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精选5篇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篇一:《喜宴》观后感】喜宴是李安93年执导的一部有关同性恋的电影,但是通篇看下来,同性恋反倒没有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给过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传统,影片中无处不在,甚至一点都不避讳地把“闹洞房”这一特有现象展现出来。
正因为这部影片有着太深的中国的烙印,于是影片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当中国传统遇到了同性恋”。
我始终觉得李安导演把中国人参与进同性恋问题是别具匠心的,在尊奉“传宗接代”“香火”传统的中国社会,血统是至高神圣的,不容亵渎的。
这就决定了女人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于是在传统的中国人这里,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是传宗接代的要求,是对孝义的尊崇。
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传统,大家都讲血统,尤中国为甚,尤其在当时中国被世界认知为开放程度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下。
所以,在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面对同性恋问题的时候,似乎中华民族有其典型的代表性,似乎只要中国人处理得好同性恋问题那么全世界就都不应是什么问题了。
于是,中国人就理所当然地作为同性恋问题的“合理”“反方”被树立在那里,这样恐怕没有哪个人是不信服的。
此外,影片结果的处理有些勉强,显示了导演为了迎合东、西方文化做的妥协,或者说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看法,结果显得太过于积极、理想。
伟同去到美国已经十年,如果说他在美国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逐渐将自己的趋向展现出来,逐渐完成了自我劝说、释放和认同,那么伟同的爸爸仅仅在美国待了几个礼拜,竟能那么迅速地接受同性恋,这怎么可能?就写这么多吧,算是抛砖引玉。
【篇二: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延续了《推手》的主题——探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间的冲突得到更强烈的展现。
李安把婚礼,这个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经历摆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婚姻的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家族的延续。
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结局必须是孩子的诞生。
所以,婚姻模式必然被默认为一男一女式的。
西方传统婚姻也是一男一女的结合。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精选(一):《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
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
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
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
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
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1)百事孝为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
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个性是父母。
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观《喜宴》后随想 (3)
观《喜宴》后随想之前看过李安导演过的《断背山》感触良多。
今天又看了李安的另一部介绍同性恋的故事。
不过之前那些同性恋的电影里面似乎同性恋者都迫于社会压力,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李安这部《喜宴》,却有了一个视乎很好的结局。
可以说这是一部对同性恋充满友好,似乎是认可的态度的电影。
而且在这部电影里也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学问。
《喜宴》包含的内容和层次真的是很丰富,有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中国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是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
让人笑中有泪地观看完《喜宴》之后,仍觉得回味无穷。
其中有一段,也是我认为整个影片中最轻松,幽默的一段戏,就是在伟同和威威结婚、摆宴席、闹洞房这段戏。
在观看的时候,不禁会发生阵阵笑声。
中国最古老的婚礼习俗---婚礼,像咬苹果、敬酒、闹洞房……上演在了极具现代化文明的美国,参加婚礼的客人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几乎达到了疯狂,就连在一旁观看的外国人都暗暗惊奇,发出感慨,一向以内敛、稳重自居的中国人怎么也会如此的狂欢、开放?一个老外还说“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的像数学天才”。
注意观看你会看到在这两个老外后面的那个男人正是李安导演,他客串了一位宾客。
接着说了一句话,“这是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啊,认真想想,中国婚礼文化中的这些礼仪,像婚姻典礼上宾客们可以起哄、叫嚣,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等等,这些游戏中的大部分都是关系到“性”,我曾经看过几篇关于中国的性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文章。
性在中国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地位,一是认为它是丑陋的,避讳的;另一个是认为它是光明正大的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是在婚礼上,处于在喜庆气氛中,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的。
这些风俗能一直留传至今,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在喜庆的氛围中,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被娱乐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被分享。
这种分享又不是把性当作正常、健康、美好的东西来分享,而是把某种平时因避讳,难以启齿的话题在这一特殊场合合理的揭露出来。
[观后感]喜宴影评(精选6篇)
[观后感]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精选(一):
《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
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
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
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
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
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喜宴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5068儿童网
喜宴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喜宴的结局让我释怀了,对家人的负疚感让我不敢勇敢的打开心窗,为责任而活也成了自己浑浑噩噩生活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喜宴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喜宴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今天看了一部“很李安”的电影——《喜宴》,该片讲诉了定居美国的同性恋人士高伟同,为了应对父母的逼婚,与大陆非法移民来的女画家假结婚,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打开影片介绍是喜剧,没想到点进去后才发现是同性恋题材。
电影上映于1993年,这类题材在当时应该还算是比较敏感的,很好奇李安会怎样处理故事,拿捏尺度。
直到看完才发现,他并没有一味去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只是将此作为故事发生的引子。
这一特殊题材被成功地拉回了普通生活,放入家庭关系里加以考验,最终试出了真情:父母在痛苦中理解了孩子的选择。
李安的电影之前看得比较少,不太明白他评价这是一部“很李安的电影”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别。
搜索后发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片中的很多情节来自于他的真实经历。
例如,电影里关于婚礼部分的大多场景,如酒宴、闹洞房,很多来自于他自己办婚礼的经历。
而同性恋的故事则来自他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
这些生活里的真实故事最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
平时也喜欢读故事、写故事,研究别人讲故事的方法。
但常常觉得平凡生活里的精彩故事太少,写起来也很枯燥乏味。
李安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就是巨大的素材库,只要留心便会发现好故事。
记得有本写作书里提到,要想发现好故事、写出好故事,只是倾听还不够,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体会、再现,如此才会丰富立体。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打开感官,保持好奇心和敏锐度,去挖掘好故事,而不是等到故事的降临。
喜宴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2《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台湾传统家庭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以一个婚礼为背景展开,通过一场家庭聚会,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以及他们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潮之间的挣扎。
这种冲突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电影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个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主人公在电影中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他既要面对家族的期望,又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个体在家庭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在电影中,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家庭的纽带,又是个体认同的依托。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
电影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最后,电影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了观众对自我和他人的思考。
在电影中,人物们展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和行为,有喜有忧,有爱有恨。
这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感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引发观众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家庭关系、个体追求、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揭示,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家庭、个体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触良多。
影片围绕着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展开,讲述了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情感纠葛的故事。
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他的父母一直盼望着他能早日结婚生子,延续香火。
可高伟同实际上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赛门在美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为了应付父母的逼婚,高伟同决定和一位来自上海的非法移民女孩顾威威假结婚。
本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戏码,却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说那场喜宴,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从一开始的筹备,就能看出华人对于婚礼的重视。
大红的喜字、精美的礼服、丰盛的酒席,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喜庆和隆重。
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大家聚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天,那种热闹的氛围仿佛能把屋顶都掀翻。
婚礼上的各种传统仪式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什么敬茶啦、拜天地啦,虽然繁琐,但却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酒席上,大家推杯换盏,笑声、劝酒声此起彼伏。
一道道美味的菜肴端上桌,大家吃得那叫一个香。
我感觉那场景就跟我参加过的亲戚的婚礼一模一样,那种熟悉的烟火气,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有高伟同的父母,他们满心欢喜地操办着儿子的婚礼,眼中满是期待和欣慰。
尤其是高伟同的父亲,他那严肃又慈祥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长辈。
他们总是希望子女能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式生活,虽然这种期望有时候会给子女带来压力,但那份深沉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顾威威这个角色,她独自一人在美国打拼,为了能拿到绿卡,才答应了这场假结婚。
她的内心其实充满了迷茫和不安,在婚礼的喧嚣背后,她的眼神中偶尔会流露出一丝落寞。
当她穿上那身华丽的婚纱,我能感觉到她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未知的恐惧。
电影中高伟同、赛门和顾威威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也让我感慨万分。
他们每个人都在这场闹剧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试图平衡爱情、责任和现实的关系。
高伟同夹在赛门和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赛门感到被背叛和忽视,心中充满了委屈;顾威威则在这场假婚姻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影片围绕着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展开,讲述了在美国生活的同性恋儿子为了应对父母的逼婚,与一位女租客假结婚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又温情满满的故事。
电影里的很多场景和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说那场喜宴,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从筹备开始,就能感觉到那种浓浓的传统气息。
大红的喜字、精美的请柬、满桌的佳肴,还有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迎接这个所谓的“大喜日子”。
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可这笑容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复杂的情感呢?主角伟同的无奈和纠结,威威的迷茫和不安,还有父母满心的期待和欢喜。
婚礼上,大家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各种敬酒的环节,让伟同和威威应接不暇。
长辈们说着那些千篇一律的吉祥话,年轻人则在一旁嬉笑打闹。
我记得有个场景,一位亲戚非要让伟同和威威当众亲一个,大家跟着起哄,伟同和威威尴尬极了,可又不好驳了大家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亲了一下。
这一亲,全场欢呼,大家好像都沉浸在了这虚假的喜悦之中。
还有闹洞房的那段,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群人把伟同和威威推到床上,让他们做各种难为情的动作。
有人往他们手里塞红枣、花生,寓意着早生贵子。
这时候的伟同和威威,脸上的笑容已经变得僵硬,心里不知道有多苦涩。
而那些闹洞房的人,却丝毫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异样,还在一个劲儿地闹腾。
在这一片欢腾之中,我看到的却是无尽的悲哀。
父母满心欢喜地以为儿子终于成家立业,却不知道这只是一场骗局。
伟同和威威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不得不伪装自己,活在谎言之中。
而那些亲朋好友们,他们的祝福和欢笑,在这一刻也显得那么的空洞和无力。
电影中的父母形象也刻画得非常细腻。
父亲一直是个严肃、传统的人,他希望儿子能够按照他的意愿生活,结婚生子,延续香火。
可当他最终知道真相的时候,那种震惊、无奈和心痛,让人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母亲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她一心为儿子着想,却不知道自己的爱有时候也会成为儿子的负担。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喜宴》的电影,这部电影带给我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电影以台湾传统婚礼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为了面子和家族的困扰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家庭纠葛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我深深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以下是我对电影的观后感。
故事以泰国的景点为背景,讲述了男主角为了面子而将移民美国的计划推迟的故事。
影片展现了男主角为了维护家族的形象而选择娶一个泰国女性为妻,并以此为契机让家族和谐统一。
影片表现了现实中的泰国婚礼仪式和家族亲朋好友们忙乱的场景,让我感到非常真实。
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导演成功地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家庭价值观的尊重。
影片在刻画家庭关系方面也格外出彩。
男主角的父亲在照顾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之间摇摆不定,他既要维持自己的身份地位,又要顾及子女的幸福。
而女主角则代表着弱势一方,她身处一个充满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家庭,却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这种家庭困境和人性的矛盾在影片中被深度挖掘,让我叹服于编剧的深思熟虑与构思。
影片还巧妙地将家庭的故事与个人成长的主题相结合。
男主角在为面子和家族碌碌无为的日子中渐渐觉醒,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幸福的真正含义。
尽管他一度迷失,但最终他敢于选择自己的幸福,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家庭压力和传统束缚时,也需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选择,追寻属于个人的幸福。
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泰国风景让我陶醉其中,宛如置身于电影画面之中。
电影插曲的选择也很贴切,旋律动人,与情节紧密相连,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之,《喜宴》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真实地展现了家庭的压力和困境,同时也传递了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的思考。
电影给予我启示,让我思考家庭关系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抉择,我们都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个人的人生都该由自己决定。
通过观看《喜宴》,我深刻领悟到了传统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以及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伴侣在遭受家庭压力和社会偏见的同时,如何通过一场虚假的婚礼来维护彼此的尊严和人权。
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同性恋故事的同时,也探讨了家庭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多元性取向的接纳程度。
电影以两个主角的父亲角度为出发点,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展开故事。
对于传统家庭而言,一对同性恋伴侣的婚姻是难以接受的。
两个主角不得不采取虚假婚姻的方式来欺骗家人,并通过一场盛大的婚宴来掩盖真相。
然而,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主角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没有因他们不断戏剧性的举动而减少,反而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加剧。
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喜剧元素,以幽默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并没有将主题局限于同性恋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性、家庭和婚姻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人共同承担责任和建立家庭的象征。
电影中恶搞式的婚礼场景与剧情的发展相互呼应,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传统婚姻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喜宴》这一片名取自古典戏剧中的喜宴场景,象征着人们追求幸福和团聚的愿望。
电影中两位主角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争取尊严和幸福。
他们的父母固执地坚持着传统价值观,然而在片尾的彩虹场景下,大家都开始理解和接受主角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观众可以看到台湾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思考和进步。
然而,与电影中塑造的宽容形象相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性恋者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歧视。
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多元性取向的关注和反思。
总的来说,《喜宴》这部电影通过幽默、温情和深入思考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包容和接纳的理念。
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偏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尊重和机会。
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且愿意与他们建立对话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打破偏见和歧视,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共同生活和发展。
观看《喜宴》之后,我深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表达自我的权利,无论性取向如何,都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影片中的伟同,身处美国,事业有成,却被父母的逼婚弄得焦头烂额。
他的同性爱人赛门,温柔体贴,却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只能在暗处默默陪伴。
而那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威威,更是让整个局面变得复杂而混乱。
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场喜宴。
原本,伟同和赛门都想着随便应付一下,办个简单的仪式。
可伟同的父母一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大红的喜字,满桌的佳肴,喧闹的宾客,还有各种繁琐的传统习俗,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热闹又有些荒诞的氛围。
还记得婚宴上的敬酒环节,伟同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脸上挂着尴尬而又无奈的笑容。
他身边的赛门,虽然也在帮忙应酬,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却是失落和迷茫。
而威威,穿着华丽的婚纱,妆容精致,却在热闹的表象下,藏着一颗不安的心。
酒席间,宾客们的表现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大声喧哗,讲着粗俗的笑话;有的拼命劝酒,不醉不归;还有的在一旁窃窃私语,对这桩婚事评头论足。
我看到伟同的父母,满脸的欣慰和满足,他们以为自己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却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秘密。
再看看那些精心准备的菜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
烤鸭油亮酥脆,香气四溢;蒸鱼鲜嫩多汁,入口即化;还有那一大碗红烧肉,肥而不腻,让人垂涎欲滴。
可在这看似丰盛的宴席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忧虑。
喜宴进行到一半,有人开始闹洞房。
一群人把伟同和威威推到床上,让他们做各种尴尬的动作。
伟同的表情越发痛苦,而威威则是强颜欢笑。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场喜宴就像是一场闹剧,所有人都在按照既定的剧本表演,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主角们的感受。
当夜深人静,宾客们散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现场。
伟同、赛门和威威三人相对无言,他们知道,这场喜宴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生活却从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
电影的最后,伟同的父母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但又没有完全戳破。
他们选择了一种妥协和包容的态度,也许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也许是对现实的无奈。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影片中的故事围绕着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展开。
伟同,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同性恋者,为了应对父母的逼婚,和租客威威假结婚。
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却充满了真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妥协。
先说伟同这个角色吧。
他在美国努力打拼,想要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可又被传统的家庭观念束缚着。
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那种在父母期望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徘徊,让我感同身受。
我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不是关于性取向和婚姻,但也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被家人的期望所困扰。
就像我一直想成为一名摄影师,到处去旅行拍摄,可家里人却觉得这不是一份稳定的职业,希望我能找个“正经”工作,坐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
当时的我,心里那个纠结啊,一方面不想让家人失望,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热爱。
再说说威威,这个从上海来到美国的女孩。
她怀揣着艺术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为了能留在美国,她选择和伟同假结婚。
看到她,我就想到了那些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选择的人。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为了能在大城市买套房,每天拼命工作,加班到深夜,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
她常常跟我抱怨说,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了,可又没办法,不这样做就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还有伟同的父母,他们代表了那种最传统的中国式家长。
满心期待着儿子能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他们不远万里从台湾飞到美国,满心欢喜地筹备婚礼。
那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虽然有些固执和守旧,但却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那份深沉的爱。
我记得有一次过年回家,我爸妈也是各种催我找对象结婚,说什么“你看隔壁谁谁谁,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听得我头都大了。
可后来我仔细想想,他们也是希望我能有个人陪伴,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电影中的那场喜宴,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热闹非凡的场景,宾客们的欢声笑语,还有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传统习俗,都让我印象深刻。
那满桌的佳肴,敬酒时的客套话,大家闹洞房时的疯狂,看似喜庆欢乐,可背后却是无尽的谎言和无奈。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喜宴》这部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感受。
影片围绕着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展开,讲述了身为同性恋的儿子为了应付父母的逼婚,与一位女性假结婚而引发的一系列闹剧。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样的真实可感。
男主伟同,身处异国他乡,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的真爱,另一方面又被传统的家庭观念所束缚。
他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内心之间苦苦挣扎,那种纠结和无奈让我感同身受。
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是听从他人的意见,还是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这种纠结的心情,真的不好受。
女主威威,一个独自在美国打拼的女孩,为了绿卡选择与伟同假结婚。
她的内心其实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她渴望安定的生活,渴望被爱,但又害怕失去自我。
她的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大城市里漂泊的年轻人,为了生存和梦想,不断地妥协和坚持。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伟同的父母。
他们千里迢迢从台湾赶来,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儿子的婚礼,那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待,是那么的熟悉。
特别是在婚礼的筹备过程中,父母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和讲究,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长辈们的身影。
他们为了子女的幸福,不惜付出一切,哪怕有时候这种付出会让人感到有些沉重。
电影中的那场喜宴,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热闹非凡的场面,亲朋好友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各种传统的仪式和习俗,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但是,在这看似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每个人的心事。
伟同和赛门在角落里的无奈对视,威威强颜欢笑下的迷茫,父母虽然满脸喜悦但眼神中偶尔闪过的忧虑,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这场喜宴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个人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却又忍不住露出真实的情感。
比如说在敬酒的环节,伟同被一群人簇拥着,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酒。
他的脸上挂着僵硬的笑容,眼神却透露出疲惫和无奈。
而威威在一旁,也被不停地劝酒,她原本精致的妆容在酒精的作用下开始变得有些凌乱,眼神也逐渐失去了焦点。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这是一部以婚姻生活为主题的影片,影片中的故事带给了人们很多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李易晖和金宝龙是同性恋情侣,他们相爱多年,过着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为了给金宝龙的父母一个交代,他们决定要在法律上合法结婚。
为了这个婚礼,金宝龙的家人从美国专门赶回台湾,但是这场婚礼却变成了大混战。
整个婚礼充满了喜剧和凌乱的元素,看似大家欢笑着,其实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压抑。
影片中的情节另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他们的生活发展和他们的人权问题。
虽然同性恋在现代的社会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重,但是他们仍然面对着很多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例如:身份认证,劳动合约等等。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看见同性恋的朋友,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了解他们,从而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电影喜宴把家庭、婚姻、友情和性爱等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思考这些因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在婚姻当中需要的是什么?是爱情,还是责任和义务?我们自己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影片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元素,那就是食物。
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还有我们的情感需求。
在电影喜宴中,烹饪和食物成为了一个情感层面的体现,它让我们思考食物跟人类的情感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电影喜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它通过多角度的呈现和思考,让观众在享受美好和感受悲伤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见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推动电影的发展,让更多的好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最后,电影喜宴告诉我们:“同性之恋,跟异型之恋,其实没有区别。
只是大家都想要一个好的生活,一份幸福。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且尊重同性恋,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尊重和成长。
电影喜宴观后感
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于1993年上映。
这部影片以台湾传统的婚礼喜宴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家庭荣誉与尊严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一个康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管家、和掌舵人--阿泰(Henry)的儿子德明为起点。
德明的弟弟德基告诉德明他将要结婚,但是德明非常不满意这个决定,因为他不认可准新娘赵雯梅的家庭背景。
于是,德明决定利用喜宴的过程来曝光赵家的秘密,从而阻止这场婚礼的发生。
影片刚开始,观众会觉得德明是一个自私自利、伤害家族团结的人。
婚礼前期,德明派人私下打听赵家的底细,并且散布流言蜚语破坏她们的名声。
他和他的表妹晓云为了揭露赵家秘密而亲密调查,搞得赵家一团糟。
然而,当德明渐渐接触到赵家成员的人情味和独特魅力时,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喜宴的准备过程中,赵家的成员逐渐展现出他们不同寻常的一面。
赵雯梅在电影中是一个能辨别色彩、唱歌动听、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品位的女孩。
而赵家的老家信仰是信奉观音菩萨的禅宗,个个都有个人佛殿,且每个男子都是一品带有。
赵家儿子的经营依仗着家族背景,赵母每年都换佛殿物件,且从不会出门一趟正蒙骗,老赵游戏众人斤两寸较上年稍微略胜,看起来好像要股市要飞了,举家上下充满欣喜与微年,年过半百之龙划水,一家人好不容易有一个儿子让他骄傲一回,此大节庆当然要庆祝个精彩。
\n\n与此同时,赵家的长女兰兰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孩。
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并在喜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对德明的伎俩了如指掌,作为一个外人,她虽然对喜宴充满质疑却毫不掩饰对自己小弟和小妹的眷恋之情。
在喜宴开始的时候,兰兰出现在阿泰面前,向阿泰深深的鞠躬,阿泰也微微的鞠躬回应着兰兰似乎不太屑留眼与之对视却明显有些意外且为之动容,尽管后来不想表现,“我上哪儿搞钱逻辑”但他似乎渐渐的察觉到这个家族渐变非像年岁与金钱而应是家族的骨肉,爱是什么?究竟是因为而爱还是自己讨爱?德明慌忙的跑去找兰兰让其为我订阅一份电脑报酬他们,兰兰说我给你,于是乎一下子生离死别了类似一个人一天精神支柱突然就失去了似的。
喜宴观后感
观《喜宴》有感《喜宴》这么一个充满喜气的名字,似乎让观众们都认为这会是一部热热闹闹,充满着琐碎家事和皆大欢喜结局的电影。
但这么一个名字确是从擅长于描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李安导演手下诞生的,这似乎就不这么简单了。
从电影里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
同性恋这三个字,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自体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渗透力极强的伦理道德,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
他不想放弃他的爱情,但是也不想更不能抛弃他的亲情和责任。
倘若他不是生在极为传统的中国家庭,那么或许可能是一个更为彻底的悲剧,但那有一定是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一方牺牲,冲突和解;剩下的那个自然就是悲剧的主人公,悲惨的轰轰烈烈。
但这也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
但是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么轰动的部分,他们最初想了一个甚至可以称的上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便是后来失败,但似乎是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貌似看来是皆大欢喜了,但是在我看来这结局却更为悲剧。
电影中父亲的形象似乎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无论饮食习惯,生活规律还是兴趣爱好,他的绝对权威,他传宗接代的思想,似乎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有些不喜欢但又绝对可以理解接受的。
因为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的老人一样,拥有一样的特质。
以至于我们不难想象儿子不能也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性向告诉他,因为这后果会有多么严重不啻于暴跳如雷,甚至有可能气急攻心。
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也许会责怪他固守着传统观念而不顾儿子个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可以理解和包容他,这样下去故事就成了老套的伦理片——两代人双方都没有错,却都过得如此辛苦。
但李安是不会走寻常路的,这位父亲会英语!故事从这就开始了反转。
他通过儿子和simon的对话自己的处理结论,但他默默吞下了这个在我们看来他绝对接受不了的事实,表现的若无其事,只为自己可以抱上孙子。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上演的是同性恋冲突与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融合的剧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在《喜宴》这部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国人的“孝”和“忠”的观点,在影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述。
因为对父母的“孝”,伟同为了让父母高兴,同时让自己解脱,采纳了赛门的意见,和自己公寓里借住的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假结婚,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葳葳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赛门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然而弄巧成拙,得知儿子结婚的消息父母非常高兴,要亲自到美国来操办婚事,并要在儿子家住上一段时间。
一场闹剧开始了,伟同无奈之下,只好让葳葳住过来,把家里自己与赛门的合影全换成和葳葳的,而赛门暂时变成了房东。
然后父母来到了美国,看到了未来的儿媳很是满意,一家其乐融融的画面展现开来,伟同的“孝”暂时达到了目的。
在这里,“孝”与“忠”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般被认作不可调和的两股力量在这部影片稍显荒诞的情节中交错衍生,并得到了完美的调和。
在这里,“孝”也好,“忠”也罢,全部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父母不远千里来到异乡为此,伟同绞尽脑汁乔装瞒骗为此,亲朋好友全力参加婚宴也是为此,一个东方文化的核心符号在西方得到了完全东方化的认同。
《喜宴》最后看似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葳葳最终没有去而是选择留下孩子,这无疑是给绝望的父母一个重生,虽然老两口互相并不明白事情的缘由。
而赛门很痛快地答应担当这个孩子的养父,伟同与赛门的.关系得到保持。
一家人重新恢复平静,母亲给花草浇水,父亲在椅子上睡觉,伟同忙于工作,赛门重新开始照顾伟同,葳葳则继续画画。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第一篇范文:喜宴观后感喜宴是李安93年执导的一部有关同性恋的电影,但是通篇看下来,同性恋反倒没有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给过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传统,影片中无处不在,甚至一点都不避讳地把“闹洞房”这一特有现象展现出来。
正因为这部影片有着太深的中国的烙印,于是影片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当中国传统遇到了同性恋”。
我始终觉得李安导演把中国人参与进同性恋问题是别具匠心的,在尊奉“传宗接代”“香火”传统的中国社会,血统是至高神圣的,不容亵渎的。
这就决定了女人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于是在传统的中国人这里,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是传宗接代的要求,是对孝义的尊崇。
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传统,大家都讲血统,尤中国为甚,尤其在当时中国被世界认知为开放程度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下。
所以,在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面对同性恋问题的时候,似乎中华民族有其典型的代表性,似乎只要中国人处理得好同性恋问题那么全世界就都不应是什么问题了。
于是,中国人就理所当然地作为同性恋问题的“合理”“反方”被树立在那里,这样恐怕没有哪个人是不信服的。
此外,影片结果的处理有些勉强,显示了导演为了迎合东、西方文化做的妥协,或者说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看法,结果显得太过于积极、理想。
伟同去到美国已经十年,如果说他在美国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逐渐将自己的趋向展现出来,逐渐完成了自我劝说、释放和认同,那么伟同的爸爸仅仅在美国待了几个礼拜,竟能那么迅速地接受同性恋,这怎么可能?就写这么多吧,算是抛砖引玉。
第二篇范文:电影喜宴观后感电影喜宴延续了推手的主题——探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间的冲突得到更强烈的展现。
李安把婚礼,这个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经历摆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婚姻的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家族的延续。
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结局必须是孩子的诞生。
所以,婚姻模式必然被默认为一男一女式的。
西方传统婚姻也是一男一女的结合。
不过,随着现代人权观念的发展以及现代爱情观的普及。
喜宴的观后感
喜宴的观后感引言喜宴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许晴、黄渤领衔主演的喜剧电影。
在观影之后,我深感到这部电影的情节布局和演员的表演造诣都非常精湛。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喜剧与情感的结合喜宴这部电影将喜剧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父亲突然决定再婚,并举办了一场喜宴。
在这个过程中,剧中的角色们展现了各自的情感纠葛,通过一系列笑料和情感的碰撞,使得整个喜宴充满了温情与笑料。
尤其是在剧中的婚礼现场,一些欢乐和无奈的情感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喜剧片中独特的情感魅力。
演员的精湛表演在这部电影中,许晴和黄渤的表演可谓是精彩之极。
许晴在片中饰演的新婚妻子,她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自己的母性、温柔与坚强完美地展现出来。
她在与新丈夫的父子关系中展现出了母亲的包容与关爱,使得她成为整个喜宴的温柔力量。
而黄渤则饰演了新娘兄弟中的一个搞笑角色,他通过自己独有的幽默风格,为整个剧情增添了一份欢乐与笑料。
喜剧转折的细节处理喜剧片中的转折点非常关键,而《喜宴》通过细节的处理使得转折更加自然而又搞笑。
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决定举办喜宴的消息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宴席上的突然宣布、家人们的各种反应和情绪的互动,以及后续的筹备过程中的种种插曲和考验,无不突出了喜剧片中转折点的重要性。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使得整个剧情更具张力,更让观众在欢乐之余感受到了人性的真挚与情感的丰富。
对人性的思考除了笑料与情感的碰撞,喜宴更是通过许多角色的命运和人性的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家人们都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困惑,他们通过对家庭、婚姻和亲情的思考,让观众进一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电影并没有以简单的黑白角度去审视问题,而是通过调皮的喜剧和丰富的情感,以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角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总结《喜宴》这部电影是一部集喜剧与情感于一体的精彩之作。
通过精湛的剧情布局和演员的精彩表演,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精选5篇喜宴观后感1《喜宴》定居美国的高国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塞蒙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国伟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国伟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玮玮,于是塞蒙出了个主意:让国伟和玮玮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国伟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玮玮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2013最新电影百度影音而且还能保持塞蒙和国伟之间的同居关系。
一切照着塞蒙和伟同的计划在进行。
高妈妈高伯伯如期来了纽约,稍作安顿伟同就带他们去市政局办理结婚仪式,可是,高妈妈高伯伯非常不愿意自己的独子如此草率的婚事,他们此次来美国专程带了台湾亲朋好友3万多的礼金,就是想好好给伟同办个漂漂亮亮的婚礼。
可巧天公作美,一家人在纽约著名的中国饭店吃饭的时候,碰上了高伯伯的老部下,正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喜宴》一个劲地应承要替高家办一个热闹又隆重的婚礼。
很快,婚礼举行了,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欢快、热闹、吉祥,让高妈妈高伯伯甚是欢心。
伟同和玮玮被闹洞房的一帮年轻人整到一张床上而且脱了个精光,玮玮虽知道伟同是个同志但还是按耐不住对他的爱慕,趁势与伟同做了性事。
不久,玮玮有了生孕反应,这令塞蒙无比的懊恼,他埋怨伟同没采取措施,他俩当着一家人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为高妈妈高伯伯他们听不懂英文;其实高伯伯懂英文,这一下他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第二天他就犯了血压高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里,伟同终于下了决心跟高妈妈说明了这一切,高妈妈无可奈何但有什么办法,儿子都那么大了,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吧。
一开始玮玮下了决心要堕胎,可是看到高妈妈高伯伯难过的样子,她又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可生了孩子以后自己又要读书,真是无法承担这个重负,《喜宴》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伟同、塞蒙都来承担抚养的责任。
在塞蒙选择退出伟同的生活时,伟同和玮玮上门来挽留,他们要塞蒙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结果三个人破涕为笑。
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
本片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世故得来皆大欢喜。
喜宴观后感2看完电影《喜宴》,感触颇多。
这是一部拿来研究的电影,这是一部拿来反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了年轻的同性恋美籍华人伟同在父母的催促和男朋友的建议下假结婚,随后弄假成真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虽然看片子的过程中不乏笑声,但这绝对不是欢乐造成的结果,因此不能称之为欢笑。
整部片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气氛,故事通过男主人公伟同的父母要给他相亲直到后来远赴美国来为儿子举办所谓的婚礼,调子一直都比较平缓,直到好友闹新房,伟同的男朋友赛门知道假结婚弄假成真爆发,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影片的结尾也很出乎意料,原来男主角的父亲懂英语,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虽然是无奈的接受的,但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伟同的父亲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故事的结尾伟同“左拥右抱”看似大团圆,伟同的父母能如愿抱上孙子,伟同父母也表示了自己很高兴,但这绝对没有表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此消失了或者是互相包容了,在我看来,其实也只是表现为一种妥协的无奈。
影片处处表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也很多。
技术层面我也太会谈,总体上讲这部电影从视觉上给我们呈现的其实是朴素平视的风格,如此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生活化、纪实化的。
那么我就谈谈我对其中有些细节的理解吧。
当儿子知道父母要从美国回来时,于是立刻将家里的摆设换了,撤掉了所有伟同与赛门的合照,还摆了中国字画,并且在摆中国字画的时候,是用了几个画面叠加且渐渐变慢,字画的内容也是表现了中国节俭的传统美德。
这里的情节就表现了伟同人物的矛盾性,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从伟同的个人的主体意识来看,他是一个介绍了美国价值生活的人,并且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同时又由于他也是父母的儿子这一身份,由于父母对他的角色期待,所以使他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这个收拾家里换成中国特色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双重角色而展开的,因此在这部戏的大部分地方,只要有父母与赛门同时在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伟同那一张充满压力、无奈又矛盾的脸。
贯穿整个故事的是父母俩对儿子延续香火的期望与高伟同的同性性取向,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而另一个则是在违背传统道德的性取向,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出现了。
电影中像字画这样中国传统符号很多,这些符号与美国社会的现实文化的对比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有两场送礼的戏,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跟赛门送礼给伟同的父母。
伟同母亲送礼给威威的时候讲究的是礼物的内在的含义,而没有讲究实用性。
比如说旗袍了,威威就根本很少有机会用上,而他们觉得好的就想当然的送给威威。
赛门送给伟同父母的礼物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很实用。
中国人送礼感觉就是自己觉得好的送给别人,不然的话就怕别人说自己小气或者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诚意。
而赛门送礼就是实用,体现的美国的现实文化。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伟同与威威的两场不同的婚礼。
西方文化开放自由,因此西式婚礼简单而严肃,它更注重的是婚姻双方的承诺而非外在的形式。
而东方文化拘束含蓄而重视礼节,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热闹疯狂的喜宴,喜宴中的种种场景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非常真实和熟悉,因为它就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现在看这场婚礼是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场景,所以有点怪怪的。
印象很深的就是威威穿着婚纱给伟同父母磕头那里的一段,两个人就像木偶一样在众人的摆弄下完成,伟同的父亲说了一段说教式的话语,他们也没有认真听。
只是在伟同父亲说道让伟同帮助威威完成理想的时候,威威哭了。
然后两个人拍照到婚礼上面的众人起哄,都印证了伟同母亲之前说的那句“不跟人家交代,你结什么婚哪?”中国人对家是非常看重的,因此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更看重的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而非两个人的结合。
在婚礼举行完,他们终于可以给亲戚所谓的交代了,我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可能是对这场闹剧终于收场的时候紧张神经暂时放松,可能潜意识里面,我也站在了伟同父母这一边。
最后的结局同性恋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中间却多了一位女性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老两口最后还是圆了抱孙子的愿望,但是却是在接受儿子畸形婚姻的前提下。
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才使这两种观念——同性恋爱情观和传统家庭观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来。
这是爱与包容的结果,但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妥协。
所以充满了悲剧色彩。
也许一开始的出发点源于爱,但幸福却不一定是终点。
喜宴观后感3《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
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
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
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
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
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
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
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本文无意深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多论证,血缘亲情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奠基性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如何分裂出两种对待“性”的极端态度。
血缘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而在血脉延续、家族繁衍,还是性的作用和意义所在。
但仅止步于生物性层面,作为一套伦理体系的地基格调不高说服力也不够,于是由血缘而自然生发的亲情成了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柱。
在这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基础上,又建立起礼法、政治……如此这般。
在礼仪的楼阁之上,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鄙俗原始的“性”才被理解为一项光辉的事业——作为手段,经由它目的的高尚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又为了与这种高尚相统一,具体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则被遮蔽,性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空壳。
然而,无论怎样拔高、抽象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性本身是不能被省略的。
天子种地仪式可以自欺欺人地祈求丰收,但谁也不能不做爱就生出孩子。
背谬就出现了:性作为繁衍种族的必要手段,是文化的一块基石,但是性活动本身却又与这一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相冲突。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裂:作为工具的性在礼教的粉饰和抽象中被抬高,而房中之术、床帏秘事则要压抑和避讳;性活动本身成了对目的有害的副作用,两个人的愉悦成了为一个没来的人而辛苦。
更可怕的是,当这套伦理不能再靠一个假设的情感来维系,就意味着从本我到超我的阶梯全部被抽空,礼教成为一个僵化的空中楼阁,从自然情感出发的体系反而与自然情感对立。
这时,如果你再想追溯仁义礼智的根基,或许竟然直接跌落到本我的世界——没有温情和人性,完全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五千年的性压抑,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可能只有喜宴是最好的释放了。
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然而,不用精神分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行为的目的绝不在于营造喜庆,而是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的东西,可以被娱乐的东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分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