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包括经济学、医学、社会科学等等。

为了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合理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目标统计学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及课程的实际应用。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基本统计概念和术语:学生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总体、样本、变量等等。

他们还应该熟悉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例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等。

2. 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的优缺点,并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掌握常见统计方法: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例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等。

他们需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独立进行统计分析。

4.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释来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将统计结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清晰地解释统计分析的结果。

二、课程内容统计学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课程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统计学教学大纲中的内容:1. 描述统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描述数据。

他们需要学会计算和解释数据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并能够使用图表来展示数据。

2. 概率论: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概率理论。

他们需要了解概率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计算概率。

3. 抽样与估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抽样和估计。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抽样方法,并能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抽样和估计。

4. 假设检验: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他们需要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能够进行假设检验的计算和解释。

5. 回归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回归分析。

他们需要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三、教学方法统计学教学大纲还需要明确教学方法。

研究生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研究生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摘要:1.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概述2.统计学的基本信息3.统计学的课程性质与任务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5.统计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正文:一、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它为研究生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处理复杂数据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等。

因此,研究生统计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统计学的基本信息统计学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编码、课程类别、总学时和总学分等。

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于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

先修课程为概率论,由经济管理系开课。

统计学课程的总学时为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64 学时,实验学时和讨论习题学时均为0 学时。

总学分为3 分。

三、统计学的课程性质与任务统计学课程的性质是系统地论述社会经济统计现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其任务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学课程主要包括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两大部分。

描述统计方法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推断统计方法主要涉及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四、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它涉及生物学、医学和统计学等多个领域。

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描述统计方法等。

其主要方法包括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生物统计学在临床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基因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五、统计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统计学在各个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统计学可以用于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在生物医学领域,统计学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流行趋势、治疗效果和基因相关性等;在自然科学领域,统计学可以用于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以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等。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学习统计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教学大纲,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教授这门学科。

I. 介绍统计学A. 统计学的定义与目标B.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C. 统计学的重要性II. 统计学教学目标A. 知识与概念1. 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2.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与技巧3. 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应用B. 技能与能力1. 数据的可视化与描述2. 推断统计与假设检验3. 统计软件的应用III. 教学内容与安排A. 基础统计学1. 描述统计学a.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b. 数据的可视化与描述2. 概率与概率分布a. 基本概率原理b. 离散和连续概率分布3. 统计推断a. 抽样与抽样分布b.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B. 进阶统计学1. 回归分析a. 简单线性回归b. 多元线性回归2. 方差分析a. 单因素方差分析b. 多因素方差分析3. 非参数统计方法a. 秩次统计b. 重抽样方法IV. 教学方法与评估A. 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2. 讨论与互动3. 实践与案例研究B. 学生评估1. 课堂表现与讨论2. 作业和小组项目3. 考试与综合评估V. 教材与资源推荐A. 主要教材B. 参考资料与学术期刊C. 统计软件推荐总结:统计学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指导,帮助学生在统计学领域建立坚实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统计学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学生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教师应根据大纲的安排,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此外,推荐优质的教材和资源,以及相关的统计软件,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遵循统计学教学大纲,我们可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统计学基础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一)统计学课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一些基本概念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熟悉统计学的分科;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内容为:1、统计是什么?2、现实中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概率和机会3、变量和数据4、变量之间的关系5、统计、计算机与统计软件(二)数据的收集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熟悉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搜集方法。

具体内容为:1、数据是怎样得到的?2、个体、总体和样本3、收集数据时的误差4、抽样调查和一些常用的方法5、计算机中常用的数据形式(三)数据的描述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离散系数的适用场合;熟悉众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了解极差的含义及特点,偏态、峰度的测度方法,统计表的编制等,能够编制频数分布表;了解频数分布的图示方法和类型。

具体内容为:1、如何用图来表示数据?2、如何用少量数字来概括数据?(四)机会的度量:概率和分布掌握概率的运算,确定变量分布的基本方法;掌握抽抽样分布及中心极限定理;熟悉如何运用小概率定理对事件进行判断。

内容包括:1、得到概率的几种途径2、概率的运算3、变量的分布4、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5、用小概率事件进行判断(五)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估计掌握用估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熟练运用点估计及区间估计的方法,并且可以独立运算,说明估计结构;掌握估计结构的评判标准。

1、用估计量估计总体参数2、点估计3、区间估计4、关于置信区间的注意点(六)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了解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七章,共48学时,这些模块的内容但是又紧密联系。

第一章总论(第1周,共3学时)
第1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第2节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工作过程(1学时)
第3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2-4周,共7学时)
第1节统计调查方案与种类(3学时)
第2节统计分组(1学时)
第3节分配数列(2学时)
第4节统计表(1学时)
第三章综合指标(第4-6周,共8学时)
第1节总量指标(1学时)
第2节相对指标(2学时)
第3节平均指标(3学时)
第4节标志变动度(2学时)
第四章动态数列(第7-9周,共8学时)
第1节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3学时)
第2节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2学时)
第3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2学时)
第4节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1学时)
第五章统计指数(第10-11周,共6学时)第1节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1学时)
第2节总指数的编制(2学时)
第3节总量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2学时)
第4节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六章抽样调查(第11-14周,共8学时)第1节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形式(2学时)第2节抽样平均误差(4学时)
第3节全及指标的推断(1学时)
第4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1学时)
第七章相关分析(第14-16周,共8学时)第1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1学时)
第2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3学时)
第3节直线回归分析(3学时)
第4节曲线回归(1学时)。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涉及经济、医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因此,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份统计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采样方法和数据收集的技巧。

此外,还将介绍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表达。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例如,直方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计算和解释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如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等。

第三部分:概率论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基本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等。

此外,还将介绍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例如,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等。

第四部分: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统计推断是否成立的方法,而置信区间估计则是一种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和解释结果。

第五部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他们将掌握如何拟合回归模型、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回归系数等。

此外,还将介绍多元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全校各本科专业(除文学系,外语系、艺术系各专业以及国际商务、统计学专业以外)学时:54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从统计学的产生、统计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统计学的学科概貌,从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等方面横向阐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各专业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具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中要处理和分析数据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统计学的研究体系和基本概念;3.明确学习与研究统计学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作用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正因此,才使它几乎成为一门万能的科学。

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总体性(也称大量性)、数量性、具体性、变异性3.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统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统计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2.标志与标志表现3.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4.变异、变量与变量值5.参数与统计量(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统计学?2.试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简述统计学的性质和作用。

4.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标志、指标以及变量这个概念。

5.试区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

6.如何区分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7.请区分指标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2.明确统计方案的设计;3.明确统计问卷的结构和实施;4. 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来源1. 统计数据搜集的概念2. 统计数据搜集的种类3. 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第二节调查方案的设计1. 确定调查目的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 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 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第三节统计问卷调查1. 问卷的概念和类型2. 问卷调查的概念和意义3.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4. 问卷调查的设计程序与形式5. 问卷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1. 普查2. 统计报表制度3. 抽样调查4. 重点调查5. 典型调查(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统计调查?分哪几类?2.一个完整的统计问卷应包括哪些部分?3.统计数据可从什么途径得到?4.对比分析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5.试述统计数据类型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的预处理;2.了解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3.了解统计数据的图表显示。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1. 数据审核2. 数据筛选3. 数据排序4. 建立数据透视表汇总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整理1. 分类型数据的整理2. 顺序型数据的整理3.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第三节统计数据的显示1. 统计图2. 统计表(三)思考与实践1.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2.分类型数据、顺序型数据分别如何进行整理?3.数值型数据的统计分组方法有哪些?并简要解释每一种方法。

4.简述组距分组的步骤。

5.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何区别?6.茎叶图与直方图相比有哪些不同?(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四章统计描述(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统计指标;2.会计算各个指标;3.明确各指标的用途。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总体规模的描述1. 总量指标的概念2. 总量指标的分类3. 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第二节对比关系的描述1. 相对指标及其计量形式2.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3. 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第三节集中趋势的描述1. 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四分位数2. 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3. 众数、中位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关系第四节离散程度的描述1. 异众比率2. 四分位差3. 极差4. 四分位差5. 平均差6. 方差与标准差7. 变异系数第五节分布形态的描述1.分布的偏态2. 分布的峰态(三)思考与实践1.总量指标有哪些分类?2.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3.什么是集中趋势?它有哪些测度值?4.简述众数、中位数和算数平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5.什么是离散程度?它的作用是什么?离散程度有哪些测度值?6.离散系数的作用是什么?7.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五章统计抽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2.明确各统计量的抽样分布;3.了解正态分布在抽样分布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二节抽样分布1. 抽样及其抽样分布的涵义2. 重置抽样下的抽样分布3. 不重置抽样下的抽样分布第三节正态分布1. 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的地位2. 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及其数学性质3. 正态分布函数及其标准化4. 关于抽样分布的定理5. 几个与抽样有关的概率分布(三)思考与实践1.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它们各自的概率分布?2.试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它们各自的抽样方式主要有哪些?3.解释抽样、抽样分布的含义。

4.何谓重置(复)抽样?何谓不重置(复)抽样?5.什么是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简述正态分布与2分布、t分布、F分布之间的关系。

6.样本均值x、样本方差2s以及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各是怎样的?请给予简要说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六章统计推断(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统计推断的方法;2.了解参数估计的计算过程和结论的含义;3.了解假设检验的计算过程和结论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推断及其特点1. 统计推断的概念及其特点2. 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3. 统计推断的误差第二节参数估计1. 参数估计概述2. 参数估计的方法点估计、区间估计3. 样本容量的确定第三节假设检验1. 基本概念、原理及步骤2. 总体平均数的检验3. 总体比例的检验4. 总体方差的检验(三)思考与实践1.简述参数估计的方法。

2.简述评价估计量优良性的三个标准。

3.如何理解置信区间与置信度?4.在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容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5.什么是假设检验?6. 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7.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七章方差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方差分析的概念;2.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引言1. 问题的提出2.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3.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原理4.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1.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结构2. 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3. 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4. Excel在方差分析中的应用(三)思考与实践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方差分析包括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区别?3.方差分析中有哪些基本假定?4.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总平方和、组间平方和和组内平方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5.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八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明确线性回归的概念和方法;3.明确一元线性回归的模型和检验过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关分析1. 变量之间的关系2. 相关分析相关关系的描述、相关关系的度量第二节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三)思考与实践1.举例说明变量间存在几种不同的关系?2.相关分析中还有没有其他描述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3.相关分析中还有没有其他度量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存在什么关系?5.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否都有意义?为什么?6.什么是最小二乘法?7.在使用最小二乘法时,为什么要对模型进行假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九章统计指数(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统计指数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1. 统计指数的概念2. 统计指数的分类3. 总指数编制的两个基本方式第二节综合指数1. 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原理2. 拉式指数3. 帕式指数4. 综合指数的其他形式第三节平均指数1. 平均指数的概念及编制原理2. 算术平均指数3. 调和平均指数第四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1. 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其作用2. 指数因素分析方法3. 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4. 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第五节其他常用指数1. 工业生产指数2.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3. 股价指数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指数?它有哪些性质和主要作用?2.总指数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各有何特点?3.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各有什么特点?4.在两个因素构成的经济现象中,指数化指标与同度量因素有何关系?5.什么是指数体系?有何特点与作用?6.何谓平均指标的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和固定构成指数?在数量上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第十章时间数列分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时间数列的各指标;3.明确对时间数列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时间数列概述1.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2. 时间数列的种类3. 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 发展水平2. 平均发展水平3. 增长水平与平均增长水平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2.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分析1. 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2. 长期趋势测定第五节季节变动分析1. 季节变动及其测定目的2. 季节变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3. 季节变动的调整第六节循环变动分析1. 循环变动及其测定目的2. 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三)思考与实践1.何谓时间序列?有哪些种类?2.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何区别?3.什么是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水平?4.何谓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5.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之间有何关系?6.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哪两种方法?7.两国同年环比经济增长均为5%,看哪国增长量多,应比较两国的什么指标?8.间隔相等的时点指标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9.何谓定基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多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