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总体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一、引言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空间与图形”。
本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实践经验,力求贴近生活实际。
本次总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与图形意识,巩固强化其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巩固基本概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照片、物品等教具;
•PPT或黑板;
•学生课本及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实物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照片描述出物品的基本特征、颜色等,并找出相关的基本图形等。
2. 复习基本概念
1.教师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找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几何体图形并要求学生命名,并分辨它们的特征。
3. 综合应用
1.学生上课本修身一节,进行思考题复习。
2.学生分组进行昆虫繁殖场的建设设计,要求学生图纸的绘制遵从所学相关知识。
3.学生调查本班级同学的房间布置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和图形绘制等。
4. 课后作业
略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总复习,学生对所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与巩固。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教师也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下将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节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巩固和提高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掌握图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2.难点: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图形知识。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图形卡片、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操作,如:折叠、拼接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错误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和纠正。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5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二)》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立体图形,并学会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为后续学习更高难度的空间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学会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数学空间图像分析教案
高中数学空间图像分析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空间图像的表示方法。
2. 能够利用空间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空间图像的表示方法。
2. 利用空间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空间图像的基本概念。
2. 空间图像的表示方法。
3. 利用空间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几幅空间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空间图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
1. 讲解空间图像的基本概念,并提出空间图像表示方法的重要性。
2. 讲解几种常见的空间图像表示方法,如三维坐标系、透视图等。
3. 结合实际问题,示范如何利用空间图像解决问题,如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确定平行线等。
三、练习
1. 给学生几道题目,让他们利用空间图像解决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空间图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空间图像解决几道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空间图像的表示方法,掌握利用空间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间图像的应用和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
学校: 年级:使用时间: 主备人课型新授使用人
课题空间与图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页的第3题,教科书第113—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10、11、15、17、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
学
准
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一、复习整理
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教材和教法不断出现,但是教育工作者们都致力于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图形与空间教案,便是其中的一例。
一、教材的特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图形与空间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主要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是一本地道、深入、循序渐进的教材。
该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图形、空间与数学的基本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条理、科学、扎实。
该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便实用教材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
每一章节中都有生动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2、注重启发该教材注重启发式教学,试图通过引导性问题、情境渗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该教材都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加深对于相关概念、技能及思维的理解。
3、注重扩展该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针对性的扩展。
扩展内容较为新颖,在有趣的情境下,拓展例如思维能力、广度和深度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是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效果与教学模式密切相关。
教学模式应该结合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师风格及教学资源进行灵活运用。
在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1、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在该教材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式。
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组合,相互交流、协作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师指导。
在合作学习下,学生不再孤立地学习,而是团队合作,共同学习并分享知识。
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其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2、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学生自己的疑惑和发现问题来展开学习,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和意义。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帮助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和理解空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标本次数学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园孩子们: 1. 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矩形。
2. 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发展对物体位置和空间关系的观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圈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们观察并给出它们的名称(圆形、正方形等)。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几何图形,帮助幼儿认识它们并说出名称。
2. 比较不同几何图形•拿出两个相似但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引导幼儿注意到不同几何图形边长、角度等特征,并进行对比。
3. 探索空间关系•让孩子们使用积木或其他具有形状的工具,搭建简单的建筑物、围栏等结构物。
•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结构物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四、教学方法1.观察与探索: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并亲自操作实践。
2.游戏与活动: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加深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3.团体合作:鼓励孩子们在小组或整体上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互动交流。
五、评估与反馈1.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可进行小测验或问答活动,检查幼儿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掌握情况。
3.反馈给孩子们他们的进步和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并给予积极评价。
六、延伸活动1.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自行创造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
2.在户外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中的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
3.建立一个小组项目,通过合作搭建更复杂的结构物,培养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七、总结通过本次数学教案,幼儿园孩子们将能够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 2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 目标 空间与图形 课时 3 1.加深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 过程。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策略,发展数 学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折一折 用纸折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1 (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3.填一填 P.109 第 1 题 4.估一估,测一测 出示图形,估计图形周长和面积,再测量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5.选一选 (1)用一根长 4 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桩上,这只羊最多能 吃到( )平方米的草。 A、6.28 B、12.56 C、25.12 D、50.24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 2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 倍. A、2 B、4 C、8 D、6.28 (3)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分别围成圆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 ( ) A、圆面积大 B、正方形面积大 C、同样大 D、无法确定 6.摆一摆 用 12 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大是多少?最小 呢?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5 平方厘米,图中环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取近似值 3)
教学 重难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 师 生 活 动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 1.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你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 积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请你说一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2 2 板书:S=ab S=a S=Лr 4.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 导的?你能根据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吗? 5.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说说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三、展开练习,应用深化 1.画一画 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 )分米,是 1 米的 ( ( ) 。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出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别看个子小,尾巴却最长,要比个子大,不如哥哥好。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和锐角、钝角有什么区别?2. 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提问:你们知道三角板上的角有哪些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三角板上的角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2)学习画直角教师示范如何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 动手操作教师出示一些需要画出直角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觉得直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画出5个直角,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家长协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谜语导入、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直角的含义和特点,以便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总复习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计算、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等内容。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图形计算和拼接组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立体图形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进入空间与图形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是总复习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有: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
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有趣?那些内容最有用?哪些还感到困难?”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为复习课的重点时,那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平时储存在“问题银行”里的问题作为复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
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三维形状,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想象和仔细辨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理解、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物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物体的三维形状2. 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教学难点】1. 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的认知和计算2. 教师的教法,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具有三维形状的物品,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金字塔等,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考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的三维形状的初始认知。
二、讲授(20分钟)1. 分类与比较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
如立方体、长方体都有长宽高,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2. 认识长宽高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出它们的长宽高,通过测量和比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上述基础工作,让学生根据所认识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长方体宽高相等、长不等,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或者通过解题思维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三、操练(2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并让学生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究。
2. 设计几个简单的活动,例如通过自己制作纸张,切割成几个小方块,根据长宽高自制出一个3D物体,让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计算出物体的长宽高、体积和表面积等。
三、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梳理和归纳,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下一次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班图形与空间教案
中班图形与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和命名常见的二维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比较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3.能够在给定的图形中找出相同和不同的部分。
4.能够将二维图形与实际物体的图象进行对应。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卡片、长方形卡片、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实物图像卡片。
2.教材准备:课本《幼儿园数学》第二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利用实物展示:教师可以拿来一些常见的实物,例如正方形的小拼图、长方形的书本、圆形的饼干、三角形的标志牌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物的形状。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例如“这个形状有几条直边?”“这个形状有没有圆弧?”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二维图形。
2. 学习新知•观察和讨论:教师出示正方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然后逐步引入其他三种二维图形,让学生逐个观察并描述。
•比较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教师可以出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使用“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等词汇来描述图形。
•找出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出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讨论。
•将二维图形与实际物体的图象进行对应: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图像卡片,让学生将其与相应的图形卡片进行对应。
3. 拓展应用•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不同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图像卡片。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所学知识将图形与实物进行正确对应。
•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例如“找出不同”的游戏,在一组相似的图形中找出一个与其他图形不同的图形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绘画、剪纸等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图形知识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互相展示和分享。
四、巩固与评估1.练习册完成: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图形相关的练习题。
2.个人表现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和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一、教学目标1.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2.熟练辨别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学会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区分和比较它们的特征;2.难点: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几张图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形来描述相应的立体图形。
然后让学生一起分享各自描述的方法和感受。
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1)教师出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要求学生口头描述并画出它们的形状特征。
(2)让学生观察四周的物体,找寻其中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实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熟练辨别平面图形(1)教师出示几张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辨认和描述它们的性质。
(2)练习:教师将平面图形放在桌面上,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辨认图形并说出性质。
4.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1)教师出示几组常见的建筑物或景观照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空间结构。
(2)利用立体模型和益智玩具,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5. 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1)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学生依照给出的建筑图纸,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个立体模型。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并要求他们通过图形语言描述所制作的空间结构。
6. 实际操作让学生穿越到教学楼,观察不同教室的空间结构及家具摆放情况,然后让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学校教室的空间结构和布置。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常用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把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特点,把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运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运算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观赏生活中的图案,并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幻的方法设计图案。
2、通过观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平面图形的特点和面积运算公式的过程,适时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进展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周围事物进行观看的爱好和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在面积运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建立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对应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特点解决一些灵活的实际问题。
表达新课标思想: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明白得数学。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课时:1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得并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性,以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会正确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重点:明白得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把握平行四边形高的作法。
教学过程:1、观看下面的图形,你能够把他分成几类,什么缘故?2、汇报:如何分?按什么标准分?3、认识多边形,四边形。
了解研究平面图形从边、角入手。
4、四边形的特点。
5、认识四边形中已学过的图形,揭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1、拿出平行四边形的四种不同图形,认真观看:边、角有哪些特点?(四条边,四个角)2、依照你的观看大胆猜一猜边、角还可能有那些特点?“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空间与图形课改前后分析1《标准》及其实施的现状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几何部分冠名为空间与图形,这不仅是几何内涵的拓展,也是几何教学目标体系及价值的提升。
空间与图形部分按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突出该部分知识的背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强调与课程其他分支的联系和整合,通过拓展空间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一定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通过几何课程内容与数学课程中各个领域的内容恰当结合,并与日常生活、学生实际巧妙地融合,使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广到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强调几何知识的现实背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为此,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标淮》认为: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使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
同时,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有限而必要的论证训练,使学生理解证明的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获得一定的推理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和论证意识。
由此可见,《标准》对几何课程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内容,使得几何课程得到大大的加强和改善。
在内容选取上,《标准》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拓宽几何的学习背景。
增加了测量(估测)、二维与三维图形间的转化、图形的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标准》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的内容选取比较,如下表1:可见《大纲》与《标准》的课程内容同中有异。
后者继承了前者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的优点。
而且《标准》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加强或削弱,设置现实的、富有挑战性和很大弹性的内容,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然而,在内容安排上与《大纲》有很大的不同。
《标准》不以欧几里德几何公理体系为主线,不是按照严格知识的逻辑顺序呈现这个领域,而是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
其主要特点为:(1)由直观感知到操作确认,再由思辨论证到度量计算,也即在论证几何之前,增加了一个直观几何阶段的学习。
(2)扩充了几何中的公理,以六条“基本事实”做为推理论证的基础,削减了较为繁琐的证明。
(3)增加了空间几何的内容,从三维的具体再到二维的抽象。
(4)重视实际运用,提倡数学发展与学生经验的结合。
几何课的开设时间提前了,不光是相当于初中的7-9年级学段,而且在相当于小学的1-6年级学段都安排有简单几何知识的内容。
压缩几何课的课时,过去初中数学课是代数与几何两大分支齐头并进,而现在却是代数、几何、概率三大内容,几何的份量显然压缩了。
《标准》对几何证明的把握是:作为证明依据的“基本事实”只列出四条,构成一个扩大的公理;而这些“基本事实”证明的命题,仅限于三角形、四边形的主要性质,力图通过适量的、难度适宜的命题证明,使学生既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又能体会证明的意义,协调发展推理能力。
不过分地更多地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是使学生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养成质疑、反思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体味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很好的。
在目前的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几何教育所应具有的多样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展现。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当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们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已经成为数学新课标下学生表现的一个标志。
但是几何课程体系“脱胎换骨”的变化,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甚至连“平面几何”这个词都不见了,代之以“空间与图形”,这些遭到了很多教师、学者甚至社会的质疑。
现状也表明,在实验区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学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新、旧”教学模式并存的现象,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分析起来,有些问题是传统的教学与现行《标准》理念之间存在着冲突,而始终未能很好的解决;有几何课程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显露出来的种种局限性。
例如,缺乏“双基”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融合并健康发展的有效环节;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数学审美等层面赋予几何课程对人的品性及人格养成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还未充分展示,等等。
有教师对几何教育价值认识的分歧。
这就值得我们对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和研究。
2课改前后教材的案例对比分析鉴于各方面对数学新课程中几何内容的质疑和疑惑,首先,笔者将对改革前后两套有代表性的教材,就平面几何中的“相似”部分进行比较,以分析课程改革前后的变化。
选取的教材分别为《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原教材)与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教材[2](以下简称新教材)。
详细比较如下表2: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几何“相似”的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与拓展,特别是有关图形变换的问题,而对那些系统的、过于繁杂的演绎推理证明的要求有较大调整。
《标准》还降低了对四边形的证明要求,增加了用坐标方法证明平面几何题的例子,增加用面积方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举例,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列为选学,把黄金分割作为必学内容等等。
在结构安排上也力显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结合。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标准》认为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合情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的证明,进行有限而必要的论证训练,使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理解证明的必要性、证明的前提,体会证明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证明的技巧和证明的速度。
这些特点不只体现于“相似”内容部分。
从几何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标准》加强的主要方面体现为:加强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加强了“图形变换”和“位置的确定”的有关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
第二章空间与图形教学总体设计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一) 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几何学又主要作为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的一门学科,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锐利武器。
几何学同其他科学一样来源于实践,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界长期奋斗中发展起来的,欧几里得的《原本》是早期人类对于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中图形知识的系统认识和总结,是人类对于现实生活空间的直接反映,并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一位数学家这样描述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建立了很简单直观、能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数学模型,然后教会他们用这样的数学模型去思考去探索。
点、线、面、三角形和圆——这是一些多么简单又多么自然的数学模型,却能让孩子们在数学思维的天地里乐而忘返。
很难想像有什么别的材料能够这样简单同时又这样有成效”。
在现代社会,基本的图形知识,是人们生活、工作、科研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每一个普通公民,不论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会经常遇到各种几何量(长度、面积、角度、体积等等)的计算,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等等)的性质和作图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普通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
龚升教授最近在“数学历史的启示”一文中系统论述了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算术与代数、几何与三角、微积分的教学价值、内容体系以及与大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中学生必须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第一个理由是可以认识人们生活的三维欧氏空间中一些最基本的几何关系与性质。
1986年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解直角三角形与求积(包括立体)以及画图的技能,是绝大多数行业与专业所需要的”。
就几何学的发展来看,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几何学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在CT扫描、核磁共振等医疗成像技术上,还是在机器人、光盘、传真、无线电话、高清晰度电视等最新电子产品上,都广泛应用了几何学理论。
简而言之,几何学提供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应用广泛的基础知识。
(二)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空间观念一般是指: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够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能够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与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几何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数学对象、结构以及规律性的敏锐的空间想象和迅速的判断,是想象和判断的有机结合。
虽然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提高是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的必然而自然的结果,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仍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因为这两者对于学生学好整个中学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文俊院士指出“几何学有形象化的好处,几何会给人以数学直觉。
不能把几何学等同于逻辑推理。
应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也应适可而止。
只会推理,缺乏数学直觉,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对于数学学科的分类,大体说,数学中研究数量关系或数的部分属于代数学的范畴,研究空间形式或形的部分属于几何学的范畴。
近代函数概念与微积分方法的出现,在数学中形成了系统研究形、数关系的分析学,成为近代数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部分。
几何、代数、分析三大类数学,构成了整个数学的本体与核心,以上的数学基本结构也反映在中学数学的基本结构上。
目前中学数学包括了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图形的直观性起着重要作用。
龚升教授指出:“不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无法学习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实际上,数学通过数与形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一旦实数以及实数组与在N维乃至无限维空间中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个数学就与图形密切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