三是争夺资源。

岛屿问题是核心。

国际海权竞争下的中国安全利益一、中国传统海域频遭周边国家染指在南海,越南向联合国提交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大陆架划界案。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中国海权建设之我见一,什么是海权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中国海权现状南海争端-南沙之争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

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

南亚有关当事国把东盟作为区域共同体,基于共同立场,协力对抗中国,以达到其进一步侵食和霸占南海之目的。

东海钓鱼岛问题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现如今,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与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多个国家都有程度不同的海疆争端,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

其中,南海海域面临的形势尤其复杂。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随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正在成为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如此就引发了一个南海问题。

所谓南海问题,基本点是指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海域划分和岛礁归属上存在分歧和争端。

而当前的南海问题各种变数正在增加,事实上已经出现被“国际化”的严峻势头。

“古今中外历史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则国家兴旺,反之,就有可能沦入落后挨打的地步。

所以南海权益的维护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如何维护我国的南海权益,我有几点看法。

一.首先是态度问题。

我们要明确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与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坚持以此为政策和行动的指针。

时刻不能忘了我们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权维护自身在南海地区的领海主权和国土完整。

二.经济行动: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在南中国海各海域进行建设石油勘探与钻井平台吸油,抢收资源以发展国计民生。

不能让周边小国以争抢、偷走我们的财富。

要大力发展海上民用舰船,进行大吨位(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的航母级别的捕捞船队、运输船队、深海加工船队等。

3 增强国防力量。

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

要大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以保卫我的渔民进行全球无障碍通行的权利。

要让我们的渔民到全球各地海域去进行捕捞、钻井、深海加工、海上运输而得到有效的军事力量保卫。

让我们的渔民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军队都能保护到哪里!因为海船是流动的国土!就像钓鱼岛和东南海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战争选择,都离不开强大的海洋实力。

唯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我们需要和世界各国进行军事合作,也需要与友好国家进行军演,需要加大在全球各海域的军事存在,以确保我们的海上力量随时在全球各地随时可以进行武装干涉保卫人民的利益、财富、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能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秉承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摘要:中国海权发展历史漫长,因而海权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

秦汉时期奠定的中国海权雏型对此后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的特点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影响,即海疆的统一、中央的管辖、陆海的渗透。

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以武力为辅。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建国方略之际,提出了“海权与中国近代化”的命题,振兴海权,保卫海疆,兴海强国,建设近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新内涵,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2 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西方海权意识是通过海洋控制陆地,从而控制城市、控制文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了摆脱宗教束缚进行了宗教改革,并引发启蒙运动,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导致对海洋新的探索和认识。

与此相关的是从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活动,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人物前仆后继的地理大发现,崛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海洋强国。

在大航海时代冒险精神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海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17世纪时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对陆海关系,黑格尔的说法很有辩证性:“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就被激起了勇气,要求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探索,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我国的海岸线漫长,所管辖的海域广袤,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九州四海是中国古人对中国陆海关系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唐卢照邻《登封大?T歌》中:“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2.海洋产业安全问题
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利益,但一些国家通过所谓的“国际招标”,在我经济海疆线内进行非法开发、经济活动,我国渔民在传统渔场作业时,合法权益经常被损害。
3.海洋信息安全问题
中国海洋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地形、地貌是划分大陆架的基本依据,海底矿石资源分布及存储量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海洋气象、海流传播规律、海洋大气波动现象等,不仅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国防意义。而我国尚未对海洋信息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有效的保护。
(二)国际原因
1.世界性的能源短缺
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周边国家觊觎的对象。同时,南海又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也是战略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抢占我国岛屿。
从北到南,中国还与8个海上邻国都有主权争议。
(二)中国国家海洋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1.海洋资源安全问题
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经打了500多口油气井,其中在中国传统海疆内的就有200多口。现在,南海海域的石油年开采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吨,但其中中国参与开采的极少。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争霸的野心,在世界上不断散播“中国海洋威胁论”,同时不断地支持日本强占中国东海的行为,并不断煽动东南亚国家提出领海主权,强占中国南海的部分岛屿,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纷争愈演愈烈。
3.世界各地海洋权益纷争不断
目前世界上海洋权益纷争不断,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之争、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之争等,国际海洋权益纷争大趋势,也使得中国的海洋权益问题日显突出。

增强海洋意识 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与政策论文]

增强海洋意识 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与政策论文]

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商学院金融121班庞诗婉1223110122什么是海洋意识?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的总和。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重要体现。

但是,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传承的是5000年的农耕文化,这是我国全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陆海分离发展的思想,使人民群众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缺乏。

然而海洋意识是任何一个民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的精神和思想基础。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经表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近代中国的敌人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建设强大的海上长城,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心声。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

不说早期中国制造了指南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等对中国及世界的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单单从近代而言,正是因为海防和海军力量的不足,中国才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

而与此同时,近代世界任何一个大国崛起,无论是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都是依靠海洋,即使像德国这样非常像内陆的国家,也一直在为加强海军力量而努力。

相比之下,正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海洋意识的薄弱,才导致中国当前的复兴之路艰难。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如果算上海洋领土,我国的领土面积将达到1200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大多数国人所熟悉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海防线的计算仍不甚精确,可见全民海洋意识的淡薄。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这一观点对现代中国仍然至关重要。

求论中国海权问题的论文

求论中国海权问题的论文

求论中国海权问题的论文中国海权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

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

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

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

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

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

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

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

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

我国海权意识的演进研究海权,就是海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蓝色国土安权等权利的简称。

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利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从古至今,由于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重农耕经济。

长期的政治制度也促使中国更加重视陆上的权利。

而由于近年海洋问题的不断凸显,海权纷争的不断兴起,这必定注定中国从陆权向海权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海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的崛起之路离不开海权。

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的陆地面积,并且还拥有不亚于陆上面积的海洋国土:共有1.8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岸线及1万个岛屿,近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中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其重要性,窃以为,共有4点。

1国民对海权观念不够了解和重视据调查,7%的人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

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他性的权利,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控制海洋的权利。

而在美国,美国人普遍信奉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信条。

因此,我国国民对于海权的重要性认识理应得到加强,海权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从五百年大国崛起的轨迹来看,重视海权是崛起之道。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完成。

而随后的荷、英两国的兴起。

“海上马车夫”及日不落帝国“的构建,同样得益于利用海洋战略实施全球贸易的结果。

由此可见,中国在如此强雄逐鹿或曰多级格局的大国政治棋盘上,就不能忽略海权,作为陆上强国,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但最终还是被海洋强国所击破国门而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就此而言,中国必须走出陆权强国的桎梏而同时以“海权、陆权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中国更开放更多维的大国崛起。

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

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

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第一篇: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谈《海权论与海洋战略》学后思考——论中国海权的发展之路本学期有幸选上了《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这门课,通过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同时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

本文我想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趋势和战略。

一、海权及其重要性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

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论鼻祖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条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称霸、控制世界财富,必须走向海洋。

这些论断的原因是明显的。

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

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

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重视海权、发展海权,真正实现中国的强国战略,是完成这一心愿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海洋国土的维护、进一步保障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通畅、进一步做强做大海洋经济、进一步增强海上防卫力量是实现海权发展重要路径。

二、海权论在中国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海权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海权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和平发展战略看中国海权年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 2011/4/11成绩年月日和平发展战略看中国海权内容摘要:一般说来,海权体现为国家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海洋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能力。

各国在海洋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的海权理论,以本国的视角来阐释海权的内涵。

随着国际政治的发展,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权关注的重点由争夺控制海上交通要道转向开发利用海洋,运作的手段方式趋于多元化。

由于海洋本身的重要性,海权将在国际政治和国家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坚持外向型的发展之路,需要海权的有力支撑。

海权建设要适应和平发展战略的要求,避免挑战现行国际秩序。

在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海军跨越式发展战略。

同时,发展海权要着眼于海上资源安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关键字:海洋权利国家和平发展一、海权概念与海权诞生的原因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海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

在探讨海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做一下概念上的分析。

海权的定义应该怎么下?有学者提出,要打破仅仅从军事上给海权下定义的局限,应该给海权概念加入法律的内涵、道义的内涵。

还有人甚至把海洋运输、海底资源开发也放进海权概念里来。

应当看到,原先的海权概念是一百多年来早已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一个学术概念只有在它无法解释现实的新内容时,才有改变的必要。

现在我们在运用约定俗成的海权概念时,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完全能够解释现有的现象,而重新定义海权只会引起学术研究的混乱。

学术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把原本清晰无误的常识弄得模糊难辨;那种学术态度是不可取的。

已有的海权定义在长期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已经被人们所广泛认可,这就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手段对海洋的控制力。

”运用这一明确的海权定义,并把它作为学术思考的基本概念,不会妨碍我们对当代现实的分析。

武大 海权论论文

武大 海权论论文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海权已日益与民族振兴密不可分。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提出,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其实是陆权的强大、扩展和延伸.“海权时代”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而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19世纪末,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飞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在马汉创立的《海权论》的指引下美国走向了世界之巅。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的惊世之言震撼了世界,惊醒了美国,美国在他指引的道路上: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权,可谓是一路凯歌。

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增强海权,实施海洋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和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200多公里,海洋国土约占陆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开发突飞猛进,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而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陆地扩张的时候,中国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

海权论文

海权论文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而是国家总体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权的“权”并非“产权”、“人权”、“海洋权益”等所指的“权利”,也非简单的军事上“制海权”所指的“有利形势”,而是社会和政治中更抽象的“权力”。

海权就是一国使用军事力量与非军事力量从海上对海洋活动的主体和其他政治实体意志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

对海权的全面认识和完整运用应当有一个从陆地出发,通过海洋影响陆地的全球视野。

海权学说一直是各国海军战略的理论基础,指导海权的运用与发展是谋划海上军事斗争和海上力量运用的海军战略的核心任务。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海权在维护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强大可靠的军事实力是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根本保证,海军应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的变迁,国家利益从未像今天这样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对资源和国家海上安全边界的保障需求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迫切,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以武备为保障和平的基础,确保尽可能平等地参与这一过程。

经济海权主要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或海洋对国家的经济价值与意义。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年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姓名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

确切地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国家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权力"的资格。

但是,如果说,海上权利,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那么"海上力量",就只是一个作为维护海上权利即海权的手段。

一、中国海权特征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

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

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

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

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

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

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

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

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中国人对海洋战略利益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后开始的,而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认识海权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开始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海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然后探讨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

一、引言二、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1.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洋已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

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重叠问题和领土争端正在加剧这种竞争。

2.美国的压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一直在海洋问题上保持着强势。

美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战略,试图阻止中国成为海洋主导力量。

例如,美国曾派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以维护航行自由。

三、中国海权的对策1.和平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与论坛,加强与沿海国家的合作,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推动国际法治的发展。

2.加强海洋防卫能力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海洋防卫能力,确保自身的海洋利益得到保护。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海军、空军和海岸警卫队,完善海洋监测和情报系统,提高解决海洋争端的能力。

3.推动区域合作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推动建立共同利益和互信机制。

例如,中国可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推动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面对海权问题。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和美国的压力等形势。

为了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应采取和平发展、加强自身防卫能力以及推动区域合作等对策。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海洋问题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1.王毅.(2024).《走向45度仰角辨析中国航母发展与安全》.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吴亚军.(2024).《南海问题:理性应对》.国际出版社.3.郑永年.(2024).《海洋强国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海权对国家安全、经济、政治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海权对国家安全、经济、政治的影响

海权对国家安全、经济、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保障,“伟大的未来”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海军的发展决定中国的海权,海权的确立则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太多屈辱的经历警戒我们,没有海权的中国就没有任何资格空谈什么未来发展前途。

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对海权的诉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看看我们的地球,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块大陆被海洋隔断,土黄色的板块之间,蓝色的海洋横亘其中,大陆是分散的,大海则是一个统一体,没有人能够分离它。

海洋成为地球形成整体的纽带。

要想走向世界,必先征服海洋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海权也就由此诞生。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冷战结束后,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全球化和多极化是相对应和互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多极化,多极化反过来进一步缓解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力度,使世界秩序发生变化。

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海权的国家往往是拥有工业资本优势国家,换言之,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是最廉价的运输载体。

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须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

军事角度看,与规模化陆上运输比,从海上大规模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比较快的;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与陆地防务相比,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

而在陆上取得每个军事胜利都得部署大量守备兵力以巩固成果,海上同等数量的部队,比陆地使用起来会更加高效。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维护完整利益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关于中国海权概念。

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海权意识论文
摘要:十余年前,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还停留在晚清时代。

但如今,形势正在好转。

一、中国人眼中的海权
海权一词最早从鸦片战争开始就被中国人所认识,却直到今天依旧无法被充分理解消化。

可以说,从一开始国人对海洋国土的认识上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权概念的理解。

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及相光著作已经发表100多年,海权课题已经成为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海权作为一个客观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

中国的学者普遍将“Sea power”翻译为汉语“海权”。

抛开汉语中的“海权”定义是否和马汉的“Sea power”一致的疑问,我们也应该思考基于西方思维之上的“Sea power”能否妥当概括“海权”一词的关键词义。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识,也就是说“海权”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概念,类似“陆权”是关于陆地的概念。

地球上除了陆地资源以外,海洋资源应该是最为宝贵的,这就牵涉到“海洋权利”(Sea right)的概念。

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其“国家主权”的概念也涵盖了“海洋权利”。

也由于大凡世上的权利都需要强力来保障,于是从国家的“自卫权”概念又引出了防御性的“海洋权力”概念,即“Sea power”。

正如马汉强调的:“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

而长久以来,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一直是停留在陆地的边缘/附庸的阶段。

历史上频繁的攻伐侵掠,统治者理解的武功最大化也不外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以大海为疆域的最尽头的思想虽然客观上受限于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但的确潜移默化的塑造了从统治者到民众视海疆为化外之地的海洋观: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辽东半岛与台湾岛面临被割让的局面,清政府选择了保辽东而弃台湾,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当局对海权的忽视。

而民间上的影响,直到现今,东南沿海的老一辈人仍然将海上的岛域称之为某某山,其文字之外的含义大可理解为无主之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海权便和中国的主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中国理解并捍卫海权的尝试却才刚刚起步。

平心而论,目前中国的海权实践还远未达到追求“海洋权力”(Sea power)的阶段,而仅仅是处在保卫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

仅仅是处于建设维护海上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Sea power)阶段,还远未达到追逐海洋霸权(Sea power)的层面。

而在南海问题上,由于海权意识的长久淡薄,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只是以宣示主权动作为主,官方极少有行政上强力控制及主权维护,南海各岛礁海域长期以来缺少海军及行政部门的巡防与管理,在维护“海洋权利”(sea right)上已经力不从心了,追求在该海域的“海洋权力”(sea power)更是奢望。

这便给了南海沿岸诸国蚕食我国岛礁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海洋大国的海权意识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大国出于
对贵金属的狂热需求进行了世界范围的疯狂探险。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与西班牙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广阔的海洋给两国的统治者带来了及其丰厚的回报。

随着西欧各国的相继崛起,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参与了殖民大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各国针对海洋利益的大争夺。

善于经商的荷兰人在十七世纪成为了海洋霸主,拥有当时最为庞大的商船船队,被称之为“海上马车夫”。

大凡近代列强的兴起与强大都与其重视“海洋权利”(Sea right),并积极利用其“海洋权利”(Sea power)巩固自身的“海洋权利”(Sea power)有关。

就拿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来说:从陆地国土面积来看,日本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面积,仅有中国的5%左右,在世界上排名第61位。

但如果算上领海与专属经济区水域面积,日本则拥有了44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国家可支配的区域面积一下子增加了11倍。

由于日本的海岸线长度远超于中国,从综合上看,日本的国土面积的名次一下子从61位窜直第6位。

日本能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领跑亚洲,身踞世界强国之林,首先应归功于其强烈的海权意识。

海洋给日本大量的自然资源,也给了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继而走向世界的便捷渠道。

由于海洋带给日本太多的机遇,因此日本举国上下对海洋利益皆是无比的看重。

日本近年花重金来加固有被海水淹没的冲之鸟岛更佐证了这一点:本是无法住人的礁岩,日本政府为了深远的海洋权益,在上面增设了堤防设施与气象观测设备。

这与旧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仅是投放几块立碑远走了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南海危机唤醒海权意识
十余年前,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还停留在晚清时代。

但如今,形势正在好转。

近期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国人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当菲律宾政府于2009年非法将我国的黄岩岛以及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时,中国外交部立即提出了严正抗议,指出中国对相关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通过这次的调查,该起争议在经过媒体的多番报道之后,也引发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进一步关注:在得知菲律宾夺占中国岛屿的报道之后,有57.3%的受访者表示将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

另外,有多达36.3%的受访者在此事件后开始对如何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等相关话题感兴趣。

这显示了近期我国民众海权意识的不断觉醒。

更可喜的是,民众海权意识的觉醒也对政府的危机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期黄岩岛事件中中方行政船只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也佐证了这一点。

参考书目:
[1]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著:《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1048页。

[3]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37页。

[4][美]T.S.伯恩斯著,王新民,辛华译:《大洋深处的秘密战争》,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5]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海洋出版社,2011年
[6]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