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含解析)12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 岩穴暝( ) 伛偻( ) 酒洌( )野蔌( ) 阴翳( ) 饮少辄( ) 醉觥( )筹交错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3)野芳发而幽香芳:(4)饮少辄醉___辄:(5)往来而不绝者绝:(6)泉香而酒洌洌:(7)杂然而前陈者陈:(8)太守谓谁___谓: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B.溪深而鱼肥C.泉香而酒洌D.而不知人之乐4.下列各句中“也”字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春夏时节的大洪山“_____________,___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欧阳修《醉翁亭记》)(2)《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___”。
(3) _________,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7. 下列对课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 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而宾客从"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章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 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中考语文总复习:醉翁亭记附答案解析

2021届海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6篇醉翁亭记[宋·欧阳修]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1)环滁.()皆山(2)林壑.()尤美(3)琅.()琊.()(4)水声潺.()潺(5)饮少辄.()醉(6)寓.()之酒也(7)日出而林霏.()开(8)云归而岩穴暝.()(9)晦.()明变化(10)伛.()偻.()提携2017(11)酿.()泉为酒(12)泉香而酒洌.()(13)山肴.()野蔌.()2017(14)宴酣.()之乐(15)射者中.()2017(16)弈.()者胜(17)觥.()筹交错2017(18)颓.()然(19)树林阴翳.()2.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心愿、意向;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意料、料想;思想、想法(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___________,今义:散发(3)佳木秀.而繁阴古义:___________,今义:清秀,聪明(4)射.者中,弈者胜古义:___________,今义:射击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山.【F】行六七里原意为:山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原意为:翅膀,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③杂然而前.【F】陈者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2)名词用作动词①名.【F】之者谁原意为:名字,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故自号.【F】曰醉翁也原意为:名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佳木秀.而繁阴(2)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临.【F】溪而渔(3)谓:①太守自谓.也②太守谓.谁(4)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朝而往,暮而归.【F】(5)乐:①而乐.【F】亦无穷也②游人去而禽鸟乐.【F】也5.其他重点实词(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2)林壑尤.【F】美尤:___________(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_______________(4)峰回.路转回:______________(5)饮少辄.【F】醉辄:___________(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寓:___________(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霏:___________(8)云归而岩穴暝...岩穴:_____________暝:___________(9)晦.明变化者晦:______________(10)山间之朝.【F】暮也朝:______________2017(11)野芳.发而幽香芳:___________2017(12)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_____________(13)伛偻提携....伛偻:_____________提携:_____________(14)往来而不绝.【F】者绝:______________(15)临溪而渔.【F】渔:____________(16)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____(17)山肴野蔌.蔌:_______________(18)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_____2017(1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_____________丝:___________竹:___________(20)弈.者胜弈:______________2017(21)觥筹..交错觥:____________筹:___________(22)苍颜..白发苍颜:_______________(23)颓然..乎其间者颓然:___________(24)树林阴翳.翳:____________(25)醒能述.以文.者述:_____________文:___________6.重点虚词也:①环滁皆山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④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⑤在乎山水之间也.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完整word版)《醉翁亭记》中考复习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醉翁亭记》中考复习练习及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醉翁之意不在酒(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临溪而渔()(5)杂然而前陈者()(6)苍颜白发()(7)太守谓谁()(8)环滁皆山也()(9)林壑尤美()(10)山行六七里()(11)饮少辄醉()(12)颓然乎其间者()(1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4)树林阴翳()(15)翼然临于泉上者()(16)觥筹交错()(17)名之者谁()(18)云归而岩穴暝()(19)至于负者歌于滁()(20)野芳发而幽香()(21)弈者胜()(22)晦明变化者()(23)觥筹交错()(2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6)临溪而渔()二、判断选择。
1。
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错愕良久 B 。
铸成大错 C。
承蒙错爱 D。
错落有致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名:命名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3。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负 / 者歌于途 B .已而夕阳 / 在山C.游人 / 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 / 欧阳修也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野芳发而幽香。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内容理解。
1。
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2。
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
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要成功就得努力,初三的同学们在初三语文的考试中要加油努力。
以下是给你介绍的初三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及参照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5 分)(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但是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量也。
(3)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拔,来往而不停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 山肴野蔌,杂但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坐起而吵闹者,众宾欢也。
苍然鹤发,颓乎此中者,太守醉也。
(4)已而斜阳在山,人影凌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但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说以下加点字词。
(4 分)(1)苍颜鹤发 ( ) (2) 别有用心 ( )(3)树林阴翳 ( ) (4) 述以文者 ( )2、将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第 (3) 段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同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情之作。
请依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要旨或许光景特色有关的词语。
(2 分)《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的和睦之音。
《小石潭记》洋溢着悄怆幽深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俊逸着的理想之风。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醉翁亭记》练习题(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考点练习考点一:词语理解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陈:摆放,陈列B.临溪而渔.渔:捕鱼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快乐D.太守谓.谁谓:为、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B.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C.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D.四时之.景不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考点二:朗读节奏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醉能/同其乐。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考点三:句子翻译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考点四:课文理解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检测题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填空4分本文选自《》作者,号,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说划线词语:34分1、环滁皆山:2、林壑尤美:3、望之蔚但是深秀者:4、峰回路转:,。
5、翼然临于泉上:6、作亭者谁: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谓:8、辄醉:9、别有用心: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寓:11、日出而林霏开:霏:;开:12、云归而岩穴暝:归:;瞑:13、晦明变化:14、野芳发而清香:15、佳木秀16、山间之四时:17、似乐亦无量:18、负者歌于途:19、伛偻:,这里指20、不停:21、临溪:22、酒洌:23、野蔌:24、杂但是前陈:杂然:;陈:25、宴酣:26、非丝非竹:丝竹:27、觥筹交织:28、苍颜鹤发:29、寂然:30、已而斜阳在山:31、阴翳:。
翳:。
32、醒能述其文:34、太守谓谁:三、要点语句翻译:11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译:3、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译:第1页共8页、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6、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7、伛偻提拔,来往而绝者,滁人游也。
译:8、山肴野蔌,杂但是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9、苍颜鹤发,寂然乎此间者,太守醉也。
译: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四、整体掌握17分1、文章要旨:。
2分2、构造纲要:本文的线索就是。
写山川,是抒发“”的乐;写游人不停路程,是表现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织,是表达“”;写鸣声委宛,飞荡林间,是显示“”,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得其乐的“”、“”。
7分3、各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4分山川之乐(亭之环境、亭之得名)(山间朝暮、山间四时)(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鸟乐、人乐、太守乐)4、归纳四部分段意4分第一部分:(1)。
人教版九上《醉翁亭记》基础题+中考真题训练答案

《醉翁亭记》答案一、永叔醉翁六一居士三、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峰回路转(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伛偻提携(5)泉香而酒洌(6)觥筹交错(7)苍颜白发(8)树林阴翳2.(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四、1.(1)格外(2)茂盛的样子(3)靠近(4)命名(5)情趣(6)于(7)领会寄托(8)雾气(9)聚拢昏暗(10)香花开(11)开花,这里指滋长(12)弯腰驼背,这里指老人抱着领着,这里指小孩(13)清(14)菜蔬(15)摆开(16)醉醺醺的样子(17)遮盖(18)以……为乐乐趣(19)为,是2.(1)于:①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在”②在③在六、1.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4.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早晨上山,晚上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6.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7.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里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游人离开,鸟儿们就欢乐起来。
9.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八、(一)【答案】1.自尔/遇事不敢忽也2.(1)清(2)遮盖(3)害处(弊病)(4)曾经3.(1)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2)(欧阳修)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4.B5.不同点:①甲文侧重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②乙文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三(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未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此山水之布置①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玫》)[注释]①布置: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布局。
148.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面对。
C.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
149.翻译画线句。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150.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151.[甲]文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有什么作用?152.[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答案】148.B149.(1)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2) 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
150.山以水为血脉/ 以草木为毛发/ 以烟云为神采。
151.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点名“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了,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152.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①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ɡ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起名的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第①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②段:写山中景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复习练习附答案 (1)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复习练习附答案《醉翁亭记》(1)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或加线字。
1.伛偻提携2.临.溪而渔.3.泉香而酒冽.4.山肴野蔌.5.杂然而前陈.者6.宴酣.之乐.7.非丝.非竹. 8.射者中.9.弈.者胜 10.觥筹..交错11.苍颜.白发 12.颓然乎其间者13.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树林阴翳.1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17.太守谓.谁 1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翻译下列文句。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前者呼,后者应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5.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7.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三、填空。
1.本文第三段写了太守、、之乐,作者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2.本文始终贯穿一个“”字,以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层层推进,而这一切都统摄于之乐。
3.联系全文,把“醉”和“乐”统一起来并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四、比较阅读。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酲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至扶风①之明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③乃雨,甲子④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⑤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⑦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⑧,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苏轼《喜雨亭记》)(注)①扶风:风翔府。
②弥:整、满。
③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④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⑤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⑥忭:欢乐、喜悦。
⑦属:同“嘱¨,意为劝酒。
⑧荐饥:连续饥荒。
238.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B.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C.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D.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239.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商贾相与歌.于市/渔歌.互答B.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余至扶风之.明年C.而.不知人之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D.越.明年,政通人和/越.三月乙卯乃雨240.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伛偻”指老人,类似的词还有“黄发”“皓首”等;“提携”指小孩,类似的词还有“垂髫”“总角”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醉翁亭记》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醉翁亭记》试题汇编(附答案)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5.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林壑尤.美/怨天尤.人蔚然深秀./一枝独秀.B.名.之者谁/莫名.其妙伛偻提.携/旧事重提.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渐闻.水声/闻.所未闻D.往来不绝./绝.处逢生杂然前陈./新陈.代谢76.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泉水之旁,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便是醉翁亭。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居于秀丽的琅琊山之中,比邻酿泉之水,环境清幽景色美好。
B.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_________所著。
2. 文章中“_________”一词,形容了作者欧阳修在醉翁亭的心境。
3. “_________”是文章中描述醉翁亭周围景色的词句。
4. “_________”是文章中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词句。
二、选择题1.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范仲淹2.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中,“醉翁”指的是谁?A. 欧阳修B. 苏轼C. 王安石D. 范仲淹3. 文章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A. 欣赏山水之美B. 饮酒作乐C. 与民同乐D. 抒发个人情感4. 下列哪项不是《醉翁亭记》中所描述的景色?A. 峰回路转B. 溪流潺潺C. 古木参天D. 碧波荡漾三、简答题1. 请简述《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2.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的?四、论述题1. 论述《醉翁亭记》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翻译题1. 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答案1. 欧阳修2. 醉翁之意不在酒3.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选择题答案1. B2. A3. C4. D三、简答题答案1. 《醉翁亭记》主要描绘了作者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期间,常到醉翁亭游玩,欣赏山水之美,与民同乐的情景。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描述自己与民同游醉翁亭,共享山水之乐,以及自己作为太守,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生活,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论述题答案《醉翁亭记》中体现了作者欧阳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主张“乐在山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与民同乐”,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同时,文章还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复习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复习练习一、字词解释环(环绕)滁(chú)皆(都、全)山也。
其(代滁州城)西南诸(众、许多)峰,林壑(hè)(山谷)尤(特别)美,望之(舒缓语气、无实义)蔚然(茂盛的样子)而(连词,表并列)深(幽深)秀(秀丽)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流水声)而(连词、表承接)泻(很快地流)出于(从)两峰之(的)间者,酿泉也。
峰回(回环)路转(拐弯),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坐落在高处)于(在)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的)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它,指亭子)者谁?太守自谓(自称)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到)此,饮少辄(zhé)(就)醉,而(并列连词)年又最高,故自号(取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的)意(情趣)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
山水(欣赏山水)之(的)乐(乐趣),得(领会)之(代乐趣)心而(承接连词)寓(寄托)之(代乐趣)酒也。
若夫(fú)(用在一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一事)日出而(承接连词,就)林霏(fēi)(雾气)开(散),云归(聚拢)而岩穴(xué)暝(míng)(昏暗),晦(阴暗)(huì)明(明朗)变化者,山间之(的)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放)而(承接连词)幽香,佳木秀(草木茂盛)而(承接连词)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连词,表修饰)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承接连词)乐亦无穷也。
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负(背)者歌于(在)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老人)提携(xié)(小孩),往来而(连词、表并列)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在……旁)溪而(连词,表修饰)渔,溪深而(连词,表并列)鱼肥,酿(酿造)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清澈貌),山肴(yáo)(做熟的鱼肉)野蔌(sù)(菜蔬),杂然(交错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前(在前面)陈者,太守宴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2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措,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③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③诮,饥笑。
25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②欧阳修谪.滁州(______)25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253.下列对选文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复习试题三(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9.“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山之.僧智仙也吾欲之.南海,何如B.名.之者谁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1.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______;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3.“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答案】19.欧阳修20.C21.云归而岩穴暝风霜高洁22.①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23.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解析】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答案

初三语文醉翁亭记复习题答案一、1、(1)脸色苍老(2)情趣(3)遮盖(4)用2、略3、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4、与民同乐宁静祥和(符合要求即可)5、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二、1、髫tiáo 伛偻yǔlǚ觥gōng2、(1)交错相通;(2)管乐器3、略4、世外桃源;觥筹交错5、(1)甲段主要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写太守与民同乐。
(2)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的活动。
三、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共2分,每空1分)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草木茂盛(3)菜蔬(4)酒杯(共4分,每小题1分)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浩,冬天水落石出。
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共2分)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共2分,从任何一个角度答即呵)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共2分)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1)“旧,旧的”或答“原来的”或答“过去的”(2)“边”或答“际”或答“边际”(共2分,每小题1分)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共2分.意思对即可)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
(共2分,从任何、一个角度谈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逐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
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1、(1)命名(1分) (2)降职(远调、贬官)(1分) (共2分)2、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NO·13专题:醉翁亭记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主备人:王磊审核人:徐美云时间:12月30日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5分)(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4分)(1)苍颜..白发 ( ) (2)醉翁之意. ( )(3)树林阴翳. ( ) (4)述以.文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2分)《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桃花源记》飘逸着的理想之风。
5、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2分)答:二、阅读下列两段文言选段,回答1--5题。
(14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1、给下列字注音。
(4分)髫.()伛偻..()()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阡陌交通..:()(2)非丝.非竹:()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4、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乙段中有一个短语,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个成语,它是(2分)5、下面两小题,分值相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2分)(如两题都答只评第一题)(1)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甲段主要写乙段主要写(2)在描写的重心上,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8分)甲:《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
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答: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2分)答: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答:乙文: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答:8、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答: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二)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
④志:记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名.之者谁() (2)欧阳修谪.滁州()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2分)4、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4分)在滁州时:在颍州时:《醉翁亭记》复习答案一、1、(1)脸色苍老(2)情趣(3)遮盖(4)用2、略3、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4、与民同乐宁静祥和(符合要求即可)5、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二、1、髫tiáo 伛偻yǔlǚ觥gōng2、(1)交错相通;(2)管乐器3、略4、世外桃源;觥筹交错5、(1)甲段主要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写太守与民同乐。
(2)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的活动。
三、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共2分,每空1分)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草木茂盛(3)菜蔬(4)酒杯(共4分,每小题1分)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浩,冬天水落石出。
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共2分)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共2分,从任何一个角度答即呵)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共2分)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1)“旧,旧的”或答“原来的”或答“过去的” (2)“边”或答“际”或答“边际”(共2分,每小题1分)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共2分.意思对即可)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
(共2分,从任何、一个角度谈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逐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
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1、(1)命名(1分) (2)降职(远调、贬官)(1分) (共2分)2、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判断句,1分;全句大意,1分。
共2分)3、饮少辄醉,年又最高(1分) 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1分)(共2分)4、与民同乐(2分)(若答“山水之乐”给1分) 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