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绪言及上篇总论
01绪言
近20000 堪称宋代方书之大成 788 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 编制的成药药典 开方论之先河( 开方论之先河 ( 第一 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 方原理) 方原理) 现存古医籍载方最多 的方书
成无己
20
朱橚
61739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一、治法来源于方剂 二、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 医宗金鉴》: “ 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 医宗金鉴 》 方者一定之法 , 法者不定之方 。 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 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 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补法
“八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八法”
医学心悟》 《 医学心悟 》 : “ 一法之 中 , 八法备焉 , 八法之中 , 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百法方说 、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 至真要大论》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佐五, 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 君一臣 佐五 , 制之中也 ; 君一臣三佐九 , 制之大也 ” 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补上治上,制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补上治上, 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以缓, 补下治下 , 制以急 , 急则气味厚 , 缓则气味薄 ”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和法
“八法”
清法
清法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 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 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 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 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 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 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 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 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 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 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
方剂学——绪言、总论、解表剂、泻下剂
❖ 1、定义:
清法
通过清泄气分,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泻
火解毒,清虚热,清热祛暑等作用,以清除温 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实热
热 证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热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3、常用分类
❖ 清气分热 ❖ 清营凉血 ❖ 清热解毒 ❖ 清脏腑热 ❖ 清虚热
❖ 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消法
❖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行气 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 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 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 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 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
“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 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 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
方剂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章 绪 言
❖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发展简史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 方:有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 组合成方。
最新考研方剂学完整笔记(手打)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1、用于惊痫抽搐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3、用于风热头痛、目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定能康。
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4、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6、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胀: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痨: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饮: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标本明。
痰饮: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饮: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方剂学绪言、第一、二章
8. 建国后: 1.《方剂学》教材从一版到六版的编 写、更新。 2.《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成书。由南 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主编,载方约 96592万首,全书2038万字,分11册,目 录以方名首字笔画为序,其对上自秦汉, 下迄现代(1986年)的所有有方名的方 剂进行了一次系统整理。我国现在最大 的一部方书。 3.《药典》收录的名方验方和复方制剂。
治法 须急下 从下窍出 渐消缓散
八.补法
1.特点: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恢复 人体正气. 2.适应范围: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脏腑虚损等各种虚证. 3.分类:分为补气、血、阴、阳及补 脏腑等。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一.病证分类: 1.《五十二病方》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唐,王焘:《外台秘要》 4.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5.明,朱木肃 《普济方》
6. 宋元时期: (1)宋,王怀隐等编纂《太平圣惠 方》,共l00卷,载方 16834首。临床实 用方书 (2)《圣济总录》,载方近20000首, 有内·外·妇·儿·五官·针灸·正骨各科。 "堪称为宋代医学全书"。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 府药局----和剂局的成药处方范本,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4)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
重要性: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方面。 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1. 公元前三世纪: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 部方书。(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经典著作,有辨证、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 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 论基础。
方剂学笔记总结
注:本文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方剂学)及本人课堂笔记综合整理而成,有助于中药类(士、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中药类研究生考试等多门学科复习使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少阴,白芷阳明。
分经论治。
5、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荆芥穗、淡豆豉去幸存用。
6、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石膏倍于麻黄。
8、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
生痰之源-茯苓,贮痰之器-前胡,气顺痰消-桔梗+枳壳。
人参亦属佐药,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逆流挽舟。
9、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黄芪、人参为君药。
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10、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和葳蕤共为君药。
11、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不仅四时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12、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白芍、甘草、生姜)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轻证。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13、升麻葛根汤:(升麻、赤芍、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解血络热毒。
1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剂学》学习笔记9
《方剂学》学习笔记9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汗法上课,上次讲多从八纲推导出八法,也就是常用治法,医门八法的一个前面的概述了。
那我们下面就具体讨论八法,讨论之前,先谈一下八法学习的四个方面,学习要求。
因为八法在现在运用当中,运用的频率,重要程度略有差别,所以要求每个法不完全一样,最常规的一般说四个方面,* 八法的定义是什么?* 适应病证是什么?* 常用分类* 使用注意,要了解这四个方面,但有些治法现在用得较少,比如说吐法就不必要按这么细了。
最典型的、比较全面的我们从汗法开始,汗法是一个大法。
一、汗法的定义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后来当然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的& 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那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够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
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概括成为营卫。
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分。
& 肺卫是指的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
& 肺系呢,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
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急”,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系统里面,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津输布到体表。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方剂学课程复习要求
方剂学课程复习要点1.绪言: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及其意义2.第1-5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方结构及其涵义;方剂的组成变化形式及其实例;常用剂型(汤、丸、散、丹等)特点;汤剂煎法等3.第6-22章:掌握各方的组成、功用与主治证候;各方的君药及其意义。
各章方剂分类;各类之代表方剂4.深入理解各方的制方原理,全面掌握常用代表方剂的配伍意义(每类之代表方剂)。
5.掌握部分方剂组成、配伍、功用、适应证候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如下(掌握与熟悉方):(1)解表剂解表剂使用注意桂枝汤:桂、芍配伍调和营卫及其二药用量比例;本方煎服方法小青龙汤:芍药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九味羌活汤:黄芩、生地的配伍意义银翘散:方中配伍辛温解表药的意义麻杏甘膏汤:麻、膏用量比例与辩汗的关系败毒散:人参的配伍意义;本方被称之“逆流挽舟”法的涵义。
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的异同(2)泻下剂大承气汤:煎煮法温脾汤:大黄与温药配伍“去性取用”之涵义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变化而来十枣汤:大枣的配伍意义;本方使用注意(重点为剂型、剂量、服药时间)(3)和解剂小柴胡汤:柴、芩配伍和解少阳;人参、甘草、大枣的配伍意义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的异同四逆散:所治“四逆”之病机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痛泻要方:防风的配伍作用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如何变化而来,为什么?该方配伍特点如何?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变化而来;是方重在和解少阳,主治以少阳证为主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四法俱备葛根黄芩黄连汤:重在清里(4)清热剂清热剂的使用注意白虎汤:主治证候临床表现特点:“四大”清营汤:有关“透热转气”的药物及意义普济消毒饮:方中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凉膈散:方中重用连翘;配伍大黄“以泻代清”的意义仙方活命饮:治疗痈疡阳证的代表方,体现治疗外痈的“消法”导赤散:配伍体现利水以“导”心热下行龙胆泻肝汤:方中为何配伍当归、生地清胃散:方中升麻的作用玉女煎:与清胃散证临床表现之异同芍药汤: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中行血与调气之品各有哪些药青蒿鳖甲汤:丹皮的配伍意义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组成、功用、主治之异同;“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5)温里剂小建中汤:体现“甘温除热”之法吴茱萸汤:吴茱萸一药而“三经”并治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散均治“四逆”,立法与适应证有何不同阳和汤:治疗阴疽(痈疡阴证)的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由桂枝汤如何加减而成(6)补益剂参苓白术散:配伍桔梗的意义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机理;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玉屏风散:黄芪与防风之间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生脉散:补益气阴的代表方四物汤:寓调血于补血之中,补而不滞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代表方;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六味地黄丸:配伍特点与六药用量比例炙甘草汤:配伍桂枝、生姜的意义一贯煎:与逍遥散均常用于治疗肝郁胁痛,如何区别应用肾气丸:大量滋阴药配伍少量温阳药之意义;本方的配伍特点左归丸:配伍特点右归丸:同上地黄饮子:是方由补肾与化痰开窍二部分药组成,各为何药(7)固涩剂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四神丸:由二神丸合五味子散变化而成桑螵蛸散:与金锁固金丸立法与适应证之异同固冲汤:与归脾汤同治崩漏,如何区别应用(8)安神剂天王补心丹:方中桔梗的作用;与归脾汤同治心神失养之失眠,临床如何区别应用(9)开窍剂开窍剂的使用注意凉开“三宝”功用、主治之特点苏合香丸:方中的“十香”;配伍白术、诃子的意义(10)理气剂越鞠丸:主治“六郁”为何以行气药为君?方中为何未用化痰之品?半夏厚朴汤:苏叶的配伍意义枳实消痞丸:哪三方加减化裁而成;消补温清之侧重点及其依据(消重于补,清大于温)天台乌药散:川楝子的炮制方法及其意义苏子降气汤:方中治疗“上实”与“下虚”之品各有哪些药物定喘汤:为何无表证者亦可使用本方旋复代赭汤:如何理解旋复花与代赭石的特殊用量比例暖肝煎:与天台乌药散主治证候之异同(11)理血剂活血祛瘀剂配伍理气药或补气药之理止血剂配伍清热药或活血药之理桃核承气汤:配伍大黄、桂枝的意义血府逐瘀汤:为何适宜于胸中血瘀证;方中的理气药有哪些补阳还五汤:黄芪的用量特点及其作用温经汤:如何理解本方治证寒热虚实错杂之病机;半夏的配伍作用生化汤:何谓“生化”,本方如何体现“生化”十灰散:治标止血之剂咳血方:治本止血之方黄土汤:配伍黄芩的意义;附子、白术与生地、阿胶之间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桂枝茯苓丸:配伍茯苓、桂枝的意义(12)治风剂川芎茶调散:重用何药;茶水调药的意义消风散:为何配伍滋阴养血之品羚角钩藤汤:桑叶、菊花的配伍意义镇肝熄风汤:重用何种牛膝为君药,为什么?方中茵陈、川楝子、麦芽的配伍意义?大定风珠:由复脉汤或加减复脉汤如何化裁而成(13)治燥剂杏苏散:注意所治证候出现咳嗽“痰稀”的机理清燥救肺汤:所治温燥重证的病机特点麦门冬汤:理解所治证候“病在肺,源在胃”。
方剂学-总论(绪言、发展简史)
五、宋元时期
• 方剂学全面发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 • 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第一个作方论, 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 ,开方论之先河。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最早的儿科专科 方书。
六、明清时期
• 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 响。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 • 明代官修的《普济方》载有61739首方,是我国历 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 • 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收方七百多。它是历史 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 • 汪昂《医方集解》、《汤头歌诀》。
一、先秦时期
• 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 。 •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汉时期
•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的贡献:确立和归纳了治则 治法;十三方;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 •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奠定了辨证论 治的基础,被尊为“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为一 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 有成效的方剂。
方 剂 学
绪 言
•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 务。 •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成 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工具书 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 而无杂谓之齐”,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 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 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 使),妥善配伍而成。
七、近现代时期
•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 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方剂比较☻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中药方剂学绪言及总论
三、繁荣发展阶段: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临床制方选药多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探讨,提倡用药简捷。在这一阶段出现 的代表方书包括:《肘后备急方》《小 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等。
(1)《肘后备急方》
该书又称《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葛洪所 撰,以简、便、廉、效为其特点,记载急 救方法。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为张仲景,创 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 “方书之祖”或“医方之祖”、“群方之 祖”、“众方之祖”等。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 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其 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 245首,两书合计除去重复地方共323首。
其他: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 的方剂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宣明论方》 王好古《此事难知》 李东垣《脾胃论》《东垣试效方》 朱丹溪《丹溪心法》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 应臣之为使。”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 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
绪言
在绪言中我们主要讲五个问题: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绪言
绪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团、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当中已经发现了药物。
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治病比单味药疗效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
在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它是1973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其内容比较粗糙,部分药名后世未见,而且没有方名,从字义推断早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虽载方只有十三首但在剂型上已有汤、丸、散、膏、丹、酒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全书共收载方剂314首,其中绝大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对方剂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晋唐时期,医学有很大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方书。
东晋葛洪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编成《肘后备急方、便于临时急用。
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药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编撰《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林亿赞其“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其后,王焘取数十年搜集视为“秘密枢要”的医方编著呼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保存了《深师\<集验\</J’品方》等众多方书的部分内容,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宋代由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共100卷,载方16834首。
该书首详诊脉辨阴阳虚实法;次叙处方用药的法则,然后按类分叙各科病证,随列诸方,主治详明,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
方剂: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工具。
(愿意指药物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方剂理论、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①辨证——立法
②选择——药物
③按照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方剂学形成年代——清代
一、先秦时期
1973出土《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晚期现存最古老方书医方283个诸方用药242种
二、两汉时期
1、《黄帝内经》记载有关方剂理论最早著作 13首方剂
2、《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方书之祖,众法之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
陈延之《小品方》
四、隋唐时期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载方2200余首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
五、宋元时期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单方 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列医方先例
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而成的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
六、明清时期
《普济方》载方61739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
吴昆《医方考》(知柏地黄丸)第一部方论专著
清代实用性方书——《医方集解》清初汪昂综合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法则。
中医学治法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概括性,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
大法
其次——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具体治法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从中医学发展历史来看:先方→法。
治法是在长期临床方药运用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总结而成,后于方药形成。
当治法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称为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
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
治法——原则,方剂——手段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法可以类方,法可以释方以法组方、遣方、类方、释方———以法统方
第三节、常用治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表证):开腠理,宣肺气,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适应症: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征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留在咽喉、胸隔、胃脘的痰涎、素食或者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方法
适应症:中风痰壅,素食阻胃脘,毒存胃中,还有病为居上,病势急暴,体壮之人可用
注意:易伤胃气,体虚、孕妇、妇人新产慎用
3、下法(里实证):通过泄下、荡涤、攻浊等作用,使使停留于胃肠
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
治法。
适应症: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
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既能驱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专治邪在半表半里
5、温法(里寒症):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
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火证、热毒证、虚热证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消法下法区别
消法下法
邪在肠胃,病在脏腑、筋络、肌肉之间
病势急迫邪坚病固,来势缓
形症俱实虚实夹杂
速除渐消缓散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配伍的目的——增效减毒
第二节、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多在温里与清热剂)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药味的增损•前提:君药不变•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第五章、方剂服法
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
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