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阶段的表现形式。李鸿章说:
之资,自强之本
致为洋人占尽”
以保利权”(13
步的核心。
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70年代以后,洋务派虽也创办了一些工商,但数量甚少,经营不力,发展缓慢,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难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
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西学合法化,
指向的世俗价值,肯定其具有传统伦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
所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
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当时的产生了有效的,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
“礼义至上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有的只是要求学生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⑤,”。
1864的思道”与而对
“闲“数千年“天朝
――洋务派。
xx语)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63
月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都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
另外,
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主”与“
”,西学用来体”,而西学因为它是一种既肯定新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中体西用
开阔人们视野,
”,并不列为正式课程;
“中体西用
转变的脚步。即“中学为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思想的最初框架。后来,洋务运
年2月他在致xx书、
,才将“中学为体,西“中体西用体”与“用”的关系,或称之为
“治心身
“本”、“
“中体”的目的。显然,这一体现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
”③。从理论上看,他这就等于承认中学还有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有什么联系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有什么联系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有什么联系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与现代化的联系,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的联系洋务运动是十九时期所发生的一次运动,洋务运动所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就打开了序幕,洋务运动符合了发展趋势,洋务运动与现代化又是怎么说呢?洋务运动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洋务运动的发展恰巧顺从现代化的思想。

洋务运动在我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占有重要的位置,更现代化解析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发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可取的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左宗棠,他很好的引进西方文化,取其长来填补自己缺失的部分,他大量的引进西方机器,让军队有更强大武器,能更好的保家卫国。

在还没有洋务运动的时候清政府腐败,面对这样的局面,纵使有些人开始在思想上想去接受新鲜事物,也没人理会,更别说去接受什么接受实践实质的建立了。

这时候恰巧也是洋务运动的来临,所以说洋务运动是早期现代化运动,也可以说洋务运动更好的体现了现代化发展,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创办船厂和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了一批人才,更好的宣传西方文化,更好的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在抵御外敌上它有了自己先进的武器。

洋务运动发展让我国有了第一批留学生,它们分别去往美国、欧洲等国家。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一次很大的挫折,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人们不断的吸取教训,更一步刺激人们寻求救国的现代化思想。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开展,涉及了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它对中国的影响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下面就来具体看看洋务运动的影响。

首先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洋务派在军事方面继承了魏源的思想,主张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师夷长技”,也就是学习西方来遏制西方。

为此洋务派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建立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其次是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首的三支水师,最后还建立了军事学堂。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摘要】:。

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启动。

这里的“中学”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体”,是不能改变的;“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用”,是可以学习、效法的。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影响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

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可见,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9世界下半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

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工业化、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从不同领域都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但是,洋务运动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和统治集团的一致努力,而国际资本的不断侵略,又使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军事,无力兴办更多的其他事业,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使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一阶段:1840——1870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

(2)政治:各阶级的回应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产生。

(3)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的主张(选修)。

第二阶段:1875——1927 整体发展阶段(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第三阶段:1927——1949 曲折前进阶段(1)经济: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近代化陷入绝境。

(2)政治:国民政府屠杀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建立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

(3)现代化发展: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角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1)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政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上: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应该作何种估计?它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对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想从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指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代化运动的起点。

现代化作为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念意识的转变。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儒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传统中情性与封闭因素浓厚的社会结构中,观念意识的开放与现代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洋务思潮的滥觞,实际上开始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

这是近年来洋务运动研究中所忽视的一个方面。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一种新的变易与发展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

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至今)
1978~至今
经济现代化的表现
外资企业,农产品商品化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外国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工业,官僚资本,美国经济势力膨胀 根据地建设兴办了一些工业
抗战时期沦陷区(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 统制经济政策,美国商品独占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十年建设,文革中的经济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梳理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
阶段
现代化启蒙与探索 晚清时期(1840- 1911年)
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民国时期(1912- 1949)
大致时间 1840~1860 1860~1894 1895~1911 1912~1927 1928~1936
1937~1949
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1949~1977
新中国时期(1949
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2.农业现代化进程
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农产品的商品化; 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和初步发展; 铁路的修筑,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一战期间面粉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 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低价收购农产品;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对粮食征购、征借。
新中国时期:农村的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产品的商品化。
结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
.
.
.
.
.
.
; 作文班加盟 华语作文

从历史人物看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人物看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人物看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缓慢起步的,到目前,才经历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历史。

由于近代化中国的特殊国情,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步履维艰。

中国早期现代化又称中国近代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仁人志士们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进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因为这次的战争,传统的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潮流,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被动而艰难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一)李鸿章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初步启动的30年。

在这30多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譬如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也初具规模等。

可以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们有关现代化设想和呼吁的最早响应者、实践者。

正因为有了对设想的响应和实施,我们才将其视之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启动。

(二)康有为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而是以彻底失败告终。

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康有为、为首的新一代有识之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乡试,极感时事多艰,他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这是他第一次上书,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强调只要“变成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耻不难矣”。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参考书目: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以上三本)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第九章、十章。

主要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每种都有题解),洋务官员的奏稿、文集等。

第一节洋务运动和洋务派一、洋务运动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当时称之为“同治中兴”、“同光新政”等。

后来称之为“洋务运动”。

20世纪初年的《国民日日报》第3集的一篇“社说”称:“合交涉、制造、教案、通商诸务,而一概以一名词,曰洋务。

”换言之,晚清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情均可包括在“洋务”之内。

“洋务”一词从“夷务”而来。

(二)内涵很多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是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一次尝试或努力。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洋务运动可说包罗万端,但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批近代企业;第二,军事方面的改革;第三,科技、教育方面的一些设置。

二、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一)国际大背景罗荣渠的“三次大推进”或“三次发展浪潮”理论。

洋务运动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事件。

《共产党宣言》谈到西方资产阶级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让东方从属于西方,“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二)太平天国以后中国的国内环境1、相对稳定的局面(19世纪60-90年代)军事上的胜利: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军,外国武装和太平军的失败统治秩序的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税的恢复,书院、科举制的恢复、2、潜在的危机:来自西方的威胁、捻军起义3、统治集团的更新奕訢、文祥是满族权贵中少有的人物,湘淮系首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一)借法自强李时岳、胡滨的《从闭关到开放》(383页)认为,洋务思想可以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借法自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1840------19世纪70年代)
侵华战争: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
侵华战争的史实: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
组织两次反侵略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投降派 清政府 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 设立总理衙门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人民群众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日益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中国丧失很多经济权益(赔款,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1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化开始(新思想,洋务运动,<<资政新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独立自主的地位丧失
2
政治
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1840----1919----1949----2005)
一,中国现代的含义………………..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领导 阶级,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历史功绩,历 史局限,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四,历史分期…………………………..
中国近现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治力量的态度
组织三次反侵略战争
清政府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戊戌新政
清末 “新政”和 “预备立宪”
统治建立 北洋军阀
洪宪帝制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遭遇了重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败给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清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为现代化开端之原因(一)洋务运动之政府主办洋务派代表清廷利益,具有清廷的权威,下达的命令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非一般改革运动所能及。

清政府的国库也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运动中建立的各个工厂以及引进西方技术所需要的资金都有了保障。

政策制定后直接由清政府下达旨意,层层下达,依靠权力的力量,使得洋务运动更有成为现代化开端的优势。

(二)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1.铜骨铁腕――较高的国人认可度“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

由于其“中体”部分符合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念,如明德、新民、止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也容易被国民接受,国民对其思想和方法的认同亦促进了对其开启现代化的认同,所谓的开端,无疑是多数国民有知觉且认同的开端。

2.承前继后――超出洋务运动本身的继承延续性影响中体西用的观念本就源自于外国侵略者入侵后对中西学的讨论,因此其具有时代上的继承性。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对于中学和西学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反而引发了整个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大论战。

洋务运动后的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仍然是“中体西用”的延续,只不过此时的“西学”不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它具有时代上的延续性,所谓开端必定是有其引领作用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堪当近代化的开端。

(三)标新立异――洋务运动之首创性从1840年国门被迫打开伊始,中国人民大大小小的反抗战争并不少,但是真正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洋务运动应当是首创。

虽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出现,但是洪仁?\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环境下并未能崭露锋芒,反而草草地石沉大海,真正大张旗鼓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其实是洋务运动。

略论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之影响

略论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之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历史室2013级硕士研究生靳潇飒略论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之影响内容摘要: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历来都是史学界所研究的热点。

在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虽然说其首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振兴清帝国,但其在客观上仍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洋务派、自强、军事工业、现代化可以说,中国资本主义新式企业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起自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1894年甲午战争,以“富国强兵”目标,其主要内容除了开展新式外交、军事和教育活动之外,就是创办资本主义新式企业。

这些资本主义新式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自强”为目的的军用企业,以制造枪炮军舰为主要任务;另一类是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主要从事一般民用商品的生产。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作为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杆事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一、学术史回顾晚晴洋务活动旧称为同光新政、自强运动、洋务事业。

“洋务运动”这一名称,最早由何干之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启蒙运动史》中使用1。

而在对洋务运动进行历史考察方面,梁启超起了开先的作用,他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发表的《戊戌政变记》中,一方面说洋务运动对“变法之事”起了“筚路开山”的作用,从而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则把洋务派放到其“民权”说的理性王国里进行批判,抨击洋务派“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其民”2。

这可以说是为了其政治理念而服务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出现了一批把洋务运动放到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评述的著作。

例如,李达在1929年出版的《中国产业革命概况》一书中,就把洋务军用工业的创办列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认为洋务派创办军用工业有“防御外寇填塞漏卮”的意图。

可以说,这本书根据历史唯1参考《近现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Z】——夏东元、刘学照.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7.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转引自夏东元、刘学照.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物主义原理,揭示了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洋务运动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外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剌激了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解,兴办工厂、矿山等现代企业又直接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模仿样板。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所以机器生产的采用就是现代化最初标志。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洋务运动先以“求强”为目的,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又以“求富”为目标,大力兴办了民用企业;最后以“海防”为重点,建立了颇为壮观的北洋海军。

把中国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如果说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很晚。

现代化始于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而日本现代化伐始于1866年明治维新,比中国还晚了6年。

俄国废除农奴制是1860年,德国的统一是1862年,这些国家也大体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百年后开始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中国属于同一时期。

此时,中国主权地位没有受到根本挑战,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只限于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开始现代化步伐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但是,从186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89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步伐步履艰难,国力严重衰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一降再降,一直是西方列强欺侮的对象,原因究竟何在呢,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可以寻找到衰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要“借法与外洋”。

这一理论基础隐含的前提是,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只是器技不如人,因此,强调的以中国封建纲常为根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功用。

洋务运动的明确目标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求“御辱自强”,借助西方技艺寻求抵御西方的富强之术。

这一点鲜明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性质,是一种防御型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出于防御西方列强侵略的直接现实需要而被迫发动的。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应对西方列强侵略而兴起的一场重要的现代化探索。

这场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兴起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社会危机四伏。

为了摆脱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包括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工厂、组建新式军队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试图提升中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和军事实力,以应对外敌的挑衅。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未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启示
洋务运动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特殊的印记,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需要制度的变革和人才的培养。

只有全面深入地进行现代化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部重要历史篇章,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不断探索中,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让我们珍惜历史经验,不断前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运动一一中国现代化的曙光外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剌激了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解,兴办工厂、矿山等现代企业又直接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模仿样板。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所以机器生产的采用就是现代化最初标志。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洋务运动先以“求强”为目的,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又以“求富”为目标,大力兴办了民用企业;最后以“海防”为重点,建立了颇为壮观的北洋海军。

把中国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如果说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很晚。

现代化始于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而日本现代化伐始于1866年明治维新,比中国还晚了6年。

俄国废除农奴制是1860年,德国的统一是1862年,这些国家也大体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百年后开始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中国属于同一时期。

此时,中国主权地位没有受到根本挑战,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只限于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开始现代化步伐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但是,从186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89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化步伐步履艰难,国力严重衰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一降再降,一直是西方列强欺侮的对象,原因究竟何在呢,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可以寻找到衰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要“借法与外洋”。

这一理论基础隐含的前提是,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只是器技不如人,因此,强调的以中国封建纲常为根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功用。

洋务运动的明确目标是引进西方技术,以求“御辱自强”,借助西方技艺寻求抵御西方的富强之术。

这一点鲜明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性质,是一种防御型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出于防御西方列强侵略的直接现实需要而被迫发动的。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第五讲、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以中国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心(1860-1911)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图强” :军事工业与新式陆海军的建立二、“求富”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1870-1911)三、四、本讲主要参考书目鸦片战争以来, 尤其是自1860年以来, 朝野上下有识之士, 无不视模仿西法,练兵自强为急务。

于是,设船厂、建炮局、 开矿产、筑铁路、架电线,各种自强措施,不一而足,开启了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1、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1)政治环境:一方面,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尤其到了 1850-1860年代,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国家的积贫积弱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清政府尤其是那些有危机“求富”的迫切性; 感的清朝官员及有识之士,深感“图强”、另一方面,1860年代以来,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各种条约,达成“合作”与妥协,同时国内的叛乱也逐步得到控制和平息, 国内国际方面暂时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使清政府开始 有机会,来为将来抵御西方列强而积蓄军事和财富上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要官僚 及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强”的要求和计划,并在不同程度上付。

也是在这一“自强” 诸于施行,以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2)近代“富强”观念或认识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西接 触日见频繁,中国知识分子广泛注意到中国的时代遭遇,并广 泛留心到所面临的世界变局,持续不断地讨论应对时局和富强 国家的问题和对策,尤其是受西方新式生产生活内容(军事、 工业、商业、矿业、航运、铁路、民生日用等)的刺激,中国 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效法西方,通过学习、 西法,求得自强: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1818-1891) 冯桂芬(1809-1874)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近代早期启蒙 思想家,他们的认识,为洋务运动奠定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基 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以中国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心(1860-1911)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图强” :军事工业与新式陆海军的建立二、“求富”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1870-1911)三、四、本讲主要参考书目鸦片战争以来, 尤其是自1860年以来, 朝野上下有识之士, 无不视模仿西法,练兵自强为急务。

于是,设船厂、建炮局、 开矿产、筑铁路、架电线,各种自强措施,不一而足,开启了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1、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1)政治环境:一方面,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尤其到了 1850-1860年代,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国家的积贫积弱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清政府尤其是那些有危机“求富”的迫切性; 感的清朝官员及有识之士,深感“图强”、另一方面,1860年代以来,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各种条约,达成“合作”与妥协,同时国内的叛乱也逐步得到控制和平息, 国内国际方面暂时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使清政府开始 有机会,来为将来抵御西方列强而积蓄军事和财富上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要官僚 及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强”的要求和计划,并在不同程度上付。

也是在这一“自强” 诸于施行,以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2)近代“富强”观念或认识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西接 触日见频繁,中国知识分子广泛注意到中国的时代遭遇,并广 泛留心到所面临的世界变局,持续不断地讨论应对时局和富强 国家的问题和对策,尤其是受西方新式生产生活内容(军事、 工业、商业、矿业、航运、铁路、民生日用等)的刺激,中国 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效法西方,通过学习、 西法,求得自强: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1818-1891) 冯桂芬(1809-1874)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近代早期启蒙 思想家,他们的认识,为洋务运动奠定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基 础。

2、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办者:洋务派(1)在中央, “自强”的主要倡导者是恭亲王奕訢和文祥, 他们主持总理衙门的外交与洋务事务, 认为 “自 (1818-1876)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主张进行军事革新,使(《筹办夷务始末》) 用西方武器(枪支和炮舰),制造新式武器。

(2)在地方,倡导“自强”运动的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等: A、曾国藩(1811-1872):1861 年安庆军械所(华衡芳、徐寿、 李善兰),倡导用西方武器装备军队和用西法组织训练军队。

B、李鸿章(1823-1901):早在 1861 年组建淮军时,就开始使 淮军配备和使用西方武器,随后对西方的认识越来越深,成为 晚清“自强”运动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他的自强事业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事,如建设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后来 经营北洋军队;二是工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三是矿业,如 漠河金矿、开平煤矿;四是商业,如组织公司与外人通商;五 是交通,如轮船招商局、电报、铁路等。

C、左宗棠(1812-1885):1862-1864年在浙江指挥战争时,感而且接受了由法国领导的法华联军的援助, 受到了西方的挑战,德克碑和日意格等法国人给他带来了关于西方的轮船和火药 武器的知识;镇压太平军之后,他建议朝廷采用西方的技术, 特别应采用造船的技术;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

D、沈保桢:先是江西巡抚;1866-1875,福州船政大臣;1875-1879,两江总督和南洋通商大臣。

E、丁日昌:1876 年接任沈葆桢,福州船政局督办船政大臣和 福建巡抚。

F、刘铭传:1884年,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G、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进士出身,历任山西 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1893 年建成湖北枪炮厂。

总的来说:1860 年代以来,中央的恭亲王和文祥,倡议自 强的决心和毅力十分坚决;在地方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沈葆桢、丁日昌等人的言论与行动相互配合,推动晚清之自强 运动,尤其是李鸿章,内得恭亲王及文祥的支持,外与曾、左、 沈、丁诸人呼应相通,实际成为自强运动的中坚柱石。

—→但 又必须指出,要求改革“自强”的呼声和建议与当时总的学术 气氛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如科举制度、绿营军制度等)的 惰性之间形成悬殊对比,在19 世纪 60年代,深信需要西方技 术的士大夫毕竟不多,而传统的力量和反对派的阻挠势力却非 常强大:在中央,除了恭亲王领导的总理衙门,大多为顽固反 对派势力(以倭仁、李鸿藻、徐桐等人为首的“清流派”) ,同 情者也凤毛麟角;在地方,除了沿海沿江口岸及省城等地商有 一些开明人士,鼓吹自强运动,其余内地,由于成见极深,反对势力也就非常雄厚。

3、主持“洋务”的主要机构:(1)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领班大臣恭亲王奕訢), 起初负责有关通商事务的谈判,到后来成为整个“洋务”事业“洋务”作为清政府的一种新型政务,其内容 的主要协调机构;包括对外交、外贸收入(海关)以及与贸易商人和传教士有关 的一切事务的处理,也包括涉及西方事物的新计划,如外语学 堂、军队训练、兵工厂、造船厂、开矿、商船和海军等事宜的 管理。

, (2)南北洋通商大臣:A、南洋通商大臣(原“五口通商大臣” 1860 年以后改称),驻南京,通常由两江总督兼领,管辖长江 及南方各通商口岸事务。

B、北洋通商大臣(原“三口通商大 ) ,1861年天津开放时设立,驻天津,管辖天津、牛庄、芝 臣”罘等北方通商口岸事务。

(3) “局”:新的自强事业项目,例如机器局、船政局、甚至 招商局和矿务局等,都是由省一级通过新设置的“局”来办理, 这些局的经办人员一般由通商大臣或总督选定,并由他签发札 委,这些经办人员通常具有“总办”或“会办”的头衔。

(4)赫德与海关总税务司及海关收入:1860 年代初成立海关总税务司,是以外籍税务人员(洋员)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它的职责和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主要对 人称“国际官厅”海关关税和对外贸易的监督管理、对外债和内债的管理、对港 务、航政如灯塔、浮标、引水、检疫等的海务管理之外,它还 插手近代邮政和同文馆的开办和管理,以及插手近代海军的倡 办和插手中国的近代外交等洋务。

海关总税务司,开始由英国 人李泰国担任,随后由赫德担任;管理海关全体职员(包括外 国职员、 华人帮办和职员),为各通商口岸的贸易和航运提供服 务和管理,管理海关收入。

1865年起,总税务司从上海迁往北 京。

19 世纪 70 年代末,清帝国的总税收,包括中央和地方在 内,计约 6000 万两,最大部分来源于田赋,厘金税达到 1800 万两,关税达到1200万两;关税的分配由北京朝廷控制,关税 提供了一些新办事业(如北京同文馆、神机营、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赴美留学使团、驻外使馆和 1875 年以后的新海军计划)的一部分或全部经费。

另外,1865-1866 年的威妥玛-赫德备忘录,建议清政府实行某些内政改革,并 特别强调必须派遣外交人员出国学习交流和采用铁路、电报以 及机器采矿等西方新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动和促进自强 运动起了一定作用。

:军事工业与新式陆海军的建立及其影响“图强”二、1、创办兵工厂与造船厂,发展军事工业:(1)安庆军械所:1861 年,曾国藩,安庆,徐寿、华衡芳、 李善兰,安庆军械所。

(2)江南制造总局:1862 年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军上海,见得 洋人洋船洋枪洋炮的厉害,于是命所部淮军练洋操、用洋枪, 聘洋人为教练;并在上海设西洋炮局三所,一由英国人马格里主持(随后移到苏州,1865 年将苏州洋炮局迁移到南京,加以 扩充,改名为金陵制造局),一由副将韩殿甲主持,一由苏松 太道丁日昌主持,制造枪炮炸弹等武器;—→1865 年,将后两 者改建为江南制造总局,委派冯焌光、沈保靖主持,内分汽炉 厂、机器厂、熟铁厂、洋枪厂、木工厂、铸铁厂、火箭厂,生 产毛瑟枪、林明敦式后膛来复枪、子弹、火药、雷管、炮弹、 小炮、轮船、小型铁甲舰等;制造局另设立“译书局”,聘请 英美人翻译外国书籍。

以上是为晚清自强运动之开端。

(3)福州船政局: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州创办 船厂,设立学堂,建设东南海防;获得朝廷的批准之后,左宗 棠即刻与法将德克碑、日意格商议建设福州船政局事宜;不久 左宗棠调任西北,他奏请朝廷调派江西巡抚沈葆桢来总理福州 船政,建设福州船政学堂。

(4)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 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建 立天津机器局,制造各种军火;—→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 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接管了天津机器制造局,对天津 机器制造局大加扩充,奏派时在湖北为官沈保靖为督办,制造 洋枪炮架火药水雷轮船等。

(5)湖北枪炮厂:张之洞,1891 年在湖北汉阳购地建厂,1893 年初步建成,1894年因火灾焚毁,1895年以后得以恢复,开始 试造枪炮。

2、成立同文馆和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1862 年,总理衙门,京师同文馆,一开始主要培养外交 需要的翻译人才,后来在1866年冬季,恭亲王建议开设“天文 算学”科目(实际上包括了化学、机械学等之类的西方科学), 但由于遭到保守派倭仁等的反对,这个科目的招生实际上非常 有限。

(2)1864 年,李鸿章,上海同文馆,学生除了读经、史、朱 熹的著述以及作文之外, 还学习外语,也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 1869 年后,上海同文馆迁到江南制造总局,由其主办,改称广 方言馆,徐寿、华衡芳、徐建寅等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在这里 与一些外国传教士学者如傅兰雅、林乐知等翻译了大量国外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著作。

(3)1864年,广州同文馆。

(4)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5)陆军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3、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1)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2-1881):近代中国所派遣的第 一批留学生是 1872 年赴美的幼童,发其端者为容闳,中经丁 日昌的推动,最后经曾国藩与李鸿章奏准施行,前后四批,共 有 120 名,期以 15年学成返国;但至1881年因与美国发生问 题而将留学生全部撤回。

大致过程:A、容闳(1828­1912), 广东澳门人,七岁时入教会学校读书;1847年,随美国传教士 勃朗去美国读书;1850 年进入耶鲁大学读书,1854 年毕业,并 于同年返回中国。

—→B、1862 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去美国采 购机器;1865 年携机器回到上海,结识丁日昌;1868年,容闳 向丁日昌提出选派留学生的教育计划;1870-1871 年,经过丁 日昌、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的不断上奏,最后派遣留学生的 计划得到清帝和总理衙门的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