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观摩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分组讨论 索精神。
在阶梯交界处流速
等等。
教师总结:
活动4: 假设我国地势东
高西低,又对我国 的气候、河流、水 能、交通有什么影 响呢?
教师点拨:结合 学过的世界地理知
大胆想像,积极 思考,并学成地理 小论文。
逆向思维,扩 大地理教学的开 放性,引导和鼓 励学生独立思 考。
识,分析解决这一
问题,
本节课我们首先
基本信息
课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 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作者及工作单位
董成影 商丘市第五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 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 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 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 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 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
学习情况(很好20分,还可以10分, 一般5分,不好0分)
如何改进
课前预习
合作讨论
课内发言
作业 总评
布及变化,推测中
国地势是否有可能
二、讲授新 课
呈阶梯状分布。并 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假设 分为三级阶梯,你 认为哪些山脉为界 较好?
教师边讲边填下 表:
树立学生的空 学生讨论,作图 间意识,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小 结
四、作业
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上册主要学习中国地理,而地形和地势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可以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并且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和气候,这节内容即地势和地形就是重中之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并且通过第一章节的学习已经对我国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主要是从图中提炼信息,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对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河流从高一级流向第一级时落差很大,水能丰富可以建水电站。
3.可以沟通东西部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大开发。同时阶梯交汇处高大的山脉为我国东西交通巨大障碍。
学生按小组思考讨论、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采取激励法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从而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他们的热情和力量推动教学的进程。通过读图明确我国地势的特征,能够理解地势对于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A:5分
B:4分
C:3分
D:2分
学习能力(10分)
1.自我学习能力。
2.表达、书写能力。
A:5分
B:4分
C:3分
D:2分
收集信息能力(10分)
1.利用现有的手中资料提炼信息能力。
2.会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能力。
A:5分
B:4分
C:3分
D:2分
团队协助能力(10分)
1.学习过程中善于合作,与他人共同探讨完成任务能力。
丘陵、平原
500米以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要求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导读:《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篇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展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展了沟通。
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
闻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裂”()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挨次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展讨论,总结特点之外,还要讨论由于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看思索: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详细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凹凸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
这种地表凹凸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
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讨论我国地势的特点。
《地形和地势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一、导入
地形和地势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地形和地势的知识,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二、目标
1. 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定义和区别。
2. 掌握地形和地势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分析地球上的地形特征。
三、导入问题
1. 地形和地势有何区别?
2. 地形和地势对地球表面有哪些影响?
3. 举例说明地形和地势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进修内容
1. 地形的定义和特征
-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形是由地质作用、气候、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2. 地势的定义和特征
- 地势是地球表面的升沉高下,包括高地、低地、坡地等。
- 地势是由地形、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3. 地形和地势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 地形和地势直接影响气候、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
- 不同地形和地势会导致不同的地貌景观和自然资源分布。
五、拓展练习
1.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通过观察周围的地形和地势,分析其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选择一个地区,比较其不同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总结
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深入了解了地形和地势的观点及其对地球表面的重要影响。
地形和地势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继续深入进修,加深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回忆自己所学知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直观和感观教学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看图分析总结地势特征。
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的水平,在讲授四大高原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课前布置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课下同学们选择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实行自主学习,课上再实行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交流学习到的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
阶梯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山地
第二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阶梯200米以下平原、丘陵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
学习情况(很好20分,还能够10分,一般5分,不好0分)
如何改进
课前预习
合作讨论
“
基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个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所以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2023年《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3篇)
2023年《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3篇)《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1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肯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简单形成“阶梯状”分布的相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殊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干脆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仔细组织教学,变更学问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能够敏捷运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实行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竞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好玩,又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相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肯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终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沟通)。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学问,学生们兴致特别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美丽的旋律,缤纷的色调,会平静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烈,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骄傲!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打算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刚好赐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足够的时间。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2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形和地势是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地形与地势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态和地貌的演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模糊。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貌和地势的总称,而地势则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变化。
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学生常常将其混淆。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及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关系的清晰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我还会更加注重对于概念的解释和澄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地球表面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然而,学生通常只了解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对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知之甚少。
这不仅使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使他们缺乏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的欣赏和认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入更多的地形和地势案例,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尺度上展示地形和地势的多样性。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理解。
地形和地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学生通常只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形态特征,对于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演化的过程。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和案例,了解不同地形和地势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并将其与地理特征和环境条件相联系。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例(二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例在地理教育中,地形和地势是重要的概念和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和了解地形和地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现象,并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地理问题。
然而,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扰。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他们容易将地形和地势混淆,不知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这可能是因为地形和地势是相关的,但又有不同的概念。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而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倾斜状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图像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地势如何影响地形的形成。
其次,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不够清晰。
他们往往只看到地形和地势的结果,而忽视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学科原理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我增加了相关的知识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地壳板块运动等因素对地形和地势的影响。
我还通过展示地质地貌图和地形剖面图等教具,让学生能够具体观察和分析地形和地势的特征,从而加深他们对地形和地势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地理意义和功能认识不够深入。
他们往往只是局限于对地形和地势的描述,而忽视了它们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形和地势的地理意义和功能,我引导他们思考地形和地势如何影响气候、水资源分布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我还通过讲解实例和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势对于农业、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对地形和地势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
最后,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过于依赖课堂讲述和文字解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地形和地势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通过课本教学、实地观察和辅助教具使用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本次教学中课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课堂上规划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导致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尤其是对于一些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掌握。
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分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其次,本次教学中实地观察环节设计不够充分。
地形和地势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环境进行观察和实践,以增强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直观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我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没有充分发挥实地观察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实地观察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实地观察的内容和安排,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实际情况,提高对地形和地势的认识。
另外,本次教学中辅助教具的使用不够恰当。
地形和地势的学习需要借助一些图表、模型和幻灯片等辅助教具,以增强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只是简单地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些图片和图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辅助教具的使用,充分挖掘其在教学中的潜力,使其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有力工具。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准确。
作为地理教学,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掌握程度,还应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本次教学中我对于地形和地势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一新人教版
《地势和地形》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
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
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
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1、导入不具特色。
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明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节为第二课时,知识内容分三部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紧承接前面对中国地势的学习,与后面“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共同组成对中国地形的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是主要山脉极其地理位置,学习本节,构建骨架,才能较好的把握其他类型的地形分布,进而形成中国整体地形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1.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是零碎、杂乱的,需要系统化。
必须交给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
2.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地图找、填、画。
3.引导学生对方法总结。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复杂多样地形2.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3.理解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描绘地理事物,绘制简单分布图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模版)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的五类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
2、总结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3、从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并识记它们的位置。
4、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和地形的利与弊。
2、认识我国地势和地形的优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1、我国五类地形的特征及位置。
2、我国地形的利与弊。
3、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
难点:如何利用我国的地形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教学方法:“自主合作,释疑检测”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的风景》和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风景设疑:世界屋脊指什么地方?你去过哪里吗?它在我国的哪个方位?鱼米之乡指的什么地方?在我国的哪个方位?你到过哪里吗?【设计意图】用壮美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欢声笑语中了解了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征。
一、目标定向:1、看22页的地形图指出一级和二级阶梯之间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二级与三级阶梯之间的分界线是哪些山?总结出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什么?2、看24页的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河流、盆地、高原、平原。
总结出我国地形的总特征是什么?3、看25页指出我国四大高原的特征。
【设计意图】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观察,相互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探索者,有力的促进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
二、自主学习:1、我国的四大高原是:--------------------------------------------------------------------------------。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要开发山区,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记住位于阶梯界限上的山脉名称。
过程与知识:
1.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 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境
导入
让学生对我国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探究
地势
特点
学习
地形
对人
们生
产和
生活
的影
响
小
结
课后练习
播放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视频短片)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归类整理)
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二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
2.认识并了解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3.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理解地势地形对我国影响。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推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开展的根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地势、地形的区别。
2.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
3.地势、地形对我国的影响。
4.中国地形图。
5.我国主要的山脉。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推断我国地势、地形的根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时机。
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
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舞,
制造“思维性商量〞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前些天,我校开展教研活动,参加的人员是县教研室的老师和我们协作区地理老师。
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地势和地形》。
《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势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分为2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等内容。
我深知,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因此,上课时,我首先从探索今年八月份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的成因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探索我国的地势特征这个新知———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自己生活的地区属于地势的第几阶梯———小组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梳理知识,课堂小结———课堂反馈,体验成就。
一、课后,我和听课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大家人为本节课存在如下优点:1、学生活动为主在这节课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教师点拨评价引导”得以充分体现。
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有:学生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探索我国的地势特征这个新知;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地势的第几阶梯;小组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地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型的学习方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本课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舟曲发生了泥石流,这个地质灾害人人皆知,把地质灾害的原因作为话题来议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到地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在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提出: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用今天所学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观摩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
计与反思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
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